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20:41:03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热门14篇)
时间:2023-11-03 20:41:03     小编:梦幻泡

总结可以帮我们梳理思绪,优化方法,更好地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目标。使用准确的语言、流畅的句子和清晰的逻辑结构来表达思想。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好的总结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例,希望能够帮到你。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一

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应当使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有较大增强。第五,人力资源应当得到更好开发。在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规模的前提下,应当把提高人口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领域的战略重点。第六,社会和谐程度应当有较大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应当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有限目标,在现有物质基础上,重点应是调整公共资源配置方向。首先,应当使农村现有的贫困人口实现温饱,建立起有效的返贫应对机制。其次,及早建立适应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比较健全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水平。再次,中等收入阶层应当明显扩大,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手段应当逐步健全起来。最后,需要对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和呼声进行有效的化解和适当的疏导,使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都能享有平等的表达意愿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二

循环经济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其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过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形态.

作者:张向群王朝晖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tribune年,卷(期):“”(21)分类号:f2关键词: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三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前两个月出现积极变化,但进入3月,受乌克兰局势变化和国内疫情影响,回升势头承压。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如何确保实现5.5%左右的全年增速目标?

总体看,首季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开局。当前成绩,实属不易。

支撑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总体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7万亿元,同比增长4.8%,高于去年四季度4%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外资外贸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国际收支总体稳定,外汇储备保持在3.2万亿美元左右。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多项指标彰显“进”的态势。

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2%和8.1%,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1.4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8%;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困难挑战明显增多。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中央到地方,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加快落地,尤其近期进一步发力,与疫情竞速,和困难赛跑,在助力经济爬坡过坎中不断释放“稳”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我们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二)统筹防疫与发展,如何算好大账?

3月以来,本土疫情波及30个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万亿级gdp强市,也有吉林等农业大省,辐射区域广链条长,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放大。

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频频质疑中国严格防疫“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社会上也有“躺平”“与病毒共存”等论调。

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算的是大账、生命账。防控工作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这是判断防疫成效的首要标准。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脆弱群体风险大。我国14亿多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如不及时从严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极易丧失前期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反观,今年初,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放松防疫政策,但结果是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激增。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5亿,死亡病例逾619万。英国疫情3月以来感染水平已升至历史最高。有英国媒体人指出,与新冠共存政策“无异于一场豪赌”。

再来算经济账——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是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

2020年,正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才最终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1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位置。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实现动态清零难度进一步升级。封控措施不可避免带来短期经济冲击,但中国抗疫实践进一步印证:一时的“管”正是为了更好的“放”。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不误农时保春耕。中央财政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署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农情调度显示,目前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19.4%,进度同比快1.2个百分点。

一方面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精准防控,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二者统筹兼顾,才能确保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三)应对空前压力,就业能否稳得住?

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影响就业。

最新统计显示,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就业前两个月温和开局后,3月波动明显。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其中3月为5.8%。

从就业需求看,总量压力在加大。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二者均为近年新高。

从岗位供给看,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加、招工放缓,甚至减员、裁员。原本吸纳就业较多的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及接触性服务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

从供需匹配看,“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青年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增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3月,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16%,为近几年同期最高值。

稳就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今,一个鲜明特征是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强化。稳就业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充分体现在各项政策中。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

抓基本——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实施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可提至90%;允许地方再拿出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技能培训,并向困难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千方百计稳企业、稳岗位。

保重点——研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百万见习岗位募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多管齐下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拓空间——加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在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及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补齐权益保障短板,更好发挥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

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的同时,还应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储备,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

(四)释放内需潜力,投资消费“双引擎”如何提振?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构成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

总体看,投资增速较快回升,规模继续扩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9.3%,好于去年全年的4.9%。

从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三大领域表现“冷暖分化”。

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增速比前两个月加快,比去年全年加快8.1个百分点。预计铁公水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6360亿元,川藏铁路稳步推进,年初以来下达铁路、民航、公路等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计划467.5亿元……基建投资的稳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

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全年加快2.1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0.7%,增速回落。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效益水平下降以及疫情等因素,或将对扩大有效投资带来影响。

消费,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基础作用。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居民消费基本稳定。网上零售较为活跃、新国潮消费快速增长、“一老一小”消费需求增大以及冰雪经济热潮等,显示出居民消费提质升级蕴藏的巨大潜力。

疫情之下,消费恢复也面临较大制约因素。

内需拉动经济的后劲,既取决于扩大有效投资的力度,也取决于促进消费恢复的程度。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更深层次,为扩大内需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巨大内需潜力更意味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将坚定不移,内需拉动经济的“引擎”需要更加强劲。

(五)多重压力下,外贸外资能否延续高增长?

外贸、外资,中国经济去年表现亮眼的两个指标,今年一季度仍有不错表现,双双以两位数增长实现“开局稳”。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同比增长25.6%。面对国内外疫情反复、国际局势新变数增多,两个指标在去年高基数上继续稳增长,实属不易。

外贸稳住增长,原因何在?

