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世界近现代史论文(案例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06:09:02
热门世界近现代史论文(案例17篇)
时间:2023-11-04 06:09:02     小编:ZS文王

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的方式。总结要注重实用性,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或改进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应构建一个与现有体系有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近代史体系。钱乘旦提出的“现代化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但是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并且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化体系

世界近代史的体系问题,是国内史学界,特别是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编写世界近代史,或者说以什么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并按这个中心思想将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系统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到目前为止,国内已先后出版了多种《世界近代史》。这些著作大多作为高校教材使用,内容大同小异,由于主导思想和史实编排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体系。

就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最具代表性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主要有三种。一是杨生茂等主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该书是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的组成部分。这部著作按照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来确定近代时期,即近代是人类历史的资本主义时代,起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止于19俄国十月革命和19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是刘祚昌等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通史》近代卷。该书是崔连仲、刘明翰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通史》的组成部分。这部著作也是将世界近代史确定为资本主义的历史,起自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下限原来定为1917年十月革命,后来改为19。三是刘祚昌、王觉非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

该书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的组成部分。这部著作虽说是按照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观点来编写世界近代史,但仍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不同),并将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定在1500年,终点则定在1900年。综合起来看,第一种与第二种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第二种和第三种终点相同,起点则不同。三种体系的共同点是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只是第三种体系强调世界历史是在近代时期(即资本主义时期)由分散而发展成为整体的。

以上三种世界近代史体系,从上个世纪60年代直至今天,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来说,这三种体系无疑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三种世界近代史体系,我们不拟详加评论,但是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本文提出与之不同的世界近代史体系新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而在这个方面,我国著名学者钱乘旦提出了一个设想,可以称之为“现代化体系”。钱乘旦在《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一文中认为,自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几乎一切事件、一切变化都围绕着现代化这个主题。因此,他主张“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钱乘旦根据现代化这个主题或主线,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阶段。他所划分的第一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从离现在约六七百年的中世纪晚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就是世界历史的近代时期。虽然这个体系目前只是一种设想,还没有出版按照这个体系编写的世界近代史(以及世界现代史),但是这个新体系的提出,很有新意和创见。从总的方面来说,我们赞同钱乘旦的意见,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确是世界各国走向和实现现代化过程,可以将现代化作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或中心思想。但是,就“现代化体系”涉及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想谈点补充意见。

我们认为,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近代和现代。第一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近代史,第二个时期的历史是世界现代史。在我们看来,所谓近代,就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

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开始于工业革命。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时代)。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划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个界标。我们认为,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历史,或者说是工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因此,我们主张以工业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

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其下限是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这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现代化道路呈现出多样性。现代化不仅没有同一模式,而且也不是同步进行的。因此,在近代时期(即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俄国的现代化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实现的),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虽然(以另一种地位和方式)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可是它们在近代时期并没有实现现代化,以致其现代化任务还要留到现代时期(即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第二个时期)去完成。

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第二个时期(即钱乘旦所提出的新体系的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工业社会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第三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人类开始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社会。虽然亚非拉国家尚未实现现代化(个别国家例外),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并没有结束,因此也可以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看成是工业社会(工业经济时代)的继续、发展和延伸,但是,由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已经使世界历史具有了不同于现代化第一个时期(近代时期)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将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第二个时期的历史,称之为世界现代史。为什么赞同“以现代化为主题”?我们认为,“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具有很多优长之处:

首先,从指导思想来说,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这个观点正是构建世界近代史新体系的理论根据。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历史主要是社会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方式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从而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因此,从古至今,才会出现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生产方式演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题或主线,就是现代化。

其次,这个主题抓住了世界近代时期历史发展的核心和实质。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直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也可以看成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继续、发展和延伸(有学者称之为“后现代”、“后工业”社会)。从古至今的历史,也就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开始于近代时期,如果将世界近现代史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近代时期的历史则是它的上部。因此,将现代化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主题或主线,正是体现了世界近代时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也就是世界近代史的核心问题之所在。

在这里,我们想对老一辈世界史学者提出的“从分散到整体”的观点谈点看法。“从分散到整体”的观点把世界历史形成为整体看成是“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相互交叉发展的结果。这一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发展事实表明,世界的确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世界近代史的新体系也必须包含“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内容。但是,我们认为,“从分散到整体”的观点,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容易使人感到这个提法只是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反映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实质。“从分散到整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提出这一观点的吴于廑先生所说过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总序》)因此,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实质,应该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现代化。

再次,“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体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新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在建立过程中曾受到“苏联体系”的影响。包括世界史在内的苏联历史著作强调阶级斗争,把历史写成了阶级斗争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史学无不突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在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着多方面的表现。例如,对于世界近代史的界定,过去就曾表述为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后来编写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则将“走向衰亡”去掉了。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学工作者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去掉“走向衰亡”的提法,已初步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而今天“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提法,则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再如,过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强调革命斗争,对改革则颇多微词,甚至斥之日“改良主义”而进行批判。其实,革命和改革都是解放生产力,都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只不过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革命的作用和改革的作用,同样都应该受到重视。在世界近代时期,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现代化道路,德国、俄国通过改革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日本通过革命加改革的方式也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近代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孙中山的革命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其目的都是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可见,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就不会单纯强调革命而忽视或者贬低改革的作用。

复次,新体系有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本来,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某些历史著作往往不能实事求是地叙述和解释历史发展过程。就世界近代史来说,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者总是把欧洲资本主义势力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侵略、掠夺说成是“白种人的负担”,把自己打扮成历史的主角,从而形成史学中的“欧洲中心论”。“欧洲中心论”漠视东方各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当然是错误的,理应予以摈弃。但是,重视东方各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东方中心论”。应当承认,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东方各国,到近代时期的确是落后了。正是认识不到这种落后,近代东方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斗争,但其结果大多归于失败或者造成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的某种曲折。因此,无论是“欧洲中心论”,或者是“东方中心论”,都不符合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双重使命”,以及在造成东方国家的“社会革命”(指自然经济的崩溃)时西方资本主义“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的观点,虽然并不是直接论述世界近代时期的现代化问题,但是却为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西方和东方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围绕着“现代化”这个主题或主线来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就能够防止片面性,避免产生“欧洲中心论”或者“东方中心论”,按照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叙述世界近代时期的历史。

