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05:52:21
优质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3 05:52:21     小编:翰墨

我们经常会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概括。丰富词汇和语法的运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一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勉励青年学子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总书记的讲话既是鼓励也是期许,对于青年干部来说,当以此为遵循,着力做好立志、积学、育德、实干四件大事,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立青云之志,做“胸怀抱负”的青年干部。志存高远方能行稳致远。理想信念是支撑一个人坚定事业信心的精神支柱,是引领一个政党永葆先进性的不朽旗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心聚力的思想基础。人生有理想,就有动力和方向;青年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春之志,激励着周恩来同志毕生致力于共产主义事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新时代青年干部在青春韶华赶上了民族复兴的大好时代,更应坚定理想信念、勇立时代潮头,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去,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努力奋斗、矢志不渝。

积精要之学,做“腹有诗书”的青年干部。立身以立学为先,不学无以广才。青年正处于人生“抽枝发芽”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习近平到延安插队后,就以此为座右铭,勤思善学、手不释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青年干部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工作环境,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既广泛涉猎、拓宽眼界,又突出主干、择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育厚重之德,做“心向阳光”的青年干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德之形成不是与生俱来、一朝而成,而需久久为功、潜心修炼。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和掌舵手,更应崇德修身、律己向善,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和远离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筑牢道德根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重务实之干,做“肩负使命”的青年干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干,没有“干”,一切都是空谈。青年是人一生中体力和智力的巅峰期,也是干事创业最宝贵的黄金期,此时不干,更待何时?当下,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广大青年干部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发扬奋斗精神、勇担职责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干劲,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工作做到极致、把职业当做事业,以勤奋指数换取社会的发展指数、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想敢干、善作善成。

岁月倥偬,韶华易逝。广大青年干部当趁着大好时光奋楫扬帆、开拓前行,在新时代绽放青春色彩,为新征程贡献青春力量。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二

到基层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情况、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方能掌握事物本源、解构问题本质、厘清节点脉络,为决策找准方向,为执行引准路子。调查研究,是干部的基本功,执行决策、化解矛盾、推动工作等,都需要调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方能胸有成竹,发力到关键处。

“不明察,不能烛私。”不仔细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就不能洞察隐私真情。然而,有的干部在基层调研时,沉不下心境、扑不下身子,下不到基层、沾不上泥土。开展基层调研,本应奔着问题而去,倘若沉不到水底,自然捞不出问题。不到前沿听真情,没有一线看实况,或者放不下架子、摆不下身段,不跟群众当学生、未与群众多交流,调查研究缺少“泥土味”,容易跑马观花当看客。不深入不细致的调研,导致察不准实情、听不到真话、取不得真经。因此,调研要修成“正果”,还得做到“三忌”。

忌层层陪同,让调研多些“静悄悄”。基层调研,总是带着问题而来,奔着“钥匙”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处方”,探索政策执行的成效。故此,调研不是打老虎,需要人多力量大。切忌前呼后拥、车水马龙,把调研当作王侯出宫,到基层涮存在感;莫搞能层层陪同、借机观赏,把调研当成组团游,让基层疲于接待;勿要媒体跟从、相机伺候,快门一按把影留,登车转身走人。不妨轻车简从,不打招呼不吆喝,换下“皮鞋”穿上“草鞋”,走下“车门”走上“田坎”,直奔调研课题主题,深入问题的靶向所在。

忌涂脂抹粉,让调研多些“原生态”。调查研究离不开看与访、听与闻,须品味原味、察看原相,反映最真实的情况,得到最真实的结论。要排除人为干扰,尽量减少“脂粉味”,让被查问题“素面朝天”。防止调研套路化,落入基层精心布局,所访为特意安排的“演员”,所看为打造的“盆景”,让调研成为赏抹粉之妆、看剪辑之片、听经典之词,看妆点粉饰的“颜值货”。这样的调研结果,岂不误了决策,损了国家和人民?要多随机调研,不走“刻意路线”;多蹲点调研,少些点到为止;多解剖麻雀,少蜻蜓点水。

