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传统戏曲的体会(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6:32:33
最热传统戏曲的体会(模板16篇)
时间:2023-11-02 16:32:33     小编:飞雪

高效沟通是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可以减少误解和提高效率。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前期的准备和收集资料,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10.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范文的分享,能够激发大家写作总结的灵感和动力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一

每当我听到越剧名段《天下掉下个林妹妹》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树木从生,百花争艳,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雍容华美的亭台楼阁。这是宝黛初见的地方——贾府。你们一见如故,相互倾慕。而我更加喜欢你——黛玉。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你本是三生石畔一棵绛珠草;“娴静犹似花照水”,你恬静妩媚;“行动好比风拂柳”,你摇曳生姿;“心较比干多一窍”,你冰雪聪明;“病如西子俏三分”,你柔弱娇美。“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触景生情,感怀孤独,于是提锄挽篮,收起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走一池飘絮。诗社比赛中,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一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令人赞叹不已。你才华横溢,多愁善感,天生丽质,清雅脱俗。你是天上的精灵,你是凡间的天使。

你有着双重的性格:你有时聪明可爱,善解人意;有时却尖酸刻薄,高傲孤独,总带着淡淡的忧伤与哀怨。大观园里正是由于你的存在,才变得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你的身世注定了你的失败。你幼年丧母,早年离父,寄人篱下。你的清高与骄傲,被众人视为尖酸孤僻。你却依然我行我素,带着你一身的清高与骄傲,走完你短暂的一生。你是封建礼教的异端,是腐朽王朝的牺牲品。于是,你变成划破黑暗夜空的光芒,虽短暂但耀眼,留了凄美的爱情篇章,让后世传唱。

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你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娴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那优美的声音久久回荡在耳畔,绕梁三日。黛玉,你这误入人间的精灵,带着遗憾又回到了天上,留在人间的是永恒的美丽,千古的绝唱!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二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三

端一杯清茶,守一盏孤灯,回溯时光的长河。在那熠熠生辉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打开那扇神秘的“文化”之门,远方飘来一股清香。我定睛一看,是芍药花。

芍药花带给了我一份馈赠,是层层叶片背后更隐秘的那个世界,竟滋养着戏曲的繁花。我瞬间被吸引了,当我走近那芍药花,我颤抖着,犹如临近那雷霆的水,犹如板块移动的丼,又如五十只飞鸟同时飞离离后的村。从此,我便一直追寻这中国戏曲的脚步,欣赏,热爱着。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纵然南风索梦无期。

遇见你的眉眼,如清风明月,在似曾相识的凡世间,一半青涩,一半初见。遇见戏曲是在一档自制的节目《国风美少年》,从此,我与戏曲便深深的捆绑在一起。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我迈过繁华都市,灯火阑珊,来到了勿忘亭旁,紫荆灼灼。看见了一个站于群山之间,碧草之下的飘逸少年,身着长衫,吟唱着《西厢记》:“俺曾见宫殿楼阁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哪知如此冰消?眼看他起朱亭,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碧苔青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那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动人悠长的清音回荡在山谷之中,令我心醉神迷。

席慕蓉说:“梦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三毛说:“心中的梦想是栖息的地方。”戏曲就是我心中始终坚守的梦想。那独一无二的唱调,服装,形式,是无可比拟的。但,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风流犹拍古人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还是给我一朵云吧,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眼睛需要泪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我缓缓走向那位白衣少年,对他说:“我可以学习戏曲吗?”他让我唱:“整山河,待后生。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这是很有名的《定军山》,他缓缓地将眼睛睁开,对我摇了摇头。我的心一下跌倒了谷底,落花随水流,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我没有天赋学习我所热爱的戏曲,这也许是命中注定。但我后来明白了,我热爱戏曲,并不是一定要唱得优美动听,而是继承和传扬这份传统国粹的精神,以之为目标,朝之前进,整个世界都会为了你的初心与坚持而让路。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在粉白的沉默里,端一杯清茶,守一盏孤灯,冀望着我所热爱并欣赏的中国戏曲。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四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思的课——走进京剧。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许多跟京剧有关的知识。

京剧,源于1790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中的一个。京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也有四门功课:唱念做打。了解这些并且掌握是每一位京剧演员必须会的。

