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领域是一种挑战,但也是发现新知识和拓展视野的机会。写总结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大或低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写总结提供一些启示。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一
本文引入国外先进的“心理资本”管理理念和测量方法,选取bg大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了相关的.调研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了数据分析,为高校管理者更全面地认识其管理对象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思路.
作者:赵正艳臧维作者单位:赵正艳(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臧维(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刊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tribune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5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资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二
人们感受本能与内心的压力时,就会感到焦虑,而为了消除焦虑,他极可能把原因归于外界。非但不肯说“我恨他。”反而说:“他恨我。”非但不肯说:“我因为内疚而烦恼。”反而说“他使我烦恼。”在第一种情况下,他否认他的仇恨来自本能,使自己免遭道德性焦虑。在第二种情况下,他否认责备他的是良心。使自己免遭神经性焦虑。这种为保护自我免遭神经性与道德性焦虑而将危险外化的心理机制叫做投射。因此,有的孩子在犯错误后,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而将错误责任归于其它因素而不是自我。把问题投射给别人和外界事物。尤其是心理脆弱与成人感的孩子,前者难以承受焦虑,后者不愿承受。
一、投射心理表现。
投射心理使孩子压抑真实的动机,而用其他的动机取代。它表现出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主体即自身被替换。在一次分组活动中,一个学生不愿与另一名同学同组,老师问他原因,他说:“他讨厌我。”这里他将自己情感的主客体对调,“我讨厌他”成了“他讨厌我”。把自己的过错或失误推给别人。有时用另一个主体代替真正的主体。一天上课时,我发现一名学生用铁丝刺伤另一名同学,他却辩解说“是他自己碰到的。”“我刺伤了他”成了“他刺伤了自己”。用指责别人方式代替指责自己。通过投射,使道德性焦虑或神经性焦虑转换成现实焦虑。
还有一种投射初看似乎不是防御性的心理机制,就是与他人分享情感与思想。自己幸福便认为别人也幸福,自己悲痛就认为别人也悲痛。仔细分析,这种分享型投射的保护性质是很明显的。因为人在别人不幸福仅仅自己幸福时,总有一种负疚心理。为了消除威胁,就把幸福加于他人。一个一贯考试舞弊的学生,会以人人都舞弊来原谅自己。当你批评上课一位讲小话的学生,他会说:“很多人都在讲话。”这一类投射并不压抑真实动机,也不用其它的动机取代,当事人承认自己的动机,但焦虑经过投射到他人身上而得到减轻。
二、投射心理作用。
孩子将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投射或转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将本能与内心这些内部危险转换成外部危险。因为人有较多时机学会对付外部恐惧,却较难掌握克服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的方法。我指出那名学生刺伤同学是他不守纪律,有意伤人时,他失声痛哭,因为他现在要自己面对良心的责备。外部恐惧如教师、家长的禁戒与惩罚也早已在他内心里产生神经性焦虑。若你促使舞弊的学生只关注他自己的行为后果时,道德性焦虑会使他精神抑郁,情绪低落。
投射的作用不只是减轻焦虑,他给人以表达真实情感的借口,认为自己被仇恨被迫害可以作为攻击意想敌人的`理由。在分组活动的事例中,老师指出这名学生拒绝与人同组,实际上是自己讨厌别人。并批评他不愿与人合作,强制他与人同组活动。他回座以后,不断地向那位同学发起挑衅,随后在两人的争吵中,出手打伤他。他把自己受批评与讨厌情绪都作为保护自己与攻击同学的借口,本身产生仇恨冲动,因此他感到自己的侵犯行为是必然与正当的。这种复杂的文饰与理由化过程,其实质是委过于人,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三、投射心理发展与处方。
投射是一种广为应用的防卸机制。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孩子从小就学会在外部寻找自身的行为原因,而不会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动机。有时教师与家长忽略孩子的投射效应,不能揭穿他们的虚假理由。使孩子形成习惯性的投射,即使有过错,他们也学会制造圆滑的借口与遁词,力图不感到内疚或逃避惩罚。渐渐产生文饰心理(用虚假理由安慰自己);闭锁心理(有话只和能分享的人说);埋怨心理(怨这怨那,就是不怨自己)等不良心理行为。孩子过分依赖投射这一类否认与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卸机制,对使他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没有采取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必使他的人格不能健全发展。
然而,所有对自我的保护,都必须在潜意识里进行。孩子决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投射和理由化,否则这些机制便不能减轻焦虑。因此,孩子想把自己的过错推过别人时,有时也并非赖帐,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错。在成人看来一目了然的事情,在孩子的心中可能另有看法。在和孩子讲理时,不能奖赏和默认孩子对事实的歪曲,也应避免直接争辩,要间接说理。上课讲小话的孩子辩解说:“别人也在讲话。”我们可以问:“上课讲小话这种行为对吗?”使他从行为的本身性质去认识。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异性,内心脆弱的孩子心理防线低,早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使他们的投射行为还原到内部的原因时,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摆脱投射影响,正确面对过失与错误。
四、相关资料:
《家教艺术》李春霖,王怀中。
《弗洛伊德心理学基础读本》〈美〉卡尔文.斯.霍尔。
《精神分析概论》〈奥〉s.弗洛伊德。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三
自我概念,是人格领域中研究最多的主题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作为联系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纽带,自我概念起着个人行为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
[1]通过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调查工具,我们发现技校学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期,自我概念变化剧烈,情绪波动性大。而自我概念对于每位学生,尤其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正处于自我概念不断发展的时期,也是自我概念问题较多的时期。由于其身心两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两大问题;但又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有的人在此过程中能化危机为转机,有的人则难免出现不适应。[2]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起到较好的指导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概念,成长为一个积极上进合格的社会公民。
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了解到技校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如下:
1.情感冲动,常常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
2.喜欢独立思考,可是观点较为片面和幼稚。
3.比较难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容易怀疑世界。
4.自我意识发展快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5.喜爱新奇,讨厌刻板。
通过布置学生周记和组织早读,加上平时教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技校学生在心理方面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尽量去指导和帮助。
交织,需要人文关怀;其次,相对于普通高中,技校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较低,很多学生都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到学校,得过且过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很弱;再次,对于那些想要认真学习,弥补以往没有认真学习的遗憾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难以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最后,由于知识量和年龄的限制,这些技校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需要老师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指导教育。
心理教育也是一样,即使是善意的谎言,我们宁愿让学生相信他们自己是可以的有能力的。
第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和竞赛机会,让每一位技校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技校很多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特长,可是不知道如何发挥出来。有句话说,垃圾只是放在错误地方的资源。虽然这里比喻不大合适,技校学生也不过是书本理论学习不如别人,在其他很多的地方肯定有着更大的优势,而技校就是一个给他们挖掘和发挥这部分潜能的一个平台。
第三,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学生心理咨询室。由老师带动,培养一些喜欢心理愿意服务同学的学生,一起来帮助一些心理上有些疑问困惑的孩子。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一个很好的心理指导会是个非常有效的助力。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四
为了深入了解民办园园长队伍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采用sci-90症状自评量表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安阳地区82名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研究,调查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城乡、学历、性别、管理年限等个体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民办园园长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社会支持、优化心理素质、科学管理的维度给予建议。
