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是一个专门研究国家地理信息的杂志。当我们面对一些无法归类的情况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希望大家可以从这些范文中学到一些写好总结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一
1.1计算机软件的自身安全缺陷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分为两大块: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系统软件。而任何软件在诞生之初,都或多或少有其自身的设计缺陷,也正是由于这种缺陷,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趁的机会,如:网络黑客能轻易的进入计算机核心内部,篡改或偷取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信息等。这也就严重威胁了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安全。
1.2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烈现在社会发生很多因为自身的网络防范意识不高,而导致在网络世界中上当受骗的事件,这不仅造成了受骗者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丢失了其重要的信息文件。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用户,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的虚假性这一特点,时刻保持对其自身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如:在公共网络场所(网吧、电脑房等地),不要探讨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风险与对策杨玉娣上海科技管理学校33轻易在其计算机内保存自己的重要文件信息或登记个人信息,这很容易被他人盗取或盗用其个人信息。并且,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远程操控要求。所以,用户也应该增强自身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对计算机多设置设置一些安全屏障。
1.3计算机病毒入侵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的特制程序。病毒若存在于计算机之中,会对其内部的信息进行存取、复制、传送。因此,计算机病毒对其网络信息安全起到了严重的威胁,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触发性。病毒入侵于电脑之中的主要手段是:互联网黑客将网络病毒放入一些不法网站之中,只要用户点击进去,就会导致计算机软件中病毒。而只要这些病毒存在于计算机之中,都会严重影响其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甚至导致计算机互联网整体瘫痪,从而导致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安全性被大大降低。
1.4黑客网络攻击黑客攻击手段可分为非破坏性攻击和破坏性攻击两类。非破坏性攻击是指扰乱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并不盗取系统内部信息资料,通常采用的攻击手段为拒绝服务攻击或信息炸弹;破坏性攻击是以侵入他人电脑系统、盗取系统保密信息、破坏目标系统数据为目的。其黑客攻击手段主要为密码破解。而一般黑客进行网络攻击的目标,还是为了获取目标人中的电脑内部信息资料。所以,黑客在登陆目标主机之后,会直接进入文件系统中的/etc/hosts,把其中的信息资料复制回去。而这种黑客互联网攻击行径,都对严重威胁到了网络信息的安全。
2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2.1提高用户的互联网安全意识用户在计算机保存重要信息的时候,随时做好数据备份,并对其进行多重加密,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泄露。用户定期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且提高健康上网的意识,如:不浏览、不点击非法网站,从而防止病毒入侵。
2.2建立网络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连接内部互联网和外部互联网之间的互联网安全系统。使用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有:
(1)防火墙可以强化计算机内部的安全系统。
(2)能对网络上的所有活动进行有效记录。
(3)防火墙可以保护网络用户点,可以防止有效防止用户网络信息的泄露。
(4)防火墙也是一个安全性能很高的检查站,所有进出计算机网络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它的审核,只有安全的信息访问才可能进入电脑之中;而对可疑的网络,防火墙会把它拒绝在电脑之外。因此,建立网络防火墙可以对网络通信中的产生的数据流进行有效检测和管理,能使合法的信息得到合法的`传输,从而有效的防止了非法信息的入侵,避免了计算机内部重要的信息被黑客盗取或篡改。
2.3信息加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通常主要使用的防护技术是信息加密。它主要是对信息进行传输之前,通过信息加密的算法进行操作,进而提高网络使用安全。在电脑中使用信息加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站访问权限,而加密设备也只有通过利用密钥交换原始信息,才可以获得到密文的,并把密文转变成原始信息的整个过程被称作解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硬件上加密和解密的设备类型必须匹配,软件上加密和解算法也要同时符合要求。
2.4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指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对其相应处理的系统软件。它是专门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置和配置的一种可以及时发现并报告计算机内部异常现象的技术,也是一种应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手段。而入侵检测也一般被认为是防火墙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可以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中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并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因此,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效防止网络信息被泄露等问题的发生。
3结束语
现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也显得更为重要。而现今网络安全也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真正有效地去解决这些信息安全问题,还是要做到以下4点: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建立网络防火墙;对其网络信息文件加密;安装计算机入侵检测系统。根据以上4点的防范对策构建出安全巩固的防御系统,从而实现安全保障。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二
摘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包含计算机病毒、木马、入侵等在内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给信息时代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活动成本,使原本复杂、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但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特点又使得其不得不面临许多问题。文章围绕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主要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规范使用计算机,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三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与应用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两项科学成果。它们的出现,深深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工作条件,原本困难的任务变得简单,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每年因为网络信息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数以亿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避免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发生,保证互联网信息使用安全是当前it产业重点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互联网本身特性的原因
互联网具有着极为明显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自由性特点,正是这三种特性,赋予了互联网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但同时,这三个特点也给互联网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许多不法份子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大肆进行信息破坏,由于互联网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用户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还很不规范,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等,这些都给不法份子进行违法活动创造了机会。
1.2行为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行为和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是现阶段计算机安全最主要的两大威胁。所谓,是指利用计算机知识、技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入侵目标计算机,进而进行信息窃取、破坏等违法行为的人。本身就是计算机技术人员,其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安全防护措施等都较为了解,进而能够通过针对性的措施突破计算机安全防护,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登录计算机。目前就世界范围而言,数量众多,规模庞大,有个人行为,也有组织行为,通过互联网,能够对世界上各处联网计算机进行攻击和破坏。由于计算机用途广泛,行为造成的破坏结果也多种多样。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它能够自我复制,进而将其扩散到目标计算机。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且具有极强的潜伏性和破坏能力,所以很难对其进行防范。而计算机病毒一旦进入目标计算机就会自动运行,对计算机上的文件信息按照程序预设步骤进行删除、篡改等。计算机作为信息存储、运算处理的电子设备,其上的信息一旦受到破坏,计算机将无法正常工作。有的病毒甚至会对计算机硬件造成损坏,使损失进一步增加。
大规模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就是病毒家族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它本质上是一种蠕虫病毒变种,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种,使得查杀难度大幅提高。“熊猫烧香”的主要危害是让计算机发生蓝屏、死机、频繁重启乃至数据损坏等。由于病毒发作后电脑中会出现大量带有“熊猫烧香”图标的文件,所以人们将其命名为“熊猫烧香”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的大规模发作,给社会生产、人们生活造成了严重妨碍和巨额经济损失。故而,人们将“熊猫烧香”病毒列为全球十大计算机病毒之一。“熊猫烧香”病毒以计算机上的可执行文件和dos下的应用程序文件为目标进行感染,这些文件被感染后,如果计算机用户启动这些文件,就会自动连上互联网并下载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的一旦感染计算机就会入侵计算机上的防火墙软件和病毒软件,使其失去应有机能,同时,病毒还会将计算机上后缀名为“gho”的文件删除,这样一来,即使计算机用户之前用ghost软件进行过备份,但由于备份文件被删除也会无法恢复系统。