爷爷告诉我:蓝脸代表刚强,勇敢。红脸代表赤胆忠心。黄脸代表凶残狡诈。白脸代表阴险,狠毒。黑脸代表正直勇猛,紫脸代表威武,不屈权贵。绿脸代表粗犷,莽撞的绿林好汉,而金银灰脸则代表神仙鬼怪话题作文。京剧脸谱的颜色众多,就是为了让观众能区分人物。

京剧不仅只在中国流行,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有些外国人因为热爱中国的京剧,不远千里而来,学习中国的文化。在足球比赛中,许多观众都运用了京剧脸谱的形式,把自己的脸涂成了喜爱球队的颜色。

京剧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我为中国有这样的文化而骄傲!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五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一样地方的戏曲有不一样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明白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明白,一尝吓一跳呀!今日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先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样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此刻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仅有懂得欣赏它的人,仅有懂得关注它的人,仅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此刻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六

中国的戏曲可谓流芳千古,历史悠久了,而且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不信?我们这天就一起走进戏曲文化瑰宝,享受它独特的美吧!

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就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更就是惊人:能够以万数计!我们明白许多剧种很多剧种都就是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我们明白的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而且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一样,此时它有自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此刻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吧:“生”就是除大花脸与丑角以外的男性主角统称,里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就是女性主角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就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净”又分以唱工及以工为主的花脸;“丑”扮演喜剧主角。

怎样?看了之后就是不就是觉得搞笑呢?此时其实还有很多呢!我国戏曲主要戏曲有:昆剧,京剧,黄梅戏这三派。二京剧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这四派。而且我们在电视上能够看到这京剧人物脸谱就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此人的性格与品质。主角和命运就是京剧一大特点,它的作用就是帮忙观众理解剧情。简单讲,红脸内含褒义,代表英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就是神秘,代表神妖。而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这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存了这一点。

看了上方的介绍感觉不错吧!中国的戏曲文化就就是这么精彩,此时要一点一点讲十天十夜都说不完呢!期望未来的我们能继续发扬它哦!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七

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中,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昆曲的典雅精致,粤西的轻柔玩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宝贝——吸取天地之中,去感受他拨打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很多剧中,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剧,就是由安徽的徽调与湖北的汉调及昆曲、秦腔糅合发展而来的;东北的吉剧,是由民间说唱艺术二人转衍化而来的。

中国的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比如我们经常在洗礼看见的大花脸,那就是戏曲中的一个行当。戏曲剧种人物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行当来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协议特点,比如用几个龙套表演就代表千军万马,舞台上开门关门等也往往用虚拟的动作来表下。

中国的戏曲,真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八

摘要:每个剧种都有它独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梨园春》这档电视栏目只不过比别人早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将河南豫剧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展现的不同形式日新月异,戏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更好的途径。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电视包装,打造适合现代人的传播文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智慧。

关键词:戏曲艺术;电视编导;戏曲文化;戏曲推广

大众媒体主要有传播、教育、娱乐、服务等四种功能,但是电视媒体的娱乐消遣功能占主导地位,而它的传播传统娱乐文化和教育功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国的各传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却比不上那些低俗的娱乐节目更吸引观众。

一、电视媒介的传播

进入现代社会,电视在短暂的沉寂之后成为目前强势媒体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电视传播的特殊性,以多种传播方式依托一个画面集中展现给观众。这是多媒体传播式的特征,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电视是一种具有流动的声音和画面皆备的“视听艺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梨园春》栏目,以“弘扬河南戏曲文化,尽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追求个性、铸造精品”为理念,给我们展示了很多优秀的电视戏曲节目。同时间,戏迷擂台赛的流行风瞬间就刮遍了中原大地各处,各地方电视台也不断推出以擂台赛为主的电视栏目,如洛阳电视台的《河洛戏苑》、漯河电视台的《戏迷俱乐部》、叶县电视台的《昆阳艺苑》;不少县市和地区也积极的成立了戏曲艺术团、戏迷俱乐部、茶座等《梨园春》的民间团体,这直接体现了豫剧在群众中的普及性。其实地方戏曲艺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它对平民百姓的影响不在乎理论的启迪,只是在于切身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的传播。《梨园春》传播的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豫剧,以河南话唱的河南腔。河南地处我国中原地带,戏曲文化浓厚,是中国的戏园子。戏曲本身就是一种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他的存在以及发展依赖于广大民众对生活的凝练。《梨园春》的受众定位目标非常明确,是以热衷豫剧的河南观众为主,《梨园春》把握的正是传播合适的内容给最合适的人群,抓住最核心观众,吸收边缘群众,培养潜在观众。《梨园春》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辐射,向其他剧种——京剧、黄梅戏、川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延伸。

