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优秀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14:33:04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优秀22篇)
时间:2023-11-04 14:33:04     小编:文轩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学习、工作或生活等方面的体验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反思和总结经验,对今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我觉得我应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了。心得体会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证明,一份总结。有时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更好地成长。心得体会的写作能够让我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领悟,让我们更好地总结过去的经历,更好地思考未来的路。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地进行一下总结,来反思和梳理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得。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写作的对象。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学习。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一

今天的少年,是未来国家的栋梁,肩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谈一下几点体会: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进步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眼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进步学生的素质,首先要进步本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榜样先垂范。我作为一位班主任,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个学生人格,教育他们酷爱劳动,我天天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教育学生团结友爱,首先做到和同事弄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板书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进步本身素质,建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领路人。二、抓好常规,培养习惯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夕一朝构成的,而是通过每件事,每项活动,每节课,长时间熏陶才能构成。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练习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束缚力,构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稳定,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1.重视课堂内的常规练习,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练习,严格要求,一抓到底。对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有益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练习学生正确的读书和写字的姿势,天天提示他们留意三个一,读书是要责备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得手到、眼到、口到。只要造作业,就不停地提示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留意听他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如每次学校开会,我要求学生留意听清讲了几件事?是甚么事?回到教室后抽查学生起来讲出要点,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增进作用。2.建立学生一平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为了规范学生行为,我根据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手册上的在家,在校的要求具体化,制定了班上一平常规。要求学生天天按时起床睡觉,养成在家里认真温习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回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贴尊老敬老的美德。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二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小学生德育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二、养成教育要方法多样。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研究。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

心得体会。

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

1、爱国主义教育:

1.2、开展好“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

黑板报。

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三、切实加强家校联系。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一、超越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二、引导性。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

名言。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指向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意义结构。学校教育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教育各种活动、美化教育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师在创设德育的各种途径中会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等,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都将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作文课,班会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依赖别人评价到。

自我评价。

由片面到全面发展。他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目光或一种批评和一个预期的惩罚等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显。当学生在获得一定道德成长的良好状态下就会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发展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道德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德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

此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适当进行伦理反思。因为学校教育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对象,评价它们是否是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积极影响。如此,让道德都在现实生活和具体人生的反思基础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为指向,因为可能性意味着对道德现实性的进一步建构,意味着在更高、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建构道德精神。

四,实践性。

学校道德教育虽然是在学校里组织进行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实施的,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的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就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如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从中开拓了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含义所在。

其次,再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来讲,他们是儿童。儿童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要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进行通俗的说理和评价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体验。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望。

其三,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德育手段也应相应变化。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儿童的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控制。这种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反而把儿童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如此缺乏生活实践性,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成为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实效。而在学校教育里一切会被认为是绝对适当必要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严格的道德监督。儿童是小心的生活在伦理之中,根本无从谈起道德的自主发展。他们一旦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无用了。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发生变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积极开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此充分的发现、利用学校内部及其周边社区的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积极的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德育信息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真正对教育者所传送的品德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将外在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综合以上德育的几个特点的阐述,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作为伦理性结构的协同影响,就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道德教育活动,而是贯穿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为此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高屋建瓴。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创造出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从而建构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德育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而且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健康发展。通过对于小学德育文明教育的实际探索与体验,我深刻地体会到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下将从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实施方式、障碍与挑战、改进思路以及对我的启迪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期是孩子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格塑造的基础阶段。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通过信息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有关道德和文明的微视频、参与文明礼仪比赛等方式,培养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守规矩、文明礼貌等道德行为,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良好品德。

其次,小学德育文明教育的实施方式多样。小学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游戏活动、社团组织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我所在的学校每周都会安排一堂德育课,通过故事讲解、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学校也设置了多个社团组织,如礼仪社、安全社等,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与实践,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在实施德育文明教育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障碍与挑战。首先,家庭教育的差异使得一部分学生的道德行为存在较大偏差,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其次,一些学生固执己见,不愿接受德育教育,对于教育者的引导存在较大的障碍。此外,一些学生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缺乏自信和自尊,德育教育必须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问题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改进小学德育文明教育。首先,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学校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学校还可以与社区、社会资源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文明氛围。其次,学校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他们针对性的引导和支持。此外,学校可以举办道德教育专题讲座、德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

通过参与小学德育文明教育,我收获了许多。首先,我明白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举止。其次,我学会了文明交往、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文明礼仪班会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礼貌地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老师和同学。此外,我还参加了志愿活动,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懂得了分享和奉献的快乐。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明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克服各种障碍与挑战,并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的紧密合作,我们能够提高小学德育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培养出一代代有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的小学生。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四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教育部门经常会制作一些德育教育影片供学校使用。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关于道德品质的故事片,让我对德育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这部影片以一个孩子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为背景,饱含了浓厚的人情味。影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拾金不昧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第一幕,小男孩在路上捡到一个丢失的钱包,他并没有私自取走,而是找到了失主并将钱包归还。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行为,但它却体现出小男孩的正直和诚实,让人感到钦佩。通过这个情节,影片向我们传达了“做人要守信”的价值观。