一、问题提出。
园长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园的质量[1]。心理学教育是幼儿园园长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军人物,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关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民办园的迅猛发展,私人民办园的问题就突显了出来,师资缺乏、资金不足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这些都给民办园的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那么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园所的管理效能,同时对整个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潜在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参加安阳在职民办园园长培训班的园长中随机分层抽取90人为调查对象,涉及安阳地区的五县四区及县级市林州。有效问卷82份,其中市区43人,乡镇39人;女71人,男11人;30岁以下22人,31~40岁47人,41岁以上13人;中专16人,大专47人,本科19人;管理年限1年以内7人,1~5年28人,6~28人,10年以上19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采用5级计分法。参考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选为阳性。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后期随机分层抽样访谈部分民办园园长。
三、研究结果。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调查显示,82名民办园园长scl-90心理自评的因子总均分在1.26~2.54之间,均分平均1.52±0.23;总分最高229,最低113,平均136.71±21.08;阳性项目数35.02±12.10,阳性症状均分2.32±0.23。t检验表明,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scl-90因子自评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等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p0.001)。这说明在总体上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差。
(二)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以各因子平均值高低为依据排序,民办园园长表现较突出的症状因子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参照scl-90有关标准筛选阳性,82名测试者中有35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占总人数的42.7%。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3位因子依次是强迫24.4%、人际18.3%、抑郁14.6%。
(三)民办园园长心理状况与个体因素的差异比较。
t检验,躯体化因子存在差异(t=0.54,p.05),男园长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这可能与男性缺少压力疏导有关;不同管理年限方差分析,躯体化因子差异(f=3.29,p.05),管理年限10年以上的园长症状更为突出;城乡之间t检验,敌对因子,城市园长高于乡镇园长(t=0.52,p.05);恐怖因子,乡镇园长更高(t=-0.77,p.05),这可能与城市民办园竞争激烈、农村民办园频发安全事故有关。
四、分析讨论。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得出民办园园长在scl-90的各因子自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表明,总体上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2,3]。实际上,民办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的经营困难、师资流失严重、管理效能低下、安全隐患层出、缺少社会支持等,都给民办园园长沉重的心理打击。
(二)民办园园长主要的职业心理问题。
民办园园长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不少园长身兼多种职业角色,管理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教育者、领导者、沟通者、行业专家等,这使得民办园园长面临多重的压力。调查表明民办园园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一是强迫症状突出;二是人际敏感不良情绪明显;三是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严重。
(三)不同民办园园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与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年龄因素差异并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年轻的园长能力和经验稍差,但是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另一方面,年长的园长能力强,但是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所以不同年龄段的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
2.不同学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学历上差异不显著。毕竟在日常管理中,学历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普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学历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3.不同管理年限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的工作年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躯体化症状,工作年限越长表现的越严重。民办园园长由于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民办园园长的身体健康,值得我们重视。
五、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保健。
(一)社会支持。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民办幼儿园无论在幼儿园园数上还是在教职工人数上均远远超过了公办园,这成为解决幼儿入园难的主要力量。然而,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还是存在很大偏见的,少量民办园的失范事件被大肆渲染,给整个民办幼儿教育带来恶劣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和媒体有责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为幼教工作者创造一个理解、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2.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公益性、普惠性应该是学前教育事业的方向。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加大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帮助民办园向公办园取经,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把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制订并落实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提高园长的专业化水平。相信在国家的管理疏导下,民办园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3.完善对民办园的培训体系。公办园每年都有大量的各种培训机会,但是民办园无论是园长还是教师,公助培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教师资源分配也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民办教师和园长的培训缺少针对性,效果不显著。对此,建议丰富培训方式,集中、远程和送教进园相结合,就民办园园长迫切需要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安全与保育及师资建设等做好培训。
(二)优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园长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园长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保持平和心。民办园园长需要正确面对各种冲突,在工作中不要斤斤计较,面对一些无关原则的责难,淡然处之。其次,园长还要有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要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善于自我控制。同时,还应有多层次的需要,尤其应具有友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与成就动机;有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等等[4]。
(三)科学管理。
