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9:48:14
最新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范文(19篇)
时间:2023-11-02 09:48:14     小编:GZ才子

总结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总结要包含个人观点和感悟,突出自己的思考。总结的写作要求因人而异,但以下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一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缺乏对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的教学不是学生欢迎的初中历史教学,相反,如果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及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良好教学情境(如以带领同学们参观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此促进初中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

2.以教师素质的提升促进高效课堂的实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否实现高效课堂,很大的因素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是怎样的,教师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缺少必要的教学能力与先进的教学理念,就难以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实施对促进初中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学低效的问题,因此,面对低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高效课堂实施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二

1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2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

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

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

高一学好历史的窍门

一、有目的的阅读

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这是在微观上把握历史;阅读正文中的小字、注释和图表,有助于对主体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综观近高考题,教材小字名义上是阅读教材,不做考试要求,而实际高考大纲中却强调把握知识体系,意即在知识系统中的内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题中总不断出现小字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释和图表内容都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复习,完整把握历史知识。

二、充分理解记忆

第一,要理解记忆,不要单纯地机械记忆。

第二,要在整体知识的联系中记忆,不要零星孤立地记忆。历史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如因果联系、并列联系、对比联系等。将历史知识分类归纳在一起,形成知识链,记忆更深刻牢固。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繁杂,最易记混记错,但将其分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军事和宗教等类别归纳记忆,则效果大不相同。

三、正确理解分析

一要正确分析历史结论。如前所述。

二要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如中国古代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评价问题,教材中并未明确表述,但在讲秦汉统一的实现和巩固过程中,在秦汉、隋唐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中,每分析其成因时都要提到国家统一强盛,强大的中央集权无疑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所以封建社会前期这一制度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专制,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科技落后于西方,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整个社会进步,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三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横向关联与纵向归类相结合。

四、有效准确的运用

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准确的历史知识,还要在做题中学会正确运用已有知识。

有的同学自认为书读得已经很熟,但一做选择题就错误多多,这除了没有真正掌握好知识的原因外,还有不认真审题,不会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对号甄别判断的因素。要做好选择题首先要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全面弄清问题中每句话、每一个关键词语的要求,再在选项中逐一对号判断即可顺利找出正确答案。

学好高一历史要注意哪些问题

1、把握老师课堂教学中贯穿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分析的、推理的、迁移的、辩证的、逻辑的。将典型的思维案例记录下来,学会同理类推的学习方法。

2、把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学会读书、学会在书中作微观记录,把老师讲解中的解读内容及时补充的课本之上。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和研究。尤其是在听(专注),思(思维辨析),说(敢于发表看法和论证),写(辨析思路和知识的联系)等环节是拥有课堂的关键。

3、在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上,做一些梳理、筛选、总结、整理、构建知识网络,把厚书读薄;迁移知识,类比知识,应用观点解答疑难,加以阐述把薄书再变厚。

4、向社会索要。社会生活中处处观察、处处留心,扩大课外知识和常识的认识,并思考体悟与课本理论间的关系,通过举一反三,理解课本的观点和学问。

5、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包括按时、按量、按要求、好问、及时处理不解的问题、听要专心、思不退缩、写不偷懒、问不可耻,计划有序等。

6、不能过早地选择性地学习一些科目而形成偏科现象。应该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认真衡量自己的思维偏重;衡量自己的爱好所在和特长优势;衡量自己投入精力的偏向以及可发掘的潜力所在。偏科容易制约自己学习方法的积累,限制自己的知识容量和知识面,也在和大程度上制约自己的思维活跃和发展。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三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校长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校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四

2.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讲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3.不可忽视的情感溶入新课标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而读书。历史课除了课堂上可以引入“快乐教学”之外,课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也有许多“快乐”方式,这里不再赘述。总之,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五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学科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__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担负着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及学生管理等多项的任务。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学期教学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只在双休日布置适量作业,作业总是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二、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教师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4、爱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地爱,爱学生要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仅要使优等生学好,也要使中等生学好,更要使学困生学好。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我又采取让同学教,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让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助,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学习英语,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形式,给自己充电,为进行双语教学做好准备。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争取三年之内拿下本科。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网查找资料等等。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本学期有一篇论文发表。

五、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

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

4、教育学生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六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种人面对现代化的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当今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强制性的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可见课堂上强制性地对学生“满堂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为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尝试采用以下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这种方法很有效。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在小组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

2.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3.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象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4.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学生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课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也有许多“快乐”方式,这里不再赘述拓展思维,增强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从而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能通过各种交互练习,激活思维,满足他们表现能够胜任的欲望,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更高。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时机,把握好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和作用时机。即解决好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的有机结合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有的教师用一张投影片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七

