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4:46:12
最优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模板18篇)
时间:2023-11-02 04:46:12     小编:MJ笔神

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写一份总结吧!怎样打造一个生动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总结?在此,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写作技巧和实例,期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并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2、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

教法:自学法。

学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索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

1、我们学过的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各有哪些?

2、导入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体积和体积单。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2)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就是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习内容:数学书27、28页。

2、学习时间:5分钟。

3、学习方法:边看边画重点,看后填写自学提示。

4、自学提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和(),可以分别写成()、()和()。

(3)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是dm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

5、跟踪练习:

(1)用体积概念解释乌鸦为什么能喝到瓶子里面的水?

(2)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m、1dm、1cm。

(3)书上28页第2题。

三、合作交流:(8分)。

1、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一个仓库的体积是12();

一堆沙的体积是1.9();

微波炉的体积约是45();

一箱纯奶的体积越是8();

一瓶墨水体积是约60();

2、练习。

书32页4题。

四、质疑探究(10分)。

1、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它们分别是用来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2、跟踪练习:

(1)书28页做一做第1题。

(2)说一说:

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单位。

五、小结检测(10分)。

(一)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检测。

1、我会填。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和(),可以分别写成()、()和()。

(3)棱长是1㎝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3、我是小法官。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大于面积单位。(3)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也是1厘米。

4、书上1、3题。

5、小明数学日记。

我们的教室占地面积约是60()。我的身高只有1.4(),所以被安排在第一桌,离老师的讲台最近,老师的讲台上放着一个体积为1()的粉笔盒,里面放了不少粉笔,一支粉笔的体积约为7(),粉笔盒的旁边是一瓶体积为50()的红墨水盒。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面积是4()的黑板,黑板旁边还有我的最爱:一台体积是200()的电视机!

六、堂清(5分)。

(1)一块橡皮体积大约是6()。

(2)一本数学书的体积大约是200();。

(3)一本大字典的体积大约是2();。

(4)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120();

(5)一个书包的体积大约是16.5();

(6)运货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mdmcm。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1小实验。

1.1.1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1.1.2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1.1.3全班研讨:

(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2.1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2.2认识体积单位。

2.2.1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2.2.2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2.2.3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1.5()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

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

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

师:“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师:“抽屉没塞满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

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

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

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

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

师:“你们知道他们的书包有多大了吗?”

师:“谁能用打电话的形式告诉我,他们的书包有多大?”

师:“想出办法来了吗?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

设计意图:其一、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从学生的知识起点创设出学生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在认识了体积概念后,用直观形式来描述物体体积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用手势比划一个物体的大小,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而用电话的形式来告诉老师物体的体积,对没有学习体积单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描述物体的体积需要个标准,而这个标准便是体积单位,因为学生没有这个标准,所以学生完不成用电话的形式告诉别人物体的体积,也因为需要,学生的探究欲也越强,此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其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从教师那得到解决问题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方法,指导阅读教材,学会自主学习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鼓动性和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

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

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

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

师:“1立方厘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师:“1立方分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师:“1立方米是怎样规定的?用手势比划一下,说一说什么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师:“1立方米,大家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我这儿有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用这几把尺借助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

师:“大家不站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同学进去了,发现没有,1立方米的空间还真不小,整整一个小组的人都能挤进去,大家明白1立方米了吗?现在大家再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

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

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

三、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四、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师:“今天大家的学习很投入,也学了不少有关物体体积的知识,我也很高兴。其实学习不单是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比如今天学习后,大家就可以去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它,如一枝钢笔大约有20立方厘米等。”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做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比较一下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大小。我相信同学们的课外学习会比课堂上更认真,更投入,会有很多发现和收获。”

设计意图:

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到课外,由他主学习转到自主学习应该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教师终身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在设计中去预设,在实践中去尝试。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四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

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

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

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

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

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桌面,你们发现今天的数学课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

2.有与他们小组的不一样的吗?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物体来做一个实验:妙手取物。希望大家通过实验能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教师说实验规则。

二.认识体积。

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拿到泡沫的?

生:我们把石头防金量筒里,水面就上升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其它小组再来说说。

师:你们哪组没有取到泡沫?(拿围棋子的一组)。

师:这些东西放进水里后,水面上升了吗?

那为什么你们组没有拿到泡沫呢?

生:我们组的东西不够。

师:怎么办?

生:借点东西放。

师演示:看到了什么?

生:水面上升了。

师:说明什么?

师:还有一组。(拿乒乓球的一组)。

你们举起量筒让大家看看,把乒乓球放进量筒后,水面有变化吗?乒乓球占不占空间?

师:那为什么水面不上升?

生:没占水的空间。

师:怎样才能让它占水的空间呢?哪位同学给出出主意。

生:压下去。

师:谁来试一试?

