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所产生的感想和思考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故事和情感。读完一本好书后,我感觉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思考。读后感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致敬,他们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读者,激发我们的共鸣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整理自己的思绪,加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同时也可以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感受和思考。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探讨书中的问题和主题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此文章从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评价和批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值得一读。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一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xx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xx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 与他是远亲。幼时 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 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二
妙就妙在这本书是一本讲义,是木心先生在纽约五年讲文学史时,他的学生陈丹青的听课笔记,很纪实,书中表达比较口语化,木心先生的想法也很“异教”,所以读起来有润物细无声的感jio。
有几讲和我的认知出入挺大的,记一下:
1.儒家之所以受推崇,因为统治者需要靠儒学来震慑愚民,礼制繁琐、愚孝治国。相反,受打压的法家、墨家才是拎的最清,对大同社会最有好处的学派。就拿代表人物来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孔子为了打压对手,胡乱治罪,害死了少正卬(百度上居然有,我还以为这么反儒学的东西会被和谐),墨子提出的一些想法,比如科学、民主、平等、博爱,现在在大力推崇,是符合实际的观点。
2.东方饮酒是忘忧、消愁的,而西方崇拜酒神,他们认为饮酒可以创造极乐,是一种狂欢,即“酒神精神”,因此西方有狂欢节,东方没有。还有狐狸,东方的狐狸代表狡猾,而西方象征智慧,有一部史诗《丽那狐》以智狐讽刺政治昏庸,中国大概只会用狐狸精来骂小三儿吧。
3.想读《圣经》。对于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来说,这个比较敏感(?)以前也是敬而远之。但圣经的文学性和历史性都是很高的,约等于一本故事集,尼采不信上帝,但是视耶稣为兄长,最近有点感兴趣了,有时间看一看。(看了一本书被安利了十几本,看完这份讲义,觉得古典文学好像也没那么枯燥?)
他们的思潮为理性、禁欲、苦行、冥想,代表是基督教。与老牌的希腊思潮对立,希腊思潮感性、自由、行动、现世,代表为伊斯兰教,即使强大入今天的英国,还依然在这两种思潮中作斗争,军事上失败了点儿,被埃及人打出去了,不然也不会被称为“古希伯来人”西方的文学真的很辉煌,但谁敢说外国的月亮更圆?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陶渊明、玉茗堂四梦哪个挑出来都是杠杠的,而且我们中华五千年都没断过的,太棒啦!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三
我以为我爱文学。在文学上的老师,我想应该是木心和王小波,隔着时空的对话。虽然无法面谈,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给了最好的交代。
可是近日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常常让我陷入一阵一阵的痛苦和焦躁中,有时候仿佛从灵魂的深度懂了那些轻灵的文字,有时候又是混混沌沌的,这种互相交织的情绪让我内心跌宕起伏,至此,不写点什么,对自己没法交差。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我想要交差的,是自己的内心,无他。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灵性的,而文学之余、艺术之间,灵性是必须从一而终的。
可能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惊叹古人的用词造句、对他们的格律的精准也非常叹服,并且也必须承认今人写不出古文,即使我较为敬佩的几位在以古文撰写今日的老师,与古人比,还是不在一个台阶。
毕竟,旧瓶子装新酒,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应运而生,因时而起,万事万物缘起缘灭都逃不开所处的那个时代。
读了回忆录,对木心的通古博今敬佩不已,更加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面旗帜,除了木心,我相信这世上绝无第二人有此解读。
这也是木心让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小波与木心,似乎有了高下之分,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愿意将这两个人做任何的对比。从我个人的觉悟来看,两人都是导师级的人物,给予我灵魂成长的粮食,有的可能是粗粮,有的可能比较精细,但是从喂饱肚子这个角度来看,效果是一样的。
因为有的话需要弯直弯直的说,有的事适合直弯直弯的处置。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写了几句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句子,这一切,应该源于我真诚的灵魂。
木心是一个纯真的人,我觉得我也是,所以这才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所以,我想一遍一遍读他的字,隔着沧桑斑驳的岁月,他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再过百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美男子。从相貌来说,小波又逊一筹,这可怎么办好?不能再比下去,再比下去,我会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内在师承的长辈,不应当有攀比的心理,虽不至于盲目,但是毫不怀疑的尊重是基本的。