贸易“朋友圈”更加多元——一季度,东盟超欧盟重新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持续增长。“西方不亮东方亮”。更多新市场,也意味着更大增长空间。

更多经营主体有力支撑——一季度,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长5.7%。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4.52万亿元,增长14.1%,占比达到4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压力下,外贸主体的增长,正是韧性与活力的最好证明。

当然,与去年同期分别接近30%、40%的高增长相比,今年一季度外贸、外资增速各有所下降。

这主要受到了去年高基数、国内外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复杂演变等因素影响。不少一季度订单还不错的外贸企业,坦言二、三季度压力会加大。疫情对生产、运输的冲击,加上高昂海运费对利润侵蚀,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为稳定外贸,一系列政策举措及时发力——减税降费、畅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发展外贸新业态等举措加快落地,给企业送来“及时雨”,为稳外贸保驾护航。

考虑到高基数原因以及当前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外贸延续去年高增长有一定难度,但外贸“开局稳”恰恰印证了我国外贸有稳增长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潜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完备,企业自身也在努力,加上助企纾困、稳外贸政策落地,各方共同努力,外贸实现保稳提质的目标未来可期。

稳外资,同样有基础和信心——。

中国美国商会近期报告显示,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仍有超六成受访企业计划今年加大在华投资,超八成在华美企不考虑移出中国。近来,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围绕低碳业务加大在华投资和布局。

一季度,中国吸引外资在“稳”的基础上继续“进”,高技术产业引资同比增长超50%,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更是接近60%的增长。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迸发的新机遇,正是外商投资的掘金点。

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更便利的营商环境,让更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留得住、扎下根。

(六)全球通胀压力上升,国内物价是否会大幅上涨?

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通胀背景下,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1.1%,其中3月上涨1.5%,涨幅较前两个月扩大,但仍属于温和范畴,也低于国内3%的预期目标。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3%,涨幅连续5个月回落。

cpi与ppi“剪刀差”进一步收窄。2021年全年cpi与ppi“剪刀差”为7.2,今年3月份为6.8,表明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

3月份ppi涨幅虽然回落,但仍处较高水平。这与国际输入性影响密切相关,受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等价格上涨,中下游行业企业面临较高成本压力。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供需双向调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等措施,平抑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促使ppi涨幅连月回落。

当前,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裕,有效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能力显著增强,保持全年物价平稳运行仍具有较好支撑。

cpi指标关系百姓“菜篮子”“米袋子”等的价格。

近期,蔬菜、汽油、柴油等与日常生活相关度较高的部分民生商品价格涨幅较大,上涨面较广,导致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感受较为强烈,数据和百姓感受存在“温差”。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cpi“篮子”商品中,猪肉价格占比较大。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下行,3月同比下降41.4%,拉低了cpi涨幅。

今年以来,国内部分民生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形势变化和疫情等因素影响,并非我国市场供给基本面发生变化。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ppi向cpi传导的趋势或将延续,一般日用品价格将小幅上涨。此外,随着猪肉市场由供求基本平衡向紧平衡过渡,预计到二季度或三季度,猪肉价格或将进入上行通道,拉动cpi温和上涨。

综合来看,全年物价涨幅或将比去年有所扩大。针对物价短期上涨压力,要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应加强价格监测预警,适当降低价格补贴启动条件,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基本民生。

(七)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如何打通堵点卡点?

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90%左右,生产供应链全流程的90%以上处于物流环节。疫情导致部分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受阻,影响向生产端延伸。

同时,一些工厂因疫情停工停产,原材料价格高位攀升,企业成本走高……多重因素叠加,引发人们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担忧。

当前国内供应链部分受阻,影响产业链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面,物流效率有所降低。俄乌冲突扰乱国际物流秩序,中欧班列、国际航空运输等受到影响;疫情导致部分地区跨区域、疏港运输不畅。另一方面,供给面临一些制约。如上海拥有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也是不少加工制造企业的来料仓储、产品总装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对相关行业造成影响。

虽然挑战增多,但更多是因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产业链总体运行仍然平稳,及时控制住疫情,细化实化各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举措,就会为正常运行增添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齐备配套优势明显。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3月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工业经济自身韧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坚强支撑。

当前,关键要聚焦堵点卡点及时疏通,避免短期困难演变成长期趋势,把“链”上的企业保护好,不被眼下问题拖垮。

保物流是当务之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项重要举措,要求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公布全国统一式样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切实保障重点物资和邮政快递通行、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严格落实防疫政策的同时,一系列部署加快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

稳生产是关键之举。全国多地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正加快建立;工信部前方工作组赶赴上海摸排企业情况,集中资源优先保障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聚焦当下,做好原材料保供稳价,落实落细减税降费、金融信贷等惠企政策,缓解企业运行压力;着眼长远,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中国需要在补链强链上不断发力。

(八)稳住市场主体,如何更有力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

本应是纺织旺季的3、4月份,不少纺织厂老板却心里发慌。受疫情影响,部分服装贸易批发市场暂时停业,纺织厂纷纷减产。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下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指数均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当前,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订单和营业收入减少、拖欠账款增多、原材料价格高涨、人工和运输成本攀升等挑战,“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矛盾突出,企业间分化持续扩大。

为中小微企业纾困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要在运营成本上做“减法”,减税降费是首选。今年退税减税规模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为使资金直达企业,中央财政已下达首批用于小微企业留抵退税专项转移支付4000亿元。4月起,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正式实施,11天内就有1557亿元退税资金落到20.3万户纳税人账上。

另一方面需在现金流上做“加法”,信贷支持可谓“雪中送炭”。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授信户数,分别同比增长24.6%和42.9%。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并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以增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能力。

同时,江苏出台“40条”措施、广东出台“47条”措施、湖南出台“36条”措施……从房租减免到发放补贴,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针对性的纾困举措;企业也在想方设法积极“造血”自救。

及时回应中小微企业新困难新诉求,确保减负纾困“组合拳”尽快落地显效,把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稳定中小微企业预期,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

(九)防范化解风险,如何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3月,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趋稳;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比1至2月份回落3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8%。

在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从供给端看,一季度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分别下降17.5%和41.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缓慢;从需求端看,受资金紧张、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显现等影响,市场预期转弱,购房者延缓入市。

今年以来市场分化更加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一些热点城市市场回升预期逐步增强,部分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市场仍在低位运行。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的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到40%以上。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租房需求,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基本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总额预估约8500亿元。

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必须牢牢守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针对房地产市场不同情况所作出的相应调整,并非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翻转。要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精准性协调性,努力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

当前,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仍然存在。对此,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依法依规开展风险处置化解工作,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合力缓释房地产企业风险。

保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关乎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关乎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正是复杂形势下中国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体现。

(十)多重挑战下,粮食和能源如何保供稳价?