近年来,学校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2)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以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3)学生学习历史纯粹是应付考试,功利性强;(4)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且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5)教学评价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二、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寻求历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等。

2.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严格设计的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调查的学生交流,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了解基本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笔者认为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可以获得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直接观感及期望,因此在自我的教学研究中也采取了这一方法。

(2)调查实践。

本课题以我校高一历史课堂为主要阵地,以高一历史教师及学生为研究主体。学生来自20_级1班(62人)和20_级6班(63人),分为实验班和普通班。实验班学生高一入口各科总成绩平均为591分,历史成绩平均为44分;普通班学生高一入口各科总成绩平均为524分,历史成绩平均为30分。

此次调查内容主要为高一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包括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历史课程评价方式的满意度和期望等。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问卷(表1)发放给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课堂当场发表、当场收回的办法,共发放问卷125份,收回问卷125份,其中5份为无效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在问到“学习历史的态度”时,有42人表示喜欢学习历史课,占35%;有24人表示不喜欢学习历史课,占20%;其余表示“说不上”,占45%。百分之80%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为应付考试。而涉及到历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时,学生都偏向于课外实践及多种评价方式。由此可见,高一历史教师教学缺乏与生活实践的纽带,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实验。

在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同时,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抗日战争”为例,笔者提出“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首先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于1937年全面侵华?”等,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加深对日本侵华原因的理解。

充分利用社会历史资源,把历史学习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如讲“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时,笔者组织学生参观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学生观看新近出土的文物,如青铜器、骨器、车马坑等,聆听考古专家介绍该遗址发现、发掘情况,表明为2700年前设县的“华夏第一县”——冀县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物证。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郡县制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首先,历史学科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如在文字介绍的同时,配上图片、实物、录像,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及记忆就会达到较高层次。笔者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引述习近平的讲话:“今年是甲午年。_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人民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指导学生观看影片《甲午大海战》,加深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解。

讲解宗法制的时候,笔者在课堂播放电视剧《红楼梦》贾府除夕祭祀祖先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祭祖的作用,正确理解宗法制。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八

关注学生, 关爱学生, 加强历史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需要重新建设新型的历史课程教学观, 切不可对学生不管不顾。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用微笑亲近学生, 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1].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二_ 有效设问

学生先预习课文, 完成导学案, 教师再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这是这几年教改探索的模式。课怎么讲?为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设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积极手段。如讲授2017年部编七年级历史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 可以先让全班学生预习课本, 完成导学案, 再朗读导入框, 接着设问:哪两种文明反映了商周高度发达的文明?学生刚朗读完会马上回答“青铜器与甲骨文”, 从而马上告知本课知识概要即青铜器与甲骨文。再引出第一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要求学生从课本第一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画线:___1___ 原始社会后期哪里出现了青铜器?请找出代表。___2___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其中礼器代表什么?请阅读相关史事加以说明。这些设问学生能很明确在课本找出答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也要求学生跟着问题学习课文, 不会分心, 动手、动脑。有效设问可以使课本知识清晰化、条理化, 掌握课文脉络, 抓住重点、难点, 调动学生思维,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_ 课堂竞答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中差之分, 一堂课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个历史教师要教授4~5个班, 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是中等生不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课堂效率, 就要提高差生的听课效率。那怎么办?课堂竞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课堂竞答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 同时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出合理调整,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2].具体的操作是:先申明竞答规则, 按座位分组, 难题优秀生若答出得2分, 普通问题中上程度学生答出得1分, 差生答出简单问题得2分, 谁都不许说出答案, 否则本组扣分, 小组可推荐答题者也可自告奋勇。四个小组下课前排名。学生马上有了积极性, 优秀生会积极回答问题, 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中等生能答的也会举手。剩下的就是差生, 他们平时羞于表现, 不爱表现, 生怕出错闹笑话, 其他的学生则会把很多简单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 以争得更高的分数。为此, 教师要多设置简单的题目, 好调动差生的积极性, 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 教师要及时予肯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 课堂效率会显着提高。

四_ 小组分工合作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讲述法, 即“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 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五_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历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 涉及很多历史事件, 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陌生,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学习兴趣下降。对此, 教师善于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 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九

历史已经过去,不可能重现,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的场景中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我抛却了传统的讲授法,自主设计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以一个小孩从军的经历贯穿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始末,在导入新课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这个新朋友--小破孩,并告知本堂课我们将跟随小破孩的经历一起去重温太平天国运动那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此语一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位新朋友的从军经历。随后播放提前录好的音频片段,大意如下:

我是小破孩,广西桂平人,生于1840年8月6日。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平时常与丫丫一起玩。父亲耕田,母亲织布。可是,最近几年,听说来了许多红头发和蓝眼睛的人,咱家的布没人买了,官府却还要加租加税,父亲种的田交完了租,剩余的还不够全家人吃。今年还发生了旱灾、水灾和虫灾,日子就更难过了。家里实在太穷了,我们天天吃番薯,但后来连番薯也没有了,最后父亲和母亲商量,一起加入了“拜上帝教”,我也参加了。教徒们都比较穷,互相接济着过日子,大家都以兄弟姐妹相称。听大人说我们那么穷都是“阎罗妖”在作怪,我一个小破孩也要弯腰射“阎罗妖”了。

听完小破孩的这一段经历,我提问:小破孩的日子为什么“更难过了”?在这种情况下小破孩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小破孩的悲惨生活遭遇在当时的两广地区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大家能否根据小破孩的叙述来分析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如此学生便不难得出答案了。本堂课就是透过这个小破孩的从军经历来探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始末,所谓以小见大,以一人之经历透视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之缘由,不仅增添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还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历史。此方法适用范围较广,比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类似的课堂都可以尝试,现在的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此教法,收效不错。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

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验,我对历史课程改革有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历史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博物馆等,来丰富和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认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历史素养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他们将能够更加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其次,历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理性观点和见解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事实的陈述,缺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然而,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会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课堂辩论、历史研究项目等,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积极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影响和意义,并从中获得自己的启示和领悟。

再次,历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见解的能力。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的灌输,缺乏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历史创造的能力。然而,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会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创造性的历史学习活动中,如历史小组项目、历史故事创作等,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这样一来,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素养,开展各种创造性的历史研究和实践活动,从而为历史课程的深化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历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教师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在改革后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和潜能。

总之,历史课程改革是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改革,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同时,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继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历史课程改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一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同英语课和专业课相比,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如果不能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就很难吸引住学生。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1、教学思路的转换。

教学内容的开拓。中国文学本身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等方面思想的结晶,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跳出文学本身的框架,不以把文学自身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做为最终目的,而是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取其精华,应用到与其专业相关的现实生活中。

能力储备观念的确立。从基础着手,提高学生基本文学素质和文字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

2、教学方式的变化。

自主能力的发挥。利用目前小班上课的便利,对某些有争议问题、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有益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或者通过课堂讨论得出其独立见解,或者以辩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设立某种情境模式,使其切身体会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在政治经济理念、心理建设、道德价值等方面深远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研究性学习是现在高校中比较新颖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有益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在《大学语文》课这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中尤为适用,我们将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在一些知识基础较好的班级尝试进行。

3、教学手段的更新。

主动设置课堂教学情境。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影片,组织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目的在于既丰富体验、陶冶情操,又通过情感参与、感性体悟,增进认识,提升境界。

powerpoint演示,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又辅之以板书交流,将大大增加从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理解,与此同时,也便于教师在讲课中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发挥提供了基础。

4、重视方法教育,教育学生把新老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两句词“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要查其出处,排除其为唐诗、宋词中的句子后,不苦苦翻检,运用诗词格律知识,可以判定其是《朝中措》或《清平乐》的结句,根据目录学知识,一查分调本《历代诗余》马上可断定其为元好问词《清平乐》中的句子。这类例子,每个教师均可举出,但要时时自觉坚持做下去便颇不易。

5、与写作教学“链接”,选择若干创作点:

课本编写时是留有许多“链接”点的,与散文结合写议论文或驳论文,与诗词结合写赏析文章,与戏剧小说结合写人物分析或读后感,让学生有许多练笔的机会。也可以报刊上的一则有争议的报道写意见不同的驳论文,甚至组织一次辩论会。

6、安排好“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

有不少爱好文学的同学,往往嫌“大学语文”课时太少,我们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今后还将陆续开设开设“文学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现代欣赏”“东西方经典名著鉴赏”、“唐宋词鉴赏”、“唐诗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文学选修课。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二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上历史课。从历史的成绩看,多数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及格。究其原因,因为历史课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多,理解论述的内容繁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去探索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我认为,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下面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探究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众所周知,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手段。现在许多学生对预习不中式,并且也没有掌握预习的科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作预习方法的科学指导,并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失误,改正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良习惯,并做到对预习工作的检测,以了解预习效果。例如,在上《鸦片战争》之前,我就让学生上网收集整理一些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相关背景资料,初步了解虎门销烟只不过是英国侵略战争的借口。这样在自主查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对课文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时才能有话可谈,有据可依。事实证明,做这项工作对历史有效教学是很重要的。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使学生产生兴趣呢?首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或历史事件主动逼真的“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这一课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补充有关孔子的史料,同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指着教室孔子像语言诚恳指出“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在世界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学生兴趣盎然,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另外可适当穿插文学语言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讲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无上的权威引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引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忆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司仓禀俱丰实。”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记忆,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质疑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上《七七事变》这一课时提出问题:“假如没有日本兵借口士兵失踪进行搜查,会爆发七七事变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大部分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士兵失踪进行搜查,只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而已。另外,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用人才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设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