二、提高戏曲艺术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制造明星是现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栏目扩大影响力的途径。把一档传统戏曲节目包装成现代的选秀节目,把普通百姓推向电视戏曲舞台,普通大众通过电视戏曲舞台就可以一夜成名。平民成为主角具有代表性和亲和力,能够引起跟随风。例如《梨园春》成就了孔莹等戏曲明星,孔莹仅仅4岁就成为了梨园擂主,在澳大利亚唱响了豫剧。孔莹成为了《梨园春》的小擂主形象代言人。《梨园飞歌》戏曲交响音乐会在悉尼歌剧院成功演出,是中国电视戏曲栏目首次走出国门,这是《梨园春》栏目的外延创新,是里程碑式的跨越,奠定了《梨园春》在全国电视戏曲栏目中的地位。

三、其它戏曲的推广形式

首先以京剧被纳入中小学音乐课中为例。校领导、音乐老师或是京剧演员,把京剧带进课堂和校园。意图使学生通过对京剧的初步学习,使学生喜欢并热爱京剧,从而普遍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但这样就像流水线一样成批量的生产,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老师强硬引导学生学习戏曲,这种强制性教学效果不见得科学。我认为《梨园春》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就非常科学,用电视平台这株“梧桐树”引来很多民间的“凤凰”来。用《梨园春》这个电视舞台把发自内心对戏曲有兴趣的`,不需要再雕琢的民间艺人和戏迷直接搬上舞台,而之前加工的任务就交给《梨园春》的民间艺人和戏迷或其监护人,用这株“梧桐树”帮助参赛选手去加强自己的水平,并可以让戏迷根据自身条件和偏爱,选择可以很好展示自己以及自己喜欢的戏曲段子。这样不仅可以拓展《梨园春》传播人群的数量,还可以鼓励戏迷探索其深度。的其它曲种的推广,也不应一味的依赖学校和老师。也要更好的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和发扬,同时媒体要更担当,需要策划更多像《梨园春》这样“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去激励和吸引戏曲爱好者主动学习和探索,使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能够更广泛的在国内甚至国外传播和发展。每个剧种都有它独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梨园春》这档电视栏目只不过比别人早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将河南豫剧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展现的不同形式日新月异,戏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更好的途径。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体,互联网,电视包装,打造适合现代人的传播文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1]于小飞.传统戏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以《梨园春》为例[j].大舞台,2011(1).

[2]陈豆豆,原礼慈.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中的电视节目品牌发展之路——以河南台《梨园春》为例[j].媒体时代,2012(8).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九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这是鲁迅小说《社戏》对传统戏曲惟妙惟肖的描述。

看社戏是传统上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它不光为观众提供了一场戏曲演出,也起到了居民社会交往、商业贸易、文化传播、宗教仪式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如今在隐藏于市井陋巷的戏台子前,那些听得起劲的观众多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如今,不少剧团难以靠门票收入维持,常常需要演员们贴上自己的退休工资进行演出,另外还依靠一些观众的资助。

这只是中国地方戏曲面临危机的一个缩影——专业演员稀缺、经典剧目面临失传、经营不善、受众群体狭窄,这些问题让一些地方特有的传统戏曲岌岌可危,就像它的表演者和欣赏者一样垂垂老矣。

当前,传统戏曲有两个较为极端的发展方向。

一是诸如京剧、昆曲等极个别主要戏种成为公认的高雅艺术,有政府的支持,又被贴上精英文化的标签,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受到重视。

二是大量生存在民间的地方戏曲,它们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更没有专业的表演团体,尽管一些地方也试图保护这些剧种,但是更多的是施以博物馆式的保护,这使得它们像化石一样失去了生命力。

一些人认为,凡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就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可是,文化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中,抱残守缺只会让文化隔绝于世。

