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是培养个人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写读后感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来分析书中的主题和阐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一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强烈推辞下,我用了整整半个月时间,认真地细读了这本书——《宇宙简史-起源与归宿》。
这本书讲述的是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空间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作者斯蒂芬·霍金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靠着惊人的毅力,成为了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在这么多精妙绝伦的故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黑洞”这个话题。我以前一直认为黑洞是宇宙中的一个黑色的洞,看了《宇宙简史-起源与归宿》以后,我才知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体积却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在进入到黑洞的最外层的边界内,便再无法逃脱,甚至目前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因此,看上去才像一个黑色的洞。
读完了这一章,我不禁浮想联翩:如果人类成功穿越黑洞,看到的将会是怎么样的场景?是传说中的龙和凤凰住的地方?还是另外一个宇宙?总之,黑洞还有着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读了《宇宙简史》,我了解了宇宙已经被发现的秘密,也了解了宇宙还有更多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寻。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更多的秘密,让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二
去年看科幻小说《三体》时,总想着如果读过有关黑洞、量子、时间等的科普书籍,应该会更容易理解些。霍金的作品《宇宙简史》恰好是这样一部书籍。
这本书描述了霍金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他首先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有关宇宙的构想,从“地在下天在上,地是平的”开始,到亚里士多德“地球是圆的,星辰绕地球转”的地心论,再到哥白尼“太阳是静止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日心说,再到开普勒将哥白尼的圆形轨道修正为椭圆轨道,终于得到了一个目前看来最正确的宇宙模型。
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恒星必定会互相吸引,在某一刻坠落到一起,为什么没有这样呢?原因是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在膨胀的,如果它膨胀得相当慢,引力会使它最终停止膨胀,然后开始收缩。否则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在几百亿年前的某一时刻,宇宙是个密度为无穷大的小球,产生了大爆炸,这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
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不断自行塌缩,最后形成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星体,它产生的引力使得它周围的光也发生巨大的偏折,被它吸引进去无法逃逸。光消失了,它就变成了再也无法看到的黑洞。所以黑洞并不是个柱状的窟窿,也不是洞里空无一物,它是密度无限大、体积很小的球状星体,只不过看不见而已。
把光看成是由一个个成包的光粒子构成,这些能量量子在空间点状分布,这就是量子理论。霍金用量子力学证明了黑洞总是“热”的,像火炉一样放热,能量能从黑洞泄露出来,黑洞不像人们描述的那样黑。
关于时空,爱因斯坦曾预言,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太阳会使其周围的空间发生弯曲,所以地球并不是在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绕着太阳旋转,而是在一个倾斜的空间中行进,就好像弹珠在漏斗中滚动一样。由于这个弯曲,不仅行星要在轨道上绕着恒星转,就连光也发生了偏折,不再走直线。不仅是空间,时间也同样会发生弯曲,在高空中,离太阳越近的地方,时间会过得越快,在较低的地方,时间则过的较慢。如果一对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高山上,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比住在海边的老得快一些。
宇宙的开端发生了大爆炸,观测表明,越远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飞离开我们,整个宇宙处在不断膨胀的状态。《宇宙简史》虽然很多看不懂,还是让我多少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同时又浏览了《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书更适合我这种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的人。科学越进步、知识越更新,我们越了解宇宙的广大,也越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们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就是宇宙的中心,我们是如此智慧,我们与众不同,事实上,我们与其他动植物没有什么不同,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就如同一粒沙、一滴水,处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偏僻的角落。
作者霍金是一个传奇人物,从21岁起,他得了渐冻症,慢慢的,他要很费劲才能抬起头来,他不能写字,只有三个手指和两个眼睛能够活动,即使在失声之前,他也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流,这种语言必须由长期陪他生活工作的人来翻译才能通晓。首次看到他的人都会对他的残废程度感到吃惊。但他最不愿意被当做残疾人看待,一直坚强地活着,直到2018年去世,享年76岁。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三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且人人拥有,只是,有些人习惯于把时间收缩,收缩到一辈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时间无限膨胀,膨胀到令宇宙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的巨人。他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天体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告诉了我们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的?更让我们认识到,时间竟可以这样书写!
