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09:27:03
热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1-03 09:27:03     小编:笔舞

提高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沟通交流技巧。总结时要理性客观,不要带入太多主观情感。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各行业的总结写作方法和要点。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一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住宅成为现今住宅的主要形式。内部公共空间是高层住宅的组成部分,对高层设计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对住宅的要求也逐渐向“舒适型”转变。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对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常常被忽略。文章对高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得出有效的设计方案。

高层住宅内部空间是由住户套型空间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的。而内部公共空间在住宅中所占的面积很大,高层住宅设计的好坏也与这一部分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对提高整个建筑的质量、住宅的舒适性、人性化的氛围有着现实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二

农业经济中的农作物产量往往是各类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一起产生作用之结果。极端气候灾害当前依然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深入研究极端气候灾害是怎样影响我国农业经济显得极为迫切。我国由于各类极端气候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数量非常惊人。依据统计,我国1983年至1998年之间的15年时间里,因为粮食损失而造成的总产量损失大约达到了10%之多,这就意味着,我国每一年至少有400亿公斤的粮食为极端气候灾害所吞没。依据一项统计,我国农业经济由于极端气候灾害而减产的峰值年份主要有1961年至1963年、1966年至1968年、1974年至1976年、1982年至1984年、1988年、1994年、1997年至1998年、2008年至2010年等。从1961年至1972年是由于极端气候灾害造成农业作物损失的第一个高峰期,每一年的平均农作物损失达到了790万吨之多,从1978年至1988年则是我国粮食损失逐步上升的时期,每一年的平均农作物损失达到了1800万吨之多。从1994至1998年则是我国农作物损失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每一年的平均粮食损失达到了3400万吨之多。从2008年至2010年则是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损失的峰值期,每一年的平均粮食损失达到了3900万吨之多。也就是说,自从1985年以来,我国由于极端气候灾害而导致的粮食减产数量一直处于高位震荡的状态,而粮食减产的数量则在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4我国农业经济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原因。

中国一直处于全世界季风性气候最为明显、自然灾害发生得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中,而农业产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的首要产业,其所具备的先天脆弱性很容易导致受到极端气候灾害的巨大影响。一是我国的农业经济是运用生物有机生长性机能将自然界物质与能量切切实实地转化成为人类基本生活资料以及原材料的部门。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征是以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为前提,我国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特点是以动物和植物为主要对象,而以土地则是最基本的生产性资料,运用露天作业等形式来取得各类农产品并且产生相应的经济效应。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主要是对自然过程之中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因素具备了非常大的依赖性,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则会受到自然条件之影响,极易受到各类自然灾害之影响,其生产效能之优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自然因素特别是气象因素,有鉴于此,我国农业经济具备了不稳定性的特点。二是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生态环境的基础相当薄弱,因为气候条件往往是多变的,各类计算灾害频频出现,成为全球最易受极端气候灾害影响的一个国家。

5我国农业经济应对极端气候的对策。

就当前我国所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来考虑,为了能够切实保障水利领域的安全,应着力强化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工作,不断拓展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从而确保我国的水利基础抗水、抗旱以及防洪等功能能够得到落实。要运用健全水利设施来持续提升我国农业抗灾方面的能力。鉴于我国的地理条件较为复杂这一特点,除了需要选择与培育抗涝灾、抗旱灾的相应农产品品种之外,还应当依据本地气候的具体状况来健全我国农作物的分布结果,选择最为适合于当地农业经济实际的农产品加以培育,或是由当地的农业经济、农业科技专家来选用最为合适的农作物,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育。在当前的极端气候之中,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是影响区域最为广泛与普遍的两种灾害类别,尽管以后的气候变化具备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但提升气候变化以及评估机制,落实防灾举措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可以立足于农业保险以及农业再保险,更好地防范极端气候对于我国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各类风险。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投入,从而把农业生产能够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努力落实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有效防控极端气象灾害与恢复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6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属于弱质性产业,十分容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这一因素的影响。鉴于我国一直以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我们一定要依据极端气候对于农业经济造成影响之成因,从多个不同方面逐步健全应对之策,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获得丰富物质资源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态滨水景观的建设。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实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景观规划、生态保护和文化塑造等方面存在的规划缺乏整体性、景观与生态冲突、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城市建设的手段及生态型的设计对策,以整体性、艺术性、环保性为原则,结合生态理念,总结出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化、延续性和功能复合化设计方法,旨在为滨水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滨水空间;设计方法;城市。

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水体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利用不合理、自然景观破坏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使滨水区域的保护和建设远远落后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滨水空间,作为人类最早的居住环境,其居住功能正面临着严重衰退的威胁。加强滨水空间的生态化建设,恢复原有的滨水空间面貌,使滨水空间和现代文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滨水空间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具的区域。充分运用滨水区位和资源优势对其进行设计和建造,是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而随着规划设计和技术方法的进步,生态环保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中,并在前期设计、材料运用及后续养护管理方面都有所体现。基于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例研究对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对滨水空间的设计规划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

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现状。

20世纪,北京、上海等城市引领了我国滨水空间开发和改造的热潮,城市的滨水空间逐渐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城市景观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很多城市将滨水空间作为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建设。但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城市的滨水空间建设还比较局限,并没有放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来考虑,仅注重水体本身的整治,忽略和整个城市的联系,注重经济效益胜过生态效益。而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使城市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绿色、低碳、环保上来,“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五位一体”的格局,更是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和保护管理,将生态的理念融入进去,以改善滨水景观环境。

1.2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景观发展起步较晚,空间规划设计相对落后且缺乏经验。近些年,我国的滨水景观由于快速盲目的改建,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规划缺乏整体性、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相冲突、无法传承地域文化等。这些均会导致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要素不协调,景观生态功能削减,甚至是城市滨水环境的恶化[1-2]。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现阶段结合生态理念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的重中之重。

1.2.1规划缺乏整体性设计。

现在的滨水空间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一是只注重设计和施工,忽略前期的项目调查评估和后期的总结归纳;二是未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滨水区域的具体功能出发,与城市割裂性明显,边界过渡生硬;三是土地使用混乱,资源利用不合理。

1.2.2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相冲突。

现如今的滨水设计、改造过于追求景观效果,大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河床被硬化、河道截弯改直,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结构;河道边界修筑景观大道,严重破坏了天然土壤;生产、生活废水过度排放,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图1)。

1.2.3地域文化传承缺失。

由于滨水景观设计方式陈旧,过度追求形式化,缺乏和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度结合,导致滨水设计普遍缺乏城市特色,千篇一律,甚至在多个城市出现相似的景观,不能突显当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

2生态理念下滨水空间设计构思。

生态理念的根本就是强调对生态的重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满足空间的景观效果和利用人群心理因素的同时,营造出生态环保的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注重整体性。要全面分析整个滨水区域,整合可以利用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其次,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当艺术性与景观性并重。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适当加入艺术元素,增加滨水景观的观赏、体验功能,力求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第三,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在进行生态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保护河岸、湿地、动植物等,多运用低碳节能的方法和技术,实现能源的自给,使场地充满活力。第四,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考虑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传承。在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地形地貌,合理保留和改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地物。这样不仅生态环保,而且更具地域特色。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寒地特殊的地理及气候因素,居民在冬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降低。对住区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创造具有寒冷地区文化特色的友好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一、引言。

国内对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住区规划、环境设计、交往空间等方面,而基于地域气候视角下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了气候因素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因寒地气候区,冬季长、气温低、寒风冰雪天气较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且现有的大多数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更多困难,直接影响到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问题。

