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精华的教案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牧童的教案篇一
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因为一幅《斗牛图》,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故事。画家的从善如流,牧童的大胆率直,是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的两种品质。而这两种品质都蕴含于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之中。
一个距离学生一千多年的故事,怎样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那时那刻,那景那情,唯有将学生带入文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方能体验。所以,此课的教学思路,就是创设情境,师生同步进入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进入戴嵩作画的地方,进入不同的角色,去让故事重现,实现学生与文本最近距离的对话。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悟不同人物不同时刻的心理想法。
2、从文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并有所启发。
1、板书课题:画家和牧童。
2、从了解学生的爱好出发,领会什么人才称得上是画家。
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知道什么人是牧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反馈读书所得: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
3、师生一起小结并板书:牧童批评画家。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看画家的画好在哪里?
(学生汇报时,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一……就……”进行说话训练。另外还让学生体会其它反映画家画画得好的词:没有不、争着、大价钱)。
2、指导学生对第一自然段朗读。要求:读了让人觉得画家的画确实画得好。
(学生练读,汇报读,师生互相评价)。
1、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要求用笔画出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
(读,体会,谈:轻松、认真、速度快等)。
2、围观的人什么反应?
(学生抓词抓句)。
2、师扮演戴嵩,学生扮演围观的人,对戴嵩的画进行夸赞。
1、请一学生扮演牧童,其他学生帮助分析牧童该如何出场。
(抓出文中牧童的动作:挤、喊语言:画错了!画错了!)。
2、牧童出场,人们的反应如何?
(学生表演。师朗读: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人们一下子都呆住了。)。
分析:为什么会呆住?
3、在人们呆住的时候,如果你是戴嵩,你心情如何?文中的戴嵩是什么态度?
(抓重点词“和蔼”,学生表演当时的戴嵩。)。
4、请学生扮演牧童回答戴嵩的问题后,讨论:牧童的批评的对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借此机会阐明两点:
2、尽管戴嵩把《斗牛图》画错了,但文中两个主要人物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分析人物的品质。在分析时师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具有相似品质的人进行回忆,再次整体感知。如:打碎花瓶的列宁、动手做做看的伊琳娜等。)。
1、师生共同确定剧情需要的角色。
(在确定角色时,可以把围观的人根据课堂上的拓展多确定几个。)。
2、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背诵或改编台词。
3、师生同台演出。
(师可选择一个没有台词的演员:戴嵩的朋友,进行台词编写,作为第一个人物出场,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4、师生评价首场演出,然后分小组表演。
1、学习这篇课文,你获取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表)。
2、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其它画家及画家的故事。
牧童的教案篇二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第一张,师问生:为什么老师要这样写题目?(老师设疑,引导读书。)一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互读,检查、纠正字音。
3.运用生字卡同桌互读。
4.小组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全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小伙伴商讨。
5.出示课件,展示全文。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说出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戴嵩)你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戴嵩吗?
(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一挂出来就会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都会点头称赞,有钱的人要花大价钱争着购买。)。
课文中是怎样说的?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这么有名的大画家与小牧童直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小牧童对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话错啦”,大家都呆住了,然而戴嵩却把小牧童叫到跟前,虚心听取牧童的意见。)。
看课件,比较画家与牧童的各种不同之处。
3.朗读感悟人物的品质。
4.课下作业。
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同学们课下查找一些资料与同学交流。
1.复习。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品质。
(2)向大家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2.利用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3.出示课件,完成字词学习任务。
(1)认字。
根据课件,认识本课生字。
(2)写字。
通过课件,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4.句子小练习。(出示课件,完成“我能行”练习)。
5.欣赏戴嵩的画。(出示课件)。
组长已阅。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在《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动笔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标画的词语,合作学习。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标画出来,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
牧童的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仍然是识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文,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到的关于“人无完人,需要向别人虚心学习”的故事3则。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万世敬仰的孔夫子也有无法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戴嵩身为著名画家,地位可谓十分尊崇。在不绝于耳的赞美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那他是怎么表现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画家与牧童间的故事吧!
二、识字写字。
识字: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
2.交流识记的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抹-批-拱 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共-拱。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渐-惭 瑰-愧。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联系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购”镇上的粮站墙上写有“收购玉米”几个字。
3.交流生词:夸赞 称赞 赞扬 和蔼 惭愧观赏 沉思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4.交流收集的好句子。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3)"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用!