最后,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体系具有涵盖宽广的优点。世界近代史有着十分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以往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大多偏重在政治史方面,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很少,使读者感到历史著作非常单调和枯燥,以致阅读兴趣不大。尽管有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作了一些改进,但是似乎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并在这一体系框架下编写出的世界近代史,我们相信将是一部内容充实、观点新颖、文字生动、富有特色的著作。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原因就在于现代化这个主题。我们认为,所谓“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或者说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历史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即从旧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现代化”首先体现于经济领域,即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它的核心是工业化。由于工业化(或工业现代化)的完成,就为现代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于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然要随之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观念、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等)都要适应现代社会而发生改变,或者说它们本身也都需要实现现代化。因此,现代化涉及世界近代历史的全部内容。正如钱乘旦所说的:“事实上,近代以来,世界上几乎一切事关全局的大事或体现着大方向的进展都以现代化为中心,而不论这些进展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还是社会生活的。”由此可见,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既有着学术上的深度,同时也具有内容上的广度。按照这个新体系来进行编写,肯定能够将一部丰富多彩的世界近代史著作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构建世界近代史的新体系,是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个体系,它不仅是本门学科的“主心骨”,而且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构建世界近代史新体系的时候,需要进行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我们在思索这个课题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的多种世界近代史体系,避免可能产生的缺陷,想到了若干要求(也可以视为“原则”或“规则”)。至于这些要求是否合适和恰当,谨提出和同行学者商讨,并望共勉。

我们认为,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时,需要考虑到以下一些要求:

首先,应注意世界通史的整体性。世界近代史是世界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近代时期的世界历史。作为世界通史组成部分的世界近代史,应该从世界通史的整体结构来考虑。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到它在整个世界通史中所处的位置。世界近代史上接世界古代史,下联世界现代史;它的起点即世界古代史的终点,它的终点即世界现代史的起点。因此,在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的时候,就不能孤立地只着眼于近代,同时也需要看到古代和现代。正是出于对这种整体性的考虑,我们将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时代。也就是说,将世界通史划分为三个部分:世界古代史是农业经济时代(或者称为农业社会)的历史;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或者称为工业社会)的历史;世界现代史是知识经济时代(或者称为信息社会)的历史。这种划分,不仅反映出人类历史由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而且也体现了世界近代史的主题,并说明了世界近代史是现代化第一个时期的世界历史。

其次,应注意内容与主题的联系性。世界近代史虽然不是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拼凑,但它必然要涉及世界各国的历史,因此其内容是十分纷繁复杂的。不过,无论多么纷繁复杂,无论是纵向或横向的叙述,无论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教育兴盛等等,都应该围绕着世界近代史的主题或主线。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体系,必须考虑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如果没有这种内在联系,那就只能看到历史知识的堆集和罗列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发展(无论纵向或横向)具有内在联系呢?这就关系到主题或主线。世界近代史的主题或主线的作用,就在于围绕着它,就能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具有内在联系,因而才能使世界近代史形成一个体系、一个整体。用主题或主线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这种做法好有一比:“以线穿珠不见线。”就是说,诸多的历史事件(历史知识)好象一颗一颗的珠子,只有用一根线将它们串联起来,才会形成一个整体(体系)。当然,在叙述诸多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的时候,这个主题或主线并非显露于外,而是隐藏于内的,这不正表明了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吗?!

再次,应考虑到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其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如前所述,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近代是这个现代化过程的第一个时期,现代是这个现代化过程的第二个时期。因此,世界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把世界近代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来构建它的体系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它在内容上与主题或主线的内在联系,而且在解释什么是世界近代史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它同世界现代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使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内涵的提法和表述上保持某种一致性。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是因为现有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这方面存在着不一致之处。我们看到,当前国内有代表性的两种世界通史著作,一种是崔连仲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种是吴于廑等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种版本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都将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称“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资本主义上升发展的历史”;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则称“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关于世界现代史,人民版《世界通史》现代卷表述得比较含糊,没有明确地说什么是世界现代史;高教版《世界史》现代史编则笼统地说“世界现代史大体上相当于20世纪的历史”。显然,对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上述界定,在提法和表述上不具有连续性。这种提法和表述的不一致,使人们看不到世界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之间的有机联系。

最后,应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起始和结束的标志。世界近代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应该有一个时间范围;作为世界通史的组成部分或一个时期,也需要有它的上限和下限。不管世界近代时期之内如何具体分期或分段,但是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却是构建体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时间断限也是构建体系的一个要素。这个时间断限,应当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起来,作为起始和结束的明显标志,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人民版《世界通史》近代卷定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教版《世界史》近代史编定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在此前后)。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下限,这两种版本的世界近代史都定在1900年。之所以定在这一年,其理由是“1900年可以视为已在支配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这个“巨大变化”,指的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帝国主义在这时(1900年)最终形成了。作为帝国主义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的确发生在1900年前后,即:18的美西战争,1899―19的英布战争和1904―19的日俄战争。虽然我们对这两种版本的世界近代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和下限的具体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这两种断限都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标志,因此应该说,这是符合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的要求的。

综上所述,我们对现有世界近代史体系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赞同“现代化体系”的设想。但是,构建世界近代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史学工作者下大力气才能完成,我们就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和讨论。

第一,现有的几种世界近代史体系(包括定义、分期、断限等)各有千秋,可以诸说并存。这些体系,代表了众多学者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各种观点,都有他们的依据和理由。这些不同的学术见解,很难说谁对谁错。我们虽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有体系的否定。同其他学术见解一样,对世界近代史体系的主张也不一定要强求一致。希望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相互尊重对方的意见,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第二,在相互尊重、诸说并存的基础上,开展各抒己见的学术讨论。在讨论中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学者提出,为了构建新的世界史体系,现在应该从“百花齐放”的状态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并在成熟的条件下实现相对而言的“大一统”。这个意见很好。希望对世界近代史的体系(包括定义、分期、断限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