忌脱离群众,让调研多些“泥土味”。要常往基层跑,脚上要多沾泥,吸纳足够的“地气”,不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到湖南做了23天考察工作,实地走访大量群众,撰写了有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答复了当时党内党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鞋子穿着合不合适,只有穿鞋之人最清楚。基层是政策的落脚点,基层对政策成效最有感受。必需勤往基层跑,多听基层意见和建议,多了解当地群众想法,多接收专业人士意见,把基层调研的根子扎深扎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充分的调查,没有“接地气”的调查,没有充满“群众味”的调查,亦没有发言权。要把调查研究扎根基层、扎根一线、扎根群众。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三

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考察。就在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述了这个发生在长征途中关于“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更传承着磅礴的精神力量。

“半条被子”的故事记录着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珍贵红色历史。“半条被子”的故事折射出的是我们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而故事的背后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半条被子”精神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去保护和传承。我们欣喜地看到,从开始,郴州当地以“半条被子”故事为主题建成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并于底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10万人次,成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也让“半条被子”的精神能更好地代代相传。

“半条被子”精神蕴含党与人民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丽篇章。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就要践行好初心和使命,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去完成好服务人民的历史使命。我们见证了在重症监护室的战疫火线,在抗洪救灾的巨浪前,在脱贫攻坚的深山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前沿……广大党员干部扛起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他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冲锋在前,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壮丽篇章——这都是对“半条被子”精神最好的传承与诠释。

“半条被子”精神需要在为人民服务和担当作为的实干中,代代相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传承好“半条被子”精神,践行“鱼水情深”路线,就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同时更要把对“半条被子”精神的传承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在爱岗敬业中,在恪尽职守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做到从人民利益出发,敢于担当作为,立足自身岗位,通过实打实的扎实工作、无私奉献,久久为功,才能以实际行动弘扬好“半条被子”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好自己的力量。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服务中心时指出,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而提高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实效是基层工作者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基层干部就是“地基中的钢筋”。不妨用“加减乘除”法锻造“地基中的钢筋”,提升公共服务实效,确保我们党执政大厦的根基坚如磐石。

“加”强培训,增强基层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基层干部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提高基层干部的各项综合素质,对于更好地发挥他们服务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要在培训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基层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需要。考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需坚持理论与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农村政策培训和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岗位任职能力,切实解决“不想干”和“不会干”的问题。在培训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坚持“适用、实用、有用”的培训形式,既进行集中授课,又组织“面对面”交流、现场参观学习,调动基层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减”少负担,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基层事物繁多,基层干部任务重、工作量多、压力大,面对诸多会议、报表、台账、检查等存在形式主义“水分”的工作时,纷纷叫苦不迭,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为基层减负,为实干加码,需要切实把基层负担减下来,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上来。要精简“文山”,整治“会海”。尽量精简公文的数量和篇幅,用朴实生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避免“浓浓的官味”;从严控制会议数量,优化会议形式,提高开会效率,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时间充分利用在走村入户、为民服务中。要优化检查,避免“过度留痕”。把干工作让群众满意作为最终目标,改变以往过度重视文字材料的检查方式,多听群众说、多到现场看,以切实减轻基层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乘”聚力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最痛恨的往往不是没有惠民政策,而是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实惠没有真正“落在身上”,基层公共服务的实效性被“末梢堵塞”,基层干部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高为民服务实效。要结合“精准扶贫”“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活动,坚持深入一线察民情、解民忧,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问题”,避免使之成为造成“末梢堵塞”的大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善于利用群众的力量,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在群众中汲取营养,提炼经验,获取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群众发现和解决问题,打通“最后一公里”。

“除”去顽疾,有效保持“不生锈”的品质。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应该看作风。作风建设事关党心、民心和政府公信力,村级干部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夯实作风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获得人民的满意。要进一步提高廉洁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始终从严律己,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努力做到永不“生锈”、永不变质,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完善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村务、财务公开透明度,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不想上班”、应付了事、散漫懒惰、办事效率不高、责任心不强的干部进行提醒谈话和问责。

“加减乘除”法锻造“地基中的钢筋”,提升公共服务实效,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困难,使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筑牢我们党执政大厦的根基。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五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服务中心考察时的一番话,指明了基层公共服务为了谁、怎么干。服务好不好,关键看实效。

抓落实、求实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理念与行动。作为涉及政策、项目、人才的基层公共服务末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也是检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渠道。抓好基层公共服务,要树立“全盘棋”思想,用活手中“棋子”,答好人民至上“必答题”,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让践行初心使命举措处处“走心”。