第二幕,小男孩因为他的举动而引发了同学们对他的羡慕和赞许。他的班主任老师看到了这一切,并对他进行了表彰,使他在同学中树立起了德行高尚的榜样。这一情节告诉我们,诚实与正直的行为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到荣誉和尊重,还能激励他人向他学习。

第三幕,小男孩因为自己的行为获得了了一张德育奖状。他非常自豪地把这个奖状带回了家,向父母和亲人炫耀。父母和亲人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同时也对他进行了一番教育。他们告诉他,要保持自己的良好德行,并鼓励他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一情节传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相辅相成,孩子才能得到全面的德育教育。

第四幕,小男孩因为自己的举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影片展示了一个社区的老爷爷患病住院,小男孩在和母亲商议后,决定用自己的积蓄为老爷爷购买药物。他给了老爷爷药物,并陪伴他度过了住院的日子。最终,老爷爷的病情得到了好转,并深深地感谢小男孩的帮助。这一情节告诉我们,善行虽然能给人带来荣誉和赞赏,但它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分享自己的爱心。

通过这部影片的观看,我深深地体会到德育教育影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种以故事为载体的教育方式,通过情节的展开,让我认识到道德的力量和善行的价值。它不仅激励我去仿效英雄人物,也让我明白了身为一个小学生,要做到守信诚实、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这些品质不仅在学校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通过这次观看,我不仅对德育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行为和作为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将努力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保持良好的品德。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做一个诚实正直、热爱助人的好孩子。通过这样的努力,我相信我可以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五

今天的少年,是未来国家的栋梁,肩负着振兴中华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谈一下几点体会: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人格,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教育学生团结友爱,首先做到和同事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板书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抓好常规,培养习惯。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夕一朝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1.重视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育学生的自控能力。

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对于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的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是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如每次学校开会,我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讲了几件事?是什么事?回到教室后抽查学生起来说出要点,这些办法对学生听的习惯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立学生一日常规,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为了规范学生行为,我根据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手册上的在家,在校的要求具体化,制订了班上一日常规。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养成在家里认真复习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育学生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回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贴尊老敬老的美德。

3.开展“人人有事干”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班级也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同学有权利和义务管理自己的“家”。我把班级的大小事务统列出来,如关灯、锁门、倒垃圾、擦黑板让学生选取其中一项认真负责,通过管理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班主任的工作也轻松自如,这真是一举两得。

三、优化干部,以点带面。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老师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择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他们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式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四、协调关系,齐抓共管。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在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过程中,小学班主任的内容是复杂的,任务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加深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完全能够干得非常出色的。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影片作为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经过观看了一部小学德育教育影片,我深切体会到了影片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良好习惯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首先,影片通过情节的塑造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展示了一些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这使得学生在看到这些优秀的品德和行为时,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其魅力并受到其影响。比如,在影片中,主人公小明在遇到问题时不退缩、勇敢面对,并且始终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这种影片情节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敢面对问题的意识和信心,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品德和行为。

其次,影片通过情节的反面示范,揭示了一些消极品德和不良行为的后果。影片中主人公的同学小红因为时刻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导致被同学孤立。这种情节的设置,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学生们能够从中认识到,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才能受到周围人的喜欢和尊重,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次,影片通过事例的讲述和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在观看影片后,老师会引导学生们围绕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展开讨论,进行思考和交流。通过言语的表达,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影片中传递的道德信息,进一步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更培养了自己的思辨精神和表达能力。

而且,影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影片中的主人公常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他们坚持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态度。这种情节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给他们传递正能量。学生们通过对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的认同,能够更好地磨练意志力、培养毅力,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影片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理解。通过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他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并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行为。这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教育影片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影片中的情节塑造,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魅力,并受到其影响。同时,影片通过反面示范和问题讨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良行为的后果,并进行思考和表达。此外,影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入理解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通过观看小学德育教育影片,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成为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新时代青少年。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七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德育社会学》一书)。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小学德育文明教育越来越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在小学德育文明教育中,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在家长会上与家长交流时,时常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也能够更好地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且,我还会与家长沟通合作,鼓励他们在家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为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的重要平台。作为学校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我会以身作则,不仅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的互信互敬,才能为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我也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或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增强对社会公德的认识。

