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个令人沉醉的季节,金黄的叶子、清爽的空气,让人忍不住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总结应着重突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可以适当给出建议和展望。这些范文中还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建议,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一
1.1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多元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区、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与职能履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机制上给予公益性农技推广充分保障。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每年开办60所农民田间学校,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兴趣和应用水平逐步增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固定项目的形式开展院区科技合作,通过研发、引进、示范、推广、培训5条主线,实现了区域农业产业资源与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进行高效结合,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双提升。
1.2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量体裁衣、研产对接、示范带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使一批提升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以及工厂化、省力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一批适用品种、功能性品种和自育品种不断落地推广。每年培育700户科技示范户和近2000户农民田间学校学员,辐射带动农业科技推广全覆盖。
1.3本土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兴区现有农技推广人员5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人,副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75人,初级职称72人。服务于“最后一公里”的375名村级全科农技员中,356人通过国家三级农业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鉴定。每年培养500名农村实用人才,目前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6796名,人才的年龄结构和类型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趋于一致。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复杂,影响转化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部分农业科技成果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作为支撑,在土地和资金方面投入大,对承担能力薄弱的分散生产的农户适用性较差[1]。宣传推广力度制约着应用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晓率。农业科技成果对市场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应用主体对成果的选择。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二
3.1建立成果供需动态库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农业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成果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满足应用主体转化能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建立基于移动终端或互联网等平台的成果供需动态库,对于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选择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2加强成果宣传推广系统规划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目标,分别从生产和市场两个层次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广。针对农业生产,将成果应用的投入产出比、生产方式和产品等的优势,通过示范场户带动、现场观摩、田间学校、发放宣传材料、搭建信息化宣传平台等途径进行宣传推广,培养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学科技用科技的理念;同时,跟进相应的技术培训,保障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效果。针对消费主体,将产品的品质、功能等优势,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媒体、贴士、宣传片以及提供检测服务等途径进行推广,使消费者或经营主体获得了解农业科技成果的便捷渠道,提高成果推广的普及度[2]。
3.3拓展市场承接渠道市场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源泉,畅通的市场承接渠道是加速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各类实体和电商平台,使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取得相应的市场收益和市场占有率。拓展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使社会主体能够通过成果交易或有偿服务等方式,获得农业科技成果的分配收益,推动社会主体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4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因此,需要科学分析成果转化推广的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成果转化途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沈俊国,沈业松.当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几点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4(24):5-7.
[2]郑月兰,买小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模式初探.北京农业,2011(30):180.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三
首先要把好立项源头关,在对国内外市场和农业生产与科研实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20]。科研管理部门也应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对那些技术先进、应用性强、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有明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选题优先批准立项。其实在实际研究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还需要根据实际生产变化特点、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修改课题,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而且易转化。
3.2拓展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完善资金使用的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自有技术进行市场开发,通过创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科技等,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以弥补农业科研经费的不足;利用政府职能,多渠道拓展科研资金投入,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科技经费支持攻关、农业重大项目的试验、重点科技成果产业项目,而且对财政拨款的这部分资金使用应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资金的严格监管、追讨和奖励制度;同时,国家在税收和信贷政策方面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应进行配套支持,实现银行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共赢,充分利用银行大量流动资金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3.3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如建立农业培训教育中心,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校等单位的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对基层农技人员等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迅速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新兴媒体,开展电视、广播教育,传播农业技术经济信息,利用网站、qq、微信和微博等宣传农村科技;推广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培训,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取得农民技术员职称资格,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随着我国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趋势日趋明显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涌现,农技培训的主体应向这些农场主、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社长及农村致富能手等转移,以期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