布好基层公共服务“政策棋”。“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公共服务能否让人民群众满意、干有实效,关键在于能否确立切实有效的政策载体,并在吃透政策中探索出直抵人心的办事方式方法,让政策“天线”更加贴近群众、更有味道,能与“地气”相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治理按部就班已不合时宜。作为基层公共服务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做那一帘“好雨”,一方面要明确基层服务内容和方向。公共服务要及时精准地“知时节”,以合理的功能、结构、布局贴合人民合理需求,让人民群众感受“政策菜单”上的春天,带动整体公共服务层次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激活基层公共服务政策受众热度。好的政策能否落地见实效,“暖心”政策更需在民情民意中“真心”落实,要在认识上下功夫,让执行者重视、受益者入心,以提升民生福祉为依托,切记“上热下冷”,才能把“好政策”变成为民“好效果”。

盘活基层公共服务项目“投入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基层公共服务只争朝夕、未有穷期,永远在奋进的路上。面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为改善民生与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方向,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民政、残联、卫健等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打破当前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实现基层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并在硬件配置上加大投入,力求在为民服务上便捷高效的同时,解决好提升使用效率的问题。此外,基层干部还需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毅力决心,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笃实干劲,去俯下身子、扎下步子探寻民意所向、群众支持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防止利益驱动下公共服务投入的“一阵风来,一阵风去”“这热那冷”,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

夯实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棋”。完善现代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人才。而面对基层“任务重、压力大、出路窄”的考题,“5+2”“白加黑”“连轴转”的工作现状,人才的留与流的天平砝码已经不再平衡,留住基层公共服务人员,尤其是忠诚担当干净的高素质业务人才,更是题中之义。要在选人用人上做文章,坚持注重实干实绩,听民声民愿,看关键时刻的担当和表现,助力突破“天花板效应”,大力提拔启用“狮子型”“老黄牛型”干部。也要力促政策改革层面“下猛药”,切实为基层干部留人和引智,在待遇上更到位,在工作生活上减负降压,污名化面前敢正名而轻装上阵,避免被“边缘化”。基层干部也要围绕履职所需、发展所需、群众所需,用工匠精神立起新时代标杆,主动对标学习城市管理、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等业务技能知识,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服务需求节拍,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大抓落实、狠抓落实”氛围蔚然成风。

基层公共服务中,每一名党员干部既是一名“卒子”,更是一面“旗帜”,只有不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精准抓实效中敢于担当、建功立业,一名过河“卒子”也可汇聚成“千军万马”,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齐心协力下好下好基层公共服务“全盘棋”。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六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引发广泛关注。上大坝察看江河水情、进车间关心生产经营、去村庄慰问受灾群众……顶着炎炎烈日、无惧酷暑高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展现了“铁脚板”的雄厚“功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铁脚板”,是多年来深入一线、心系群众铸就而成。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肩负着更加崇高和艰巨的使命,更应当练好“铁脚板”,走出“三重度”。

走出“力度”,走遍基层之路。要深入基层,首先要“身”入基层。年轻干部有知识、有头脑,但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繁杂工作和层出不穷的复杂问题,“读万卷书”尚不够,还需“行万里路”,练就一双“铁脚板”。练好“铁脚板”首先是一个体力活,长期坐办公室只会愈发“腿软”,害怕严寒酷暑只会徒增“惰性”。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扎根在梁家河,正是将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不畏艰难困苦,克服“五大难关”,踏遍梁家河每一个角落,才能不断于实践中出真知,书写青春华章。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铁脚板走基层”永不过时。“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干部要用好这个“资本”,肯吃苦、不怕累,一步一脚印走出去,坚定有力走出去,去一线摸情况、听诉求、集建议、寻对策。脚下要有力量,走出“踏石留印”的力度、走出“持之以恒”的决心,方能寻得发展良方、增强本领能力、提升工作质效。