其实今天最想说的是,木心的回忆录真的好挑战,我知道读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最好的文学词典,需要对照古今中外所有他赞誉有加的、所有他不屑一顾的所有的作品,一本一本重拾,一本一本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审视。
原来古人早有“一览众山小”的判断。对古文一向忌惮的我,此刻像打了鸡血,我要一点一点消灭他们。真的,木心是一个会让你着迷的美男子。
我已经被迷得七魂没了六魄,隐约间感觉我的体系正在一步步初现,架构正一步步丰满。
我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四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照耀后世。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五
看《文学回忆录》就像是听爷爷讲故事,就好像我在盛夏的夜晚,在院子里给他准备一盘子冰镇西瓜,他摇着扇子给我说故事,说老家的大舅巴尔扎克和老家的二舅福楼拜,一个自己闷着除了写作啥都不干,一个的生活却极为有趣。
偶尔我眨眨眼睛吐吐舌头表示听不懂,他就露出爷爷式的慈祥的又得意的笑容说,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啦!
为了表示我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我真的会认真把这些书找来看的,看过之后再去听木心爷爷说故事,想象之中他会像在书中提到陈丹青一样提到我,说:小葱最近一直在读瓦格纳,据说收获不小。
然后我就乐得好几晚睡不着觉!
然后......
好啦!不做白日梦啦,下面还是严肃的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简介。
木心曾经在美国纽约讲了五年的文学课,陈丹青把这些课程内容做了相近的笔记,木心在开始讲课的时候曾兴冲冲的要在日后把这些内容出版,可是讲课结束后每次陈丹青说出版,木心都回绝了。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在朋友的支持下终于决定出版这本书,陈丹青说在看讲义的时候,会想到灵车上的木心,也会想到课堂上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木心,这本书能让他大笑,也能让他痛哭。
这本书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有“毒”,他可能不是一本特别客观的文学书,但是绝对是一本比较有趣的文学书。
木心没有白活,他漫长的人生爱过,坚持过,奋斗过,平淡过,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这辈子要活很久的想法,有很多书要看,我也很期待八十岁的自己心态会是什么样,是终于能写出他们说的那种“深刻”的东西,还是一辈子只是快快活活的像个邻居家的傻姑呢。
如何读文学。
几年前听过一个讲英语的老头,说学语言啊,都是懵懵懂懂的自己学着,然后忽然有一天想要系统的学了,就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全部梳理出来了。这次读《文学回忆录》我也开始有这种“想要梳理一下知识”的感觉。从前不敢说自己喜欢文学,直到慢慢的开始写公众号,慢慢的看书,逐渐坚定了要好好学文学的这个梦想。所以我开始读诗,开始读名著。
可是读书并没有成体系,是想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其实这是不行的,比如还没有认真读过高尔基,我怎么就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学一种知识,要由浅入深,要在学习的时候就做好计划和打算,不能想到哪了就学到哪,那样知识始终是乱的。
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年没学英语了,想要重新捡起来,那就要从音标开始重新学。如果想要看文学,就要先从浅显的书入手,思考深度不够,读难度太大的书是不行的。
如果没有持续学习,思考能力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六
兜兜转转看完了,不自觉,泪流满面。
后记没有看完,丹青讲木心讲完最后一课,送出门,他回头看。瞬间百感交集,眼泪就不自觉了。
人生中,得一良师,多难,多珍贵。
想起木心的张狂,我爱他的张狂,他想做鬼谷子。这个文学回忆录,包涵的不仅仅是文学,也不仅仅是人学。他在课堂上,讲述文学的过往,也讲他自己的过往,讲对学员的期待,更是对整个艺术的期待和盼望。
一路上看他指点文学江山,评点过往英豪,很过瘾,很喜欢。以后还会再看,当我认识其他的英豪,或许我还会再来问问,木心,你怎么看。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七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商业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业历史中逐渐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经营谋略,而这些经营谋略同样适用于当代的各种商业经营者。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有云:地形,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是决定作战胜败的一大关键,作为一名领兵作战的将领,必须深谙此道。古有云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经营者就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能抓住有利时机,占据有利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谋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市贾。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 “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之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有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为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较好的发展。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而变。