书中告诉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因为地球,才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
按照霍金教授的理论,宇宙持续地在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固然时间将会结束,但对我们而言,那只是科学的某个概念,存在在未来的某个结点,也许那时又会有新的爆炸产生,新的宇宙产生,新新人类产生。周而往复。然而,我们即已幸运地存在于当下的空间内,就应该成为一个对得起“时间”的人,决不能辜负了那50亿年前的爆炸。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四
一天,我在图书馆里荡悠,发现了一本叫宇宙简史的书,我并把它买下来了,在家中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叫康斯特。康斯特是一位新锐科普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科普图书的策划和撰写,深入研究天文学,物理学,对宇宙的起源和未来有着独道的见解。康斯特在这本书中讲了许多历史上物理学上较深奥的东西:黑洞、白洞、虫洞、彗星,等等。
本来我以为黑洞就是个漩涡,但是原来黑洞是一个天体,因为它无法发出任何可见的光,所以称其为黑洞。但是在它成为黑洞之前,曾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在恒星的生命快结束时,会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之后只留下一个坍缩的核,这个核拥有超强的吸引力,连光都会被它吞噬,所以无法观测到它。
每当我们仰望星空,那一颗颗璀璨的星体在我们脚下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我们心中一定会产生疑问:宇宙是什么?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宇宙存在多久了?地球存在多久了?太阳呢?土星呢?水星、木星呢?宇宙中还有许多未知的答案,等着我们去解答。
这本书也让我对科学更感兴趣了,让我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探索吧!作者:李欣宸。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五
《宇宙简史》是史蒂芬霍金的著作,他生于1942年,是当代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他也是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霍金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全身只有两根手指能动,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他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之谜。
本书总共有7讲。第1讲是关于宇宙的构想,第2讲是膨胀着的宇宙,第3讲是黑洞,第4讲是黑洞不太黑,第5讲是宇宙的起源与归宿,第6讲是时间的方向,第7讲是万有理论。前后分别有开场白和鸣谢。
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刚开始读《宇宙简史》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是讲宇宙的,肯定读起来索然无味,可当我读过一遍后,那些神奇的宇宙知识却让我沉醉其中。
是什么让霍金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是那颗对一切充满好奇、刨根问底的心,是那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美好品质。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六
《宇宙简史》这本书是由剑桥大学著名的斯蒂芬霍金所写的。这本书中所讲的概括了现代物理学的诸多领域,如:宇宙的起源,大爆炸,黑洞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是这本书是确实包含了许多精华。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写的内容十分真实,读着读着,我仿佛卷进了黑洞里面,但又好像不是,因为我看到了宇宙遨游在其中。我比较喜欢其中黑洞的部分,讲述黑洞的这个部分,用了两章,共33页,让我明白了黑洞的概念。曾经,我会在晚上,对着满天星星的天空许愿,我曾幻想:在我们这个世界外面有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我眺望星空,仿佛能看透这个世界。
现在我看了这本书,眺望着星空知道了宇宙大爆炸,广义相对论,和宇宙的秘密等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宇宙大爆炸呢?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霍金爷爷说:“宇宙原来是一个极其大的星球,因为其密度极高,突然有一天,它爆炸了,于是,它分裂出来了一个又一个行星和星云,但这只是猜测,我们还无从确认。
开始,我读这本书是很不耐烦的,但是越读到后面,就越有耐心,霍金爷爷在研究问题时也是这样,尽管他身体是残疾的,可他仍然坚持科学,仿佛没有了科学他就没有了生活的动力。霍金爷爷面对病魔毫不害怕,不卑不亢。
我从一个只会看星星的小孩,变成了一个了解宇宙的男孩。多归功于《宇宙简史》,你也来看看吧!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七
关于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必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及“上帝七日创世”等各类神话故事吧!那么,有没有对这个问题更科学、更真实详细的描述呢?答案是——有的。