2、基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2.1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窃取问题而开发、设计出来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计算机信息遭受窃取,是主要的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类型。无论是经济信息、军事信息还是个人隐私,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不法份子窃取,就会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或是个人切身利益造成严重威胁。为此,人们开发出信息加密技术,将存储在联网计算机上的文件信息按照某种方式予以加密处理,这样一来,即使信息被人窃取,其中内容也不会为人所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安全。由于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加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管具体技术各有不同,但其本质还是较为相似的。无论哪种加密技术,都属于主动性安全防御措施。该技术通过安全认证的方式构建起信息安全防御机制,保证网络电子信息的机密性。一般是通过某种加密算法,将原本的信息由明文转为密文,使用者必须按照对应的密匙将密文转为明文后方可知悉其中的具体内容。现阶段信息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通过有效的加密技术与客户的密码相配合,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水平。
2.2防火墙技术
为了有效防范来自网络的`威胁,现在的计算机普遍采用防火墙进行防范。该技术通过在网络和计算机接口间建立起一套甄别机制,仅允许符合预设标准的安全信息通过,由此将不确定或是非法登录请求隔绝在计算机之外,从而保证计算机上的信息安全。
2.3防病毒技术
病毒防范技术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查找、判断病毒程序,二是实现对病毒程序的删除。其中,如何及时、准确查出病毒程序是技术的基础。由于病毒种类繁多,兼之许多病毒具有变种、伪装、隐藏的能力,从而使得病毒的查找难度很高,要切实做好病毒程序的查找,病毒库的建立与更新是关键。反病毒软件配套的病毒数据库,必须实时保持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针对病毒做出有效反应。
3、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无论是技术、病毒技术还是计算机安全防护技术,本质上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分支,是科学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的表现形式。作为互联网行业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到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计算机安全防范技术研究力度,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实现信息安全防范技术的升级换代,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的网络信息方式,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程常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电子商务,(3):36.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四
由于调度自动化系统自身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它主要需要和办公自动化(mis)系统[6]、配网自动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了保证电网运行的透明度,企业内部的生产、检修、运行等各部门都必须能够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了解电网运行情况,因此调度自动化系统自身设有web服务器,以实现数据共享。调度自动化系统和配网自动化系统之间由于涉及到需要同时控制变电站的10kv出线开关,两者之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而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情况需要通过其web服务器公布于众[5],同时由于配网自动化系统本身的安全性要求,考虑到投资问题,可以把它的安全防护和调度自动化一起考虑进行设计。
2.2主动防御技术类型。
目前主动防御新技术有两种。一种是陷阱技术,它包括蜜罐技术(honeypot)和蜜网技术(honeynet)。蜜罐技术是设置一个包含漏洞的诱骗系统,通过模拟一个或多个易受攻击的主机,给攻击者提供一个容易攻击的目标[2]。蜜罐的作用是为外界提供虚假的服务,拖延攻击者对真正目标的攻击,让攻击者在蜜罐上浪费时间。蜜罐根据设计目的分为产品型和研究型。目前已有许多商用的蜜罐产品,如bof是由marcusranum和nfr公司开发的一种用来监控backoffice的工具。specter是一种商业化的低交互蜜罐,类似于bof,不过它可以模拟的服务和功能范围更加广泛。蜜网技术是最为著名的公开蜜罐项目[7],它是一个专门设计来让人“攻陷”的网络,主要用来分析入侵者的一切信息、使用的工具、策略及目的等。
另一种技术是取证技术,它包括静态取证技术和动态取证技术。静态取证技术是在已经遭受入侵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取证工作。现在普遍采用的正是这种静态取证方法,在入侵后对数据进行确认、提取、分析,抽取出有效证据,基于此思想的工具有数据克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和数据恢复工具。目前已经有专门用于静态取证的工具,如guidancesoftware的encase,它运行时能建立一个独立的硬盘镜像,oc工具则能从物理层组织操作系统向硬盘写数据。动态取证技术是计算机取证的发展趋势,它是在受保护的计算机上事先安装上代理,当攻击者入侵时,对系统的操作及文件的修改、删除、复制、传送等行为,系统和代理会产生相应的日志文件加以记录。利用文件系统的特征,结合相关工具,尽可能真实的恢复这些文件信息,这些日志文件传到取证机上加以备份保存用以作为入侵证据。目前的动态取证产品国外开发研制的较多,价格昂贵,国内部分企业也开发了一些类似产品。
2.3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模型。
调度自动化安全系统防护的主导思想是围绕着p2dr模型思想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框架,p2dr模型最早是由iss公司提出的动态安全模型的代表性模型,它主要包含4个部分:安全策略(policy)、防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和响应(response)[8]。模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在p2dr模型中,策略是模型的核心,它意味着网络安全需要达到的目标,是针对网络的实际情况,在网络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具体对各种网络安全措施进行取舍,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成本和效率的平衡[3]。防护通常采用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主要有防火墙、加密和认证等方法。检测是动态响应的依据,通过不断的检测和监控,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响应是在安全系统中解决安全潜在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它在安全系统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2.4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御系统设计。
调度自动化以p2dr模型为基础,合理利用主动防御技术和被动防御技术来构建动态安全防御体系,结合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其安全防御体系模型的物理架构如图2所示。
防护是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的前沿,主要由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防火墙和陷阱机实现。在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和公司信息网络之间安置防火墙监视限制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防范对内及内对外的非法访问。陷阱机隐藏在防火墙后面,制造一个被入侵的网络环境诱导入侵,引开*客对调度自动化web服务器的攻击,从而提高网络的防护能力。
检测是调度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主动防御的核心,主要由ids、漏洞扫描系统、陷阱机和取证系统共同实现,包括异常检测、模式发现和漏洞发现。ids对来自外界的流量进行检测,主要用于模式发现及告警。漏洞扫描系统对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网自动化主机端口的已知漏洞进行扫描,找出漏洞或没有打补丁的主机,以便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陷阱机是设置的蜜罐系统,其日志记录了网络入侵行为,因此不但充当了防护系统,实际上又起到了第二重检测作用。取证分析系统通过事后分析可以检测并发现病毒和新的*客攻击方法和工具以及新的系统漏洞。响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取证机完整记录了网络数据和日志数据,为攻击发生系统遭破坏后提出诉讼提供了证据支持。另一方面是根据检测结果利用各种安全措施及时修补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漏洞和系统升级。
综上所述,基于p2dr模型设计的调度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有以下特点和优越性:
(2)・企业内部和外部兼防,可以以法律武器来威慑入侵行为,并追究经济责任。
(3)・形成了以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策略为核心的防护、检测和响应相互促进以及循环递进的、动态的安全防御体系。
3结论。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本次设计的安全防护模型是采用主动防御技术和被动防御技术相结合,在p2dr模型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使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御在遭受攻击的时候进行主动防御,增强了系统安全性。但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并不是纯粹的技术,仅依赖安全产品的堆积来应对迅速发展变化的攻击手段是不能持续有效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的主动防御技术不能完全取代其他安全机制,尤其是管理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等必须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梁国文.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的功能.农村电气化,,(12):33~34.
[3]赵阳.电力企业网的安全及对策.电力信息化,2004,(12):26~28.
[4]阮晓迅,等.计算机病毒的通用防护技术.电气自动化,,(2):53~54.
[5]郝印涛,等.配网管理与调度间的信息交换.农村电气化,2004,(10):13~14.
[6]韩兰波.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应用.农村电气化,2004,(12):33~34.
[7]urenemy:hnoeynet[db/ol]..
[8]戴云,范平志.入侵检测系统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38(4):17~19.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第30号令.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2002,(5).