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白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谋略,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变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我们在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有学到,当需求曲线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则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销。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由此看来,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业,而财货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领的人就能够集聚财货,没有本领的人则会破败家财。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八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11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14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与他是远亲。幼时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九
前几天,我和妈妈去图书馆看书。我看到了一本比较破旧的书,有些眼熟,仔细一想,是去年见过的书,名字叫《二战回忆录》。我喜出望外,这是我去年非常想看的一本书,它去年是摆在高等书位的,当时它包装精美,不买是不允许看的。看着它那破旧的封面,我不免有些心疼,拿起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先看了珍珠港事件那一篇文章,它充分表现了日本的阴险狡诈。看完了那扁文章,我不禁想到美国大片《珍珠港》里面描绘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的那以幕:一番轰炸后,几名伤员刚被送进医院抢救时,日本飞机又来了,把医院炸得是惨不忍睹。我又翻了翻最后一篇文章《胜利与展望》时,我再一次被震惊了!这里面记载着二战伤亡总数,中国三千五百万人,美国四十万人,苏联二千万人。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有些国家竟然打起用战争捍卫和平不伤害任何无辜的人等可笑口号发动战争!要知道,有战争,就必定会有无辜的人被牵扯进去!想想历史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吧!我们要捍卫和平,让那些战争狂人都死去吧!
但是从这本《二战回忆录》破旧的书皮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都不想回顾战争史,我只能借美国人的话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每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莲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时,我总会想到北京城南发生的那些事情。主人公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小胡同里。在惠安馆里,英子结识了纯真的友谊,她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成了好朋友。在别人眼里,秀贞是疯子,可是英子不这么想,她喜欢听秀贞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发现秀贞是因为失去了丈夫,丢失了孩子,才一蹶不振。秀贞的故事非常凄惨,英子对她很同情,并帮助寻找她的女儿小桂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子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妞儿脖子上有一块印记,很像小桂子,就带她去找秀贞,历经磨难,终于母女相认。秀贞带着女儿踏上寻夫之路,却惨死车轮之下。英子得知这一切,非常伤心。后来英子也搬家了,上学后,她在草丛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在她眼中这个年轻人性情随和,也是慈祥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并约定一起去看海。直到有一天警察来把那人抓走,英子才知道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已去偷了东西。看着年轻人的背影,英子十分难过。晚上睡觉前英子悄悄地写下“我们看海去”。英子十三岁那年,爸爸因为得了重病去世了,英子长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她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在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英子,她天真、纯洁、善良。她对待秀贞,对待年轻人,都能用一种理解的态度去接纳他们,体会他们不为所知的苦。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像英子那样真心待人,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少一份痛苦,多一份快乐吧。成长中往往会有一些挫折,我们要像英子那样,笑着面对,这样才能把困难打倒。
我回忆我小的时候,遇到困难会有些冲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现在看见英子他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坦然面对,积极向往,我不禁有些惭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那座城里,是我们的童年,有喜怒哀乐,也有酸甜苦辣,童年如流星,一去不复返,我们一定要珍惜属于我们的童年。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一
我两个孩子在双语学校读书,孩子课业压力重。无论是精力的分配,还是对两门语言的消化吸收,都是不小的挑战。
要不要花那么多精力学英语?
李显龙,在中国交流访问的时候,即便他中文说的那么好,还是用英文带翻译跟中方沟通,英文才是新加坡对外的正式的官方语言。
语言政策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旅程,英语教育成了精英教育的一部分。
李显龙的父亲李光耀是一个体力好精力旺,极端务实的新加坡政治家,历经英国殖民,日本侵略,马来遗弃……相比这些,他却将双语推广当成一生最大的挑战。
为什么?