再次,课堂是开展德育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利用一些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例如,我会讲述一些真人真事,或者通过展示一些带有深刻寓意的图片或视频等,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对待各种问题。在讲解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看待问题和行为的观念。同时,我会定期开展一些道德主题班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进他们的道德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最后,小学德育文明教育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出一份力。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等都可以为学校提供有益帮助。我常常与社区居委会联系,共同举办一些学校开展的公益活动,如环境保护、义务劳动等,通过共同参与,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成长的关心和重视。同时,我们也定期邀请社会人士来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生活智慧,激发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总之,小学德育文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课堂教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让他们深入思考和探求;社会也要广泛参与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良好品德和文明习惯的小学生,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九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生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1、加强师德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政治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委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有效地加强了师德建设。

2、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我们以新课程理念努力转变班主任的角色,并通过小课题研究、理论学习、案例撰写等形式开展德育科研活动。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提高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

1、爱国主义教育:

1.2、开展好“读书漂流活动”读书活动,并根据学校有关要求,组织了征文比赛。学生通过读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爱国热情。

2、安全法制教育:

2.1、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

2.4、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3、环保教育: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4、文明礼貌教育本学期,本人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文明班级百分赛”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督察队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学校认真开展了关爱“后进生”教育工作。

为真正提高家校联系质量,本学期制定了家长学校各种制度并开展活动,还对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位小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参与德育文明教育工作,并深深体会到其重要性和意义。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包括重视言传身教、注重细节熏陶、多角度引导、人文关怀和与家长共育等方面。

首先,重视言传身教是德育文明教育的基本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良好的榜样,言行举止符合道德规范。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和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例如,我们在每天上课之前,总是会用几分钟时间与学生们交流,分享一些道德故事和社会议题,让他们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注重细节熏陶是德育文明教育的关键点之一。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举动,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基本礼仪和文明习惯。比如,我们会在教室里设置“文明角”,要求学生按时上课、准备课前的学习用品,保持教室的整洁。同时,我们还会组织各种爱心义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多角度引导是德育文明教育的策略之一。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追求美德和品质的意识。我们利用各种艺术节目、文化活动、实践体验等途径,增加学生对美德的了解和感受。比如,我们会邀请一些文化名人来校园讲座,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交流,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第四,人文关怀是德育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关注。在课堂上,我们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会举办一些主题班会和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分享和倾诉自己的困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与家长共育是德育文明教育的一个重点。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我们应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共育合力。我们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成长情况。在家访和家长会上,我们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学生的成长规划,互通家校之间的建议和意见。通过与家长的合作,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总之,小学德育文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领和榜样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注重细节熏陶、多角度引导、人文关怀和与家长共育等方面的努力,为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公民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为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一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社会意识和道德素养。而如何建立和完善小学德育教育机制,成为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关键。

第二段:小学德育教育机制中的课程设置

小学德育教育应当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和情境感知教学,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探究者,感受到知识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美好的生活。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的培养,以形成全面的良好人格。

第三段:小学德育教育机制中的评估

在小学德育教育机制中,评估体系应当建立在课堂教学之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评估学生的道德行为及其成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缺点及需改进的方面。同时,教师要注重各种格式的评估,既有传统的考试、考查、综合评分, 也要在班级和学校开展线上线下与线上活动多种活动。

第四段:小学德育教育机制中的教师素养

优秀德育教育需要优秀的教师。教师需要高度负责并充满爱心,关注每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耐心、细致地辅导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此外,教师还应当参与到专业培训中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方法,持续提升教育水平。

第五段:小学德育教育机制中的学校政策

在小学德育教育机制中,学校政策要理性、有序地协调各项教育工作,配合起德育教育机制的建设和评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如组织一系列课外教育和社团活动,定期开展主题教育等。同时,学校肯定那些在德育教育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并通过课任、荣誉、奖励等多种方式激励他们。

结论:

一份完善的小学德育教育机制应该包含德育课程设置、评估体系、教师素养和学校政策。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需要整合起小学教育的所有要素并与之相互促进。通过这样的持续性的教育实践,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培养出优秀德育教师,并让我们的学生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二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大,它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作业本上写错的字都是家长代劳擦了,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文具盒放在书包里的事都是家长代劳的。等等,等等,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刚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真庆幸校长的开明,发了一个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贝的音量才能让他们听见我说话,让他们知道上课了,要安静了。开学的几周,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老太太,每天唠叨着: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神气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内里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不要迟到,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一年级孩子的班主任,我们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辄。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个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屡教不改;有的学生坐立不稳,东张西望……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你要一下子让他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我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机会越多,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如论是什么样的孩子,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味的唠叨会使孩子厌烦,耳朵也会起老茧。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儿童故事,浓缩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们班主任可以多讲讲故事,学生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能够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行为偏差,适时引用一些儿童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经典的世界童话,可以中间篡改章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即兴编个。虽然没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们自编或篡改的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改正行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导了他们的品行方向,为他们树立的榜样。孩子们也确立了自己前进的目标。

