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21:51:04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3-11-03 21:51:04     小编:曼珠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线的老师,有关教育的书籍和电影我看得不少,比如:书籍《给班主任100条新建议》 、《班主任兵法》、《做最好的老师》、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死亡诗社》,还有魏书生的书等等。但这些书籍和电影基本上都是讲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案例,涉及到幼师这一行业的书籍相对来说很少,我确实没接触过。应该说《与幼儿教师对话》这一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的第一本涉及幼儿教师的书籍。

如果能够有机会多读一些教育书籍,我们肯定或多或少能够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东西,能够使自己在教育上更加得心应手。

而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协调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你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

确实,一线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如果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至关重要。

一、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文中谈到,老师应该尊重家长,当老师能主动对家长产生一种尊敬而接纳的态度时,家长对老师自然就会报以正向的态度。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但老师要尊重家长,家长也要尊重老师,彼此尊重才有利于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

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说一句:“家长一定要尊重我们老师,因为,如果你都不尊重我,你还指望你的孩子从我身上学到什么?我们老师不是圣人,可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家长可以私下跟我们老师沟通,但是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老师的不是。”

我觉得,虽然说好的家长可以做朋友,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师和家长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二、老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文中谈到幼儿需要有安全感。从幼儿早期的发展来看,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不能使幼儿产生依附,只有当幼儿觉得不管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关心、有人在乎时,这种依附关系才会产生,因为关心,这些人会抱他、安慰他,或者生气,甚至骂他,打他。安全感来自于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例子,有的老师虽然平时对孩子很温和很和蔼可亲,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她,因为,无论孩子做什么,她永远是那样的态度:和蔼可亲。他表现好时,她没有表现出欣喜高兴,而当他做错事时,她也没有因此生气批评他,她的和蔼可亲对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没有一丝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这里的尊重,其实就是千万不要把小孩子当傻子。你别看他小,其实他什么都懂。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胎儿在注视》,感触很深。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妇产科教授报告中的真实例子。一般婴儿出生后不用教就知道马上喝妈妈的奶,但有一个刚生下的女婴,身体十分健康,可是妈妈喂她喝奶,她不但不去喝,还把脸转开。而且,只要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而其他人一抱她,她马上就安静下来。很明显这不是因为身体有病,因为当给她装着冲好奶粉的奶瓶时,她马上就开始使劲地喝奶了。几天后,这个一直拒绝吃母奶的孩子,一旦被别的妈妈抱在怀里时拼命地喝奶,可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为了解释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教授向孩子的母亲询问了许多事情,才知道,原来她妈妈刚开始知道怀她时,曾想过打胎,后来因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强把她生下来。

也就是说,这个女婴知道母亲对自己没有爱,所以出生后也拒绝与母亲建立联系

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傻子,你对他好还是不好,他能够感受得到的。

如果,你跟孩子之间没有感情,没有沟通,又如何谈教育呢?

当然,这里的感情也要有一个度。

作者在书中谈到,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感情应维持适度的疏离关系。因为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如果太强烈,一年一次的换班会变得痛苦异常。这个我体会是比较深的,因为我最近几年都是带毕业班,一年带一届,每次刚有感情孩子们就毕业了,每次都很难受,总觉得是别人把自己的孩子给带走了。

所以作者认为,即使老师在教学时付出了爱,但是他同时也应该踩着刹车。而且,只有保持疏离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平的态度,才能客观的评价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如果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太密切,很容易对某一两位孩子产生特殊的情感,而有偏心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感触也很深。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也特别宠爱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后来,有个孩子就跟他妈妈说,我们老师最喜欢___,再后来,这句话经过他妈妈又传到了我耳朵里。我特别去问那个孩子:“你怎么知道我最喜欢那个小朋友?”

他说:“我看的呗,我看着就知道。”

当时我听了这一句话,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们什么都知道。从那以后,不管带哪一届孩子,我都会想起这件事,不偏宠任何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因为,一旦班上的孩子发现你喜欢哪个孩子,其他的孩子虽然表面服从你,但是他心里是逆反的,因为他再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宠爱。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确实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不少的灵感和顿悟,但是我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很全面,也可能不够深刻,但确实都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二

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与幼儿教师对话》,作为一名幼师,有关教育的书籍和电影我看的不少,但涉及到幼师这一行业的书籍相对来说很少,应该说《与幼儿教师对话》这一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的第一本涉及幼儿教师的书籍。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知识。

