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和能力。然后,我们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确保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及恰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我们要对教学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教案的编写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学习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一
2、难点: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理和方案;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3、关健点:一是存在证明要做好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二是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可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知识进行推导,得出大气压强的值;讨论粗略测大气压方案应围绕p=f/s展开;分析气压计原理时,应深刻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变化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二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掌握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在物理方法上需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生活经验方面需有拔火罐、钢笔吸墨水等常识。学生可能对大气压强存在表现漠然,应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能在受力分析和计算中存在困难,因此我在课前设计有热身训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三
1、体验“饮料是用力吸上来的吗?”,前后形成强烈反差,作出猜想引出课题。
2、经历“拔河比赛”,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列举实例佐证自已猜想。
3、通过类比液体压强形成,分析大气压强成因。
4、通过课件、视频、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并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5、通过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剖析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四
1.让学生初步知道液体具有流动性。
2.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
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4.让学生能用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机翼升力的讨论,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用的学习方法应是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的准备。
投影片、纸条、连通器、水、细棍2根。
六、教学步骤。
(一)新课讲授。
提问:液体和气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可以流动)e板书)一、我们把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
体统称为流体.。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先让我们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
提问:什么叫连通器?
装有同种液体的连通器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观察实验)(见图1)。
再提问:.。
装有同种流体的连通器液面是否一定相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注意观察并思考:
[实验]将水平管子d端的塞子拔去,同时向容器r注入水,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r中的。
水面都低于h,a、c管中的水面高度差不多相同,b管中水面则最低.。
分析:
竖直水柱的高低表示各管各处压强的大小,由于一定时间里流过各处的水肯定是相等。
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液体中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提问思考]。
当气体在流动时,请思考一下流动状态下气体的压强又有什么特点?
[实验]做一个小实验,取两块长方形的纸片,并排地悬挂在两根细棒上,如果在两纸片之间从上方向下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见图2)。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流体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也适用于气体。
即气体在流动时,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流体压强和流速有什么关系?
[学生总结]。
二、流体在流动时,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板书)。
根据我们学习的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谁能解释下面的实验?
[实验]:取一张5―6cm见方的硬纸片,在适当位置剪两个长约1cm的缝,通过纸缝垂直插人横杆的两端,当用嘴向纸面平行吹气,纸片不仅不离开气流,反而会靠近气流,继续吹气,横杆便连续转动.(见图3)。
(如果用带尖嘴的管子贴近纸面平行吹气效果更好.)。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并让学生讨论]。
双手将一张薄纸的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垂下,沿纸的上方水平吹气,手中的`纸会怎样呢?(见图4(a))。
飞机的机翼有何特点?
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空气流速是否相同?
试分析机翼的升力又是怎样产生的?
飞机为什么能够飞上天空?(见图4(b))。
(出示投影片并引导学生总结:
(板书)三、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飞机飞行时,机翼上下方空气流动的快慢不同。
机翼的上下方产生的压强差是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二)总结、扩展。
组织分析讨论:
出示投影片(列出以下问题1、2、3、4)。
1.喷雾器为什么能喷水?(见图5)。
2.简易淋浴器为什么能把热水“吸”上去。
答案:有些家庭用的简易淋浴器,把吸水管放进热水桶内,打开水龙头,当自采水从导管里流过时,热水就会被“吸”上来,与冷水混合,再从喷头喷出.此时,热水为什么会自动上升呢?流动的液体里存在着压强.压强的大小跟液体流速有关.液体的流速越大,它的压强就越小.当导管内没有自来水流过的时候,吸水管内外气体的压强相等,都等于大气压强.根据连通器的原理,吸水管里热水与桶里的热水相平.当导管里有自来水流过时,吸水管内热水上方气体的压强变小.管内外产生了压强差,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热水在吸水管内上升,与冷水混合后,从喷头喷出.;冷水流速越大,管内气压越低,管内外压强差越大,热水流进导管中越多,它与冷水混合后的温度就越高.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自来水的流速,以调节喷出的水温高低.(见图6)。
3.机翼升力跟掀房顶的风力。
4.轮船为什么会相互吸引?