(4)"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5)"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抹、挤、拱、批”这四个字都有提手旁。写“抹”字,把提手旁和“周末”的“末”字合起来;写“挤”字,把提手旁和“整齐”的“齐”合起来;写“拱”字,把提手旁和“共同”的“共”合起来;写“批”字,把提手旁和“比赛”的“比”合起来。“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同字框里面不一样。“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一前两撇写法不同。“钱”字和“浅”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2)示范指导。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和斜钩的写法。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如果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每个字读对,每个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
3、指名请同学朗读。
4、说说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写课题“画家”二字写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写得小一些。)。
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读。课前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简短的话写下你的朗读体会(可以在课文中批注)。
(2)朗读展示。向大家展示人的朗读和读书体会。
(3)根据以上交流,再读全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课文的人物对话描写得很生动,文中还有一幅很形象的插图。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来感悟课文,品读课文。
(1)出示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戴嵩--牧童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师边引导学生发言边作板书:画家:著名、虚心 牧童:会观察、说真话引导学生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了不起。并作板书。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请你带着读画家与牧童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2)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诵读全文。
三、积累运用。
1.“一”的本领真大。自然数中的“1”表示最小,而我们汉语中的“一”的本领可大了。它在句中和别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表示的意思丰富极了,不信,你读读下面的句子:
(1)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说明画家的动作很快。)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说明他的画真好,一下子就把人吸引住了。)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也来夸夸我们汉语中的“一”吧。
2.“我知道”。“我知道”中的小朋友知道我国好多有名的画家。你知道吗?读一读,看一看,欣赏一下名画家徐悲鸿画的马,你会感觉到什么呢?给他的图配几句话吧。
四、实践活动。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讲一讲“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如:
1.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2.华罗庚的故事(《自学成材的华罗庚》)小时候的华罗庚,有一次,读了一本数学书后,问他的老师:"这本书中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我能批评书中的错误吗?"老师说:"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
3.漫画。一位雕塑家公开展出他的艺术品--马,并悬赏给他指出错误的人。许多人纷纷前去,都败兴而归。一位盲人上前去摸,发现这匹马的头是向后转的,可是马的脖子上却没有"皱纹"。他的发现让雕塑家大吃一惊!
五、作业。
板
书
设
计 21画家和牧童。
画家:著名、虚心。
了不起!
牧童:会观察、说真话。
牧童的教案篇四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画家和牧童》。
2课时。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呢?
(出示插图,指出里面的重要人物:戴嵩和牧童)。
2、指名读他们的名字,去掉拼音读“戴”:咱们班有姓“戴”的吗?(如果没有,建议学生回去可以调查一下周围的人。)。
3、了解戴嵩吗?指名说说,教师出示“我知道”的内容。
一大一小书写课题,意在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探究的欲望,为下文提升文本价值奠定基础。
1、学生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反复地多读几遍。
2、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一个人拿卡片,另一个人读生字,遇到不会的放在一边,同桌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生字。
扩词——批、驱、蝇。
动作表情识字——惭愧(什么时候有过这种感觉?)抹、戴、翘、拱。
联系生活识字——中百平价商场、连山购物中心、墨水瓶。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巩固识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5、写字:抹、挤、拱、批、评、决。
(1)观察体会: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你们想让老师指导写哪个字?学生自由选择。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写得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并全班展示写得好的字。
以上教学过程也可以结合动画课件《画家和牧童》辅助进行。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默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1)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画,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结合插图学生想象: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继理解“纷纷称赞”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3、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教师范读、指名读。(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2)重点指导这两句话: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戴嵩的画画得好。)。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戴嵩画得很快。)。
(3)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在对比感悟中加深体验,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利于提高学生感知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1、上节课的生字朋友你们还认识吗?师生对口形猜字,开火车读生字。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说说他画错了。
1、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评议读、范读、表情朗读。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全文。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5、深入思考:
(1)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2)课题这样写合适吗?(教师重新写“牧童”,字的大小和“画家”一样大。)。
