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茶艺茶道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0:52:13
最热茶艺茶道心得体会(通用20篇)
时间:2023-11-02 10:52:13     小编:翰墨

8.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改正。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比喻、夸张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一

谁不说俺家乡美—谈谈我们家乡的茶叶。

其实我对茶叶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但是感谢这学期选择了张老师的茶艺课,让我对茶叶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也对茶叶产生了很多的兴趣。我想谈谈我的家乡麻城,它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紧邻省城武汉。麻城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江淮小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季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我们麻城得以盛产茶叶,其中又以龟山绿茶和福田白菊最为有名。

小时候,就记得每一年家里面总是有亲戚送来的茶叶,是绿色的,泡起来闻起来茶香浓郁,啜起来甘甜清凉。后来,爸爸告诉我,这是我们麻城龟山茶厂所生产的龟山岩绿茶叶,产于大别山南麓的麻城市龟峰山。这里自然风光独秀,林木葱翠,茶树多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的半高山地带。龟山岩绿为条形绿茶,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细圆直、锋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黄绿嫩匀、极耐冲泡。

曾经去龟山游玩,有幸见识到了当地茶农绿茶制作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杀青”。半辈子当茶农的张伯伯告诉我我说,杀青主要是为了获得绿茶应有的色、香、味;二是散发青草气,发展茶香;左后是蒸发部分水分,让其变为柔软有韧性,便于揉捻成形。鲜叶采来后,张伯伯先将它们放在地上摊凉2—3小时,然后进行杀青。张伯伯说杀青要掌握几点诀窍,一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使杀青锅或滚筒的温度达到180℃左右或更高,然后适当降低温度,使芽尖和叶缘不至被炒焦,影响绿茶品质,达到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第二是要掌握“老叶轻杀,嫩叶老杀”。所谓老杀,就是失水适当多些;所谓嫩杀,就是失水适当少些。杀青叶适度的标志是:叶色由鲜绿转暗绿,摸起来叶软,稍稍粘手,嫩茎梗折不断,紧捏叶子成团,稍有弹性,茶香显露。

这让我了解到,制作茶叶的过程需要多么的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勤劳的茶农从采茶,到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步骤都那么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正是因为他们认真的工作和细心的态度,才能让我们在家里喝上香气扑鼻,热腾腾的好茶。

喝绿茶是有很多好处的,其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可以清肠胃去油腻,时刻保持身体舒畅,从来达到瘦身美白的功效,由此可见我们女性是很需要喝绿茶进行保健的。我也为我们家乡能够盛产绿茶感到骄傲与自豪!

泡茶喝可增进茶汤香味,适口性好。而且它淡雅的风味纯正的口味,也符合现代人类崇尚自然、关爱健康的生活需要。

有一首关于歌咏福田白菊的诗词,我觉得挺美的,现在在此与大家共同欣赏一下。

我怜贞白重寒芳,前后丛生夹小堂。月朵暮开无绝艳,风茎时动有奇香。何惭谢雪清才咏,不羡刘梅贵主妆。更忆幽窗凝一梦,夜来村落有微霜。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重忆白菊》,他描写了白菊盛开的景色,以颜色来侧面描写菊花的清香和幽姿,并且表达了诗人自己高洁的品性。

首先是由于麻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商品观念和经营管理以及广告,互联网等形式的营销手段缺乏运用,加之管理技术没有抬上去,所以进尽管很有价值和商业价值,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被人们重视。在06年之前,大部分的福田白菊都是被杭商收购,非常不利于本地茶商建立自己的品牌。

那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推动家乡的茶经济发展呢?首先是要和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推销福田白菊。

其次,要广泛推销茶文化,以传统,怀旧,高端,精致的生活为口号,运用电视广告,发行专业报书刊物来扩大影响,瞄准城市的中产阶级。

第三,要大力吸收民间资本,搞好政策,也可以和大学连办茶叶班补充人才,用当地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开发多种产品。

第四,要在游客在福田镇参观旅游的时候将菊花茶免费赠送,或让游客体验农家游的乐趣,让其采茶,熟悉茶叶生长制作的过程,培养其对茶叶的感情,使之成为潜在的顾客。

爸爸常对我说:“茶如人生”。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风尘仆仆了一天,不妨用些许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品茶,让饱蘸智慧的茶香浸润我们的生命,让人生如茶,芬芳怡人。在淡泊的心境中,才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才能体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真谛。只有在返朴归真,原汁原味的生活,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意境。

这就是我们家乡两种十分著名的茶叶,龟山绿茶和福田白菊茶,两种茶叶各种各有的特色和功效,都是十分适合养生保健的好茶。我爱我的家乡,我也爱我家乡的灵水清茶。

参考文献: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养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老舍的《茶馆》里写着这么一句梵语:真水无香,即把散乱的心神凝结一处。心境淡定了,生活自然也美好了,生活的环境也变得更有修养的质量了。

成长是一种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学到很多。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淡定而平静的生活。

茶艺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茶艺课的学习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让茶使人间更美好。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引入茶艺茶道课程的重要性(开门见山)

茶艺茶道课程是一个深入了解茶文化、培养修养和提高品味的机会。通过学习如何泡茶、品茶和茶道仪式,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获得身心的平静和放松。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茶艺茶道课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重新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第二段: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主体部分)

在茶艺茶道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茶叶的知识,包括茶叶的分类、种植、采摘和制作过程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品质好的茶叶的重要性。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正确地泡茶和品茶,了解了不同种类茶叶的冲泡方法和品尝技巧。这些技巧的学习不仅提高了我的品茶水平,还使我能够更好地品味茶的香气和口感。

第三段:茶道仪式的学习和体会

在茶艺茶道课程中,我还学习了茶道仪式的重要性和传统。茶道仪式强调的是一种优雅、安静和仪式感,它不仅是一种泡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养。通过仪式的学习,我有机会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心灵与自然的联系。茶道仪式的学习不仅使我更加了解了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还让我明白了茶道的核心理念——谦逊、平和和敬畏自然。

第四段:茶艺茶道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茶艺茶道课程的学习对我的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日常生活中,茶艺茶道成为了我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纽带。我热衷于和家人朋友分享我学到的茶艺知识,并与他们一起品尝各种不同种类的茶叶。这不仅增加了我们的交流和互动,还加深了我们之间的情感和友谊。