[10]-500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县级电力企业中的应用.2004,(10).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五
首先,要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制造水平,在各个环节的编程设计中添加保密功能,在整体上确保计算机系统和储存信息的安全。其次,要加大对防火墙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计算机自带软件能够自动识别并拦截病毒和非法信息,及时阻止骇客入侵行为,提高设置访问权限功能的技术含量,为用户提供基础的计算机应用保障。最后,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系统连接的安全性,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设置复杂程度较高的网络保护密码,提高网络系统的保密功能,防止不法分子通过公用网络的'形式盗取信息和更改密码。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计算机信息的重要性普遍高于个人计算机,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自动化水平,积极购买先进设备和防护系统,尽快实现自动化监管和管理,及时发现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安全漏洞,设置自行报警系统,当出现恶意入侵时,及时通知管理人员,让他们能够尽快采取解决措施,降低信息泄露的程度,进而较少信息丢失带给企业的影响和损失,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奠定硬件设施基础。
4.2隐藏ip地址。
骇客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用户的ip地址,当非法分子获得计算机中的一个地质后,就会以此为载体向计算机的其他运行系统进行攻击,例如ddos攻击和floop攻击。为了防止上述问题的出现,抵御盗取ip地址的攻击方式,需要应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如代理服务,此技术让非法分子在获取ip地址时,只能查到代理服务器中的地址,进而实现隐藏计算机用户真实ip地址的目标,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提供技术支持[4]。
4.3安装防护软件。
计算机用户需要在计算机运行系统中安装防护软件,如病毒扫描和查杀软件、防火墙等,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扫描和漏洞扫描,对其中存在的病毒和不良信息进行及时清理。另外,此类防护软件能够扫描和计算机传送和接受文件以及网页,检测其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和病毒,如果发现运行系统中的异常情况,还可以及时修复。防火墙作为软件技术和硬件设施的结合体,能够在外网和内网之间建立安全的网关,对计算机下载的数据包进行实时监测,帮助用户决定该数据包是否应该被传送到目的地,安全过滤计算机打开网站的安全程度,禁止非法访问,依靠安全打开网页的性能抵御外部扩展服务的攻击。除此之外,防火墙能够通过绑定ip地址的方式防止计算机信息的泄露,进而将大多数恶意信息拦截在计算机之外,还能屏蔽来自不良网站的推荐。
4.4修复服务器漏洞和信息备份系统。
据统计资料显示,大多数计算机信息丢失问题主要是因为用户没有及时修复系统中运行漏洞,当计算机的设定出现问题时,尽管计算机安装了防火墙等防护软件,但依然阻止不了病毒和骇客的入侵。因此,计算机用户应当及时修复系统中的漏洞,并创建专门的硬件防护系统,提高计算机英文系统的操作频率,减少中文bug的应用频率。另外,在学校的计算机系统中,教师经常需要控制学生的计算机,此时如果主机被病毒入侵,那么病毒也会迅速传播到学生的计算机中,教师需要提高对主机漏洞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出现病毒集体入侵的情况。备份是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方式,用户可以在计算机中安装光盘刻录机,将一些固定资料存放在此设备中,并且存放在不同的位置上;针对需要修改的信息,用户可以应用u盘或者是将信息储存在多个计算机中,以便查找和修改;对于局域网用户,会存在一些重要但是不需要进行专门保密的信息,可以将这些信息分别储存在计算机系统和局域网中;对于容量较小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压缩后保存在邮箱中;对于重要程度较高的信息,需要进行多次备份,并储存在不同的移动设施和计算机中[5]。
4.5完善计算机管理法律规定。
国家应当完善计算机信息保护和非法入侵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网络运行企业的经营准则,加大对互联网运行系统的监管力度,将法律知识和规定普及到各大网站中,提高计算机用户和网络运营商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避免出现利用互联网进行恶意竞争的行为[6]。
结束语。
总之,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确保我国计算机领域安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我国互联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够更好的满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为此,专业人员需要对计算机保密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切实提高计算机体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丁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李远静,顾泰龙.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研究与讨论[j].中国新通信,,1812:113.
[3]赵大鹏.我国电子政府信息安全体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张谦.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15:8-9.
[6]李苏,苑建永.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7,13:78.
作者:李广润黄伶单位:湖南省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六
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之中,市场上的传输产品在制作时,正朝着体积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
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现已都离不开的手机、光纤接受器等用于传输信息的工具,其体积在不断的缩小。
通过缩小产品的体积不仅便于人们的使用和携带,同时还可以降低其制作的成本。
由此看来,通信产品及其电子设备在未来会发展的越来越小,越来越灵巧,同时还会兼具多种传输功能。
1.2产品功能多。
现如今,手机对于我们来说不再仅仅只是用于接收信息与打电话的工具了。
我们可以挺过手机进行网络交易、邮件传输等等。
通信产品的将几个独立设备分别完成的功能集中到了一起,大大的提高其传输技术,实现了多个功能的综合应用,使其产品的性价比得以飞速的提升,同时也降低了相关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1.3产品一体化。
在传输技术最开始应用的时候,通信设备就只能进行最基础的信息传输与信号的传送,通过多年的努力,现今的通信设备有了很多的功能,产品的一体化程度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产品一体化的实现,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价值,同时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经济效益。
有利于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对传输技术及设备进行及时的管理,以便日后更好的改进与完善传输技术。
二、两种传输技术概述。
2.1同步数字系列(sdh)。
sdh是一套可以同步进行信息传输、复用、分插和较差连接的标准化数字信号结构等级,在传输的媒质上可以实现同步信号的传送。
这种传输技术有着较强的网管能力、其比特率是统一的,且具有自愈保护环等。
这种技术可以在帧结构中固定网络传输的信号,而后对其进行复用,最终在光纤上进行有效的传导,再由光纤分配器进入相应的光纤信号,后再经过通信设备上的支路卡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后,才可进入分插复用器中。
2.2波分复用(wdm)。
wdm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中来进行传送的,是一种光纤传输技术,这种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效率非常高。
不同波长的信号在同一个光纤上利用其合并器进行合并,在终端又利用分波器来分解这些信号。
同时,wdm系统与sdh系统还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差异就是,wdm系统在传输时不需要借助光中继,就可以实现光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依据上述对这两种传输技术的简述,本文将sdh系统与wdm系统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归纳,如下表所示。
三、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3.1长途干线传输网。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sdh系统凭借其强大的网管系统、灵活电路以及同步复用的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好评。
但是由于这个系统对于信号的色度反观、色散、偏振膜的色散等方面的要求较高,使得sdh系统在长途传输系统建设时由于网络容量扩大致使其成本增加。
慢慢地,sdh系统的发展也就越发的缓慢。
相对于sdh系统,wdm系统在波分复用上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因此,人们将这两种系统进行统一、有机的结合,进而成就了新的网络传输系统用于长途干线。
这种新技术不仅使得传输系统的容量进行成倍的增加,同时也最大化的降低了网络传输的成本。
3.2本地骨干传输网。
一般情况下,本地骨干传输网中的重要节点都分布于该区域的县中心或者市中心,通过安装管道在市区安装光缆。
但是由于光纤资源的制约,利用sdh系统来实现传输比较困难。
但是,由于本地网络的容量相对较小,因而就可以采用wdm系统来进行本地网络的传输。
这种传输技术的使用,可以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网络的备份、维护、升级等方面的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3.3无线传输的应用。
无线传输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段,它也属于通信工程中的一种,主要是利用电磁波来进行信息的传输。
利用无线传输的成本相对较低,且性能比较稳定。
现如今对于无线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无线传输技术与监控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对不同地点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传输,并且能够在其终端形成视频数据的保存库,以便日后的检索。
同时,无线传输还具有较好的可拓展性,可以灵活的运用网络。
且不会对人们的住宅,办公区域造成影响,因而应用的十分广泛。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传输技术在未来将会更好的服务于信息通信工程。
我国近些年来在传输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存在着加到的差距。
因此就需要通过不断研究新技术,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优势给更好的发挥出来。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七
摘要:该文阐述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现状,依据动态信息安全p2dr模型,结合主动防御新技术设计了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模型,给出了具体实现的物理架构,讨论了其特点和优越性。
关键词:p2dr模型主动防御技术scada调度自动化。
随着农网改造的进行,各电力部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除完成scada功能外,基本实现了高级的分析功能,如网络拓扑分析、状态估计、潮流计算、安全分析、经济调度等,使电网调度自动化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改善了调度运行人员的工作条件,加快了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的步伐。目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成为电力企业的“心脏”[1]。正因如此,调度自动化系统对防范病毒和*客攻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第30号令)[9]中规定电力监控系统的安全等级高于电力管理信息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电力监控系统必须具备可靠性高的自身安全防护设施,不得与安全等级低的系统直接相联。而从目前的调度自动化安全防护技术应用调查结果来看,不少电力部门虽然在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中部署了一些网络安全产品,但这些产品没有形成体系,有的只是购买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保障安全的技术单一,尚有许多薄弱环节没有覆盖到,对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没有统一长远的规划,网络中有许多安全隐患,个别地方甚至没有考虑到安全防护问题,如调度自动化和配网自动化之间,调度自动化系统和mis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等,如何保证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病毒侵入,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电力系统采用的现有安全防护技术方法方面,大部分电力企业的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的是被动防御技术,有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等,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其缺陷。防火墙在保障网络安全方面,对病毒、访问限制、后门威胁和对于内部的*客攻击等都无法起到作用。入侵检测则有很高的漏报率和误报率[4]。这些都必须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手段来防范*客攻击与病毒入侵,本文基于传统安全技术和主动防御技术相结合,依据动态信息安全p2dr模型,考虑到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安全防护模型,对于提高调度自动化系统防病毒和*客攻击水平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威胁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的技术因素。
