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9:18:07
热门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14篇)
时间:2023-11-01 19:18:07     小编:灵魂曲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扩大环境保护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来?以下是一些名人的总结感悟,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3.3×6.7=(22.11)

3.33×66.7=(222.111)

3.333×666.7=(2222.1111)

3.3333×6666.7=(22222.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

2、课件出示练习题。

(1)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结果。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学生独立填写结果。指名汇报结果。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1234.5679×45=55555.5555

1234.5679×54=66666.6666

(2)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6×7=42

6.6×6.7=44.22

6.66×66.7=

6.666×666.7=

6.6666×6666.7=

6.66666×66666.7=

学生先独立观察,发现规律后填出结果。

6×7=42

6.6×6.7=44.22

6.66×66.7=444.222

6.666×666.7=4444.2222

6.6666×6666.7=44444.22222

6.66666×66666.7=444444.222222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复杂的小数乘、除法,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算式中的规律,并能按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课后习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用计算器计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各键的名称符号与功能。

2、步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教学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按键顺序。

教学难点: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的计算器的按键顺序。

教学过程:

课前先利用课件介绍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和有关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赛:看谁能够以算得又快又准。

2、师提问: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呢?

生反馈:前面三道是口算的,最后一道是用计算器算出来的。

4、师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

课件显示:电子计算器

二、自主学习,了解计算器。

1、引: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计算器,老师不教,让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器表面的符号、名称、功能。你们可以参考三位“老师”:老师、书本、同学。学习后,老师要请同学汇报,看哪个同学知道的最多。

2、小组展开学习

3、汇报成果(师引):老师发现同学学习得都很认真,讨论也很激烈,那现在老师就同学来汇报你的收获了。

课件显示:

三、动手实践操作

1、课题揭示::可是光说不会做那可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我们一定得学会操作。揭示课题:(板书)

2、师引:昨天,一个老大妈就恰巧向老师请教,她说自己买了一个计算器,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用,今天老师就让同学们做好事,帮助老大妈一下。

3、课件显示:79。2-0。43+9。546

4、学会先自己尝试操作。

5、提问:这道题谁会操作呢?如果老大妈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教她呢?

6、学生上台,将计算器放在投影仪上,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板演学生操作的按键顺序:

按键顺序:79。2-0。43+9。546=

显示:88。316

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1)、始用计算器时,先按开启键“on”

(2)、显示结果,要按等号键

(3)、果要接着计算下道题,必须按清除键或开启键

学生展示后,教师作相应的评价。

让全班同学齐操作,纠正错误操作。

7、课件出示:84÷0。03×0。83

8、提问:谁还愿意当小老师,上台边演示边讲解呢?

9、一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板演按键顺序:

按键顺序:84÷0。03×0。83

显示:2324

10、生生互评。

(五)、练习

1、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20-3。816+0。903-7。05

21。28÷7。6×3。1÷21。7

(2)、学生自主练习操作,然后报答案,并且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

2、过渡:84÷0。03×0。83

课件重现:79。2-0。43+9。546

20-3。816+0。903-7。05

21。28÷7。6×3。1÷21。7

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操作的这四道题,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特点呀?

学生反馈:都是从左到右依次按键的'。

3、提高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6。85-(3。08+1。94)+0。48

(2)、学生尝试操作

(3)、学生汇报按键顺序,教师板演

a、方法一:先按3。08+1。94=5。02

再按6。85-5。02+0。48=2。31

师提问:从这样的按键顺序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反馈: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遵循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

然后从左到右依次按键。

c、请一位学生上来投影操作,全班齐尝试。

d、师提问:如果这样操作,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是违反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让学生明白第一步去括号正是遵循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所以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不矛盾。)

按照刚才同学建议的边记录边递等式计算的方法完成以下三道题,比一比谁算最快又准。

课件出示题目:1。5768÷(0。18×1。25)×0。15

15。6×(2。618÷0。34)×0。14

6。75÷[7。5×(1。92÷2。4)

(5)、学生练习操作后,请学生说说它的按键顺序。

a、1。5768÷(0。18×1。25)×0。15(提问:你的操作顺序是如何呢?为什么?)

(1)然后按清楚键)

=1。5768÷0。225×0。15

(2)

=1。0512

方法二、1。5768÷(0。18×1。25)×0。15

=1。5768÷0。18÷1。25×0。15(提问:为什么可以变成这样的列式呢?)