戏曲文化要重新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要放下架子,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观众喜爱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

保护和弘扬传统戏曲艺术,还要善于借力打力,让活跃在民间的文化人、表演爱好者与观众参与,尤其要创造机会吸引年轻人。

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组漫画、一篇微信热文,都可能成为传统戏曲发展的契机。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十

有人看戏看热闹,有人看场面,有人听曲调,还有人看情节,有人把戏当做是人生来看。这看人生该是境界最高的一种戏曲欣赏了。

戏曲一门分生、旦、净、丑的行当,讲究唱、念、做、打的综合舞台艺术。既是艺术,必是高于生活了,但却源于生活。人生不过是一场热闹,物质追求的不持久性,必然让位于精神追求的'一部分。戏曲作为一种历史悠远的精神文化,其价值已超越了艺术本身。戏曲的地位该与人生并列。

人常说,人生犹如一场戏。在我看来,它是一场长久却无需道具的戏。这场戏的主角是自己,每个人在演戏时都是演真实的自己,感受喜悲自是一种快乐,何必让杞人忧天占了上风!

既是看戏,何不真就当做一场戏。边看边想,看完还要记得摆脱出来,千万不可痴迷。快乐是一生,悲哀亦是一生:碌碌是一生,追求亦是一生!

戏曲与人生,人生与戏曲。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十一

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戏曲欣赏,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进行渗透,特别是通过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从戏曲文化中的服装设计、化妆特点、舞蹈形式、表演手法、以及武术、杂技等传统民族元素的引入,将戏曲文化与舞台艺术融而为一,从而增强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经典的戏曲名段是有生命的,如“花木兰”所表达的用于承担、自强自立的精神、“小放牛”所营造的诙谐幽默的生活观,更是对学生从体验中来获得良好的情操和修养。还有“小姑贤”、“小女婿”等曲目,让学生能够从戏曲文化中领略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升华。历史戏曲将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充分表现,特别是戏曲艺术风格的渐进发展中,名家梅兰芳、叶少兰、马连良等,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能,赢得了世人对戏曲文化的赞誉。我们从课堂赏析和学唱实践中,一方面可以从音视频资料中来听、看;另一方面从引入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鼓励学生组织戏曲表演实践活动,从被动感知到真切体验,是戏曲文化真正走近学生生活。如对于京剧《沙家浜》,从“智斗”戏中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并从中来感受戏曲艺术的博大魅力。

二、借助于戏曲艺术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改革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戏曲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借助于戏曲文化艺术,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还能够从戏曲文化艺术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如我们分析李铁梅,我们讲解杨子荣,我们谈谈郭建光,其艺术形象与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当前社会需要格外关注的隐性教育方式。同时,在戏曲教学中,对于传统戏曲中的如《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红灯记》、《杨门女将》等曲目,具有较好的德育功能,从《赵氏孤儿》、《铡美案》、《赤桑镇》等曲目中有助于体现社会正义,惩恶扬善;从《打渔杀家》、《将相和》、《打龙袍》等曲目中来融入历史名著和典故;从《打金枝》、《井台会》、《茶瓶计》等曲目中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总的来说,戏曲教育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其作用是深远的,而对于中职音乐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三、推进中职音乐教育中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结合中职音乐教育实际,从戏曲艺术与文化知识的选择与推广上,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注重戏曲基础知识点渗透和推广,循序渐进的导入课堂教学实践;二是注重戏曲欣赏教学,特别是结合具体的曲目来介绍剧情、理解剧中人物角色,激发学生对戏曲人物的认知,特别是经典唱段的学习和欣赏;三是结合实际推广戏曲知识竞赛,或歌唱比赛,营造戏曲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爱上戏曲艺术;四是结合当前戏曲教学实践,积极拓展戏曲教育方式,如开展戏曲交流,促进戏曲的宣传与普及。

四、结语。

总之,为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从职校学生的艺术素质修养上,引入戏曲教育也是可行的,还需要各教育从业者,能够从自身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益的教育途径,扩大戏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十二

摘要: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世界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都是世界人类艺术的结晶,都是世界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承。虽然二者都是综合类舞台艺术,并且在艺术形式和发展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审美的差异导致了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间又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从语言和表现的角度来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差异。