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对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至关紧要。

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占到三分之一,目前一、二类苗比例已与往年基本持平。部分地区封控管理下,农资下摆、秸秆离田、农机手返乡不同程度受影响。

农资价格上涨。4月第2周,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批发价每吨同比上涨35.5%、17.9%和82.4%,农用柴油价格大幅上涨。中国钾肥消费量近三成进口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受俄乌冲突影响,两国出口受阻。

国际市场风险增大。去年我国进口的玉米、大麦近三成来自乌克兰。俄乌的小麦、玉米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9%、19%,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粮价上涨,加大我国进口难度和成本。一季度我国进口大豆2028万吨,数量同比减少4.2%,金额却增长20.9%,凸显进口大豆价格的上涨。大豆、玉米作为饲料原料,直接关联养殖产业,容易影响肉类价格。

当前我国稳住粮食的基本盘并没有改变,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强储备。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比例超70%,防范风险能力增强。

保产量。目前小麦苗情转化好于预期,粮食意向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各地抓紧春管春播,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障钾肥等供给。我国加大玉米、大豆保供力度,扩大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确保完成大豆油料扩种任务,并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储备调节,保持供需平衡。今年冬油菜面积增加、长势好于上年。

保产能。我国今年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加快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受俄乌冲突等影响,国际能源价格高涨,对外采购油气面临的风险上升。一季度天然气进口金额同比增加68.7%,但实际进口量减少5.1%。

多方正采取措施推动国内石油、天然气、煤炭增储上产。一个好的趋势是,一季度国内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0.3%、4.4%、6.6%,发电量同比增长3.1%。今年国家要完成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目标,并加快建设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立足国情,强化煤炭煤电的兜底保障作用。国家能源局近几个月已批复山西、陕西、宁夏等地多个煤矿项目,优质煤炭产能正依法合规加快释放。近期全国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水平,2月中下旬以来,日产量在12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超过10%。

缓解煤电企业经营压力。全面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后,今年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煤电上下游协同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通过能源储运能力建设,能源供应链的弹性和韧性也将得到加强。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是重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更好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亲身参与并经历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我对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我国经济运行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始终保持经济增速的稳定,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物流体系,这为国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我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经济运行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我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需要重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已经从规模扩张阶段逐渐转向质量效益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例如,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我们还需加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经济运行中的必然要求,只有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贯穿经济运行的始终,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第三,我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需要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全国各地,我看到了一个个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基地的出现,青年创业热情高涨。通过鼓励和支持创新,我国不断培育和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而科技企业的崛起也为经济运行提供了新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我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经济的运行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作为一个大国,我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我们能够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打造更加开放和透明的经济环境。同时,我们也能够向其他国家推介我国的发展成果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才能在全球经济变化中逐渐确立自己的地位。

最后,我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需要关注民生,实现共享发展。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忽视民生问题,而是要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通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加强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只有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经济运行需要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需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关注民生,实现共享发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相信,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经济运行的核心要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发展模式,就能够使我国经济继续向前,进一步展现出它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性。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五

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迈进,伴随的是工业化不断演化的过程。基于工业化的进程,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工业化阶段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标准。由于衡量标准不同,具体的判断结论必然时有差异,以至于在这个问题上至今缺乏完全规范统一的标准。为了减少争议,在各种衡量指标结论相异的情况下,一个通常的做法就是只靠考虑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是,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各国工业化率变化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共性,而且都经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阶段。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40%-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5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阶段;当工业化率由最高峰逐步回落时,为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时期。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化与经济增长》课题组数据库)。

从上表可以看出,46%既是在上述样本中亚非国家的工业化率峰值,也是世界的工业化峰值,由此可见这一数值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上述数据还表明,我国总体上已经2008年度过了工业化率峰值(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时期。

2、城镇化进程相对工业化明显滞后。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驱动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工业化必然带来城镇化,而城镇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两者相伴而生,共同发展。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城镇化率介于10%-30%之间;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城镇化率一般在70%-80%之间;后工业社会时期,城镇化率在80%以上。

国内学者在西方学者工作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协调推进的关系也开展了多项研究,并进行了相关定量分析。其中,陈佳贵的研究(见下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其中: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按常住人口来衡量,我国城镇化率2016年为57.4%,相对工业化进程明显偏低。

3、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短板。

在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农业和制造业规模逐步萎缩,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的占比基本上都在60%~70%之间。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6%,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所不如。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城镇化偏低(直接带来生活性服务业规模偏低)之外主要是生产性服务发育不充分所导致。在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度阶段,服务业占比的不断提升是共同现象。但是,这种提升主要是由生活性服务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所推动,则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只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主要推动力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之后的经济体才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渡过工业化率峰值之后,制造业随之进入了一个转型升级阶段,将由简单的产品生产型企业逐步向生产服务融合型企业转型,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渡过工业化率峰值之后,生产性服务业将越来越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参与区域竞争的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将直接影响本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将使得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受阻,城市化进程必然相应放慢甚至倒退,从而对整个经济(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1、有利条件。

(1)国内即将迎来新经济浪潮。

次贷危机的爆发宣布了全球经济旧模式的崩溃,各国也开启了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的探索进程。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清晰地认识到了,国内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了一种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总结,我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理念、战略和政策框架,发展新经济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道路。