3.4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一支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推广”的倾向,主要原因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将科技推广与科学研究分离开来,科技推广成为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和累赘,使得科研工作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创造中,既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又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因此,应该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立一支区别于科研人员的稳定的成果转化队伍;同时,提高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作为职称评定考核的一个标准,激励和促进工作者的热情与激情;由政府牵头,各科研单位积极配合,成立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健康顺利转化保驾护航,为农村科技插上腾飞的翅膀。
“最后一公里”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高校、企业、政府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万书波提出要将人才、技术、成果这三者整合,构建公益服务平台,如发展家庭农场科技联盟,积极服务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建设博士科研工作站,引导高层次人才更接地气;开办农科讲堂,把先进技术成果传播到田间地头;建好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科研单位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结合地方发展战略,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给予整建制地帮扶,建立科研、示范和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中国农业科技小院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鲜活例子。它是由农业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发起成立,全国科研院所及相关公司企业合作参与,通过研究生与科技人员的驻地研究,实现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地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的目的,这是一种建立在生产一线(农村、企业)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值得借鉴与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四
摘要: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是我国林业生产力转化一项极其复杂和重要研究的工程,目前我国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林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我国林业科技转化成果,进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林业科技转化的存在的问题或现状及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我国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是所有科学技术工作者结合智慧和努力后的结果。只有重视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将林业科研成果真正的用到林业生产中,才能有效的激发我国林业技术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只有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林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一个转变,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的持续发展。
(一)受林业自身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大。
林业科技研究的属于一种公益性研究果,其对保护人类生活环境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经济效益相对较差,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不能产生相对直接的经济效益;林业科技成果受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其可变性因素较多,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效益较差,在科技成果研发中投入的资源不能在市场中换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二)受林业改革机制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较慢。
我国林业科技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造成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研发有一定的脱节;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致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没有相应的转化形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受对林业认识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困难。
在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林业科技研究人员只重视研究,相对应的缺乏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意识;由于对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需要科研成果的人员对科技成果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受到了一定了影响。
(四)受资金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得不到全面发展。
要想进行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必须在其研究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其相应的研究,但由于我国目前在林业生产上还没有全面的依靠科研成果,致使对科技研究的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1]。
(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化。
林业科技研究成果受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科研人才分配、相关政策、资源信息等,在科技研究过程中由于对人才资源的分配不全面,致使科技研究体系和推广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和相应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我国科技研究人员的培训,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机会到各种推广基地进行交流和学习,对他们先进的推广和研究技术进行学习。聘请相应的林业科研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举办相应的林业技术培训班,对林农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术,为我国林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途径对林业科技研究成果进行大量的宣传,让所有人都可以对林业科研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一目了然。
(二)建立相应的林业科技研究成果推广体系。
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林业科研机构,对各人员进行合理分配,着力打造一个相对先进的的科研网络技术服务站点,明确进行科技研究成果推广的相应渠道。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着力创造一个以科研成果为先导的科研技术与科研资金结合,实验成果和实验阵地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林业科研技术和成果的推广[2]。
(三)就实际情况紧跟市场进行推广。
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一定要就实际情况,跟紧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来进行,在进行市场推广前期一定要先做好相应的市场调查。在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配套技术推广,比如在进行某一品种推广的时候,应把相应的培育技术、嫁接技术、种植技术、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推广进行一个整体的推广,实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一个系列化的开发进程。
(四)打造相应的林业技术科研样板区。
林业植物相对来说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见效较慢,其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往往被忽视。林业推广机构应在合适的地区建立一定规模的示范林区和相应的试验基地,进行边试验边推广,以实验和示范带动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的推广,为我国进行大面积的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加大对林业科技研究的成果,并对其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