二、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寒地城市位于北半球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漫长,日昼及日照时间较短,季节变化明显。尤其东北地区,由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严寒、降雪、寒风等恶劣气候状态下,造成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下降,出行不便等状况。2.行为模式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必要性活动(是指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下,并且人们有参与其中的意愿的情况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三种活动类型可以看出,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是一个主要因素。当户外环境的质量欠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环境质量较高时,在发生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户外活动时间具有显著的延长性,同时自发性活动发生的概率增加,伴随着自发性活动质量的提高,自然地社会性活动的概率也会逐步增加。

三、问题研究。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某些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尤其体现在寒冬季节。2.空间可使用时间短。地处寒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设施的使用受到季节及时间影响较大,而由于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空间环境设计的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在各个时间段的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没有创造出方便、温暖的交往场所,使住区公共空间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属性。3.地域文化的缺稀。当前的住区设计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追逐时髦等倾向。不考虑气候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千城一面”的公共空间,这种没有识别性的城市住区也难以使居民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无法促进交往。4.住区舒适度降低。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动设施、活动类型的缺乏,导致冬季住区公共空间长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无人问津的`惨状。住区内部陈设简单的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对于寒冷气候的冬季,也只是住区环境中冰冷的摆设,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住区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对于住户的需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设计,创造出适合寒地城市住区冬季公共空间的适宜场所。

四、冬季又好理念的住区公共空间。

对于寒地住区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应着重寒地气候因素与其他环境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一方面改善住区公共环境能抵御寒风的气候,创造出适合居民在冬季进行户外活动与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注重冬季气候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创造出适合寒地气候的住区公共空间。1.增加文化活动。在冬季,居民除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如上班、买菜等,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度过,因为住区室外环境是寒冷的,无法提供良好的、热舒适的室外空间,因而要想吸引居民冬季在室外环境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通过改善住区的气候环境,创造出防风、防寒的热舒适的公共空间。既促进里邻里交往,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住区充满生机。2.优化气候环境。保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改善冬季寒冷气候因素对住区公共空间的影响,提高住区整体热舒适度的微气候,减少冷风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影响。随着冬季寒冷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保证其铺装、材质、设施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并合理的种植枝叶茂密的高大常绿乔木和低矮灌木,可以抵挡冬季冷风的侵入,优化住区内的气候环境。3.营造人文环境。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重要的交流纽带与生活润滑剂,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满足当代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气息,在寒地这一点更为重要。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寒地气候的住区冬季友好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与社会交往的住区公共空间,对于长春市住区公共空间的阶段性的调研成果,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更加深入研究,并希望能够将成果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实际建设,将长春市住区的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舒适宜人。

五、结语。

针对寒地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必要性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使得在这里进行必要性活动的人们通过空间的优化来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当人们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为下次进行愉悦的必要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周而复始,我们相信这里的必要性活动空间会转化为社会性活动的空间,为在冬季的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友好交往的公共空间提供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与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5.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五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穿插于整个城市之中,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而加入新的元素。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市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交往、购物等非居住要求的具有公众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的特点。完整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

1方便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决定了它会成为城市生活的人群聚集地,因此在它的周边应该有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和疏散场地;不然会削弱它的使用功能,没有了人的公共空间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国内的城市建设需要这样的公共空间,除去本身的设计水平和内容,这种存在就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会、交友等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可见这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开发的先决条件。

2适宜的比例和尺度。

这个层面更多的涉及到建筑、城市美学的东西。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说道:当d/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h:沿街建筑高度;d:街道宽度)。数字化的精细作用到人的感性体会上,更能准确的把握人的心理体验,创造出适宜的活动空间。尺度包括形体的长度、宽度、整体与城市、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尺度更侧重于心理体会,应用于人对于周边环境和对象形象的评价,并给与一定的心理暗示。

3层次感和立体感。

空间存在暂时停留和永久存在两种形式;马洛斯“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包括生存、安全、情感、社交及自我价值实现5个层次。层次是穿越城市空间时对于城市远近的空间感受,这一过程存在开始、过度、高潮和尾声;空间处理手法主要是限定、围合、强调、收缩、延伸等。立体感主要是指城市及其组成部分应具有新鲜感、“运动感”、完整感;整个城市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因此街道立面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它是生动和富于变化的;整个城市天际线会有一定得曲折轮廓,它是对城市内容的最好解读,建筑的体量、高度、位置和颜色都是组成城市立体感的重要元素。

4应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

中国的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设计方法较单一、复制现象屡见不鲜,以致现在的较大的城市规划项目都有国外主导,但是另一方面国外的设计不是复制内容而是复制形式;国外从业人员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较多,城市有一定的特色,但是民族性和地域性不足,城市生活也会单一化。如果将许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交织在一起,融入设计理念中,那么城市的特有文化属性就存在了,城市的发展就有了限定,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也就不用再天马行空。

5基础设施。

现代城市经历了大拆大建、快速发展时期,现在设计的公共空间应更具有特色。现代空间理论认为,它是由具体的实在物质、形状、肌理、色彩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环境的特色。而公共空间重在人对于城市空间的体验,是视觉和心里的双重感应,因此进行空间设计应该着重于人的感受,空间的特性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公共空间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城市设计又是城市规划的显性化。公共空间主导了市民生活;城市设计贴现了市民利益;城市规划制订了城市发展的方向。三者应该取得纲领和实际规划设计上的统一,使得城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人文氛围。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六

为了实现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外围护结构的节能,专家通过研究和探讨而提出相关节能设计。

2.1墙体节能设计。

寒冷地区由于气候影响,农民在冬天许多行动都受到限制,根据农民所需的条件,可以总结出室内温度适合保持在16℃左右。因为是面积较大的墙体,所以一般采用370mm厚度的多孔砖墙,可以将实心粘土砖放在外围,这样虽然能够加强保温但是并不经济实惠。复合墙体逐渐受到欢迎,复合墙体主要是将钢筋混凝土与绝热材料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节省许多费用,也起到了保温作用。复合墙体更加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也对经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接下来介绍三种最主要的复合墙体。(1)内保温复合外墙。内保温复合墙体采用的材料主要是单一材料,强度也比较低,一般都要在表面附着一层保护层起保护作用。其中利用的膨胀珍珠岩保温砂浆使得这种墙体更加经济且方便施工。保温砂浆的保温作用非常好,但是对墙体整体的保温水平提升还是有限,一般在墙体内侧贴上一层,还要加强保护,虽然起到的保温效果还行,造价低,但是仍旧有提升空间。(2)外保温复合外墙。外保温复合墙体主要是在墙体外侧形成保温层,通常是将聚苯板粘贴挂在外墙,再用玻璃纤维网布覆盖,形成保护。这种做法相比内保温复合墙体有更好的稳定性,也能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且对墙体有着保护作用,增加了室内温度的恒定性,因此受到欢迎。(3)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墙体。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墙体就是将保温材料放置在墙体中,这种方法保温效果很好,不能进行修理,维修费用过高。但是本身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采取的做法是将保温层聚苯板等填入墙体,施工要注意填补严密,不要形成内部空气对流,这样才能很好的实现保温作用。

2.2门窗节能设计。

在寒冷地区,门窗的设计也很大程度影响了室内温度的高低。一般情况下,门窗能够消耗总热能的20%,门窗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节能设计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重要措施。(1)增加门窗的热阻,减少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门窗的热阻有两种,窗框和窗玻璃。寒冷地区所采用的窗户一般是木窗框或者铝合金窗框,窗框与窗户之间的交界处会有不严密现象。在增加门窗的热阻手段上,可通过在交接处添加保温材料来减少由温差引起的热传递。这样可减少热能消耗和洞口的漏风。玻璃可以采取双玻璃窗,这也是最经济的方法,虽然成本增加但是增加较少。(2)控制开窗面积。寒冷地区乡村住宅普遍采用单层,基本上不会有房屋紧凑的现象,污染也不严重,太阳辐射较强,考虑开窗面积也比较重要。为增加开窗的太阳辐射,可将南向的窗户适当增大面积,最大也不能超过百分之四十。在保温效果上,晚上通过拉窗帘进行保暖。(3)提高门窗保温性能。为获得更好的保温性,可提高门窗的保温性能,需对门窗质量要求,无论是制作还是后期安装使用都要求更高的.专注度。尽量减少安装时的缝隙,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改造以前所用的木板门,中间添加保温层等保温材料,以此实现更好的保温性能。