当一名幼儿园园长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件挺简单的事,幼儿园工作之所以称其难,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民办园由于人手有限,园长大多身兼多职,既要会规划,又要会执行;既要懂教学,又要会领导;既要擅长于招生宣传(幼儿园营销),又要能与家长打交道;等等。同时,还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去沟通。这就对园长的管理效能、业务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作为园长、园所的总管,要有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严谨的管理思路和公关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训练,交给社会一个放心的民办园。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五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技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几乎占领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囊括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第十九章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到20,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幼儿园也不例外,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为紧跟时代的步伐,发展教育教学优势,使得教育也能达到现代化、科技化和高效化,各幼儿园在软、硬件方面都向信息化靠拢,然而,信息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成败与否离不开幼儿教师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又称为“媒介素养”,最早源于欧洲,是指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也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1]。在信息化的时代,媒体素养所针对的媒介信息无疑是各种信息化产品以及这些产品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媒介产物,这种素养可以说是当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除了具备大众所必需的基本媒体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幼儿园课程相对应的学科媒体素养,这种学科媒体素养指的是幼儿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所具备的媒介知识和能力,开展幼儿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2]。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不一样,教师所面对的是心智、能力各方面发展均不完善的幼儿群体,其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认知发展都需要在这个阶段进行开发与培养。而媒体的加入,使得幼儿教育更加丰富、多样,幼儿能通过媒体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教师也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满足幼儿各种活动所需,同时,因为现代化媒体与传统的纸质媒体不一样,具有更长的保存和延续时间,更换和修改的操作更加简便,使得愈来愈多的幼儿教师倾向于使用高效的现代化媒体以节省不必要的物质资源及时间。
在幼儿园中,教师借助媒体,融合各学科领域的特点,用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来模拟现实生活,幼儿通过教师提供的媒体教学去感知世界。因而,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是通过教学来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
1.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能够帮助幼儿更全面的感知世界。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素材,现代化的媒体素材更直观形象的反应了现实生活,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知世界。这个过程并不是幼儿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因而,幼儿教师良好的媒体素养是帮助幼儿通过媒体全面感知世界的奠基石。具备良好媒体素养的幼儿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借助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媒体素材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以更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来去感知、理解世界,使得幼儿在对世界的感知上有了更全面的体验。
2.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能够丰富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备良好媒体素养的幼儿教师能够借助媒体丰富幼儿园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现代化的媒体为教师搜寻教学素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足不出户,甚至可以不用动手操作便能获取一系列的教学素材,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完整。同时,诸如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的出现,更是使得幼儿园的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师幼互动,增添了人机互动等形式。教师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教学的需要,用多媒体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以最便捷、有效的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3.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是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
《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幼儿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一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会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幼儿教师一项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然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冲击下,许多教师会表现出不适应的行为,但需要把握的一点是:教学媒体的主导者是教师。幼儿教师可结合自身的媒体素养,对教学媒体进行二次开发,使其适应于教学,并灵活运用于教学,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从而体现幼儿教师更加全面的职业素养。基于此,幼儿教师媒体素养的提高不仅是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也是教师个人职业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对幼儿身心发展所应尽的职责。
三、有效提高幼儿教师媒体素养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信息化从教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的位置上[3]。为适应社会发展及幼儿教育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
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选择适宜幼儿的媒体素材。
幼儿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对各种新奇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媒体素材,以其形象、动感、有趣的特点吸引幼儿,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然而,幼儿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于许多事物还不具备分辨和正确选择的能力,作为引导者的`幼儿教师,应当结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对现有的媒体素材进行二次筛选,将适宜的媒体素材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幼儿能够欣赏、鉴别甚至是运用媒体素材的能力,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在媒体中学习与发展。
2.结合自身能力与资源,有效运用媒体进行教学。
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仅要会用各种教学媒体,还要善用、活用。幼儿教师除了要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一般功能和基本操作方法外,还应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善于发现新途径,灵活运用各项教学资源,对各类来源不同的媒体进行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将最适合自身教学特点及符合教育教学目标的媒体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从而加大媒体使用的有效性,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也能从中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
3.建立共享资源库,优化媒体的开发及应用。
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资源共享,幼儿教师可将已有的媒体资源存放在资源库中,这样在幼儿园中便形成了一个共享资源库,教师们将所收集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并对园内所有教师开放,教师可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从而加大资源共享性,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省教师搜寻、改进的时间,使得教育教学更高效地进行。同时,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也可以创立网络资源共享体系,使优秀的资源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在园与园之间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活动,做到学以致用、教研一体,从而调动幼儿教师对媒体素养的重视和积极性[4]。
4.对自身的媒体素养进行反思与评价,完善自我。
要提升自身的媒体素养,除上述之外,幼儿教师还必需进行评价与反思。在每次教学活动后,都应该反思教学效果、反思媒体运用是否得当,反思自己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一系列的反思与评价,寻求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增添自己的教学经验,更加有效地通过媒体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当前,媒体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基本素养[5]。教师在不断运用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幼儿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媒体素养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佘燕芳.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谢美芳.幼儿教师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六