一、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语言差异。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剧本都是以语言文学为主,但是中西语言各异,剧本的创作也就各具特色。西方歌剧文学剧本一般都是以白话散文为主,不管是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还是日耳曼语系虽然有各自的发音规则,但是语言发音押韵方面较弱,因此,西方歌剧的各剧种,在剧本的创作方面对于语言发音的押韵上没有太大的要求。例如使用拉丁语系意大利语发音为剧本的歌剧,意大利语的发音规则是辅音加元音,类似于汉语发音的声母加韵母。意大利语中元音只有5个“a、e、i、o、u”几乎所有的意大利语单词发音最终都用这5个元音来结束。元音少,在发音上更利于押韵,但是由于在西方语言里,不是一个单词就能表达更多的含义,过度的追求发音上的'押韵必然导致剧本语句的连贯性,因此,西方歌剧的文学剧本会根据创作语言特征,更多的采用白话散文为主。普契尼所作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选段男高音咏叹调《冰凉的小手》,使用意大利语演唱,其中歌词“chegelidamanina,selalasciriscaldar.”意思就是“你这冰凉的小手,快来让我给你暖一下。”也是很直白的意思。由此可见,西方歌剧的文学剧本多以白话散文为主,对于歌词押韵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从歌词内容上来展现其剧本内容的动作性。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中国戏曲的剧本主要来源就是历代文学大家所作文学著作,文学性很强,因此,中国戏曲在语言上更侧重于韵文,唱词上更讲究押韵,而在说词上则会以散文为主。中国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一体的综合类舞台艺术,观众群体上至达官贵胄,下至黎民百姓,在创作时剧本内容既生活化,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再加之汉语语言丰富的表达性,发音的多元化性,造就了中国戏曲艺术在唱腔上既能保持汉语语言的特性,又能使之贯穿音乐。中国戏曲的“唱白”和“念白”注重押韵。例如,京剧《卖水》的一段经典念白“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口点的胭脂什么花红。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既把歌词内容完整体现,又非常押韵,并且文学性极强,保留了汉语文学自身的艺术性,在结合伴奏音乐的同时,更具有音乐性。因此,中国戏曲的唱词和说词都非常押韵又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性。

二、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表现上的差异。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审美的差异,西方的艺术更侧重于写实,注重对细节的真实刻画,力求把现实生活中或者神话故事里的内容完美再现。因此,西方歌剧在表现中侧重于对剧本所描述的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在对于舞台布置、道具、服装、表现形式等一切细节则以写实为主,力求真实。例如20xx年,在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演的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作歌剧《魔笛》,整体的舞台效果就非常的写实,不同的人物角色有着不同的人物造型,夜女王、王子、祭司、捕鸟人每个角色,多人饰演都有着不同的造型。而在舞台背景的布置上,每个场景都有着不同的相对应的舞台造型,甚至在道具上,酒杯里的红酒,都是真实的。而在表演方面,演员的舞台肢体动作都更贴近于生活,很真实。在歌剧内容结构上强调故事情节的写实,或对真实世界的再现,或对神话故事的写实演绎。故事内容很完整,主线清晰明了。这些都反映了西方歌剧对于表现方面,更侧重写实。“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拘一格,自古以来对于意境的追求远大于写实。相较于侧重写实的西方艺术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更侧重于对于意境的刻画。因此,中国戏曲在舞台布置、人物造型、道具背景上更为抽象、更加艺术化,在表现形式上更侧重写“意”,讲究“神似”,注重表现抒情。例如豫剧《穆桂英挂帅》,舞台上一块背景布、一台小方桌左将出、右相入,简单的舞台布景就能演绎一出传统大戏。道具方面,一面军旗就是千军万马、一方镇纸就能运筹帷幄,兰花指娇柔妩媚、剑指威震八方。人物造型上,不同的脸谱不仅对应不同的人物造型,而且还反映了人物的善恶美丑和角色性格。在剧情结构上更注重的是用情感来表达剧情,每一个剧目都不仅仅是直白的表现剧情表面的内容,在表象之下,总有一个引人深思的寓意,即和、善、美的寓意。这正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思维,中华文化的思维。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戏曲相较于西方歌剧而言,更侧重于写意。

三、结语。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根植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土壤,都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硕果,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综合艺术形式,都对人类文化艺术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可以相互借鉴其优点,相互促进,使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得到更久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10.