该让学生动脑想的,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林则徐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渣滓。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当今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由一位历史人物,这位同学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有效性。

一些重要的人名、地名、文献名、结论、名词等,要让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有些需要学生批注的地方要让学生批注。认真填写好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练习册,以便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或论述题列出答案提纲,动笔写写,这在考试中不至于眼高手低,不写错别字或少写错别字。同时在回答问题时又可以使他们整理深化自己的思路,加深对这些问题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还要求教师做好导师。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历史挂图、实物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提高学生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使学习者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体现了导师角色。

实践证明,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其教学效率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师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个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这里我只是谈了自己一点很浅显的认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学生爱上历史!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三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四

《数字通信原理》是高校通信类、电子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既是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也是电子通信学科的入门课,在通信类、电子类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的教学直接影响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综合能力。这门课综合了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等电类基础课以及高等数学、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不仅要求学生上述课程有较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较强的数学功底和自学能力,如果强调数学推导和理论探讨,无疑将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如果完全不涉及理论分析,教学又无法达到高校的培养目标,即无法培养出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前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及大学期间对该科的学习。我认为,《数字通信原理》课的教学,一方面要强调基本理论、方法的分析,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和实训环节,重点是培养岗位技能。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典型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等,熟悉当前数字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知识和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考虑《数字通信原理》课的教学情况和课程地位,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我们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富有特色的改革实践。

以线带点,改革教学内容。

在《数字通信原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介绍许多通信的数学模型和原理,由于理论抽象、概念繁多,知识点显得零散,那些数学基础、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均较差的学生难以接受。我认为,应遵循“以线带点”的改革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强化学习路线图,建立数字通信系统的整体观念。

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数字通信系统整体观念的建立,即以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作为学习的总路线图(如下图),以图中功能框图为“点”,有向线段为“线”。以路线图中的节点涉及的典型技术理论分析为重点,以信号的传输流程为主线,以线带点,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宏观分析思路和微观分析方法。

在教学初期,首先向学生介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核心是让学生掌握通信的本质——将大量有用的信息高效率、无失真地进行传递,并在传递过程中抑制无用、有害的信息;其次,系统阐述数字通信模型如何体现通信的本质以及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每个节点的知识点在各章的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信号的传递路径,教师应“顺藤摸瓜”,对每个节点进行功能分析,注重强调该节点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地位、层次以及关键性能和指标。随着教学的进行,不断强调或强化学习路线图,并标明学习进度在路线图上的体现,重点是强调前后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教学后期,教师应不断阐述各节点存在的必要性以及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在技术实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例如,信源编码是保证通信有效性的技术手段,使用的关键技术是脉冲编码调制;信道编码是保障通信可靠性的技术手段,实现的关键技术涉及检错编码和纠错编码。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是互相补充的关系,但实现的方法是相互“矛盾”的,信源编码通过压缩消息冗余量实现,信道编码则通过增加消息冗余量实现,这是由通信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通信目标决定的。

(二)精选典型技术,强调基本模块的分析和知识运用。

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以信号的传递流程为主线,逐步展开典型数字通信技术实现的具体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对通信技术实现的讲解不应贪多求全,而要精选典型技术进行微观分析,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具体方法是建立积木式教学模块,将全课程的数字通信技术实现分解为信源编码模块、信道编码模块、传输模块(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同步模块等四个核心模块。针对每个模块精心进行分析,挑选经典技术的实现进行分析,对经典技术坚持目的驱动的教学方式,核心是建立知识体系,充分认识和接受数字通信技术的概念,掌握基本模块的分析方法。

建立了各部分的知识模块后,必须精选相应模块的典型技术。例如,在频带传输分析中,选择ask、fsk、psk、dpsk等基本的数字调制技术作为必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典型数字调制技术的实现、解调、带宽分析、画图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而将多进制调制技术和现代调制技术列入增强模块,仅进行简单的介绍,以知识扩展为目的,不做应会要求。