在学生自主感悟,多向交流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此时改写课题水到渠成。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描摹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以上教学过程也可以结合动画课件《画家和牧童》辅助进行。
画家和牧童的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最近又有人在网上向牧童挑战,想了解具体情况吗?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有关的资料。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文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延伸,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牧童的教案篇五
1.会认“戴”等13个生字,会写“兄”等1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既要敢于挑战权威,又要谦虚谨慎。
4.培养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1.生字词卡片。
2.戴嵩的《三牛图》和《归牧图》。
3.学生搜集我国画动物的著名画家的作品。
一、自读识字。
1.欣赏作品,导入课题:
出示挂图:《斗牛图》和《归牧图》同学们,老师让大家欣赏两幅名画,一幅叫“三牛图”,一幅叫“归牧图”。看了这两幅画,你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这两幅名画是我国唐朝一位叫戴嵩的画家画的。
(板书:戴嵩)。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讲他和牧童的故事。
板书课题:21、画家和牧童(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二、合作交流。
1、认读生字词语。
小老师领读、指读、开火车读、挑战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结合正音互相评价。
整体感知课文,读了课文,你能简单说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感悟。
1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呢?请你画出来。
2.学生独立读文,画出有关语句。
3.四人小组交流,派出代表在全班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a.朗读感悟戴嵩是一个虚心的画家。学生交流后,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读出戴嵩和蔼的语气)。
“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分角色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
b.朗读感悟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交流后,随机指导朗读感悟。读好下面两个句子,并引导用此句式说话。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分角色读好下面的内容。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课文:戴嵩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意见,从此,他更加注意观察牛的生活习性,在他画笔下的牛,更加栩栩如生了。(再次出示《三牛图》和《归牧图》让学生欣赏)自读“我知道”,并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家长听。
四、巩固延伸。
1、美读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深深地为大画家戴嵩的虚心好学所感动。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2、巩固生字,积累语言: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去掉拼音),用各种方式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分组读、个别读、齐读、开火车读等。
(2)、指导写字:
a.认读要写的12个字,并用这些字组成词语。
b.观察字形特点,指导书写。
“商”的同字框里不是“古”;“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批”右边的两个“匕”,大小不同。范写“钱”“购”
c学生书写。(注意写字姿势,老师随机指导,组织评议)。
3、展示、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
a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
b.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4、拓展延伸:
收集中外名人虚心好学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5、课外作业:
a.把课文朗读给家人、邻居、小朋友听,并记录他们的评语。
b.阅读“我知道”,搜集名画家的故事或图片,与同学交流。
板书:
21画家和牧童。
戴嵩斗牛图牧童。
虚心接受大胆挑战。
牧童的教案篇六
1、关注牛、羊头和身体的关系,通过变换它们的不同位置,大胆表现其各种动态。
2、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感兴趣,萌发关爱动物的情感。
1、草地的背景图、供欣赏的羊群和牛群图片、可操作的牛的头部和身体。
2、白色画纸、绿色彩色纸、记号笔、黑色炫彩棒、固体胶。
一、认识牛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一)观察讨论。
导入:夏天草原上青草绿绿,牛群们来到草地上吃草(ppt)。
1、了解牛的基本特征。
关键提问: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牛的身体很健壮,牛角硬硬的、弯弯的,尾巴细细的。
2、区别牛的不同动态。
关键提问:草原上,牛群们都在干嘛?(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观察,有比较性地去回答)。
小结:草原上,牛群千姿百态,生活的很悠闲。
(二)操作演示。
过渡:谁愿意来试试,把牛群请到我们画纸上。
(教师上前摆放出不同方向的牛,xx小朋友添画四肢、尾巴)。
追问:还可以怎么动?(教师上前演示,并添画四肢和尾巴。)。
(不断地引导幼儿发现变化头部和身体的位置,牛就会有不同的动态)。
二、认识羊群(认识牛的不同动态)。
过渡:牛群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瞧,羊群们也来了。(出示幼儿两幅作品图)。
关键提问:羊和牛长得哪里不一样?
小结:羊的身体、头顶、尾巴都是卷卷的,非常可爱。
三、学做小牧童。(大胆表现羊、牛的各种动态)。
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牧童,带着牛群和羊群到草原上去放牧吧。
指导语:
1、比一比谁放的牛群、羊群更灵活。
2、请牛群、羊群快点吃青草。(引导幼儿添画草)。
四、数一数,比一比。(玩数牛羊的游戏)。
过渡:小牧童们,谢谢你们,照顾好了牛羊,让它们吃到了香香的青草!让牛羊到更大的草原上来吧。
1、幼儿按牛、羊分类摆放作品。
2、提问:放羊的小牧童和放牛的小牧童,谁更厉害,看看谁放的数量比较多。
每队各自挑选出一幅最多的一群羊或牛(目测),然后分别数一数,多者获胜得一分,最后看哪组分数领先就获胜。
牧童的教案篇七
1、正确掌握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1、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2、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图片(、羊、白云、鲜花、绿草......)录音资料、电子琴、歌谱。
导入:牧童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放一段录音,学生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放音乐,歌曲的旋律)
(师在有感情的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远处,一个手拿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子,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清澈的水,高兴的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的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见许多羊和牛......