开学以来,我这班的孩子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大都好动好斗,经常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盖裂了嘴。常常这事还没处理完,那里又有孩子哭开了。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动,把毛力克塑造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伙伴,乐于助人的孩子,动物都有规则,孩子们也要遵守规则啊。慢慢的,孩子们知道了一些规则,懂得做了错事要道歉要弥补,尽量不错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脑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学这个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强化训练,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三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包含着价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这种可能性,对学生的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便是德育的意义所在。下面我从学校教育的伦理性出发,谈几点小学生的德育特点。

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走向更为丰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断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也就是在教育的价值引导中,学生不断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断能力、道德经验、道德智慧、德性品质各个方面获得更新和发展。学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学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为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价值的基础上的,建立在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理想上。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渗透着人类的价值和理想。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作为建构美德的价值引导,德育指向必须有所超越。小学生单纯、幼稚、天真无邪,学校教育是他们获得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间接道德认识,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性的发展,只有在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才能系统地获得。可以说,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发展对个人终身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响。因此,德育教育应该紧扣时代主题,努力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生活价值理想,从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帮助他们建构道德精神;引导他们走向发展,走向创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党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德育是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质。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要努力为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现有社会和现实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的存在,更要关照人们未来面对的问题。人不会满足现状,社会也不会维持现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表现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广泛竞争,反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每个环节。如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变更性、竞争性、发展性,使每一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多种风险和许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们需要消除对未来发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败。德育必须对人们的发展进行引导,进行符合规律的预测、预防和指导,帮助人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种预测、预防在现代社会是越来越重要。可见,德育也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德育只有紧扣时代主题,大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德育才能显示其时代特征,体现其超越性的本质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存状况的超越,仅仅是维持现状现实社会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么,德育就会逐渐陷于保守,无所作为。德育不仅为过去、现在所决定,更为未来所决定。因此,学校在构建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时,确定了与各个年级品质培养相呼应的具体目标来帮助引导学生建立和实现道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教育中总是以应有或理想的境界、社会和人,在道德目标的追求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必要的张力”。如此,学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个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动的结合。引导性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说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内驱力,由此推动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良好的素质。”

而这良好的素质形成,需要教师平常对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引导。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看,低年级甚至中年级的儿童,其道德行为多半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到了高年纪,其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才日益明显地发展起来。所以,良好的习惯不可能靠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同时,还要明确,习惯是一种定势,不良习惯一旦养成便难以改变。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诸多习惯养成的起始阶段。乌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某种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对于人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小学生开始就应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从生活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自我构建。

如我们在创设各种德育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正确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方法论等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研究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环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以此来引导和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动机,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获得“变他律为自律”。这样让学生逐步地从自主的生活实践中,从自己的道德体验中,获得自我超越,获得在多元价值中选择自我的价值定向,从而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德行品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更新观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应相应地发生变化,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社会观来正视自己的教育对象,不负教育的光荣使命。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人。一个人走上社会无论是环境的适应,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抑或事业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与他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他的综合素质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关,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就越强。所以,只有从小学生开始积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成长的需要。

学校教育是一个伦理性的整体结构,无论是学校课程,管理实践和学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等,都具有价值的意蕴。对学生道德发展而言,它们都是具有互动性的教育意义结构。学校教育在整体上以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作为建构教育目标、安排教育内容、筹划和开展学校教育各种活动、美化教育环境的价值基础,并且把这些崇高价值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教师在创设德育的各种途径中会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导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和考试,这是诚信教育;上课不迟到早退,这是守时教育;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其他同学,这是自律守纪教育;学会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这是尊重教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合作教育。

还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团队活动等等,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都将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作文课,班会等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依赖别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由片面到全面发展。他有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目光,或一种批评和一个预期的惩罚等,都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显。当学生在获得一定道德成长的良好状态下,就会自然朝着道德的指向发展,最终形成预期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学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道德教育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向、情感体验,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认知体验,把德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理解价值,体验价值,力行价值,实现道德行为。

此外,对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适当进行伦理反思。因为学校教育是伦理性的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进行价值评价的对象,评价它们是否是贴近现实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正确的道德教育,是否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有积极影响。如此,让道德都在现实生活和具体人生的反思基础上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为指向,因为可能性意味着对道德现实性的进一步建构,意味着在更高、更广、更丰富的层面建构道德精神。

学校道德教育虽然是在学校里组织进行的,是通过道德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实施的,但是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道德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的生活的。道德的学习与发展也是在生活的实践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学校的道德教育总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的生活为价值取向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就意味着学校在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通过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儿童品德的由“知”到“行”这一目的。如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从中开拓了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学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道德关怀意识。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这是道德教育实践的含义所在。