第一,协调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平常总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胜于老师。文中谈到,老师应该尊重家长,当老师能主动对家长产生一种尊敬而接纳的态度时,家长对老师自然就会报以正向的态度,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但老师要尊重家长,家长也要尊重老师,彼此尊重才有利于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

第二,把握好跟孩子之间感情的温度。文中谈到幼儿需要有安全感。从幼儿早期的发展来看,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不能使幼儿产生依附,只有当幼儿觉得不管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关心,有人在乎时,这种依附感才会产生,幼儿心里才会踏实,安全感来自于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虚伪的温和。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老师虽然平时对孩子很温和,很和蔼可亲,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她,因为,无论孩子做什么,他永远是那样的态度:和蔼可亲,对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感情也要有个度。

作者在书中谈到,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感情应维持适度的疏离关系。作者认为,即使老师在教学时付出了爱,但是他同时也应该踩着刹车。如果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太密切,很容易对某一两位幼儿产生特殊的情感,而有偏心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感触也很深。我第一次带班的时候,也特别宠爱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后来,有个孩子就跟他妈妈说,我们老师最最喜欢谁谁,后来这句话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我就问那个小朋友,他回答:“我看的呗,我看着就知道。”当时听了这句话,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们什么都知道,从那以后我就决定,不偏宠任何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做到公平公正。

读完凯兹博士的书,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成果,也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我想,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学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三

一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觉得这种书的理论层次太高,对于一线教师的我一直不敢高攀,于是看这一本书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迟到了现在。最近终于能够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凯兹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独到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刻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不停地联系到自己的现实教育,不断地享受着她对教育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在凯兹教授的书中,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最熟悉“观察为先”这一词,只要碰到同行交流,总是挂上首先要观察孩子这一句。可观察到底从何处入手,如何观察?我想大都都是随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很多都是随意的,然而凯兹教授为观察做了清晰地阐述,文中这样记录着。

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所感、所思、所为,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质,学会观察幼儿更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技能。观察什么,针对一个儿童或一个现象,观察需要持续多久,这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项观察指标:睡觉习惯、饮食习惯、大小便习惯、情绪的变化、游戏的变化、好奇、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据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对儿童的发展是否正常作出评估。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看着凯兹教授对于观察的要求,心中惭愧,作为老教师的我没有学会观察,联系平时的工作,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观察往往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

读过此书,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去实践的。观察幼儿是我们做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教育职责。只有学会观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用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按每个个体的差异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给予得当的指导。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对于人的眼睛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正是对观察做的最精辟的诠释。我们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其实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一定能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不平凡的事和物。

读着此书,我还深刻地认识到要做一个专业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谓“专业”,应该有这样三个特点: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依据该知识做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如果我要做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我还不断学习,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了解,需要有选择教育内容的慧眼,需要对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但不管怎样,我还要在专业成长之路上迈好每一步,学习将是伴我成长的最好伙伴。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四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来目录,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都的想法,还分了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真是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就这样,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

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道;

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

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

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看完这本书了,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的作者是丽莲.凯兹博士,我想,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选择这位女博士的这本书作为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必读书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丽莲.凯兹博士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曾经先后在七所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过短期课程,并致力于著述工作,将她的经验撰写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就是她的幼教专业的经典之作。

但是,在翻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幼教界所称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却因为大家对于幼教人员极低的薪资、地位和权力,而开始辨别幼儿教育是否专业或承认幼儿教育是否专业。

“专业”有很多种定义,在本书中提到的贝克所著的《专业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专业”这个词可分为“科学”的和“一般通俗”的两种用法。从通俗定义上来讲,一般人对“专业”基本上是带有敬意的,认为“专业”是对于一种道德上值得称许的工作,具有一种特别崇高的精神与承诺,而且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高,收入丰盈。我想,这是比较现实的一个现象,本书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认为现在幼教界追求专业的冬季是起于这个通俗的“专业”定义,而非科学的定义。她也很直白的讲到,在她游历各个国家,与很多国家的人接触下来发现,在很多国家内,一般人认为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工作人员所需的训练与必须具备的能力就越少,薪资福利也越低,工作环境也越差。虽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称许,但是,别人似乎不这么认为。很多挂架都认为幼儿应该在家中由母亲照顾,即使进入幼儿园就读,大家也认为保教人员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亲照顾他们的幼儿而已。