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才能吸纳优秀移民,深信多元主义以及全球主义才是新加坡的解决之道。但,从不摒弃中华文化,不讳言中华文明对华裔占据75%人口的新加坡的影响,他是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用一生人的时间把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带到第一世界。
尽管新加坡人口以华人为主,但我们很清楚,汉语绝对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通用语言。我们当时是在马来人包围下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为了吸引投资者来这里建厂,我们的国民必须讲一种他们能懂的语言。这种语言只能是英语。在学校,这种理念就落实为双语教育政策,要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必须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把各自的母语作为第二语言。”建立语言基础,为将来未雨绸缪。语言政策即政治政策。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他以国家利益为至高原则,成功打通民族之间的藩篱,将新加坡多民族团结在一个新加坡的国家利益之下,经历了无数的妥协、挫折、反对、磨合,终于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语言实验室内”内,创立了举世无双,全球典范的双语教育体系,并引领新加坡从一个被抛弃的城邦,成为全球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人,还是要向远处看。作者:谢晋文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二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因为时政需要,开始大面积拍摄抗美援朝的电影。。。小时候就受到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朝鲜战争(抗美援朝)可不是像在美国一样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中国是胜利方,达到了最初的目的。韩国也是胜利方,保卫了祖国。美国也算半个胜利方,实施了神奇的仁川登陆,保住了韩国这个桥头堡。苏联是最大的幕后胜利者,利用中国打了代理人战争,消耗了美国的国力,恢复了元气以便后面跟美国搞太空竞赛。
貌似只有这场战役的挑起方朝鲜,是完全的失败者了,赔了夫人又折兵。
开始李奇微从历史的角度为美国保护南朝鲜做辩护,从中国的属国到被日本占领合并到一站、二战结束,朝鲜人像美国等西方列强多次求救,美国始终没有理会朝鲜人独立自主的声音,所以这次美国有条件了,一定要站出来保护南朝鲜。
对战争的挑起者也是做了合理的分析,确实应该是北朝鲜在苏联的默许下无疑了。
听到那神奇的军号就放下武器逃窜,然后就暴露了美军侧翼;对中国军队的描述一开始居然说中国军队的火力大于美军,还有喀秋莎火箭炮??美国的火力直到他接手重新占领汉城和范弗利特接手之后才有显著提高,开始火力倾泄模式)
也许中美双方都有过分描述自己的困难,夸大在困难条件下获得的战果的情况(釜山防卫圈,神奇的仁川登陆,被中国人偷袭了之后有序“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主动放弃了无险可守的汉城等等)。
事实上感觉美国有空投有机械化运输,部队的补给状况比中朝军队好了千百倍破,完全是老爷兵打仗模式。而且开始美国人被围就利用机械化撤退,导致从没有整建制的师级部队被团队。
后续李奇微接手部队之后就开始消耗中国军人有生力量的模式。美国能补充武器不能补兵,中国只能补人,在朝鲜的志愿军真的好惨,在汉城附近的开扩平原完全就是无法在山里穿插,暴露在美空军和火炮的打击之下了。所以后面彭老总也不愿意再往南推进了。双方就在三八线附件僵持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现代战争的后果是大国无法承受的。真心祈祷世界和平。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四
我接受不了每个人都是阶段性的存在,于是我活的越来越念旧。
趁周末空闲,我翻开《城南旧事》,记得上一次买它是在五年级,懵懂无知的年纪看时只觉得书里无趣。现在看来,完全是另个意境。
在作者林海音的笔下,这个童年似乎饱含了一股凄惨和遗憾的味道,那是一段旧的回忆。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一条胡同里。闹市僻巷却让英子感到着迷。惠安馆门前的疯女子,被养父母虐待的妞儿,朝夕相伴的宋妈,在荒草里的小偷,后来是患病的父亲……一一随英子,随英子的时光岁月的童年远去。