目前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网络如ies-500系统[10]、open系统等大都是以windows为操作系统平台,同时又与internet相连,internet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其赖以生存的tcp/ip协议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而且internet最初设计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因此它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不适应性[3]。此外,随着调度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等系统数据交流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电力企业内部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等需求的发展,使病毒、外界和内部的攻击越来越多,从技术角度进一步加强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日显突出。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八
并且,传输技术也随之在进行着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通信工程中使用传输技术有利于通信工程的建设,提高信息通信的质量。
本文先就传输技术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而后就同步数字系列、波分复用这两种传输技术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提出了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对于长途干线传输网、本地骨干传输网、无线传输的应用。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九
摘要::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进而引入企业的先进理念,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岗位能力评价。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了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工学结合是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有效途径,即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能够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但如何对于所培养的人才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各个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只有企业的评价才能够真正的评判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只有企业的评价才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合理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于现代高职的'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传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弊端。
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学业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
(一)考核模式单调、方法单一。
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按比例构成。其主要表现为:理论考试多,素质能力考查少;终结性考核多,过程性、诊断性考核少;无法准确考核出学生真实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二)考核内容片面呆板,缺乏科学性。
考核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检测,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试题库建设滞后欠完备,考核质量难以控制。
试题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难以形成保证教学质量和符合学业考核要求的试题库,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四)考核评价机制失衡,定位不当。
考核评价机制陈旧落后,一般通过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测评学生学业。忽视技术能力评价,缺乏诊断性评价,只重终结性评价的单一评价机制,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发现,机电行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的岗位是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安装调试、机电系统运行维护维修、生产工艺人员等。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各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和岗位升迁的规律,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合理的序化,基于工作过程(岗位)进行设计。具体为:第一学期主要培养机电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第二学期主要培养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人员;第三学期培养机电设备改造、维修人员;第四学期培养机电生产工艺人员。第五、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企业需求,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设计成为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阶段学业成绩、职业岗位能力测评。1.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主要从学生的政治表现、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日常表现、奖惩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2.阶段学业水平评价该项成绩为阶段所学课程的平均成绩*40%。每门课程的成绩由专业任课教师负责评定。其中包含学生课堂表现(课程项目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考勤、课程考试等几部分构成。3.职业岗位能力评价通过与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交流、座谈,项目组遴选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作为职业能力评价的载体,第一阶段是车刀刃磨机的零部件更换,第二阶段是x/y轴简单搬运装置的安装与设备调试,第三阶段是普通车床的plc控制改造,第四阶段是柔性生产线物料分拣单元的设计。每个培养阶段,学生自主完成阶段测评任务,引进企业生产技术评价标准,从安全生产、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方面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反映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优点。
(一)全员参与。
在运行过程中,参与学生培养的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包括企业技术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多方位评价。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更加全面。
(三)量化的评价标准。
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按照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构建了量化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学生阶段学业成绩评价标准、职业岗位能力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结果更便于进行分析。
五、结束语。
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应该是高职专业才培养关注的核心,是否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应该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评判标准。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
摘要: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中关键性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系统化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传感器核心检测系统,那么机电一体化无法实现自动检测以及自动控制。本文分别从汽车、机器人、机械等角度着手,分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为提升机电一体化检测有效性以及控制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汽车;机器人;机械
1前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能够及时检测系统特征和系统状态,同时也能够为待测系统提供必要性信息。所谓机电一体化系统,实际上就是有效结合机械与电子,利用多学科的集成技术来设计出制造系统以及制造产品,提升产品更新换代有效性,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智能化以及有效性,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能够有效转化温度、速度以及流量等物理量,转换成为对应电信号,做好点信号标度变化等工作,进而能够有效满足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于信息快速化以及可靠性的需求,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控制效率。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2.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汽车行业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新型技术以及传感技术日渐发展促使现代汽车工业进入到新型时代,汽车机电一体化发展取代了传统机械化控制部件,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实际上,不仅汽车发动机中应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汽车其他部件也应用了大量检测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将传感器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中,能够应用多类别传感器装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利用电子控制单元来有效掌握发动机实际工作状况,进而精确控制发动机实际工作状态,有效提升发动机实际工作性能。在汽车重点控制部分,主要应用了温度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等等,对改善汽车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增强汽车行驶安全性。例如,目前汽车都配备了专业的.导航系统,利用汽车导航系统能够促使驾驶员掌握前方建筑物、车辆状态,实际上,不仅应用了gprs的定位系统,还应用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利用传感器能够有效感知一定距离物质运动的状态,这样能够给予驾驶员更加准确的提示,促使驾驶员了解车辆行驶轨迹以及车辆行驶中的阻碍物,这样能够为汽车行驶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2.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准确运行,主要是由于机器人身上具备传感器,这样能够有效感受自身状态,同时还能够有效掌握操作对象状态、工作环境状态等等,利用内部传感器来有效获取位置信息、速度信息以及位移信息等等,利用外部传感器能够有效感知外部环境、操作对象,通过内部传感器与外部传感器有效结合为机器人提供有效反馈信息,进而协助机器人能够更加顺利完成工作。由于机器人关节中安装了大量光电开关、微动开关等多形式传感器,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能够有效检测机器人极限位置以及零位,进而有效保护机器人安全动作,为机器人轨迹精度、重复定位精度等提供保障。由于机器人关节安装了位移性质传感器,对机器人位置移动、位置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机器人抓手位置、手腕位置等都安装了触觉传感器,利用触觉传感器能够促使机器人准确定位对象位置,进而利用抓手传感器来抓取对象物体。
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机械加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展机械加工工作之前,需要自动检查加工设备以及配件,这样能够保证机械加工运行有效性,诸如,自动调整以及判断配件夹持位置,同时确定上床之后装夹夹紧力大小以及变形情况。在完成机械加工之后,还需要检测工件是否合格,测量工件尺寸、工件粗糙度、工作形状、工件位置公差等等。例如,完成螺纹、齿轮等工件加工,需要及时检测工件齿距、工件节距半径、工件螺距、工件导程等等,这样能够自动进行检测工作,还能够将检测结果有效输入到下一道工序。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精密产品合格率,在实际加工过程中需要不断收紧加工条件,有效工作工件加工切削速度、切削扭矩、工件压力等等,有效调整和检测各项数据,保证机械加工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在机械切削工作过程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切削生产力以及材料切除率,进而优化实际制造成本。此外,利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能够有效确定切削力变化、颤振以及切削过程等等,保证加工精度,为机械加工设计以及切削工作提供精确切削数据,为刀架结构以及刀架材料提供重要依据。