我国新经济即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浪潮,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早在2015年中央就明确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为此,中央及各部委出台了数以百计的相应鼓励和扶持政策,地方政府也纷纷配套支持和发展以创新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政策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二是新技术大量出现,为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新技术和大批新市场的出现,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并促进了现在有关经营模式的改变。新商业模式的大规模出现又会引发和形成新的业态和形成新的产业。三是一些新经济行业的快速增长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向新经济聚集。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经济发展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一方面传统产业纷纷陷入低迷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一些新经济行业比如网上购物、物流快递等却出现爆炸式增长。这种鲜明的对比必然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从传统经济转向新经济。

(2)国内产业迁移为新经济带来机遇。

受国际需求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东部地区产业出现持续向中西部转移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带动中西部经济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为新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支撑。首先,东部地区在部分产业迁出之后,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人们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发展新的产业和业态。同时过去沉淀在传统产业的资源可以大量用以发展新经济。其次,对中西部来说,新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对传统经济的升级改造。在东部地区失去竞争力的传统产业迁移到内需增长较快、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之后,不仅能够再次获得市场生存空间,而且可以通过该发挥后发优势与新经济融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另外,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对应的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支持。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迁入,东部地区鼓励创新的理念更加容易在中西部落地,过去为东部地区产业提高支持的研发力量、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同样也会在产业的迁移在较大程度上发生迁移,为中西部地区所利用。

2、不利条件。

(1)新经济缺乏可复制模式借鉴。

新经济就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即使从世界范围看依然属于发展初期,至今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新经济的产业体系。人们难以清晰判断哪些新产品具有长期市场前景,哪些新业态只是过渡业态,哪些新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使得,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需要自我探索,而不是直接借用模式。

新经济也就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位势和自然禀赋各异,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各具特色。各地需要根据当地实情,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经济发展定位、战略和路径。这实际上就明显增加了各地发展新经济的难度。

(2)传统发展模式惯性巨大。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工业规模相对较大。庞大经济的规模意味着已有模式的发展惯性大。发展新经济需要改革转型的环节多和牵涉面广,必然也意味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数量大和转型所需时间长。另外,长期以来形成的的传统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也相对不易改变,这就可能导致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潜规则阻碍,而克服这种传统模式的惯性则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

1、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加速融合。

新经济中除了新产业之外,绝大多数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都是建立在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可以说,不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新经济短期内难以规模化发展;不与新经济融合,传统产业就没有未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与新经济加速融合将是大势所趋:一是在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只有新经济中改造后的产业具有智能化和柔性化特点,才能能够使规模经济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有效结合,同时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特征;二是这是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生产成本显著上升,通过与新经济融合,可以通过内部组织架构变革和生产、经营、融资模式的创新,以及企业与外部的协同,提高制造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形成新的业态和新的竞争力。

2、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行道。

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主导转变是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过渡时期,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衍生,生活性服务需求急剧膨胀,将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国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为扎实,为服务业分工演化提供了强大支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普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我国政府专门制定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支持政策,各地政府也大力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必将进入快行道。

3、新兴战略性产业方兴未艾。

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工业的比重尽管将逐步缩小,但其基石作用不可替代。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产业与新经济的融合,焕发新的生命力;新兴战略性产业持续发展,提升整个经济结构,在中高端产业链上形成市场竞争力,并逐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为了在未来新一轮产业分工和布局中获得相对有利位势,各地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纷纷选择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扶植发展对象,同时一大批相关重大项目正处于建设时期。“十三五”时期,随着这些项目的达产投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六

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开始于2015年,以当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开端,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增了数字创意产业。2017年,数字经济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数字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正不断向纵深领域扩展,当前发展已进入快车道。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为31.3万亿元,2019年为35.8万亿元,2020年为40.5万亿元,同比增速13.16%。截止2021年11月,开通5g基站139.6万个,占全球5g基站总数超过70%,5g终端用户达到4.97亿。

中国信息通信技术自进入5g时代以来,正在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在我国新基建全面展开、大规模实施的有力推动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已经扩大为45.8万亿元。

数字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有利条件:

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商业模式的出现与发展采取了“先发展、后监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灵活监管策略,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方针。

数字经济创新性的特点,是指其具有快速迭代试错、用户深度参与、创造消费需求等特点,是技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多种创新的综合体。在实践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往往具有高度敏感的市场感知能力,一旦捕获需求便循序启动研发工作,在产品尚不成熟时便将其推向市场。

然后根据客户反馈快速迭代开发,不断完善产品,推动创新。而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企业通过不断试错逐步摸准市场脉搏,找准产品正确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监管往往滞后实施,就为创新提供了足够的发展、试错空间。正是由于政府监管给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才在数字经济时代孕育出了拼多多、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诸多互联网巨头。

2、我国数字经济已经建立起庞大的市场规模,并拥有数量众多的消费者。

基于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一有利条件,在庞大消费群体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由此促使我国互联网企业及其商业模式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梅特卡夫效应,是一种依靠规模化实现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经济形态。互联网企业通常采取免费的模式推出服务,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引发梅特卡夫效应,即网络价值与用户规模的平方成正比,进而使企业价值实现指数级增长。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七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八

结合当前房地产经济现状来说,它的发展是迅速的,并且涉及面极其广泛。它对金融、家电、建筑等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于促进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首先第一方面是指我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时期,我国开放了劳动力、建筑市场,并不断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其次另一方面是指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十二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我国工作重点,同时城市化建设将房地产行业直接推上了一个巅峰时期。但当前房地产行业仍有一些弊端,对其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1.增速超出掌控。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内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赶超了发达国家近30年变化水平的程度。由于我国政策的变化,国家加强了城镇化建设。农村大量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甚至建立新的城镇。种种情况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多,相对于住房的需求也不断上涨。单薄的房地产基础,根本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许多商人及企业看中这一方面,加大了对房地产的投资。