在科学定义上,一个领域要被称为“专业”,则必须符合八项条件:即社会必要性、利他、自主性、伦理规范、与服务对象间保持距离、行为的标准、长期的训练、特殊的知识。

提到幼儿教育的必要性,虽然目前有一些证据对于幼儿教育的长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还需要再做一些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后才能有定论。我们无法确切的说,劣质的幼年经验是无法弥补的。而在“利他”这个条件上,作者认为幼儿教育的表现良好,没有人会说幼儿教师忙于敛财或者从事光鲜亮丽的简单工作。

“专业”所要求的服务理想与以服务对象对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师的明显特征。从准也的“自主性”来讲,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三个,即家长、儿童、社会。那些认为幼儿才是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的观点是狭隘、有其缺点的。幼儿教育想要成为专业,就必须学习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要求与期望,尤其是当服务对象的要求与幼教的专业知识与判断相违背或不相容时。从“伦理规范”来讲,要形成一套幼儿教育人员的伦理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员在工作中尝尝会遇到有关幼儿、家长、同事、雇主及社会的两难困境,再以其为基础发展出能协助幼教人员解决伦理困境与诱惑的伦理规范。从“与服务的对象保持距离”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能依据特定的知识与原则来解决问题与伦理困境,因此,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的关注”等特质。

但是,这项专业条件不是要专业人员拒绝对服务对象有怜悯的感觉,而是要专业人员能以适当的角度来处理这类情感。强调“理想距离”,还希望能协助从业人员拒绝偏爱某些儿童或家长的诱惑,防止从业人员按个人的偏好或行动来对待服务对象。从“长期的训练”这一点来看,专业的训练应具有五点特征。即:训练的内容是有关特殊领域的,以确保受训者习得复杂的知识与技术;训练的过程艰辛、充满压力与紧张,并且要求认知上的优越。要进入专业,必须经过审慎的筛选程序,有些人会在过程中被淘汰;所有的专业都要求受训者所精通的知识范畴,必须超过实际执业所需或受训者本身认为必要的程度;负责提供专业训练的机构,必须经过该专业成员监督的程序而获得认可或取得训练的执照;专业团体与训练机构会提供其成员系统的与定期的在职训练相关课程。从“特殊的知识”来讲,我们很难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识、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则,发展出一套最佳专业行为的准则,作为专业行为的基础。但我们可以列出我们认为重要值得的原则,以系统的方式来检视那些原则。

以下是作者依据个人对于最佳专业行为的理解,希望幼教专业知识中能包括的原则:教学策略与课程营改进考虑学法与课程对儿童的当前价值与长期影响后;让儿童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幼儿教育的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当儿童具有某种行为模式时,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会增强他的行为模式;学习的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学习发展的讯息,而老师知道的讯息越多,就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适宜的课程活动;适当的教学与课程会同时考虑知识、技能与气质的学习,尤其是在“继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巧”方面;儿童的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要越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以前一直认为“专业”的我们,其实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在我们所处的领域,很难让我们得到可靠的资料。当一个领域所奠定的资料越松动,就越容易出现不同的意识形态,造成我们往往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强力推行某种教学法。专业的伦理规范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胸,阅读所有可得到的相关证据,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场是基于证据、哪些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哪些是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或许只有当我们很清楚自己的立足点时,我们才能增加社会大众对这些观点的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能致力于改善我们对儿童的教育。

作为新教师的我们距离“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幼儿教育距离“专业”也有一段很长的路。还处于“求生阶段”的我,在这一年里面,面对孩子、家长,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我一定要努力度过“强化阶段”,顺利达到“求新阶段”,努力向“成熟阶段”发展!“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争取从工作经验中学到该学的,并广泛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名师讲课,全面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得到应得的工作经验,行“专业”事,做“专业”人,为更好、更快地成为一名“专业”的幼教工作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六

欣闻凯兹教授的专著《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即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我感到非常高兴。凯兹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独到的认识。凯兹教授还是我的导师,1986到1988年间我有幸师从于她,受益良多。她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她的人格和学术品质更是常常让我感动。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能将凯兹教授的专著,进而将其学术观点、思想介绍到中国,与更多的幼教同仁分享她的精辟见解,使更多的人获益。此次《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在我国出版,可谓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好事!作为学生,本不敢为导师专著作序,但是,将凯兹教授的学术思想介绍到中国是我多年的愿望,也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欣然应允,将自己对本书的一些体会,结合自己师从导师的感受与广大幼教界同仁分享。

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直是幼儿教育领域倍受关注的核心话题,也已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凯兹教授的这本《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是众多著作中的一本,却又是与众不同的一本。我体会本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在本书中,凯兹教授深刻地阐释了其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共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把握。