第三,目前,我国高校历史院系使用的世界近代史教材,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除了正式出版的《世界近代史》之外,也可能还有各高校教师自己编撰的教材。教材虽然不同,但是世界近代时期的历史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因此,关于世界近代史体系的学术讨论,并不会对高校历史院系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工作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作为高等学校历史院系的学生,应该对有关世界近代史体系的不同学术观点有所了解。因此,我们建议,无论使用哪一种世界近代史教材,都应该将其他体系的不同观点加以简要介绍,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也可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师生互动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推动世界近代史体系的讨论。

第四,积极启动按照新体系编撰世界近代史著作的工作。如前所述,世界近代史不同体系的著作已有多种。“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体系的主张虽然提出来了,但是还没有按照这个主题编撰的世界近代史著作。看来,从新体系的提出到最后完成著作,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我们建议,高校历史院系和科研机构应组织人力对新体系及其框架的设想继续进行探讨,使“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的世界近代史新体系日臻完善。然后,结合具体史实,编撰成书。我们盼望着新体系的世界近代史著作早日问世。

参考文献

[1]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世界历史,,(3).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二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党和国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有助于增进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消除各种错误政治观点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新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开设已经三年了,仍有不少在校大学生和某些青年教师不时发出疑问: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还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对于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人员、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或许不是一个问题,但对其他人员来说,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些探究和回答,这不仅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解除心中疑惑,增强他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是为党中央、教育部制定的新课革方案的贯彻和实和实施略尽绵薄之力。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弥补他们历史知识的不足与匮乏,提升他们的基本历史素质,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清除他们头脑中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应当说有了基本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应试导向和压力,大部分理科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考中,历史科也目不占重要位置,高中阶段的历史会考也往往走了过场。致使有幸升入大学者,其历史知识也显得不足与匮乏。某些政治辅导员老师竟然搞不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几个先后相继的阶段。近年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相当一部分青年干部,对中国近现代史,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也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更有甚者,有的青年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不太熟悉。由此可以窥见当前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是相当缺乏的。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国内外各种怀疑、冲击、歪曲和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潮时有抬头,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始终受到霸权主义者和强权政治者的敌视和非难,这就很容易使青年们动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而怀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10多年前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下的学潮到动乱事实,即是明证。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厘清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既可以认清“告别革命”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论、全盘西化论、“轮流坐庄”的多党制论等一些反动的和错误的观点言论,又可以牢记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得出的基本的历史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她才能够带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将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为了保证先进生产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了保住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带领人民群众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果实,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近现代史教育,让我们的青年牢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屈辱的岁月,中国人民奋斗的征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二、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保证和促进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中国,不过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昨天”和“前天”的斗争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担当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形成了历史教育与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历史教育工作。他曾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p534)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还特别要求要学习党的历史。他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p399)邓小平同志始终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历史教育。他曾经在叙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做出这样的论断:“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一旦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2](p206)也就是说要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年人懂得中国是怎样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他也曾谆谆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p358)江泽民同志也非常注重借鉴历史经验,并多次强调要搞好历史教育。1991年,他曾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写信,提出要对青年一代进行历史教育,并提出了历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他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3](p93)他还意味深长地指出;“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4](p200)胡锦涛同志作为我们党现任的,更是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强调历史教育与教学的重要意义。他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掌握理论、研究历史、了解现实,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和蓬勃发展的三个必备条件。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5]。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增进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与重要手段。

1、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其崇高的民族精神、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历来就是动员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世界著名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发展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连续性,她历尽危机而未残壮志,屡经考验而能活泼地生存下去。[6](p349)即使在鸦片战争以后的灾难深重的岁月里,中国文明也未在这次危机中失去自己的独立存在。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说:“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1](p632)而爱国主义观念则是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不了解、不懂得祖国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难自觉地树立起来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丰富最生动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华民族近百年以来的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青年大学生将能从中认识我们民族伟大的过去和光明的未来,能够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便更加自觉地肩负起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重任。

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近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面临艰险毫不畏缩,面对牺牲毫不犹豫,把一切都献给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事迹显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境界。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英雄模范,为了人民的利益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焦裕禄那样,“心中装着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如王进喜那样,“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如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样也感天动地,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前进。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事迹,自然能够激发起他们对中国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能够激发起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能有价值、有意义等人生课题的思考,这自然有助于他们选择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他们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养为道德高尚的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民族与社会的人。

3、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有助于他们科学地认识与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坚定其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人们能够从历史发展中预测事物的未来。因为很多现象,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有的历史现象是重复的。即使新的情况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也曾有过类似的过程。一种新兴的因素、新兴的阶层产生之初,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就可以从这种角度考察历史,供今天和未来作参考。这样的参考,离开历史是无法进行的。从近现代历史世界格局的变化看,短时期内一两个大国的确能起到一种轴心的作用,但它们不可能永久保留这样的地位。大国的兴衰今后也是难以避免的。了解俄罗斯帝国如何从一个小公国发展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的扩张的过程,就会理解它其实早已埋下了今天瓦解的恶果,而不会看作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其发动冷战、和平演变及苏联共产党政权腐败至极的结果。正是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进了20世纪中国的崛起,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极大贡献。读懂了中国几千年的从未中断的文明史,就会明白为何近代中国遭受亘古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仍未灭亡,最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复兴。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必将极大地帮助我们洞察变幻万端的国际国内风云、把握住社会主义现代化航向的能力、将极大地增强我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

4、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增强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当代大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与教育,在深刻理解与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的同时,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深刻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昂的热情,严谨态度踏踏实实地致力于自己的学习与工作。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屈辱与苦难、奋斗与牺牲、光荣与辉煌,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丰富而斑斓的画卷。大力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他们厘清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探索和理解其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以及爱国主义水准,加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力和凝聚力,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

作者简介:林新军(1971-),男,汉族,历史学硕士,济宁医学院社科部讲师。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三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能看穿事物的一切,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使它常常蒙蔽了人们明亮的双眼。使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黑暗。