在对典型技术进行微观分析时,以注重比较研究、概念提炼,避免数学推导和理论复制,应以大量的图示进行理论知识的诠释,强调知识的运用。以数字调制方式的带宽分析为例,将授课重点放在各种调制方式的带宽图示比较上,不进行频域的数学演算;同样,在噪声分析中,不引入误差函数等概念,仅比较各种数字调制方式的抗噪声能力。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带宽、抗噪声能力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当考虑带宽、抗噪声能力等因素时选择哪种调制方式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强化互动,改革教学模式。

在各种教学模式的争论中,主流的模式有两种,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前者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其突出的缺点则是强调传递——接受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位置,学习者的主动性难以发挥,不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缺点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多数大学生的特点一方面是基础知识较差,厌学情绪严重,另一方面是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都较差。若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实现教学目的。但是,如果完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讨。

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基于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将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一方面,针对学生自学能力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格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基于世界上两大网络教学平台之一的blackboard建立完整的虚拟教学课堂,提供课下网络教学资源,建立自主教学环境,加强教学互动,及时进行师生间的双向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目前的实践看,初期基本上还应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主,随着教学的进展,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突出技能培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通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加强他们技能培养的途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数字通信原理》的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点丰富,高度抽象,不建立感性的认识,学生很难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帮助学生建立通信系统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出发点。

(一)因材施教,分层次组织实验教学。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建立验证性实验、仿真设计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组织实践教学。

验证性实验是指在现有实验平台上对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仿真设计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在相关通信技术原理的指导下,以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如systemview等)为平台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和验证;创新性实验则是组织掌握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项目可以是创新的,也可以是现有的,一般与各类电子竞赛相联系。尤其是systemview通过模块搭建进行通信系统的设计,与积木式模块教学方法呼应,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编码即可实现实际通信系统的仿真实验,并能将结果下载到fpga芯片中得到实际的产品,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二)改革实验形式,建立基于项目的实验方式。

传统的实验组织形式是安排学生分组,往往全组学生依赖某个能力强的学生,学生中蒙混过关的情况严重。我们提出以项目组织实验,每个学生负责一个或两个具体的项目,做到“人人有项目”,组内其他学生进行辅助工作。

在项目选择上,要求完成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中的基本“点”项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性实验项目和各类各级竞赛项目,并在实验学分上进行倾斜。

在具体实验实施上,要求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学生主动参与、进行人员分工,对实验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全权负责,如安排实验内容讨论、选择实验方式等。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同时选择多种实验平台。项目负责人要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对本组学生实验情况进行评价。项目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理论学习的进度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准备仪器完成实验,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改革考核方式,建立新的实验评价标准。

《数字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分为两个模块,即课内实验和期末集中实训(或课程设计)。传统教学中,课内实验的考核计入课程成绩,集中实训(或课程设计)作为单独的课程计分。我们认为这种实验考核的方式割裂了实验课程的内容,不利于实验课程的改革,应采取将课内实验和期末集中实训(或课程设计)统一为一门课程的考核方式。

具体的考核内容可覆盖实验表现、实验报告和成果、实验难度等方面,建立完整的《数字通信原理》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体现“强调过程,重视结果”的考核思想。“强调过程”体现在对实验表现的评价占据整个实验成绩的60%,引导学生重视岗位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结果”体现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上,而不在对错上,关键是分析出原因与对策。此外,如果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项目上获奖可以获得相应实验加分。

课程特点与高校学生的特点给《数字通信原理》的教学带来很大挑战,本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以线带点构建模块化教学,降低理论难度,强调系统概念的建立和典型技术的分析;在教学模式上,结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优点,以网络教学手段为平台,强化师生的互动;在实践教学上,构建验证性实验、仿真设计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组织形式,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五

三本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三本或是其他高校,高等数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通过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1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数学领悟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习惯的差距也逐步加大。在高等数学教学及考试考核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从而造成了期末考试不及格率过高、平均分过低,数学应用能力不强的现象。为了控制不及格率,往往降低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和考试标准,这种做法不仅对刻苦学习的学生有失公平,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使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形成了依赖性,更加不愿意学习,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差距加大,学生感觉难学,教师感觉难教,教学质量滑坡已成不争的事实。

2目前高校实行的一些措施及弊端。

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但如何打平时成绩会有如下问题:没有具体的标准,难以找出差距,只能用模糊的评判手段,分数不能做到较精确,打分时不排除会带有教师的感情成分,所以公平性有待商榷。