各地方的林业局,一定要做好各林业项目的申报和相应的资金争取工作,积极为林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争取到国家相应的资金投入,并全方位的进行林业科研资金的筹措。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项目相关资金的管理,由于当前各地方政府都有较多的核心工程,致使部分林业款项被进行整合,应用到其他的工程上面,为了保证政府各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应加大对各项资金的监管力度[3]。
三、结语。
综合上述,我国林业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进行全面的人才资源整合分配,更快更好的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发展,还要对各项科技成果及时进行相应的宣传和示范区的建立,推动各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我国林业生产力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五
农业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这3类成果其形态各有差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较难,速度缓慢,应用基础和开发类研究转化逐渐变易,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它们转化过程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如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产权易逝、契约不完全、交易费用高昂、制度依赖等。结合我国的农业现状,即科研起步晚,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农业科研投入相对不足一些,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步也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研立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农业科研立项是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立项上必须要考虑到该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生产上的实用性。农业科研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科研立项与生产联系不紧密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院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申报内容较多脱离生产实践,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满足,而已经形成的科技成果又不能对现实生产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的尴尬局面。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一些农业科研人员往往在项目申报、论证、检查和验收上就花费了全部项目的50%以上的精力和费用,这样,实际上用在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上的时间和费用就剩下不到50%了,这就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不高、商品转化率低。同时,由于组织协调不统一,信息沟通的不畅,科研项目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且项目执行监督和结题考核等过程把关不严,进而影响到高质量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是研发经费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基本完全依靠政府单方面拨款。与国外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平均占到农业总产值的近4%,发展中国家达到l%,而在我国,仅为0.2%~0.5%。而在美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主要由政府拨款和私人投入两部分组成,而且私人投入部分与政府拨款几乎相等,每年可以达到21亿美元。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是关键的内因所在,是实施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吸收和应用能力。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占5.9%,小学、初中、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4.7%、52.7%、11.7%和2.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对比较滞后,在农村将近5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为1%。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非常高,而且许多拥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民都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同时,农民由于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显然,这样的农村劳动力群体难以有效独立运用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
2.4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技推广人员占农民总数的比例仅为0.053%,这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很多地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受到编制和资金的限制,存在着只消化不补充的问题,无法吸收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再者原有农技人员已进人离退休高峰期,实际从事农技推广的人才已渐渐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另外加上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较差,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办公设备缺乏,导致农技推广转化队伍愈加脆弱。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本文叙述了榆林市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多渠道融资、发展设施农业、重视中低产田节水灌溉、扶持节水灌溉设备产业化等一系列加快榆林市节水灌溉发展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节水灌溉,管理体制,措施。
1引言。
榆林地处干旱半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398mm,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2.01亿m,人均水资源量910m,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建设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灌溉用水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0%以上。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榆林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榆林市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随着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增加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对灌溉要求的提高,相应地对农业节水灌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临着新形势。
2节水灌溉取得的成就。
2.1节水灌溉面积。
榆林市近年来节水灌溉发展速度较快,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万亩,至底,全市各种形式的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62.81万亩,其中:喷灌面积1.37万亩,微灌面积0.44万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7.25万亩,防渗渠道控制灌溉面积25.3万亩,其他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4.84万亩。近几年来围绕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等,建成了30多个不同规模的以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示范园,这些示范园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
2.2节水灌溉技术。
已由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研究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研究,把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作为农业节水体系的组成部分开展了综合试验研究。根据全市各地经济条件的不同,提出了黄土丘陵区、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的节水模式。涌现出米脂孟岔、靖边东坑等一批节水高效产业典型。
2.3节水灌溉设备。