第五段:茶艺茶道课程的启示和总结(归纳总结)

茶艺茶道课程的学习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茶艺茶道课程让我认识到了生活中细微的美好,这使我更加珍惜和感恩。其次,茶艺茶道课程让我更加懂得了自我修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通过茶艺茶道的学习,我意识到了沟通和交流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茶艺茶道让人们更加贴近自然和他人。

综上所述,茶艺茶道课程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通过学习茶叶知识、泡茶和品尝茶的技巧,以及茶道仪式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品茶水平,还找到了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茶艺茶道课程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给我带来了心灵的平静和放松。我相信,茶艺茶道课程将继续影响着我的个人生活,并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 引言茶艺茶道的意义及背景(200字)

茶艺茶道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深植于中国文化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烹饪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茶艺茶道强调对待茶叶的谦逊和顺从,以及与人相处时的修养和敬仰之情。在茶艺茶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和细致,使茶与心灵相互交融,感受自然与宁静的平衡之美。

第二段: 使用茶艺茶道的技巧及好处(200字)

在茶艺茶道中,技巧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精心选择和制备茶叶,以及用心品味和冲泡,我们可以带来一个令人愉悦的茶道体验。茶艺茶道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增强专注力和注意力,并培养我们对细节的敏感度。同时,茶艺茶道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审美意识,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并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第三段: 参与茶艺茶道的体验(200字)

在茶艺茶道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极大的满足感。从准备茶具,选择茶叶到烧水和倒茶,每个细节都需要我们精心去照料。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用心倾听和传递茶叶的故事,体验茶叶在冲泡过程中逐渐焕发的香气和味道。茶艺茶道的体验可以将我们从日常繁忙的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让我们在一杯茶中寻找宁静和内心的平衡。

第四段: 茶艺茶道的分享与交流(200字)

茶艺茶道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体验,还可以成为一个人与他人之间共享和交流的桥梁。通过与他人共同品茶,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茶艺心得和体验,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茶艺茶道的交流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他人的智慧和见解,丰富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茶艺茶道的分享与交流不仅能够加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在茶道的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段: 结束语茶艺茶道的重要性和启示(200字)

茶艺茶道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教会我们如何通过冲泡和品味茶叶来体验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茶艺茶道的体验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并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通过茶艺茶道,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细致和耐心,以及对他人的敬重和体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茶艺茶道仍然保持着它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反思和反思生活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段忘却俗务的时光。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四

茶道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通过精心准备、恰到好处的礼仪和细腻的味觉体验,茶道带给人们宁静、放松的心境。多年来,我一直对茶艺茶道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与智慧。在此,我将分享我对茶艺茶道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热爱之初

茶道对我而言,并非一种简单的兴趣爱好,而是一种热爱乃至执着的追求。记得初次接触茶道时,我被那一杯清新的茶香和流畅的手势所深深吸引,仿佛一切杂念都被取代了。从那时起,我便立志要学习茶道的技艺与文化,希望能通过茶道的修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第二段:尚礼尚美的茶道仪式

茶道有着精心而复杂的仪式,行为动作、音乐、器皿的选择等许多细节都需要讲究。在茶道的仪式中,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庄重而优雅。在我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尚礼尚美”的启示。在喝茶的过程中,态度与礼貌同样重要。我们像大自然中的一缕微风,谦虚地接受茶叶的馈赠,静静地沉浸在茶香中。对待生活中的他人和事物,我们也应以礼待人,用美化生活的方式,将和谐和善良传递给周围的人们。

第三段:内在修养的磨练

茶道是一种内在修养的方式,通过它我们能够提高专注力,培养自制力,并且将这些品质转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经历过茶道的修炼后,我认识到专注力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在冲泡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关注细微的变化,确保每一次的冲泡都恰到好处。而在生活中,专注力同样重要。只有将我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事物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领悟并获得更好的结果。

第四段:感悟大自然的力量

茶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以己为基、顺应自然”。而在茶道的实践中,我们通过观察自然,学习宇宙的律动,进而认识到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在茶道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当我们在向一杯茶倾泻热水时,我们既感受到了火的温暖,也体验到了水流的柔和。我们与自然的连接使我们变得更加谦虚并敏感,从而学会了顺应和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第五段:茶道之美融入生活

茶道不仅仅停留在仪式上,而是能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透过茶道,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我们的身心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与朋友一起分享茶道的乐趣,还是在孤独时冲泡一杯茶品味寂静,茶道都能给予我们平静和安宁。这种平衡状态进而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追求繁忙的生活同时,也甘愿放慢脚步,以一种平缓而轻松的状态去生活。

总结一下,茶道是一门精致和深邃的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茶道的历练,我们可以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妙,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平衡。茶道的智慧与哲学超越了茶叶的本身,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当我们真正追求茶道的同时,保持一颗真诚而谦卑的心,我们将得到更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真知灼见。相信通过茶道的修炼,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平和。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五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万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云;若非宿缘,岂能相遇?”在茶文化课上,终于看到大益八式的现场表演,课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让我们以益之韵之大益八式感受中华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阔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说一下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和心得。 大益八式”给人的是一种静心享受的过程,重在一个“慢”字,讲究动作的轻柔、优美、连贯。大益八式分为洗尘、坦呈、苏醒、洗尘、养成、身受、分享、放下。 洗尘实际上是指茶道演习开始时身与心进入一个干净的境界过程。即包括入礼、礼拜宗师、礼拜客人等步骤;坦呈指向一个动作,即将茶席铺开,在茶席上摆布茶具的动作。这里的坦呈有两层含义,一是待客之坦白诚恳,二是茶具的呈现、展示。苏醒是指在泡制过程中“温杯洗具”的过程。这一过程,茶具的温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里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点;法度,是指取茶,所谓量不在多,适度就好,正是取舍有度,知足常乐,动作上要求轻柔;养成是茶汤冲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对水温有着严格的要求,水温的掌握对茶性的展现极为重要,前面几式均是为此做铺垫;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过程,先己后人,益己利人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后是分享和放下。在这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一杯好茶不是说出来也不是写出来的,还是要动手泡出来的。所谓的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等等,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工。