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以一种高尚的姿态活着。英子也许会想起曾经在惠安馆和她念叨她女儿的“疯子”秀珍,后来她们母女团聚却遭遇不幸,会想起曾经约定和她一起去看海的那个小偷,会想起在她岁月里一段时间的兰姨娘,会想起曾经陪过她大半童年的乳娘宋妈。他们后来都与英子的童年别去,留下了回忆的影子。
五个故事线,七个人的故事,不同的人生走向。每个人背后都叙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我的心掀起阵阵涟漪。最令我难忘伤心的,是那个在荒草里的小偷,他为了弟弟上学不得不偷东西,便衣侦探利用英子的善良捉人。这让我一时间分不清善与恶,正与邪。英子在书中说:“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这让我一时间陷入迷茫,竟一时间忘记了好人应该是怎样。
五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是离别。都是再也不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道送别回响在耳边,掩盖深思,骆驼队沐浴着冬阳,向远方去,带走了英子的童年。
曲终会停,人终会散。我放下书,想着这些天的不愉快,一瞬间就想通了。一些人安静的出现在我的生命里,陪我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然后不动声色的离开,于是你的人生就有了幸福的回忆。即使以后的道路上布满了风雪,可是你依然可以想起曾经幸福的事,你就可以依然勇敢。
后来我不再念旧,我的生活依然向阳,我终于接受了每个人必须离开的事实。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五
我完全是局外人,甚至都不曾动念头真正去开户。看完这本书仍依然收获很多。一方面新世相的图书漂流方式给我带来了仔细阅读和主动思考的动力,因此我了解了股票相关的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感觉;另一方面,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行业不同,经验不同,书里对人的刻画却是那么精准,那些跟随贴士、却成为别人眼中的肥羊的大众,还有独自审慎、自信、自省、坚定的livermore,好像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开始溶解,变得更加清晰。
看到以第一人称视角和我们侃侃而谈自己成功的例子(带着点小得意)、看到对于跟风的大众不理解又絮絮叨叨想要和我们吐槽一番的livermore、看到他对人性的把握、看到他从“上帝视角”娓娓道来内部人如何借用各种理由和贴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即使不是为了寻求股票操作的技巧而看这本书,我认为都是很有价值的。
本书很“击中”我的一句话:“从摇篮到坟墓,生活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对由于上苍没有赐给我通天法眼而遭遇的一切,我可以默默承受,淡然处之。”livermore在前期跌跌撞撞的摸索中,找到了一套自己的股票交易方法,这过程中,他一直清晰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犯了错,那么冷静推理,从逻辑上筛查、从市场筛查、从其他不曾考虑过的因素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规则。从来不对市场生气,不对自己生气,这是他如此迅速成为行业里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人物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谈股票,把livermore的处事方式换到任何一个生活工作的方面,扪心自问:你是否可以保持自己清晰的逻辑不受他人扰乱?是否能够为了回答某一个问题快速准确收集信息、并建立你的思维体系,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犯错了、失败了是否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收敛心性、分析缘由,并内化为自身的处事方式?能够坦然面对一夜之间赢得上百万又失去的大起大落?换句话说: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所以,livermore的自得、财富都是有缘由的。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六
利弗莫尔开始金融投机做了40多年
利弗莫尔说:判断趋势是件不容易的事。往往判断出的趋势恰巧和市场的实际趋势相反,趋势是逆人性的。所以,投资者一定要采取试探性的方法建仓,坚决避免一进场就满仓操作,那样亏一次大钱就完了。如果试探性建仓头寸和趋势一致了,后面采取金字塔方式加码。