关于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

凯兹教授对儿童教育、教帅成长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精辟独到、精辟的阐述与分析,而这种分析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在于她对儿童发展的深入思考。这是本书的一个基调,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书中每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发现,她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儿童发展着眼,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出发,探讨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看法。正是基于其多年对儿童发展的深入研究,凯兹教授对儿童发展诸多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探讨了幼儿发展的需求、幼儿发展的原则、幼儿发展的目标及对幼儿发展的评价等等。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她还结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与儿童发展需要不符的现象和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操作上的偏差,对儿童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凯兹教授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凯兹教授还提出了评价幼儿发展的11项观察指标,特别是就儿童的好奇、情绪状态、同伴友谊、对成人权威的态度、爱的表达以及能否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普遍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凯兹教授强调要分析幼儿外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内部原因,谨慎而不盲目使用行为改变技术。这些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对于我们审慎地正视幼儿发展及教育上的.问题,避免幼教实践中的失误,都是富于启迪意义的。

关于适宜性幼儿教育的独特观点

凯兹教授对适宜性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托幼机构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她强凋为了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适宜性的幼儿教育目标就不仅应重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应注重儿童良好性向、情感态度、社交能力和行为的形成。她强调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性”,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的“适宜性”。她指出,教育的目标要指向促进幼儿适宜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具有促进儿童适宜发展的价值;在选择教育方法时,应正确把握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规律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应能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特别是性向、情感等的适宜的最佳的发展:她还从幼儿发展的常模层面和动态层面出发,细致地阐述了幼儿学习的适宜目标、学习的时机以及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教育教学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释

在本书中,凯兹教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围绕着教帅的角色、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教师的行为以及专业教师的成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独到的阐释。她明确指出,尽管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但是两者在幼儿发展与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具有本质的区别。作为专业教育者,与非专职教育者如家长的首要区别,就在于家长的爱是专门、特定性的,偏爱自己的子女;而教师的爱是普遍而广泛的,需要将自己的爱给予全体儿童而不只是个别儿童,并保证他们享有同等性质的教育机会。同时,教师在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以客观、中性地观察分析儿童,并给予幼儿适宜的发展空间。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凯兹教授尤其强调作为幼儿教师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认为这是幼教人员专业发展的―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体现着幼教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她还密切结合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有效、适宜的行为;并且,她从社会支持保障系统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出教师的发展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尤应注重组织教师学习共同体、增进家长的支持合作与加强社会对幼教工作的认识等。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今天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教育工作均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墓于理论的实践反思。在本书中,凯兹教授将理论阐释与实践分析有效地合而为一,相得益彰,使读者在轻松亲切的阅读中深得感悟,豁然开朗。幼儿的发展、教育的目标、教师的角色及其专业发展、幼教机构的评价等等,都是幼教实践中存有争议、亟待解决、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立足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凯兹教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深入的阐述:与分析。这种阐述与分析既不是单纯理论性的、抽象的阐述,也不局限于技术性的概括,而使读者能够时时感受到现实的要求和涌动,理论与实践浑然一体,既不晦涩,也不空洞、肤浅。例如,在探讨幼儿发展时,她不仅有理论的分析,更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给教师和家长提出了建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在分析教师专业成长时,她并没有进行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的具体事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非每个研究者都能够做到,它彰显了凯兹教授独特的学术风格与丰富的研究阅历。因此,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儿童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譬如,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她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既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竭,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再如,凯兹教授提醒人们,尽管儿童自尊的发展足教师与家长共同关心的一件事情,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儿童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明确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虽然儿童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行为与努力给予正向的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非过量)、明确且充分(而非泛泛的赞美)”,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教授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着她对儿童、对教师、对幼教事业健康积极发展的高度责任心,彰显着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这是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精神和境界,实际上也是从事教育研究的灵魂,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在凯兹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

作为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种畅快和惊喜的情绪!我们会时刻感受到凯兹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我们会了解到丰富的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我们会时刻看到儿童和教师的影子,会不停地联想到教育实践和现实,会感受她的反思、审视、辨证和理性:我们也不仅分享着她的对策建议与教育智慧,并且分享着感悟着她的学术气质和精神!