中国茶道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融会世间万物、顺乎自然的美学、哲学、综合科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茶道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如何寻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这也是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之处及它国茶道无法比拟之处。这些都足以令华夏子孙为之振奋,为之骄傲,为之尽绵薄。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正是心之静。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喝茶能够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对于很多喜欢喝茶的人来说,泡茶或许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闲暇时,泡一壶茶,静心、养性。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个好东西,而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虽然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可能不会精心研究茶艺茶道,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闲暇时喝喝茶来达到修心养性的效果。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最后,真的很荣幸在大学生涯中可以选修茶文化这门课程,让我从之前的只会喝茶如饮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谛,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好处多多。虽然时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乐文化"等这些在充塞在各种媒体的时尚版块中大放异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过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教育与熏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后为世界人所崇尚。愿在茶文化的学习中,积淀更多安定优雅的气质,平静谦和的面对今后生活。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六

没去岑溪天晟茶业公司学茶艺之前,我并未接触过太多关于茶相关的知识,仅仅认为泡茶是很费事的一件事情。但经过这十几天的专业学习,我从中感悟到:当一个人的心由原来的急躁变为平静时,即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这是一个人品质的升华。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心境,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受益匪浅。

茶艺其实不只是单纯的泡茶、品茶如此简单。"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常识,同时也是寓意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这会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例如日本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适;"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和谐;"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沉着,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需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成长是一种蜕变,茶艺的学习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个蜕变的过程。除了享受茶水带来的甘甜之外,还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静的心境。茶道虽然在日本盛行,但却是源自于中国,这让我从中领悟到中国艺术的伟大和精致。茶艺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对中国历史和艺术的崇拜、尊敬和热爱。

天晟茶业有限公司的茶艺培训课程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

感谢天晟茶业有限公司给我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七

茶艺茶道课程是一门独特且深入人心的学习班,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领略到茶的文化和历史,并且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茶道文化。我非常庆幸有机会参加这门课程,并在此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茶艺茶道课程让我深刻体验到茶的魅力。茶从种植,采摘,加工到制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技巧。在课程中,我亲眼目睹了茶叶是如何从天然的植物中制成高品质的茶叶。通过了解这个过程,我开始珍惜每一杯茶。茶的香气、口感和色泽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把控,这让我更加欣赏茶的品质和独特性。茶道讲究茶具和礼仪,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仪式,使茶的品尝过程更加庄重和美好。茶道让我感受到了茶的独特魅力,激发了我对茶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

其次,茶艺茶道课程让我了解到茶的文化和历史。茶作为传统的饮品,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和发展,了解到茶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儒家思想密切相关。通过了解茶的历史,我意识到茶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茶与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我们还介绍了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不同的茶道文化,它们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反映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了解这些茶道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让我对茶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三,茶艺茶道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心灵的磨练。在课程中,老师强调了与茶的沟通和亲近的重要性。我们学会了静心品茶,专注于茶的色、香、味、形等细节,用心感受茶的变化和气质。这种用心感受的过程,远不仅仅是品茶,更是一种对内心的觉察和修行。通过茶艺茶道,我们可以放慢生活的脚步,平复心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茶艺茶道课程则给予了我一个放松心灵的机会。

第四,茶艺茶道课程让我与他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门课程中,我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和背景,但我们都对茶有着相同的热爱。在课程中,我们一起学习、探讨,共同进步。通过茶艺茶道课程,我们不仅仅是学到了茶的知识和技巧,更是建立了真挚和持久的友谊。茶艺茶道课程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爱好和交流的平台。

最后,茶艺茶道课程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探索和发展的动力。茶道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茶的种植、制作、烹饪、艺术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参加茶艺茶道课程让我对茶文化和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激发了我在这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的热情。在茶道的世界中,我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成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能够将茶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茶。

总而言之,茶艺茶道课程是一门独特而有趣的学习经历。通过学习茶的制作和品鉴,了解茶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与他人建立友谊,茶艺茶道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和修养,更让我感受到了茶的独特魅力和茶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相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会在茶的世界中找到足够的乐趣和满足,并且将这种热情和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八

茶艺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修养。茶道的精髓在于品味茶叶的滋味、欣赏茶具的美丽,更在于借茶道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近年来,我开始对茶艺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茶道的独特魅力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茶道教会我学会品味生活的快乐。在茶道中,茶具的选择、准备、泡茶的水温、时间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确的操作和细心的呵护。当我仔细观察茶汤从壶中悠然流出,香气袅袅飘散的时候,心情也逐渐安静下来,仿佛身心都融入到了茶的世界。一杯热腾腾的香茗引发的口腔和味蕾的愉悦感,使我领悟到生活中点点滴滴带给我们的快乐并学会懂得去细细品味。

其次,茶道让我懂得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茶道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喝茶是一种交流的媒介,通过品味茶叶的滋味,人们可以驱散身心的疲惫,交流彼此的心情。在茶道中,主人潇洒自如地为客人沏茶,客人则以虔诚的姿态接受茶主人的款待。茶道的这种礼仪和仪式感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尊重,也让我明白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他人,懂得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想法。

第三,茶道教会了我凡事要追求极致。茶道讲究“一片叶子一杯水”,茶叶的选择、揉捻和沏茶的过程都需要精益求精。每一次沏茶,我都会认真地挑选茶叶,仔细烧开水,控制好水温和浸泡时间,以确保每一杯茶都能达到最佳的品质。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不断修炼技巧,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和耐心。这也让我明白,只有追求极致,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第四,茶道教会了我懂得充分享受寂静的无言语。在茶道的世界中,宁静和寂静是最重要的,没有言语的交流,只有茶和心灵的对话。在泡茶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静心,不再嘈杂的世界中寻找一片纯净的净土。独自品茗时,茶叶的香气和味道抚慰着我的心灵,使我忘却了一切烦恼和痛苦,只专注于当下的味道和感受。这种寂静的无言语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也让我明白到了在喧嚣的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在寂静中享受自我。

最后,茶艺茶道实际上是一种修身的方式。茶道要求修身养性、严谨自律,以及谦逊的待人态度。从选购茶叶到烧开水,从倒茶到品茶,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细致。茶道对于人的性格修炼有着独特的影响,使人更加谦逊而从容,也更加慢下来,懂得沉淀。在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中,茶艺茶道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困难。