很多事情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在完全正确的时机开始。我花了很多年才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这一点也花了我好几十万美元。
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少见,我发现这是最难学习的一件事,说到并能做到的才是罕见。那些不能放手让利润奔跑的投资者是发不起大财的。
利弗莫尔说:“我很早就发现华尔街没有什么新东西,也不可能有什么新东西,因为投机历史就像山岳那么古老。今天在股市发生的一切都在以前发生过,也将在未来不断地再发生。我进场之前就知道我判断正确的时候,我总是会赚到钱。使我犯错的是我没有足够的毅力按计划做,即只有在先满足我入场条件时才入场。对每天都要买卖的人来说,他不可能有足够的理由和知识使他每天的买卖都是理性的。不顾市场情况,每天以感情冲动进进出出,是华尔街很多炒手亏钱的主要原因。他们试图像做其它工作一样,每天都能拿一笔钱回家。世界上没有比亏钱更好的老师。当你学习怎么做才不会亏钱时,你开始学习怎么赚钱了。”
利弗莫尔说:“赌博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市场的波动压注,后者等待市场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股市赌博是不会成功的。”
利弗莫尔说:“大钱不存在于股票的日常小波动,大钱只存在大势之中。因此你需要判定大势的走向。”
利弗莫尔说:“多年的华尔街经验和几百万美元的学费之后,我要告诉你的是:我赚到大钱的诀窍不在于我怎么思考,而在于我能安坐不动,坐着不动!明白吗?在股票这行,能够买对了且能安坐不动的人少之又少,我发现这是最难学的。忽略大势,执着于股票的小波动是致命的,没有人能够抓到所有的小波动。这行的秘密就在于牛市时,买进股票,稳如泰山安坐不动,直到你认为牛市接近结束时再脱手(在熊市里做空或持现金不动)。我发现这也是最难学的事。股票交易者只有牢牢把握了这一本领他才能赚大钱。知道如何交易的人要赚取百万美元较那些不懂交易的人赚几百美元更为容易。”
---在有利位置进场后安坐不动,平心静气,时间验证。
利弗莫尔说:“我在这行学得很慢,因为我只能从错误中学,犯了错,需要时间去明白犯了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明白为什么会犯这个错。”
---从错误中学习,没有捷径。在痛苦中前行。
“一个大走势的起点可能是大户操纵和金融家玩游戏,但大势的持续必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内在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无论谁怎么反对它,反映这内在力量的大走势一定会从头走到尾。”
利弗莫尔说:“从部分获利中,我学到的不亚于失败。学股初期,在牛势中,我总喜欢股票升到一定地步先获利,等待股票向下反调时再入场。但真正的牛市,调整总也等不到。应该赚两万的,我结果只赚到两千。华尔街有个说法:你只要获利就不会变穷。说法不错,但应该赚两万的牛市你只获利两千,你也不会变富。我现在明白,傻瓜也分层次。”
利弗莫尔说:“对错误的分析应该较对胜利的分析更使人得益。但人们总是趋向忘记所犯的错误,陶醉于胜利的喜悦。犯错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将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趋向忘记所犯的错误,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仍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最简单的是与大盘比较,才可以看到差距。
“市场走向和你之期待相反的时候,你希望每天都是最后一天,你的小亏最终成为大亏。市场走向和你之期待相同的时候,你恐惧市场明天会转向,你过早离场。希望使你多亏了钱,恐惧使你少赚了钱。然而这希望和恐惧都是人的正常天性。一位成功的炒手必须时时和人类这根深蒂固的天性搏斗。在希望的时候,他必须恐惧,在恐惧的时候,他必须希望。”
“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才能在这行生存。我从不接受别人的点子或内幕消息。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任何人的点子或内幕消息能给我较自己的判断更多的利润。”
“我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觉得自己能理智地玩炒股游戏。”
“投机这是艰难且需要恒心的行业。炒手们要么全心投入,要么很快就从这行消失。”
市场只有一个方向,它既不是空头,也不是多头,而是正确的方向。
在这一行中,一个人必须靠理论和实际。投机客一定不能只是个学生,他必须同时是学生和投机客。要研究,要操作。缺一不可!