大人们常常说:“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钱很难赚......”这类的话。我不禁体会到了大人们的辛苦,我更为那些每天奔波赚钱的人而赞叹。可是那一次与妈妈上街买东西时,我看到了那些人的另一面......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当然少不了赏月了。赏月时更是少不了月饼,于是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和妈妈上街买月饼。我怀着无限的好心情,想立即到月饼铺选择我最爱的月饼。预备在八月十五那一天显摆显摆。我的目光在街上巡视着。“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踏破铁鞋无觅处呀”我心中不禁发出感叹。我一把跑进月饼店。妈妈赶忙追上我。老板看这情形,不禁笑了笑,然后热情的招待我们:“小姑娘,要买月饼呀,来来来,这有好多哟,慢慢选啊!”看到老板这么热情,我毫不客气的选了起来,妈妈看我这个样子,没办法,只能跟着选起来。老板跟在我和妈妈的左右帮我们介绍,于是,没过几分钟我就选了两盒口味适合我的月饼,妈妈也选了一盒。老板立马说:“看你们第一次来,又是中秋节,算你们八折,呵呵。”妈妈一听到有这样的优惠,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回家后,我就总盯着这盒月饼看,真希望马上打开尝尝味道。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八月十五那晚上了。我又是搬椅子,又是搬桌子爬到楼上观月。终于可以打开那盒月饼,我轻轻的拿起月饼,小心翼翼的拿着,咬了一口,恩!好吃,于是我马上大口大口吃起来。咦!怎么咬着东西了,我马上吐了出来,啊,月饼里怎么会有石子。我心里嘀咕:可能是我吃错了吧?可是还没等我想清楚,就听见弟弟的哭叫声,原来妈妈那盒月饼也有小石子。我们马上拿着月饼找他理论,那老板听了我们的来意,态度也变了:“怎么能怪我,是你们自己吃出来石子的,关我什么事?”妈妈听了也不想争辩,拉着我就走。唉,本想高兴的大吃一顿,没想到碰上这样的事情。

通过这件事,让我看清楚现在的社会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黑暗,因为社会中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无时不刻的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我多么的希望那些自私的人,能够多为别人想想。让社会变得光明起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用明亮的眼睛看世界!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四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所讲授的内容,更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载体。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近现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宽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民族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产物。”[1]因此,民族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风貌和发展水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弘扬中国先进文化,同时还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们党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当西方用宗教信仰作为民族的凝聚力量,并质疑我们没有信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内化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之中,由于共同生活和劳动,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并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量,这种力量推动着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当面对危机和灾难的时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发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挠、独立自主的意识,才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遭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赢得民族的独立,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能够不依赖照搬别人,摆脱别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力量之源。

二、发挥好近现代史教育对于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主要讲授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铸就而成,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因中国近现代史而丰富饱满,永葆生机与活力。

第二,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从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的时候,我们为之欢呼为之自豪,当汶川大地震吞噬着同胞生命的时候,我们同悲伤共坚强,这是一种天然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对民族精神仅仅存有感性的表达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最终化为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这种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离不开纲要课的培育和引导。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摆脱苏联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内化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将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紧结合起来。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五

总有一天,我微弱的光会因为你而美丽,照亮全世界。

——题记。

天边钴蓝色的忧伤与肃穆的黑触碰、渗透、融合,晕成夜空的深邃,那一弯下玄月依旧散着淡白如水的光,照亮了世界,好似断臂的维纳斯,清冷的残缺之美也令人怜爱。比起她,我只能叹息——我是黑暗处一颗无人知晓的、放着微弱光芒的小星星。

身下的村庄发出轻轻的鼾声,你抬头凝视着我。我诧异,我惊喜,我发现你和别的不眠之人不一样。别人深棕色的眸里只有漩涡般越来越深、越来越浓的忧伤,你的瞳仁中,却有一个闪着渴望与追求的光点!那是我吗?我亦像你一样,激动得无法入眠。从此,你走进了我的世界。

我邂逅了充满渴望与追求的你。

以后,你总是端详着我。终于有一天,你架起画板,冲着我微微一弯嘴角,你持着调色盘,拿着画笔,轻轻调着我的颜色。渐渐地,你的眉毛皱了起来,动作中夹杂了些焦躁。我想你是调不出我的颜色吧,如果不行就别勉强自己了,就像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照亮世界的。可是你并没有停下,橘黄、中黄、柠檬黄,你咬着唇一遍一遍地试着,瞳仁里那闪烁的光点渐渐燃烧起来,成了弥漫着执着和坚毅的火焰,肆意蔓延。蓦然,你的眉毛舒展开来,橘红色的胡子也翘起来了,画布上用流畅的线条,旋转,升腾,将我微弱的光芒渲染开——我竟可以和月亮相媲美!我有了些许自信,我原来很美丽。“你是个被人敬仰的画家吧。”我欣喜若狂地说,可你好像黯然神伤,默默地收起了画板。我分明看到你眸里的火焰渐渐小了。

我被你的执着与坚毅改变,可是你的眼神怎么了?

再也没有看到过你,我不禁担心,你去哪了?那晚,我突然看见你站在塞纳河畔,瞳仁里的火焰熄灭了,只剩下那夜空般的墨蓝色的灰烬。你说别人叫你疯子、傻瓜,你举起了枪。我撕心裂肺地呐喊着,可是你仿佛没听见。随后是塞纳河畔的一声枪响,结束了37岁的年轻生命。

寒风里夹杂着些血的气息,你的眼神历历在目。

我眼睁睁地看着被世人抛弃的你,选择了离开。

不知过了多少年,我,那个画布上的我,躺在金碧辉煌的博物馆的灯光下,躺在无数闪光灯下,躺在世人惊叹的目光中,闪烁着耀眼的亘古不变的光芒。自从你与我邂逅,我微弱的光就一点点改变,你陨落了,可是你毕生的心血化作我的永恒,我因为你闪耀全世界。

你就是梵高,我是《星夜》。

你的精神,因为有我而永恒;我的世界,因为有你而美丽!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六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本册书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新教材课型多样,除了讲读课外,还有阅读课、活动课。上好这些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画像、资料,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3)每章开始设引言。引言介绍了本章的内容背景和线索。便于学生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掌握历史发展的特点。(4)每节课后的练习题增设了《阅读与思考》专栏,由学生选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5)书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词汇对照表》,对书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件、历史事件称谓进行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查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善于组织教学,有效的利用书中的资源、资料、练习题,上好阅读课和实践课,搭建学生思维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一定会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册书总体编排设计精当合理,符合学生在这一年龄段的认知能力,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1、根据历史知识特点。历史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教材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些历史线索难免显得支离破碎。

