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案例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6:55:23
最新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1-02 06:55:23     小编:HT书生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以便更好地传递我们的思想和观点。另外,写总结时我们也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练性。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但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的冲击,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以及一些我们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处于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养成时期,这个时期是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道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情况。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1.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价值取向多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与大学生利益需求的结合显得十分迫切。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已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三年高中教育的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基本是非判断力、可以理性思考与行动的群体,对于社会所倡导、执行的道德观念、公序良俗以及善恶美丑标准等他们知道也大多表示认可,但是,在具体行动中,生活里,却往往自然、习惯的忽略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虽然能够知道道德的重要性,理想上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然而平常生活中,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培养表现出更多的冷漠,甚至心中没有道德的存在。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集体的观念逐渐淡薄,所遵守的行为准则更具有功利性,有些学生在与己有利的情况下,道德二字重如泰山,反之则轻如鸿毛;有些学生则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冠冕堂皇的在道德准则的掩饰下做一些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应地必然带来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于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引起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

2.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单一。

学生不注重道德的培养与学习,高校德育不能与时俱进也是主要原因,还在重复中学,甚至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手段单一,数十年不变,导致高校德育幼儿化,导致大学生十分片面地看待道德教育,以至不能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方式增多,学籍管理向开放型转变,德育工作队伍从数量到质量都很难跟上并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因此,如何区分对象、区分层次、因人施教,卓有成效地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工作,已经摆到了高校的面前。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思想交流、相互影响在瞬间即可完成。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上网,但是在网上学习的大学生为数不多。这对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既是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上网的原因基本都是使自己得到休息,得到消遣,基本不用网络来学习,这就表明:在互联网上,大学生道德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有所作为。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探索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也是摆在高校和全社会面前值得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原因浅析。

1.德育现状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

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逐步转型、政治生活的日趋完善、文化环境的快速变化对当代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是新时期德育工作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2.大学生自身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具有选择性接受的特点。

个人品德的形成,在于把客观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与稳定的行为表现。从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校德育的过程看,外界的灌输和教育是必要的。但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却不是灌输,被教育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大学生基本都处于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在心理上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觉醒期提前,独立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感知能力增强,随之而来是分析理解能力的增强。但是大学生的意志力却普遍在下降,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的道德都表现出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显著特点。思想道德教育就要针对大学生的自身实际特点,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得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3.就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忽视基本道德观念。

随着现在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非常迷茫,没有目标,甚至没有理想,那么道德在此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大学生往往更强调个人奋斗,忽视社会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许多大学生认为,在当代社会要取得竞争的胜利,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身的拼搏奋斗。他们不相信权贵而相信自己,不甘做好人,要争做能人,他们敢于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的意识逐步取代了以往害怕“枪打出头鸟”的传统心理。然而面对如此之大的就业压力时,学生们往往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面对现实与理想中的差距,此时,大学生就非常容易把道德抛之脑后,为了减小现实与理想中的差距,许多大学生就不再注意道德了。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个人奋斗的精神十足,但缺乏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对策。

1.抓好校风建设,发展校园文化。

校风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宏观环境,它对广大青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洁静优雅、健康文明、崇德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人向善、存真、求美。一所学校培养什么素质的人,取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如何营造这一浓厚氛围呢?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们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当代大学生参与感极强,以校园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2.抓好教风建设,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有德之人,需要有德之师。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应当在全社会作公民道德建设的典范。加里宁说:“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教育者不仅要时刻自警,还要时刻想着怎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3.丰富大学生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内容以及注重方法途径的创新。

(1)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认真总结以往教育中的经验教训,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深入进行“两课”改革,对“两课”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全面改进。德育内容陈旧老化,缺乏及时更新与调整是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差的原因之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始终把握社会与人发展的联结点,把握所处的时代脉搏。知识社会的到来、全球化浪潮的遍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加入wto,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高校应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球观念,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

(2)利用网络等现代的、大学生容易接受的途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渴求知识的一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以互联网教育为媒体的新的教育方式已为大学生所青睐,必须借助互联网,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葛喜平.新形势下加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2-3.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二

张子丽

去年秋天,对我来讲好处非凡。在这个象征收获的季节里我迎来了我的第一批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深深明白中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对人格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未来。正是抱着这种心态,丝毫不敢有所松懈,期望不仅仅能在知识方面传道,更能够在人生中这个充满变数的阶段为他们解惑。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由我担任班主任的高一十班,班级有凝聚力,学生乐观向上,学习主动性强,构成了很正气的班风。在这段时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的收获不少,感受颇多。如何加强班级建设,建立充满活力,有凝聚力的班群众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信任学生,放开手脚

高一十班入学时有55人(包括1名韩国籍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30人。从高一军训开始,透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男生训练热情高涨,训练质量很高,群众荣誉感很强,这是优点,但有些男生表现欲过强,期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其中以x同学最为突出。在训练时他表现得极为突出,对同宿舍的同学很热情,主动照顾身体不舒服的同学。为了为最后的文艺表演排练节目,最强度很大的训练过后利用午休时间精心排练。但由于纪律问题被其他老师批评过一次。女生普遍训练踏实,较为细心。我没有对过分表现的学生予以压制,而是在心中默默的计划。开学后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军训中的表现并适当参考了他们以前的经历,任命了我办临时班委会。并大胆的予以在军训中表现活跃的同学重要职务。班委会名单宣布后,虽然嘴上说不想担任职务,从x的脸上我看到了一丝惊讶和得意的表情,更加坚定了这样做的决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也证明了当初的决定没有错,选取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既稳定了本人及周围同学的情绪,也是能使他们在不断地为班级服务组织活动中找到自信,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这样就构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用学生的眼光来看问题。

三,尊重、肯定、赞扬学生

尊重学生,以肯定、赞扬来代替指责、批评。学生不是物品,我们就应把学生当作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等个人品质的人来对待,即使对待后进的学生依然要倾注满腔的热情,不带偏见,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多跟自己的学生说“你行”,“你能行”。也许,在某一天,你会发现,他真的做得很好,你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即使你非得要批评一个学生,也就应先肯定他的优点,然后再之后跟他说:如果你能......的话,那就会......。这样做了之后,你常常会看到被批评的学生心悦诚服的表情,既让你的学生虚心理解了你的观点,又避免了师生间因批评而起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这样做的实际效果要比直接批评所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直接批评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是听你的话,照你所说的去做了,但其实心里并不必须信服于你。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当作有好处的事情来关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扶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专长,同时严格要求他们,严格要求也是尊重他们。