2.3屋面节能设计。

目前,在寒冷地区乡村住宅中选取的屋面大多选择传统的保温方法,也就是用干铺炉渣或者塑料薄膜上踩土。这样保温效果并不如新的材料强,可以采用更加保温的材料,改善保温效果。如果是平屋面,可以采用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如果是坡屋面可以用草泥或者麦秸泥然后再用吊顶。

2.4地面节能设计。

农村住宅的地面都比较简单,一般都不会考虑地面保温设计,耗热量也不是很高。但是如果能够考虑地面的保温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比如说可以在地面铺设一些碎砖或者灰土等保温层,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也经济实惠。另外,无论是从住宅环境还是住宅结构,都可以通过对室内环境进行改造,提高室内舒适度,这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法,以此来达到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根本目的。

3结束语。

由于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有着很大区别,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也都有着差别,因此在住房设计时还要考虑保温问题。在寒冷地区乡村住宅外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上不能只是直接改,而是要结合当地环境和经济适用性综合考虑,最后实现更好的改进。将外墙的材料多样化结合,实现复合外墙,在门窗的设计上多考虑气密性,在地面保温上也需要加入保温元素,这都是实现节能的因素。

参考文献:

[3]董源红.某地区多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浅析[j].煤炭工程,,(4):7-8.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七

1、为了加强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管理,创建文明、整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设施的设置、建设、管理、维护和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废弃物收运处理以及食堂的卫生管理。

3、凡在中心所工作的员工和外来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4、综合办公室为中心所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心所的有关室(窗口)都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5、环境卫生设施的开支经费由综合办公室报所长审批。

二、公共区域的清扫与保洁。

1、公共区域(包括主次干道、公共绿地、职工宿舍外环境等)的清扫与保洁,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

2、统一使用的建筑物、会议室、宣传设施、公告栏、厕所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清扫与保洁。各室(窗口)使用的建筑物、办公室等,应当由室(窗口)自行负责保持清洁。

3、禁止在中心所随地倾倒、堆放垃圾,禁止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及各种废弃物。

4、公共走道及阶梯,至少每日清扫一次,并须采用适当方法减少灰尘的飞扬。偏僻地段,每周清扫一次,做到无垃圾、无积水、无死角。

5、排水沟应经常清除污秽,保持清洁畅通。

6、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设施,必须特别保持清洁,做到无异味、无污秽。

7、办公、生活区内的树木、花草须加强养护和整修,保持鲜活完好,不准损毁、攀摘或向绿化带抛弃垃圾,不准在办公区晾晒衣物。

1、各室(窗口)都要建立每日轮流清扫卫生的制度。

2、室内应保持整洁,做到地面无污垢、痰迹、烟蒂、纸屑;桌面、柜上、窗台上无灰尘、污迹,清洁、整齐,窗明几净。室内无蜘蛛网、无杂物。

3、室内不准许随便存放垃圾,应及时把垃圾倒入垃圾筐内。

4、办公室内办公用品、报纸等摆放整齐有序,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个人生活用品应放在固定的抽屉和柜内。

5、室内禁止停放交通工具。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饮食卫生“五四”制。

2、食堂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由综合办公室督导,炊事员包干负责,明确责任。

3、炊事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新上岗的炊事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简单考核后才能上岗。

4、食堂操作间和设施的布局应科学合理,避免生熟工序交叉污染。

5、操作间及其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每餐清扫,保持整洁,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

6、食堂门窗、沙窗无灰尘、油垢,玻璃明亮;墙壁、屋顶经常打扫,保持无蜘蛛网、无黑垢油污。

7、食堂的灶台、抽油烟机、工作台、放物架等应洁净,无油垢和污垢、异味。室内的灯具、电扇见本色。

8、各种饮具、用具(大小塑料菜筐、盆、帘子等)要放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呈现本色。

9、炒菜、做饭的锅铲、铁瓢等工具一律不许放在地上或挪作它作。

10、各种蔬菜加工时,必须严格遵守一摘二洗三切配的程序进行。

11、凡洗完的各种蔬菜,不得有泥沙、杂物,用干净菜筐装好,存放架上,不允许中途落地。

12、待食用的菜肴、米饭,加盖防蝇、防尘罩。

13、炊事人员上岗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帽,上岗前必须先洗手和消毒。

14、炊事员上班不准带戒子、手镯,也不能涂指甲油。操作时不许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15、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食品。

16、食堂要配备消毒柜,使用的盆、碗、盘、碟、杯、筷等餐具都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用中的餐具必须每天消毒。消毒程序必须坚持“一洗、二清、三消毒”。

18、遵照各级爱委会有关灭鼠、灭蝇、灭蟑螂的安排和实际情况,按照技术要求在食堂内投放鼠药,喷洒药水,摆放夹鼠板,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

五、奖罚。

1、综合办公室要结合本所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卫生标准和卫生奖惩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对卫生做得好的室(窗口)和职工要表扬、奖励。尤其是食堂的卫生检查结果要与炊事员的工资挂钩,以促进食堂的食品卫生质量不断提高。

2、同时,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综合办公室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采取整改措施,并可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经济处罚。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八

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是进行人际交往,邻里互动和社区活动的一种公共空间形式。对室内外的联系具有重要、多样和经济性的作用,并且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的公共交往空间由于高层建筑的竖向叠加的形式,加强了居民的隐私性的同时也减少了居民交流的机会。而且高层住宅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导致了交通空间的有限,减少了居民停留的时间,阻碍了居民间的交往接触和公共环境的良好氛围形成。同时,高层住宅容纳了更多的居民,由于自身的文化、心理等环境的不同,也降低了交往的可能。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九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品牌意识也逐渐提高。对于专卖店空间设计的要求,受到了商家的重视。专卖店设计不仅仅是品牌形象的塑造,更对产品的推广和销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专卖店;设计;营销;影响。

一、何谓专卖店。

专卖店(exclusiveshop)是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制造商品牌和中间商品牌)为主的零售业态。专卖店一般选址于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以著名品牌、大众品牌为主;销售体现量小、质优、高毛利;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面售;注重品牌名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知识性服务。零售店:通常指商家出售商品给消费者的地方,以小额出售或是单一个数售卖为主,区别于大宗货品的批发(wholesale)业务。

专卖店市场定位是指专卖店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设计,创立产品、品牌或专卖店在目标客户心目中的某种形象或某种个性特征,保留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位置,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简而言之,就是专卖店在客户心目中树立独特的形象。在负责专卖店空间设计与展示工作前,了解商家的定位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方向准确的前提下,空间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为商业服务。专卖店空间蕴涵着巨大的潜力资源,它所具备的'动力系统对品牌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产品的陈列方式,灯光、色彩的运用,空间功能的划分,店内装饰品的选择,甚至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员工的统一着装等等,所有的设计要素都应该围绕品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展开。

把握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专卖店空间设计为商家带来利润的直接途径之一。专卖店设计更要讲求战略,好的空间设计,首要任务就是把品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凸现出来。消费者购物一般都会把卖场体验添加到购买行为中,良好的定位意识前提下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扩大商家的利润,成为专卖店成功的重要商业因素之一。