2.管理的不到位。

显而易见,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家的投资下,房地产行业拥有着巨大的利润。该行业的暴利引来了大量企业家的投资,越来越多企业的加入,缺乏政府的有力调控,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很多地方的房价大幅上涨,超过了一般居民的承受能力,使很多人,想买房却买不起。

3.需求的不稳定。

住房需求是居民生存的最根本需求,所以买房已经成为家庭及个人的重要投资。在当前的城镇化现代建设过程中,为了减少居民居住土地的使用,城市高楼成为居民住房的最大选择。这种现象又造成了居民对住房需求有一定量增加。

但由于房价的不合理性及市场监管的不到位,整个行业充满了泡沫。政府部门颁布了相关的政策,进一步阻止了对房地产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比如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很多一线城市采取限购措施,保障了底层人民也能有房住。但由于前期投入大后期收益小,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不少居民的买房意愿仍成下坡趋势。导致市场需求减低。

4.市场经济体制。

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房地产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忽视,导致了市场制度不健全。房地产行业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它的发展与土地经营关系相当密切。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其利用率很低,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而且土地后备资源短缺。在国家土地资源被大部分消耗的时候,无所顾忌,认为后备资源还跟丰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如今,快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占用了大量的优质土地资源,导致了市场土地供求出现不可调和矛盾。在进行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同时,我们应该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的意义,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获得更大利益。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当肩负起背后与之相对应的责任。其中的最重要也最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建设。可以这样说,房地产经济是一项破坏性建设,虽然这么说有些人认为太过片面。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工期短、转移性强,在区域内施工,这些特点完全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尤其是此区域完工后继续进行下一区域,此期间无过渡,无缝隙连接。事后也再不对原来的施工区域的后续管理问题进行负责。

三、发展趋势研究。

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极其突出的一部分。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房地产经济对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及生活条件起到了重大作用。虽然难免有些缺点,但发展前景依然良好。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第一,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十二五”期间有短暂的不和谐期,但今年中国开始“十三五”,所以该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我国當前的城市化建设、农村改建已大部分完成。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该行业及相关联的其他行业均对市场进行了有力调整,建立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合理化的发展环境。

第二,市场住房价格趋于稳定。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住房价格,最近几年房价的持续上涨,造成居民心里的极度恐慌,同时也扰乱了经济的稳定性。政府进行有效的干预,通过调控市场、限制购房,房价正在下调并充满规律性,现在已具有独立的稳定住房价格体系。

四、结束语。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行业,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无论未来和现在。在城镇化建设中,如何解决大量农村居民住房问题,是当今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极大挑战。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格局不断向全面化靠拢,试图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成效还是十分显著的。房地产行业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还与前期的建材以及后期的装修密切相关。在评价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同时,要考虑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形势。只有在政府政策有力的调控下,相关部门合理的监管下,以及房地产行业及相关企业自我进行控制下,才能使房地产行业在绿色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九

当前,我国已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然渗透到国内各个领域,会计电算化随之迅速兴起,“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81年8月,当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主办了一次有关财务、会计、成本如何合理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专题讨论会,此次讨论会的顺利进行标志着国内会计电算化正式起步,并开始进入应用阶段,会计电算化的提出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确保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前行的必然要求。

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历程。

(一)手工记账阶段。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初期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财务及报表核算。早在1978年,在吉林长春就有着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太尽如人意,直到1981年8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举办的电子计算机专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后,我国会计电算化才略见雏形,但是此时对于电算化也仅仅是理论研究,没有广泛的信息来源,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

(二)计算机处理阶段。

随着计算机计算的发展,人们开始将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与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结合,通过计算机的高储存性以及优越的计算能力,来实现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融合,将企业的管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会计核算系统。在计算机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以及具有高性能的处理软件。但会计电算化毕竟只是核算的辅助工具,其是无法代替人类进行对企业进行管理的。

(三)融入专业知识。

在手工记账阶段以及计算机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是严重缺少会计知识判断的,其录入的信息仅仅依靠人工检查方式来进行判定,因此,引入电算化的企业或单位在会计信息录入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因疏忽而产生的信息存在错误但没能及时更正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处理阶段不断发展,国内会计电算化的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在2月,在我国政府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不断丰富会计的专业知识,将之有机融入会计电算化之中,并通过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结合,促使会计电算化进入更高层次的阶段。这使得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新的阶段,也为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更高层次的erp系统管理结合。

erp系统现代社会运用较多的一种管理系统,其集成化程度较高,能够实现将信息管理化和管理决策融为一体。erp主要是应用在信息流管理、物流管理以及财流管理等方面,具有提高企业效益,便捷企业资源管理的优势。因此,会计电算化与erp的结合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广泛。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

(一)应用推广普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应用计算机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一方面是由于会计电算化有着更大发展潜力,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计算方式的优越性越发突显,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关注。同时,会计电算化是当前技术先进且效果极好的一种记账方式,也因此被诸多企业采用,其必然会随着企业的开展,不断完善自身,进而更多的应用于企业。

(二)会计软件开发向着工程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计算机系统运用的基础上,因此在其应用中,企业管理人员不仅对软件系统进行了有效的完善,还强化了管理组织制度的建立工作,并以此来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有序开展,以便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工作的优越性,从而保证会计电算化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求,正因为如此,会计电算化与计算机系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总的来说,当前的会计软件开发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工程化特征。

(三)会计电算化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

就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来看,在会计运行体系中一般都包含有两类子系统,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在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不断完善着会计运行体系,以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活动更加精简化,且努力实现代码化运行,也就是说,现代企业内部,会计运行的两个子系统呈现逐渐趋于融合之势,而这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也有利于会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未来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趋势。