2、根据高二文科班学生的特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基本能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有的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练的学科语言概括表达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阐述自己的见解。

3、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胆取舍,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补了一些内容。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向学生介绍了富尔顿和他的汽船,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譬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时,我注意将两次工业革命对比来讲授;第三节《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我请同学总结世界历史上的三次殖民高潮。通过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线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对比法、联系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如:在学习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后,比较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学习了殖民侵略过程后,对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时间、特点,从而认识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节时,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安排了活动课“如何评价拿破仑”。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学生学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将世界史和中国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一种观念: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学习工业革命时,请学生分析“呀片战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在学习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时,分析“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纪末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有无关系”等,增加学生横向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5、加强各学科的综合。历史展示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全貌,包罗万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各国通过改革和革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而,印证一个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历史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形势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更高,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教学理论,还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好教材,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一种载体,教师要能正确的驾驭它、使用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今天素质教育的需要。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七

近日来,中学校园中的明星热潮势头大减,家长满心欢喜,自以为孩子可以安心学习了,殊不知。

哇噢!刚跨进教室的大门一步,便被漫画大丛所包围,踏进重重漫画大山的圈圈内。低头一看,噢!这边一个《七龙珠》,那边一个《名侦探—柯南》,一个公认的幼稚大王手中还捧着本《小叮》。这些日子以来,“灌蓝高手”、“足球小子”刚刚淡漠。偶像大潮一波未平又掀大浪,把中学生们冲了个头昏眼花、措手不及,就像戏剧一样。侃起漫画,孩子们人皆晓之,日本是漫画之乡,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有趣,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只是近年来,日本漫画大多倾向于吸引力,却不再具有深刻的良好意念了。里面的一些词句被同学们所认可,并加以运用、模仿,这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

如果让我说中学生看漫画好不好,那我可就要分门别类地说说。漫画也是一种艺术。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加以艺术角度的夸张,即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来组织小巧的故事情节,应是具有深刻含义的。这自然是好的。可是现在的漫画只是一些人物打来打去,串用名著,内容也并不总是有益健康。大多含有复仇、暴力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志趣和行为,久而久之漫画中人物语言、动作、发型被学生认为很“酷”,有“个性’,从而生硬地模仿、引用。中学生又处在性格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些毫无意义的书对青少年有害无益。并且这种漫画是以连载的形式出现,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有时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攻读漫画,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最后结果可想而知,成绩不断下降,功课跟不上,道德行为背离常规,又不能自拔,自己种下的恶果还要自己往下咽呀!悲哉!

由此看来。对于漫画,我劝同学们还是少看为秒,看也要看有积极意义,有丰富知识、宣传健康向上的进步刊物。另外,读漫画切忌着迷,不可耽误正常学习时间。要树立正确的文学艺术观,选择好的文化读物,以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开设以来,各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探索未来努力的方向,显得非常必要。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采取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将《纲要》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置成教学专题。每个教师承担自己最熟悉的3至5个专题。除了课堂专题讲授,还开展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方式。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考勤、期中论文和期末开卷考试构成。这种模式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达到教学、科研的统一。

(二)“msd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现代化为课程主线,采用基础课专题化的方式,发挥“纲要”多样化教学的群集优势这是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模式,表明了教师的学术倾向,即认同“现代化范式”。

(三)专题式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讲授是把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由教师讲授;参与式教学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教学就是借助参观探访各种红色革命资源引导学生由抽象走向感性。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活动,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纲要课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先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为关键,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环节。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纲要”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研讨的方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去理解、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包括以专题讲授构建研究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相长、双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六)“整合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

(七)八环立体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由讲、听、看、读、做、谈、走、写八个环节相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纲要课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八)“1+1+5”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个误区——对这门课的特殊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误区,体现一个原则——“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创新五种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历史人物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情理交融教学法相结合。

(九)立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纲要》的教学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图书馆和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深化学习的过程;实践性学习是指以“历史剧”为基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延伸学习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问交流探讨,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观点。

(十)“剧情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戏剧情节运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产生戏剧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即通过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教学,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电教短片,讲解时事,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兴奋点,形成“剧情”高潮,使学生感受到听课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了思想升华。“剧情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教学,每个专题一次课,如同戏剧上、下集,其内容逻辑完整、前后连贯。

(十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华,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活动形式。

(十三)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的特点,从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全方位的触摸历史,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与认识的内化。包括以情动情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在历史中体验历史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十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实行个性化教学,课外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

二、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探索的思考

(一)关于专题式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又有两种形式:一是专家专题型,即每个教师主讲最擅长的几部分,几个老师轮流授课;二是内容专题型,即把内容转化为若干专题,有一位老师通讲。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学重点,主题明确,注重宏观把握和多维度分析,可以及时追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课程的前后联系疏离,有脱节的危险。二是高估了大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弱化了教书育人的作用。高校实施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以便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搞科研,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却是,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师生交流机会更加减少。三是专题设置不当,有的学校设置了23个专题,不知道在32个学时内如何完成这么多的专题任务。

(二)关于评价体系

不少学校配合教学模式,对于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等组成,权重不高,期末考试权重大,采用开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重点还是在期末考试,还是容易造成学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应该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不足

在《纲要》课中采用实践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传授思想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想内化。目前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观看历史题材的视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革命作报告、组织学生演讲学习心得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有两个问题需要克服,一是时间问题,给予纲要课的学时有限,如何安排?二是资金问题,这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的公民。因此,纲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学校的真正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环境良性化。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九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应对繁忙的工作之余,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若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读死书,死读书的阶段,那对于教学工作来讲是十分不利的。要想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我想只有通过涉猎群书,多思多想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传达信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想学历史,爱学历史,会学历史。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需要学习从古代史到现代史这六本书的内容,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离我们时间最近,学生接触的也较多,而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每每遇到此处,我总是心里有所畏惧,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颇多。如何去解决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呢?我想到了读书。在广袤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真谛所在,读书一定会解决我的问题。

记得几年前求学之时,曾翻看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本书,书中对中国近代、现代的历史做了详尽的讲述。时至今日,再去翻阅这部著作,感慨良多。