四,关心、体贴、爱护学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我在教学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融洽的师生之情带来的是简单愉快的气氛及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做一名优秀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关心爱护班内的每一位学生。学生是很敏感的,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感觉到老师的爱。如:某位学生昨日生病了,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就不失为一种师生关系的良好开端,这天来了之后,你的一声“好点了吗?”会令他感觉到老师是真心关心他;天气冷了,问一句“别忘了加件衣服”会令人倍感亲切;所有这些都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的爱,而一旦你付出了真心的爱,那是必须会有回报的,那就是: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无行中构成一种用心的热情与动力,学生会以刻苦的学习态度、优良的学习成绩来报答你对他的爱。

诺尔特说,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生活在理解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做到以学生为本,用爱去真心体会学生们的世界,相信他们必须能够快乐地扬起他们自己期望的风帆,开始他们快乐的人生之旅。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工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为促使外国教育事业的顺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工作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兴奋点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风骚,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11).

[2]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11).

[3]蓝维.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研究,(4).

[4]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4).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四

当前中小学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近年来对此一直众说纷纭。在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瑛老师主持完成的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北京市七个城近郊区县的42所中小学的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2808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1447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报道。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1][2]。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五

摘要:中小学德育的错位,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茫然。应该品质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应作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德育。孔子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梯,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学生必先致力于道德修养,然后才学知识。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可见,德育的地位显而易见。

德育的任务,简而言之就是“育德”,即培养和发展人的本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定位及作用,对社会对历史起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或积极的推动,或消极的阻碍。德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人的本质中的积极因素体现并发挥出来,与才、学、识相结合而形成合力,推动其为人类、为社会和为历史的发展,贡献出其应有能量,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意义。德育的途径,以直接、渗透和结合三种手段为主,兼而各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特色方法。但无论何种途径,总是围绕“育德”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我国独特的德育方式是什么呢?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观点,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然后在这样的观点和理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等,最后才要求学生应具有哪些为人的品质、做人的道理。先教主义,后育做人,这是我国德育中无形的“指南针”。正如国家教委青少年品德教育丛书主编宗介华说的:“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一种可笑的颠倒:小学讲为共产主义奋斗,中学讲建设社会主义,大学讲集体主义教育,而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的评比。”这种德育的错位,常常使学生感到困惑和茫然。其实,从个体成长发展来看,一个人的政治观点、党派意识、世界观人生观的出现大约在青年时期。而道德教育包含的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诚实守信、敬老爱幼、文明礼貌等等属于公德的范围。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是从幼儿期就开始了,中小学阶段应该仍是重点。

学校德育中,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便是对榜样人物的“圣化”。榜华人物的人格和行为、信念和情操无疑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但是,榜样、模范人物也有不足及缺陷,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十全十美的人间“圣人”。在过去的学校德育中,我们对此是忽略或者说是回避了。这样做的最大的不良后果在于,一旦青少年学生发现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出现了问题,就会对整个人生乃至所有的榜样产生怀疑。

我们认为,几十年来,

第一、应该品质教育。

应该品质,包括正直、诚实、信用、谦虚、团结、友爱、自信、上进、无私、助人、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救死扶伤、匡扶正义等。它是做人基本特征,是人的一种义务的责任,具有共同性、一致性和人类性的特点。应该品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或延伸至幼儿园教育)。

第二、社会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热爱科学、热爱和平、坚持真理、改正错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律规范、利益规范、人际规范、各种原则等。它是国家公民的内在要求,是人的一种社会化品质,具有社会性、针对性和人为性的特点。

第三、信念信仰教育。

信念信仰,这里主要是指共产主义。它是人的道德修养的“天地境界”(即最高境界),是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它具有排他性、稳定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信念信仰教育,是高中更是大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环境的改善,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新的形式下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发面对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着促进的作用,而消极的方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方面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与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的矛盾更加凸现出来。这样给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班主任工作仅仅依托学校实行对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罚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下的要求,正如《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说:“教育正在越出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了。”。因此,学校教育应当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或栋梁。而班主任则是这样协调关系中的直接作用者和纽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骨干作用,而对家庭教育起着指导作用,因此,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举着轻重,尤其在行为偏差生教育方面,班主任在学校层面和家庭教育层面起着主心轴的作用,在此方面,本人有着切身的体验。看下面这则案例:

学生表现:白天的精神萎靡不振,似乎吃了一样,甚至上我班主任的课也敢无精打采,想睡觉的精神状态无法克制。

任课老师反映:该生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想伏桌睡觉,尽管任课老师不断提醒,仍然无法提起精神听课,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有时还不交。

同学反映:该生思维较敏捷,但上课经常性睡觉,甚至连早读课也睡觉,同学们都称他“kingdoze”。

调查结果:该生自己承认的确在放学后去上网吧直至凌晨数次。另外星期五下午放学后还有星期六也有不同时间去过网吧。网络游戏对于该生来说已经超过了任何一门学科对他的吸引力。在同学们当中吹嘘没有谁能有本事在玩游戏上超过他,号称无敌手。甚至还牵引了另外两名同学去网吧与之一比高低一次。

解决过程:

第一,与该生推心置腹的谈心。

3.指出网络游戏的危害以及夜间爬越学校围墙去网吧的危险性。

第二,与家长联系,通知该生家长来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与家长交换意见。1)给家长通报该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学习成绩以及该生上网的自我交代;2)家长反应:该生家长对该生的表现非常生气和恼火,当着我的面说要好好教训该生一顿。希望学校和老师要严厉管束该生。3)对家长的要求:指出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成功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及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以外的重要性。

因此要求该生家长:1两个人中至少要有一人在家,不能只靠该生奶奶一人在家管不到实处;2要求该生家长根据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该生每天学校放学后到家的时间;3要求该生家长关心孩子在周六周日两天的家庭学习和生活;4要求该生家长每周来校一次,进行一次家长、班主任、该生三人面谈会,以此来约束该生可能再次萌发的上网吧的想法和行为;5要求家长与本人和相关的任课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该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本人作为班主任也及时向该生家长反馈该生在校的平时表现。

教育成果:

1.该生母亲同意不在外出务工同意留在家里照顾关心该生的生活和学习。该生父亲也同意不定时到校了解该生情况并对该生进行教育。

2.该生醒悟了自己迷恋网吧的错误行为并作出了认真的反思和忏悔。并且从此该生一直没有进过网吧。

3.任课老师反应:该生上课听课可有明显改善,上课不再打瞌睡,听课效率可有明显提高,上课有时还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作业也能认真完成,考试成绩有明显进步。