走出“温度”,走进群众心路。“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面对面才能了解群众所需,心贴心才能走进群众心里。“铁脚板”不是机械式、被动式的冷淡走访,带着感情走,带着深厚的为民情怀走,才能走出“温暖”,走出“温度”。年轻干部的榜样,时代楷模黄文秀,初到深度贫困的百坭村时,虽经常走访,却时常遭到当地村民的偏见和误解。后来她干脆放下本子和笔,不再盯着村民问东问西,而是撸起袖子与村民一起干农活,边干活边唠家常,很快便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支持。人民群众是基层工作最好的老师,年轻干部要放下高傲的“光环”,将更多感情注入“铁脚板”,多站在群众的角度、用群众的思维来思考看待问题。需常怀“空杯心态”,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群众在哪里,脚步就跟到哪里,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扎进群众心路,群众才愿意说真话、露真情,基层工作才能有反响、见实效。

走出“深度”,走出智慧新路。身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铁脚板”功夫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仅靠传统的“铁脚板”挨家挨户走访已然不能满足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个大命题,“铁脚板”更需要在不断思考、实践和探索中走出“深度”、走向未来,踏出一条智慧新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江苏省创新性采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疫战法,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迈开“铁脚板”的同时,以大数据为支撑提供精准“导航”,以网格化为基础提供立体架构,筑牢了防疫铜墙铁壁,这正是对“铁脚板”经验的创新提升。年轻干部在练好“铁脚板”基本功的基础上,也要在取得群众理解、吸引群众参与、吸纳群众经验等方面深入思考、主动探索,举一反三、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技术、挖掘新思路,用“铁脚板”走出有“深度”的智慧新路。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七

近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红军过境汝城时“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故事蕴含的深刻含义历久而弥新,以一个有形的实物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领悟这“半条被子”背后承载着的初心、蕴藏着的使命,牢记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红色历史,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在大战大考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往无前!

回望过去的历史、回顾一切大战大考,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半条被子的温暖”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的红色基因及为民本色,如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总攻号令生动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头、始终同人民奋斗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必须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

与民同苦,坚持民生为大,时刻以人民为中心

“半条被子”的故事讲述了共产党人在生死攸关的战争年代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群众受苦的坚定信念,也生动阐释了严酷悲壮的革命征程中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当下我们刚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也正在经受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考,风雨兼程,我们始终保持着与民同苦之初心,这在“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中得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句暖心的话背后正是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所在。大战大考中,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就是共产党人要时刻关注的重要事情,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脱贫攻坚等等工作中着眼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把更多精力放到民生事业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紧紧围绕群众最需要、最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民生事业,以初心换民心,切实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真真正正地感受到幸福!

为民而战,坚守初心如磐,牢记一切为了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使命,过去,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奋斗、敢于担当,在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深入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为民而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不惧困难、扎根一线,用忠诚和汗水书写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战疫大考中,共产党人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将党旗牢牢插在战疫最前线。来势汹汹的疫情、汛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共产党人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民而战书写奉献担当,为人民群众构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大战大考中,中国共产党人交出了一份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合格答卷,在为人民谋幸福的无穷征程上,还需继续坚守初心如磐,把为民情怀写进共产党人的心底,为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贡献共产党人应有的力量!

“半条被子”是一堂生动的红色课程,“半条被子”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重温“半条被子的温暖”,汲取与民同苦、为民而战的奋进力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半条被子”精神砥砺初心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八

8月18日,总书记赴安徽考察调研,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不禁令笔者产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之情。淮河,作为曾经的鱼米之乡,历史厚重、文化深厚、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因地势影响,使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两岸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治淮斗争,磨练出了体现安徽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等富有“淮河特色”的红色精神。此次,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步伐,共品“汤汤淮水”之情。