1.1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1.3体育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中的运球过人,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1.4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1.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生。
2.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要通过定期的体检等方法得到一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参考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指标来评定。心理健康更多是陪伴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固定指标作为参考,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根据从很多优秀孩子的的品质中总结得出的,作为一个相对准确的指标来供大家参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内容与要求和本质功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诸多方面,帮助小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消除运动员恐惧心理的产生,所谓恐惧心理,是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而恐惧心理是提高影响小学生体育成绩的绊脚石,必须加以克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吃苦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有效的消除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
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上跟学生的沟通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害羞,在课下是有说说笑,到了课堂上就成了哑巴,有些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我在体育课堂上安排一定的体育任务,要完成任务每个同学必须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下,内向的成员得到鼓励和支持,话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学会怎么与人交往。例如我所任教的一年级,有一个叫尹英杰的男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其他同学都很不愿意与他玩,他对自己很没信心,可我却很快发现这孩子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于是我叫他参加学校一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并要求在平时的体育课中一定要认真练习,通过体育运动他很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渐渐找回自信心,在学校运动会上他以50米和100米两个第一完成比赛,很多同学羡慕他,慢慢的都喜欢与他交流,他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3、心理健康。
3.1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能全部概括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水平。当然体育运动对小学生有着积极地影响和作用,为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配合、团结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身体和心理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所以在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同时开展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我们小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七
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南昌市6所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幼儿园的幼师(特指在幼儿园一线工作的执教者,不包括保育员和园长)作为被试。研究工具是采用了陈利平在硕士毕业论文《幼儿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修订韦有华、汤盛钦(1995)的cope量表编制的《南昌市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问卷》。6所幼儿园共有134名幼儿教师接受本次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12份,保留有效问卷102份。
二、幼儿教师压力及压力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初步统计,幼师压力源按降序排列依次是:工作,经济待遇,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家庭,健康状况,其他因素。这类似与前人研究结果:女性最大的压力来自经济和工作。幼儿教师多数采用的应对方式是集中资源行动、工具性社会支持,更多地会采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有时会采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克制性行动、行为解脱;很少采用精神寄托、否认、心理解脱。
(1)青年幼儿教师应对能力不足。
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笔者发现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差异性极其显著,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差异显著。经事后检验,在行为解脱因子上,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与25~30年龄的教师有显著差异,得分明显低于25~30年龄段的教师,这说明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最多。在伴随情绪宣泄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因子上,31~35岁年龄段教师选择该应对方式的人数最多。从教师的职业特点角度分析:25~30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中处于成长期,往往积极主动、热爱工作。但教师职业生涯中很少有晋升的机会,长期固定在一种工作上,从而限制了教师成就动机的满足。
(2)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更倾向于采用工具性社会支持。
本文参照辛星的理论,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0~2年为新手教师、3~5年为熟练新手教师、6~9年为胜任型教师、10~为业务精干型教师、16~20为专家型教师、以上为杰出教师”。调查得知,幼师压力应对方式教龄水平上差异为工具性社会支持。事后检验异显示:教龄1~5年的幼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教龄段的幼师,其次为16~、20年以上、11~15年、6~。5年以内教龄的幼师多为新手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及生活阅历较少,教学基本功薄弱、问题颇多决定了他们采取此应对方式最多。16~20年教龄的幼师已成为专家型教师,不管在专业还是心理发展上都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到达高原状态,而要顺利度过这种状态,就需要在专业和自身的阅历上进一步提高和扩展自己,所以此时期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否定自己,接受别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向有经验的人求助。
(3)幼儿教师学历越高采用的'压力应对方式越积极。
对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学历水平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极因子和心理解脱因子呈显著性差异,在否认和精神寄托因子呈极其显著性差异。在积极认识与直接行动因子上,幼儿教师的学历越高,采取这种应对方式因子的教师就越多;在心理解脱因子上则相反。从学历角度分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接受过更多理性的世界观、方法论,有更高的理论素养和成熟的思维方式,问题解决、效能感普遍都优于专科生,更能理性地认知与评价压力。
(4)已婚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比未婚教师更具有适应性。
对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师压力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幼师压力应对方式在婚姻上的差异惟有行为解脱因子,即未婚的幼儿教师比已婚的幼儿教师应用更多。这可能与个体的成熟性有关,己婚幼儿教师觉得自己是成年人,面对压力应该自己独立解决,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而未婚教师具有更多的不独立性,认为自己还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选择,当面对压力时选择逃避或放弃。
(5)公办园教师压力应对方式优于民办园教师。
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园所类别差异主要有行为解脱、情感性社会支持和集中资源行动因子,公立幼儿园的幼儿教师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比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要更积极、更具有适应性。公办园拥有更多的政策和资源优势,更易采取集中资源行动。民办园因为老师都是外聘的的年轻教师,人际关系微妙,她们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期望高,一旦碰到与家长或其他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气馁,出现心理问题,从而选择用行为解脱或是寻找其他情感性的社会支持的方法来舒缓自己的心情。通过对不同职务幼师压力应对方式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幼儿教师压力应对方式在职务水平上九个应对因子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教师内部是一个不平衡的社会生态,其中有着各种力量、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分层。在班级教师中就存在着因分工所导致的分层,如主班教师、配班教师、保育员。”主班教师是幼儿半日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配班老师又称副班老师,是协助主班老师的活动。所以两位老师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其压力应对方式并没有显著差异。另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男生人数远远少于女生,因此无法做性别的差异比较。