4结语
工业自动化日渐发展促使其不断提升自动检测系统要求,这就需要重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分析工作,实现瞬时检测传感器与连续检测传感器相兼容,实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智能化发展。在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重视新型传感器开发工作,不断扩大传感器性能以及传感器使用范围,促进传感器集成化、小型化发展,提升机电一体化系统工作效率,为机电一体化系统顺利运行提供保障。为了促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获取更加准确信息,需要积极引进先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提升信息获取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一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2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3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1.5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1.6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nicmechanical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二
摘要:开展数据库信息安全检测首先要有完善的检测机制,并明确检测所针对的系统部分。在网络环境下,数据库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共享大量数据信息,同时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实现最小冗余度和访问控制。文章重点探讨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环境下所开展的数据库信息安全检测方法,对各项方法具体应用形式进行介绍,并探讨了提升数据库信息安全的有效技术性方法,为检测办法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系统分析;数据库;信息安全。
1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的数据库信息安全检测安全机制。
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安全检测,需要针对安全机制进行制定完善,这样才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框架完善期间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设计。安全机制完善后能够针对数据库系统运行期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动检测,这样可以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通过技术防御系统来对存在的网络病毒威胁进行排除,后续所开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升级以及系统更新才能更快的进行。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质量隐患,在安全机制检测中能够快速发现,各个数据库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也能对隐患问题采取及时的控制。现阶段运用的安全机制主要是三层结构,既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安全机制是针对这三层系统来进行的,具体会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遇到的问题,并结合系统的运行使用特征来进行,这种安全机制在运行期间更加节省时间,并且使用后可以帮助技术管理人员实现高效的数据统计,对数据信息进行检测,发现数据变化超出安全范围后及时采取控制解决措施。
2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的服务器安全检测。
数据库部分的安全检测在开展期间需要结合网络运行环境来进行,数据库系统内所存储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有关于安全运行的,一旦数据遭到破坏,在网络环境中所发出的信息请求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不能提升数据的检测效率,影响到服务器的功能实现。这一环节的安全检测相对比较复杂,并且其中存在大量的隐患问题,这些隐患问题在初期如果不能及时的发现,后续严重问题是对服务器的结构数据造成破坏,重要信息丢失,不能起到防御的作用,运行使用期间发生的任何问题都会继续深入造成影响,最终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设备难以正常完成工作任务。服务器的安全检测同样需要在安全机制的监管作用下来进行,检测开展初期首先对运行系统进行判断,目前比较常用的运行系统包括windowsnt和unix,判断系统类型后才能更深入的`进行运行操作内容上的划分,可以更深入的对安全隐患形成原因做出判断,在接下来的服务器使用中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确保系统的安全性。以网络系统分析为前提所开展的安全检测更具有长期使用的可行性,基于网络环境下,系统的数据库是不断更新的,所面临的病毒威胁也会不断产生变化,这样的环境下所开展的服务器安全检测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测,当数据库系统发生更新时,安全检测系统也能借助网络资源实现自动更新,符合计算机设备的运行使用安全标准。
3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分析的数据库信息安全检测措施。
3.1数据库备份的类型划分。
为避免在网络环境中受病毒影响出现严重的数据库内信息丢失问题,在所开展的网络系统研究探讨中,会重点针对数据信息进行备份处理,在备份工作开展前,更加重要的是对备份内容的类型进行划分,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角度出发,对数据库进行完善处理,当运行使用中的系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质量隐患时,也能第一时间掌握问题的严重程度。比较常用的类型将数据库分为静态与动态,两者同时作用在系统运行中。有关于系统稳定性的核心内容备份属于静态,需要技术人员对备份的完整性进行检测,并且不受网络环境的干扰,这部分数据是不需要更新的,关系到系统的核心功能实现稳定性。备份后一旦系统受到病毒的入侵,发生严重的质量安全影响,可以通过备份文件的恢复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常规方法中难以实现的。其次是动态备份,需要在系统接入网络的前提下来进行,随着使用期间数据产生的更新会自动做出备份处理,这样即使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历史文件进行恢复,借助这部分数据库也能轻松高效得完成。静态备份需要与动态备份相互结合进行,共同高效的实现工作任务,帮助计算机设备的数据系统更好的与网络服务器相连接,在信息查找以及下载环节中也能有效的提升稳定性。
3.2系统备份的自动更新技术。
在计算机设备运行使用期间,操作系统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来进行自动以更改,但要在设备性能允许的前提下来进行。基于这一系统运行使用特征,系统备份技术也会自动根据这一运行状态来做出更新,以免造成严重的隐患问题。自动更新技术需要核心技术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管理系统做出设置,在网络环境中检测到安全的更新包可以自动下载,这样不仅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在功能上也得到了丰富。自动更新后所下载的数据库部分是需要备份的,但已经安全完成的部分不需要再保留,否则会占用大量的计算机存储空间,导致运行速度下降甚至十分缓慢。系统备份部分更新不及时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是运行中的功能受到阻碍,或者部分功能不能完全实现,想要达到预期的功能使用目标,则要确保所更新的备份数据与现阶段运行使用的数据库保持一致,为计算机设备提供一个稳定的运行使用环境。当系统中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时,技术人员检修也可以参照备份部分的数据来进行,达到更理想化的运行使用安全标准,由此可见自动更新技术应用落实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3有关于备份时间的控制。
在对备份时间进行控制时主要是根据设备的运行使用功能来进行,如果计算机设备使用期间涉及到大量的机密信息,并且对内部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十分高。此时需要对所运行使用的网络环境进行检测,观察其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及时的采取解决措施来避免影响问题更加深入。备份可以是定期进行的,但需要计算机设备有一个相对稳定规律的使用环境,也可以是不定期进行的,此时监管难度会有所增大。时间控制合理性关系到备份技术运行是否能够发挥预期的效果,如果仅仅从数据层面进行分析,很难判断最终的合理性是否能够满足安全使用需求。可以采用动态管理方法来实现备份时间上的控制,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常见数据丢失问题,备份如果过于紧密,会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间隔周期内确保所有信息数据都可以有效的存储,不发生丢失问题即可。面对比较复杂的数据信息系统,在控制备份时间时可以将定期与不定期相互结合,实现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不会造成备份期间严重的数据信息丢失问题。
3.4常见故障的恢复技术。
基于网络运行环境下,计算机设备的运行系统很容易受到病毒攻击,造成严重的系统漏洞问题,进入到系统内的病毒会发出非法请求,盗取设备内所存储的重要信息,面对此类问题,在维修保护器件可以采取恢复技术来进行,通过这种方法来节省大量的时间。恢复需要备份数据的参数支持,可以是这对漏洞部分功能的局部处理,也可以针对运行速度缓慢系统的全面恢复。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是在恢复期间对所存在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保存,以免受恢复过程的影响基础设置与重要信息丢失。文件恢复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文件遭受到破坏难以继续打开,其中的信息内容自然也不能被查看,此时需要使用这部分文件则应该采取恢复技术来进行,确保文件能够正常的打开使用,达到理想的运行使用效果。恢复技术可以在信息安全检测结束后来进行,这样更有针对性,可以对检测结果不理想的部分进行恢复,这样做既不浪费资源同时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恢复后的系统使用期间一些基础设置可能会出现改变,如果这种改变对操作习惯带来了严重影响,在恢复过程中可以采取部分设置保留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就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用。
实现数据库信息安全检测需要在框架帮助下来进行,上述文章中提到如何进行系统的备份以及数据恢复,下面将对程序框架设计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控制方法进行阐述。首先进行基础部分框架结构的设计,针对这部分内容,在设计前要考虑功能的可行性,是否所设计出的检测系统在使用期间不会与数据库本身的信息产生冲突,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数据的运行安全性,这样所开展的框架设计才更加人性化,具有稳定运行使用的特征。基础功能完善后,对内部分的数据信息进行检测,并对此分析数据信息与计算机的使用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冲突,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效果。一些比较常见的功能,大部分都是由数据信息系统直接发出指令的,这样更符合系统的运行使用效果,并且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传输功能。程序框架设计可以理解为实现信息安全检测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设计完成后需要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检验,观察其运行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再对功能不断的更新完善,达到更理想化的设计指标。完成框架结构设计后,会进入到系统的检测阶段,此时主要是针对功能方面稳定性来进行的,如果发现存在功能不合理现象,通过这种技术性方法也能将问题解决在初期,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设计时还要考虑计算机设备是否具有足够的运行使用空间,空间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占用过多的内存会影响到数据安全检测任务的进行,并且计算机设备的反应速度也会因此而降低。
4结语。
internet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不再是单纯的信使,而是一个交互的平台,而数据库的安全性问题也是一个永远发展的问题,随着入侵者的手段的不断提高,采用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只有不断地研究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继续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性。安全防范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安全手段,才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网络数据库是以后台数据库为基础,加上前台程序提供访问控制,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存储、查询等操作的信息集合。在网络环境下,数据库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共享大量数据信息,同时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实现最小冗余度和访问控制。
参考文献。
[1]李炜,黄倩.医疗信息系统中数据库安全检测模型的建立[j].电子设计工程,(11).