在专卖店设计中,当设计师明确了商家的市场定位,设计的主题定位也就找到了方向。接下来实际设计工作中要面对的重点问题,就是把握空间展示与产品的关系。

专卖店的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同一个品牌的系列产品,对品牌的可选择面较窄,这是专卖店的优势体现,避免了与终端同类产品的竞争。因此,专卖店的中心就是产品,产品的展示空间是专卖店中的核心空间。一个专卖店的成功在于它能够给产品提供一个合适的展示平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及对产品品牌产生兴趣和关注。因此,实物展示部分是关键,如何更好地表现或突出产品的特性,是专卖店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在展示设计的细节考虑中,从logo的位置到产品的摆放与相互搭配、产品结构设置实用与有效等,都不可忽视。

产品展示风格独特别致,特点突出,不仅使品牌形象变得个性鲜明,还将丰富产品的外在形象,渲染品牌的感染力,影响着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可是,并非所有的经营方和设计师都能理智地认识到展示效果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喜欢脱离产品自身的特点去追随流行风格,或者孤立地考虑展示效果的美观与否。当关注点仅仅集中在展示上的悦目时,产品的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很多大投资装修的商业场所,尽管装修效果富丽堂皇,但却总激不起顾客的消费欲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只能是昙花一现。追溯失败的根源有很多,其中之一也和设计师、经营方的出发点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品牌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产品线,占据80%份额的都是少数几个畅销产品。那么在展示设计当中,不仅要考虑产品陈列的美观性,更要考虑专卖店的平方效益,避免专卖店出现局部热、整体冷、造成大部分普通产品滞销的局面。例如美陶居品牌对陶瓷城专卖店的改进方案中,产品的陈列进行了整体的规划,选择五到八款畅销产品,分别布置在专卖店的不同位置,在畅销产品周围搭配常规产品,在专卖店形成不同的热点,以此来聚集人气,销售额同时也得到可喜的提升。如何在设计当中提升整个专卖店的效益,把握展示与产品的关系,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的。

归根到底,商家的最终目的是销售产品,获取最大的盈利。而为专卖店进行空间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为其推介产品和推介产品的服务,所有展示效果的最终目标围绕的也应该是产品,以及产品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专卖店空间设计中的关键。

四、结论。

在讲究品牌化的今天,品牌专卖店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是单纯的物质构造的实体,同时也是商品与品牌的外延空间。专卖店是销售环节的最直接的外观表现,在商铺林立的商业大环境中,专卖店的设计应减少平淡无奇的相似与雷同,突出差异与刺激,在消费者视觉疲劳时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一个好的品牌,需要好的品牌专卖店空间,才能彰显品牌的风格和个性。

参考文献。

[1]谷口邦:商业设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卢涛:家具专卖店设计探讨[eb/ol].深圳家具报,.

[4]车伟蔡荣光:专卖店——实现销售与利润最大化的利器[eb/ol].全球品牌网,2006.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

2.酒店行政办公区域应设在酒店公共区域,主要设总经理室,销售部,餐饮总监,财务部,接待室等部门,四星级酒店一般公共区域的行政办公区域为200-300平方米。

应尽量避免游泳池面区域有立柱。

4.游泳池长边两端不宜直接靠墙,应留有池边空间,可供上岸休息。池边应设有躺椅休息区域,以及饮料服务设施。

5.更衣室通向游泳池的通道上应设有洗脚消毒池。

6.公共区域宜设置通道或观察窗直接通向游泳池。

7.如设有spa区域,应与游泳池健身房能独立分开出入,可设通道相连。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一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表现空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形体或线条之间的相互重叠、相互穿插以表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前后空间位置以及主次关系。三清殿壁画同样采用了这一传统方式。其一,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之间的相互重叠。三清殿壁画所描绘的292尊神仙形象在画面中的纵向排列为三至四排,在画面前排的形象以全身像的面貌呈现,处在第二排和第三排的形象被描绘为半身像或者胸像,而画面最后一排的形象仅为头像。其二,在表现个体人物或器物时,艺术家则是通过线条之间的相互重叠表现体积和空间效果。如:人物面部与耳朵的前后关系、鼻子与眼睛的前后关系、帽子与头部的前后关系以及众神仙服饰上的飘带与身体的前后关系等。其三,贯穿壁画始终的云团,同样是运用大量弧线的层层叠压体现流云奔涌、前后翻卷的空间效果。

虚实变化与多种对比建立空间效果。

运用虚实变化使画面产生前强后弱的对比,从而达到空间表现的目的,是三清殿壁画空间表达的又一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虚实方法的运用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较为广泛,古代画家在创作人物题材的作品时,一般采用的是平面排列的方式,涉及到主次及远近关系时,则是通过人物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大小以及前后位置来体现,如《历代帝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三清殿壁画在保持传统绘画平面排列构图的基础上,大胆地使用了虚与实的对比,使庄严肃穆的画面产生空灵虚幻的空间效果。这种形式首先体现在对光环的`处理上,其次在表现穿插于人物之间的云彩时,所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则是随着云彩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三清殿壁画不仅在整体布局中安排画面的空间效果,而且在局部塑造中,也十分注意空间处理。其一,利用弧线与直线的对比。在大量运用弧线表现动感的同时,艺术家有意强调直线的作用,通过弧线与直线的对比使画面产生丰富的空间效果。与数量众多的弧线相比,直线所占比例极少,然而在艺术家的精心安排下,少量的直线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绝妙效果。如玉女手中的羽扇、宫幡,神o手中的剑戟、长矛与周围密集弧线形成的对比;一些直泻而下的飘带、建筑物的边线、装饰图案中的直线与周围大量弧线形成的对比等。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清殿西壁北段的天猷副元帅,他的形象被描绘为三头六臂,两手执剑,两手捧刀,一手拿钺,其形象威武勇猛、势不可挡。元帅手中的剑、刀、钺三种武器在画面中形成的横、竖、斜直线,穿梭于衣带飘飘、虬髯飞舞的大量弧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尤其是手中的钺杆,与后面繁缛的装饰、飘扬的衣带形成了曲与直、横与竖、多与少的视觉对比。由于钺和剑的出现,使原本纷乱缭绕的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秩序感,武器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随之产生。其二,利用疏与密的对比产生空间效果。艺术家充分利用疏与密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在形成节奏感的同时,让观众产生空间幻觉。这种方法的运用,一方面体现在对主神的表现上。为了凸显主神的绝对权威,除了所占面积远远超出周围随从外,每位主神的周围都留有较大的空间,再加上对主神像后面随从形象的弱处理,造成了视觉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前后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随之产生。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正面与侧面形象的繁简对比中。壁画中的正面形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塑造的极其华丽繁缛,与少量简洁概括的背面与侧面形象形成了明显的疏密对比。如北壁西段勾陈大帝右下方的侧面立像与周围的对比;西壁南段身着蓝袍太乙的侧面立像与周围形成的对比;神龛西侧东极大帝左面的背面形象与周围形成的对比等。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疏与密的对比元素在画面中形成的空间作用。其三,通过静与动的对比营造空间效果。静与动的变化关系,在壁画中是以或隐或显的形式呈现的,虽然这种对比元素不及其他对比元素那么张扬,但其对画面空间的形成,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壁画的整体布局,八位主神的形象不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周围形态各异的众神仙像;在相对直立的朝拜队伍中,人物之间的对语、沉思、倾听、注视以及左顾右盼使画面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恂恂儒雅的学士、凝目欲语的玉女与须发猬立、横眉怒目的神王以及相貌奇特的天神之间,同样地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在看似整齐的队伍中,人物之间三三两两的相互照应也同样是静与动的对比;涌动于壁画上下部分的云彩与相对静止的人群形成了整体画面静与动的对比。