品“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大局奉献情怀。在王家坝闸,习近平总书记察看了淮河水情。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家坝多次开闸分洪以保障中下游的安全,此次汛情,王家坝闸时隔再度开闸泄洪,顷刻间,良田变河泽,群众抛家舍业、迁徙他乡,为抗洪作出了巨大牺牲。“宝剑锋从磨砺出”,王家坝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是王家坝几代人在与洪水的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淮河儿女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守护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从古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如今王家坝一闸千钧保平安,淮河儿女用实际行动弘扬着顾全大局的奉献情怀。讲奉献、顾大局就是要观大势、谋大事,超脱视野局限,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当下党面临的形势越严峻、任务越艰巨,党员干部们越是要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形成凝心合力、敢于奉献的昂扬气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以民为本情怀。民本文化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精髓所在。从管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皋陶“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无不彰显着以民为本这一“淮河情怀”。在蒙洼蓄洪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情况,他表示“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汛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王家坝开闸前一晚,蒙洼蓄洪区内住在低洼处的681户人,在7个小时内被紧急转移安置。3000余头大型牲畜、近10万只家禽、15个大型超市也得到妥善处理,财产损失被降到最低限度。这无不充分表明着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宗旨,从疫情防控到抗洪救灾,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心心相印,“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回首党的历程,“人民”无论过去,或是将来,都是永远处于核心的词汇,党员干部亦是如此,以民为本,不忘初心,紧紧与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从而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不屈奋斗情怀。习近平到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了解灾后重建、农物补种的情况。蒙洼蓄洪区内有6个保庄圩和131个庄台,近20万居民,蓄洪期间靠着船筏与外界交通。水退人进,蒙洼蓄洪区的道路目前已恢复畅通,农田也具备耕种条件。当地迅速改种补种绿豆、毛豆、早熟玉米和其他蔬菜,在希望的土地上,受灾群众们用自己的双手把损失一点一滴地抢回来。淮河儿女在长期的战胜灾难、治理淮河的过程中,锻造出的面对激流而奋发有为、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精气神在此刻熠熠生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党员干部要以更高的政治觉悟、更严的自我要求,在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中愈挫愈奋、愈战愈勇,既要警惕“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既要补短板,更要固底板,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决不因为困难而退缩,奋力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胜利。

是坎坷不平的一年,疫情汹汹、洪水滔滔。但炙热的夏天终会过去,凉爽的秋天也终将到来。党员干部们要深刻认识到困难与成绩总是相伴相随的,困难越大,战胜困难以后取得的成绩就越大,意义也越大,影响也越大。淮河自古便是风云际会处、人才辈出地,让我们跟随总书记的步伐,共品“汤汤淮水”之情怀、汲振兴中华之力量,在困难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九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看到了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习近平感慨地说:“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战斗力”不仅需要用来面对和处理自然灾害,更需要我们普通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

提高“战斗力”,首先要武装“头脑”。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可见知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如果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注重学习,这对我们党的队伍建设将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我们党员干部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条例应该熟记于心,并有清醒的认识。如今我们的学习渠道较以前拓宽了很多,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到最新的政策以及新闻,这应该成为我们广大党员武装“头脑”的日常。只有装满知识的“头脑”才能让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不慌张、碰到疑难有办法、去除老旧提创新。

提高“战斗力”,其次要灵活“四肢”。手脚要灵活,关键在锻炼。锻炼实则就是要多动、多做。党员干部想要有一双灵巧的手脚,就应该到基层中进行“锻炼”,通过听民声、办实事,到人民群众中进行自我锻炼,并且不能怕脏怕累,要撸起袖子干。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深入基层,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走走、勤跑跑应该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通过“走基层”“跑民生”练出灵活“四肢”,为群众提供一双暖心的手和踏实的脚,让群众看到希望、坚定信心。

提高“战斗力”,最后要坚强“体魄”。“头脑”和“四肢”要相互配合,才能产生“1+12”的效果,造就出坚强的“体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如果只注重学习不深入基层,那仅仅是学了表面,悟不到内涵;而一头扎进基层但没有知识支撑,遇到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所以我们要将知识的“头脑”和做事的“四肢”一起调动起来,做到有知识有力量。一个坚强的“体魄”才足以支撑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既做到“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做好中国梦的“追梦人”。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从王家坝闸、红亮箱包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到长江之滨的生态园,巢湖之畔的创新馆、纪念馆。总书记观汛情、看复工、溯历史、瞻未来,行到江淮紧要地,一枝一叶总关情。

灾难面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安康”托举起生活的希望。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安是最大的责任。灾情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就是: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今年入汛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工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害中只有人民生命安全无恙,方能在灾后托举起生活的希望。实现灾害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的目标任务。