建成了节水设备开发中试基地,研制或引进了管灌、喷灌的系列配套管件,温室大棚微灌成套设备,低压喷水管喷灌成套设备,新型混凝土构件成型机等。同时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高新技术,引进推广使用了美国雨鸟、英特耐克、以色列艾森贝克、法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以及北京绿源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厂家的几十种节水灌溉设备,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标准节水示范工程。
3面临的形势与存在问题。
3.1面临的形势。
榆林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争水现象较为突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全市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约占25%),但其对用水保证率要求高,越是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现象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将大幅度增加。过去以向农业灌溉供水为主的水库,不同程度地转为向城市或工业供水,因而可供农业灌溉的用水量越来越少。
目前的状况是一方面水资源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全市农业灌溉中仍存在着严重的浪费水现象,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分析,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目前平均仅为0.45。在现行农产品价格体制下,农业供水收益远远低于工业供水和生活供水,随着用水“多元化”的加剧,农业用水的缺水局面有更加严峻的趋势。
随着国家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被逐步取消,村内所需劳务实行一事一议,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面临地方筹集和匹配困难难度增大,且不能向农户指令性摊派的`新形势,发展节水灌溉如仍沿用过去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则难有成效。
3.2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全市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水资源相对充足地区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有些地方在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不能够因地制宜规划,可行性论证不够,存在针对性差的问题,致使有些节水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六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
4加快节水灌溉的措施。
4.1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的措施:对灌溉工程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大灌区用水者协会、供水协会、农民合作社等各种群众组织参与灌溉工程管理经验的推广和规范力度。
根据榆林的实际情况,供水单位可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按照《公司法》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二是非公司法人性质的非赢利企业;三是事业单位实施企业化管理。广泛吸收用水户产参与灌区经营管理,明晰产权,合理确定灌区专管机构与用水者协会的责、权、利,改革运营机制,以充分调动与激发用水产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2全面推行农业节水奖惩机制。
对灌溉超定额用水要加价收费,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平均投资利润,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发展。
4.3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改革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的投资体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资金高效利用、滚动使用的合理方式,开辟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资、独资等各种资金渠道,实行“多元化”融资,改变过去灌溉工程建设和维护过分依赖政府的局面。
4.4进一步搞好节水灌溉规划。
要根据各县区经济、水资源、土壤、作物种植等具体条件,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划,切忌盲目引进、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根据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4.5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对黄土丘陵地区重点搞好雨水利用,加强雨养农业和小水源综合利用研究。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七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发布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1][2][3][4]。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八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发布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发布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
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实施信息的标准化是提高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农业标准信息是指反映农业标准的技术性文献。它不仅技术手段先进,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为信息用户所接受。农业标准信息对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信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做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5。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寻求自我保护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其彼此间互相进行信息的封锁,以确保自己处于信息垄断者的地位。然而,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是,由于彼此间的不合作,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最终是打碎了科技信息垄断者获得最大利益的梦想,使大家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而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者成为这一行为的最大牺牲者。建立完善、开放的科技信息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各利益主体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保障。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息本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孙宝寅,曹自学:《科技传播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王爱玲,刘军萍,文化等:《影响科技下乡的原因探究及建议[m]》,中国农学会编,《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中国农业出版社,。
[3][4]谢康:《信息经济学原理[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九
摘要:结合大兴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探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以供参考。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力驱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体现农业科技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将生产力由实验室转化到田间地头的关键环节,是促进资源集约、环境友好、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探讨-农业建设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阐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高风险性、公益性强以及有别于发达国家的独特性等特性,并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从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等3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以期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参考。