[2]申少帅.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数据库安全增强技术研究[j].沈阳理工大学,(12).
[3]栗磊.基于用户行为挖掘的数据库入侵防护机制研究[j].东北石油大学,2011(03).
[4]陈建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实施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05).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三
(一)档案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档案信息安全的必要性。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历史记录,承载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现实”的重要作用,与其它普通信息截然不同的是,有相当数量的档案信息涉及国家机密,关系国家安全,其中包含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敏感、机密信息,一旦这些信息外露流失或者被非法利用,都将为对国家、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与损失。因此,任何时期都必须档案信息安全工作。
(二)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安全现状决定了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由于数字网络环境的不安全、不稳定,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决定了其脆弱性,数据丢失、病毒侵害、载体霉变、传送失密、有意破坏、人为损害等,都对档案信息安全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由于档案信息以一种虚拟形态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真实性、完整性都受到了严重威胁,这就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非常迫切的.要求。
二、档案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一)真实性。对电子档案的内容、结构、背景等信息进行鉴定后,确定其与形成时的原始状况相一致。
(二)完整性。档案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尔或者蓄意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其中,包括电子文件个体的完整性;电子文件各个要素完备不缺;围绕某项职能或活动形成的所有电子文件的数量齐全、关系清晰,相互之间能够按照原生次序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
(三)可用性。电子文件具备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信息的可识别性、存储系统的可靠性、载体的完好性和兼容性等。
(四)保密性。档案信息在存储和利用过程中只为合理授权的用户所用,而不能泄露给非授权用户。
(五)可控性。档案信息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其流转过程进行严格的前端控制和过程跟踪,从而确保访问档案信息的主体、内容、方式和过程的合理性。
(六)可追溯性。档案信息的流转过程中,确保参与者的身份及其交互行为的不可否认性,均无法隐匿曾经发送或接收过档案信息的行为,从而促使档案信息的发送、利用等具备可追溯性与可信度。
三、提高档案信息安全的原则与措施。
(一)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尤其要事前分析各种安全风险,建立预警、保护、检测、反应、恢复的安全保障机制,主动发现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有效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将各种安全危险拒之门外。
2.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网络环境下“防火墙决定一切”的观点曾经十分流行,其实档案信息安全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障管理体系。
3.坚持内部防护与外部防护并存的原则:一般情况下,档案信息安全往往格外重视病毒入侵、hacker进攻等外部因素,对于“祸起萧墙”的内部因素却容易成为“真空地带”。因此,在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外部防护的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内部防护,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完善措施,重视内部安全。
(二)措施与建议。
1.管理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宏观管理,档案信息安全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组织协调机制等,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的宏观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备份恢复制度、应急处理制度等在内的管理制度体系。
2.技术层面:一是要设立防火墙,防火墙是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屏障,可以组织来自外部的攻击,过滤掉不安全的服务请求和非法用户的进入。二是要加强入侵检测,对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关键点的信息进行手机、分析和处理,监控可疑链接和非法闯入,并做出反应提醒档案工作人员。三是要强化信息加密,档案部门可以根据档案信息密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密匙进行加密。四是要防护病毒。设置网络防病毒软件控制中心,定期检查、更新病毒库,峰值网络hacker等对档案信息造成损害。五是设立加强访问控制,利用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的方式,使得特定用户可以通过和发放时进行防卫和利用电子档案信息,并有效预防无关人员和非法人员对电子档案信息的接触、利用,切实提高安全性。
3.人员层面: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档案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由于工作原因,档案人员往往是最早、最快、最方便接触到档案的人员,因此必须通过完善责任追究、加强保密培训等多种措施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要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加强档案人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促使档案工作人员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档案工作的新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四
摘要:
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日渐普及的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数据信息的传播更加依赖于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众多便利。但是,在利用网络传输信息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泄露、被恶意篡改、病毒木马攻击等问题,对用户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同时也不利于构建稳定、有序的网络环境。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就需要采用信息安全加密技术,文章详细分析了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技术,并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讨论,希望对构建网络安全体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更为严峻。rsa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公钥加密算法,对当前已知的大多数密码攻击,都能够起到良好的抵御效果,并且还可以配合数字签名技术进行信息安全加密,是目前公认的比较优秀的一种公钥方案。随着信息安全加密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rsa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该项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在信息安全加密系统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信息安全加密技术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种用于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在对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和处理时,更加倾向于选择网络,这样一来,用户的个人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出来,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信息安全加密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用户个人信息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如果以信息安全加密密钥为分类标准,则可以将其分为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两大类,其中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又叫做公开密钥加密技术,能够与数字签名技术结合使用,准确识别、核对信息发送者的身份,只有拥有解密密钥的人员,才可顺利通过审核对系统信息进行访问和使用,在保护信息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在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中,以rsa公钥加密算法最为常见,应用也最为广泛。
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技术之前,应先了解其工作原理及运行过程,为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情况下,rsa公钥加密算法都是与数字签名技术结合使用的。首先,签名者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后,用摘要的形式将其表示出来,作为明文进行加密。然后数据经过传输被接受者获取后,需通过解密形成摘要,与签名者定义的摘要进行比较,当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时,则接受者通过签名身份审核,可以访问系统信息,并对其加以使用或修改;如果两次摘要出现差异,则证明接受者签名无效,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访问。在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技术中,签名者对应唯一的密钥拥有者,两者为同一个人,处于绑定状态,只有签名者才能利用密钥正确解密。因为rsa算法和杂凑函数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对比数据运算结果与原始签名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精准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任意一处数据出现不同,都表示签名无效,用户则没有权限查看系统信息[2]。
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整个运行过程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数据发送者采用杂凑函数形式,对自身所拥有的数据进行运算,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用摘要的形式将其表示出来。
第二步,签名者利用密钥对得到的摘要进行加密,生成数字签名,作为身份认证依据,待数字签名生成完毕后,签名者将从发送者出得到的信息进行再次传输。
第三步,信息传输至接受者处,同样需要先采用杂凑函数方法对其进行运算,得到这部分数据的摘要,并借助解密密钥,将密文信息转化成明文,完成摘要解密过程。
第四步,将解密摘要与原始摘要进行比较,根据两者是否一致,来判断签名是否有效,实现对访问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如果两次摘要一模一样,则访问者通过身份验证,反之,则表示访问者为第三方,不拥有解密密钥[3]。通过这四个运行环节,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可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数据信息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3、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技术原理及运行过程,可以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利用rsa算法和组合加密算法,设计构建信息安全加密系统,实现rsa公钥加密算法的科学运用。