总之,茶艺茶道给予我无尽的心得与体会。在茶道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品味生活、关怀和尊重他人、追求极致、享受寂静无言语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茶道是一门美学,更是一种修行。通过学习茶艺茶道,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内心也变得更加宁静和平和。茶艺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九

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与了由xx市xx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岑溪市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存,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解了茶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沉淀。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家乡,还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过去只知道绿茶、红茶、花茶、龙井茶、乌龙茶这几种茶,殊不知,茶的根本种类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而龙井茶属于绿茶这一分类。除此之外,它们的加工方法和冲泡方法都各有差异。

何为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比方,冲泡绿茶要用玻璃杯,由于玻璃杯是透亮的,且不简单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芳香,嫩香充分显露出来,也便于我们观赏茶芽形态和茶汤的颜色。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有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非常之水,茶亦非常矣;八分之水,试非常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味,特殊是对茶汤的味道影响很大。而饮茶的技巧则是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会。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依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把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因此,可将茶水比例,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的三要素。

现如今,茶艺已经渐渐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方有客人来时都是以茶代礼,聚会时一起谈天喝茶,这些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芳香是它的馈赠。但愿中国的茶文化越来更加扬光大。

最终特别感谢xx市xx茶业有限公司给大家带来的这一次学习茶艺的时机,让爱茶的人相聚一堂谈天论地,也让我的心渐渐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优雅的女子,而这只是刚刚开头,盼望我们都能成为爱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介绍茶艺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茶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源自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的制作和品尝过程,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普及,茶艺逐渐被人们视为一种寻求内心宁静和放松的方式。通过茶艺,我们可以不仅品味到茶的香醇和味道,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自身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茶艺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于烹饪茶叶的技艺、器具的选择,并加入了一种仪式感,使得茶的品尝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第二段:茶艺礼仪中的细节与意义(200字)

茶艺礼仪作为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在茶的品尝过程中传递一种和谐、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茶艺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文化,它着重于仪式感和注重细节。从准备茶具、清洗茶具开始,到选择最合适的茶叶和温度,再到倒茶的方式和姿势,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茶艺礼仪的细节体现了对茶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要求我们在品尝茶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感受茶香和茶味的变化。

第三段:茶艺对心灵的寄托和启迪(300字)

茶艺不仅是一种饮品的制作和品尝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启迪。在茶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捧起一个茶杯,感受到茶香在我们的手指间摩擦发热的感觉,这刺激了我们的触觉感官。将茶叶倒入杯中的时候,茶叶随着水流展开,茶叶的形状和颜色让我们感受到视觉上的美。在品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细细咀嚼茶叶,感受茶香在口腔中的味觉感受。茶艺的过程中注重细节和专注度,让我们暂时远离喧嚣和压力,享受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第四段:茶艺的环保意义(200字)

茶艺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在茶艺的过程中,许多茶叶的制造和消费方式都注重低碳环保。茶叶的栽培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物质,茶艺礼仪强调回归自然和简约。此外,茶叶一次性使用的杯子和袋子也大大减少了塑料垃圾的产生。通过茶艺的方式,我们可以传递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第五段:结语(300字)

茶艺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仅让我们品味到美味的茶香和茶味,更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和谐、尊重和自我反思的态度。茶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通过细节的把握和专注度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放松。茶艺还培养了我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无论是在独自品尝茶叶的时候,还是在与好友一起享受茶艺的过程中,茶艺都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满足和启发。茶艺不仅是一种美味和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提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茶艺为媒介,探索更多美好的事物和情感。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一

茶,是中国一种著名的饮品,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骄傲。平常的我,喜欢喝茶,因为喝茶,养身。这次有幸参加普洱茶文化图书举办的茶艺培训,我也是分外的高兴,特地向公司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参加茶艺班的学习。

能够得到这次学习机会,我非常的珍惜,每天准时到课堂学习,不迟到早退。而这次的学习,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及经验传授,让我收获颇丰。

从前,我喜欢喝花茶,所以对于花茶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可能更为熟练。而秉着对茶的热爱,参加培训后我学习了更多关于茶的知识,和中国传承的真正茶道。我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茶的书叫做《茶经》,是作者陆羽写于天宝年间的书籍,它一直传承到了现在,是我们进行茶文化学习的宝贵财富。我认识到了中国十大名茶,六大类茶种,详细地学习了我们云南的茶山、名茶,掌握了茶的冲泡方法和实际操作要领等等。

以前,只是听说我们的茶文化茶艺术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日本的茶道,也是从我们中国学习过去的。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中国的茶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知道了我们中国人饮茶为何注重一个“品”字。从冲泡前的干茶色形到冲泡后的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来分辨茶的品种好坏。从沏茶、敬茶都有些相应的茶礼仪。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茶膏的学习和鉴赏。

这次的茶艺培训还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茶友,我们在一起连续九天的学习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以茶会友,从不认识到因为茶而相识结缘,我们也互相学习交流茶知识、茶经验,以及各自生活中擅长的领域。

开心的九天茶之旅即将结束,但我们的茶路才刚刚开始。我们会因为茶,将友谊继续,将我们以茶会友的精神继续。在这里,真诚地感谢每一位老师耐心、细心的指导和帮助!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我对茶文化的知识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话却是深印在我脑海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来访时必泡一壶好茶,以表对客人的诚心欢迎与尊敬。

" 茶艺师"在我的字典里是个新鲜的名词,在参加天晟茶业有限公司举办的茶艺师培训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学也和我一样对这个高雅的称谓感觉陌生吧。

"茶艺"是个什么概念呢?通俗地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识别茶叶、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饮茶的技巧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的色、香、味、形、韵的体味。只有掌握了这两样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体会到茶艺的精髓。

在这短短的十多天培训中我们学习到很多茶艺的相关知识,比如茶艺师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茶文化的理论,各种茶的特质,各种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品茶增进友谊,修徳习礼,有助于陶冶情操。一片树叶,一壶好水,一杯清茶,一缕清香,用一生回味。茶艺学习于我而言,才刚刚开始!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三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据说改革开放之初,日本茶道家常在中国人面前飙劲:中国人发明了饮茶,但日本人发明了茶道!意思是日本人比中国人高出一筹。然而随着中国文化对外开放度的提升,包括日本在内的诸多国际友人通过来华参观实物与史料交流,终于心悦诚服地认识到中国才是茶道的发源地。据位于上海城隍庙汲古斋的中国古茶器博物馆主人杨育新介绍,许多原以为日本茶道世界第一的日本游客参观了他的博物馆后都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们茶道的根在中国;韩国游客说得更风趣:日本茶道是从韩国转手出去的,茶道、盆景与活字印刷术等都是我们韩国最先从中国引进,稍加本土化整理后再传到日本,要说我们是中国文化的儿子,那日本就是我们韩国文化的儿子!