教育反思:

通过这位学生从迷恋网吧到远离网吧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和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个案例凸现出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是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并知道家庭教育与家长一道对行为偏差学生进行长效严格管理。

诚然,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和途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需要我们班主任创造性地去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只要我们班主任认真工作,尽职尽责,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结合,学校教育质量一定会开创出新的局面。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七

孙琪,20__年毕业生,入学成绩420分,择校生。听他父亲说,中考时并没有打算让他上高中,一是成绩太低,无法达到任何一所高中校的择校分数,二是该生不爱学习,学习态度极不端正,后来之所以选择钢中择校完全是出于对钢中的信任,或者说是对孙琪本人还抱有一线期望。

对于他在高一入学和以后一年中的表现我们可想而知,高二文理分班,他“不幸”被分到了我的班级里,全班49人,按学好排名,他排45名,全班男生共十人,他也算是倒数两名了,带过一届毕业班的讲演和教训告诉我:在将来高三冲刺阶段,男生的实力会很快凸显出来,进步幅度飞快,高考超长发挥的几率也较大,所以在我接手高二二班这个明显阴盛阳衰的文科班时,就首先对全体学生尤其时男生的学习能力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但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孙琪,因为无论时从课上听课状态和反应能力来看,他都并没有让我对其寄予期望,让我真正注意到他的时假期补课的第二轮,那天我时1256的课,上完12节课后,我没有离开教室,悄悄的站在班级后门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以便我尽快的了解学生。英语老师准时的走进教室,组织学生上课,第四排一个明显的位置上“一堆肉”随着老师的一声“上课”慢吞吞的起来又趴下,之后就内有在动过。以我一周之内对我班同学的了解,他应该时孙琪,见此情形,英语老师走了过去示意他坐起来注意听讲,可老师这么一叫似乎时打扰了他的美梦,他很不耐烦的瞥了老师一眼,继续趴睡,英语老师无奈,站在后门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又是个楞子”我心里想,火冒三丈的我抑制住自己的情绪,观察片刻,他还是毫无动静,教室就是他的睡房,他在自己的“床上睡的不亦乐乎”,再一看,书桌上干净的没有一本书,我在也忍不住了,三步并作两大步的走过去,没等他反应过来,就将他揪出了教室,周围的同学也目瞪口呆,走出教室,他还是傻傻的站在那里不知道该作何反应,此时我心里仅仅是在想:我要杀一儆百,借此机会杀一杀班里的不正之风。

“老师,我错了!”

“这绝对是一个有经验的犯错者,太狡猾了,在老师发火之前就先堵住老师的嘴。”我心里这样想着,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善罢甘休。

“那你趴桌子睡觉不听课的时候,你知道错了吗?还是就在几秒钟前你站在我面前时才知道错了!如果是这样,那你的反应速度还挺快的啊!”

他无言以对,反映了一会儿说:“老师,我困!真困!”

“你知道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吗?——人有自制力,动物没有;那你知道人才和人有什么区别吗?——人才有更强的自制力;你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胖吗?——因为你不但身体不动,脑子也停滞不前,脂肪都堆到大脑神经了吧!”

这话听起来不大好听,但以我对他的了解,可以起到激发的作用,也不至于让他犯楞。

“天气太热了我状态不好。”

“针对今天你的行为,不但自私,而且不像男子汉!首先,你只想到了自己热,那老师呢?讲课不热吗?再次,英语老师叫你你都不起来,说明你连起码的尊重都不懂。我的学生可以有学习不好的,但绝不允许有品德不好的。你觉得我说的对吗?”

他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我趁热打铁:“那你觉得今后课上应该怎么做呢?”

“知道”

“说说”

“我会上课认真听讲,尊重老师。”

“你是男子汉吗?”

“是!”

“男子汉应该怎样?”

“一诺千金!”

“我相信你课上睡觉只是个偶然,我不管你从前在老师眼里时个怎么样的学生,初中也好,高中也罢,那时我都不认识你,从今天开始,我认识你,从你的一诺千金开始,从我对你的信任开始,我可以信任你吗?”

“可以”他信誓旦旦的点点头。这时我知道他是真的想得到我这个“新人”的认可,并想继续他的话题。只是一个机会,也许是唯一可以转变他的机会,我要紧紧抓住。

“那么学习上我可以对你报以期望吗?”针对今天的事情,表面上算是解决了,但要想真正的解决表面上的事情,必须从本质上解决此事。

他站在那里,若有所思,就一会儿的时间,我隐约看见他的眼中闪有泪光,“老师,初三的时候又那么一段时间,我非常的努力,是我学习以来最最努力的时候,成绩也真的时又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考的结果告诉我,我的努力时白费的,没有任何的回报,所以我决定放弃,上高中也不是我自己的意愿!”

时间就像是停止了那么一小会儿,我们都无语,我是想给他时间,让他从心理上回想自己的努力,“那你因为努力没有回报,就后悔过曾经的付出吗?”

他没有回答。

“是,我们做事情都有目的性,但你应该懂得努力是不一定有回报的,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虽然你的努力没有得到你要的回报,但在你付出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老师的帮助吗?放弃是所有选择中最为简单的一种,也是最为懦弱的一种,抬起头来,勇于面对现实重新寻找出路才是勇者的选择,你在逃避,因为曾经的不如意,就让自己的一生都在失败中度过,这就是你所谓的男子汉的表现吗?如果是这样,刚刚认识你的我也会看不起你!”

“老师,你说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我知道此时他已在边缘徘徊了,只是需要有个人给予他肯定,给她勇气,并且这动力还得是源源不断的。

“我相信你可以!”

“那老师你看我的表现吧!”这几句话很简短,但我相信它铿锵有力。

“最后我给你走个后门,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我会尽全力做到。”

这次的谈话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之久,甚至占用了我的中午吃饭时间,但这次的谈话之后我有了新的目标:我要给他彻底改变的机会,并在他需要时加以指导,挖掘他的潜能。我一直觉得学困生分为两种:心理学困和智力学困,对于前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细心、关心和恒心来改变他,我愿意也乐于发掘朴玉,给彼此一个发展的机会。其实我班至少有两块这样的朴玉,另外一块就是刘禹,但可惜的是,他在高考中失利了。。。。。。这是我的遗憾,更是他的遗憾,但自己的精力也实在是有限。

在这之后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课上的孙琪在很认真地听讲,课下的他虽然依然调皮,但绝不失稳重,我知道,经过高一的一年,他的学习基础已经很差,从他的排名就不难看出,要想让他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通过和语文张金玉老师沟通发现,孙琪的语文基础非常好,历史也很有潜力,可以说是他所有学科中最好的两科,但他对数学非常的感兴趣,所以我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给他一些基础题的“照顾”,在学习上给他自信,慢慢提高,有一天,孙琪主动找到我:“老师,您能将我的座位调到前面吗?我知道这样会让您为难,但是坐在后面我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听课,而且老爱和别人说话!”