[2]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4.

[3]徐中奎.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比较研究[j].民族音乐,20xx,05.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十三

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根。如今的艺术形式日渐丰富了,传统戏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挑战。它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欢追流行,认为在流行中能够展现西我,获得满足。“弃之戏曲,投之流行”。

为什么传统戏曲会面临如此的抉择?是它乏味?不是。是因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强撼冲击。流行是什么?引领潮流,追求时尚。不可否认,“流行”,也是一门艺术,但是现实中的艺术。

打个比喻,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于是抛传统追流行,心中只觉得流行放射出的夺目光彩才为自己瞩目。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它摆脱了喧嚣与浮华。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地听一段戏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会儿戏剧节目,你定会感到超脱的自然与静心,感觉古老却清新的戏曲很美,很美。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如一袭清风吹拂着,精神与灵魂,此刻,都能得到升华。其实,中国传统戏曲,根本不存在什么“去”与“留”,它一直是我么民族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永恒的历史文化。

听,风的拂动,叶的摆动,云的笑声,是我自失地又想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韵律。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着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十四

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建设有独自特点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发展的趋势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伴随着高校的成长而逐步形成,它具有继承创新、吸收兼并等特点;它承担着引导校园成员健康发展的重担,但是当代高校校园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现状令人着实堪忧。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不断继承创新,取得了不朽的成绩。戏曲艺术的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现在不断有年轻的大学生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他们对经典戏曲开始有了热情,他们不断去感悟从戏曲艺术中流露出的思想境界、艺术品位、思想含量、人文意识。

2戏曲艺术在工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作用。

每一所高校都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有其共性,也有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特色及办学历史等原因,有其的特性。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充分反映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当某所高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形成,校园内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在它的滋养下而发展成长。将戏曲艺术融入工科高校,促进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发展,它符合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

(1)丰富校园人文精神。

由于学科建设特点,理工科院校人文资源相当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单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文化品位等等,作为文化的观念层面,构成某一种文化特色的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2)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戏曲作为一种文人文化艺术,它一直富含古代文人所赋予的文学精神,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科场失意的仕子,官场落魄的政客,常常寄情于梨园,他们豢养家班、编写剧本,他们编写的剧本拥有极高的文化水平,这些剧目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爱国情感等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戏曲艺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戏曲美的丰富性,戏曲演员在表演上遵循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手段,手、眼、身、法、步五重表演技法。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既是千军万马,一桌二椅表现环境。戏曲艺术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来进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描绘、思想感情的表达,它以语言的形式来表演生活,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为戏曲艺术的抽象、写意、程式化的表演耐人寻味,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也有助于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

(3)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戏曲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它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把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主流思想揉纳于其中,强调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宣扬教化功能。我国古代戏曲家李渔所著《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它里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文以载道、助成教化。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它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剧本中通过男女主人公的荒诞、离奇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色情、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传播到高校校园。戏曲通过在通过舞台表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接受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3湖北理工学院在戏曲艺术进校园工作中的做法。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经、管、医、文、教、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青铜文化发祥地的黄石市。为了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北理工学院在近几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增加了“国粹生香”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由校团委主办、艺术学院协办。就组织几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次活动,笔者感悟良多,下面就其主要几点与读者共议之。

(1)突出特色,小型多样。

抓住戏曲艺术中心,不定期开展活动,就活动类型来说有讲座、文化沙龙、演出等形式;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周期里,共组织活动8次,近3500余名学生与民族艺术零距离接触。活动内容不仅仅有京剧还有昆曲、湖北大鼓、汉剧与阳新采茶戏,这既体现了戏曲艺术的高雅性、多样性还体现了戏曲艺术的本土性。

(2)合理安排,内容创新。

在主题讲座中邀请专业老师与学校戏曲爱好者共同主讲,为了能够调动现场气氛,讲座融合了现场化妆、实时表演、服装道具展示的形式,将戏曲的幕后工作搬到了台前,使得讲座与表演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讲座的感染力。现场气氛高涨,无一人中途退场。