其次,再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来讲,他们是儿童。儿童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许多错误概念或糊涂观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要讲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进行通俗的说理和评价促进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积极情感色彩的体验。当学生从实践中亲身体会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为给集体、别人带来好处,得到舆论的好评的体验时,他们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从而加强继续执行这些要求的坚定性与热望。

其三,随着德育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德育手段也应相应变化。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儿童的生活中的行为,那么就把道德教育变成了道德控制。这种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能力,反而把儿童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如此缺乏生活实践性,我们学校道德教育仅仅成为道德灌输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实效。而在学校教育里一切会被认为是绝对适当必要的。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严格的道德监督。儿童是小心的生活在伦理之中,根本无从谈起道德的自主发展。他们一旦走出学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无用了。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组成部分,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发生变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积极开展“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课题研讨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如此充分的发现、利用学校内部及其周边社区的各种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积极的创设德育情境,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德育信息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真正对教育者所传送的品德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内化,将外在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我们应广开思路,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使许多道德行为形成牢固的习惯;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

综合以上德育的几个特点的阐述,说明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作为伦理性结构的协同影响,就不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价值引导;同时也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组织开展的道德教育课程和道德教育活动,而是贯穿于教育的一切方面。为此我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领下,高屋建瓴。努力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即创造出以人为目的的,基于个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觉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展开教育与个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导学生个体德性的养成和对美善生活的追求,从而建构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四

作为父母都会想到给自己孩子充足的营养,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孩子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认为也很重要,却考虑得却不多。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具体地说,可从以下方面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一)激发孩子对祖国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珍贵遗产,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从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身上都能看到爱国情思的巨大力量。家长要教育孩子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有着辽阔的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孩子进行爱的熏陶,能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要求孩子从小做到尊老爱幼,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三)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孩子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

有的孩子做错了事怕挨骂挨打而说谎;有的为了满足其虚荣心而说谎等等。若是家长不分青红皂白批评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有的孩子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对此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榜样。

(四)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孩子的勤劳品质可通过两方面的劳动来培养: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我服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生活的条理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为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孩子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五)培养孩子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朋友一起玩,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孩子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家长还可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孩子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来影响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五

教育孩子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最重要的。

学习方面,主要三点:尊重和培养孩子的兴趣,重视学习的专注和锻炼孩子的意志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他们这年龄的孩子。培养我们似乎还谈不上,但是发现他的兴趣后会在此上面让他多接触多开发,很多他不懂的,也没关系,慢慢来,不要急,很多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特长尽量发挥他的长处。我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方面,即使这一方面和学习无关,只要有利于身心,我们都应该支持,呵护。对于兴趣爱好。家长要引导,不要轻易的放弃。

第二个方面就是重视学习的专注力。做事要专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我们希望他努力做到的。

最后一方面。我们觉得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感觉对他们这么小的孩子谈这个似乎大了点,但是我们认为意志力要从小锻炼,而不是等长大成人。很多孩子特别聪明,反应特别快,但是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往往就是缺乏了一定的意志力,学习总的来说是郑伊健辛苦的是,比起看电视玩游戏,那是要苦得多,如果缺乏了吃苦的意志力,就容易养成不爱思考,畏惧难题的习惯,这样队学习就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所以要多鼓励孩子学习不怕吃苦,要多开动脑筋,不畏难题,多提问题,提了问题自己解决或者我们共同解决,我们即使给予孩子鼓励和赞扬,孩子就会一步一步得到进步。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六

小学德育教育机制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德育教育,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小学德育教育机制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此分享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德育教育机制的构成

小学德育教育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师德建设、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其中,师德建设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内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则是补充和拓展课堂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第三段:课堂教育的作用

课堂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作用也是最为明显的。通过德育课程,教师可以系统地传递道德知识,塑造学生正直的品格。此外,德育课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基本素质,帮助他们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第四段: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

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虽然不如课堂教育重要,但也是德育教育机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道德启蒙,家庭教育是否科学、有效往往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成长方向。校外教育则是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社交能力、领导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段:我的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我相信德育教育机制以及其构成方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教育需要有独特而系统的教学方法,家庭教育需要与学校紧密配合,而校外教育则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小学德育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担当、有贡献的人。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七

我们常引用这样一句话来教育学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即指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就说明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德”字当先。德育教育,塑造学生心灵。我们开展“全员、全面、全程”德育大讨论,正是彰显了我们“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理念,切实地表现了我们育人的前瞻性。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泡在溺爱的蜜罐里长大的,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等方面欠缺太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几乎是一个盲区。记得刚开学的某一天,我无意间听到一名女生对同学破口大骂,那骂声响亮,不堪入耳。我走上前去严厉地制止了她,并且对她说:“你刚才说的话和你漂亮的外表严重不符,你说的话我都不好意思重复,你骂人是对同学人格的侮辱,伤了同学的感情。我跟她讲我今年夏天在北京火车站遇到的一件事,一个女孩和一个妇女发生口角,并且张嘴骂了那名妇女,骂的很难听,当即那个女孩的父亲狠狠地打了她一巴掌。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接着我又对她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代表了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况且你这么漂亮的女孩怎么能出口成脏呢?那位女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也许像这样的事在别人看来是小事,但是在学校,作为教师遇到这样的是就不可轻视。我们常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我时时刻刻都要有以班主任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育他的不仅仅是班主任,每一个老师都是他人生的引路人。