率为80%以上,与其相比差距还很大[3-5]。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找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对策,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1.1显著的地域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具体的农业生产,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都基于特定的地域条件而形成,因而基于地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相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农业生产对水文、光照、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很强的依赖性,地域不同,适宜主栽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另外,相同农作物在不同地域的栽培方式也差别较大,这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6]。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地域性特征最为特殊和显著。陈雪瑞[7]指出,农业生产技术越先进,对外界环境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也越多,地域性也越显著。另外,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人口规模、土地的分配方式、劳动者科技素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较大的影响。
1.2高风险性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时效性短、转化过程相对复杂以及自然因素制约,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性高。首先,在现今市场环境和科技背景下,农业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快速,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就会很快被其他技术所替代。其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包括试验、收集指标数据、中试、应用推广等多个过程,并且涉及多类人群,其中每个过程、所有参与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8]。农业生产需要遵循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例如风、霜、雨、雪、旱、涝、病虫害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成果的转化还受市场需求、价格、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9]。相较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生产的可控性较低,其成果转化相应地也具有较高风险性。
1.3公益性强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其基础性地位突出。自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国家也接连出台多项农业扶持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倾斜支持与保护。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越来越突出,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由政府公益性免费提供给全社会使用,农业的支持具有基础性地位与公益性服务属性,所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具备基础性和公益性强的特点[7]。
场直接对接,科技成果推广服务效率高,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故发达国家并不强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12]。然而,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农业、农村、农民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农业成果与一线市场需求脱钩,实施转化方面困难重重,甚至存在重科研、轻农业成果转化的现象[13]。当前我国仍需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14]。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立项缺乏市场导向,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15]。目前,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这些经费的主要出处是基础研究,农业应用和推广方面研究较少,并且这些科研工作以技术为导向,更重视技术的新颖性、先进性与论文数量,而忽略了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价值,导致成果与市场脱节[16-17]。
态度,但是农业成果供给方(如高校、科研院所等)对转化的成果又不承担或者少量承担风险和责任,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农业风险投资与保障机制[21]。再次,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运用的各个环节,会受到政策与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尚未形成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22]。
2.3农业生产经营户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直接应用者,其整体素质高低和科技意识强弱对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很大影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文盲或半文盲还占有很大比例[3]。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对于具有风险性的农业科技成果价值体系接受较慢,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应用型项目倾斜,同时鼓励企业提升自身科技研发能力,如设立企业研发中心、培养科技研发队伍等,增强成果供给后劲[23]。
3.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应不断完善或改革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职能分工,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合作推广新模式[24]。二是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保障机制,可通过建立农业科技风险基金制度、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保险制度等方式,降低农业技术的应用风险,维护农民利益,为农民应用科技成果做好风险保障。四是国家有关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和补贴力度,细化和完善各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与管理制度,加强中央和地方政策配套和衔接,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奠定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23]。
3.3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的直接使用者,其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的高低决定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程度。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的,这也是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应用接受能力的基本途径[25]。其次,加强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的相关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意识和应用科技成果的意识,让农民成为有文化、有科技素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科研成果与配套技术的快速推广。
4结语。
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是基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保障,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是关键。只有从多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真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一
长期来,课题一结题就束之高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阻碍了教育科研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制约了教育科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层面的教育科研大多数是实用科研,是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的,因此,课题成果只有在推广运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为了保证课题成果顺利推广,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
作者:黄光玉田英作者单位: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刊名:四川教育英文刊名:sichuan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二
截至上半年,全市已发展设施蔬菜、林果茶、花卉园艺、水产、畜牧等设施农业面积近9000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9.3%,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520hm2[2-3]。全市在蔬菜园艺和林果茶生产领域拥有大棚王拖拉机26台1346kw,相关配套设备895台(套);拥有水产养殖装备2667台(套),畜禽养殖装备625台(套),农产品加工装备1245台(套),物联网技术32套。全市建设有4个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和1个果园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并通过农机“三新工程”的带动和相关农机具的引进与试验,对蔬菜和林果茶类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的作业机具进行集成应用与示范。