(一)信息处理和分析将更加专业化、智能化。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这也带动了国内诸行业的发展,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适应这一社会趋势,充分实现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即通过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将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融合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升信息流通的高效性、实时性,最终实现对供应链有效管理的目的,一般来讲,信息的处理除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分析能力外,还要求其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以及有着一定的会计电算化实践经验,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分析更加趋于专业化、智能化。

(二)会计软件的标准将更加清晰和成熟。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如今的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规律已然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极大的促进了会计软件开发工作的成熟与发展,正因为如此,会计软件的实用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中国会计软件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具有专业性的会计核算软件应用到会计核算市场,为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中国市场上应用的会计软件一般仅具备核算功能,虽然其通用化程度较高,便于财会人员学习与使用。但是此类软件功能单一,且基本上模仿的均是手工会计处理的方式、方法,而没有考虑到会计核算的管理供能,因此建立清晰的会计软件标准,进一步提升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实用性,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重视与管理会计系统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现代企业大都建立有两个子系统,并且两者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大,这显著提升了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以及便利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的营销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缺乏前瞻性以及国际观,已然很难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一套公开透明、安全性能高、具备国际观的财务管理模式亟待建立,并且这种崭新的财务模式提出以及实施之后,将会颠覆传统会计观念,不论是在会计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领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既有会计软件的功能将会获得极大的丰富,从而显著的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发展,以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最终实现长远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国内个领域的应用情况虽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也有着不小的成效。而想要进一步深化利用会计电算化,并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我国就需要积极对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会计软件进行研究,并加强其在各企业间的推广与使用,企业方面也需要显著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素质,以确保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福海.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会计之友,(10).

[2]周清林.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我见[j].商业研究,2015(13).

[3]羅公明.浅谈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与控制[j].齐鲁珠坛,2015(12).

[4]黄秀丽,张大为,朱芳阳,高安刚.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5,11:68+40.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十

科学地认识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对于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正处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石化农业正在快速发展。同时,面临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形势。因此,如何发展,要从国情出发,尽快提高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积极创造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力争早日步入低碳农业的发展道路。基于此,就发展低碳农业阐述一些认识。

低碳农业; 低碳经济; 发展方式

地球上的碳物质以多种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碳库中。第一种是气态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大气层的碳库中。第二种是物态的有机碳。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第三种是物态的化石碳。石油、天然气和煤,也称化石能源。第四种是物态、无机的碳酸盐矿藏。这些固体形态的碳酸盐经淋溶作用溶解于水,进入河、湖、库、海等水体中,成为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碳源,被植物所利用,转化为有机物。上述4种碳物质的存在形态,在地球上进行着不停的循环和转化。其中,以生物圈中有机碳的代谢循环过程最为活跃,而且不消耗化石能源,而是以消耗化学能为主,而且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反应温和、快捷、不产生噪声、不污染环境。植物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渠道,而矿质能源的燃烧,则是二氧化碳大量释放的主渠道,是积聚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减少矿质能源的利用,并把工业的二氧化碳贮存起来,转化为碳肥,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如森林、草地、海洋施肥),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则是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相对于石化农业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目的是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农业通过全新的经济活动,实现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循环利用、吸纳其他产业、获取碳汇交易收入等综合效益,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 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物耗、高产出为特征的农业,是以矿质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为前提的农业发展方式 首先,节水、节地、节能型的农业产业,是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倡导的方法和途径。第二,精准农业技术(包括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虫等)是低碳农业发展中所必须的技术支撑。要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矿质能源消耗,充分利用生物科技资源提高农业产品品质。第三,必须把节约能源资源贯穿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从技术方案的选择、设备的选型,到生产过程组织、监控和产品采收、加工、销售、消费等过程中。第四,特别要发展节地型、节水型农业和节粮型养殖业,并对农业废弃物(副产品)进行集约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转化,提高生物质的利用率和效益。

3.2 科学配置资源发展低碳农业 一是要节约、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技术措施和生产方式。二是要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吸纳、消化、转化二氧化碳的效率。三是要增加光合产物的产出和效益,从源头上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和效益。把大气碳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满足人类衣、食、住的物质需求。把大气碳库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碳库中的有机碳。

3.3 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发展低碳农业 要重视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强化各种原料产品深度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的集约化处理和转化,实现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升值和增效。在延伸产业链,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实现农业的高效益,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到循环农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之中、统一农业发展、农村及城镇消费方式的转变过程之中。

3.4 节约资源、能源发展低碳农业 一是节约耕地,发展利用非耕地资源的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水体农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的保障。二是节约化石能源,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要摒弃或淘汰高能耗、高物耗和浪费淡水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节能、减排和高效益的目的。三是农业机械要遵循节约燃油、节省原材料、一机多用的原则,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低碳高效的目标。四是选用优质、高产、高效、节水、节能的新品种,从源头上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和产出,节约淡水资源。五是设备、工艺的选择必须遵循节能、节水、节电和低噪音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中节能型、节水型先进技术,通过整合组装,形成系列化的、工业化的高新技术,用于低碳加工工业。

3.5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农业 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净化、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和农牧民居住环境,以环境的净化优化来提升农作物、养殖业的产品品质。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十一

(一)当前农业经济生产理念和发展模式落后于整体社会经济建设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低碳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中形成的新模式,并没有深入实践当中。受农村区域信息获取速度、知识普及度的影响,人们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了解甚少。另外,由于低碳经济投入度高、经济收益获取周期时间长,人们对其接受度也比较低。因为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习惯于依赖化肥、农药等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可耕种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科技创新性差且没有科学技术作指导