4、请学生贴出画面
a、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出来吧。
b、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c、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d、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e、贴出牧童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你听......”
2、全班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的......”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里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欢快的情绪来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得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检查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在老师电子琴的伴奏下,演唱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的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的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师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唱第一句,其他三句,每组一句。”
(8)、师:“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主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4、欣赏风景。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资料。
牧童的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想象乐曲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闲和b段的欢快情绪,尝试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美。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牧童教具,记号笔一支。
2、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背景图一幅)。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什么呀?
看了这幅图心里有什么感觉?
这么美丽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经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们是谁呀?
美丽的春天来了,桃红柳绿,阳光明媚。两个小牧童倒骑在牛背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身边的美景,他们高兴地吹起了短笛,你们听。
二、欣赏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牧童短笛》。
师:听了有什么感觉?这首曲子从头到尾给你的感觉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分段欣赏音乐。
(1)欣赏第一段音乐。
师:这一段音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想一想这时小牧童们在干什么?
他们是怎样吹笛的呢?这里面还藏着一个秘密,请小朋友们再仔细地听一听。
(2)再次欣赏第一段音乐。(师操作牧童教具)。
师:谁发现秘密了,他们是怎样吹笛的?(用线条记录在小路上)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幼儿分成两组,听第一段音乐自由表演。
(4)欣赏第二段音乐。
师:听了感觉怎样?
想想看,小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他们会玩些什么呢?谁来学一学?
(5)再次欣赏第二段音乐,个别幼儿学做小牧童表演。
(6)集体听第二段音乐表演。
(7)欣赏第三段音乐。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
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3、理解乐曲结构。
师:这首曲子一共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
4、给乐曲取名字。
师:这么好听的曲子,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叫什么呢?
师:这首好听的乐曲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小乡村,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我们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江南的美景吗?你们觉得在我们的家乡,哪里最美?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着小牧童,到美丽的乡间去走一走、玩一玩。
(师生集体听音乐表演动作,出教室。)。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牧童的教案篇九
1.学生能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风景等,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用愉悦的声音演唱新疆民歌《牧童之歌》,并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1.体会歌曲《牧童之歌》中小牧童的快乐,学会并表演歌曲《牧童之歌》。 2.能明白不同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和曲式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并进行大胆的尝试.
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连续附点的演唱
《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人物形象。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自然小调式。前两个乐句节奏平稳,和歌词紧密结合,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特别是第三乐句以连续的x x x. x| x x x. x节奏和旋律三度模进,行程紧缩型的短句,于前面有着鲜明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小主人公骑马奔驰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二、歌曲教学《牧童之歌》
你能为这首歌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吗? 2.出示课题《牧童之歌》
3. 欣赏天山美景(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节奏练习
1.解决节奏难点。
2.初听音乐,跟随音乐合奏。 3.对比节奏。
(1)出示,马蹄和x x x.x| x x x.x节奏型。(马蹄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老师告诉你这个就是八分附点音符,用手势提示并弹舌练习。
师:第三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要唱的短一些。
4.完整拍出歌曲的节奏型。
三、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
2.出示歌谱。
(1)按节奏读词。
(2)用“啦啦啦”模唱歌曲旋律。
(3)对比八分附点音符和四分音符演唱区别。
四、歌曲表现 1.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
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 加鞭 挥鞭。