说到“全员”德育,我想起了一件事,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内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新词新语。有的说“给力”,有的说“神马都是浮云”,有的说“”坑爹”,有的说“你五毛我五毛咱俩就一块了”……学生说了很多,真是无奇不有。课后我进行反思,学生所知道的新词新语无非就是上网看到的。况且学生并没有把他先进的手机功能用在学习上,而是天天沉迷于网络中。面对着五花八门的网页,学生们是兼收并蓄了,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污浊了学生的心灵,这在真、善、美的道德修养上是一种缺失,在是非黑白面前是一种迷失。面对这种缺失与迷失,只靠学校老师的教育远远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社会各方面的配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德育。

面对着学生的顽劣,真的让老师们惊叹。有这样一件事,十一放假回来我给学生考试,发现一个学生在抄,我当即告诉他零分处理。第二天发下卷子后,他找我说,老师你还真好意思给我零分。我说,你有没有搞错,你好意思作弊,我有什么不好意思给你零分的。他又说,同样是默写课文,为什么让我重写一遍,我的同桌只是改写错字?我对他说,我的同行前辈至圣先贤孔子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说要因材施教。你的同桌背下来了,因为马虎而写错字,改错字就可以了,而你是没有好好背,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你的智商很高,情商有待于提高。他问,老师,啥叫情商?我说直白地告诉你,你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的惰性是情商;你刚才对老师的态度是情商,你对自己缺乏自我管理是情商。如果你想在这方面有所提高的话,希望我们以后好好合作。经过几番的斗智斗勇,这位学生有了很大的变化,能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补课,课堂上能安静地听课,并且在这次期中考试中语文成绩考了84分。之后我对他说:“原来你也可以这样,希望你还可以更上一层楼。”

以上我所讲的几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的现状不容乐观。我认为要将“三全”德育落到实际行动上,不妨把我们高一开学初搞的学习《弟子规》活动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来进行。《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学生的生活规范,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儒家经典。孔子倡导的那些仁、义、礼、智、信的教化思想正是现在人们所缺失的。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诺贝尔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作为炎黄子孙就更应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下去。那么我们就从弟子规开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弟子规》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个人和社会接轨的.通行证,是一把幸福和谐人生的钥匙,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诲,足以让学生受用一生。

具体做法是:第一,利用早读时间,每天读一小段,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领会其要旨;第二,利用语文老师课堂这块阵地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让学生学会辩是非,知荣辱,明事理,凭借老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知识,悟做人;第三,开展围绕以“弟子规”为内容的竞赛活动,如发生在身边的事进行开展辩论会,利用先进事迹编出小话剧,然后充分地利用我校的多媒体资源在课间播放,或者举办书画作品展或者手抄报等;第四,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弟子规钱文忠的《百家讲坛》等。

通过学习《弟子规》,引导学生回归最自然本真的“人之初”的伦理道德上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良好的德行。从我们自身做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立足于”以人为本,德育当先“的原则,积极投身到“全员、全面、全程”德育工作之中,力争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天高地阔,让莘莘学子飞得更高、更远。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八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文明礼貌教育逐渐得到了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德育的重要性。在实施德育文明礼貌教育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培养文明礼貌的关键。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因此,我们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通过开展班级讨论、主题讲座等方式,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个性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要尊重传统文化,并在行为上体现出来。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参观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绚丽和博大精深,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教师的示范行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德育的传播者,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只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才能影响学生。例如,教师们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上课,用文明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教师的示范行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我们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以礼待人,成为一个懂礼貌、懂公德的人。

再次,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作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德育教育中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为学生营造文明和睦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家校联合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共同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社会上,我们开展了沙滩垃圾清理活动、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到社会的那份温暖和责任,在实践中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

最后,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宣传活动是培养文明礼貌的重要途径。我们组织了多次学生社区宣传活动,通过口号、标语、演讲和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明礼貌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我们邀请社区中的知名人士为学生讲座,分享他们从事的志愿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从而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此外,我们还特别开设了一些管理课程,让学生了解权利与义务,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和礼貌修养。

总之,德育文明礼貌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通过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示范行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以及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宣传活动,我们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社会风气和谐文明,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十九

