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02:39:12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模板22篇)
时间:2023-11-05 02:39:12     小编:笔舞

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出要总结的核心要点和重点部分。在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三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四

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五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六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七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八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九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一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2、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羊、白云、鲜花、绿草。。。)录音资料、电子琴、歌谱。

导入:牧童。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放一段录音,学生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放音乐,歌曲的旋律)。

(师在有感情的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远处,一个手拿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子,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清澈的水,高兴的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的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见许多羊和牛。。。

4、请学生贴出画面。

a、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出来吧。

b、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c、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d、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e、贴出牧童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你听。。。。。。”

2、全班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的。。。。。。”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里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欢快的情绪来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得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检查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在老师电子琴的伴奏下,演唱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的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的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师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唱第一句,其他三句,每组一句。”

(8)、师:“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主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4、欣赏风景。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资料。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四

设计思路:

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

教学步骤:

步骤一:

师:(小黑板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句子1:爱心——

人人都关心和爱护他人这个世界将会对美好。

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爱心的价值。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叙,感情一般。

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友谊像春风,徐徐吹来

友谊像……

友谊像……

友谊像……

生1:友谊像火炭,雪中送来;

生2:友谊像雨水,旱中下来。

生3:友谊像清泉,滋润心田。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片段3:

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难道友谊?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问句”的句子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

教学反思:

一、作文可用的材料很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五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词唐储光羲。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五、作业,把诗改写成短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

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七八里       宽阔。

(景)。

三四声       静。

卧月明       安详、恬静     (事)。

作者:超脱自然、对安逸自然生活的向往。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六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学习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6个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描写的是什么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拔。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了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颜色?出示课件让学生议一议。

六、指导写字

1、要写的的字:

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首:书空笔顺。

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天的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刘、记、枝”三个字。

3、出示《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指导:

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如,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学;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还可以画一幅画,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喜欢表演的同学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读;愿意说的同学说说读后想到的景象;喜爱表演的同学边给同学朗读边进行表演;擅长画画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向周围的同学展示过程中,师相机点拔诗中表现出的枫叶经霜仍然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不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方法:

师出示本诗的生字卡片,让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摆放,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2、情境背诗,方法:

师扮演学生的家人,如,妈妈、爷爷、奶奶等,请同学背诵诗给“家人”听。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字,集体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2、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提示学生这个字左窄右宽,学生书空。

3、学生写一遍,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1.结合插图、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2.背诵三首古诗词。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语言美、韵律美。【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语。

出示《独坐敬亭山》,全班齐读。

这首古诗大家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在想: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背了,还学什么呀?其实学习古诗可有学问啦!

(二)知诗题。

引语:李白独自一人坐在敬亭山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明诗意。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生自由读文,根据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意。(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3.汇报交流。

诗意(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望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四)想诗境,悟诗情。

1.自由吟诵。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a.抓“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b.抓“只有”二字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预设:表达了作者觉得世上大概只有它愿意和自己为伴,难得一知己,表现出一种惜惜相连的感情。

(五)积累背诵。

二、学习《望洞庭》《忆江南》。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自己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2.不懂的地方小组交流。3.背诵积累。

(二)汇报交流。

1.《望洞庭》哪句是作者奇特的想象?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抓: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银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小小的“青螺”。

出示:《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引语:同学们,宋代黄庭坚的这首《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指导写字。

攀泰兀浙桐簇。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的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大家觉得大自然美吗?今天学习一首古诗《牧童》,诗中描写了郊外的景色和牧童快活的生活。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自由读。同桌互读,

三、诗人眼里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到诗里去找找吧!

诗意描述:

“草铺横野六七里”在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六七里”在这个不是实指,而是虚指。下句的“三四声”也是虚指。

“笛弄晚风三四声”牧童悠闲的放着牛,吹响了笛子,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到家里已经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

“不脱蓑衣卧月明”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的快活的生活。诗句抒发了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野趣。)。

三、巩固。

配乐背诵古诗。

试着默写一下。

板书设计:

牧童。

草六七里。

笛三四声。

归来黄昏后。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情分析: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郑仁法。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二十

1、学习古诗词《秋思》《长相思》,感知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用词的准确。

2、能有感情地吟诵。

学习重点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默写古诗。

自主学习(7分钟)。

合作探究。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含义。

2、同桌互批,检查字词。

1.引导学生读熟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作品】。

张籍:唐代诗人。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

纳兰性德:清代词人,被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独学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意万重:行人:榆关:

那畔行:风一更:聒碎:

2、理解词义:

意万重:恐:行人:

那畔:聒:故园:

【群学互助】。

1、小组讨论理解诗句意思。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小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课堂检测】。

一、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并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书:1.装订成册的著作;2.信;3.文件;

4.写字。

1.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

2.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根据古诗填写。

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

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景物是。

表达了诗人:

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景物是。

表达了诗人:

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2.根据题目,你能猜出这首诗是写些什么的?江上的雪景。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揭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读诗

1.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2.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解释带点字。

径:

(1) “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齐读。

(2)“径”这个字我们在《山行》这首诗中学过。远上寒山石径斜。径的意思是——小路。

(3)那么这里万径人踪灭。万径就是——许多小路。

(4)刚好一万条吗?

(5)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千秋雪、万里船) (板书:虚指)

(6)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千山”。 意思就是——许许多多的山。

(7)谁还想来读一读?

“蓑笠翁”

(1)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

蓑:平舌音 翁:后鼻音 一起再来读一读。

(2)“蓑笠翁”什么意思? 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这幅图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谁来说说?

整个词解释为:蓑衣斗笠渔翁行吗?怎么解释?

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请大家注意蓑笠两字的偏旁,蓑是草字头,笠是竹字头,为什么?

蓑:草字头下一个衰字,笠:竹字头下一个立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了。

(3)谁再来读一读诗。

5.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诗的停顿,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解释这些字词的意思,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释意

1.关于古诗,我们古人有一种说法:诗中有画,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展开想象,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上有什么?)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想。

3.学生交流,说诗意。

同学互说,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所以我采用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再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其实就是在解释诗句,但是对学生来说,比单单解释诗句心理上要容易得多。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己的点滴发现交流给同伴,在这互相的交流中,学生不但能从同伴那儿获取自己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四、悟情

(一)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1.你怎么知道鸟都不出来了?解释:鸟飞绝

怎么知道人都不出来了呢?解释:人踪灭

3.如果没有这两个字眼,这该是一番多么热闹,多么繁华的景象啊!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

4.人鸟绝迹,画面上怎样来表现鸟飞绝,人踪灭,画上该画些什么?(怎样的雪?)

6.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板书:冷寂)

7.为什么给你寒冷的感觉?

8.是啊,皑皑白雪覆盖了群山,让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山间的小路也因为厚厚的积雪而更加人迹罕至。这是一个多么寒冷的天气啊!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

9.这样的环境为什么给你寂静的感觉?

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迷蒙一片,人鸟绝迹,寂寥无声。多么冷寂的景象啊!谁再来读?指名几个学生连读。

10.这是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这是个荒无人烟的世界,这是个缺乏生气的世界。让我们将这种感受带入诗中,一起来读古诗。(齐读)

【设计意图】诗的题目是《江雪》,但是诗句中没有一个雪字,读来却让人感到寒气逼人。教学中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绝、灭”引导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一切,人鸟绝迹的画面,从而体会自然环境的寒冷寂静。

(二)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1.出示画面。

你能体会出这位渔翁此时的心情吗?

板书:孤独 指导书写:

2.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孤独寂寞?

独钓:这么寒冷的天气其他人都不出来了,只有渔翁一人孤单单地在垂钓,多孤独呀。谁来读。(点红:独)

3.这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啊?请同学们读读全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同学们,这是一首藏头诗,我们读一读每一句诗开始第一个字:“千、万、孤、独”。体会一下,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谁来把两句诗连起来读,读出这种万千孤独。

【设计意图】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所以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教学中,我通过抓关键字、让学生看图、音乐渲染、感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渔翁的孤独,使渔翁孤舟独钓的形象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体会渔翁精神的不屈

1.同学们真不简单,从短短20个字中,读出了环境的寒冷凄凉,读出了渔翁的孤独寂寞。从渔翁的身上你还能读出什么?启发:他独自一人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钓鱼,你觉得渔翁怎么样?(板书:坚强不屈)

是的,渔翁没有被寒冷征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迎风抗雪,孤舟独钓,我们从他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出渔翁的坚强。

生:你不冷吗?

生: 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生:你是不是生活非常贫困,没有饭吃?

生:你为什么这么孤独?你有什么样的心事?

启发:这么冷的天钓得到鱼吗?

明明钓不到鱼,为什么还要冒雪出来钓鱼呢?