“鸦片战争”的历史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封住了自己。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己,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如同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知道天空有多么广阔,不知道在他坐着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通过一次次的思想、政治、经济变革,完成了一次次质的飞越。在被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变得软弱无力,只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之前,在清政府统治之下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终于使其挣脱了在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之下的牢笼。因此,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紧跟世界形势,与时俱进,不断将自身投入到现实的残酷竞争中去,才能更好的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不败之林!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的大国,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当一个仅相当于中国普通省份面积大小的日本在近代的历史上,通过发动一次次的侵华战争,通过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步的堕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尤其是1937年到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我们花费了八年的时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将其彻底的打败,这是一种怎样的实力对比?!这更可突出国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情”的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己的地位,自己的生活处境要靠自己来争取。

因此,近代史上中国所遭受到的血淋淋的史实告诉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实力,用自己的实力来保护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至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的胜利。原因在哪?我认为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最后在劣势情况下取得胜利。

回顾中国的近现代史,残酷的史实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在今天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的不败之林!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

由于历史课独特的身份,使它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作用重大,尤其近几年在高校将其列为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更加提升了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功能。而在当今多元思想文化的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如何通过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并形成理性爱国的理念,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学习习近平现代史纲要中爱国主义思想,并使之渗透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

(一)认识和学习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经邦济世即经世思想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其特点是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每当一个封建皇朝江河日下之际,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抨击社会现实,不断提出改革措施,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

晚清的士大夫们很快发现老祖宗留下精神文化和物质遗产都不足于解决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内忧外患,而要使“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则必须学习当时不为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明。而向西方文明进行学习则成为1840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学习的主旋律和必修课。第一次鸦片战争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出现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出现戊戌变法。近代中国人在和西方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接触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中西的差距,进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向西方工商文明学习的浪潮。而这种学习西方,最终到达能够和西方“并雄”目的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社会中的经世思想。在这种维护国家独立完整的经世思想的驱动下,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谋求国家独立富强的爱国活动。

(二)了解和学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

从林则徐、魏源到洪秀全、洪仁玕,从冯桂芬、左宗棠到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到孙中山、陈天华、邹容、章太炎,爱国思想是他们整个思想的重心,并促进和形成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思潮。

中国人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基础上,随着对资本工商业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国内形势的改变,纷纷对爱国主义进行了不同层次和侧面的表述。

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由反侵略战争到变法维新、立宪改革、反清革命,随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也纷纷不同。并且随着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断提高,以及自身近代化素养不断提升,在谋求近代国家的发展上也更加的全面和具体化。

二、利用身份认同感教育大学生,提升爱国热情

大学生尚未完全踏入社会,但关心国家时事,在知识界立于社会前端,正如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蕴含着无限生机和力量,是左右国家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力量。近代历史上大学生同样发挥着引领国家走向的重大作用。梳理和学习了近代史上大学生的爱国事件精神,利用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达到提升其爱国热情的作用。

(一)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承担了唤起公众责任心的任务

五四事件中的大学生唤起了当时民众救国于丧权之际的责任心。傅斯年是“五四”游行的总指挥,他在运动后不久这样说:“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紧跟着五四学生运动的便是商人和工人的加入,形成了一场群众性的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活动。

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发起者主要是当时已经沦陷的东北大学的学生们。他们流浪北京思念故土,深感家园沦陷之耻辱,同时承受着日甚一日亡国之危机。他们不甘于此,发起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不仅是当时爱国运动的一部分,更是唤起中国民众大规模抵抗日本的爱国活动。此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兵谏,以及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不说得益于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二)学生运动中表现出来了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观,即近代世界观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外抗强权,表现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独立的爱国热情,同时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五四期间的学生也是为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而抗争。代表五四运动核心精神的《北京学界宣言》中说得很明白:“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日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公营,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体现出为普世性的全球价值而抗争。

在五四期间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时,陈独秀提醒国人爱国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要以理性作为感情冲动的基础。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我们究竟应不应当爱国》,延续五年前《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思路,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本网网)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陈独秀的这种“理性爱国主义”背后除了坚守民族的爱国心之外,更是坚守以平等和自由为价值尺度的全球价值观。

具有世界主义浪漫情怀的五四知识分子,他们的胸怀是博大的,不以一国一族的利益为沟壑,追求的是“世界主义的国家”和以普世性的全球价值为依归的民族崛起。这就使“五四”的爱国运动,具有世界主义理想的爱国主义。

三、了解近代中国二重性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近代中国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国家主权的存在与丧失共存,生产方式、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新与旧共存。这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现状和基础。

(一)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

从丰富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进性和落后性并存的现象,正如钱币之两面,互为表里,共同存在,否定国家发展中存在落后性则会沦为唯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通过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中的先进性和落后性,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现存的故宫建筑群等等都以灿烂夺目的光芒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同时在传统社会中我们也是亚洲文明的中心,亚洲周边的国家匍匐在传统中国的石榴裙下。

随着十六世纪的到来,中西之间拉开了差距。几个怀揣理想的冒险家拉开了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帷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明显。诞生哥白尼、伽利略、牛顿,但丁、达芬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之际,中国仍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飘荡,封建专权、文字狱仍旧如影随形般地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老百姓不离不弃。19世纪代,世界上有了第一条铁路,当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第一条铁路时,皇帝却以轰鸣的火车惊扰埋在地下祖先亡灵为由,取消火车头拉火车,出现贻笑大方的马拉火车之怪现象;19世纪中期,德国已实行义务教育,那时中国还没有现代化的学校;中法战争中,法国失败,茹尔费理内阁垮台,晚晴社会道光、咸丰等帝在对外战争的失败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在学生认识了传统中国以及步入近代社会之际先进性和落后性并存的状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国的历史,不为中国步入近代之际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而产生失落,也不为中国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前列而沾沾自喜,形成一种全面客观的历史观。

(二)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分析,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理念