=1。0512

操作错误的同学重新操作一次。

b、15。6×(2。618÷0。34)×0。14

方法一、15。6×(2。618÷0。34)×0。14

(1)

=15。6×7。7×0。14

(2)

=16。8168

方法二、15。6×(2。618÷0。34)×0。14

=15。6×2。618÷0。34×0。14(提问:为什么这道题括号中的符号不变呢?)

=16。8168

全班同学再操作一次,纠正错误操作。

c、6。75÷[7。5×(1。92÷2。4)]

方法一、6。75÷[7。5×(1。92÷2。4)](提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小括号?)

(1)

=6。75÷[7。5×0。8](第二步为什么先按中括号呢?)

(2)

=6。75÷6

(3)

=1。25

方法二、6。75÷[7。5×(1。92÷2。4)]

=6。75÷7。5÷(1。92÷2。4)(提问:为什么能得到这一步呢)

=6。75÷7。5÷1。92×2。4(提问:这一步又是怎样来的呢?)

=1。125

同桌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按键顺序,改正错误之处。

六、总结

1、师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2、学生反馈

3、再提问: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课件再次重现(1)3+5(2)、8+12(3)、15+25

提问:你们觉得用口算快还是快呢?

学生反馈:口算快。

4、总结: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华老师的那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现在将听课的几点感受小结如下:

一、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因材施教

《用计算器计算》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电子计算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使用前要求孩子看好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但结合生活实际,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哪些孩子是没有接触过计算器或是没有实际使用过呢?与其让孩子按部就班、死呆死板地认识计算器或是让孩子违心地从零起点学习,势必给学生一种假的感觉,也不能真正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中亲切地请学生进行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有一小部分孩子怯生生说:“会。”“会就是会,别不好意思……既然会就不用老师教了,好吗?请你直接用计算器算出下面三题的得数。愿意吗?”

“啊?老师真不教啊?”在台下我听到个别孩子疑惑的声音,但很快地听到的是轻轻敲击计算器键盘的声音。在紧接的汇报结果中,华老师水到渠成地请孩子边汇报边指点出了使用计算器要注意哪些地方。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清新,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让我们听课的老师也禁不住轻声赞叹。就该课教学内容来说,其实学生的确具有对于简单的算式用计算器计算的能力。但习惯了公开课的学生可能在想:我说会,那老师干嘛呢?这不是让老师下不了台吗?现在的一部分课堂,不可避免地成了老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生则渐渐习惯了违心地说“不会”、“没有”。我们常说教学中要“备学生、备教材”,到底要备什么?备学生就是要结合学生真实的情况,会了的,已经掌握了的就是要相信学生,放手给学生,别过于吝啬老师的讲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而不是老师的表演秀。

二、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水到渠成

“我会用计算器吗?”华应龙老师在课堂上一连三请学生自问,不断地安排深入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自问中不断成熟进步,自问中不断小结感悟。

第一次自问设计在课的开始,相信孩子已有的知识能力,这是华老师课的最大特点,其间三道层次不同的练习题,鼓励孩子更加相信自已的能力,结合三道典型练习题,让孩子边做边思考认识到计算器的好处,计算器也有局限,“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人应该比机器更聪明”,真正学会正确使用计算器,恰到好处地使用计算器。

第二次自问设计在教师教学孩子如何使用记忆键帮助计算的'环节。请学生在课程中进行及时小结:现在你又学会了些什么?孩子纷纷你一言我一语,“我知道计算器分聪明型和傻瓜型(科学型和普通型)”、“何时应该用何时应该自己算”、“计算时一定要小心,别按错键”……现在再问“我会用计算器吗?”这时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教师的知识传授,孩子底气更足了“会!”

第三次自问设计:在教学完巧用计算器计算更大数目的算式,让孩子找出999999999×999999999这一类不能用计算器直接计算的题目的特点,找规律写得数。并由此让孩子说说通过这类题你有什么感受?最后老师送给孩子们一句老子的名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为细”。这时老师第三次请学生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有了前面学习的那么多新知识和层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孩子们这下是全班一起、理直气壮地大声说“会!”课堂气氛到达高潮,教学目的完全达到:就是要让孩子借助计算器,超越计算器,每后一次“会”都要比前一个“会”更进一步!