霍金在《宇宙简史》的第一、二讲中以时间为主线,简明扼要地通过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提出地球是个圆球开始,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再到后来的弗里德曼模型等等一系列天文学成就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述了宇宙大爆炸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这个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理论是怎么形成的。里面虽然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可是通过霍金的解说却也能让普通大众所理解,毕竟霍金著本书的思想是为喜欢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秘密的人提供一次最好的宇宙学启蒙教育。
又例如在谈论到黑洞安置问题上,霍金运用比喻的方式给我们简单地做了回答:“安置这样一个黑洞的唯一地点是应当把它放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而且,可以使它绕地球作轨道运动的唯一途径是,在它的前方拖动一个大质量物体,以把黑洞吸引到那里去,这种情况有点像在驴子面前放上一根胡萝卜……”
如此形象的比喻,即说明了它的原理又让我们有了想象空间,由此可见霍金才华与机智。
除此之外,书中还讲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知识之概念,并穿插若干富于丰富想象力的精彩描述,使人阅后难忘,此书对于想了解天文学的普通大众来说是极好的科普之作。
最后,关于本书的诸多精彩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翻阅。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八
由于20xx年,人们发射了诺亚方舟200,去各个星球探寻生命迹象,而让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诺亚方舟200号检查了:水星、土星、木星、天王星,而刚要登陆火星时却发现了一股能量波动。突然,一股能量波击中了诺亚方舟200,霎时间,诺亚方舟200爆炸了。这让我们所有人大吃一惊,因为诺亚方舟200是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大炮是对他无可奈何的,但他们居然一炮就击毁了它。
随即,地球侦察兵就发现地球外太空出现了一支军队,规模浩大。我们全部战士做好一级战斗准备,安装战斗铠甲,和他们大战。由于火星战士全部是机器士兵我们一开始占下风,后来,我们启动了大炮,防御系统,才逐渐追回来。
后来,火星士兵派了几个士兵驾驶着飞机来攻大本营,我们派了5架拓荒者-x就轻易的将其击落,这时,从天而降一个小芯片。我们捡起来看了一下,一位科学家一不小心,把芯片植入了kit-56,这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它杀伤力极大,可以海陆空三位一体,防御力极强,是军事界的骄傲。
这时,前方战报来了,说他们快抵挡不住了,这些科学家赶紧把这种芯片复制,装在了kit-56上一些精英驾驶着它们三下五除二就消灭掉了。
这场宇宙争霸是地球赢了,我们战胜火星后把那些俘虏全部放回火星从此和平相处。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九
在神秘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神秘的事情。比如:地球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人类?怎样才能挣脱地球的引力……这些问题原本我并不知道,是《宇宙》这本书让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许多新科学、新发现、新成就、我还是第一次从这本书中才了解。它用严谨的态度、简练形象的手段描述地球的诞生,宇宙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太阳的爆炸,大陆的醒移,恐龙的灭绝等知识,这本书读起来十分生动,节奏轻松,使我爱不释手。
在书中,那一个个神秘而又令人着迷的科学故事领着我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地球,是太阳系中最美的星球,也是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更是人类唯一可以生存的星球,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她吗?然而,乌云一手遮天,光秃秃的山林日渐增多,原本清可见底的河也蒙上了黑纱,不时飘出阵阵恶臭,难道这是我们要创造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环境吗?如果这个蓝星球变的暗淡无光,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青山、红花、蓝天、碧水都会成为过眼云烟。从此,在神秘的银河中会消失一颗最美的星辰。
朋友,为了我们共有的星球,献出你的一份心,时时关照你身边的环境,使自己生活在一个自己希望的环境中,把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十
书是一位亲无间的好朋友,书是伴着你一生的读物。可以说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如果没有书,就像没有光一样。
这本书是我去仓库打扫时发现的,因为已经过了许多年。上面已经积满了一层灰尘,我抖了抖。翻了看,只见纸已经变黄了,蛀书虫的蛹满缝隙都是。下午我拿回卧室,翻开一看。上面写了许多有关ufo的记载和银河系的各种秘密,还有黑洞的有关资料……我不禁被书里的肉容迷住,一看就是一下午。
正当我要看完时,下页居然早就撕掉了。而我那正看到ufo在87页时就被撕掉了……哎!