近代中国具有二重性特点,主要是由于外国入侵所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的完整性遭遇破坏,在传统社会中牢不可破唯我独尊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已面临严重挑战,同时产生了传统社会中所不曾出现过的外资企业。直到19《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的社会性质完全形成。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成因除了外因所致,更有内因使然。首先是维护一己私利的专制封建政权所致。当晚清政权面临内忧外患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遭遇着与中国相似的经历。美国黑船压境,日本人欣然接受了美国要求通商的诸要求。紧跟着明治改革派出岩仓使节团,历时1年10个月考察欧美。日本明治维新成绩卓然。作为一个后发型学习资本工商业的国家,终于跻身于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之列。几乎与明治改革同时派进行的晚晴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最终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亡而划上句号。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所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者也。于是其法与令蜩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嗟乎!夫谁知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哉?此庄周所以有胠箧之说也”。使全国人民弱且愚,虽然有利于维系封建秩序,最终却为外国强盗吞噬整个中华民旅创造和提供了条件,这就是封建制度一以贯之的“德政”。

客观地认识和分析近代社会性质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立足于中国,胸怀世界的全球世界观,不至于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泥潭中挣扎不已。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鸦*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与历史责任感,并帮助大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信念。

二、实施原则。

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原则;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交替进行的原则;任课教师负责与学生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学生个性塑造与团队协作精神相互促进的原则。

三、课时分配与形式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计32课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28课时(占总课时87.5%),课外实践教学4课时(占总课时12.5%)。

由于课外实践教学不进课表,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后时间选用以下一种形式:1、在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相关的纪念、征文或精品微课堂等活动。2、开展课外专题调查。事先由任课教师布置实践调研的选题如“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要求学生根据选题组建调研小组,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交由任课教师批阅。3、就近自主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市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等,提高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课内及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主题明确,全员参与,事先有活动策划,事后有活动总结,并提交成果材料,交由任课教师批阅,作为其实践教学成绩的考核标准。

四、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实践形式和取得的实际效果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展示情况等。主要考核学生观后感的质量、观点结论的真伪、虚实、自主学习参与度与收获情况等,进一步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材料搜集与调查实践能力等。

为了鼓励争优创先,树立榜样作用,可在各教学班级内进行相关的学习成果竞赛,表现较好的学生,平时成绩亦可酌情加分,部分优异的学生可免试本课程期末考试。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二

1、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3、资本条件:大机器生产以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4、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突破性的进展。

5、市场条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就。

(一)最突出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1、发明: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2、影响:(1)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产生新兴工业——电力工业。(3)有利净化工业环境。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1、发明:(1)70、80年代出现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2)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3)德国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4)飞机。

2、影响:(1)缩短原料、商品运转周期。(2)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3)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化工业的产生。

(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1、发明:(1)19世纪7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2)90年代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2、影响: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方便.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四)化学工业的建立。

1、发明、发现:(1)从煤炭中提取氨、苯、染料。(2)1867年诺贝尔炸药;(3)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

2、影响:大大促进军事工业的发展,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应用.

三、特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先进的国家几乎同时进行。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数国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上的交叉。

四、影响。

一、对发生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生产力极大发展。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晚期。

2、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的发展;2、自由竞争推动。

3、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4、形式:卡特尔、辛迪加(主要在流通领域)、托拉斯(突出生产领域)。

(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四)形成垄断国家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强对外侵略扩张。

(五)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对国际格局。

(一)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性加剧。

三、对社会主义运动。

(一)合法斗争为主。

(二)列宁主义诞生。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三

20世纪6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及人力资本理论无法对贫困、收入不平等及经济歧视现象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放弃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假设,转而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因素对收入和就业的影响,这些学者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学派,他们所构建的理论被称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则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石,该理论由多林格和帕雷在1971年提出的。[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的就业各有特征。一级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工作岗位,所提供的职位特征是: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劳资权利平等,管理规范,并有大量晋升的机会;二级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小企业、小公司中的工作岗位,所提供的职位的特征是: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的随意性大,晋升的机会很少。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流动障碍。一方面,尽管在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工作变换次数多,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一级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由于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中所得利益的差别,并且一旦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便难以再返回一级市场,于是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选择失业也不愿意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二、我国大学生对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我国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传统就业模式,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这是造成目前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过于集中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大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可能性。而在以前的统包统配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着期望就业地区过于集中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率先富了起来,而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则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虽然中央实施了开发西部、振兴东北等战略举措,而且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善,但是就近期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造成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也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众多,职业转换容易,培训晋升也多,各种福利、保障措施也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工资待遇较低,职业转换比较困难,工作的福利保障等措施不完善。这就使得相对于二级劳动力市场来说,一级市场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以及较好的社会声望,因此,一级市场会比二级市场更有竞争力。而同时户籍制度等又使得一二级市场之间的流动,尤其是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流动极为困难,更加降低了二级市场的吸引力。大学生往往会觉得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后,待遇低,机会少,没有太大发展前途,而且返回一级劳动力市场不方便,存在各种阻碍,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去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预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就业预期的建议。

要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正确定位。鼓励学生到基层、到边远落后地区建功立业,克服就业中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不良心态。通过国情教育,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正确认识就业形式,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理念,主动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统一起来,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真正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不被不良社会思潮所左右,从而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调整就业预期,把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作为自己的追求。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宣传国家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宣传各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地区和用人单位,宣传扎根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要始终坚持正面宣传,避免炒作。各部门、各地、各高校都要高度重视,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要刊发志愿者就业宣传的公益广告。组织在西部创业卓有成效的先进个人典型报告团,在西部举行巡回报告会,鼓励志愿者扎根西部就业或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志愿者就业、创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应逐步消除户籍制度。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户籍等因素也在阻碍着两个市场之间的互相流动,这就使得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获得的收益要高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收益,因此,如果想要使大学生向中西部流动,国家有必要提供一些激励。政府要努力消除户籍等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目前实施的开发西部、振兴东北等措施,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就当前来说,比较可行的是对于那些去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经济等方面的补偿,要保证这些人回到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的障碍很小,这样就解除了去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去中西部地区人数过少的情况。

参考文献:

[1]罗云,黎玉柱,杨利.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看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8-10.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四

(福建省宁化县第二中学王隆云)。

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而资本主义市场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资本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殖民统治和剥削的关系。探讨资本主义市场,有利于探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促进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本人就从“市场”这个角度对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市场”关系。