以上是我对凯兹教授著作的一些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也算作序。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更多的启迪。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七

在这学期,我们组织看一本书《与幼儿教师对话 —— 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 vs 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我现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如我班中烁涵小朋友,在一次画桃花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颜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烁涵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颜料,当我要教她时,只见烁涵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她很能干,时常表扬她,然而当她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佳雯的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佳雯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佳雯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打她,以至于佳雯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佳雯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竟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不过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赞美或讨好),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承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八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九

在这学期,我们组织看一本书《与幼儿教师对话—— 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当我翻开《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时,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字就很反感,可是在细细品读时,却意犹未尽,与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而且让我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质疑。

作者在第二章《自尊 vs 自恋》中写到:“培养幼儿的自尊”通常都会被列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中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并存,虽然他们主张不同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但是大家似乎都认同,协助幼儿对自己感觉良好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对幼小的儿童而言,自尊可能不是从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外在的标准而来,而是可能来自于是否深深地感觉到被有特殊意义的人所爱、所接受、所重视。

当幼儿脱离了幼儿阶段,外在社会开始对爱与接受加入一些新的标准与条件。如果儿童早期所建立大胆被爱与被接受的感觉足够稳定,那么当他面对严厉的拒绝或责骂时,便不会过度的沮丧或自我贬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内化社会所外加的标准,使之成为评价个人自尊的标准。

我现在在教小班,班中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家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小皇帝,在家里父母对孩子表现的标准较低,看到孩子能吃能睡,健健康康就很满足了。可到幼儿园里,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再加上老师对孩子的要求和家中不同,使得以前在家一直让父母认为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并不是表现出色。

如我班中烁涵小朋友,在一次画桃花的美术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用一个手指蘸颜料,而且不要蘸太多,但我发现烁涵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都蘸有颜料,当我要教她时,只见烁涵一个劲的踹大气,然后就开始眼泪汪汪了,像这样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可能在家父母认为她很能干,时常表扬她,然而当她遇到批评时就承受不了。还有一个佳雯的女孩子,平时调皮好动,在家佳雯妈妈经常对做错事的佳雯进行批评,而且有时还要打她,以至于佳雯在幼儿园做错事情后问她原因时,佳雯总是默默无语,有时我们说竟好话她也无动于衷,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有时真的束手无策,但在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由于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背景、能力、文化,为增强幼儿的自尊,老师应该提供他们更多样化的人际情境。这样一来,幼儿就能经历很多不同的人际情境,由此增强他们的自尊,也增加他们处理、应对人际情境的能力。

当儿童被尊重时,自尊最可能发展。当对儿童有特殊意义的承认及同伴尊重儿童,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决定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及选择自己在意的东西时,就传达了对儿童的尊重。成人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征询幼儿对于活动与事情的意见、看法与喜好,并应加以慎重的考虑。

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但是反馈要适量(而不过量)、明确且能充分地提供信息(而非范范地赞美或讨好),才能增强儿童的自尊。

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了心得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拥有了超前的教育意识,才能把幼儿培养承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自尊的人。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篇十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她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并通过与丽莲凯兹博士的心灵交流,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

我轻轻地翻来目录,哇,有好多一行行的除了作者的介绍、译者的感受和推荐都的想法,还分了上篇(幼儿与幼儿教育)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真是一目了然。简单的读了序,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一章――幼儿发展的需求,从这里让我知道了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幼儿需要有安全感、幼儿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幼儿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幼儿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活经验、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成长学习、幼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榜样。简短的几页字让我明白: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的密不可分的。去照顾与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理由,而是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做,因为这么做是对的。就这样,看完了第二章自尊vs自恋。真是让我大开眼见,让我知道所谓的自尊指的是评价自己后所衍生出来的感觉,而自恋指的则是专注于自己及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态。而从丽莲凯兹教授举的例子来看,让我明白自尊和自恋会影响着孩子的健康的成长。

在接下去的第三章到第八章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如:如何解决或应对所谓的问题行为,我们不能光从外表的行为来看,而是要考虑问题行为和原因。而在处理问题行为的时,我们必须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适当的治疗方法。也让我知道在教学中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这让我这个刚刚从事幼教工作者受益非浅。

而下篇幼儿教育议题是值得我认真去看的、去思考的。因为在这里丽莲凯兹教授写下了有关幼教老师的反省与展望、现代父母与老师的角色、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幼教老师的成长、幼教界的意识形态等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想法。而在第十一章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所谓的专业。它是对恪守执业标准或行事准则的承诺,这些行为准则规范专业人员在常见的困境中如何行事。其重点是:

1、在工作上运用高级缜密的知道;

2、依据该知识做判断;

3、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

让我懂得应该如何去教导幼儿,用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及训练,为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尽最大的努力。

看完这本书了,感觉很不一样,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幼儿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让我明白做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33314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