三、建议。
幼师要认识到压力是自然存在的,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压力。面对种种挑战和压力,幼儿教师要积极应对,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人生观,通过广泛地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单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应对压力,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专科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幼儿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
在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应对指导以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幼儿园建立教师身心健康管理制度,这样既可为幼师提供社会支持,又可防患压力对教师的影响负面。
3、关注青年幼儿教师的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青年幼儿教师采用的应对方式较之年中年教师更消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适应性应对方式具有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应充分挖掘青年幼儿教师的优势,为青年幼儿教师搭建一个不同发展的平台,如创作条件鼓励她们参加各类研修班,充分发挥青年幼儿教师在园本研修、幼教改革及专业引领中的作用。
4、增加社会支持。
社会要对幼师的工作给予更多的支持与理解,提高幼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研究表明,工具性社会支持是幼儿教师常用的压力应对方式。因此可通过短期培训、在职进修、园本培训等途径,为教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八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高校作为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试图从辅导员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作者:刘郎作者单位:广东外贸大学经贸学院刊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ofentrepreneur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九
教学准备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时是教师自我构思、自我设计的创造性劳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专家教师教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专家教师的特征及培养、专家—新手教师的比较等分析研究方面。而有关专家教师的特征及专家—新手教师的比较着重在他们的人格特征、知识结构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总体上,目前专家—新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显性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我们可以从表1看到关于专家—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有37篇,而对于比较隐性的课前准备,在我所找到的文献中没有直接专门研究的,只有在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共6篇)中提到了“课前准备策略”(详见下表)。例如文献对教学新手和能手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环节上的差异及其对教学新手培养的启示进行分析,但是对教学新手和能手课前准备的差异的分析是不细致的。
2研究方法。
2.1被试包括东莞华师嘉玛学校、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广州执信中学、信宜中学、广州六中、肇庆鼎湖中学等学校的高中数学专家—新手教师,共55人(其中专家教师15人,新手教师40人)。问卷调查涉及的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
2.2研究方法及工具。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观察法为辅。
(2)调查工具:《数学教师教学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共包括20个问题。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了解数学学科教师相关背景和教师教学准备的基本情况。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一是教学准备的概况;二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情况;三是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四是物化结果的情况。
(3)资料处理:问卷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平均值和百分比。
3结果及分析。
3.1教学准备工作概况(1)主要结果对于第一题,我们可以了解到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都做了哪些教学准备工作,有哪些异同。表2反映的是专家—新手教师对应每个选项所得的平均分的分布。
3.2教学设计的`情况专家—新手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有所不同。调查问卷对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的7个部分(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辅助资源和课堂中的反馈)作了调查,让教师对这7个部分按重视程度的强弱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进行排序。依此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的关注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所使用的时间和精力。
3.3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从统计结果(图18)可以看出,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专家—新手教师是一致的。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教科书”、“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等)”。得分相差比较大的是“期刊杂志”、“学生”和“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在这三项,专家教师的得分比新手教师分别多0。55、0。24和0。69。从访谈中得知,专家教师一般跟大学教授、教研员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拥有更多认识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的机会和与大学、教研室等人员交流的机会。
3。4物化结果(1)教案从统计的数据可知,所调查的专家教师100%写教案,只是其教案详略不同(40%写详细教案,60%写简案)。而新手教师中有6%只是在书上做标记,而没有写教案的。(2)课件从统计的数据可知,专家教师大多数都是制作课件的。而新手教师只是偶尔制作课件,因为没有时间制作。
4结论。
总体来看,在教学准备的具体做法上,专家—新手教师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对各种类型的课堂的行为处理上是一样的。可是都与一些涉及到做法背后的意图的教学准备问题上,专家—新手教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例如,对教学设计各部分的价值倾向、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关注等。所以从问卷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专家—新手教师都一致地认为教学的准备工作至少包括了研读教材、研读教参、查阅相关资料、思考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设计例题和练习作业题目等。而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多做了研究课程标准、板书设计、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参考书编写教案、做课件等工作。相比专家教师,新手教师认为更有必要进行“心中授课”,而且他们更常与同事交流。对于教学设计的情况,专家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情况和比较内在的东西。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专家—新手教师基本上一致的。最常利用的课程资源都是“教科书”、“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等)”,但对“期刊杂志”、“学生”和“专家(大学教授、教研员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新手教师不如专家教师熟悉。相比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更趋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参考书编写教案和做课件。而新手教师更倾向于上网找教案,修改成自己的教案,也只是偶尔做课件。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
对外汉语教学的鼻祖吕必松教授认为“所谓汉语‘难学’,不是汉语本身固有的特点决定的,而是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与以往的先教拼音再教汉字的方法不同,吕必松教授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组合汉语”。从笔画教学、汉字教学入手,拼音是汉语的一种辅助性表达手段。而讲授这种新型的汉语教材,就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把汉字组合的关系讲解清楚,而这其中又渗透着我们的汉文化,体现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趣味性,这不但会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也会减少汉语学习的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但前提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因此,通过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讲授汉语的能力,也提高其对于不同教材的适应能力和讲解能力。另外,因为专业课内容实施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授课时数,从而把节省的教学时间用于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专业的外语词汇,对于学生日后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外文文献,拓展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都将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我们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现有条件。