针对三本院校总体学生基础偏差,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低,但部分学生又有深层次学习的需要,除在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做一些改革之外,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提出了如下的方案与措施,并进行初步尝试。

传统的分级分层次教学是将全体学生打乱,根据学生的基础重新分班,虽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对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学校管理工作要求较高,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拟探讨、施行“自然班授课+分层习题课+知识讲座”模式,自然班授课的主要内容是高等数学中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基本例题,上课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授课方式,使全体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掌握、具备数学思想和解题思想、方法;在一章之后安排一次习题课,习题分基本类型、中等类型、较难综合类型。基本类型题目主要是对一章内容主要知识点的总结与练习,要求所有学生进行练习,力争使所有或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同时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章的内容重点;中等类型题目主要是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大部分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的内容重点,在课堂上做一般讲解;较难综合性的题目主要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拓展,这类题目作为课后思考题,课堂不做讲解,让学生通过课后钻研,使部分或少部分学生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概念、定理、性质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几章之后,安排合适次数的知识讲座,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是否参加。讲座上一方面处理每章习题课上较难综合性题目,另一方面的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及方法进行广度、深度的总结与拓展,达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考核方法上。

针对期末考试不及格率过高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学校也进行了一。

些改革,如试行学年成绩评定的方式:一学期没有通过、整个学年平均成绩及格即认定该门课及格。目的是给一学期没有通过、整个学年平均成绩及格的学生一次机会;更重要的是,督促第一学期没有通过的学生第二学期认真学习。希望以此提高及格率,但效果并不明显,第一学期不及格的学生,绝大部分第二学期依然不及格,并且给教师登录成绩、学校管理成绩带来很多问题。当然,这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太多知识点不会,最终丧失了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

在借鉴其它高校考试改革的基础之上,在继续采用平时成绩+卷面成绩的评定方式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设想:平时成绩评定上,可以从出勤、作业、平时提问、期中小测试等方面考核;卷面成绩上,主要在试卷设计上做一些改革。比如在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适当降低考核难度;最后两或三个题目,可以a题和b题的形式出现,a题和b题采用不同的权重,a题权重小于1,b题权重大1。如果做a题总成绩一定会低于100分,做b题如果总成绩高于100分的话,以100分来计,尽量体现公平性。一方面,可以使确实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学生顺利通过考试,树立高等数学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使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付出便有收获”,更好的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以上是笔者在几年的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与认识,需要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项目来源:安徽新华学院教研项目(2012jy011)、教改项目(2012jgkcx03)、精品课程(2012jpkcx03)。

------------最新【精品】范文。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六

摘要:平面设计与其他学科不同,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应该结合平面设计的学科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此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主要从当前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教学方法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在商品包装、书籍装帧、广告设计以及产品展示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发展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平面设计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了教育部门所高度重视的课题。目前,整个教育行业对平面设计专业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教学理念落后、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平面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传统教学中,教学主体始终是授课教师,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模仿,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独立思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导致学习效率有些不尽人意。所以,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要明确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能够收获多少知识和技能,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方法改革工作。

2.教材实用性不高。目前,大部分院校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分章分节的,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都是单独介绍,然后通过简单的实例练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单独讲解的授课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授课效果,但由于教材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灵活性,加上教师过于注重理论学习,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所学知识的外化,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

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了解当前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依据。就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面向社会发展中与平面设计专业相关的企业,如视觉动画、广告设计、印刷生产制作等,为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平面设计人才,推动企业的长足进步与发展;(2)创新是平面设计的核心,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设计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也是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目标;(3)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只有使学生熟练使用设计软件,不断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才能够使其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只有明确上述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才能够使教学方法改革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改革措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上文提到的教学问题而言,想要将其有效解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当前平面设计教学的现状,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讲,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教学过程的改革提升课堂效率。首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作品制作流程的讲解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设计师的构思和创意进行探索,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了能够增加使学生养成阅读资料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学生讲解环节,促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而且通过对作品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加扎实的掌握平面设计的操作技巧,对于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在讲解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探讨,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今后的学习。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与行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如果不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那么理论知识的作用将无法得到进一步发挥。所以,做好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应该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设置实战演练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通过这样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岗位需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来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考核测评体系。在过去的时间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测评多以笔试和递交作品的形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也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出来,但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那些有创意有思想的学生来说并不公平。上文提到,平面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所以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的时候,也应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结合当前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来看,考核体系若想科学、合理,应该将学生的平时成绩、讲解成绩和合作项目成绩有效结合起来,按照30%、20%、50%的比例进行考核。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平性,在对合作项目作品进行考核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作品上传至qq群,由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评价结果的说服力。由此可见,考核测评体系的完善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目前设计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平面设计教学若想达到预期的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平面设计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平面设计教学水平,将该学科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龚波.探究高等职业院校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15).[2]程显琳.议平面设计教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0(07).[3]周胜.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2(05).(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七