(3)利用社团,培育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培育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民族艺术永存于校园,学校还成立了戏曲社团——湖北理工学院京昆研习社,开展戏曲社团活动也是进行戏曲艺术进校园的一种实践方式。开展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有效地加强了传统文化载体建设,广泛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展示、学习与体验三个层面的活动,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出了“教育活动化、活动社会化、教育品位化”的特点,探索出了一条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路。校园文化与戏曲艺术的互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弥补了传统的工科校园文化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十五

戏曲服装,旧称“行头”,泛指传统戏剧目演出中的服装。包涵三个部分:戏衣、盔头、戏鞋。公元12世纪,戏曲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态。它经由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致近代的京剧等地方戏,直至今天的现代戏曲,经历了8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

二、传统戏曲服装的构成要素。

中国戏曲服装具有五大构成要素,即款式、色彩、纹样、刺绣、面料。

(一)款式。款式也称样式,包括戏衣、盔头和戏鞋三大类。1.戏衣款式。整体具有以下特点:款式多为宽袍阔袖,造型宽大平直,不显腰身,多呈庄重、质朴的h型;款式以历代的生活服饰为来源,以明、清为主,经过艺术加工后,已脱离了生活的自然形态;款式与表演艺术高度协调,既受表演动作制约,又有助于表演动作完美发挥。2.盔头,戏曲服装中的首服,是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盔头主体与各种大、小附件,分作合用,有多种组装法。3.戏鞋是戏曲人物脚上所穿的各种鞋子的总称。戏鞋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夸张、美化而成的,其中厚底靴是艺术创造的典型。

(二)色彩。“上五色”与“下五色”指在传统戏曲服装艺术中,推崇“上五色”与“下五色”两类,“上五色”即红、绿、黄、黑、白;“下五色”即紫、粉、蓝、湖、古铜。红是大红;绿是老绿;黄是明黄;白和黑是中性色;紫是紫红;粉是粉红,属于红、白相加的颜色;蓝是深蓝;湖是湖蓝;古铜类似橄榄绿。

(三)纹样。戏曲服装纹样含括了我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包括:1.古代美术纹样,如草龙纹——结构简单,风格粗拙,线条劲挺,多作为戏衣的领、袖口及周边的镶缘。2.历史服饰纹样,如麒麟纹——麒麟是古代图腾崇拜中的神兽,祥瑞象征。明代用于公、侯、伯、驸马的朝服,表示等级高。麒麟纹引入戏曲服装,专用于丞相一类人物,是“位高权重”的象征。3.民间吉祥纹样,双龙戏珠纹、龙凤呈祥纹、如意纹、八吉祥纹、竹叶纹、水族纹等都各有寓意。(四)刺绣与面料。刺绣是戏曲服装中纹样体现的主要工艺手段,同时也使得刺绣成为戏曲服装区别于其他戏剧服装的重要标志。戏曲服装是以缎料为主面料的服装,它光泽明亮,体现了丝绸品的华丽富贵,还能染出鲜艳的色彩,质地挺括,能负载刺绣纹样而不变形,而且它刚柔相济有利于舞动。

三、传统戏曲服装的艺术内涵。

(一)写意美学原则。中国戏剧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在塑造人物时以形传神,神形并重,戏曲艺术形态的节奏型、虚拟性、程式性,就是写意在表演艺术中的鲜明体现。从属于戏曲表演艺术的服饰,属于“写意”,它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生活服饰的'真实性,而是借物态化的服装去为人物传神、抒情。例如富贵衣,穷人本来穿不起绸缎,只能破衣烂衫,衣服破了要补,补丁的颜色尽量与服装贴近,这就是真实生活。而戏衣中的穷衣则是丝绸面料,用色彩鲜艳的几何形状面料做补丁,并且呈散点式布局,就完全不是生活的自然形态。