也许有人认为,和其他人相比,我的演讲不太严肃,并且实质性的内容并不多。特别是我的“昨天”那个部分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这其中有我自身的考虑,阅读过《老人与海》之后,我被老人的品格所折服。老人从来不向他人讲述自己的过去,同时,当大家收获很多而自己一无所获时,老人也不为所动。同时,老人也忌讳讨论自己接下来的计划,“梦想一旦说出来,就不会实现。”然而谈论自己德育提升,相比于谈论自己过去和将来实在是沉重了不少。因此我决定在展示时说说理想,深层次的想法,还是写在这篇论文里面吧。

一、德育答辩。

我在德育答辩中一个的困惑是我做的演讲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德育是什么,我有我自己的理解,这里做些解释。

首先,回忆过去时,很多同学的线索是时间或者自己这两年做的事情。我演讲时,并没有用事件作为线索,而是用了三个自我评价。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而言,这三个评价恰恰对应了我的本我(id,普通青年)、自我(eg,文艺青年)与超我(supereg,二13青年)。并且我找的例子确实生动,并没有泛泛而谈。

其次,展望将来时,我提出“命”也没有跑题,因为“命”简单说就是客观因素。虽然周院长说“共产党员不信命”,但那个“命”是封建迷信,并且显然共产党员决策时还是会考虑客观因素的,换句话说,就是“实事求是”。目前我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演讲中也说了,就是“英语不好想出国”,如果把这些精力投入其他方面能力提升将会远远快于投入英语上。但我终究还是想获得全面提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不得不去做这件我不擅长的事情。

二、德育再理解。

我的另一大困惑是德育答辩中真正讨论道德的人并不多,而仅有的几个却着实感人肺腑,比如我们班团支书的。我觉得这说明两个问题,就是首先,德育是在讨论道德问题,因此直入主题的人恰能切入要害。其次,德育并不仅仅体现在道德上,或者说道德在我们汇报的日常学习中无处不在,否则这一次得到老师、院领导高度评价的答辩就是一次跑题的答辩。

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元素,道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德育中介绍自己做了什么令自己骄傲或者懊恼的事情,因为我们很难承认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并非将成功与道德划等号,只是说对成功的渴望是一种道德。我们谈论自己的朋友,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像复旦登山队的队员,在救援人员失去生命后却在盘算着“注意危机公关,登山队就是你的了”,尽管有人辩解他们非常优秀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很有爱心,但仍然无法阻止人们的谴责、声讨。我们谈论自己的未来打算,因为一个不关注自己的人无法获得他人的信任。

道德来自于反思。我的答辩中,有一本书我没有提到,因为我只读了一半,然后在杨凌——就是我中秋去的地方,交给了我未来的另一半,让她读。那本书叫《公正》,就是目前网上最火公开课ustice的演讲稿。书中关于灾后重建、舍己为人等辩题的辩论,简单命题的背后,公共道德对抗经济利益的影子却无处不在。我深刻的感觉到,我们的国家、社会缺乏这种声音。我们并非没有反思,只是这种反思由于失去了冷静与理性而毫无意义。从我个人而言,这两年做了太多错事,无论是狂妄、懒惰、还是欠缺思考。错误无法挽回,我能做的,就是弄清前因后果,不断提示自己一个错误决策影响有多么恶劣。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德育的理解,已经不是两年前开题论文“文化+身体=综合发展”那么简单了。

三、收获。

我觉得这两年最大的收获仍然是内心的收获——“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当然,我对心学的理解仅仅是入门级,自身很多地方并不完善。

上次德育论文,充满激情,却空洞无物。这正如大一时的我,在所有事情上都疯狂投入,却鲜有成效。事情的转机是大二我决定全力投入物理竞赛复习(这是非常不沾边的东西,但确实如此),结束后由于对物理的想法确实很多,物理论文我写的非常认真投入,并且我从中发现了乐趣——做到完美的乐趣。从那时起,我对自己说,要做最好自己。

然而我一如既往的并不是好学生,我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只在上学期得过“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则一次没拿过。进入大学后我想做改变,提出全面发展。但从目前状况看,实在是积重难返,这并不适合我。于是我提出,利用我过于发达、过于二13的supereg,做有特色的自己。在全面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勇于突破创新。不求“全面发展”,什么都可以让步,但认定要做好并且“命中注定”可以做好的事情,就必须做第一。

但这种事情毕竟是少数,生命中顺风顺水只是过眼烟云,最起码,对我而言德育答辩就不在其列。面对这种情形,就去做出与众不同而符合大纲的东西,彰显个性,出奇制胜。

心学给我的启发,就是找出出奇制胜、杠杆撬动地球的支点——人的内心。举例而言,我预料到中期答辩的气氛肯定很沉重——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梦想都是沉重的——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幽默细胞多的优势,调节气氛;而如果是一个课堂文献汇报我是不会这么做的,生物化学的ppt展示,我的演讲更加强调了逻辑关系,以体现科学的严密性。