生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市考察调研,首先来到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水情、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情况。生态兴则文明兴。以前的薛家洼生态园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遍地散落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危旧民居,排污超标、钢渣满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4月以来,马鞍山市开展生态环境攻坚战行动,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彻底拆除沿岸违规建筑,57户229名渔民也全部上岸。如今的薛家洼,经历复绿增绿、涵养湿地等修复工程,漫江碧透、万象回春,从昔日“脏乱差”到如今“美如画”,薛家洼生态园正逐步成为马鞍山市的城市生态客厅,生活在这里也更幸福,这正是得益于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还考察了安徽创新馆和渡江战役纪念馆,了解了安徽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安徽创新馆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集中展示了安徽近年来1400余件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涵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一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大学生,我有幸参与了湖南省的建筑考察活动。通过这次考察,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湖南建筑的魅力和特点。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舞,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湖南建筑的丰富感受,以及在考察中得到的启发与体会。

第一段:湖南传统建筑的魅力

湖南作为全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在湖南的古村落中,我亲眼目睹了许多精美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多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独具地方特色。比如,我在凤凰古城看到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其屋檐翘角、雕花细致的特点耐人寻味。这些传统建筑不仅展示了湖南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更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第二段:湖南现代建筑的创新与思考

与传统建筑相比,湖南的现代建筑更加年轻和富有创新。在长沙市,我看到了许多大型的现代建筑项目,如高楼大厦、大型购物中心和地标性建筑等。这些建筑体现出了湖南追求现代化和城市发展的雄心壮志。同时,我注意到湖南的现代建筑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许多建筑采用了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以及绿色建筑材料等,体现了湖南人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创新意识。

第三段:湖南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湖南建筑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更是不同地域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湖南的少数民族建筑给予这片土地更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性。在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我见到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以石头和木材为材料,雄伟而粗犷,勾勒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这让我感受到了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也激发了我对于保护和传承多样化建筑文化的思考和热情。

第四段:湖南建筑的时代责任与社会价值

湖南建筑展示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进步。在考察中,我看到了湖南在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许多老旧建筑得到了修复和更新,不仅保留了历史的记忆,更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湖南还建设了许多公共设施,如公园、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等,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人民的生活幸福感。这使我深切体会到了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责任,也更加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信念。

第五段:湖南建筑考察的启发与前瞻

通过湖南建筑考察,我不仅了解到了湖南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更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借鉴。湖南的建筑充满创造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对于我作为一名学习建筑的青年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和激励。我希望将来能够将湖南建筑的优秀特点与我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为社会做出贡献,让建筑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总结:湖南建筑考察之旅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湖南建筑的魅力和特点。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湖南建筑同时展现了历史的记忆和社会的进步。湖南建筑给予我无限的思考和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信念。作为建筑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不断汲取湖南建筑文化的营养,努力做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建筑作品。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二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赴湖南的考察活动,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程。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在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方面都拥有无穷魅力,而此次考察更是让我对湖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次赴湖南考察中,我见证了湖南的伟大变迁以及人民的奋斗精神,让我对这个美丽的地方有了更深沉的感慨和体会。

首先,湖南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察的第一站是岳阳楼,这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诗人屈原的故乡。站在岳阳楼上俯瞰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屈原挚爱的祖国江山。在岳阳楼博物馆,我凝视着屈原的画像,读着他的诗作,深深感受到这位伟大的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此外,湖南还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景点,如韶山毛泽东故居、长沙岳麓书院等,这些地方都见证了湖南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长河的一部分。

其次,湖南的自然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南是一个山水之洲,拥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考察期间,我们有幸游览了张家界,站在玻璃栈道上俯瞰千岛湖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张家界的奇峰异石、悬崖峭壁,让人忍不住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而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我们欣赏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土家族建筑和传统服饰,感受到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文化。

同时,我也留意到了湖南人民的奋斗精神。湖南作为一个曾经的革命老区,历经了无数次战火洗礼。现在的湖南已经脱胎换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在长沙,我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交通便利,市民生活富足。与此同时,湖南的农村地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一切背后离不开湖南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最后,湖南的美食让我流连忘返。湖南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闻名于世。炖菜、辣椒、腊肉等成为了我此行最喜欢的美食。无论是酸辣竹笋还是宫爆鸡丁,都让我欲罢不能。而湖南的米粉、豆腐脑更是让我回味无穷。在湖南的小吃摊上,我品尝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每一道都让我难忘。

在这次湖南考察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湖南的魅力和发展。湖南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民奋斗精神以及美食,都让我爱上了这个地方。我相信,湖南将会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我将会将这次赴湖南的考察体会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南,了解中国的美与发展。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三