运用色彩变化建立画面空间效果。

三清殿壁画的主色调为石青、石绿,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搭配小面积的深红、土黄、土红、紫色、朱砂等暖色系颜色,使壁画在统一中求变化,既浑厚有力又不乏靓丽。大面积冷色与局部暖色之间的对比,使画面产生跳跃感,并产生了远近效果。如主神像衣袍中大面积的暖色,有别于周围随从冷灰色的服饰;西壁北部引进仙官通体的大红衣袍与周围蓝绿色调形成前后空间关系;勾陈大帝右下方穿绿色袍服的随从与周围的暖色形成对比;西王母旁边身着高纯度蓝色袍服的太乙与周围形成的色彩对比等。对于画面的局部表现,艺术家也充分运用色彩的冷暖变化表现空间。如东极大帝红色的袍服搭配以绿色衣带,太乙蓝色长袍搭配以金色衣带,奉宝玉女土红色袍服搭配以绿色衣带等。冷暖色的有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增强了表现空间的力度。另外,艺术家在运用色彩冷暖创造空间的同时,对画面黑白灰的运用也十分讲究。如大部分人物的面部、衣服的领带以及诸神仙头后面的光环都以白色绘制,与周围较深的颜色形成了黑白对比,使人物的面部在深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在深色面积较大的地方,绘以浅色衣服或者利用白色衣带进行分割,使画面产生空间秩序;大面积白色的云彩,穿插于深色的人物中间,使画面形成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沥粉贴金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壁画在一些重要的部分,如西王母头上金色的凤冠,人物的头饰、服饰,以及器物等都运用了这种技法,熠熠生辉的金色和突起的线描相结合,在以青绿色为主的壁画中,十分耀眼。

在平面中表现立体和空间,并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宗教题材的人物绘画。13世纪的中国画工,还处在思想受禁锢和技术手段不成熟的时期,即便是同时期意大利画家乔托,也仍在寻求立体再现自然的方法。然而,绘制三清殿壁画的工匠们,通过大胆巧妙地运用各种“中国式”表现空间的元素,将最高达2.85米,共292位神仙形象以及众多饰品、器物、亭台楼阁等统一于同一画面中,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大型朝拜画面。这种有效地表现空间的能力对壁画的成功绘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且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中国传统绘画的范畴,使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内容的教化,产生一种接受的自觉与敬仰之情。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二

_是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日,x街道教育办公室围绕活动主题“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四项要求扎实开展“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周”活动,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现就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1、提高活动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成立“城市公共安全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并将活动方案要求下发至每一名安全工作人员与教师,按照“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抓关键、抓薄弱环节、抓重点部位,确保活动扎实有效,掷地有声。

2、拓新宣传渠道,活化主题教育内容。学校除充分利用电子屏、手抄报、宣传栏、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方式外,还通过qq群、微信等新媒体向学生家长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科普知识,要求克服内容空泛老生常谈,做到图文并茂形式灵活,真正使学生家长对教育内容入眼入心入行动;积极协调安监、应急、地震、气象、民政等部门,进校、园举办讲座培训,接受城市公共安全工作的专业指导,联合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城市公共安全活动。

3、组织疏散演练,提升应急避险技能。各学校在城市公共安全周期间要组织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演练前有方案、演练中有秩序,演练后有总结。确保通过演练活动让学生熟悉预警信号、逃生疏散路径和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学校的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积极邀请安监部门现场指导演练,确保演练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4、开展隐患大排查,确保汛期零隐患。结合当前的安全形势和季节特点,“城市公共安全周”集中组织开展校园防汛安全自查工作和校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对各类建筑物、校内树木及消防、避雷、用水、用电、管网、应急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梳理安全隐患清单,明确整改治理方案,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校园安全零隐患,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三

摘要:在当下中国的城市里,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住宅购买的生力军,城市青年对住宅选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空间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功能优先,提高有限空间的使用效率,以此打造出适合中国城市青年舒适、实用、高品质的住宅空间。

面对着市场房价的空前飞涨,城市青年对于购房的热情持续高涨而整体的购买力却相对较低,小户型住宅自然成为了青年的首选,小户型住宅既是青年经济能力所及同时又满足了青年对于工作、生活、娱乐、会客、收藏、健身、停车等的需求。然而如何设计出经济合理、功能丰富的空间,是设计师要考虑的问题。

1.住址交通条件便捷。

现在的青年人处在事业的发展期,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创造性上,有属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所在工作上的时间占了绝大部分,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其他快速的交通工具的时候,那么便捷的交通成为了首先;另外,工作地区大部分处于闹市区域,相应的生活以及时尚追求,聚会交际等活动也较多。

2.住址周边设施齐全。

日常中两点一线的生活,导致年轻对于功能设计的就近性需求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居住区域内有学校、菜市场、网吧、体育场、超市等等设施,这样的设计在更多房地产小区里越来越多,齐全的周边设施让青年人居住更加安心舒适。

3.住址具有升值潜力。

当年青年人在选择住址时,大部分都是首套房,将来很快就会过渡到更好居住环境中,所以往往首套房是典型的过渡型住宅,那么将来首套房的出售和转租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那么对于有投资需求的青年人来说,有较好升值潜力,有高回报率的住址也是主要考虑点之一。

进入21世纪,城市化速度的加快,适应当代青年居住的小户型住宅户型多种多样,它既具有一般住宅的基本生活条件,又能够满足城市青年的其它住房需求,按照其住宅内各个功能空间的组合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空间整体型:空间各自独立型;跃层空间型。

1.空间整体型。

小户型住宅主要是指户型中所有空间都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这样的空间在可以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整体面积会减小,进而整体的房价也能得到控制,单个户型的面积平均在30平米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olo”空间(图1—1)。

2.间各自独立户型。

空间各自独立型,是指各个功能空间相对独立,有隔墙分割开来,有各自的通风与采光,可以各自封闭起来。这样的居室空间整体的'平面布局上划分清晰,功能明确,空间较大,造价也会提高,比较适合家庭成员较多的青年家庭。3.高层空间型这类型的空间占地面积有限,但是层高较高,大概4米以上,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上下两层式设计,这样在空间的纵向上利用上有了更多的发挥。设计风格上也比较符合当代青年人的审美需求。

1.空间布置设计。

青年居住空间的设计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考虑空间的限制,例如本身能户型或者说建筑内外造型、结构,以及造价,预算等。第二个方面则要考虑空间的功能效果。例如,厨房旁边就会是餐厅,卧室旁边就是厕所等。即便是世界著名的凡尔赛宫,它的室内空间功能的安排都存在很多大的问题,路易十六临幸蒙特斯庞夫人时,很讽刺的是必须先穿越已经失宠的德拉瓦里埃尔的卧室。

2.“开放”空间设计。

开放空间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在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建筑构件等来扩大它的内部使用空间面积。另一层意思则是在空间进行装饰设计时,各个空间的划分采用公开与半公开的方式,让整体的空间开敞化,体现流动性,并且可以随着功能需求的变化,空间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更加适应青年人的居住需求。

3.空间叠加设计。

空间叠加这里指的是纵线上的叠加,例如较高层高的空间里,尺度在4.8米以上的,可以设计成两层式的复合空间,二层可以考虑安排居住等私密性空间,一层组可以设计客厅、厨房、工作空间,空间上下动静结合,纵线空间最大限度的利用,其他一些储藏储物空间可以固定在墙体上,节省地面空间。

4.空间转化设计。

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三维性的转化,例如表现为可以转动的隔墙,“隐形门”的设计就是主要案例,打开的时候可以连接另一个空间,而关闭的时候则回复它原本的使用功能,与另一个空间完全区分开。另一个方面则是四维性的转化,意思就是在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一项时间概念,不同的时间段,同一个空间功能可以改变,白天当书房和餐厅,晚上则可以做卧室,以此类推。韩国日本的小户型住宅空间中转化设计比较典型。

5.服务空间公用化设计。

对于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空间可以考虑放在整体户型的中心部位,方便其他各个空间的使用者在最短时间,最短路程,最方便的情况下到达该区域,减少空间拥挤。在韩国的小户型住宅中餐厅的安排一般都放在空间入口处位置。其他的服务型空间,例如卫生间、洗手台等就可以改变原本阴暗潮湿的环境,变得敞亮,舒适起来。6.空间的统一性设计在有限的居住空间中,把可以合并的空间统一起来,例如卧室与更衣室的统一,厨房和餐厅的统一,厕所与存储空间的统一,让功能更直接,使用更方便,空间更节省。四、总结如何满足当今城市青年对住宅空间的需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课题,本文中所提到一些理论与方案是在笔者的项目实践以及专业理论的学习中总结而来。对于适合城市青年的小户型住宅来说,合理使用内部空间的每一寸面积是首要目标,平衡紧凑型与舒适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涅兰生,皱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2]吴启焰.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出版社..