生向下压球取道泡沫。

师:水面上升了,说明乒乓球也占了水的空间。

师:刚才我们往量筒里放了石头,围棋,乒乓球,橡皮等物体,水面都上升了,说明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铅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铅笔盒的体积。

谁能仿照老师的举例试着说一句话。

生说。

师举起一个小盒子,说它的体积大约是27.

再举起一个大盒子,说它的体积大约是2.

为什么?

师:看来要想准确的比较它们的大小,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单位)。

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让学生自学课本38页的内容。看看书上分别介绍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分别是怎样定义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体积单位给大家介绍。

学习1立方厘米时师出示橡皮泥,捏出不同种形状,让学生明白物体的形状变了,而体积不变。

学习1立方米时师出示1立方米的框架,让学生钻进去,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

三.估计身边物体的体积。

五.巩固练习。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再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后面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容积单位。教材的的编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把体积单位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联系起来,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三种单位有一个直观的区别;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我的教学设计也围绕着这三方面来进行,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我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分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体积单位。

学生分析:

小学生思维是具象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发展期。因此,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是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这些内容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几何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获得也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几何,到五年级他们对几何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活动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但本班学生对操作活动中的自律性还不是很强,教学中应注意对操作活动时纪律的控制。

教学目标:

1、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知道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3、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举例、等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4、通过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学生准备棱长1厘米、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米尺1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单位:

老师身高155()教室的面积为48()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它们是什么单位同学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1厘米的长度1平方厘米的大小。

二、教学新课

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这就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拿出自己做的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看看和老师的1立方厘米是否一样大。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操作要求: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多少?

说一说:什么是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把它印在头脑里。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记法。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告诉学生这就是1立方分米。

(2)学生拿出学具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

举一举:(粉笔盒、菠萝等)

拼(体积)

(3)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3、认识1立方米

(1)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个学生,然后试一试。

(3)8个学生一组,用米尺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看一看,把一立方米的大小印在头脑里。

(4)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太阳能水塔、讲台等)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1)课件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旁边出示1立方厘米的图形。

(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不同。

(3)小结:长度单位表示距离大小,面积单位表示表面大小,体积单位表示空间大小。

三、巩固练习,提升理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体积单位》教学设计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间约是150()。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把椅子高90()。

(5)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约为40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0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心理特点方面手,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2、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注重学生实践体验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比较感知的是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

3、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4、注意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

在让学生感受每个体积单位有多大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学生有的提到我的一个指头头大约是1立方厘米,我随机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追问道:你们每个手指大约又是多少立方厘米呢?在例举1立方分米时,学生说粉笔盒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有一次我买的烤红薯大约1立方分米等等。在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名同学,然后亲自让同学们站到里边看一看,然后分组搭1立方米的框架。通过例举与体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每个体积单位大小的建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七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八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例11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先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它们的体积。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教材则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练一练”让学生初步尝试应用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不同体积单位的换算。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米分米厘米。

(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提问: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引出课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1。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板书: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板书: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巩固深化。

1、出示书第30页的“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把体积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1000,所以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练习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班内交流:说说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

而它们的进率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分别说多少呢?

3、出示练习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它们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不同。

4、出示练习七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合前两题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再结合后两题说说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高级单位的数量。

5、出示练习七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2、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测量物体要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cm)的长度观念,同时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掺毒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

重点:了解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建立1厘米的`观念,了解测量单位的本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故事引入

呈现古人用庹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景,并配有动画情景。

二、探究新知

1、活动探索,用拃测量相同物体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动画演示、讲授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知道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3、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从而领会到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三、知识应用

(一)用身体量一量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1)数学书长约()拃。(2)课桌长约()拃。

(3)黑板长约()庹。(4)教室长约()步。(二)找一找、量一量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从()到()也是1厘米,从()到()还是1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

一拃长约()厘米。(三)量一量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意义后教学的。例8从测量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教学每个体积单位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有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此外,在学生认识立方厘米后,还呈现了两个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既让学生初步体会体积单位在体积计量中的应用,又为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做了必要的铺垫。教材最后还沟通了刚认识的体积单位与已学的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联系。通过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有关体积单位的感知。

1.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几个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2.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讨论、探究、类推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活动,愿意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观点,增强学习自信心。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一升的量杯一个。学生每人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1.引导学生选用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2.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媒体显示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搭成的不同形状的一些物体(12个和12个、16个和17个),让学生比较这些组合体的体积大小,并说说各自的想法。

(因为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个组合体的体积就是使用的那些小正方体的体积和。)

3.设疑: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组合体想让你们比比它们的体积大小,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说这两个物体是怎样的,听完后迅速作出判断。一个物体是用8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另一个物体是用7个小正方体搭成的。(所用的小正方体大小不同)

学生回答后,媒体显示两物体,结果学生发现两个物体因为所用的小正方体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从而明白只有用同一种小正方体搭成的物体才能通过比个数方便地比较出物体的体积大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8下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看看哪个的体积大?