合肥腾飞职业技术学校市经合肥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目前学校开设六大专业。以动漫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为龙头,广告美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为主体。强化就业技能为突破的多元化、宽门类的特色专业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82%以上,在全市中职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嘉奖。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将提升办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改革方面力度较大,专业建设在创特色上下功夫。从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重组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通过社会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认真研究未来若干年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并不断地进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能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改变同时也推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因为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然,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学生生源文化质量及道德素质问题;教师观念及师资培训问题;教材问题;实训设备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存在学生实训设备及耗材损耗量大而造成的教学投入成本多;教学场地及设备不足导致无法全面普及学分制等问题。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课比例较大,课堂突发事件较多,所以小班型授课或打乱班级授课仍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如何克服上述问题,因势利导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佳“性价比”是教学方法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合先进教学法,在部分专业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校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1)课堂教学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德育工作先期稳定学生,保障课堂纪律,采用教学部门与德育部门配合任课教师严抓课堂纪律,保障课堂秩序,克服生源质量低,自制力弱,缺乏耐性不善于学习的问题,从课堂纪律方面为教师开展教学创造好的环境。

(2)根据学校专业建设需求和教师专业教学特长建立完整的教师长期培训规划,为每一位教师创建中长期培养规划档案。教师培训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校企联合培训、教师自我培训的三种模式全面开展。学校成立教学督导部门,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跟踪,保障培训质量,信息类学科技术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对教师进行有规划的不间断的培训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从而保证了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3)制定奖励制度促动教师主动、开创性的工作。不仅要建立教师常态听课评课的制度,更主要的是开展各类说课活动,不仅要说授课内容,更要说学生,说措施原因。开展阶段性的教师比武,为其搭建施展舞台,创造改革创新环境。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打分,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用压力与奖励机制的双重作用来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下真功夫。开展教师之间教法心得交流,每学期在期末进行教法总结和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2、依托企业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培训教师并由企业技师教授“点睛”课。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学科教学标准为准绳,学生的最终归宿是企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学科教学标准的最重要的参照,因此,学校的学科专业教学标准都是在有一定行业背景的企业参与下制定,教材由企业推荐或在企业指导下编写,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正在做的项目很贴近,学生能“看到”企业的实际设计生产,兴趣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上来了,学生在任务及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驱动下,就能够积极主动的高效的汲取专业技能,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2)企业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大课堂,是保证学生就业与企业零距离的关键所在,教师进入其它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与进企业实际接触生产是截然不同的,每学期有计划的派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校企合作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涉及报酬、企业正常生产等原因,企业真正进入课堂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普及,我们为借助企业力量,采用企业技师分阶段有计划的进校进行讲座,我们将设定的讲座完全融入到本学科学期教学计划当中,按照“课”的模式进行,讲的是学科在企业中最需要的,最关键的知识,我们努力使讲座在学科学期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在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实施中推陈出新(1)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教学方法也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课程设计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问答法、实验实习法、参观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个别科目也融入了任务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我们采用校外各种参观、各种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结合书本理论进行结合授课,更重视学生的礼仪与交流,改变德育课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方式;语文课多鼓励学生朗读、演讲、写作;数学课我们将其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内容进行划分,如立体几何中融入了3d建模设计,平面几何中融入了cad辅助设计,课后作业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设计的方式完成,学生即学习了数学知识,同时又对平面及三维设计软件有了了解,更有的老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了小论文,由学生完成,题目新颖,避开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课恐惧,效果极佳。

(2)实训教学力推任务驱动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复合教学法。

专业实训课教学与企业零距离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以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是新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即将任务驱动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法,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它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在将课程分类成模块后,在企业的配合下将每个模块开发成一个项目,再将项目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在平时教学中完成各个任务,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项目,好的项目也运用反推法完成,效果显著。学生通过整体项目学习后,不仅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如我校动漫专业整合上海帝景数码有限公司动画片制作,以项目实战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已经独立完成了三维动画机器猫的动画片制作。

(3)实施量身定做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评价”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将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时,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所设计的学习目标必须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通过设计的学习目标能初步预计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结果,即能预测出学生从这些问题中能够巩固旧知识点,或从中获得新知识。我们也提出了教学评价分层,即评价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应该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后,即完成一个任务(作品)后进行。采取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就是在课后教师分别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剖析,找出成败的原因;教师评价就是教师通过提问、查看笔记、作业练习和检验测试等,了解不同层次学生达标的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评价结果,在必要时调整相应层次学习目标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实际操作效果良好。