湖南省坐落在中国中部,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底蕴的地方。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湖南省的参观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了湖南的文化、景点、人文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湖南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以五大体会为线索,分享我在湖南参观考察的心得体会。

首先,湖南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湖南境内有着众多的自然景点,如岳阳楼、张家界、洞庭湖等。这些景点都拥有独特的自然风貌,给人一种宁静、美丽的感觉。我特别留意到张家界这个地方,那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宛如仙境般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湖南的自然环境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湖南赢得了“湖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其次,湖南的人文底蕴令人着迷。湖南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壮丽的传统文化。夏商周的古代文明、楚国的英雄壮举,都在湖南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湖南的傩文化、花鼓戏、土家族的风情等都展现了湖南独特的人文魅力。参观湖南的博物馆、古迹和文化街区,我感受到了湖南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第三,湖南的经济发展令人赞叹。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龙头城市,湖南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产业结构日渐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湖南的高铁、航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是全国乃至全球的引领者。湖南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湖南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在这里参观考察,我不禁为湖南的发展前景感到激动和期待。

第四,湖南的美食令人陶醉。湖南菜以其鲜香、辣味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吸引了大批食客。我在湖南尝试了各种湘菜,如“麻辣烫”、“口味虾”等。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我的味蕾,也让我领略到了湖南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和创新精神。湖南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有特色菜品,还有各种小吃和甜点,在餐桌上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满足。

最后,湖南的人民热情而真诚。湖南人民以其热情好客和真诚待人的品质赢得了游客的喜爱。在我们的参观考察过程中,每一位当地人都热情地为我们介绍湖南的特色和文化,给予了我们悉心的关照。这使得我们对湖南更加留恋和喜爱。湖南的人民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和人情味,让我们倍感亲近。

参观考察湖南,让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被湖南的自然景观、人文底蕴、经济发展、美食以及人民的热情所吸引。通过这次参观考察,我进一步了解了湖南的独特之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湖南的爱与关注。湖南是一个值得瞩目的地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我相信湖南未来的发展会更加辉煌壮观。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四

湖南韶山,作为毛泽东的故乡,举世闻名。我们有幸前往韶山考察,一窥毛主席的生前足迹,领略韶山的山水风光。此行,让我深深感受到毛泽东与韶山人民的深厚情感,也让我对我们伟大领导者的崇敬之情更加深沉。

第一段:初次踏入韶山,我被壮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周围的山峦起伏,一片郁郁葱葱。毛泽东故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别有一番韵味。漫步其中,我好似穿越到了毛主席的年代,感受到他成长的环境与风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故居前的一汪清澈池塘,水面上漂浮着红红的莲花,那红色的莲花,在绿水中显得格外鲜艳,仿佛象征着韶山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深热爱与纪念。

第二段: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我仿佛能感受到毛主席的革命激情和巨大贡献。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的照片和展品,生动展示了毛主席从青年时期到晚年,从井冈山到延安,从战争年代到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照片中的毛主席目光坚定,神情深邃,他显得朴实无华,却又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整个纪念馆沉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每一个陈列品都彰显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

第三段:参观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我被那栩栩如生的雕塑所震撼。毛泽东纪念园内有多座由知名雕塑家创作的毛主席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尊高耸的毛主席纪念像。像中的毛主席手里握着一本书,目光坚定,仿佛随时准备着为人民办事,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感。纪念园还种植着许多奔流的红花,红花盛开在绿地上,鲜艳而热烈,好似象征着毛主席的革命火焰和永恒精神。

第四段:与韶山人民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毛泽东的崇敬。我与一位当地居民交谈,他热情地向我讲述毛主席的生平事迹和韶山人民对他的崇拜之情。他说,毛主席给予了韶山人民更好的生活,他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是发自内心的。通过和韶山人民的交流,我深切感受到毛泽东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也感受到韶山人民对毛泽东的深沉爱戴。

第五段:考察湖南韶山,让我深刻感受到毛泽东伟大的政治魅力和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我深知,正是毛主席的智慧和胸怀,才使得中国走向强大和繁荣。湖南韶山是毛主席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纪念和学习毛主席的地方。我将铭记这次深入韶山的考察,继续努力学习党史和毛泽东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韶山考察的这段时间,我深刻认识到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他的伟大事迹和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心。同时,与韶山人民的交流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愿我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五