2取得的实际成效。
目前,张家港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4240hm2,年产量近15万t,年产值8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36.6%。林果茶园艺类种植面积3667hm2,年产值近19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28.2%。设施水产养殖面积1067hm2,规模以上的养殖户有300余户,年养殖产量1.67万t,年产值5.38亿元、机械化生产水平73.4%。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场1478家,年出栏生猪11.86万头、羊1.64万只、兔0.28万只、家禽118.4万羽、年产蛋7.31万t,奶牛存栏4800头、年产奶2.1万t,实养蜂数1140箱,年总产值5.35亿元,创建成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16个、本市级畜禽生态健康场15个,机械化生产水平65.9%。全市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装备1245台(套),冷藏库95座共31520m2,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达72.7%。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机具有效利用率不高。
目前,多数高效设施农业的作业机具功能单一且价格昂贵,难以满足种植户对于高效设施农业生产过程多样性、耕作工艺多变形、种植方式复杂性的需求。往往一台机具只用于某种蔬菜的某个生产环节,而其他时间只能被闲置在仓库,使用效率低下。而且,由于机具的操作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对于那些具备多种功能的'设施农机具(如田园管理机、开沟旋耕一体机、起垄覆膜机等)缺乏应有的操作技能和维修更换技能,致使这些多功能的机具只能发挥其一种功能,其他功能形同虚设。
3.2农机农艺匹配不足。
由于高效设施农业种类繁多、生产环节复杂多样,而目前的农机具又难以满足多个生产环节的功能需求。所以,应用机械化作业前期就应通盘考虑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使各个环节的农业生产均能满足机械化作业的要求。然而,目前多数种植户的种植技术、管理手段、生产技能仍是以经验为主,缺乏对新机具新技术的了解,以致生产工艺与农机具作业要求矛盾不断。加之缺少相应的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种植户的种植工艺参差不齐,与农机具的作业匹配严重不足。
3.3专业操作人员水平低。
目前,高效设施农业一线的机具操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往往是作业前临时找来1个人进行园地作业。除安全因素外,操作人员技能偏低、作业效率低下,再加上对机具不熟悉,难以完全发挥机械化作业的优势。
3.4适用性专业机具缺乏。
目前,近90%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园时从未考虑过农机具的通过性、适用性和匹配性,只是随着近年来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才加以考虑。而进行农机具引进时才发现,小型农机具动力不足、效率不高、适应性不强,大中型农机具则因干涉问题难以施展。国外的机具虽效率高、功率强、通过性能好,但价格昂贵、配件不容易找而且贵;国产的农机具虽然便宜,但可靠性严重不足、通过性能也差、效率也不高、适应性不强,而特定用处的农机具如收获机、小型撒肥机、适应强的除草机等则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还仍以人工为主。
3.5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不当。
我市目前除有少数几家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自建发酵池或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等具备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外,多数生产基地对于农业废弃物或者异地填埋或者就地焚烧或者拉往垃圾处理站,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普遍不当,不仅对当地的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也无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4对策建议。
4.1加强培训,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力度、培训深度和受众面,同时也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根据设施农业的种类、种植的方式、农机具的类型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细化培训内容,并适当加强培训的深度,增加现场教学和实地操作的学时,并注重操作人员维修保养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有技能、有文化的专业人才投身高效设施农业事业。
4.2通盘规划,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围绕关键环节,制定适合高效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规范。然后,加强技术指导并逐步优化,循序渐进的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也应及时向生产企业进行信息反馈。根据生产实际建议其对农机具进行必要的优化与改进,在机具功能多样性与生产工艺复杂性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逐步强化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度。
4.3加强政策倾斜,加大对重点高效设施农机具的支持力度。
针对目前高效设施农机具价格高昂、前期投入较大的情况,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适当突出补贴重点,对急需的重点高效设施农机具如高效植保机、收获机、除草机等进行政策倾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及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新型农机具研发与引进消化工作。
4.4积极引导,加强对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针对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处理方式普遍不当的情况,政府应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机械化可持续循环利用途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多物料广适性粉碎技术、高温降解灭菌杀虫技术、快速化发酵制肥技术、农膜快速回收技术等方面的引进、推广、试验示范工作,引导种植户积极开展高效设施农业废弃物本地化循环利用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泽民.江苏省高效设施农机化发展成效及发展对策思考[j].江苏农业化,(6):8-11.
[2]朱正阳.浅谈张家港市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41(5):7-8.
[3]丁峰,孙莉.张家港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5(3):13-14.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三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教育的普及。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提高其科技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并且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可以通过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培养一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四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近年来有很大的萎缩,学生就业很不乐观,但这不表明社会对此专业没有需求。据我们调研,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民收入持续提升的过程中,农业经营模式、农村治理方式、农民发展形式日新月异,各种农村协会、农村企业在逐渐成长,农村经济人、农产品网络营销师等新兴职位诞生,需要大量面向三农的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1.1面向城镇化建设的人才。
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才的支撑,人才素质的提升要靠教育。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具有战略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需要熟知县域经济理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能够进行高层次的规划、统筹、运作工作。其次,新型城镇化需要新型“村官”。村官是城镇化建设的基层管理人才,要求熟悉当前三农政策、掌握农村工作方法、精通农业实用技术,同时要求较高的政治素质、执政能力、个人品德。再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实用人才。新型城镇化建设,果木、花卉、观光、旅游、蔬菜、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城郊现代农业是重要的产业支撑,需要针对城郊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化、科技化的专业技术人才。
1.2面向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人才。
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由面向宏观经济管理向面向产业发展的中观经济管理转化,许多高校订单培养服务于本区域产业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如针对棉花、葡萄、烤烟、茶、番茄、薰衣草等全产业链发展的管理营销人才培养,不仅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较好的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