根据吴泓(2014)给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希望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他们认为想要教好外国人汉语,首先要能够和外国人很好的沟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其他配套条件也为双语教学做好了准备。
(一)现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提供双语教学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6名教师被汉办派往英国伦敦的孔子学院讲授汉语并传播汉文化。本学期已经有一位教师回国后开始运用双语教学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师生共同的反映是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同时,学院还给学生配备了外籍教师,由外教纠正学生的发音,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有能力进行双语教学。
(二)学院的对外交流情况有利于开展双语教学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3个国家的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接收留学生到我院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这样,学生将有机会去国外院校学习,外语水平的提高和对多元文化的了解都将为今后的双语教学课程提供帮助。同时,我院招收的留学生,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与留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学习语言与文化。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我院为学生建立了多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汉语课堂”,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给学院的外籍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班授课。已经在“汉语课堂”中做过“小老师”的学生反馈:自己对于汉语知识的理解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是同步的,这都为接受双语课程打下基础。因此,从学院目前的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尝试开展双语教学,而且,我们会继续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尝试推行双语教学,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须要探讨。第一,从授课内容来看,哪些课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根据我院最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汉语言模块、外语模块、文化模块(包括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两部分),教学技能与管理模块。我们计划从以下课程入手,开展双语教学:汉语言模块中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文化模块中的《中国文化要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的教学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第二,从授课的语言比例来看,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比例。比如,《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英语比例为50%;《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中英语比例大概为20%;《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40%;《中国文化要略》课程则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需要,将英语比例设定为30%~50%。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还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接受情况随时作出调整。第三,从教材的选择来看,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本专业的双语材料,教材的选择可以有三种途径:全外文教材、中文教材加上外文材料,或者教师自编教材。全外文教材,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如何?中文教材配合的外文材料是否合适?教师如果自编教材,外文部分是否会有错误?这些问题还都有待在接下来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双语课程有其必要性,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条件,但是,开展的具体过程和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我们双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根据学院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双语课程,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一
自卑在女大学生人格问题中表现突出极具普遍性,与其它问题人格相比呈现出以下较为特殊的形态:。
1.突出性。在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不良人格倾向。如敏感、嫉妒、抑郁、怯懦等,其中自卑居于突出地位。即对自我信息敏感,过低估价自我能力与成就,自我价值取向片面,夸大客观困难,不敢承担艰巨任务,经受挫折的心理容量小。
2.差异性。从群体差异看,农村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的自卑心理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外向性格学生和文科学生。气质类型中抑郁质学生自卑心理最严重,年级差异尚不显著。
3.阶段性。从纵向考察,女生在小学阶段,学业和品德表现普遍优于男生,中学阶段也常比男生优秀,在人大学之后,却因各种原因,使自己处于弱者地位。女生在校期间自卑心理多发生于三个时期,即人校第一学期的适应期、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转折期和毕业前的求职择业期。
4.显隐交替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更容易承认自己缺乏自信心并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让她们坦然地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并面对它则并非易事,她们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克制自己尽量不表现,以至压抑自卑。
5.反应与特质性。从求询者的自诉中可看到当事人的主观痛苦体验均与其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但通过深人了解均可看出,这些学生的自卑人格特点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少女阶段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一定情境压力下的自卑反应实际是其人格结构中自卑特质倾向的现实表现。
6.应对多样性。应对自卑型女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升华,其次为压抑、幽默、幻想、回避、宣泄、转移;较少使用的是倒退、否认;使用最少的是攻击。
1.社会评价的扭曲。人格的形成与其所接触到的社会评价直接相关。女孩长到青春期,达成真正的自我认同时(即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评价标准进行白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的时期)很难心平气和地接纳自我。她们中的不少人会因为自己的体型与脸型而苦恼,成为导致自卑的直接刺激。因外貌不理想而焦虑的女生是男生的两倍,美貌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对美貌者与非美貌者均造成了伤害。
2.自我知觉障碍。首先是场依存性认知倾向,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证明女性多数具有场依存性的认知风格。由此导致女大学生在判断问题中抗一充勺差,不易做出独立思考。在自我评价中,过分重视别人的意见,用情感代替理智,易从众等。此认知风格不仅使女大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也难以克服自卑心理,因为她们若想摆脱自卑心理,需要克服双重压力,即要改变自己的自我观念,还要改变自己认为别人所持的观念。其次是非理性的认知倾向。非理性的观念会使人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的、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导致出消极的自我体验。那些自卑的女大学生由于某些不良人格因素的影响和思维缺陷,在处理自我信息时更易受非理性观念的影响而否定自我。再次是繁化型认知倾向。自卑的女大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细微末节,在自我了解中的表现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细小言行并为之动情,或沉酒于往日回忆,因而不能完整地从主导方面评价自己,不能从未来发展激励和把握自己。
3.消极的人格特征。在笔者咨询的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身上,均可找到显著的消极人格特征,表现为爱面子讲虚荣,胆小怯儒,渴望完美等。
4.自我成长中的缺损。自我观念的形成是从个体早期到成熟的历程中逐步完成的。这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同伴及其他人和事都在影响着一个人自尊心的获得。从咨询案例中看到,有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多数在自我成长中存在着缺损。
三、教育对策。