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2.加圆舞板、响板、串铃来表演。
3.乐器组、舞蹈组、合唱组来展示。
师小结: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使歌曲更丰富,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 教学小结: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今天我们通过音乐了解了生存在不同地方牧童的生活,最后让我们也来学做一次小牧童,骑上马儿去放牧。学生在《牧童之歌 》音乐中离开教室。
牧童的教案篇十
课【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并知道它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听唱法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且层层相扣。
力求从听、辨、感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感受演唱技巧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感受歌曲情绪的细微变化,让学生正确运用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并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钢琴、画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2,跳音练习531|531||mimimimamama注意:声音断开,并富有弹性。
三、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音乐起(播放《牧歌》)。
四,指名学生回答。
五,请学生贴出画面。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望鸣晖。
因稿源问题,本稿难以编辑,左边表格缺损,请见谅--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一贯制音乐实验教材。
课题。
《牧童》。
课时。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牧童,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自在、欢乐情绪,并能有感情的轻松、自然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设有关情景。
教具准备。
钢琴、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
预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主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儿赶着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鲜嫩的青草,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牧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三、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四、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五、儿歌——(在主旋律音乐声中完成)。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儿歌,你听……(配乐儿歌声起)。
2、听录音范读儿歌。
3、教师听录音伴奏按节奏范读。
4、变换形式读儿歌。
师:你们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按节奏齐读、分男女生读、
师:谁来想个办法使儿歌读得更好听呢——学生设计伴奏型、
5、师:同桌的同学做打花巴掌的游戏。
按节奏读一读儿歌。
六、歌曲。
1、听琴哼唱旋律。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小牧童又高兴的唱起了歌儿。
听音乐范唱。
2、学生设计不同的单音哼唱旋律。
师:小牧童说呀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先想一个单音来哼一哼这段音乐——学生设计。
3、听琴学唱。
师:你觉得有什么唱不好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名学生解决问题或听范唱后再解决。
4、学生齐唱。
师: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三段?当小羊儿吃的饱饱的回家去时,它们的声音会离我们越来越——(生:远),那我们唱的声音就要越来越——(生:弱或小)。
5、听教师范唱。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6、接龙唱。
师:你们来当小牧童吧,老师来跟你们开火车唱。
7、加入衬词——咩……。
8、除了放牧小羊儿外,小牧童还放牧什么呢?
学生设计创作并演唱(放牧小牛儿)。
牧童的教案篇十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
二、寻找突破口。
三、教学设计。
带着创新的激情,我开始新的尝试。
伴着校园歌曲《童年》激情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出示《牧牛图》),画中表现的情趣,你感兴趣吗?”学生眼中新奇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这幅画:“老师,这画里的地方可真美啊!是哪儿?”“你看那牧童,和我们差不多年纪吧,坐在牛背上他都不怕牛发脾气吗?”“好象还在唱歌呢!好羡慕啊!”显然,他们被牧童的天真,大自然的美景,带到了一个奇妙的境界中。
不少学生已经恨不能到画中的地方一游,我遂简单介绍作品,借机引出曲子:“这幅画是我国著名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作品,它表达了李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这幅画不禁让我想起一首钢琴独奏曲。”(展开教学)以《看山图》为背景,学生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思考:
1、这首钢琴曲你听过吗?
2、乐曲分几段,段落与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没有听过,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有点抒情,又有点欢快,第二段忽然速度加快,跳跃性很强,感觉心情十分的高兴,第三段重复第一段,但似乎又有点变化,最后渐弱、渐慢结束。
通过问题反馈,我发现学生已经被音乐所吸引:“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在学生颌首称是中,我将课堂推入下一个环节:“分段欣赏《牧童短笛》,在老师出示的《牧牛组图》中,寻找与本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最相近的一幅作品,并说说两者的联系。”
通过《组图》紧紧抓住学生听音乐的耳朵,不再是以前无意识的听,或“听而不闻”,而是一边听,一边看图,一边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仅仅会听还不够,还必须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耳朵。我遂引借他人的欣赏所感,诱导、激发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著名作家刘心武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后,写下了散文《牧童短笛》,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到底,人们吟物、吟牛,配之以青草绿柳、溪水湖泊、夕阳微雨,到头来还是表达一种人内心中的呼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个人欣赏,心中有一个牧童形象,一百个人欣赏,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牧童形象。让我们一起静听《牧童短笛》,寻找心中那童年的趣境吧。”(完整欣赏全曲)。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音乐,学生们竖耳静听,思绪飞扬,看着他们丰富多彩的表情,我心中窃喜:“能否将你们在音乐中见到的牧童或景物向老师描绘一番呢?”