(1)rsa算法和组合加密算法。
rsa算法属于一种典型的非对称密钥算法,融合了数论及大整数因数分解知识,在该算法中主要涉及到n、e1和e2三个参数,三个参数形成由公钥和私钥组成的密钥对,分别表示为(n,e1)和(n,e2),其中n表示两个大质数p、q的.乘积,在利用二进制对其运算时,所得计算结果的位数表示密钥长度。e1与e2两者之间存在关联性,对于e1的选择,没有特殊要求,但是,需保证e1与(p—1)*(q—1)互质,而在选择e2时,需要根据式子:(e2*e1)mod((p—1)*(q—1))=1进行,再结合e1的取值,来确定e2的具体大小[4]。
传统的rsa算法运算效率较低,经过长期研究和不断改进,结合滑动窗口算法形成了组合加密算法,有效的提高了加解密运算效率。在利用组合加密算法时,先用二进制表示加密指数,并将其分为零和非零两部分,缩短指数长度;然后利用线性表t、x、l将乘幂后求模运算转化为成模和平方模进行计算,简化运算过程;最后,比较计算结果与模数两者大小,当计算结果偏高时,则将两者之间的数值差替换成模数,降低操作数的基。
(2)系统设计与实现。
在对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进行设计时,应从加密功能要求,以及加密安全性和可靠性两方面进行考虑,一般情况下,系统应具备外壳绑定、批量加密、扩展加密、基本加密、数据流加密等主要功能;同时,还应根根据文件类型,选用与之最为匹配的加密方式。要想保证系统运行性能的良好性,在信息加密和传输过程中,能够保证不会出现信息泄露现象,另外,系统应具备较强的适用性,可在不同平台下进行运行,加密出现异常问题时可以发出提示,并且不会影响到信息内容。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由客户端和服务端两部分组成,在设计客户端时,先选择需要加密的信息,可借助文件对话框来实现,然后根据文件类型,选择最佳的加密算法,当加密信息选择错误时,可将其删除重新进行选择,然后将加密请求传输至服务端。服务端在接受到加密请求后,需先对加密信息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加密和解密处理,并通过鼠标进行点击,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出来,并设置进度条,将系统实际运行状态及文件处理速度显示出来,进而完成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构建。
4、结束语。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维护网路环境秩序的稳定性,不仅是保护网络用户个人隐私的必要措施,而且也是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明确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技术研究力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对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技术原理及运行过程进行分析,依据rsa算法和组合加密算法,对传统rsa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可以实现该项技术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的良好应用,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信息加密效果比较理想,对推动计算机技术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学强。基于rsa算法的网络文件加密系统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30—31。
[2]郑泛舟。rsa信息安全加密系统技术的研究[j]。电脑迷,,(1):48—48。
[3]卢秀慧。基于rsa快速加密算法的网络文件加密系统设计[d]。中北大学,2013。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五
摘要: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化建设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网络安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可避免地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而虚拟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核心内容,因其安全可靠、方便延展以及成本低廉的优点逐渐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鉴于此,文章展开了对于虚拟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了虚拟网络技术及其具备的各种优点,然后详细介绍了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最后阐述了虚拟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研究本课题的学者们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虚拟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用;可靠性。
1概论。
1.1虚拟网络技术简介。
虚拟网络技术是虚拟网络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其原理是在公用网络上搭建特殊的网络的方法。虚拟网络技术是网络中的随意两个节点相互连通的状态,不同于过去的那种特殊网络中的端到端的物理链接线路,它是搭建在公共网络服务商提供的专用网络平台上面,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的传递一般是由逻辑链接线路实现的。虚拟网络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地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递,成本不高且可以为用户带来非常大的效益,传输环境安全可靠。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虚拟网络技术能够很轻松地将用户和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保证互联网稳定运行的同时充分保证了传输数据的安全性。虚拟网络的主要技术涵盖了隧道技术、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以及密钥管理技术,其中最重要和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隧道技术,其完成了局域网数据包再次打包的过程,通过把数据传输到数据包中的方法,使得再次密封以后的数据能够非常安全地进入到互联网中完成传输的过程,以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加密技术也是虚拟网络技术中比较重要的技术,其通过加密的方法来为数据包添加一层保护屏障,使其更加安全;身份认证技术通常会使用用户名称和密码两种认证方式来确认访问者的身份,以此保证信息的安全;密钥管理技术的重点是确保公共数据在互联网的传输过程中能够安全可靠。无论哪种技术,都是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传输为前提的。
1.2虚拟网络技术的特点。
虚拟网络技术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保证特殊网络的安全性,这一特征非常有利于公司财务管理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以及公司内部信息通路等建设。虚拟网络技术也具备很强的精简功能,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网络中铺设专门线路的人力和物力,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同时避免了物理线路随时可能出现问题的现象。虚拟网络技术的搭建设备比较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具有特别好的延展性,一定程度上为相关学校和公司降低了建设成本,同时带来更多的效益。与此同时,虚拟网络技术操作简单且安全,管理员可以轻松设置和管理用户权限,以此来保证学校和公司内部信息的相关权益不受侵犯。虚拟网络技术具备的这些优点使得其在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得到了更宽泛的应用,并在未来的很多年内都将成为信息行业的重点研究对象。
2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
2.1虚拟网络技术在企业部门与远程分支部门之间的应用。
现阶段,虚拟网络技术被非常多地使用在公司总部门与远程分支部门之间,此范围的使用叫做虚拟局域网。员工会根据虚拟网络技术完成对每个地区的公司分支的远程沟通和操作,同时这些公司分支的局域网彼此之间也是相互连接的,他们可以实时共享和上传各种公司内部相关信息,一般在跨区域和非常大的跨国公司中会用到这样的虚拟局域网络。网络工具在虚拟网络里扮演了特别关键的角色,因为硬件式的虚拟网络工具的加密性能高,且可以适当调整和优化公司的信息资源,所以这种硬件式的虚拟网络设备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比较多的应用。
2.2虚拟网络技术在公司网络和远程员工之间的应用。
国内的很多公司,特别是那些以采购和销售为主要运营项目的公司,对于虚拟网络技术有着更加大面积的应用,这时候的虚拟网络技术主要应用在公司网络和远程员工之间,此技术方便了员工及时分享各种公司内部的数据信息,以此进一步增强了工作效率。虚拟网络技术的服务器一般设置在公司总部,总部根据安装互联网防火墙等方法来完成每个分部门的互联网出口关的控制,而业务网点和移动办公的用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客户端来登录,以此越过防火墙的阻拦。虚拟网络技术是虚拟的网络接入工具,在安全性能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信赖,且不需要很大的投入。
2.3虚拟网络技术在公司和公司客户之间的应用。
虚拟网络技术也在公司和公司客户、公司和合作伙伴、公司和供应商之间得到了非常大面积的应用。公司要想长久地生存和发展,一定会在寻求合作关系的过程中找到很多客户、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业务量的持续增加势必会增加更多的业务数据,如果能够有一个虚拟网络平台来上传和分享这些数据,对于公司和其合作伙伴来说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如果一些数据是公司内部的机密文件,为了阻止其他人的访问,可以通过设置防火墙的办法来实现,这样分层次的访问方式帮助公司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的同时,也保护了公司的合法权益。
3虚拟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公司信息化技术和宽带技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大环境下,虚拟网络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和发展,虚拟网络技术的可靠性能、稳定性能以及安全性能都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因为电信产业的衰落而被慢慢转移到了虚拟网络技术之中,这也就是虚拟网络技术慢慢成为信息产业的新兴力量的原因。虚拟网络产品也随着人们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具体,添加了防火墙的虚拟网络产品和复合型虚拟网络工具是现在用的比较多也比较热门的,所以,虚拟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会更大范围地得到普及,并且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都会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4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内容,虚拟网络技术的存在和发展大力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数字时代的大环境下,如果对于虚拟网络技术的各种优点加以充分利用和更深入地研究,一定会在短期内使其达到质的飞跃。传统的网络信息技术面对的主要难题就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因为一些小的瑕疵而出现运行不畅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而虚拟网络技术非常具体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是该技术具备非常强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原因,只有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才能为用户带来好的使用体验,才能为公司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易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j].电脑迷,(07).
[2]白斯日古楞.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运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6(11).
[3]郭伟琦,孙健国.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3).
[4]毕莹.如何加强虚拟专用网络安全[j].赤子(中旬),(07).
[5]卢妍辉.在高速公路中如何有效实现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的应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04).