心学的另一个启发,就是杜绝空洞无物。这一条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我的德育中期ppt展示,还是这篇论文,任何一个论述都跟着一个例子,并且这些例子都力求自然、简单。

当然,心学并不主张投机取巧。当我策划“出奇制胜”时,我会确保我的奇谋中融入了真的智慧真的努力,是否合适。比如询问舍友我这么做对不对,如果强烈反对的话我就会老老实实的做。

最后,可以把我这篇“二论”和我的“一论”对照下。“二论”的成长显而易见,因为如果我还是那时候的我,我肯定会写出我这两年拿的所有奖学金、参加的所有社会实践、取得的所有奖状来证明自己德育可以得高分,而不去关注内心的收获。相信“三论”时,我的论文将会伴随着我的人生观完全成熟。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二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明礼貌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德育文明礼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一直在不断摸索和尝试。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将分享我在德育文明礼貌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德育是灌输和培养。德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明辨是非、掌握道德底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去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校园内组织一些关于礼仪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文明礼貌意识和能力。

其次,德育是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的宣讲上,还需要从学生的生活中进行实践和呼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课堂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例如,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考和行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和共享的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举办一些书法比赛、国学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明礼貌的力量。

第三,德育是案例化的。道德规范是抽象的,要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事例进行引导和启发。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带有深刻道理的故事和案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其中的道德准则和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媒体和网络工具,分享一些正能量的新闻和故事,让学生在接触这些积极向上的信息时感受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第四,德育是渗透性的。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内部,还需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和家庭是孩子学习、模仿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在德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与家庭进行沟通交流,引导父母多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同时,学校也可以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举办一些以德育为主题的公益活动,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最后,德育是需要不断创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一些互动教学软件和应用,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受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和网络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学习。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文明礼貌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石。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全方位、案例化、渗透性和创新性,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孩子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而德育教育影片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它能够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展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小学德育教育影片,深感影片中温暖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影片以一所乡村小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的成长故事。小明来自贫困家庭,但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在班级中备受尊敬。这让我想起了德育教育的核心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全面发展。无论他们来自何种家庭背景,都应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影片中的小明通过努力和奋斗,证明了努力不是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而是取决于个人的信念和行动。

在影片中,小明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为小明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才能够获得全面的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创造一个彼此尊重、互相支持的班级氛围。

另外,影片中还通过小明与班上一位上火车的盲人老人的情节,强调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重要性。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深刻的触动。我明白了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在日常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时刻关爱身边的人,并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影片中的小明不仅在学习中取得了好成绩,还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和领导潜质。我被小明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所感动。这提醒着我,作为一名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励,让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相信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德育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观看这部小学德育教育影片,我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影片中的小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不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理心和领导潜质。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培养他们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相信,通过德育教育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学生将有更美好的未来。

小学德育文明教育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保持较强的勤奋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当好学生的表率。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要讲文明、讲礼貌,要求学生不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等等,教师首先应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绝对不做。

“言传不如身教”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给学生看有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同学们以前不注意教室的清洁,经常在教室里面乱扔纸屑、果皮,特别爱讲粗话,虽然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很小。一次上课,我走进教室看到教室里扔了很多纸屑,就默默的把纸屑捡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纷纷捡起身边的纸屑放到抽屉里头。捡完纸屑以后,说了一句话:“看,我们的教室多么整洁,我们也觉得很舒服,没有老师的批评,心情也好,如果我们每一个都自觉保持教室的整洁,每一天都有好的环境,好的心情不是很好吗?”从此以后,教室总是保持得很整洁。因此我们教师要强化自身修养,以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以身立教,以德育人,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开展形式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设广阔平台。

课外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为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到教育、启发与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是学生自愿参加。因此,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拓视野,同时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此外,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远离du品,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和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及时发现出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及时引导。

教师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从多方面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有人引导他,当他偏离道德准则时及时把他拉回来,引导他走入正轨。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做一个细心人,深入学生生活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开展个别谈话与反映他们心声的集体活动,用“因材施教”的方针,重视做好转化工作,变简单灌输为启发诱导,变消极约束、看管为积极自我激励、自我管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例如,有几位同学的时间观念较差,纪律散漫,上课迟到,我就及时找他们来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引导方式方法,以免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是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的不是,而是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观念、纪律的故事,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过来。通过个别谈话,这几位同学都很快转变了过来,再也不迟到,再也不捣蛋,对待人也文明礼貌了。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充分了解学生,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老师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纽带,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老师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介绍学校教育的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向他们宣传教育的意义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教育经验,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措施、方法,提高思想教育的可实施性。在取得家长的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要尊重家长,抱着和家长共同研究、探索的态度,其次是向家长反映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告状,所以语气要委婉,方法得当,既反映缺点又反映优点,既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是长期的,持久的。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多管齐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4045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