听了他的要求,我暗自窃喜他的上进,为了表示我对他的信任,我一口答应了他,他欣喜若狂。

“你也知道你的要求让我很为难,所以我现在需要你在同学面前给我一个台阶下,不然我没有办法和其他要求坐在前面的同学交代。”

“我知道!”他说。

“期中考试班里前十名有信心吗?”

“老师只要您相信我,没问题!”最后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

期中考试结束后,他主动找我问成绩,我心里明白他一定考得不错。果不其然,班级13名,虽没达到预期名次,但我已经很满意了,也因此他被评为区级进步学生,他说这是他上学以来的第一个荣誉,高三毕业时他还经常和我说起呢。

接下来的一个学期,他有过很多次的情绪波动,有失望、也想过放弃,期间我多次和其家长取得了沟通,家长从不关心孩子的成绩,到能够准时来学校开家长会,最后主动和班主任联系,这一系列的转变,无非都是孙琪进步的动力。

高二下学期的学业水平考试,大家都在紧张的复习当中,对于文科生来讲,偏理科的水平考试最让人痛疼,逻辑计算的东西真是让他们理不出头绪,孙琪的生物就是一个大问题,周六补课的课上他和生物武老师发生了冲突,周一开学他主动将事情的原委告诉我,并分析原因承认错误,“老师,是我不对,生物老师是为我好,我会自己将事情处理好的,您放心吧!”我应该给他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不能每次都帮他当在前面,我同意了他的提议。后来听生物老师说“孙琪这孩子挺好的!”我终于觉得他的路上,有偶尔一段可以脱离我的这个拐棍了!可能在以后的时间里可以一直脱离了。

我一直觉得孙琪的这个案例并不奇迹,因为首先他有这样的潜能,最重要的是他遇上了那么多负责任的科任老师,在高三一年的学习中,无数次的插曲,都有那么多老师陪他一起度过,主动去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无数次的失败路上,老师们的扶持让他风雨无阻的一路向前,直奔目标(天津理工),才有了今天最后的成功,借用孙琪的一句话:小草长在高山上,不是因为草高,而是因为山高。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八

(一)理论假设。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也包括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工艺”,工艺凝结着预前、优化、能动等“人的意识”。人类进行的技术发明和技术选择(即使是最早的石斧),使“人的本质”一方面对象化为人工自然,一方面积淀为工艺文化。后者给社会的多层面、多领域以深刻的影响。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精神生产部门,工艺的推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工艺的进步带来产品的优化甚至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科技界、企业界的共识。这一认识很快也移植到教育界,本世纪60年代末,教学技术依托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教育工艺学诞生了。

中小学德育工艺属于广义的教育工艺学范畴,和后者有着共同的理论依托:工艺进步促进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德育的工具、手段方面借助于现代科技,改进施教技术手段,对于提高中小学德育效度,是有正向作用的”这一表述应该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说是“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乃是因为以上分析的仅是“德育工具系统”,仅是“技术性考察”。由于德育的主体与对象都是人,德育工艺要研究人的“产出”(表现为人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物的产出;不是完成一个工件的制作,而是完善一代灵魂的塑造,因此,如果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只作工具性、技术性思考,不仅是不够的,而且是有偏颇的。

任何凝结了先进科技的教学工具(媒介)都代替不了教师的讲授地位。整个德育以至某一德育教程的实施和完成,都离不开施教者教学语言传递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即便是教学技术媒介的设计与运用,也反映了施教者的匠心和情意倾向。施教者的素质(尤其是道德、审美、心理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德育的效度。

无论是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还是德育实际工作的经验,都表明一个规律:要打通受教者接受德育信息的心理通道,往往需要情意手段。工具意义上的技术手段(不是心理技术)无论其科学性如何严密,在情意领域却常常会一筹莫展。何况,德育对象在自我教育层面同时是德育主体,其主体选择、适应和享用功能往往受主体情意的强烈支配。因此,德育工艺不能简单称作德育技术,它是在现代科技介入德育领域的同时仍然不失去教育机智、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感应的德育方法系统。工业技术领域的工艺学理论,一旦给予德育工艺假说以技术论、工具论的影响,就必须同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的改造,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上、从工程与心理的结合上、从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上规定德育工艺的理论构架和实际操作。

综上所述,我们这样来表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在中小学德育目标被正确设定的前提下,如果运用先进的德育工具和技术辅助德育施教,并运用情意手段打通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通道,努力提高德育施教技艺水平,设计完善的德育工艺,改善传统的德育方法,以形成最优化的德育操作系统,就能大大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度。

(二)操作定义。

中小学德育工艺,可以概括为“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具体操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施教过程中,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德育手段的现代化乃是现代社会德育的必然要求,它既包括工具的现代化,也包括用现代思维及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方法论来指导现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现代中小学德育问题。

作为操作应用研究,中小学德育工艺关注德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德育效度的参与要素。教育工艺学把其研究对象划定为“教材与教具的构成与功能”、“教授者的构成与功能”、“学习者的构成与功能”三项[2]。其操作模型大致如下图:

(附图{图})。

这一模型图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学(教育)流程的大致面貌,揭示了教学(教育)的一般规律。它已把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操作定义中最重要的变量都描述了出来,变量之间的关系也解析得非常正确。但是,它还没有能涵容教学(教育)操作流程中参与作用的所有要素。我们的研究认为,德育施教过程中发生着重要作用的变量,除了施教者、德育媒体、受教者以外,还有德育情境和德育程序。

德育情境是德育实践赖以发生、运作的物质基础(时空)和德育施、受双方在德育过程中必然发生的情感与意志乃至人格互相感应的结合。无论何种德育活动,特定的时空因素、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情绪,都会影响德育效度,或使其得到强化,或使其受到削弱。特定的德育情境会使受教者的德育接受心理受到影响。研究情境对德育的影响,既可从硬环境的作用,亦须从软环境的作用来考察,考察人际的相互作用,施受双方的情意互动。总之,在德育施教过程中,德育情境这一操作要素从开始到终结,即作为背景,又作为工艺环节,发挥着“场”和“力”的双重作用。