这就是我读《宇宙的奥秘》的感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要多读课外书,增长知识。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十一
刚收到书,沉甸甸的,366页可谓长篇巨作了吧,银河行星的作品说实话之前还没读过,所以这次很用心的感受了一次作者的心路历程,看很多人的评价似乎都不太满意,可我却觉得书写得挺好,每每都有反转,宇宙的规律也若隐若现的呈现了出来,很有趣。
首先,书里的我——肖恩,在不同的宇宙形态间跳转,实现不同的身份转换,面对信子,小小月,爷爷,妈妈,元首,同伴等等,处理不同的关系,看似棘手的问题,却用他的睿智与担当,忘我与无私,一次次的保护了人类。这是天性使然吗,也许只有这样,才符合万物轮转的意义,一个自私贪婪的生灵是不会永远长存于世的。
其次,不同意识形态你方唱罢我登场,智能机器人,bd人,鹞羽人……看似脆弱的生命却最终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而霸道残忍的下场,终将走向灭亡。宇宙钟摆让意识跳转,让生命得以延续。两大高级文明从最初的争斗,到最后的融合,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大团圆。
再次,书里暗含了许多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读书的同时,也可以对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这也算是一份额外的收获吧。不仅有远古的钻木取火阶段,还有后期秦朝一统天下,甚至后面的兄弟相残争夺王位……这一段段人类的发展史与宇宙的发展史也同步进行。
所谓的宇宙钟摆的跳转,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书里也有了阐述。
“生命没有大小轻重之分,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唯有活着与繁衍,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生命的存在要靠希望来牵引,没有希望,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宇宙钟摆真的存在吗,我在心里也开始有了疑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过一个孩子似乎有看穿万物的本领,知道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的肉身只是载体,命运被注定,可如果真的这样就失去了意义。只有不断探索未知,拼搏努力才能让生命闪光。书里的钟摆最后如何了,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宇宙的存在,也许就是创造一个个的出其不意。最后爆个小料,开心一笑吧~信子(小小月)不断轮回到小棋,努力拼搏,如愿考上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学——马津大学~这个大学名字很熟悉吧~当然,这只是个花絮,书里还有许多精彩的章节等待大家去探索哦。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十二
读了《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合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真让我搞不懂。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70%-80%;堆肥法,约占10%-20%;焚烧法极少,仅占1%。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城市借助国际援助建成一些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国内自行设计的卫生填埋场,大多因资金不足,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在中国发生!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十三
宇宙中充满了未知,也使我充满了好奇,《宇宙奥秘》这本书替我一一解开了迷题。
翻开书本,八大行星嫣然而来,华丽的土星,蔚蓝色的地球,暖橙色的火星,海蓝色的水星一一展现在眼前,仿佛身处变幻莫测、美丽神奇的宇宙中,宏伟而美丽!《宇宙奥秘》带我认识了什么叫星等,原来星星的明亮程度也有等次之分;让我知道了日食、月食是如何形成的,星球是怎样诞生的;让我置身于我们生活的星系——银河系,螺旋形的银河系,象一个庞大的车轮沉嵌在银盘中,又象一根根闪亮的白色绸带在深蓝的夜空中随风飘荡,满足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宇宙奥秘》也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研究和认识,比如“浑天说”、“宣夜说”。“浑天说”认为天就象一个球体,我们踩的地下是球的一半,地上是球的另一半,太阳、星星都围着它转。古代西方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地心说”、“日心说”。“日心说”是哥白尼提出的,正确地反映了太阳系的实际情况,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水星等都绕着太阳公转,月亮随地球绕太阳公转。
看了本书,我感觉到了科学的强大,没有科学,就没有文明。科学来自于一代代人对大自然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们勤于思考,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敢于挑战权威,甚至不惜为真理献出生命,如布鲁诺为了宣传“日心说”,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正是因为对宇宙的科学认识,才有了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力学理论,才有了今天的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比如镜子为什么会让我们看到自己,放大镜为什么能把事物放大,植物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通过学习、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发现好多习以为常,却又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你充满发现的乐趣。我们就是在一串串的“为什么”中学习了好多身边的科学,认识了这个神奇的世界。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十四
关于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必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及“上帝七日创世”等各类神话故事吧!那么,有没有对这个问题更科学、更真实详细的描述呢?答案是――有的。