学生交流后追问:仅通过观察,你们能断定它们的体积大小吗?那我们能不能联系刚才的学习经验想个办法来解决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得出:把它们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

2.媒体演示过程: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方块的方法,确定长方体的体积大。

3.过渡:的确,在计算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时候,都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人们统一了正方体的标准,并规定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4、认识1立方厘米

(2)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3)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4)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5)“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媒体显示图,学生口答。

(6)回顾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1立方厘米,想想立方厘米通常用来计量怎样的物体的体积?”

(用立方厘米来测量或计算较小物体的体积)

5、认识1立方分米

(2)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设计意图: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时先出示正方体实物,再描述其含义,再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操作丰富感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表象,丰富学生对体积单位的感知。)

6、认识1立方米

(1)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2)直观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教师演示: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指名一些学生蹲到1立方米内,让学生体会到立方米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单位。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7.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

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水倒入量杯

得出: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设计意图: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认识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立方米的概念,而是提出问题“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1立方米的概念。这样安排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突出了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

1.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头回答

指出:这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的建构认知结构。)

3、完成练习五7

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炼思考策略:先想想实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4、完成练习五8

先推想再操作验证。

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单位?它们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位有什么区别?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一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它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而1dm=10cm,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出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并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这节课我比较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无论是前面的探究活动,还是后面的换算练习,以及最后的开放式应用题,都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自己观察,自己验证,自己发现,自己表达,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二

1.结合实验和具体事物,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的过程。

2.了解体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3.在实验、观察、交流等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经历建立体积概念和体积单位过程。

: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感受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

自主探究法。

:两个玻璃杯、石头、土豆、手机、文具盒、鞋盒、长方体、正方体、粉笔、酸奶盒,正方体框架等。

本节课内容是在认识了升和毫升及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概念、恢复概念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1.创设引入概念,设疑激趣。

2.引导学生探究,主动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重视体积、体积单位概念的建立。首先利用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验,把土豆和一块小石块放入同样高水的两个杯中通过直观的水面上升高度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已有的"土豆占的地方大"生活经验,发展为"土豆占的空间大"接着让学生描述手机、铅笔盒、鞋盒等熟悉的物品,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学生对物品大小的经验和占空间的大小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占空间大小的含义",然后再揭示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在教学1立方米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1立方厘米大小,并找出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品。认识1立方分米时,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认识1立方米时,用棱长1米长的正方体框架搭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等。通过观察、描述、想象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体积概念及体积单位的构建过程。

3.注重渗透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如实验法,拼摆法,比较法。

4.重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强调多种感官同时参与。

5.充分运用学具、小实验操作以及巧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建立清晰表象,从而理解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1小实验。

1.1.1取两个同样的玻璃杯,放入同样多的水,把一个土豆和一块小石块分别放入两个杯中。

(1)让学生猜一猜:把土豆和小石头分别放入两个水杯后,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说两个杯内的水面都升高,放土豆的杯内的水面上升的高)。

(2)找学生完成实验,并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结果。

1.1.2讨论:

(1)两个杯子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1.1.3全班研讨:

(1)两个杯内的水面为什么都会升高?

(2)放土豆的杯子内水面上升的高,说明什么?

重点得出:土豆和小石头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把它们分别放到水里后,下面的水被挤上去,水面就会升高。土豆占的空间大,所以放土豆的杯子内的水面升的高。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2.1认识体积:

1.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再让学生说说周围的物体哪个占空间大,哪个占的空间小。

2.汇报交流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充分感知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得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比较手机、文具盒、鞋盒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4.出示教材中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体积,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认为1号长方体大或2号长方体体积大或两个长方体的大小,不能只凭感觉,要看哪个长方体用的小正方体的数目多,从而导出体积单位。

2.2.1教学1立方厘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最小的正方体,并量一量它的棱长大约是多少厘米?从而揭示1立方厘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3。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让学生充分感知1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厘米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4)估测一根粉笔的体积。

2.2.2教学1立方分米。

(1)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较大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从而让学生自己推导出1立方分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的观念。

(3)找生活中接近1立方分米的物品。

(4)学生操作,用学具中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搭成不同的立方体图形,并说出所搭立体图形的体积。

(5)估测酸奶箱子的体积。

2.2.3教学1立方米。

(1)让学生类推1立方米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3。

(2)用手比一比"1立方米"有多大。

(3)出示棱长1米的正方体框架,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并让学生实际钻一钻看最多能容纳几名同学,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

2.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

一个铅笔盒的体积约是480()。

一台电视机体积约是48()。

一台电冰箱的体积约是1.5()。

3.下面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1)一台电脑所占的空间约是15立方米。

(2)红红口渴了,一口气喝了200立方米的水。

(3)植树活动中,小明和小刚干劲可足了,一次就抬了6立方厘米的土。

(4)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

4.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四

课题圆锥的体积教时一8(8)

学习

目标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熟悉圆锥的体积计算。

学习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基本练习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实际应用xk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口答。

实际测量完成。

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小组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理解。

课题变化的量教时二1(9)

学习

目标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

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新课标第一网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但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1、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如果用t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教学反思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和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认识整万数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会正确读、写整万数的。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数字情境,揭示课题(认数)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祖国今年有一件大喜事是什么吗?