一个人犯错很正常,但是如果他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就真冤了。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七
刚住进胡同的英子,认识了惠安馆的秀贞。在大人的眼里,她成天疯言疯语,是个疯女人,而在小英子眼里,她却是个好玩伴。另一个同英子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妞儿也是她结识的好朋友。英子愿意听秀贞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喜欢秀贞看到她时快乐的样子。英子爱和妞儿一起蹲在西厢房里喂小油鸡,爱看妞儿扭着身子唱戏。她的这两个伙伴都有着凄苦的遭遇。秀贞失去了孩子,妞儿是个孤儿,被养父逼着去唱戏。一个是寻找孩子的母亲,一个是寻找亲生父母的孩子。英子用她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她俩。可成人的世界当时的小英子又怎会完全懂得,当她从昏迷中醒来时,秀贞和妞儿已经离开了她的生活。
英子带着担忧与困惑进入了另一段生活,她随父母搬入了新家——新帘子胡同。上了小学的英子喜欢学校的生活,喜欢教唱歌跳舞的韩老师。在新的生活中,英子又与一个陌生男子成了朋友,虽然这个大朋友的话她似懂非懂,但在她的眼中,男子是性情随和的老实人,也是慈爱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大街上人群兴奋地叫喊着:“贼被捉住了,贼被捉住了。”当得知正是因为自己无意中的话,男子才被警察抓走了时,英子的心里充满了愧疚,她再一次感到了困惑,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分不清海和天一样。这残酷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
许多的人,许多的事,走入英子的童年,又走出了她的童年,秀贞、妞儿、小偷、还有兰姨娘、宋妈、父亲……经历着快乐、悲伤和困惑的小英子也慢慢地成长着。
细读着英子童年的故事,我能感受到,故事里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所处的环境怎样,但他们都有着对团聚的向往,对摆脱旧的婚姻制度,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等,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去改变现状,每个人的心底里都怀揣着希望。
小说的语言是淡雅灵动的。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悲欢离合,却无半点声嘶力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弥漫书中《送别》(李叔同)的那伤感深情的曲调,令人久久回味,不忍合卷。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八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作者简介。
刘竹韵:女,榆社中学高二年级390班学生。酷爱文学、哲学,诗歌迷,丘吉尔铁粉。崇尚冷静、理性、逻辑的表达方式。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九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90岁老人的爱情,没错,就是马尔克斯本人,只是经他讲述变成了小说。当然故事中的男主比他老很多,没他本人富有,故事中的他是个靠些报道赚稿费的作家,而且一辈子没有结婚。
在他九十岁时,他对一位妓院老板罗莎要求为他找一个处女。罗莎为他找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当然,老人并没有做出让他和罗莎犯法的不道德的事,让她陪自己不如说是他陪这位女孩过夜。他会为她读点睡前故事,如[小王子]之类的优美童话。然后看着她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女孩醒来在他的胡子拉碴的脸上吻一下。用口红在他的镜子上写下一个句子,他以为这是她的名字‘‘黛尔加迪娜‘‘。后来罗莎老板告诉他这不是姑娘的真名,准备说出来的瞬间被他阻止了,他不在乎她的真名。
这位姑娘正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儿,所以成了‘‘苦妓‘‘,这职业赚的钱比她干缝纽扣的活要多的多。好在她遇到的是罗莎和这位老头,她基本还是过着一个比较正常的童年。比如她过生日那天,老头为她买了一辆很高级的自行车,因为小姑娘特别喜欢骑自行车,而她家院子里的那辆已经旧的不能再骑了。
不过,罗莎这个中介并没有得到老头的信任。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钱买来的,他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其实是他自己没有勇气告诉那位姑娘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位姑娘觉得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老。他这个年纪的老人,年龄是要按照十年来算的。
好在最后遇到了中国农夫,就像嫁给了一根小拇指,但他是她一个人的。她鼓励他去找那位可怜的姑娘,老了就老了,不要胆小,已经跳过的舞是谁也夺不走的。这番话让他感到了解脱。而真正让他动笔写这本回忆录是因为看到一句据说是凯撒说的话,他认为这句话很阴险,但他找遍了凯撒的传记或者自传[高卢战记]也没有找到这句话。它叫做‘‘一个人最终一定会变成他人心目中的那个他。‘‘因此,他不仅动笔写了,还不知羞耻的从他对黛尔加迪娜的爱写起。
最后,在91岁的生日晚上,他卖掉了母亲上世纪留给他的那些金首饰,装饰了房间,因为他感觉自己可能要不行了,让罗莎叫黛尔加迪娜过来,他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留给小姑娘。罗莎也同感,并且让他撑住,不要孤独的死去,那太可怜了。
结果,老头并没有在那晚死去,他在第二天清晨醒来,自己的心安然无恙,认为自己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57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