1.3面向农业企业发展的'人才。
现代农业的发展,呈现公司化经营和服务,农业企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企业面对的是集约化、机械化的发展模式,真正限制农业企业发展的不是传统的技术人员,而是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管理涉及农产品所衍生的加工、流通、安全以及质量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要点。懂农业知管理的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对计划、指挥、组织、监督、调配等管理职能综合运用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
1.4面向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人才。
民族地区往往是经济落后地区,农业是支柱产业,民族地区有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急需将其转换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需要既熟悉民族特色又懂管理的人才去带动和开发。能带动民族产业、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极其欠缺的。
2服务三农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实践体系设计。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的在于塑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作出贡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是递次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已有的培养方案通过军训、义务劳动、模拟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体现,但没有突出体现专业社会需求,缺少针对性、系统性和逻辑一致性。本文综合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技能锻炼要求,设计了体现社会需求的教学实践体系。
2.1与特定部门对接的专业课程实践。
专业课程实践是要求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相应实践教学课时,根据课程内容展开具有针对性且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设计重点围绕服务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企业管理、民族经济发展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活动。要求每门课程对接相应的紧密联系单位,并邀请相关专家做课外指导教师,如课程《农业政策学》和农业局、政策研究室做对口关联单位,邀请农业局长做前沿政策报告,展开相关考察参观,参与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工作,将课程案例建设成果呈送农业局共享。如课程《生态经济学》和环保局对接,《农业技术经济学》与科技局对接,《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银行对接。若每一门课程都有3~4个单位对接课程实践,这样可以调动一线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能开展有针对性、有课程特色的基本技能锻炼,创新课程实践方法,丰富学生基本技能实践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实践中调整自己的学习。
2.2基于工作室的模拟实践。
将工作室制度引入农业经济管理高级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围绕服务新型城镇化、特色产业发展、农业企业管理、民族经济发展成立工作室,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技能服务。初期工作室主要开展技能模拟训练,逐步开展服务项目承接,将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农业经济管理实际的开放式教学。基于工作室的模拟实践分为技能模拟、技能体验、项目参与三部分。技能模拟主要通过教学软件模拟农业经济管理情境,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如比较成熟的企业沙盘模拟、农业政策运行模拟。技能体验是指设计角色,创造角色管理情境,模拟训练其专业技能。如村官角色体验、镇长角色体验、企业经理角色体验。项目参与是指学生参与工作室导师项目,承担工作室所承接的科研计划和调查任务,参加各类项目竞赛等实战技能锻炼。
2.3学习、锻炼与服务为一体的设岗实训。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锻炼后,将学生放到城镇管理部门、农业企业、民族地区村委会等单位进行社会综合管理实践,锻炼其创新技能。这一阶段,既考核学生品德,又考察个人素养,更锻炼其专业技能,同时也是检验学校教学的过程。作为实习单位,则是一个获取收益的过程,没有共享的利益不会有长久的合作。因此,此阶段是融学习、锻炼和服务与一体的实习阶段。学校在加强与企业和政府部门配合的同时,主动设计(如村主任助理、经理助理等)和获取实习岗位,特别是核心岗位的获取,在设岗、顶岗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如探索更多岗位轮换和一人多岗、多人一岗的实习机制,通过设岗位、铺台阶等手段,逐渐加大工作职责和难度,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创新,达到实习单位和学生个人双收益的局面。
3实施面向三农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输入服务三农的实践教学意识。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人才的培养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临萎缩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尤其需要加强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理念,主动融入地区经济发展中,积极对接政府,为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三农”输送高素质、高质量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纵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改革和发展,呈现了诸多特色发展模式,关键点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重点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因此,必须将服务三农的意识输入学校、教师、学生脑海中,体现到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中,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又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增加学校美誉度。
3.2保证实践教学经费。
实践教学是一件耗时、耗力和耗钱的工作,没有强大的资金保障,再好的实践理念也无法实施。学校应多方面筹措资金,提供充足实习费用和实习单位合作费用,加强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与农业企业、与农业生产部门的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单位保障。同时应加大对课程实践教学的投入,支持课程对口单位建设;建设一批高质量工作室,保障工作室硬件基础建设;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环节的投入,培育和发展多元化实岗实践。
3.3提升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设计、实施和督导者,是学生与实践单位的联系者和协调者,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创新性的实践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无私奉献的教学精神。因此需要鼓励教师走出去,敏锐搜取社会需求变化,“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教学;另一方面,给实践教学老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还需灵活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在保证劳动所得外,对创新收益进行奖励。
3.4配套实践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和监督评价机制,创新考核内容和方法,编制完善的实践教学运行制度、质量监督制度和指标考核制度。细化监督体系中教师和学生职责,规范操作流程,并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实践过程的实时监督,畅通实习单位、教师和学生三者的信息交流系统。丰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主体,创新实践教学成果,按照评价指标和流程规范评价,反馈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教学方案的科学调整,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五
21世纪以来,我国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从依托城市到依托景区,从单纯观光到休闲、教育、实践型农业,逐步摆脱了大城市所特有的属性,实现了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相结合。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以田园农业、农家乐、村落乡镇、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回归自然等,作为基本发展模式。在这一系列项目上大多都是农民所自主开发的,具有很强的仿效性。专业性能不强,缺少系统的发展规划,更没有科学的论证。再加上生态功能简单,布局不合理,导致其在市场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2定位不精,发展落后。