学生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李可染则用绘画来传递自己的情感,两者表现形式不同,但表达的目的是一致的。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在音乐中的所见所闻吗?那么同学们就在课后将自己的欣赏所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下节课展示大家的作品。”
四、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最后的作业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反馈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绘画作品,有诗歌作品,有雕塑作品,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部分作品无法收集,这里就不展示)这虽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但它结合了美术、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说是一节艺术课,我市下学期起将实施新教材,这即是一次对艺术课教学的有益的尝试吧。它使学生在知识上扩大视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
五、收获与反思。
1、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音乐的,只是生活中冲刺了各种音乐,使他们对音乐麻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向学生推荐并且把他们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不愁学生不喜欢欣赏音乐。
2、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服务。本课即运用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音乐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能盲目布置而导致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新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改革,新课程下的音乐课需要“全才”教师,需要教师在文学、美术、哲学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六、学生作品:
牛背上的童年。
童年?童年就像一粒青果子,涩而又甜,但那都是快乐的。摇荡在风中,摇荡在雨中,摇荡在牛背上的欢乐的童年,更别有一番回味。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学问在牛背上:天到底有多高?为什么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牧童也有梦想,梦想在山中,梦想在远方,梦想在未来。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欢乐在牛背上:我那只蟋蟀将军又打赢了!昨天我打了一只鸟!今天我们玩骑牛比赛,好吗?牧童也贪玩,贪玩在山中,贪玩在田野,贪玩在小溪。
山的那边红了半边天,笛声中,牧童骑着牛儿,淹没在夕阳中。
乡间的小路。
垂柳依依,花香幽幽,池水清清……牛背上牧童的笛声在荡漾。此时,阳光洒满大地,鸟儿们也赶集似的,扒开绿叶,钻了出来,为春天的风景画添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春天的黄昏真是格外耀眼,温和的太阳在山那边只露出半个脸庞,天空各种形状的云都在像波涛一样翻滚着。牛背上又响起了一阵清脆的笛声。
牧童的教案篇十二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2)查工具书(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牧童的教案篇十三
1、感受乐曲表现出的两种不同情绪,尝试用动作表现牧童在牛背和嬉戏的场景。
2、了解笛子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感受民乐与水墨结合的优美意境。
【活动准备】。
《牧童短笛》水墨图ppt、音乐、笛子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笛子及其音色特点。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仔细听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第一次欣赏后。
1、这首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回答后出示笛子图)。
2、关于笛子你们了解过什么?
小结:笛子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吹奏乐器,演奏的时候把它横着放在嘴边。一般来说笛子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它能吹奏出不同风格的旋律,还能模仿鸟叫声呢!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笛子演奏的各种声音)什么感觉?
小结:声音很连贯,越来越长,越来越远,这样的声音表现的是悠扬、安静的感觉。声音停顿、跳跃表现的是欢快、活泼的感觉。
过渡:那么刚才听到的乐曲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再听一听,感觉一下。
二、感受两种不同的情绪。
第二次欣赏后。
1、说说看这首笛子演奏的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感觉?
预设:优美、欢快。
小结与过渡: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听出了优美、平和的感觉,有的听出了欢快、跳跃的感觉。而且,反复地听还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次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是整首乐曲表现的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是几种感觉都有呢?(边听音乐,边播放旋律图)。
第三次欣赏后。
1、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吗?(提示,刚才是什么感受,现在又有了什么感受)。
追问:哪一段让你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小结并过渡:一般来说平稳的、连贯的旋律会给我们优美、安静、柔和的感觉(哼摇篮曲一段),而跳音、起伏较大的旋律会给我们欢快、明亮的感觉(哼六一)。而且我们会发现一首曲子里,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旋律风格。
2、这首曲子里就有悠闲和欢快两种情绪表现,它们藏在哪一段里呢?(观察旋律图)。
过渡:你知道吗,每一首乐曲都藏着一个故事,旋律在变化就是故事情节在变化。这首乐曲里悠闲和欢快的两种情绪在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结合乐曲仔细地看一看接下来播放的画面。(结合画面,教师简短讲述故事)。
三、结合画面了解乐曲背景。
第一次欣赏水墨画与乐曲后。
1、这首乐曲讲的是谁的故事呀?什么样的故事呢?(根据回答出示三张相应的图)。
2、这三个情节在乐曲中是用哪一段来表示的呢?追问为什么?(根据回答听乐曲验证)。
小结:从平稳、悠闲的音乐开始,经过起伏、跳跃的旋律再回到平稳、悠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表现出来了。有的时候故事不一定要用语言讲出来,音乐也能讲故事。
过渡:你在听乐曲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四、尝试随音乐用动作表现骑牛的悠闲和嬉戏情节。
1、牧童骑着牛一路走来,还可能看见了什么?