在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转变阶段,受科学技术支持度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影响,缺乏核心性科技发展元素,很难将其转化为生态经济模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诸如:农村耕地质量问题、农田水利设施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都是阻碍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因素。所以,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创新技术手段,才可以有效的加快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速度。

(三)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同时,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农业环境被污染,不仅会阻碍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降低农民收益。若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同时,调查资料显示,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很多,如:养殖业污染、农业种植污染以及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其中,农业种植业污染最严重,主要有:化肥、农药污染、秸秆污染等;养殖业污染主要为:水污染和水资源富营养化。在国际贸易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鱼药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产品污染已成为影响出口关键因素。

(四)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劳动素质不高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整体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作重要支撑,学生在专业填写的时候很少选择农业,然而实际为,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对口人才加入。尤其是在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急需转变的背景下,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农业专家参与。但当前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整体农业从业队伍人员素质偏下,这种情况,对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的驱动因素分析

1.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的提高。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危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据美国气象局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因素下,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的是农业。而农业生产所释放以co2为主温室气体约占全球人为因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化肥数量过多、农业废弃物燃烧过于严重;一方面是农业耕地致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所致。而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前者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后者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为确保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农业生产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协调性,必须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我国对低碳经济理念下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发展由高碳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建设理念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愈加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间发展的协调性。参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的相关规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开展以防治水土污染为重点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依法调整部分污染严重难以投入农业生产活动的耕地,提高水产养殖业污染治理水平,做好农作物秸秆焚烧利用工作,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用水,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脏、乱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

(二)现代农业科技因素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低碳理念的引导下,国家大力研发各类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村沼气工程,它以秸秆、生活类垃圾等为原料,在减少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够减少煤炭等资源的消耗量;秸秆还田技术,它既能够培育地力,改善土质的酸碱平衡,又能够作为动物饲料、肥料等使用。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低碳式发展,又能够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业协调发展的推动因素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农业产生过程中的各经济主体为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总值,不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而在低碳经济发展视角下,为确保现代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则需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各自生产机制的特点,将各组成部分联系在一起,促使它们协调运转。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激励机制推动因素分析

1.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政府参照农业经济生产总值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采取的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遵低能耗、低碳化及低污染的原则,借助市场与行政调控手段,再结合农业生态保护成本及其服务价值,来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2.制约机制。第一,建立以农业废弃物排放为主的税收制度,加大政府生态补偿力度,采取“以能代赈”的措施,大力研发风能、沼气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低碳经济理念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第二,征收农业碳排放税。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期目标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是增加低碳类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筹集更多的环保资金。

(一)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革新农业经济生产机制

农村之所以不断推广低碳经济发展究其原因为,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过于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低碳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低碳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用意,确保低碳经济发展思想深入人心。另外,改革农业经济生产体制,需要在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机制,制定有效措施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低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减缓农业经济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缓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深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明确我国所追求的gdp增长应当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不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持续化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低污染、低能耗、低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次,在低碳经济理念的引领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发挥其引领作用,做到收入产出的最大化,加快经济产业的转变步伐。

(三)选择综合化农业发展道路,逐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作为农业经济生产发展大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化、机械化、低碳化、循环化的综合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依照资源化、持续化、减量化的原则,选择正确的生产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加农业经济生产收入,在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资源效益的整合利用。

(四)加大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力度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整体水平差,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农业劳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人作为主导其它事物发展的主观因素,影响事物发展的各方面,只有作为劳动主体人的素质提升了,才可以从根源上革新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所以,我国若想成为农业经济生产大国,就必须造就一批有知识、有素质、有技术、有能力的专业化团队。另外,还需不断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额度,对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适当培训,调动其农业生产积极性。

(五)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体系

促进低碳区域农业资源整合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完善的低碳农产品市场。借助区域政府间的行政调控手段,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建立起有序的低碳农产品市场机制,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低碳产品检测标准及农业生产标准等,在确保各方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具体措施为:第一,建立低碳农产品品牌市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低碳农产品;第二,政府加大农产品企业扶持力度,紧抓龙头企业,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外向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增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经济的节能减排;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公开推广低碳农产品信息;第四,不断完善农业劳动生产制度体系,确保低碳农业经济生产的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农业生产发展的科学角度来重新审视农业经济生产的相关制度,争取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谁污染谁治理,鼓励农村企业发展低碳融资。

(六)不断革新农业生产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逐步改善传统形式的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科学合理的使用施药数量,降低对农业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料,如:动物粪便、生物肥以及又复合有机肥等,加快生物型农药研究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降低害虫灾害,可选择抗病植株的方式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另外,大力发展可循环性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七)建立低碳农业生产技术试点基地

当前,我国正处在低碳农业技术的探索发展阶段,建立低碳农产品技术试点基地能够有效整合各区域间的农业技术资源,共同研发低碳农业技术,逐步建立起以农村低碳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链,依照市场发展需求,合理配置技术资源,组组建区域技术创新团队,通过由点及面的方式逐步辐射带动提高区域内的低碳农产品生产水平。

低碳农业经济是一项复杂性和系统性兼具、周期性较长的全新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逐步解决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走出一条低污染、低消耗、高科技、高产量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十二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低碳环保的能源管控结构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只有建构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项目管控机制,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有效落实能源的均衡发展目标。本文从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运行现状分析入手,简要阐释了金融支持下的低碳经济制约因素,并讨论了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对策,旨在为运营金融发展项目的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自20英国首度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环保的经营发展理念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利用更少的能源,减轻污染,实现绿色经济发展路径,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低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金融需求进行集中处理,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积累经验。