深人研究女大学生自卑的形态及成因,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系统教育已显得十分必要。此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方法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系统性。教育针对性强调因材施教,因女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生自身素质与所学专业的不同,过去经历的不同,其自卑心理在各方而的表现、强度是不同的,在教育管理中应仔细分析其具体情况,耐心、细致、真诚地帮助她们渡过这一合理障碍。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多种方法并用,通常可借用三种主要方法:自卑心理的知识性教育、自卑心理的团体训练(如专题讲座、操作性练习、集体活动、相关社会实践等)和自卑心理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如通过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向自卑女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或直接传授自卑心理自我疗法的主要技法等)。内容的系统性强调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性别教育。通过主题讨论与社会调查,介绍国际国内前沿性学科,如妇女研究、女性主义教育中的性别研究信息。帮助自卑型女大学生了解性别的生物学、社会学界定,性别形成与发展,性差心理规律,女性教育与成才中的不利因素等,唤醒自卑型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正确理解与把握自身角色,不为传统角色认识所束缚,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与追求,提高女性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总体意识。
2.认知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认知中与自卑心理密切相关的场依存性、非理性型、繁化型认知风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评价和各类事物的本质。
3.人格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中爱虚荣、怯懦、渴望完美的消极人格,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潜力,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4.自我成长辅导。弥补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成长的缺损,悉心呵护女性自尊心的成长,帮助她们学会正确对待同伴的关系与评价,建立相对独立成熟的自我评价标准,提高自信,免受他人干扰。
5.竞争教育。促成自卑型女大学生对竞争本质的正确认识,明确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作用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竞争中超前,胜利和失败是可以转换的,不必因一时成败而过于得意或气馁,并使其学会一定的竞技方法与策略。
6.挫折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并在这一挫折存在性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再分别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和驾挫方法指导,以提高自卑型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承受力。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二
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方面教育学生,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处在幼儿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是不成熟的,如果遇到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及时开导和沟通,就会给幼儿以后的生活带来阴影和压力,所以如何克服幼儿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开展活动,启蒙团队意识。
幼儿入校之前,都是以单独的个体被家长和长辈们照顾,他们体会不到团队的重要性,更没有团队意识。所以要想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克服自卑心理,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存在,并且主动地融人到团队中,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以健康的心理融入社会。
为了启蒙幼儿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我特意开展了一次培养团队意识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集体做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绑腿赛跑”。全班同学平均被分成了四组,每组学生站成一排,用绳子绑住挨在一起的两名同学的腿,这样四组学生分别站在起跑线上,看哪一组先到终点。如果其中有一组同学站都没站稳,其他人就二、爪接一个地摔倒了。这个游戏主要锻炼的就是团队意识,只有步伐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到达终点,其中一位同学没有团队意识,都会寸步难衍。学生们意识到后,开始一起研究迈步子的先后和节奏,慢慢地四组同学都找到了游戏的技巧,配合默契地到达了终点。
幼儿从刚开始的奉行个人主义慢慢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且愿意主动加入到团队中,配合团队完成游戏,这个游戏从学生的心理上就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更有助于以后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培养耐挫意识。
人的一生,不只会经历鲜花和掌声,还有失败和挫折。教师要从小培养他们不服输,不怕失败的心理,锻炼他们的耐挫意识,不能让一次小小的'失败和挫折就把他们打倒,这样才能让他们勇于克服今后要面临的困难。
某幼儿是班上的优秀少儿,每次活动都名列前茅。可在前一段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型活动中,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原因没有做好。该生一直闷闷不乐。我主动找到他并且开导他说:“我们的人生就像天气一样,有晴也有雨。生活中同样有成功也有失败,不是只有成功才完美,其实失败也很重要。失败告诉我们不足之处,也让我们变得越挫越勇,不能经历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像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成功都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成功的。这次活动就是要告诉你,以后在活动竞赛时放平心态,失败了再从头来过,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经过我与逮位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之后,他慢慢地理解了其实失败也很重要,之后又重拾信心,更加优秀了。
三、家校结合,生成阳光心态。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带来影响,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教师跟家长多多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师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并且双方互相配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一名积极阳光的好少年。
某幼儿纪律不是太好,平时比较调皮,但性格特别开朗。有一次跟这位同学沟通时,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他说:“我爸常年在外,给我关心很少,一到过年回来,就说我是扶不起的阿斗,学了也白学,那我还学什么啊?”教师跟家长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现在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埋怨,无论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出过多少错,我们都要多鼓励多表扬。”教师和家长达成一致后,以鼓励的方式改变孩子心理上的自暴自弃。于是,我在学习中挖掘这位同学的优点,家长从生活中找到孩子的發光点,从做对一道题到学会做家务,都以鼓励的方式多多表扬,错的地方多讲道理,这样,这位同学慢慢地从生活和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开始积极乐观,认真地面对生活和学习,改变了之前对自己自暴自弃的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一名健康心理的留守儿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也需要教师多与家长多沟通,做到家校结合,才能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对自己负责,克服自卑心理,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
克服自卑心理,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学生没有负担地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学生,多以朋友的方式与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问题,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同时也是学生心理的美化师,我们要把留守儿童培养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用阳光进取的心态去学习的美好少年。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三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6: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63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63世纪43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效益性原则。即优化心理教育各要素,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原则。学校视阈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心理教育各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各要素应围绕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进行结构化,结构越优化整体的功能越强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建立评估、跟进、辅导;再评估、再跟进、再辅导,循环上升式工作流程的过程。