其实,在日本学术界早就有这样的共识:“茶道出自禅宗,为僧人所行。”(1)众所周知,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同时也就传去了茶叶与行茶的仪轨。日本禅宗始祖荣西从中国学习到了点茶、奉茶、接茶等系统方法,再经过日本茶祖珠光对中国禅宗茶道精神因素的参悟,终于“开了茶道心眼,以至于使日本茶道得以成立”。(2)应该说,茶与禅其源皆在中国,以茶喻禅是古代中国禅师的创举!

那么,作为中华禅宗开基立业的摇篮与传承圣地的皖山(天柱山)地区,与中华茶道的创立有何关系呢?笔者几经勾沉稽考,欣喜发现:皖山地区竟然就是中华禅文化与茶文化并蒂俱兴之乡!

在今日安庆一方,以天柱山为古岳正脉的皖山地区,历史上禅缘久远,世所崇隆。早在北魏末年,慧可大师于嵩山得达摩袈裟真传,成为中华禅宗二代传人,为避法难,南遁避入舒州皖公山,隐居于其腹地司空山,于隋开皇之初授衣钵于僧璨,是为三祖;璨公正式驻锡皖公山麓山谷寺作《信心铭》,弘扬心性思想,并传衣钵于道信,是为四祖;信师旋归蕲州黄梅破额山传法28年,付法与弘忍,忍创“东山法门”,是为五祖;五祖传六祖慧能,能开顿悟宗风,继而“一花开五叶”,遂使禅宗风靡天下。在此漫长的创立发展过程中,禅宗六代祖师中就有二、三、四祖以及后来“五家七宗”的许多大师均在皖山地区修习弘法,皖山于是便成为禅文化的根基之山、发脉传承之山!

中国茶史悠久,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见陆羽《茶经》)。虽然有学者认为公元四世纪前文人雅士饮茶活动中就已有了茶道思想的萌芽,(3)但中国茶道的建立与成型还是发生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唐朝,当然不可否认这之前经过六朝与隋代的酝酿。以目前了解的`关于“茶道”一词的最早记载,则见于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而真,惟有丹丘得如此”。(4)茶的饮用所以在唐朝得以迅猛发展,主要源于佛教禅宗的流行。“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诗,同上)说的就是茶禅结合之道。禅师坐禅修行,旨在静虑悟道,而茶极益于禅修:其一能破睡提神;其二能帮助消化;其三能使人不思淫欲,是故谓“茶有三德”之说。笔者发现,隋唐以降,作为禅宗立宗发脉圣地的皖山地区禅茶逐渐蔚然成风,首开风气之先的有驻锡皖山南麓山谷寺的三祖僧璨禅师,他在授衣付法于道信时,作偈示云:“华种虽因地,从地种茶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意思是说,再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也就没收获,禅修必须生活化,“作”“坐”并举,除了打坐,还需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生活问题。这就为日后马祖与百丈立禅门清规、创农禅之举、兴寺门种茶之风作了铺垫。三祖僧璨率先在皖山禅林把种茶、采茶、制茶、饮茶融入佛家活动;唐代天柱寺还专辟“茶林庄”,以为禅茶之用。历代诗文对皖山禅茶之风都有记载与反映,如唐代独创“天柱家风”的崇慧禅师因乐于汲泉煮茗而留下了“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的诗句(5);宋·林逋题《山谷寺》诗云:“茶版手擎童子净,锡杖肩倚老僧闲”(6);通判谢明《宿司空山无相寺》诗云:“行舆入暮驻禅门,……春荒新烹老衲蹊。”(7);清代康熙朝太湖知县王庭《四面山》诗云:“乘兴扣禅关,新茗烹初就”。(8)以上诗中所提到的天柱寺、山谷寺、司空山无相寺、四面山寺(即大中寺)都是唐宋以来皖地闻名遐迩的禅林古刹。史料证明,皖地的禅僧们是我国最早人工栽培茶树的人群之一,他们以自植的佳茗款待香客友人并自饮之,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遂使皖山茶禅之风大行其道。

据典籍记载,有一次,一个僧人来到赵州和尚处,赵州问他:“曾到此否?”僧答:“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请用茶!”又有一僧来,赵州同样问道:“曾到此否?”僧答:“曾到。”赵州也说:“吃茶去!”立身一旁的监院不免满腹狐疑,来问赵州为何让两僧全都吃茶去。“院主”——赵州出乎意料地大喊。监院惊讶之余,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吃茶去!”——赵州不容院主作想,紧接着说。

笔者以为,公案的主旨在于通过“吃茶”这一平常事,让参禅者获得一种精神自悟:自心是佛,外无一物,禅静心境,不作丝毫分别和我执妄想,一如茶之味,只是如实自然而已。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公案充分体现了禅宗善于变革佛教规戒,简约化生活化式的自我领悟精神。

令笔者感兴趣的是:“赵州茶”为代表的这一和尚门风其实曾受到过舒州禅风的有益影响。

今日安徽省西南部的安庆一方,唐宋时代属舒州地域,州治皖城,即今潜山县城。其以古岳天柱为正脉的皖山禅寺林立,高僧辈出。山之东的桐城县境内有山名投子,皆因三国时东吴军师鲁肃战曹兵败后投其子于山中为僧而得名。唐代舒州大同禅师便相中此山而结茅驻锡之,同师为本州怀宁(今潜山、怀宁二县在唐代为一县,县治在今潜山县城)人,俗姓刘,幼岁出家,后谒翠微山法席,证得南禅宗顿悟之旨,旋归故土舒州,隐于投子山庵院。一日,赵州从谂和尚至桐城,同亦出山,途中二人相遇未识,赵州潜问俗士,才知所遇者是投子大师。于是回身赶上前问道:“莫是投子山主么?”大同师未直接作答,而是说“茶盐钱布施我”;赵州先到庵中坐,大同师后携一瓶油归。赵州说:“很久就向往投子大师,等到来时,却只见个卖油翁”,大同师说:“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识投子。”赵州问:“如何是投子?”师提起油瓶说:“油、油!”