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准确反应学生的能力。我校计算机实训考核以综合性项目设计为主要的考核方法。考核的项目包括分析、设计、制作、调试与相关辅助说明文档写作”,相当于项目的开发全过程。既锻炼学生的技术水平与多方面能力,又起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作用。综合项目设计考核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方式,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注重知识应用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它也是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考试结果不仅较准确的反应了学生的能力,也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与不足,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

(5)保障教学互动的多边性、学习过程的合作性我们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获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在internet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相关学科知识都在爆炸式增加,以多边互动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势。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学生分组,同学科教师也进行分组,交叉教学,突出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专业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效果。现代企业比较看重团队精神,新教学方法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6)充分运用技能比武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化专业学科案例、任务及项目教学,将学生成果进行竞赛展示,将各学科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以练习项目为主进行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从而提高授深课效率;课外以检验成果为主旨进行同学科挑战赛,树立典型,展出优秀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技能标准,通过比武竞赛拓展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通过组织“专业大比武”,提高全校教师对课堂教学创新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新的教学观、师生观和质量观;通过技能大比武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通过学生比武竞赛,发现和培植一批好学苗,以点带面,加快全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伴随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改革也必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永恒话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改革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教学方法改革也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改革不单是方法论自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八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事例:同样的教材和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使学生在受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其间虽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教师是否积极钻研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二、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三、语言的文学性。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四、语言的幽默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五、语言要通俗。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历史课教学方法改革篇十九

[提要]本文首先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特点和目前该课程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地讨论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20日

一、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特点。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这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的产生。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政策与理论,也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理论性非常强,学生在课程内容理解上有很大困难,并且非常抽象。基于这样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另外,我们要十分注意,西方经济学是有其明显的阶级性的。顾名思义,西方经济学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私有制为主体,并且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或团体从根本上说都是利己的。因此,西方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和价值观在本质上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时,要对此点进行特别的注意。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推导过多,把经济学当数学来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现阶段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则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推导,要么就是引用国外的陈旧数据来进行教学。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很难应用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去。

另外,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数学运算,因此有些老师。

就将西方经济学教成了“数学课”。因为财经类院校招收的学生既有文科又有理科,部分文科学生因为数学底子差,对于这样的课程根本就听不懂。这种教学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了,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

(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大多数课程一样,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也就是进行期末考试,并且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这样的考试结果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另外,很多该课程的老师会在期末考试前划定考试范围,导致某些学生只需要在考试前将考试重点进行突击复习就会得到好成绩,这样的好成绩并不代表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状况,只是考察了学生的瞬时记忆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课程所用的教材版本很多,虽然体系不同,但内容却是大体相同,教学内容主要是主流的经济学,基本内容都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成熟理论。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而这些新问题是无法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的。针对这些变化,西方国家的经济学教材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在国内,我国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且更新缓慢,没有体现该学科在新时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不能解释在新时代中发生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可以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复杂案例的分析处理能力。

(二)要注意剖析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学科性质。前文已经提到,西方经济学主要是阐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规律。因此,该课程的内容很多是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相径庭的。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照搬课本内容,应该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或者进行适当的评议。即便许多理论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教师也应该对其是否复合我国国情来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准确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所理解,并且可以正确区分二者的关系。

(三)改进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学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对于掌握很多专业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必须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考核方式上需要做大胆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期末成绩的比重降低,多注重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解。那些可以提出很好的观点和问题、善于分析和总结的同学应该有一定的加分奖励。在考核内容上,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例如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热点话题。甚至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利用书本的知识去解决试卷中提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另外,老师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小组讨论以及开放式课题,并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可以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就可以全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且还可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积极更新课程教材,增加西方经济学的最新前沿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对于课程的讲解至关重要,因此,要想增加西方经济学的新理论,教材必须是充分体现其时代特征的。所以,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围绕西方经济学理论界的研究动态,进而抓好教材的建设。在教材中,可以吸收成熟的研究西方社会经济运行新现象、新问题的新理论、新观点,促进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快教学内容改革,促使国内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紧跟国外经济理论前沿。

另外,在教材更新的同时,西方经济学的授课老师也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及时地了解西方国家一些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教材的更新毕竟有些滞后,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并且及时地进行更新和拓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除了前文提到的案例教学法以外,老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采用更多种的教学方法。各类方法可以优势互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另外,再加上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学好西方经济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理论和经验,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但是该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综合性较强,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6707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