是啊,我们祖国成立到现在已经60年了,60年来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老师收集了一些数据。(课件出示:我国汽车全年产量达九百三十四万辆,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四千八百九十六万吨,猪、牛、羊肉的产量达五千六百零四万吨)

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什么呢?

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段话中的数,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吗?

像这样的大数我们可以称它为整万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整万数。

出示课题:认识整万数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计数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10个千是多少呢?所以千位前面是万位,点出万

在万位拨上一个珠子表示多少呢?(一万也可以说是一个万)我门在万位上一万一万的数大家跟我一起数好吗?(课件演示边拨珠学生边数)拨到9个珠是就是(九万也可以说成是9个万)

同样点出千万并拨上一颗珠.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新的数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

2、认数数位顺序表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我们从右边数起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这4个数位都属于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4个数位都属于万级。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课件出示)那你能把新学的数位填进去吗?请大家把书翻到86页,看最下面有一张数位顺序表,请你在书上填完整。

在万级的十万位上拨上5个珠,这个5表示多少呢?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

在再计数器的万位上拨上一个5,问:这个5呢?那现在计数器上有多少个万?课件点出(55个万).那这个整万数怎么写呢?它的万级上有55个万,所以我们可以先写万级上的55,课件出示,那这样写行了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个级上的数还没写。那个级上4个数位上都没有数我们可以怎么写呢?写4个0.说明用0来占位,直接写上4个0.课件出示。

你会用这个方法来写一写这段话中的几个整万数吗?老师已经把他们拨在了计数器上。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先第一个数,说说是几个万再写一写,全班交流。第二和三个数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写出几个万和数再全班交流。问:刚才我们在写这些整万数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同桌议一议再交流。引导总结出写整万数时可以先写万级上的数,个级上四个数位都没有数就写4个0.

那这些整万数怎么读呢?课件出示第一个数.我们刚才写这个整万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个级上的数,我们读数时也一样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为了方便读数我们通常在读数前先用虚线分一分级,把万级和个级分一分。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万级上面是55我们就读作五十五万,个级上是4个0就不读。出示读作:五十五万。现在请你读一读作业纸上写的三个整万数。课件出示另三个数。请同学们在作业纸把三个整万数先分一分级,在同桌互相读一读。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说明:我们在读整万数时可以先分级,读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个级上都是0可以不读。

课件出示一百九十五万。老师这里有一个整万数问:老师想请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这个数。出示计数器。(可以)那一百九十五万这个整万数上的一百九十五应该拨在那一级上。指名回答(万级)。就请你来拨一拨。学生上台拨数。

出示想想做做第1(1)题一万一万的数应该在哪个数位上一个一个的数呢?在万位上一个一个拨珠子数是吗?那老师拨珠大家一起数好吗?(拨到10个1万时说明满10进1)

出示(2)出示九百六十万,谁在计数器上来拨一拨呢?(请学生上来拨)十万十万的数怎么拨呢?请一名同学上来拨,全班一起数数。

老师还有这样一些数,没有拨在计数器上,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请同同学们在书上把位数多的数分一分级再互相读一读并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数,在读的过程中你门能发现些什么?先请同学读数再交流各自的发现。(1、使学生感悟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类似,只要在万级数的后面读出“万”字。2、每组中前面的数表示几个一而后面的数表示几个万)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还收集到了这样一些信息,你能把其中的数读一读吗?

三、巩固运用,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400000平方米,颐和园2900000平方米。请同学们在书上先分级在读好吗?学生在书上分级并读一读。指名读数后请全班一起读一读整句话。

2、这些信息呢。谁能来读一读?出示书上第5题,你能把其中的数写下来吗?

明确:先写万级上的数,“万”说明个级上的数位没有数,要写4个0

3、这样的数在我们平时经常能见到,课前老师网上看到了带有整万数的一些信息,想看看嘛。出示信息但上面没有数字,你想知道这里的数字是多少吗?那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如这个数在万级的十万位上是2,万位上是7)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最快写出这个数。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的整万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六

课题圆锥的体积教时一7(7)

学习

目标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学习

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铺垫孕伏

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新课标第一网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4、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算一算

三、全课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

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说说解题方法。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明确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等底等高)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公式,有利于计算。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影碟机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5708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