3.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吧。

4.生读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降职来到永州,他是那样孤独寂寞,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一片忠心无人理解,他心里非常苦闷,非常悲愤。但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仍然在孤独中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强地等待着希望的一天。

5.读了这段话,现在你知道这位孤独而又坚强的渔翁到底指谁?

这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呀。他要借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自己坚强不屈的决心。

现在我们再来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来问问柳宗元。

那飞雪漫天的冰冷世界,不就像他所处的那个环境吗?

(2)渔翁啊,这么冷的天,别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3)渔翁啊,你明知道冬天是钓不到鱼的,那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你到底在钓什么呢?(提示:读读这段话最后一句)

师总结:是啊,坚持自己的理想,决不向现实低头,相信总有一天一定能钓出自己希望的春天。

【设计意图】 教学《江雪》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是不到位的,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这种感情学生不容易体会。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对渔翁的行为进行质疑,引出学生对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的思考。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所以质疑后以教师的导为主,点到为止。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五、吟诗

1.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把你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尽管环境是那样地冷寂,心情是那样的孤独,但是柳宗元的内心还是那样地坚强。

2.带着我们的体会一起来朗读全诗,师配乐朗读。

3.生背诵。同学们读得这样好,能不能背出来呢?

4.学古诗,我们不仅可以读之、吟之,还可以歌之舞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根据《江雪》谱成的歌曲。

5.诗歌读的时候是一种韵味,唱的时候又有一番风味。课后,大家可以去学着唱唱。

【设计意图】理解了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以达到进一步内化、吸收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唱唱、背背,积累古诗,别有一番韵味。

六、拓展

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2.指名读。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3.比较这一首诗与《江雪》的异同。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在江上;人物相同:都是一个人;事件也相同: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

(2)不同点:

时间不同: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景色不同: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两首诗里都有“独钓”,都是指孤独吗?都是指万千孤独吗?

请你读一读王世贞的背景资料。

他的轻松闲适的心情还能从哪里看出来?他会高歌些什么?

4.看来,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两首诗都写钓鱼,王世贞写来悠闲自得,柳宗元写来却孤独苦闷。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其中不同的意境。

【设计意图】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广度、温度,但是广度决定深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此时,我设计了拓展阅读,通过一首古诗带学其它古诗,让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辨析对比,进一步地重新感悟渔翁,让渔翁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生经历不同,诗人写作心境也不同,写出来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七、作业

运用学习《江雪》的方法学习《渔歌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设计意图】加强课内外的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江 雪

冷寂

孤独

坚强

如何写五年级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活动内容:

综合学习六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

活动目标:

1、通过“我的采蜜集”,了解有关《三国演义》人物、故事的歇后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

2、在“读读背背”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搜集、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找准论据、阐明观点的能力。

4、学生在“我的小笔头”中学会自由表达,写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

活动策略:

通过看一看、写一写、做一做、背一背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加强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为学生积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交流自己的看法,为学生创设课堂口语交际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习作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活动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我的采蜜集。

1、走进三国:作品简介。出示相关课件。

2、话说三国:谈人物故事。

3、我来读一读:品读歇后语。学生熟读这些歇后语。

4、试着写一写:补充歇后语。

5、学着用一用:让学生收集歇后语,分类整理,并尝试运用。

6、抄写在采蜜集上。

读读背背。

1、出示相关课件读一读古诗。

2、看一看作者简介。

3、念一念写作背景。

4、自读自悟,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5、背一背,熟读成诵。

口语交际。

1、出示相关课件口语交际内容:你怎么看待过春节“放鞭炮”这一习俗?

2、搜集资料,找一找有关春节燃放鞭炮的资料,如习俗的`由来、鞭炮造成的浪费、危害事例等。

3、论证观点:燃放鞭炮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

(1)独立思考,确定自己支持的观点。

(2)结合具体事例论证。

4、讨论辩论,完善观点。

(1)根据所持观点的异同自由结组。

(2)进行讨论或辩论,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

5、全班交流。要求:

(1)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观点可以针锋相对,但要注意交流中的礼貌。

我的小笔头。

1、出示相关课件明确习作要求: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一篇习作。

2、教师引导。

(1)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感触最深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可将文章题目变换成《我好想……》《我希望……》。

(3)要深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写出有真情实感、有深度的文章,切忌草草“描绘”,而没感触、没真情。

(4)写作时要有针对性,写成后希望把文章拿给谁看。切忌空发感想,无病呻吟。

3、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4、自己修改。

5、全班交流。

6、交流评改的心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505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