德育程序是施教者为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德育对象、内容、要求,整合参与施教的所有要素,按照科学、有效的原则,设计并实施的德育活动的方式与步骤。德育程序的设计与实施,能对德育过程进行有力的制导和有效的调控。它的运行在施教者德育机智的辅助与补充下,使德育活动既“顺其轨”又“畅其流”。因此,德育程序必然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视野里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我们把中小学德育工。

艺的操作定义概括为:中小学德育工艺,就是在德育目标确定以后,从追求德育效益出发,研究施教者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德育媒体的构成与功能,研究受教者的构成与功能,创设使德育信息达到最大可纳量的德育情境,设计并实践能达到最大德育效果的德育程序,通过整体的、全程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操作,形成能达到最大德育效度的方法、工具系统和教育技艺流程。

二、研究过程及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课题在进行了调查研究、培训教师、组织研究队伍、设定子课题项目等一系列准备以后,于1991年底正式开题。我们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将课题建设向前推进。

(一)理论研究。

1.广泛借鉴,完善理论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虽然可以从教育工艺学中汲取理论营养,但由于教育工艺学本身十分年轻,其理论建设尚需不断补充、丰富,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家的实践和论述中挖掘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德育方法,从国外道德教育家的实验和研究中考察操作模型,梳理若干德育施教中的工艺范例,加以分析、提炼,结合中国特点,形成我们自己的工艺理论素材。另外,我们尤其重视当今我国中小学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改革探索,分析他们的成功做法,归纳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探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律,建构我们自己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理论框架。

在借鉴考察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和西方哲学一样,西方道德教育崇尚理性,注重分析,强调科学精神,其德育操作研究的实证色彩浓烈;现在,国外德育工具、设施、教学手段的科技化水平较高。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效率原则、最优化原则和预前性原则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东方,特别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崇尚感性,注重整体,强调人文意趣,其德育操作的审美色彩、情感色彩浓烈,在创设德育情境方面有独到、深刻之处。国外德育工艺中的情境,往往是“问题情境”,即向儿童提供道德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借此训练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而中国传统的德育情境,则是浸染着施、受双方情意,负载着德育信息的“德育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重视施教主体的资质、修养,强调“身教”。中国传统道德还极其重视情感与人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它既体现为一种道德教育思路,道德教育理念,又表现出道德教育的一种操作样式。”[3]这些特点为我们确立中小学德育工艺的整体性原则及用人文精神改造工艺,避免单纯技术化倾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应该汲取中西方德育技艺中的各自长处,其德育工艺研究既注重科学实证意义,又注重人文精神取向,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这一理论认识,对于形成中小学德育工艺的理论假设与操作定义(如前所述)是有指导意义的。

2.确立工艺原则,规范控制实验。

“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多数属于行动研究。由于这项研究的特殊性质,其变量控制不可能在严格的“实验室”状态下进行,基于此,总课题组对子课题组采取“准则控制”方式,研究设定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

(1)可操作原则。

德育工艺研究特别关注操作性、应用性,更多地在德育具体、微观的方面进行研究,在行动上、做法上进行设计、选择与实施研究,而不作经院式思辩。中小学德育工艺遵循可操作原则,一方面规范课题研究始终在操作层面展开,避免研究范围的宽泛;另一方面,要求在工艺设计中,决不能脱离实际,而要从中小学现有的德育工作基础出发,在开发德育的硬、软件,完善一系列德育基础设施、工具等建设时,做到因地、因校制宜,土洋结合,追求操作效果,既不能等条件尽善尽美才有所作为,也不能不顾条件限制好高鹜远。

(2)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设计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忽略德育的任何一个要素和任何一个环节。系统论的“木桶原理”在中小学德育工艺中同样适用:德育工作的效度,往往受那些“短板”——相对消极的、有缺陷的甚至产生负效应的因素影响。只有所有参与德育过程的各工作要素整体优化,方能取得理想的德育成效。整体性原则体现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员育人机制、全课程领域,还体现于中小学德育的施教区域范围的广泛性和整合性,即在经常、普遍的联系中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

(3)预前性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着中小学德育工艺的能动性。讲求“工艺”的德育,必定十分讲究设计,尤其是可以有所准备的、较为规范的德育施教过程更是如此。即便是随机出现立即需要进行德育施教的问题,预前性原则也要求施教者运用教育机智,调动平时积累的德育施教经验,立即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处理意向和调适机制来解决突发、偶发事件或问题。是不是有预前意识,也就表现了是不是真正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是体现了人的自主自觉的意识活动。

(4)最优化原则。

追求最优化是工艺最基本的精神。换一种表述,德育工艺完全可以称作“德育最优化操作”。最优化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操作设计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设计会有所“损耗”,最优化设计与操作损耗成反比,即设计的优化程度越高,则损耗率越低。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德育工作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德育施教过程不仅是技术性的规则复现过程,更是艺术性的创造工作过程。最优化原则要求整个操作是一个精心实施的过程,是一个相机调控的过程,要求特别重视反馈、即时评价和适时矫正。最优化原则还体现在对德育工作的自觉总结上,按照工艺精神组织的德育活动,应该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逐步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不断筛选,不断积累,再在新的实践中不断验证,形成较为稳定的.工艺模式。

以上所列四条主要的中小学德育工艺原则和其他教育原则,如序列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反馈—矫正原则等一起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各子课题实证研究以指导与规范。理论研究在这一方面也不断发展、完善。

(二)实证研究。

1.中小学德育工艺是实际操作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实证。在实证研究方面,5年多来,我们10余个子课题研究项目承担学校(或单位),在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同时推开,坚持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创造、积累了大量德育实际操作经验,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给予中小学德育工艺这一应用研究以强有力的实证支撑。

下面是子课题研究项目一览表:

(附图{图})。

2.把课题研究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与德育整体改革紧密结合,使我们的研究既从德育实践中获取永不枯竭的事实之源,又为德育改革注入科研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是德育队伍的优化。

开题之初,我们即通过报告会、科研读书班、小型交流研讨等活动,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德育工作任务和课题规定目标的实现。

许多子课题学校,将校内德育队伍重新调整:班主任、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团队干部等多条德育工作“线”,统一由新成立的德育处管理,形成了德育主体的工作合力。