多数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尤其是小规模经营地区。由于设备不够齐全,相对简单,再加上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没有文化、社会等方向上的定位,单纯地局限在经济效益上。这就造成社会影响力不大,很难吸引固定的受众群体,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3管理意识淡薄,服务能力不够。
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多数地区得到规范化的经营,没有相对健全的约束机制。在道路建设、配套设备、房屋结构等方面各行其是,杂乱无章。在我国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还没有系统的协调发展,游客的食宿、娱乐、卫生等方向还得不到广泛的保障。
2.4服务人员缺少专业培训,政府扶持力度达不到。
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来看,其负责管理的人员大多是之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管理经验,更不懂得管理;旅游服务人员也不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的素质都相对偏低。再加上我国政府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上都还不够完善,没有设立专业的扶持基金,同时在政府宣传等方面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六
1.1农业传感器技术。
农业生产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对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农业信息传感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依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了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两个类别。其中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包括光谱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检测对象是动、植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比如在使用化肥后,农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状况、农作物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状况等。环境信息传感技术主要对综合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1.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指的是把遥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支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集合用于精细农业中,使农田里的农作物能实现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使用精细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种植成本。精细作业技术包括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和处方生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能够及时获取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还能智能综合信息生成决策方案。精细实施技术装备是精细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其得以发展推广的一个主要载体,二者缺一不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在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得到应用,变量播种机、自动施肥机等已经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农业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农业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作工具被广泛应用起来。农业智能机器人聚自动控制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用途,机器人可以分为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农产品加工类机器人等。现如今ai技术的崛起,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将面临着大整合,传统的半自动的农业机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许多领域节省很大比例的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够用农业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2.1农业传感器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业传感器技术中的主要检测技术大部分是对静态属性的研究,对实时、动态的信息传感存在真空,在今后的研发农业综合应用系统方面无法适应。一些虚拟模拟技术的研究也才只是刚刚起步,缺少多点同步检测和一些多组检测的方法,在农业环境复杂情况下非常缺乏实用性。中国传感器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先进的技术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农业传感器技术的售后产业也存在着问题。
2.2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领域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不足,系统不完善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和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针对性不强,成本却难以控制。智能装备相关技术严重匮乏,技术落后,导致质量不过关,产品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研究及推广农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各个科研机构跟踪国际热点进行研究,却对真正农业机器人起作用的方面不够重视,使得研究成果与现实的情况不符,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同,减缓了农业机器人推广的进度。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种植业,忽略了同样巨大而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畜牧业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很少有专业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涉及农业机器人,不能很好的融合农业生产和机器人技术。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建议根据技术实用性不高的问题,当前应该应对的手段就是拓广农业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范围,科研团队首先得研制出适合农业发展且非常实用的机器人,其次国家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帮助推广,让这些高新技术真正的惠及到农业领域。
3.2完善重大工程專项。
要不断加强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提高我国的遥感技术,完善我国的地理分析系统,要逐渐摆脱依赖外国卫星数据的现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数据系统。
3.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要切实与我国自主业务系统匹配到位,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农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做到”高大上“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做到”接地气“。
近年来,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解决好现存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将会逐步缩小。
[1]王汝伟.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江西农业,20xx,(01):134.
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篇十七
摘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该文在调研了张家港市高效设施农机具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提出了适合该市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培训,重视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通盘规划、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强政策倾斜,加大对重点高效施设农机具的支持力度等。
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1]。随着张家港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全面提升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重点解决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应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45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