[3]与小户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四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橱窗,为市民的社会活动提供场所,反映着城市景观的变迁。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是构筑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依托,并以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城市空间。本文希望通过对城市和文化的阐述引出城市公共空间文化性构筑的必要性及措施,强调设计中文脉的延续。

关键词:城市、城市公共空间、文化。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因素,是城市文化观念的自然延伸。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显性文化形态如人的行为、建筑物、空间构成方式、环境雕塑、环境小品设施、乡土植物等,体现着这种文化的渗透,也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要素的存在,不单具有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同时对城市文脉的延续、景观的多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居民更具安全感、归属感,促进人们丰富的交流以及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城市的文化性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由于每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便归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了不同的文化。从社会价值意义讲,它是人们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又是每个社会成员成长发展、汲取营养的根。_文化_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_人化_,一切_文化_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也就是_人性化_本质就是尊重他们的_文化_。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必然产物,相对于人类的其它文化成果而言,城市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它始终处于不断地交替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以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属性的产物,是根植于人类一定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文化土壤之上的,同时又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文明人类的生息地。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大_容器_。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及其文化性构筑的必要性。

人类聚居形成了城市。人之所以要聚居,是因为人的生存既需要依赖于自然,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又需要人际间的互相依赖。所以,人类聚居的城市中就出现了为人们进行这些活动的公共空间,且依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差别。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能使人们的种种公共生活行为在其中有效进行,并最大程度地反映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这类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人群聚集性和活动滞留性,强调对全体公众的开放性。由于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和多种功能,它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体现。

文化性作为城市最具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灵魂所系。芒福德(lewismumford)在他的城市理论中说:_城市有包涵各种文化的能力_,_城市通过它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程度_。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市民们日常生活、社交的场所,应该依托于地域文化的背景,注重文化特色的营造,设计出具有情感归属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性营造,是在满足空间功能性基础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环境评价的重要标准。吴良镛老先生曾说:_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界,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特色是文化的积淀,特色是民族的凝结,特色是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它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心灵上的共鸣,感情上的陶醉。_而这一系列词语都反映出地域文化是创造特色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创造的必然性源流之一就是_文化_。

三从地域文化中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

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特点,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它独特的文化成就和艺术特色,成为该民族该国家的精神性力量。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城市中的历史沿革、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来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及技术材料,将其溶入空间设计之中。例如景墙的设计就常以最直接的方式,以名人典故为主题,进行浮雕创作,在分割空间或形成景观节点的同时也突显了文化特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传递功能。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五

[摘要]加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学问题研究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的重大现实需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积极事前防范,高效事中应对,做好事后处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体现,直接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分析我国目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策略,从而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研究。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关键时期,也正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我过目前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这诸多问题,提高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仍是今后工作重点。综合考虑分析应急工作的各项因素,针对性的改进应对政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日益突出,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已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重大隐患。各级政府对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妥善预防和处理公共安全突发危机都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仍需进一步提出改进研究工作。

1.1应急法制不健全。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政府实施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仍然比较分散,紧急行政命令仍优于法治。虽然我国已经先后制订了应对社会动乱的相关法律,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未能有效的依法进行,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难以协调等问题。

1.2应对机制缺损。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应对机制也在日益完善。然而,应对机制建设过程中部门意识浓厚,考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致使我国系统性的应对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整合机制:重要信息缺乏统一共享,各部门缺乏统一调度,处置力量缺乏统一共用,造成应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效能受限;二是缺乏协调机制:我国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模式对单位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强,而对复合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慢且效率低下,缺乏应对开放性事件的开放性和统一性思维。

1.3社会参与力量不足。

政府缺乏“开放全能”的应急管理思维,不能积极发挥和调度社会力量。传统的政府管理思维束手束脚,忽视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功效。社会力量自身缺乏组织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习惯别动等待,不能发挥自救和互救的力量。

1.4专业人才的缺乏。

我国极度缺乏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的专业人员,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专业的指挥人员和搜救人员。多为政府官员直接指导发令,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性,致使在指挥调度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专业性,造成应急失误和资源浪费。

1.5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教育缺乏。

有关于危机应对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科普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缺乏,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薄弱,危急关头自我防护能力和互救能力缺乏,加重了突发事件的损失。

2.1健全应急法制法规。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上,法制法规建设不完善,也存在难以协调等问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至关重要,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依法行政,是应急工作顺利展开、将突发事件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保障。

2.2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2.3强化民众参与机制。

民众在应急突发事假中积极参与,可减轻救援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损失,提高救援效率。政府应具有“开放全能”的应急管理思维,积极发挥和调度社会力量,在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充分发挥民众的社会力量,形成“众志成城”的坚固力量。民众参与救助的同时,一方面鼓舞增强受灾人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得广大民众增强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的自我防护,自我救助和互救的能力。

2.4培养应急专业人才。

专业的应急人才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中至关重要,专业、正确的应对政策才可高效利用资源,控制应急风险。专业应急人才的培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挥型人员,统筹规划,统一指挥调度,把握宏观工作,整体出发;第二,信息型人员,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关键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专业分析处理后反馈给各个部门,从而可以高效应急;第三,执行型人才,反应灵敏,执行力强,准确高效,才能在突发事件处理中节约时间,正确应对;第四,疏导型人才,灾难中以及灾难后期,都亟需心理疏导专业人才,安抚受灾民众情绪,听从统一调度。

2.5完善应急教育体系。

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薄弱,缺乏自救和互救能力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方面。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科学体系,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大众的危机培训和教育至关重要。加强危机应对科普宣传,定期专业危机教育培训,提供各种专业危机实战演练,有效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可有效减免突发事件的危机损失。

结束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完善,法律体制的日益健全,科技措施的有效利用,民众力量的有效发挥,危机防范意识的增强都将有效改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六