首先,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充分体现“市场”的推动作用。17世纪的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除利用地处大西洋航线中心位置,有利于占领国外市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外,在国内实行圈地运动,开辟国内市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血腥掠夺过程中壮大了经济实力,为政治上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从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原因分析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封建专制、封建割据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阻碍,还有宗主国对当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这些全都与“市场”需求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结果导致了荷兰、英法、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俄国与日本废除封建制度的改革,普鲁士、意大利为实现统一而进行的斗争。尽管这些国家的革命、改革、统一,国情各异、各有差别,但开辟统一的国内市场,适应其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则是它们的共同目的,由此可见,“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成了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其次,早期殖民掠夺与争夺世界市场。

早期殖民侵略掠夺,既给资本家带来了巨额财富,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因此,争夺世界市场的殖民战争不可避免,出现了17世纪三次英荷战争,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争夺北美和印度的英法战争,结果英国战胜了荷兰、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地位,掌握了海上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英国发展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决定因素。

二、工业革命与“市场”的关系。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广阔市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分的必要的条件,市场的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必然引起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最终导致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之所以从英国开始,与它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是分不开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了。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它们凭借军事和经济力量,加紧侵略,抢占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用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一些亚洲国家的大门。把许多亚洲国家卷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同时也是“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的到来。

到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封建任务已经完成,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继续征服世界等方面得到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的革新,科技的重大进步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了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于是垄断组织应运而生,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三、两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与市场关系。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产物。

[1][2]。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五

张婷婷亓曙冬王磊

(上海中医药大学社科部,上海03)

[摘要]为在高校中加强通识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四门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解和认识,开设与之相应的配套选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并值得探索的方法。笔者在“纲要’’配套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探索。这些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中的问卷调查为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六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3)宗教改革以及反对宗教改革发展的背景、过程、主要代表人物等;。

(4)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的主要教义主张和异同;。

(5)君主专制时期英法的社会经济状况;。

(6)重商主义以及商业战争的根源、目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7)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表现。

第二章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1)尼德兰革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

(4)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演进过程;。

(5)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的社会背景、过程;。

(7)欧洲1848年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8)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10)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特点及意义要掌握;。

(11)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12)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意义;。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及理论来源、基本内容和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等内容;。

(14)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弄清近代思想文化有哪些主要流派、成就、主张及其代表人物。

第三章近代的亚非拉。

(5)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

(7)埃及阿里改革的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及其意义都要掌握;。

(8)土耳其坦志麦特;。

(9)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以及意义;。

(10)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朝鲜起义、越南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产生和发展、1905-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运动的高涨、1905-1911年的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第四章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要了解;。

(4)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爆发与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战争的进程与主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五章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2)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背景、过程以及历史意义;。

(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4)"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比较;。

(5)德国十一月革命与匈牙利革命的主要内容与比较;。

(6)共产国际产生的背景、活动及其历史意义。

第六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及实质;。

(2)各国对待凡尔赛体系的态度;。

(3)国际盟约与国联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及实质;。

(4)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比较;。

(5)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及影响;。

(6)《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的内容及各自影响;。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建立过程以及最终建立对世界的影响。

第七章两战之间的世界。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

(3)一战后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5)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的过程以及其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6)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8)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第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1)不干涉政策的实质;。

(2)轴心国集团形成过程;。

(3)英法苏三国谈判;。

(4)《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5)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

(6)不列颠之战、莫斯科战役;。

(7)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战役;。

(8)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

(9)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内容、影响;。

(10)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的"十次突击";。

(11)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1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1)联合国的成立及早期活动;。

(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与性质;。

(4)殖民体系解体的过程与第三世界兴起的影响。

第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2)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包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4)西欧一体化的进程:欧共体的建立、七国自由贸易区、欧盟的建立过程与作用;。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以及意义;注意与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主要掌握战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发展、变化等内容。名词解释中注意东欧国家改革及剧变中出现的事件,论述中注意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的具体内容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世界近现代史论文篇十七

“微课”是指以微型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浓缩和整合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微课”教学理念

(一)注重逻辑主线,突出“三个选择”

本课程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结合,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揭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这一段历史进程进行规律性认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线索。这一点也是贯穿于“微课”教学的主轴。本课程分上中下三编,每编分设综述,而各编综述是在世界历史视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视野下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国情、历史规律的宏观介绍,也是本课程的逻辑主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信息量大,而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尤其对世界历史知识了解匮乏,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更缺乏理解。要在有限的时间把综述的逻辑线索讲清楚,学生首先需要明晰这一段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基本的历史脉络,合理运用发挥微课的浓缩和整合历史场景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历史在场感,为教师进一步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提供较为有效的铺垫。

(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革命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奋斗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学生自觉‘设身处地’地反思中华民族在每一个历史关键时刻所作出的选择,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与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产生精神共鸣。”从课堂教学的经验来看,学生常常更为注意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人物,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本课程每编综述之下都设有不同的专题,也是本编内容的要点,而且这些要点在高中初中历史教材中都有涉及,学生相对熟悉。在微课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作一定程度的纵深和拓展,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的选题多样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线索纷繁,对于非历史专业、特别是理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知识背景和结构的不同,在学习中往往难以把握住历史主线。学生通常是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则听,不感兴趣则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微课”的`设计应围绕本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难点,针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展开;同时注意避免将“微课”内容固定化、模式化,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微课”教学内容。具体来说,一是通过视频编辑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线索复杂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主线;二是通过视频展现学术界对某一历史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使学生理解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客观看待不同观点;三是参照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习中经常性的问题制作“微课”;四是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将“微课”内容与时事政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站在现实看历史、回顾历史看现实,真正思考。

(二)内容上连续性、互补性和实效性

本课程的微课教学内容应与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微视频的选题保持连续性、互补性,体现微课的实效性。首先,针对主线、主题、重点、难点,每节课的“微课”可根据教学内容分为1-3个部分,每部分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其次,控制授课内容、课件以及微视频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第三,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三者之间的时间、内容、主次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合理安排,使三者教学中体现优势互补;第四,教案的编写与课件制作与微视频注意增强学生课堂参与。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课”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

(一)微课”教学与课后作业、课后阅读以及教学实践手册的完成相结合

“微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了较多的信息量,虽然易于学生宏观了解历史线索,但因为缺乏自主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仍然会出现课堂听、课后忘的情况。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开列相关书籍,布置相关作业,结合教学实践手册,让学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习视野。

(二)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3488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