一、金融低碳经济发展项目运行现状分析

(一)政府支持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

1.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领导水平地方政府在建立相关管理条款的过程中,针对节能降耗专门设置相应的指挥部,深度贯落实协调机制,确保节能项目在领导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实现有效的传递。例如,山东省菏泽地方政府还针对低碳经济结构下发了相应文件,为《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责任书》。

2.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提升考核力度地区在处理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也能针对具体问题建构有效的评比机制,确保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之间能建立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实现节能考核项目的有序运行,提升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相关政府以及企业节能考核体系的完整度,切实维护节能减排项目的有序运行,从而积极推进各种低碳项目的落实情况。

3.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着力完善结构要求地方政府在运行低碳环保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对于低碳经济结构的认知程度,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规划,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的有效性,进一步升级管控模型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体改造项目的有效性,也要集中完善技改项目,投资结构以及新产品开发项目都要有序推进,从而确保整体运维操作结构贴合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经济条件。

(二)金融机构支持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

在金融机构建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其进行集中探讨。一方面,要集中强化低碳金融管理制度,确保管控层级结构和相关激励约束机制能发挥其实际作用,并且进一步践行环保要求,将环境保护项目落实在信贷资金机制的全过程,建构动态化的管控层级结构以及监测机制,保证分析项目能贴合实际需求,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低碳带框的绿色通道,确保经济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综合维护。

(三)人民银行支持下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项目

人民银行要针对具体问题建构切实有效的项目管控层级结构,进一步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并且要针对具体问题集中强化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及协作关系,确保利用不同组织形式和金融结构的有效融合,集中搭建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

二、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发展结构滞后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低碳市场和经济结构的监理水平,要从管控要求和管理层级模型进行集中处理,而在2008年到,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都已经和能源交易机构建立相应的合作,并且和国际一些大型交易机构建立了互动平台。但是,多数交易平台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缺乏对实际运行项目的维护和监督管控力度,碳交易项目缺乏实质性效果,截至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仅为2300个,加之交易市场内部节能减排项目的运作结构和服务项目较为分散。

(二)市场参与积极性滞后

一些企业在参与低碳经济项目时出现了严重的滞后,积极性不符合实际需求,且金融机构不能对相关项目进行集中处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结构中,中介机构发展机制并不健全,相应的中介也只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不能有效消化大规模的项目运行结构,金融项目分析机制和交易风险也较为明显。

(三)市场服务结构发展滞后

市场对于低碳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以及项目运作模式的认知较为落后,整体风险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也不能有效得到落实,在经验借鉴方面也相对滞后,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集中升级管控项目的研发和推行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进程。

(四)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滞后

在对低碳经济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相关法规体系较为落后,体系发展模型和审理管理机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整体政策约束和激励作用实际效果也并不大,整体社会法规体系发展模型相对滞后。

三、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对策分析

(一)集中完善低碳化市场体系

在建构市场化低碳运行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需求,建构更加完整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和管控运行模型,确保交易平台行之有效,且整体管控层级结构和管理要求能贴合实际需求。第一,要结合市场需求建构国内统一的项目交易平台,制定统筹管控的交易标准,结合标准建构有效的交易行为,并且集中整合地方性交易机构的运行功能,切实维护机制和运行机构的整体功能,确保从根本上建构更加多元化、更加多层次的项目处理机制和管控平台,切实维护整体运行模型之间的完整度。第二,要结合实际交易市场,集中完善市场内部的交易市场性功能,建构更加积极的运行模型,充分贴合国际碳交易项目和定价规律,确保能从综合发展的角度对交易机制进行集中审定,只有积极探索交易制度,才能在建立合理化交易价格的同时,切实维护价格杠杆的配置环境,保证资源结构的有序推进。第三,要和国际接轨,建构更加贴合国际市场需求的项目运行交易原则,集中培养能与国际市场交易的项目能力,确保积极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进程,践行国际货币篮子的发展要求。

(二)集中优化社会大众的低碳认知

要想提升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就要从思想意识和理念层面提升管控效,利用座谈会、电视讲座以及银行信贷财经人员的专题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大众对于低碳的认知。要提升全社会对于低碳产业的认知水平,积极转变发展思维,集中强化不同管控结构和管理项目对于低碳项目处理能力。另外,在实际管理结构建立过程中,要借助人民银行,将其作为基本的信托基础,建构更加贴合于市场需求的企业碳排放以及环境违法数据库,确保管理明细能被大众认知,且整体管理目标和管理层级结构能贴合实际需求,保证能进一步敦促企业建立环保认知,从外延发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发展,实现gdp的优化增长,集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三)集中创新低碳服务模式

相关部门在建构低碳管控模型的过程中,要对服务模式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集中把握信贷项目的运行方向,确保对低碳行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确保整体经济结构贴合实际需求,也要对相关运行层级进行进一步引导,从而有效运行管控要求和管理目标性。另外,在碳排放项目处理层级结构中,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探索,利用多元化项目发展措施推广整体管控要求[6]。例如,相关金融机构能利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形式推进整体项目良性运行,并且保证资金运行结构相对稳定,整体运行模型能在服务领域内发挥其本身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提升国内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交易能力,从本质上优化低碳经济结构的良性发展水平。

(四)集中完善相关法规条款

在低碳经济结构运行和发展进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要求贴合实际市场发展诉求,也要建构更加有效的法规条款,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符合发展需求,保证各项操作措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建立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确保基金结构能有效推广民间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促进清洁能源以及消费技术契合市场实际需求。总之,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要积极落实法规项目和配套系统,提升措施管控的有效性,进一步优化落实节能降耗项目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十三

近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上议论不断、争论不休。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经济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2、房地产业提供的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3、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它带动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种综合性消费,涉及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作为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消费,它的增长和发展自然会带动经济快速向前发展。

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

3、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其次,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再次,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4、商品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心得篇十四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3324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