我们注重社区教育中德育主体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全国优秀校外辅导员、总参离休干部王遐方,多次接受我们邀请,到子课题承担学校做报告数十场。“南海守礁王”、解放军某部参谋长龚允冲,将在祖国南疆飘扬过的五星红旗赠给家乡教育部门,我们组织千名中小学生在1996年10月1日举行广场升旗仪式。平时,我们请法院、检察院干部到学校做法纪报告,请宣传部领导到学校做形势报告。通过一系列活动,使社区德育力量整合进学校德育队伍之中,发挥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主体,在新形势下同时又是受教者(通过教育父母来教育学生)。许多学校的家长学校坚持数年,课程建设完备;另外,家校结合,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合力,形成特色,成效显著。

第二是德育课程建设。

加强主导性课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建设,是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一方面抓教材建设,编撰《南通德育人文景观》作为地方乡土教材,还补充若干思想政治课、交往课教材等。另一方面抓教法改革,通过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总结出实事求是说真话、理直气壮讲真理、师生互动融真情、务求实效显真功等原则与方法。

加强辅助型、濡染型课程的德育结合与渗透,各学科均坚持“双纲”(教学大纲、德育大纲)备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求自然渗透和有机结合;所有子课题承担学校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育人的良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德育格外讲究知行统一,因此加强活动课程是我们课程研究的重要方面,各校创造出许多新颖的活动形式。总课题组则抓综合型大型活动。如组织1995年度优秀中小学生代表赴京参加国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活动。这一活动通过观看升旗仪式、在国旗护卫队军营一日生活、拜访老红军孙毅、参观圆明园遗址和芦沟桥等,使学生在短短几天里受到深刻教育。再通过他们回来后的辐射作用,造成更大范围的教育影响面,可以说是一次大投入(财力、精力)换来大回报(受教面大、受教效果强)的成功尝试。

第三是德育媒体、工具和基地建设。

除了上面说到的印刷媒体(教材)外,声像媒体、计算机媒体在各校得到普遍的开发与利用。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市电教馆,将南通地方德育资源、人文景观以及大型德育活动制作成专题教学片,供学校使用;各中小学在德育教学与活动中大量使用投影仪、电视、录像设备和计算机。特别要报告的是我们的德育基地建设。海安县中学的校办农场、江苏省南通中学与军垦系统东方红农场联办基地,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都体现了自主性、主体性特征。海安县中学的农场,被列为江苏省德育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学校自办的德育基地。通过个案和行动研究,德育基地已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形成了较规范的运作工艺系统。

第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受教者的心理问题,既关系到德育信息通道的畅通,又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对象。我们多数子课题承担学校都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课程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考核,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设立心理电话,引进和改制适合本校使用的计算机心理教育软件,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工作格局,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第五是德育方法的改进研究。

改进德育方法,是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这里讲的德育方法,既指微观意义的操作技艺层面,又指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还指带有宏观决策意义的改革举措。开题以后,课题组发动广大教师从成功的德育工作经验中筛选、总结,撰写了大量德育工艺案例,其中不乏方法得当、技艺精湛的施教实录,再反馈到广大教师中,使技艺层面的德育方法成为全体德育施教者共同的工作财富。而“德育性态研究”、“少先队操作工艺”等则属于中观意义的方法类型层面。在决策层面上,总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从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考核的现状与要求出发,提出1995年南通市中考政治课开卷考试的建议,经教委论证后被采纳。这一做法实施后反应良好,省内有的兄弟市也采用了我们的做法。在评价研究方面,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比较,博采众长,结合德育工作实际编制出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考评系列,该工具经试用,得到不少德育工作者的肯定。

三、成果与讨论。

1.从子课题研究报告中看,各中小学学生的道德风貌均呈现可喜的变化,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市、省级三好生人数逐年增加,参与研究的全部子课题学校都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学校,其中有5所为省级德育先进学校,有5所被评为省模范学校。

2.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参与研究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德育实际操作技艺和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伴随着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得到同步增强与提高。他们从科研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推动了教育效益的提高。再由他们去影响带动其他教师,就会形成育人效果不断增大的“链式反应”。

3.实证研究一方面为理论建设提供了大量事实材料,另一方面也通过筛选、试验、再筛选、再试验,形成了相当一批德育实际操作的工艺范式。如德育基地活动模式,心理咨询技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社会化、活动化形式,等等。

4.经过5年多的研究,课题组获得较为丰厚的理论成果:一批有创见的论文发表于教育报刊;体现课题研究集成性的成果——《中小学德育工艺论稿》一书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总课题与子课题全部15个研究报告完成并结集;许多子课题学校编印了自己的论文集、案例集和补充教材。

(二)研究工作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表现出一定特色。

1.教育科研工作、教育实际工作、教育行政工作三方面结合,发挥合力作用,保证了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决策、操作的科学性。

2.参加研究工作的子课题承担学校,有重点中学、实验小学,也有一般中小学;有城市中小学,也有乡镇中小学。多方面的实证研究为课题理论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事实支持,课题也因此而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扩大了成果的适用领域。

3.如前所述,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致力于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探索及二者的结合。德育情境的提出和创设研究,应该是对教育工艺学和德育学的贡献。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价值。

1.从理论建设方面看,作为教育工艺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为这门新兴的年轻学科增添新的研究内容,并以情感性、审美化和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对特别注重科学性、技术化的教育工艺学进行丰富和补充。作为德育学的分支,我们的研究注重通过汲取德育基础理论营养,建构应用理论体系,在操作性、应用性上下功夫,为德育学增强可操作色彩。

2.从德育实际操作方面看,该项研究作为解决德育现实难题的对策性研究,对德育方法系统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中小学德育工艺的实践意义已被许多中小学德育施教者所认识,他们自觉地将德育工艺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用显著的工作成绩证实该项研究的实际价值。

该项研究从开题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遇到不少困难,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如德育媒体工具的优化开发,特别是计算机德育软件的制作与使用方面,研究成果还不理想。这一不足,我们将在今后努力弥补。而德育工艺学的理论体系,则更需要从幼稚走向成熟。

注: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页。

[2]参阅[日]坂元昂编,钟启泉译:《教育工艺学简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2页。

[3]朱小蔓、朱曦:《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教育研究》1996年第9期,第30页。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德育工艺研究”的终结报告。课题主持人:严清、何广余;本文执笔:严清。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九