从这段史料可看出,赵州和尚对舒州投子大同禅师是向往已久的,投子师对赵州开示不是“茶盐”,就是“油油”,显然体现了没有造作的南禅宗风;何谓禅心?恰如茶盐油一样平常,以平常心,行本分事,扬眉瞬目,无非是道!无怪乎投子师还切切嘱咐赵州“不许夜行,投明须到”,暗示要以不生一物的本来面目,来观照日常生活的瞬息变化,坚持平等不二,不二信心,不浮不躁,不卑不亢,无凡无圣,无执无著,心无羁绊,自然就彻明如万里晴空。赵州对大同师心悦诚服,赞叹道:“自尔同道闻天下,云水之侣竟奔凑!”有史料表明,此后当自己门僧有惑时,赵州即向其荐举投子为师:一次,他以炭火为喻说禅,门僧不解,赵州便说:“此去舒州,有投子和尚,汝往礼禅,问之,必为汝说。”

皖山投子大同师以平常之事说明自性平常,这与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是相通的。作为南岳系禅师的赵州和尚还善于与青原系禅师交往,特地跑到舒州皖山来请教大同禅师,果然从“往来激发请益者常盈于室”(12)投子山主处得到进一步的有益影响。“原来佛法元多子,吃饭吃茶又着衣”(13)。赵州和尚正是融“平常心”之道于茶事中,才使得“赵州茶”名满天下。茶道的最高境界便是和禅的境界融为一体,智者悟禅,清茶一杯;迷者问禅,佛经万卷。由此,赵州茶与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一起被奉为禅宗著名的四大门风,以此方便学人开阔心胸,达观世事,影响久远。

众所周知,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经济与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尤为重要的阶段。如果说中国茶道建立成型于唐,那么宋代便是大大扩充茶道影响层面与文化内涵的鼎盛时期,特别是修行类的禅茶道在宋明移植到韩国、日本等国,成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尽管在唐代有皎然和尚提出“三饮便得道”、赵州唤僧徒三次“吃茶去”,其旨亦在以茶喻道,借茶行道,使品茶与参禅相融相系,但真正直接地、明确地提出“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思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者,则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禅师。

圆悟克勤(公元1063-1135年)乃宋代高僧,四川彭县人,俗姓骆。幼年出家,后至法演大师处修行,蒙其印证,嗣其法,成为一代宗师。宋徽宗政和年间,受澧州刺史之邀,入往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成《碧岩录》十卷,遂使该书成为中国禅门临济宗的主要典籍,得“宗门第一书”之誉。圆悟克勤在夹山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奥妙,大得证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故而有“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之说。

在禅宗思想史上,圆悟克勤是一个有继承又有改变的重要人物。笔者发现,在其厚积薄发的修学过程中,曾受到皖山禅风的重要熏陶与教益,对其影响较大的就是杨歧派传人法演大师。

史载圆悟克勤早在儿时即出家,但转向禅宗修习则是在一次重病痊愈之后,并由此而出蜀东行求师。遍参诸多尊宿大师后,通过亲身体会比较,发现自己所参,除法演大师外,都无勘验,于是二次返回至演师处,正式归于法演门下。

时法演师正在舒州境内弘传扬歧宗风,上承临济正脉,发扬其师———舒州白云守端的“但愿春风齐着力,一齐吹入我门来”的精神,将禅宗各家乃至佛教各家加以融会,以图中兴临济法道。因演师最终弘化去了湖北黄梅的五祖山,故典籍中往往称其为“五祖法演”,使得演师在舒州皖地的重要经历与贡献少为人知。

其实,演公在舒州弘法时间最长,如其自述:“初参迁和尚得其毛,次于四海参见尊宿,得其皮,后到舒州浮山(今安庆枞阳)圆鉴老处,得其骨,再到白云(时属舒州,今安庆市太湖县)端和尚处,得其髓,方敢承受与人为师”(见《古尊宿语录·黄梅东山(法)演和尚语录》)。此后便依次在舒州四面山(今属安庆太湖县)、太平山(当时属舒州州治皖城城郊,今属安庆潜山县)、白云山(今属安庆太湖县)相继弘法授徒,培养出一大批“振世卓然之豪杰”,遂使杨歧派势力与影响远远超过黄龙派,成为禅宗主流力量,直到八十岁时才受请往蕲州东山,即湖北黄梅五祖山,演公曾自述云“在舒郡二十七年,三处住院”,“淮甸三十载,今作老黄梅”(14)其实演公后到五祖山任住持没几年即圆寂,因禅宗五祖弘忍开创东山法门影响广大,人们便传演公为其后身,如此便导致:知五祖法演者多,知舒州白云海会(寺)法演和尚与舒州太平(寺)法演和尚者少。特别应予勘误的是,演公并非至五祖山才收受培养包括圆悟克勤在内的“佛门三杰”,只要仔细检视阅对相关典籍,即可发现,克勤佛果同慧勤佛鉴、清远佛眼一起,早在舒州地就依皈演公为师,《灯录》与《语录》中分别有关于他们“造舒州太平演禅师法席”,“太平(演师)将迁海会”(舒州白云山海会寺),清远又与圆悟克勤追随至海会,最后三人又追随演公赴五祖山的记载。(15)“三佛”出师后,除圆悟克勤佛果外,慧勤佛鉴与清远佛眼仍分别住持舒州太平、龙门等寺而“法道大播”,“道望尤振”。