三、勤于思考,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对于大数目有规律的题目如何正确计算,不同的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华老师出了一道题考考大家:22222222×55555555得几?课堂上华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象这样的题目,一般的计算器是不能计算或是计算的结果我们还不懂什么意思(1.234567815)”他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做做看,在汇报中孩子们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果,有的是计算器上显示error的标志,有的是用科学计数的方法表示的。华老师请同学们举手表决,“你认为哪个得数对,你有什么理由?”孩子都很积极,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已的想法,华老师借此机会教学了估算的思想,让孩子们学会分析计算器中得到的数据,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是,自然而然地向学生渗透了“不盲目相信计算器”的思想。

在随后的小组交流过程中对于部分不能找到“化大为小找规律”方法的,华老师提供了“祖传秘方”——小锦囊,巧妙运用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思想,孩子们很乐意接受老师的点拨,渐渐明白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一部分计算,并找规律算出大数相乘的结果。

由于这类题目的规律是孩子们自己由困惑、顿悟得来的,孩子们举一反三起来就比较快,后面的练习效果也自然很好。整个教学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真是在不知不觉中结束全课。让孩子们、老师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铅笔1支0.80

电池4节24.00

铅笔盒15.4015.40

书包1个44.70

面包3.00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由于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针对学生对计算器的有关知识和简单使用已有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我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确定为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简单操作和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于是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策略。介绍计算工具发展时,由学生自己说说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小组交流计算器的共同部分,自主探索各键的'功能,同桌间互相交流等形式,在生生互动中使已有的这方面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学完了这节课,学生能否合理使用计算器,能否达到以上具体目标,能否用计算器计算出家庭收支情况、仓库物品进出情况等,是我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要使已经熟悉计算器功能和操作的同学能在课堂上感受到用计算器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整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学生成了课堂的真主人。而我做了穿针引线的工作,或者充当了他们的“秘书”。先由我为他们安排好工作流程(也即设计教学环节),至于每一个程序要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实现。整堂课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交流中来,包括交流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介绍自己的计算器的部分功能,说明操作计算器的过程、技巧……俨然一副主人翁的姿态,在学生的自我展示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值得高兴的是,整堂课下来,没有出现大量学生中途“退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致在一个一个环节中保持得还不错。并且也能利用计算器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正是这“秘书”的角色和已经设计好的预案,让我在课堂上陷入了被动,失去了活力;也让部分学生的学习热度还没有完全上升。其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难道仅仅是让学生在每个环节尽情地说?甚至是漫无目的地说?不是的,学生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的信息,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点“劲”,抓住时机,利用一个学生所说的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课堂热起来,火起来!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面板构成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与发现算式背后的规律。教材例题3,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面三题,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填出后面四道算式的得数。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得数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比较算式的特点,从而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第43页练习七第5-8题。(第四单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一些特殊算式计算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同类算式或同类算式的得数,能用计算器验证一些算式计算得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计算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一些特算式计算规律的观察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计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与发现算式背后的规律。教材例题3,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面三题,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填出后面四道算式的得数。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得数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比较算式的特点,从而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第43页练习七第5-8题。(第四单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一些特殊算式计算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同类算式或同类算式的得数,能用计算器验证一些算式计算得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计算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一些特算式计算规律的观察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计算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为课堂中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作准备。

2.游戏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用计算器玩“猜数字”游戏。

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不能说出。接着,在你的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同学们,相信吗?请你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为新知设疑,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寻找算式中的蕴含的规律,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教学例3。

出示第42页例3。

26640÷111=

26640÷222=

26640÷333=

学生读题,并要求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交流汇报得数,教师板书。

26640÷111=(240)

26640÷222=(120)

26640÷333=(80)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观察这三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请将下面两题和第一题比较,看被除数、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你有什么发现?完成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发现。

交流:你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1:第二道题和第一道题相比,被除数不变,除数乘2,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

学生2:第三道题和第一道题相比,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学生得出: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得到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除以几。(板书)

3.运用规律并验证。

引导:如果除数继续变化,商会怎样呢?这个规律适用于其他算式吗?(出示后四道题)

26640÷444=26640÷555=

26640÷666=26640÷888=

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学生直接填写得数。

提问:填写这几道算式的得数时,你是怎么想的?