摘要:现在学校、家长、老师都在全力的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造成了一系列教育问题,本文从德育方面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方向,使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品德也得到培养,知识和品德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培养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幸福感的孩子。

关键词:教育德育品德。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竞争的社会,教育也顺应时势,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

于是我们的家长,学校,老师都在不遗余力的给学生灌输知识。

各种课外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就在我们窃喜中国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达到美国高中生的水平时,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学生伤害父母,老师的报道频频见诸报刊。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的素质教育吗?为什学生的幸福感越来越少,为什么辛苦付出的老师和家长却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为什么教育的尊严丢了?在教育中缺失了什么?答案也许就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中:“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先做人,再做学问,只有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体验到幸福,并把幸福回报给社会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总结出了三点德育方法:

一.关爱孩子,宽严相济。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

对于儿童,就对待一株刚出土的小苗,小心呵护,要用慈爱的心去关心爱护他们。

耐心教导,循循善诱。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十

摘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乃至世界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发展速度极快的信息时代,大家在进行高品质的生活享受的同时,建设信息化,增强信息化应用水平势不可挡。本文就以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教学改革。

1.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1)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停滞不前。因为信息技术的飞快进步,经常出现“过时”以及“无用”的电脑教学方法,社会的进步远远超过了学校设备的更新频率,相比技术的进步,教学方法也明显停滞不前。我们了解到学校设备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计算机进步的速度,教学内容也达不到社会进步的速度,所以计算机教学慢慢被忽视,认为其可有可无。

(2)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重视程度的不足,致使相关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设备正常的维护,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荒废了设备应有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困难。不同样式的计算机以及家庭电脑的广泛应用,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中,计算机也逐渐被应用,学生电脑基础水平大不相同。但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在学习的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依旧采取“零基础”的教学起点,这样导致了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的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所以信息化教育是“起点难”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急需处理的问题之一。

2.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1)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教学,加强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采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及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将以往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改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掌握是教学的关键,通过运用虚拟技术重现或模拟真实的实践情境和工作情境,可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机主要是协助教学的作用,教师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形成和周围的前因后果,方便学生接受。课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适度,不要使用太多的图片、动画以及给文本添加成完全不同的.颜色,简单地追求艺术作用,结果将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负担,课堂的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浪费在了动画、文本颜色、声音方面,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了吸引力。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信息技术,要和以往的教学方式相互促进,扬长避短,合理运用。

(3)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以‘学’为主”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极其丰富的“学习任务”前提下。学习过程就是通过整个软件实现目的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学习软件作用,而是学习任务推动整个学习过程。这样一来,对于软件相应的作用学生也已掌握了,还拥有了构建实现任务的功效。使用软件的能力仰仗于技术,会慢慢被遗忘,然而实现任务的能力却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的本身技能,是没有办法遗忘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必须照顾水平不一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水平不一的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全部学生都能完成主动学习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出现教学起点难以确定的情况。

(4)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首先,让每位教师通过身体力行,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了解,从而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普及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其次,运用再教育使教师的思维取得转换,将信息素养培养成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最后,增强资金投入,不要让资金成为扼杀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利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正常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联和,对于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传统教学思维早已深入人心,要想将这种现象改变,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曾涛.晴隆县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科学发展”优秀征文[c]..

[2]王定芳.信息技术和中学英语新课程教学的整合[a].校园文学编辑部.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十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新的飞跃提供了扎实的基础。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今后若干年直到下世纪初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次新的飞跃。随着199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权利,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充分的法律保障。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这一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国家体育总局将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提出了“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主题口号,并确定了以“体育三下乡”为主题的活动。搞好农村体育,基础在学校。然而,农村学校体育却不尽如人意。学校教职工不重视,体育设施差,学生无兴趣,等等。笔者针对这一状况在本校进行了一年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一些思考和改进建议。

一、体育活动现状。

1、我校高中有11个班,高中学生总数463人。每班周有2节体育课。据笔者一年的观察:一般的体育课,教师先整队3分钟,慢跑300米或600米,然后就是解散,学生自由活动。即被人们戏称为“稍息、立正、解散”,这类课占76%;还有整队以后就宣布解散,特别是夏季的体育课,个别老师连队伍都不整就宣布自由活动,这类课占23%;极个别有领导听或者比赛的课,教师认真组织课堂,学生活动量大,但一学期只占1%。

2、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人数很少。我校每天有4个学生在为参加体考进行训练。其余学生在下午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时间都是自由锻炼,有打篮球的,每天有20多个人;有打排球的,一般有12人左右;有打羽毛球的,一般有4、5个人。合在一起,占全校学生人数仅8.6%。

二、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不够。

普通高中升学压力大,重视高考科目教学,而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要求就不如高考学科那么严格。再加之学校每天上9节课,下午5点20(夏季5点40)放学,晚上7点上晚自习。没有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学生锻炼时间太少。行政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对文化课感兴趣,只抓语数英教学,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学校的行政会几乎没有一次讨论过体育活动的事宜。

2、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

首先,从客观上讲,体育教材内容重复单调,在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各年级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反复重复。根据调查,结果表明约有67%的学生认为每年体育课的内容都大致相同,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其它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客观上显得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乏味,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兴趣都不高。另外,由于场地器材不足,难以在教学中传授和开展学生喜爱的运动,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从主观上讲,受传统文化影响,家长、老师和学生认为,体育好和差不要紧,关键是文化成绩要好,体育课可有可无,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还有一部分学生把体育课理解成一种欢乐的“玩”,对体育课一些比较正规的技术学习就会感到生疏和失望,易产生厌怠心理。

3、体育教师不重视钻研业务。

多数教师对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行政监督及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也就产生了对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认识,使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教师备课95%都能按时完成,但不足15%的`教师能按教案上课,通过座谈得知,80%多的教师认为备课是为了应付各类检查,课后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也基本上是把教案中的教学任务提出来,笼统的概括一下(客套话),真正进行二次备课的只有一人,学校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随之上课开始散漫。备课本每年都“依旧如故”、“换汤不换药”。教师上课一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负担。另外,多数体育教师不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教法单一,态度粗暴,在教学中不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实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使得体育课名不副实。

三、思考与对策。

1、提高认识。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刻理解和认识学生身体素质对一个人人生的重要价值。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有利时期,随着生理及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个人的内心世界也逐渐丰富,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变得重视起来。开展好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2、加强对体育课与活动的管理。