预设一:语言表达。
预设二:做一做动作,给音乐。
2、假想一下,你就是那个坐在牛背上的孩子,把你的悠闲和欢乐随着音乐尽情地表现出来吧!(老师用语言提示)。
五、结束。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这么优美的乐曲,它的名字叫《牧童短笛》。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以再听一听,也许你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牧童的教案篇十四
课【教学目标】:1、基本目标: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并知道它是捷克斯洛伐克民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听唱法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且层层相扣。
力求从听、辨、感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感受演唱技巧在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感受歌曲情绪的细微变化,让学生正确运用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并用明亮、清脆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钢琴、画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2,跳音练习531|531||mimimimamama注意:声音断开,并富有弹性。
3,边做手势,边唱音阶12|34|56|71|17|65|43|21||。
三、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音乐起(播放《牧歌》)。
四,指名学生回答。
五,请学生贴出画面。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望鸣晖。
因稿源问题,本稿难以编辑,左边表格缺损,请见谅--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一贯制音乐实验教材。
课题。
《牧童》。
课时。
1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牧童,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自在、欢乐情绪,并能有感情的轻松、自然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音乐旋律创设有关情景。
教具准备。
钢琴、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
预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主旋律)。
——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儿赶着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鲜嫩的青草,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牧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三、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答:……。
四、请学生贴出画面。
1.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2.点题:师——猜猜看,小羊儿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贴出牧童、出示课题。
五、儿歌——(在主旋律音乐声中完成)。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儿歌,你听……(配乐儿歌声起)。
2、听录音范读儿歌。
3、教师听录音伴奏按节奏范读。
4、变换形式读儿歌。
师:你们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
按节奏齐读、分男女生读、
师:谁来想个办法使儿歌读得更好听呢——学生设计伴奏型、
5、师:同桌的同学做打花巴掌的游戏。
按节奏读一读儿歌。
六、歌曲。
1、听琴哼唱旋律。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小牧童又高兴的唱起了歌儿。
听音乐范唱。
2、学生设计不同的单音哼唱旋律。
师:小牧童说呀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先想一个单音来哼一哼这段音乐——学生设计。
3、听琴学唱。
师:你觉得有什么唱不好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名学生解决问题或听范唱后再解决。
4、学生齐唱。
师: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三段?当小羊儿吃的饱饱的回家去时,它们的声音会离我们越来越——(生:远),那我们唱的声音就要越来越——(生:弱或小)。
5、听教师范唱。
师:这么优美的歌曲,老师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6、接龙唱。
师:你们来当小牧童吧,老师来跟你们开火车唱。
7、加入衬词——咩……。
8、除了放牧小羊儿外,小牧童还放牧什么呢?
学生设计创作并演唱(放牧小牛儿)。
牧童的教案篇十五
教案是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学生音课堂的音乐牧童谣教案,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建立恒拍感。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串铃、ppt、音乐等。
教学过程:
1、聆听音乐《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谈感受。展开联想,当你听到这样的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学生们说一说。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乐句时向前走,听到二四乐句时退着向后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听音乐边拍手边走步第一三乐句像圆心方向走。第二四乐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一定按照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悠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教师分别在5632四个音处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谁记得老师都唱了哪些音?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师:这就是最具有我们中国音乐特点的音乐。全曲只出现了四个音,却是那样的动听。5学习新的音2的手势并唱准。
【设计意图】
1、亲切而赋予感染力的笛子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清晰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辨别音高。
2、识别音高,通过手势图以及反复聆听,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
3、学习2的音高及手势。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那让我们用这个四个音来做个音乐游戏好不好?老师来唱:
牧笛声声吹
你们就唱:
lu
2、老师变
牧笛声声吹学生变成:
lu
3师:请大家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4、师:我又变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演唱,唱准音高。出示图:的音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指着图上的小羊,按照其高低位置反复练习高。
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
先把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看着图把第二乐句完整第演唱下来。
【设计意图】
1、通过发声练习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应高。
2、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好准备。
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广为流传,这首歌曲是流传在湖北的一首童谣,也采用了有问有答的形式。)
4、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5、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设计意图】结合歌词的演唱在运用中进一步学习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
1、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4、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5、拓展提问:请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师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来呢?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度来演唱歌曲。
7、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8、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来带动学生进行演唱。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来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第三段提速。用快速度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改写,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29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