(二)表现性艺术手法。1.夸张与变形:在一切造型艺术中,夸张是必然与变形联系的。与戏曲表演配合最密切的服装,体现了彻底的夸张。例如水袖,是戏衣的辅助物,长方形白色仿绸料制,男用长一尺许,女用长二尺许,特殊的可达三尺。2.寓意与象征:寓意指具体形式之间的相似比喻,即借用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暗示另一种具体可感知形象的存在。例如绣牡丹凤凰的红女蟒,比喻容貌美艳,象征身份高贵;马鞭寓意马的存在;象征是由一种具体形式表现一种抽象形式,即借用一种具体可感知形象,传达一种概括的思想感情、意境或抽象概念。例如包公黑脸、勾月牙,象征铁面无私,明察秋毫;姜维红脸谱,脑门画太极图,象征品格忠勇且智慧。3.所包含的美学特征:可舞性,表演艺术要求服装可以让演员充分借助,以帮助演员表情达意。喜、怒、哀、乐通过演员面部、语言、唱腔和形体动作表演人物,同时喜怒哀乐也表现在服装上,服装犹如一张放大了的脸。对于戏曲服装可以提炼出延伸、宽松、分离、悬垂、颤动、增扩、放射等一系列特殊的形式美要素,使创造者们可以“舞出情感”。

四、总结。

传统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起主导作用的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戏曲服装的“写意”美学原则、意象创造方法以及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等四大艺术手法,可舞性等美学特征,必然会成为嬗变中的恒定因素。

传统戏曲的体会篇十六

近日,浙江嵊州教育部门出台了一项新政策,会唱越剧的特长生,可以在中考时加3分。对此规定,部分家长认为不公平,也有人对加分的具体操作表示担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戏曲入中考值得一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起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在国外被誉为“中国歌剧”。同中国其他剧种一样,越剧如今也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听众群老化的窘况。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我觉得嵊州的这种做法值得一试。

戏曲艺术越来越淡出年轻人的视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电视的冲击。自从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人们一有闲暇就沉浸于泡沫剧中,很少去剧院看戏,也很少参加社区或村社自乐班的活动。二是应试教育的冲击。孩子的课外活动(包括寒暑假活动)被严格控制,少有机会接触戏曲。三是戏曲的形式特点与现代生活节奏存在着一些矛盾,戏曲是“慢”的艺术,而年轻人比较青睐快餐式消费文化。

面对目前戏曲艺术不景气的状况,浙江嵊州率先将地方戏曲纳入人们极度重视的中考,也不失为“下策中的上策”。有的家长称,自己没有接触过越剧,孩子的兴趣课及音乐课里也没有涉及,而那些有越剧氛围的家庭的孩子,考试肯定占优势,从而担心考试不公平。但是,这一担忧基本是站不住脚的,早在2012年,嵊州就在当地中小学校园开设越剧课;有些学校还组建了“小小越剧团”。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家庭也应该主动创造一种学习越剧的氛围。因此,家长的这种担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态度。

当然,要实施好这项措施,还应该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考核一定要科学、公平、公正,不能有任何暗箱操作和“猫腻”;二是考核的面可以更宽一些,方式可以更灵活一些。目前,嵊州的戏曲考核仅限于演唱,并且指定了基本唱段。其实和戏曲演唱一样重要的还有戏曲演奏,有的学生也许受限于嗓子条件,唱不好,却可能会演奏。而戏曲演奏人才比演唱人才更难得,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演唱与演奏之间自由选择。而演唱内容的选择也可以更宽泛一些、限制更少一些,因为优秀的戏曲剧种都有大量的优秀剧目,“14段经典唱段”的限制并不恰当。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更期待的是,能想出其他更好的办法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喜欢上传统戏曲,有志于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是依靠中高考这种硬性手段来强迫孩子们学习。对此,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的戏剧艺术。世界历史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西方强调摹仿的艺术理论,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他们认为戏剧就是要创造生活幻觉,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中国古代强调神似的艺术理论则造成了中国戏曲的写意观念。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提炼、加工、夸张、变态和美化,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比如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创造。

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半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携带玉镯》中孙玉姣赶鸡喂鸡,穿针引线,舞台上既无鸡,又无针线,但却表演得好像煞有其事,惟妙惟肖。《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戏曲表演中有许多程式化动作,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美化,如大将的起驾上马比现实生活要复杂得多,而小旦上马只要脚尖一点即可,又十分简单。至于那色彩斑斓的脸谱当然更是写意的了。

举手,一投足,都具有鲜明的节奏、高度的技巧和迷人的形式美。比如一对男女一见钟情,目光相遇,“咍”的一声小锣,就赋予这种生活中很微小的动作以鲜明的节奏,显得格外突出。戏曲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设计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把我国古代一切技艺和文学的精华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对此,看惯了中国戏曲的中国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把它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它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8099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