包括圆悟克勤佛果在内的“佛门三杰”在舒州皖山地区受演师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有“天下第一等宗师”盛誉的法演开示方法十分灵活,“随机答问因事举物,不假尖新,自然奇特”(朱元衬语———转引《五祖寺志》),每日起来、拄临济捧,吹云门曲,应赵州拍,提仰山锹,驱沩山牛,耕白云田,曾自问自答:“还有实头处也无?”自云“有!”“如何是实头处?”“归堂吃茶去。”传给弟子最精粹的示语有“会尽诸方五味禅,何似山僧吃茶去。”(16)这里的“吃茶去”虽非演公首创,当系赵州和尚宗风,但因演公反对“向外执求”、在寻常景物及平凡生活会得妙处的思想是相通的,故也成为具有开放包容心态的法演禅的重要话题,并且更加富有皖山禅的哲理特色。茶是本分事,用平常心去吃;禅也本分事,用平常心去修,禅中有茶味,茶中有禅道,故圆悟克勤佛果大师写下“茶禅一味”四字箴言,概括出茶禅文化的这一最高准则,并且通过对《颂古百则》的评唱,从理念上对此真缔进行了较全面的具体阐发,形成了特有的碧岩禅风与茶道,如“谁家无明月清风”、“不风流处也风流”、“脚跟下放大光明”等思想精义无不与演公禅“在寻常景物及平凡生活会得妙处”的思想相贯通,应该说圆悟克勤大师就是皖山禅熏陶与教益出来的茶禅大师、茶道祖师之一,碧岩禅茶道与皖山禅茶家风乃至东山禅风都是一脉相承且不断发展的,没有皖山禅风茶韵的滋养,就不会有碧岩茶禅一味的证果。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四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当做饮料而已。虽然有时会仔细品味一番,略能感觉不同茶汤之间的些许差异,但终因对茶了解甚少而不得要领。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说了。在听了罗蒙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激发了我对茶文化的兴趣。

对于品茶,分为三种境界。最初级的为识茶,即认识茶,是与“制茶”、“泡茶”相对应的名称。识茶除了用眼识,还要用口尝、用鼻嗅、用触感。而这些对茶的认识除了用于市场上的买卖之外,重要的还在于享用,所以“识茶”尚包括了“评茶”、“赏茶”的内容在里面。第二个境界为茶艺。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过程中,老师特别提醒要心静(禅静)。老师还引用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养性之作用。

通过饮茶使人能够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当然意境很重要,有一个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们用心灵去体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第一次听茶道的讲座,不仅了解了很多关于茶道的知识,而且还喝到了老师亲自泡的珍贵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板的赠茶。茶,不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体悟。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会不断地了解茶,学会做一个懂茶、会喝茶的人,并以茶道悟人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五

茶艺,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无论是品茶还是泡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茶香的芬芳和口感的醇厚,更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对我而言,茶艺不仅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通过茶艺的实践,我深切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美学。

第二段:掌握茶艺的技巧与方法

茶艺的核心在于泡茶,而要掌握好茶艺,就需要借助于一些技巧与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茶具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茶具适合泡不同的茶叶,茶杯的大小、形状和材质都会影响到茶水的味道。其次,水质也是至关重要的。优质的水质不仅能够使茶叶的香气得到充分的释放,还能够让茶汤更加澄净。最后,掌握好泡茶的时间和温度。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时间和温度才能泡出最佳的茶汤,掌握好这些细节,才能真正体会到茶艺的精髓。

第三段:茶艺带给我内心的感悟

茶艺是一门需要细细品味的艺术,需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美好。在茶艺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真正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让我更好地面对喧嚣的世界。每当我独坐在绿茶香气中,品味一口茶汤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这种平和来自茶艺给予我的心境调整,让我对外界的琐事保持冷静和从容。同时,茶艺还让我更加关注身边的细节,让我更加认识到身边的美丽和幸福。

第四段:茶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茶艺不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茶道师会经常邀请朋友、亲人或同事们一起品茶,借茶艺这个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茶艺可以让人们坐下来,放下电话和纷扰,专注于品味一个茶汤,聆听对方的心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茶艺让我明白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和倾听的重要性。

第五段:茶艺对我个人修养的提升

茶艺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修养提升也是至关重要的。茶艺需要细心的态度和耐心的心境,这种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在茶艺上得到体现,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当遇到困难或压力时,我可以通过泡茶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耐心和从容。此外,茶艺还培养了我的专注力和细致观察力,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茶艺真的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让我受益良多。

总结:

茶艺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通过掌握茶艺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泡出更好的茶汤,体会茶艺的精髓。茶艺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催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茶艺的实践,我对这门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茶艺让我学会了专注与倾听、从容与平衡,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六

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开设茶艺培训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教授我们茶文化知识,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与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与建议的空间。这不仅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与、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与、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与”指的是泡茶与品茶的人都心平气与,气氛也与谐、融洽;“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与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经过荆棘与曲折的考验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才能把最浓郁的清香散发出来。

茶艺课的学习,让我发现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无论将来是否从事茶艺师的'工作,我都会永远热爱茶,热爱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学,倡导更多的人来喝茶,让更多的人来爱茶,让茶使人间更美好。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七

这个学期选了中国茶文化这门选修课,使我对我国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又多了一份了解,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热爱,对我们中华民族多了一份敬仰与骄傲。在品味中国茶文化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进深与源远流长。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茶的发现大约在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在唐代茶文化便形成了。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在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9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时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八

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参加了由岑溪市天晟茶业有限公司创办的岑溪市首届"茶艺师"培训班,经过了两个星期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解了茶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沉淀。中国不仅是茶叶的故土,还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

过去只知道绿茶、红茶、花茶、龙井茶、乌龙茶这几种茶,殊不知,茶的基本品种分为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而龙井茶属于绿茶这一分类。除此之外,它们的加工方法和冲泡方法都各有差异。

何为茶艺?茶艺是指泡茶和饮茶的技艺。泡茶的技巧,实际上是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比如,冲泡绿茶要用玻璃杯,因为玻璃杯是透明的,且不容易吸香,用其泡茶可使茶之清香,嫩香充分显露出来,也便于我们欣赏茶芽形态和茶汤的颜色。明代茶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就有写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到茶质,泡茶的水质好坏,对茶叶的色、香、味,特别是对茶汤的滋味影响很大。而饮茶的技巧则是茶汤的品尝,鉴赏,对它色、香、形、味、韵的体味。要泡好一杯茶,主要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加工方法,茶的特性,掌握好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因此,可将茶水比例,开水温度,冲泡时间归纳为泡茶的三要素。