以理解和改善我国当前城市开放空间状况为目的的研究应该始于近代或更早,因为随着近代工业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原封建社会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转变,园林、古迹以及山体、水体等自然要素逐渐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并在1949年后几十年中历经变化。从近代至今的百年时间,我国城市开放空间从产生至发展都极具鲜明的中国特色,追溯其演变轨迹,是认识、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所在。关于5种研究视角的综述,涵盖了城市化进程中与开放空间有关的主要议题。以形态分析的3个层次即物质形态、形态演变动因、形态演变结果为纲,整合城市形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策分析及视觉感知等5种视角的研究,即可形成一个具开放性、立体的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回答在不同城市背景下开放空间为何和如何存在、生产、再生产。不同视角之间还可能存在交叉与关联,这将为理解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开放空间问题提供更多元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城市研究越来越普及的工具,20后结合时间维度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istoricalgis)的出现为众多人文、自然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根据最新isi检索,以historicalgis为关键词和标题的论文分别在2007和后大量出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传统gis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了时间编码,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功能。虽然目前没有成熟的hgis商用软件,但是很多欧美学术机构利用现有gis进行了历史地图的数据存档、分析、再现等科研工作并提供社会服务。互联网的普及和webgis的发展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从专业应用到服务公众的桥梁,可以用互联网发布历史档案与研究成果的空间数据,甚至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收集市民反馈和注记的空间数据,如philaplace.org和mappingdubois.org网站就是很好的实例,这些网站突出了公众教育和研究的循环,也体现了对普通市民记忆的尊重。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及新中国的省会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史料存档。笔者以多期历史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搭建起多维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图1)。将基础数据经过整理、校准后进行形态制图,重绘了与开放空间有关的公园、广场、水体、道路等元素,在arcgis9.3中进行了历时性的空间分析,结果见图2、3、4。从图中可知,利用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以全面地追溯南京开放空间形态演变、动因、结果,为规划决策、建成评价和公众参与提供了生动、准确的数据和开放的信息平台,赋予研究以“存史、资治、教化”的新含义。图2中,深蓝色为水体,红色代表距离水体直线距离超过500m,颜色梯度表示城市用地与水体距离,越趋向红色距离水体越远,受水体影响也就越小。由图2可以看到,南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中水体的面积、类型日益减少,其中点状水体减少最多,随着水体减少和形态简单化,缓冲带面积呈现更加急剧减少的趋势,这对于城市微气候和栖地必然产生持续的影响。随着沿路建筑密度的增加,视野通透区(可见区域)明显减少和碎片化,城市风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图3)。3个时期视野最开阔处的土地利用有所不同,分别是空地、农田、水体(1930),空地、公园、水体(1962)和公园、广场、水体(2007)。在这个过程中,沿街建筑从零星分布到沿街一层皮再到全面密集化导致整体可见视域的减少;水体可见性日益降低缘于水面本身的减少和建筑的遮挡;城市发展中,公园和街头绿地面积增加,其在视野通透区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图4可知,20世纪初期南京城内大型的自然山体、水体是公园建设的依托,1990年后广场大规模出现,多邻近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和广场面积的增加、路网的加密、桥梁的架设,使得其服务范围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其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如新街口和周边地区、城北地区、城东地区至今仍缺乏公园和广场,近年来这些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密度又加剧了公共空间缺乏的状况。

3结语。

只有理解了城市由何组成、如何形成、有何功能,以及对于人的意义等,才能设计出好的城市布局。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空间类型,与其他城市空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整合不同视角的研究能全面、立体的理解其多种类型、多重属性,及这种复杂关系的前因后果。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对本土城市的历时性研究是理解其演变过程以及制定当前空间规划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当前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弱势地位除了与客观因素及人口、社会经济等大背景有关外,与规划决策时基础信息严重不足也有重要关系,即缺乏多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如今,城市环境改善过程出现新的机遇与挑战,业界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开放空间设计框架;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言,需要研究整理其开放空间规划与实践的历史遗存,而满足这些需求必须以描述和分析性研究为基础。笔者提出的多维视角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以规划设计师最为关注的形态为基础,多角度历时性的描述和分析不仅能全面系统的认识城市开放空间,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将理论研究反馈于规划实践;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webgis平台让这类基础性的研究更具有延展性和公共性。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七

【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

二、广场中人的行为尺度空间。

人的行为选择空间,空间又影响人的行为,人类行为模式对公共空间设计有直接的要求,同时空间设计是否合理,也影响着人们在此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人的尺度”是公共空间的基本标尺,但广场的尺度主要是由广场的功能所决定的,同时还与广场的类型、交通状况以及广场建筑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广场尺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尺寸、尺度和比例。根据人类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可划分为三种广场空间尺度:(1)在25m见方的空间尺寸;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指出:“要以20~25为模数来设计外部空间”。在这个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容易交流、沟通而且感觉比较亲切。(2)在110m左右的场所尺寸;根据我们的视力调查,一旦超出110m,视力就只看到人的大概的状态。一旦超过这个尺寸,广场就会显得宽阔,人会觉得很渺小,失去亲切的场所感。(3)390m左右的领域尺寸;让人产生宏伟深远的感觉,在纪念性和政治行的广场中才会采用这样的尺寸。国外的广场设计很重视人的心理感受,美国的佩雷小广场,广场虽然小,但是它为历经喧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大自然的绝妙休闲场所。备受人们青睐。在我们国家西安的大雁塔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占地100余亩。由于大雁塔广场的布局考虑到人的行为空间、人的视觉感受和人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求,在广场中没有让人产生空旷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到宽阔、宏伟。

广场尺寸大小除了受限于人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的距离外还受到广场周围建筑物高低与距离的比例的不同。如果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与广场的大小比例是一样的那么人在其中就会有一种安全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如果建筑物的高度是广场大小的两倍时人仍然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也不会产生排斥、离散的感觉。当其比例达到三时,会使人产生排斥离散感。当然广场的空间除了尺度的问题外,还受到活动的内容、布局的分区、视觉特征、光照条件以及运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

空间位置的选择对于广场的使用程度也是至关重要。也是人的行为组织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的行为尺度影响着人的心理,以至人的心理要寻求能适合于自己要求的环境,行为也趋向于设置在最能满足需求的空间环境中,只有将活动安排在最符合其功能的合适场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人性空间。这也突出了人类行为尺度的重要性,只有掌握这些基本要素,才能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合理。

三、广场中人的行为轨迹。

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_往、社会_往和亲密_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人们自发的活动晨练、表演、集会等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还要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小空间,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在广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四、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中处处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人类行为尺度是广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尊重人类行为尺度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相对的,也就要求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定位,要明确主题,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如老、幼、妇、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把残疾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在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当前的公共空间与特殊群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缺乏无障碍化、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在广场的喷泉周围只有我们正常人行走的台阶,而没有给残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还有在广场当中新设置的饮用水,没有说明,有经验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义,可识别性差。

在公共的空间场所中不只是健全健康的人在其中使用,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特殊群体。考虑他们的特殊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把他们作为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依据。考虑到这些人的不同行为尺度、具体需求不同,在面向公众化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局部,创造出有适应各种人群的使用空间。

五、结语。

一个好的广场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景观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广场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坷,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八

20x年,我县减灾救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做好冬春生活救济和灾害应急救助为着手,不断加强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救助措施,切实保障了灾民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顺利完成了上级部门和本级制定的各项救灾工作任务。

一、全年工作回顾。

(一)自然灾害情况。

20x年初,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我县x、但x、与x、x、x、x6个乡镇发生了低温冷冻灾害;入汛后,强降雨引发的“7、5”、“7、11”、“9、3”、“9、14”等四次局部性洪涝灾害,致使我县16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据统计,全年灾害共造成受灾人口2、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倒危房群众425人,饮水困难人口64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4万亩,成灾2、5万亩,绝收0、7万亩,倒塌群众住房120户301间,损坏房屋293间,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3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484万元。

(二)救灾救济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冬春救济工作。截止目前,我县已下拨各类救灾款131、5万元,其中打卡发放春荒缺粮群众口粮救济款30万元;发放灾民建房补助款84、5万元,损房补助款17万元,发放各类衣被470床件,通过以上各项救助措施,共救助困难群众2、1万人次,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做到冬春救济工作的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县民政局于9月下旬就安排各乡镇开展冬春困难群众口粮救济的前期调查摸底和建档工作。并召开乡镇分管领导和民政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各乡镇在已建立的需救济台账基础上,进一步摸排重点,建立包保责任制。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尤其是居住较为偏远的困难群众家庭给予特别关注;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严寒天气,做到积极防范,提前准备,针对我县不少困难群众居住在高寒山区这一特点,全力做好棉衣被的前期储备。除向上级业务部门积极申报,尽力争取,又筹措部分资金做好衣被采购准备,努力做到棉衣被储备充足,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分发到需救助困难群众手中,确保冬春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二是全力做好灾民建房工作。全年我县共实施灾民建房120户320间,其中五保户2户4间,低保户17户45间,相对贫困户98户257间,一般户3户14间,共投入建房资金102万元。为帮助受灾群体早日恢复住房,重建家园,我们不等不靠,在灾情发生后,上级专项经费尚未下达前,县民政救灾部门积极筹措建房资金80余万元,帮助群众先期开展恢复重建。并要求各乡镇在建房工作中加强领导,指导建房户合理选址、科学规划,利用晴好天气,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房进度,督促建房对象尽早建成入住。截止目前,全县97户灾民建房已全部开工在建,其中已完工62户,所有在建房屋都可在上级要求的春节前完工入住。