学校教务处要将体育课与文化课同等对待,严格管理与检查。既要检查有无教师上课,还要经常听体育课;既要检查文化课教师教案,也要检查体育教师备课。同时,要按照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体质标准,对体育课的质量进行考核,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质量意识;学期的质量考核奖,也应让体育教师与文化课教师一视同仁进行评价。

另外,学校每天必须安排出时间作为体育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其中的一个项目,以保证学生每天能锻炼一小时。

3、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体育课上,他们的这些差异就表现得更加真实,自信的学生更加自信,自卑的学生反而更加自卑。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对自己运动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展示,更显自信,与之相反,不擅长体育运动的那些学生看到别人的出色表现,担心自己技不如人,怕被别人嘲笑,找理由请假甚至逃课。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乐趣,进而激发他们上体育课的热情。例如,在热身的600米跑中,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掌握速度,学生就会很自觉地完成任务,尽管他们所用的时间相差悬殊。再如,做支撑跳跃练习时,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的支撑物较高,且踏跳板距离较远,而另一组则相反,在保护与帮助下使大家通过自身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而言,由于身体形态各方面的因素,使一部分女生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惧怕,怕自己跑不快,跳不远,怕别人嘲笑,因而会想方设法逃避上体育课。对于这些现象,体育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才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选择参与适宜的体育活动,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反而还会促进血液循环。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帮助他们建立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使他们懂得:人的生长发育,一般经过三个时期,即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体育锻炼会有不同的作用,生长发育期从事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成熟期会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充沛的体力,衰退期则可以延缓衰老、防病抗病。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忽略了这个阶段的身体锻炼,造成如脊柱弯曲、驼背、呼吸机能差等,到成年则将无法弥补,成为终身遗憾。因而,体育教师要通过不断改进教法,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懂得有一个好的身体不仅是正常工作和学习的有力保证,更是对家人和社会一种负责的做法。

4、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学校要将体育教师与其它文化课教师一起进行继续教育的管理,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使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不断促进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庆祝等“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农村体育的必由之路”《体育文化导刊》,2004(8)。

[2]余梦兴“城乡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及对策”《体育函授通讯》,2002(18)。

[3]李莉“农村学校体育应具有独特性”《体育科技》,2002(3)。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十二

论文摘要: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表现为德育仍处于从属地位、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造成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为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德育内容区分不清、德育方法僵化单一、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提高德育实效性: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更新德育观念,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中小学实施德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过度化倾向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疾”,在教学中过于偏重知识、概念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疏于价值、情感、意志、信念的培养与引导,使学生丧失了精神生活所需的内在的道德支点。我们虽然对中小学的德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德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效性低下,德育陷入了困境。目前,加强中小学德育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教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德育内容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它标志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方面的品质,是德育顺利进行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而确定的,它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四个方面。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打好基础,为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道德认识、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品质等。

中小学阶段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在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既烦琐又复杂,贯穿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

中小学的德育虽然受到高度的重视,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突出,许多新问题以十分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

1.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

重智育轻德育是中小学一种普遍的倾向。教师、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分数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试分数而淡化品德表现。在很多学校评“三好”学生,常常是“一好”代替“三好”。德育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行为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2.德育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参与。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往往只重视课堂,虽然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中小学德育就变得很脆弱,造成学生在教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

3.德育以学校为主,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参与。

由于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大量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又因为大量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以及“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小学的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教授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和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复杂多变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教师教授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5+2=0”的状况(即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

“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德育效果。”中小学德育要想摆脱困境,重新获得发展动力,必须探索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才能把握德育方向,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1.德育目标脱离实际。

德育目标定位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性的高低。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往往定得太高、太大、太空,甚至不科学,习惯制造学校德育的“神话”。只讲理想,不讲利益;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讲可能性。目标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德育活动中根本就达不到。达不到的目标又必须去实施,就会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的现象。如此必然带来德育内容、方法、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德育实效性偏低。

2.德育内容区分不清。

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四个方面,但在日常的德育中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现象,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有人把整个学校德育比作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棵树上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棵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那么它的花必不艳、果必不丰。

3.德育方法僵化单一。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德育过分强调思想改造,强调“晓之以理”的灌输,忽视通过“循循善诱”来激发学生在思想道德上产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和机制,经常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自我需要与内在机制对立起来。这样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无关的知识对象,造成学生不愿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和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式来进行强制学习。

4.德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只看开展了多少次实践活动,受到上级多少次表扬,而不去了解参与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些表扬到底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益处;评价一个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道德教育,只看他做了多少件好事,捐了多少钱,得了多少道德积分,在学校有过何种奖励,而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精神的升华。

当前,中小学德育陷入了困境,实效性低下,改革德育状况已经成为中小学迫切的任务。因此,中小学要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师德的外延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又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师在中小学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效益。要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有献身德育工作的热忱,有透视、研究种种德育现象和把握其本质的能力,有处理好一元导向和观念多元化这一矛盾的认识准备,有勇于创造、开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

中小学德育目标是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德育工作者要更新德育观念,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教育与德育之间划等号的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德育离不开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代替德育。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出科学的分析,既教书又育人。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近现代史教育、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世界知识教育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抵制错误及腐朽思想的能力。

3.改进德育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应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互相关心、携手合作,共同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评价,调动学生自我德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既不是先天模式的展开,也不是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的结果,而是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运用同化和顺应的机制,获得道德判断的认识机制、道德判断能力的不断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除了校园之外,还包括校园外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小学应努力优化德育环境,尽力让环境顺应德育的要求,充分把握环境中存在的德育资源,增强环境对德育的正向影响力度。中小学生的德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要坚持多维联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让全社会都为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营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中小学的德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事业。青少年时期是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校要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以生为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结合”的网络,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十三

注重德育,建和谐班级。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次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作为初为人师的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一、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生语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便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在晨会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德育――时时处处。

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惩罚――责任教育。

知心姐姐卢琴教授在书中写到的对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对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对于我的学生,我不仅让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使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刚刚在我们班级发生里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三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有顶撞了几句。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孩子在四年级还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可是上了五年级用“痛改前非”一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班级的综合进步奖刚花落他家,他还被学生推荐为小组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它的信任,和他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打心里开心。

如果我把对他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同学们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时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但也有些书中写道,我们要摈弃惩罚,惩罚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其实我觉得,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我们提升教学理念,我们可不可以把惩罚升华成责任教育呢?还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得真知吧。

王沙溪小学黄高洁。

中小学德育案例论文篇十四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2]高尚刚.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9).

[3]彭波.湖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探析[j].教育探索与实践,,(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6146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