现如今,茶艺已经渐渐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客人来时都是以茶代礼,聚会时一起聊天喝茶,这些都与茶息息相关。其实,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捐赠。但愿中国的茶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

最后非常感谢岑溪市天晟茶业有限公司给大家带来的这一次学习茶艺的时机,让爱茶的人相聚一堂谈天论地,也让我的心渐渐沉淀下来,变成一个优雅的女子,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茶,懂茶,惜茶的人。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十九

导语: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饮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这当然要归功于茶圣陆羽了。陆羽在《茶经》这部旷世巨著里,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不但使饮茶程式化,更使饮茶艺术化了。他细分十事,详加评说,使茶道初具规模。饮茶至宋代已蔚为大观,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如蔡襄、黄儒、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为茶道推波助澜。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就曾亲自碾茶、煎茶,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或以艺术修养入茶,或以佛法禅机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茶道过程中那种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为中国茶道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道历元而降至明清时,已渐呈衰落之势,如山涧寒泉,给人以冷寂感。明清时的茶道往往流传于文人雅士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股清流。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茶道又渐呈发展趋势。我个人以为,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成为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如同参禅一样,研究公案、阅读禅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禅,其实和悟道没有多大关系。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从唐陆羽、皎然、封演、卢仝、陆龟蒙、皮日休到宋蔡襄、苏轼、黄庭坚、赵佶及明清时的朱权、许次纾、张岱、张源、陆树声、罗禀、袁枚、冒襄以及近代的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都以其人格及文化修养,不断充实和丰富着茶道内容。

而禅门历代的高僧大德们和茶道的渊源就更深了。

禅宗形成于我国隋唐时期,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标榜,虽然奉菩提达摩为中土初祖,且直指灵山会上佛陀拈花、付法摩诃迦叶之事,但禅宗实在是佛教和儒家、道家相融合的带有强烈的汉文化趣味的产物,因而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欣赏、推崇,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至晚唐时,全国约八成以上寺院皆为禅寺,出现了无寺不禅、无僧不禅的鼎盛局面。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以至于“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禅门茶风兴盛一时。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禅宗发展不谋而合,所以禅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唐宫茶具系列,唐僖宗依照唐密曼荼罗坛场仪式,将茶器和佛骨舍利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里,这大概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有力的证据吧。

盛唐时期人称赵州古佛的赵州从谂禅师不仅自己喜欢吃茶,还经常以“吃茶去”三字接引学僧,禅语法言流布天下丛林。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里茶道盛行,有一套严格的茶道程式,据说日本茶道最初就是从这里流传过去的'。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大师更是深得茶中三昧,据说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这些古代高僧大德们饮茶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成为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这些古代的高僧大德们最早将禅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精神贯注于茶道中,并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邻国日本的情况则值得我们关注。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旁,并著《吃茶养生记》一书,流传禅林。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禅僧们开始将饮茶和参禅结合了起来。珠光禅师是后大德寺宗纯一休禅师的法传弟子,他在寺院旁结草庵,并制定茶规,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日本茶道巨匠千利休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可谓道出了茶道的秘密。千利休将珠光禅师的数寄屋茶道进行改良后大力推广,倡导“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最终创立了千家流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今世界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

所以提倡茶文化,提倡茶道精神一定要将禅的精神融入到茶事过程中去,茶禅一味,禅茶互参,没有对禅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对茶道精神的追求,没有对茶事过程的实践,没有对茶器的爱惜呵护,没有对茶汤的真切体会,是很难将两者相融合的,也就谈不上茶道乃至茶道精神了。所以我个人以为,提倡中国茶道,除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精神外,一定要将禅“平等”“空灵”的精神融入进去,始终将“雅洁、清静、平和、空灵、率真”的中国茶道精神贯彻在茶道实践中,如此,方有茶道可言。

谈茶论道离不开茶艺。茶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茶叶冲泡技艺,虽然只是“技艺”,但也是实践茶道精神的基础,因为“艺可载道”。离开茶艺而奢谈茶道精神容易流入空泛;而没有茶道精神的茶事实践活动又容易落入平庸。因此,如何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至关重要。

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指出: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加以界定,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可见,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由此可见,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当然,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先生所言极是,应该将茶道精神始终关注在茶艺实践过程中。

说到茶道精神,不能不再说一说陆羽《茶径》。有些学者以为,陆羽《茶经》只重“术”(即煎茶之方法)而不重“道”(即饮茶的精神追求),这是很不客观的。我个人以为,陆羽《茶经》始终是围绕着“道”来谈“术”的,是一部论“道”之作。“道”在哪里?“道”在其中。《论语.八佾第三》: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夫子的回答真是太妙了,这“问”的过程就是“礼”呀。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四句偈是什幺?古来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头,值得去参。那么,陆羽在《茶经》里是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话头呢?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文中早有“茶道”一词来进行讨论说明。其实“道”是无处不在的,“道”在哪里?“道”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到茶事上,“道”就在茶莒、茶釜、茶碗、茶橐中,所谓“一旗一枪,一饮一啄莫不是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陆羽《茶经》里的“道”已具体物化到诸如茶莒、茶釜、茶碗、茶橐、散茶、粗茶、饼茶中,已物化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民众“不可须臾离”的茶之“道”。而且我个人还以为:陆羽《茶经》里不但有茶道,也有煎茶技艺,也有茶文化,也有茶人,也有茶器,也有茶具等,只要我们细心体味,一切无不具备,《茶经》之所以成为茶学著作的一座丰碑,也正因如此。

正因为陆羽《茶经》是一部论道之作,因此也遭到了后世某些学者的诟病,并对陆羽将茶著作置于六经之列颇多微辞,在这些人眼里,存在于寻常百姓“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中的“道”,是不能以“茶道”称谓的,充其量只能叫做“茶艺”。如明·李维桢《茶经·序》:“而以拟‘经’之故为世诟病,鸿渐品茶小技,舆六经相提而论,人安得无异议!”茶圣如陆羽者遭遇尚且如此,后世茶人所面临的种种尴尬也就在所难免了。

还是引用陈文华先生《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的原文作为本文的结束: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根据茶道精神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一切有悖于茶道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中国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

茶艺茶道心得体会篇二十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

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芳香四溢、倍感温馨”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茶,最贵乎“心”。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6938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