霍金在《宇宙简史》的第一、二讲中以时间为主线,简明扼要地通过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提出地球是个圆球开始,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再到后来的弗里德曼模型等等一系列天文学成就深入浅出地为我们阐述了宇宙大爆炸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这个最为大众所熟知的理论是怎么形成的。里面虽然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可是通过霍金的解说却也能让普通大众所理解,毕竟霍金著本书的思想是为喜欢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秘密的人提供一次最好的宇宙学启蒙教育。
又例如在谈论到黑洞安置问题上,霍金运用比喻的方式给我们简单地做了回答:“安置这样一个黑洞的唯一地点是应当把它放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而且,可以使它绕地球作轨道运动的唯一途径是,在它的前方拖动一个大质量物体,以把黑洞吸引到那里去,这种情况有点像在驴子面前放上一根胡萝卜……”
如此形象的比喻,即说明了它的原理又让我们有了想象空间,由此可见霍金才华与机智。
除此之外,书中还讲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知识之概念,并穿插若干富于丰富想象力的精彩描述,使人阅后难忘,此书对于想了解天文学的普通大众来说是极好的科普之作。
最后,关于本书的诸多精彩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翻阅。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十五
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感到孤独寂寞,就让他看看天上的星星吧。这些从天国传来的光芒会将他与他所触摸到的世界分离开来。”
我是一个喜欢看星星的人。在夜晚,仰望星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夜幕上星辰闪烁,璀璨而华丽,有着绚烂而迷幻人心的美。伸出手才发现,它们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星辰是近乎永恒的存在,它们将亿亿万万年地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而我们,与这宽阔无际的穹宇相比,只是那样微渺的一点。很好奇星辰所存在的神秘空间,那个我们不可捉摸的宇宙世界。
我常常去书店,想阅读那些有关科学的著作,可每次翻阅便被上面晦涩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的化学物理概念所困惑。一次偶然,在一大堆书中看到了一本封面黯淡的,上面只有两个简洁之字的《宇宙》。我好奇地翻看了起来,草草阅读之下,并没有看那些纯学术的作品而感受到的生涩难懂,反而走进了卡尔萨根所深爱的那个奇幻的宇宙世界。将书买回家,我沉静地阅读了起来。小时候有梦想成为科学家,儿时的认知中,科学是一个奇妙的词,可以创造发明出无数新奇的东西,同样那些遥远星辰上的画面和故事也让我格外向往。而长大以后才发现,科学是那样的深奥玄妙,梦想也早已不知所踪。卡尔萨根的《宇宙》却让我重新陷入了那个梦境般奇幻的世界,也燃起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书中并没有其新的理论与知识的发现,但吸引我的是萨根那形象生动的描绘和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
萨根笔下的宇宙是动态的,不是那些深奥的天文学宇宙学概念,不是只有天文科学家们才能看懂读懂的独享事物。微观粒子的奇妙和宏观宇宙的壮美,属于宇宙的秘密,那样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萨根的独特讲述,使我深深沉醉其中,那些我所渴望知道的奥秘,从宇宙洪荒到如今科技时代,从西方的文明到东方的历史,都一一得到了解答。在萨根的《宇宙》中,我不再恍若一个旁观者,只能仰望着那一门高高在上得学科,欣赏着别人津津乐道的天文事件;我感到我成为了这茫茫穹宇中的一员,身处其中,探索着它那惊心动魄的奥秘。紧紧缠绕主题的,不仅只有广阔宇宙之间的奥秘,更有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政治与宗教,命运与梦想的探求与思考。其中萨根这样写道:“……宇宙中可能存在许许多多有高级生命的世界。但是根据达尔文主义的理论,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不存在人类。只有在这里,只有在地球这颗小小的行星上才存在人。我们是珍稀濒危的物种。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其珍贵的。如果有人与你有隙,让他活下去吧!因为在1000亿个星系中,你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人类的历史是缓慢地认识这样一个真理的过程:我们都是一个更大家族的成员。”这是萨根和平的博大之爱,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他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者,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即使在病重之时,他仍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倾其心血编著讲述着《魔鬼出没的世界》中科学的蜡烛怎样照亮黑暗。
在全书的结尾萨根更表现了其对人类前途的深深担忧,并为地球而呼吁着“我们应该忠诚于全人类,忠诚于整个地球。必须由我们来为地球大声疾呼。维持人类的生存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宇宙负责,对这个古老的、浩瀚的、孕育了我们的宇宙负责。”伟大的萨根编写了一首真正的宇宙史诗,深爱着宇宙星辰的他,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去。像萨根一样“酷爱星辰,岂惧夜幕”,努力寻找生命中最璀璨的亮点吧!
因为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宇宙简史读后感篇十六
目前,外太空是否有外星人存在,仍是一个未解的'迷。但仍有许多人相信:外太空有生命。因为宇宙是无限的,像地球这样的星球有很多,说不好有哪颗星球就有生命呢!
以前,人们过于自大,并不认识宇宙有多大。其实,我们对于人类来说,简直是沧海一粟;而人类对于太阳系来说也是沧海一粟;太阳系对银河系来说,又是沧海一粟;银河系对于宇宙来说,又是沧海一粟。再回过来,那么我们只是巨人的一个细小的细胞,可见人类是多么的渺小!
科学家对陨石进行分析发现,上面有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有外星人。
读完文章,如真有外星人,希望有朝一日一睹外星人的风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486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