最近我有幸到湖南省考察旅游业发展及当地特色文化的现状。这次考察行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湖南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和旅游开发潜力。本文旨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和对湖南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第二段:湖南省的风景和文化

湖南省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南岳衡山、张家界、石鼓岩等著名景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南的文化底蕴同样深厚,包括楚文化、湘文化、岳麓文化等。在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富有湖南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古迹、民俗表演等,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感受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段:湖南省旅游业的现状

湖南省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旅游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品牌知名度和营销力度不强,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同时,一些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环保和文化保护工作。

第四段: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思考

面对旅游业的发展挑战,湖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已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例如推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旅游市场规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等。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保护,湖南省政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环保意识,在旅游开发中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第五段:结论和展望

通过这次湖南省的考察,我又一次深深体会到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保护是进行平衡的。而湖南在旅游业发展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与文化保护紧密相连,加上湖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湖南旅游业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总之,湖南这个地方让我对旅游业又有了不一样的新认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湖南将会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六

湖南,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地方。作为我国中部的省份,湖南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旅行团,前往湖南进行考察。在这次考察中,我深入了解了湖南的发展现状,并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体会与心得。

首先,湖南的自然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南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如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等。在考察过程中,我亲自登上了张家界的天门山,这里的奇峰怪石、云雾缭绕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湖南的自然资源还包括茶园、稻田和荷塘等,形成了独特的湘楚风情。湖南的自然风光既神奇又美丽,让我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之情。

其次,湖南的人文景观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岳阳楼,我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岳阳楼是岳阳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令人叹为观止。在楼上眺望洞庭湖,湖泊的辽阔和湖岸城市的繁华交相辉映,让我感受到了湖南的发展和变化。此外,湖南还有许多诗人文化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如韩愈祠、杨洪基故居等,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湖南文化的独特性,也向我们展示了湖南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

再次,湖南的经济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考察期间,我有幸参观了一些湖南的企事业单位。这些企事业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园里,我看到了众多的高科技公司和创新企业。在那里,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创新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此外,湖南的制造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湖南作为国家重点的汽车和航空制造基地,吸引了众多的企业投资和落地。湖南的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也给我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最后,湖南的美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南以其独特的湘菜而闻名于世。在湖南期间,我品尝了各式各样的湘菜,如口味鲜美的剁椒鱼头、麻辣诱人的红烧肉等。湖南的美食不仅色香味俱佳,更让人感受到了湖南人民的热情好客。通过品尝湖南美食,我不仅能够领略湘菜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感受到湖南人民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总的来说,湖南的发展情况与文化风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南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美食文化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加深了对湖南的认识,也对湖南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湖南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新引擎。

湖南考察讲话心得体篇十七

作为一个湖南省内的在校学生,我曾经一直好奇湖南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于是近期,我加入了一次关于学习湖南历史文化的考察小组。在这次考察中,我亲身了解了湖南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并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体验和经验,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谈一谈我从中收获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湖南历史文化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湖南的历史文化。湖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楚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历史名人、文化风景和文化传承。通过参观岳阳楼、岳麓山、韶山毛泽东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我不仅了解了湖南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第三段:感受湖南现代发展

除了历史文化,湖南的现代发展也是我们考察的重要内容。湖南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了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在考察的过程中,我参观了位于开福区的长沙世界之窗和位于雨花区的宁乡经开区,了解了湖南现代产业的不同领域、创新技术和实践经验,深感湖南经济的强劲动力与崛起势头。

第四段:湖南的民风民俗

湖南的民风民俗是我这次考察中获益最多的一部分。湖南是一个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的省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湘菜和湘剧。我们参观了湖南省文化中心,了解了湘菜和湘剧的传统表演和制作方式,深入了解了湖南的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包括生肖文化、婚姻文化等。通过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了解,我学会了尊重别人的文化背景,也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丰富和美好。

第五段:总结与感悟

这次对湖南的考察,让我得到了很多收获。一方面,我收获了对湖南历史和文化的更深入了解,增进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又领悟到了湖南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对于现代化与传承文化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我也意识到了从地区文化中汲取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会带来重要的启迪和提高。最后,我相信这次考察,不仅对我的文化背景和个人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0800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