填写的得数对不对呢?请你用计算器验算,看做对了没有。

4.归纳小结。

通过计算器计算,我们发现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几。反过来,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乘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计算器计算—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计算器检验”的探索过程,初步体验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体会计算器强大的计算功能,积累一些探索和发现简单规律的经验,感受数学的形式美和结构美,激发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出示第42页“练一练”。

111111÷37037=

222222÷37037=

333333÷37037=

444444÷37037=

666666÷37037=

999999÷37037=

(1)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交流并呈现得数。

教师板书:111111÷37037=(3)

222222÷37037=(6)

333333÷37037=(9)

(2)观察、比较算式中各数的变化。

(3)提问:比较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得到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乘几。(板书)

(4)应用规律完成后三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完成后,再用计算器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认识过程,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计算器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出示第5题。

34×357-9018÷48

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输入过程中,输入要准确。

“开火车”的形式,指名学生回答。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本题呈现的是一组由四则运算构成的计算流程图,学生按要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形成必要的操作技能。

3.完成“练习七”第6题。

(1)出示题目。

要求学生结合方格中的数,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

交流:你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了吗?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一说。

引导说出:这里的每道算式里的数都是按表里各数排列位置的相应顺序列出的。每组里两道算式的数字和符号顺序正好相反,把其中一道算式的数字和符号的顺序倒过来,就是另一道算式。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让学生计算每道算式的得数并填写。

提问:比较各道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引导:你能再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自己再列出一组两道连加算式,算出得数,或者一组三位数连加的算式计算。

交流:你列的什么算式,得数是多少?

提问:这里的算式和得数符合你发现的规律吗?你对上面这些算式和计算有什么感受?

(3)分析表格,延伸思考。

大家感觉这里的计算非常有趣,

提问:你发现什么了吗?方格中横行、竖行和斜行的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三个数的和都是15,三个两位数的和是165,三个三位数的.和是1665。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讨论。

【设计意图】本题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洛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幻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题重在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完成“练习七”第7题。

1×8+1=91234×8+4=

12×8+2=9812345×8+5=

123×8+3=987123456×8+6=

先出示左边三题的算式,让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提醒:乘加算式要注意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器的作用,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6.完成“练习七”第8题。

出示第8题,

1×9+2=

12×9+3=

123×9+4=

1234×9+5=

×+=

×+=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写后两题横线上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总结出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方法,积累一些类比与归纳推理的经验,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7.科学探索。

学生选择一个三位数进行计算,发现有没有什么奇妙的现象。如果还没有发现,再继续这样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奇妙的现象?

引导:任何不同的数都会这样吗?再任意找一个三位数这样试一试,看看结果这样。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巩固学习的新知和培养学生对知识拓展延伸的应用能力。学生任意写的数字可能计算两次或三次就可以找出规律,或者更多次才能找出规律。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学生,树立能够解决问题的信心。

8.游戏揭秘。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在课的开始和大家做的“猜数字”游戏吗?

完成本题后,你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出示题目。111111111÷12345679=

222222222÷12345679=

333333333÷12345679=

444444444÷12345679=

555555555÷12345679=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同学说一说。

运用规律,你还能再说出一些算式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与本课的游戏激趣相呼应,揭秘题中的奥妙。联系算式之间的规律,学生豁然开朗。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算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一

一、重点、难点分析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二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后,设计了一组竞赛题,里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有直接口算、有简便运算。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三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2、而且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四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巧用计算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顾上课,很少会考虑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教材中为什么把这节课安排在这里上。《巧用计算器》从表面上看视乎很简单,让学生找到并学会电脑中的计算器程序就可以,但纵观全局,理解教材,让我明白计算器这一课不简单。它是第一册信息技术中第一次提到“程序”这一概念。对于程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及程序具备的一般性都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的学习去了解,去感知。如果课前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就会出现疏漏。再次,用键盘来操作计算器这一环节,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电脑键盘,对键盘的初步了解也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所以在备课中不仅要着眼本节课,更应纵观全局,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另外,学生刚刚接触电脑,对电脑的认知和操作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

首先鼓励学生说。说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表现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会操作但缺乏说的勇气或方法,所以教师的表述就起了示范作用,鼓励和要求学生的表述正确、规范。

再次注重学生的练。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掌握地熟不熟练,完全要取决于教学中的练习量的多少。为了吸引学生,体现生活化,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的练习:要去秋游了,假如你有20块钱可以在超市里消费,选择怎样的消费最为合理。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消费者”超出了限定的金额,只能舍掉部分物品;有的'“消费者”将20块钱都拿来买了水和饮料,虽然还有余额,但却被同伴告知这趟秋游会很累,因为他背的东西太重了;还有的“消费者”既买了吃的、喝的,还有剩余的钱买一些玩的,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同时,在用计算器算账的过程中也“淘汰”了一小批不合格的“收银员”。在这个练习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操作,还学会了该怎样合理消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770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