[6]马光,杨大全.虚拟专用网络(vpn)的研究与实现[j].基础自动化,(05).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六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显著。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的独立的交叉学科,它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机械工业的生产效率,还使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管理体系等发生了重大变革。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进行阐述,根据当前化工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能为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一)增强设备安全性,保障安全生产。
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够使机械的运行过程被全程监控,还会在设备运行出现异常时及时自动报警,既节省了检修和维护保养时间,也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二)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产品运用数字化程序进行控制,大规模的减少了操作按钮的数量,使操作过程更加简单方便,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降低了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产品的不合格率。
(三)便于产品调整,养护维修方便。
在生产过程中,针对不同用户的产品需求,可以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改变工作方式,不需要变更其他生产条件,使操作既简单化又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自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机械操作过程中的故障及问题,及时修复,降低了机械的检修支出,节约了成本。
20世纪60年代初,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新兴事物开始被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随着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技术等的大力发展,不同学科技术间的融合更加紧密,推动着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的`创新,一些发达国家开发出了科技含量更高的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使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逐步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90年代,微传感器、执行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出现,在各国学者的努力研究下,使得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一)模块化。
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比较复杂,单元间通过不同接口进行对应,将接口集中起来实现区域模块化管理,实现多项功能的集合,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可装配性,还能够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同时也降低了维修成本。
(二)智能化。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热门课题,也必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运用智能化技术取代人类从事更加危险复杂的工作,不仅能够使人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还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智能化就是模拟人类智能,将判断和推理能力根植于化工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人类对化工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控制,达到对化工生产的控制目标。
(三)绿色化。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工业发展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将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目标之一。化工工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绿色环保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化工企业想要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加强对绿色环保化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
(四)网络化。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相互推动,共同发展。二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远程控制目标,真正突破时空限制。
(五)微型化。
随着人们对纳米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微型化必将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微型化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能解决传统产品体积大、功耗高的缺点,也会拓展其应用和普及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学科的不断创新,化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其产品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的优势也会越来越显著,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参考文献:
[2]杨卫平.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12):124.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七
本人已完成在校期间的理论课学习,将前往xxxxxx单位进行实习。在此,本人承诺遵守以下有关规定:
1、实习期间,我将严格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安全条例。
2、绝对服从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老师和学校的管理,严格遵守学校有关实习管理的规定,明确实习目的,端正实习态度,不图小利,多听、多干、多学、多思、少说,积极、努力、认真、主动地完成实习任务。
3、实习期间的.工作时间按实习单位的规定执行。病、事假按规定执行并严格履行请假制度。
4、自尊、自爱、自强。与实习单位员工、其他实习生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5、穿着打扮符合实习单位对员工仪表仪容的要求,并符合学生身份。
6、保持与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及家长的联系。实习结束时应向学校上交实习报告和实习鉴定。
7、注意交通及人身安全。注意饮食卫生,防止任何事故、疾病,加强身体素质。
8、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明辨是非。如遇到不明事项,应及时请示学校及指导老师或实习单位领导。如违纪,我愿意按有关规定接受学校的处分,承担责任。
保证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八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模式逐渐由原来的纯理论式教学转化为当今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其中就包括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不匹配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为企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学校应该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在课程体系构造方面的创新。
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将遵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构造。
1.对工作岗位的研究与分析。进入企业中,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与观察,确定从事电力相关行业企业的毕业生,对事故进行总结与采取措施方面,以及从事电器安装和检修的过程中,怎样实行二次系统的安全检查。
2.设立较为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因此,应该将教研组的所有成员组织到一起,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共同探讨的作用下,分析出具有的典型工作任务。
二、对课程的设计。
为了使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得到较好的开发,我们深入到企业当中,同企业中掌握了技术精髓的高级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一起对工厂中岗位的需求作了研究与分析,最终明确了有需求的岗位中对于职工工作能力的各方面要求,熟悉了该岗位中需要掌握的工作操作流程。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学校应该诚恳的邀请技术经验丰富并且口才较好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与教师一起商讨设定课程的内容以及标准,使课程的安排能够切实符合学生将来工作中的应用要求,能够最终做到学有所用。并且,教师还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一些训练课程,加强相关理论方面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去到企业当中,接触在一线工作的毕业生,然后与之交流心得,倾听他们在实际机电设备方面的工作中,对于设备的前期调试,中期运行以及后期维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请他们谈谈在学校学习中具体学习的内容与工作中的关联性,学习中哪些部分给后期的工作带来了切实的帮助,而哪些方面在学校学习中还没有涉及到或涉及较少,并将参加工作的学生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然后在后期的教研活动中加以改正与弥补,针对那些切实帮助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加以宣扬与继续。最后,直接与对口行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交流,向他们询问从事机电设备的前期调试工作或者中期的运行工作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感想,请他们为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教师结合核心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的感想再对课程作出调整,重新审视岗位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设置相关的学习情境,确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教学主线,实现应用性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训练以及在具体岗位中的工作实习三个方面一体化的教学。
三、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学设备比以往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科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较大提升,同时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以以前的主导地位变为附属地位,而学生被提升为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学习。新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设备由多个机构组成,每个机构的功能都是非常独特的,单个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将机构组合起来完成工作任务,也可以将组装方式进行调整。实现了教学中“工作任务”设置的局限性被打破。
2.趣味性。与以往单一的plc编程相比较,使用机电一体化设备以后直观性更强,也就是说编程达到的效果能够一目了然,学生在一个功能完成之后会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因此,求知欲也会更强。学习的乐趣性更强,达到了在学中玩,或者在玩中学的目的,迎合了中职学生的心理。
3.实践性。实习设备设计理念主要是从实际生产中得来的,所以设备的工艺流程会是实际自动化生产线的仿真版,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在真正的运用中达到巩固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对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投入工作之后的适应性有较大的帮助。
4.合作性。由于个人的力量无法保证工作的高效完成,因此,要想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必须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在安装与调试时需要小组内两个人的互相合作,这不断的磨合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将来在企业工作打好基础。学生的实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广阔无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造性思维,千万不能遏制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挥,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各项实际操作中将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也能增强学生学习与今后实际工作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创设的学习目标。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因此,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掌握相关企业岗位上的需求,并研究设计出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知识,为将来投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少华单位: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十九
机电一体化是多门科学多年的发展的成果,它是机电行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智能化发展的越来越快,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阔,下来让我们看看机电一体化应用的领域。
1、机床数控领域
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发展已经有40年的历史,在技术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展的比较完善。类型具有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在开放性设计中,这种设计硬件体系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和兼容性的,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和智能化的。在机电一体化的系统研究中分出多级的网络,这样能使复杂加工系统的作业能力的运行。可以数控机床可以装置单板、单片机以及控制中心等高新集成技术。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领域
计算机系统的组合不是分散的子系统的组合,它是由全局的实践总结出最优的系统的组合,它需要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围绕制造展开工作。当产品的集成度越高,就能够使各个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更加合理和完善。
3、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首先出现的是不够灵活的半机器人,它根据示范的动作进行重复的运动,在工作中,不会考虑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而现代的机器人,里面装有不同的传感元件,机器人可以作业环境和对象做出简单的信息判断,并能做出简单的分析。这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新成果,也是其发展的前景所在。
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论文篇二十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论文则是一个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必须掌握和应用的常见形式之一。本文将介绍信息技术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在学术领域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收集和整合数据是论文撰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来收集和筛选有关研究主题的文献。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辅助软件来协助我们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展示我们的研究结果。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也可以增强论文的可读性和科学性。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我们通常需要使用文本处理软件来进行排版、插入图片和表格等操作。这些方法对于我们完成好一份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排版整洁的论文可以让审稿人和读者更容易阅读和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例如,EPinfo和SPSS等软件都可以进行数据的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辅助我们更好地解释研究结果。
除了为论文的撰写和数据处理提供便利,信息技术还可以对论文的内容和结构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使用知识图谱、Wordclouds等工具来构建知识图谱和词云,展示当前研究领域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此外,词频统计和变量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发现隐藏的特征。
通过对信息技术在论文撰写中的应用,我们发现其不仅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而且也可以增强论文的可读性和科学性。正如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样,未来论文撰写也会随之更新和改进,比如人工智能可能会在文章内容校对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第五段:结论。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术界和商业领域中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通过我们对信息技术在论文撰写中的应用,得出结论,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论文效率,并增强论文的可读性和科学性。为了让论文更具权威性和可信性,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此省去冗长而复杂的人工工作流程,实现论文自动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28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