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解释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
七、布置作业。
小实验:水管喷枪(见图8)。
八、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五
我的设计始终贯穿有趣、有效,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课至少要做到这两点。下面我点评本节课的三大特色:一是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为学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应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给学生视觉体验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愿望。二是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前热身、课堂检测、探究实验、学生小组讨论、计算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三是大胆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并有所测重,同时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目的性很强,确保教学有效、流畅。
而其亮点也有四:一是课题引入较新,二是拔河比赛将学生情绪推向高潮,三是探究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由各小组形成方案,交流后针对实际问题予以解决,突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受力分析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六
1、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b),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a和pb,则()。
pb;。
2、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在20的6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圆满完成了七千米级海试实验,最大下潜深度为7062m,当蛟龙号下潜到7000m的深度时。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七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3、通过探究活动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用"假想液柱"模型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2、通过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教学过程。
:
1、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b),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a和pb,则()。
pb;。
2、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在2012年的6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圆满完成了七千米级海试实验,最大下潜深度为7062m,当蛟龙号下潜到7000m的深度时。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八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九
1、知道大气有压强;
2、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演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提问:(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可以参考课本)。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五)小结。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实验探究法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一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二
教后记本人对自己的这堂课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在学生桌子上放上两杯水,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物体的冷和热,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教材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我考虑到我们物理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必定会发现自制温度计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应用。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进行教材特殊处理时所无法达到的,我自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再就是在学生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完水的温度后,自然地引导到我们在生病时,需要用体温计量体温,能不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体温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如何改进?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体温计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更加明确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做到了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并在互相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实验效果的最优化。从一开始的温度的引出,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学生们的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我只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堂课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三
今天在本校听了朱老师《大气压强》一课,对于朱老师的课说下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是浙教版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第3节的大气压强。
这是在学习了固体压强、液体的压强之后,再学的气体压强。本堂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气压强的存在;2生活中的大气压强及应用;3、马德堡半球实验。朱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自主实验和课堂设疑,还有学生的分组讨论,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朱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大气压的存在实例和通过大气压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并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气压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朱老师用课本中的覆杯实验引入,大胆地把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实质,也就是在实验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让学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从而引出了大气压的概念。这样的改变让学生从单纯的观察到自己亲自动手,参与度更广,学生的专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为什么纸没有掉下来?”“是不是因为水吸引了纸片,所以没有掉下来?”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大家用桌上的仪器,设计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并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不仅教给了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说,朱老师用“魔术”:将矿泉水的空瓶加了热水,再倒掉后盖紧瓶塞,使瓶子变形;还有用嘴吸纸杯,吸管喝饮料等。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实用性。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意见和建议。
1.在学生实验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纸杯,可以使学生看清杯中是否还有空气。
2.教师在讲解时,没有将“大气压”讲解清楚,“大气压”到底是“大气压强”还是“大气压力”这个基本概念。
3.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时,如果先让一位女同学来拉,再让班里力气大的2个男同学来拉,可能反差的效果会更明显。
4.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在时间分配上欠合理。教师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指导,控制好活动时间。教师的语速过快,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不足。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四
(1)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能用该公式简单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通过观察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解释帕斯卡实验,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橡皮膜玻璃管液柱平衡实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替代的思想,了解它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逻辑性强、科学严密的特点;
(2)通过帕斯卡实验的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用液体压强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演示简易压强计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实验得出的结论。回忆并回答液体压强的特点。
强调:得到的这个规律是定性的,我们能不能具体测出液体内部一点上的压强是多大呢?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方案?对于定量测量,开始时,学生可能缺乏思路,在教师提醒下大胆猜想,慢慢接近主题:
提出方案环节衔接不上时,教师适当分解问题,如:
(1)橡皮膜凹进玻璃管中受到哪些力?
(2)橡皮膜受到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被压进玻璃管中去。
(3)能否从受力平衡入手来测量液体给橡皮膜的压力?
(4)可以给膜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与压力平衡。测量这个力的大小就能得到液体压力的大小。
(5)压强怎么计算?
(6)压强=压力/膜的受力面积;往管内加一定的水或沙,它们的重力等于压力。
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实验方案。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综合思考形成设计方案,写在设计卡片上。
请学生报告自己的实验方案或对各个问题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改进。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基本形成合理的定量推理思路。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水gh水柱。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进行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平衡时管内水面与烧杯水面的关系。
提示:加入水时,水柱的高度就等于膜到液面的距离,即对应位置的深度。
这也和我们以前得到的结论“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是一致的。注意到最终管内水柱与液面相平。
最终明确公式中常用的h即为液体该处的深度。
3.推广结论推广得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指出推广公式的物理意义,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结合公式,分析影响液体压强的几个因素。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有:液体密度、该处深度和重力加速度。
二、帕斯卡实验一定量的水改变深度将会得到不同的压强值。帕斯卡实验刚好验证了这个结论。
演示以下实验:观察现象,关注实验现象及结论。
缓慢提高漏斗,达到一定高度时,气球破裂(课前注意反复试验,把握好灌水量,不要在提高漏斗时再加水)。针对教师问题积极猜想:
(1)提高漏斗,不会有变化;
(2)提高漏斗,气球会破。
提问:气球怎么破的?是什么使它破的?
听取学生的解释,适当总结。一些同学能够根据压强公式解释现象。
引入数据讲解书上例题。积极思考例题计算过程,对实验现象及原因有更深的理解。
引申提问: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帕斯卡实验的现象发生?我们是怎样利用液体这个特性的?展开讨论,举出类似的例子。或在教师提示下将关注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课堂小结(1)液体内h深度的压强公式;
(2)定量计算及定性解释帕斯卡实验。
四、课堂练习讨论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3题。
【实践活动】。
(1)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做帕斯卡实验,加深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2)收集关于三峡大坝的相关资料,包括坝体的形状、高度、宽度等数据及坝体设计原理等,形成小型书面总结。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法学法: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六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七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听课是老师之间交流经验的重要方式,通过听课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听课报告,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听课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线索清晰,教法学法选择合理有效,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容量的新知。
1、教学模式选择合理恰当。
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徐老师选择了过去的“设疑、探究、发展”和我教研组现在的科研课题“自主、探究、展示”教学模式,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优点集结,使用到本堂教学中。
2、处处体现出预习的有效性。
学生利用提纲进行自主预习后,学习目的明确,活而不乱;展示环节学生利用预习提纲解说到位,尤其是一个男生在展示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时,思维严谨,提问恰当,如果没有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3、难点突破时,教师点拨及时,拓展到位。
在学生讲解液体压强公示的推导过程前,教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降低了讲解的难度,进行思维的引领,是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展示;得出公示后,及时进行“高度、深度”的易混点拓展,抓住了教学的最佳时机。
1、学生分组展示实验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把器材拿的高一些,以防止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2、建议把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压强的实验放手由学生完成。
八年级物理液体压强教案篇十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压强》,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首先,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
【设计意图】正如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这样的问题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我将分别演示两组实验:(1)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两个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2)实验保持与上一次乙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
我将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说明: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定义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有名称: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这样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最后讲授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板书),我通过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说出: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我将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新课讲授完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这个题目也能将本节课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在小结时,我会结合板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作业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过渡句)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由易到难的排布,重难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67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