4、开放性原则。一个开放的系统能与所处环境相互联系制约,获得动态平衡的发展。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社区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人心理机制形成的起点,在破解一些心理问题或了解心理发展脉络时往往有解密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和社会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是指社区医疗卫生设施、活动场所、社会实践活动场所等,软环境是指交往对象、咨讯信息、民俗风气等。外部环境具有客观存在性,如果能了解、分辨、选择蕴含其中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和培植,就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eepo有效教育提出“看、听、想、讲、做、动、静”七个学习要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七种学习要素。其中每种要素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人的心理过程,它们遵循着各自的心理学规律;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若教师能正确认识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将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笔者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心理学方面对此七要素进行分析。
一、对“看”、“听”的心理学分析。
“看”、“听”在心理学上属知觉范畴,因为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知觉具有选择性,所以人的“看”、“听”是具有选择性的。故在教学中教师也能使学生在“看”、“听”的学习过程中做出选择.而且是有效的选择。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学中学生对“看”、“听”的有效选择主要是由教师正确、有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生的认知、学习方法和习惯所决定的。学生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有效选择离不开教师有效、正确的指导,教师指导时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地接收信息(目的要明确、选择要关键)。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有效、有选择性地接收也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习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于以往所学和亲身经历过、听说过的事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知的有效方法和习惯莫过于直观、简单、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所以,直观教学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包括了语言直观、实物直观、图形直观等。例如:教学“平行与平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双杠”插图并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联想)来说明什么是“平行”(比如“铁路的两根铁轨”、“斑马线”等)。因为铁轨、斑马线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已经认识。所以通过这样的图形和语言,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想”包括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对信息的加工改造。因此思维也要以感性客观事物为基础。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学中。学生在有效地接收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平移与平行”这节课中的“试一试”2来说明,在此处用到了形式思维。所谓形式思维就是凭借概念,并按形式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思维。其过程为:概念一判断一推理。首先,通过有效的“听”、“看”,学生已经理解了“平移与平行”的概念,并且认识了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接下来要让学生找出:“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在学生的脑中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推理过程:平移或平行(概念)-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判断)-小鱼平移前后其相对应的线段也是平行的(推理)。通过这样的形式思维过程,学生便能很快得出答案了。又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常常用数手指头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动作思维。在讲故事的时候,讲故事者借助的便是形象思维。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的关键在于脑中旧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若课本上没有插图,学生要凭借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展开想象来形成桂林山水的形象,才能顺利地学习课文。虽然有些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桂林山水,但在他们的脑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关于青山、河流、小溪等表象,所以当他们读到文中关于描述桂林山水的文字时。脑中的这些表象便会自然再现,同时自觉地经过选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生“自认为”的桂林山水的形象。表象的数量越丰富.质量越好,形成的形象就越接近真实的桂林山水,反之就差得越远。学生在读课文时产生了再造想象,甚至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再造出符合该对象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不但能如此,他们还把“桂林山水”的表象通过思维中分析与综合的作用与其他事物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在自己的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创造想象。想象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讲”、“做”要以“看”、“听”、、“想”为基础。
其实,“讲”、“做”是学习效果向教师、其他学生甚至学习者本人的一种信息反馈,包括了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讲”的同时,一定要辅以有效的“听”。例如:教师让某学生归纳讲述某段文章的中心大意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运用有效的“听”来接收信息,才能知道该学生刚才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他讲得好,其他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可以借此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如果他讲得不够全面,其他的学生可以通过“想”来为他补充完整。这样,便收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样,做练习、讲评、讨论批改也是同一个道理,在此就不详论了。另外,教师亦可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调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
四、以“动”和“静”的转换调节注意力。
“动”、“静”的转换在课堂中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小学生在有意注意下进行学习时注意稳定的程度较低,比不上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因为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因此,若要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就要进行“动”、“静”转换,以使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一直保持。以“平行与平稳”一课为例,在“静”时学生实现了对“平行”、“平移”的理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分“小组”试画出“平行线”,先自己画,再分4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这样,学生的注意便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使学习效果实现最大化。
“动”、“静”的转换要合理,特别要注意“动”、“静”的转换次数不宜过多。次数过多会适得其反,会分散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注意力,从而使学习效果下降。在“静”的时候要提高学生注意稳定性的程度。如果学习的内容是较复杂、有逻辑、生动、多变化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稳定和持久。例如,学生在一幅风景画上所能保持注意的时间的长度,远不如在一部电影上所能保持的时间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提高注意的稳定程度。但无意注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周围嘈杂的声音,一些与学习无关但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声音或事物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习应该尽量在一个安静简朴的环境中进行。反之,利用有利的一面可以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首先,可以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例如:突然停止讲课,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利用鲜明、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凡是与学生的爱好和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或给学生增加新知识的事物都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为利用有意注意深入学习做好基础,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看、听、想、讲、做、动、静”这七个学习要素在心理学方面的简单分析,笔者相信,只要掌握了这七要素在学习中起作用的规律,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师心理研究论文篇十五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
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
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5(10);
[4]李涛,杨寿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1);
[5]姬兴涛,马丹丹等积极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5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