(三)备灾工作。

一是对各乡镇和部分村级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今年5月初,我们通过精心组织,安排各乡镇灾情统计管理人员进行国家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工作,县民政局为他们统一征订培训教材,分批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同时利用“以会代训”形式对乡镇和村级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他们救灾业务理论知识,提高工作技能,规范工作程序。使乡、村灾害员在开展工作中,能做到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及时高效、规范运作。

二是加强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的监管力度。做好救灾款物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是保证生产救灾工作健康运行的关键,也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所在。县民政局在7月下旬会同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全年下拨的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项检查。检查中对发现问题的立即纠正,并做到跟踪督查,确保发现的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反馈。通过检查,既严肃了救灾工作纪律,又宣传了救灾工作政策,进一步增强基层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工作重要性认识,强化救灾款物的规范使用,提高乡镇民政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确保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安全有效。同时,在入汛前,我们还利用晴好天气,对县级救灾仓储物资进行清点、翻晒和整理,并作详细登记,确保救灾物资储备完好,为灾害发生期间物资的应急调拨使用提供保障。

三是成立减灾救灾委员会。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减灾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全县重大减灾救灾活动,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8月初,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常委、zd委书记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为第一副主任的x县减灾救灾委员会(室[]89号文)。减灾救灾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县救灾工作机构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标志着救灾工作由单一的被动救灾向主动的综合性减灾的转变,这必将对今后我县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工作产生深运的影响。

四是做好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工作。今年的5月12日是第七个全国“城市公共安全日”,10月13日是第二十六个“国际减灾日”。为广泛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知识,唤起社会各界对城市公共安全工作的关注,提高公众自救和互救技能,推动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我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公共安全科普宣传活动。5月初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x县“城市公共安全日”活动方案》,部署安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城市公共安全活动。活动当天在城区文庙广场开展了城市公共安全大型广场咨询活动,县应急办、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水务局、科技局、农委、气象局、卫生局、林业局等9家单位在广场设置宣传台和图片展板,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城区各社区也积极组织辖区人员到现场参与活动,提高居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和技能;通过开展广场咨询活动,为过往群众解答城市公共安全知识;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街头巷尾进行义务宣传,有效地宣传了城市公共安全知识,增强了群众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使其能掌握减轻灾害损失的技能,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申报和建设。为增强市民城市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群众城市公共安全能力,我县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建设工作与“城市公共安全日”活动有机结合,以社区为平台,以“全国城市公共安全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我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力度。同时加强对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点“荷香社区”的业务指导和软硬设施建设,将其列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对上申报。

二、20x年度工作打算。

20x年我们将在保障群众冬春生活和灾害应急救助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机制,落实备灾工作各项措施,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确保救灾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使受灾群众生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1、加强救灾减灾综合协调能力建设。

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减灾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信息传递、灾情评估、款物调拨等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减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2、加强救灾预案的修订完善。

针对新时期救灾工作特点,对县级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强化机制,完善工作协调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原则。准确定位,重点突出应急救援和生活救助,依据各乡镇行政区域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从实际出发,结合本级工作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做到预案启动规范,易于操作,展开有序,救助及时,保障有力,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3、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的培训指导。

加强村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是_年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在完善县、乡预案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强对村级灾害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充分发挥基层信息员的作用,逐步规范灾情上报的渠道、方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村级信息员工作熟练程度,强化灾害信息员的工作意识,逐步提高基层灾害信息管理工作水平。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篇十九

摘要:多功能多向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是现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城市规划新理论和实践中的实例。本文从建筑城市的角度入手,综合分析和介绍商业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说明其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

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分支,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综合体实践形式,由于能够很好的解决发展商单项目资金与现金流的平衡,释放了持有大型商用物业所背负的巨大财务压力而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它不仅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的城市节点,也是展现城市魅力与形象的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以存在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共绿地,附属公共空间四大类。附属公共空间分别与街道,广场,公共绿地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使用方式划分。

根据是否使用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分为车行公共空间和步行公共空间两大类。车行公共空间主要以道路空间为主,步行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广场,公共绿地,以及附属各类功能用地。

(3)以功能特征划分。

根据空间的功能特征,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大型市政设施等类型。这些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活动内容。

(4)其他分类。

根据所属地区用地性质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中心区公共空间,商业区公共空间,行政区公共空间,住宅区公共空间等。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

可识别性的定义及外延。

可识别性就是某个事物或物质给人一种认识和辨别的性质。这种性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本身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性质,再人为的给予定义的一种识别性,称之为物质流;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存在的,为了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上的方便,则人为的创造一种识别性,称之为意识流。一个完美的识别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是最具有视觉认知识别等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可识别性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现代建筑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可识别性。例如政府办公、写字楼、宾馆酒店、住宅等在建筑形式、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强烈的识别性让人能一目了然的就能辨别出这是什么性质的建筑。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仪使中国的等级观念非常的严谨,封建体制中权力的象征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建筑的色彩运用、开间大小、屋顶形式来体现区别各级的身份和权力。

(2)现代建筑形式的识别性则是根据其功能、性质的不同来设计。政府办公由于其庄重、肃穆、严谨的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形式,基本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心轴对称建筑布局。而高级写字楼是时代的象征和发达经济的代表,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定位决定了其建筑形式相对自由、活泼,更具有时代感。

(3)酒店宾馆、民用住宅在功能、性质上有着特殊性因而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可识别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同时也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可识别性设计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公共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

一个具有明确识别性的空间必然具有明确的结构,并且元素具有特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对于空间环境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商业区区别与其他商业区的特征;二是在同一个商业设施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可以被消费者很容易的识别和辨认。

建立可识别性的方法。

(1)建立中心。

舒尔茨认为:人都具有对中心最基本的存在要求,都具有向心感,存在着一种心理归属。没有中心,社会内部是混乱的,有了中心,才能使人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通过人们的活动,使本身的秩序建立起来。

(2)确定方向。

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有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知觉。定向是人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基本需要。在商业空间中,利用建筑空间的处理进行室内定向,可以使消费者留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识别内部环境产生较好的作用。

(3)加强建筑元件的表现力。

在进行内部空间的营造时,商品经营者有意识的发挥各种构成元件在环境中的潜在表现力,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衬托出整体优美的空间环境。成功的有标志性的商业建筑不仅需要突出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还需要将建筑物与建筑构件,视觉主题和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性格和外部建筑形象相互联系,达成统一。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的设计原则。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充当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归结到具体的设计上来,必须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的设计其公共空间,可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整体性原则。

通过有整体意义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完整的空间意义。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尤其是当其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内的重要位置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除了要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母体的统一,还应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把公共空间设计置于城市设计中去,把建筑甚至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成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多样性原则。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注意空间统一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建筑空间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任何有机的整体都会成为乏味的东西。公共空间的空间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根据整体的要求,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公共空间功能多样的要求,表现出空间划分丰富,联系灵活紧凑的空间形态。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作为与都市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城市公共接口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化,可识别性设计对于其公共接口空间来讲,不仅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的形态,同时也是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下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

社会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体现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共存。21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统一与多元共存的时代,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商业综合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共存形式。无论是在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中,商业综合体建筑都是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能有效的整合多种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而对于其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也不再仅仅是个建筑设计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著.《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牛力.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张南晖.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与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5]金磊.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探析.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1512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