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重要的反思环节,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是每个读者面临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是有区别的。小编为大家筛选了一些精华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彩的人生,这个“多彩”或许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过着与世无争,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这次,我要与大家谈的就是一个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着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活法,有快乐地去活,坚强地去活,奋斗地去活等等,你有没有想过你就应需要活出一个怎样的人生呢?这问题是我提出的,但暂时连我自个儿都拿不定一个想法,也许这实在很难说,有人会问:“这可不是自己来决定的。”但是,我要说,这掌控权还是在你自己的手里,你的各种因素都会改变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虽然这次我的主题不合“科学”。但,推荐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活着》。
这是一部小说,简朴的语言塑写了划时代的家庭杯具。美国的《明星论坛报》评价说:“你只要读到一半,就已经确信它是不朽之作了。”真的,我一拿起书就越发越想往下看。
作者是当代作家余华,9年出生于浙江杭州,曾从事过牙医工作,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主人公福贵起初是风光的少爷,可正因无顾忌,在外面吃喝嫖赌,把他父亲的2多亩地全抵债给了别人,毁了家人幸福的生活。贫困中,他最后醒悟,可已经迟了,父亲被他给气死了,之后母亲相继死去,温柔可怜的妻子家珍,过度劳累,骨瘦如柴,最后死去。这也许就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到最后,福贵7个至亲全被他亲手埋藏起来。只剩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和一头老黄牛。
福贵历经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只是十分单纯地为活着而就活着。
余华告诉我们:学会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承受展此刻面前的无聊,平庸和困难。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二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纵观全文,当福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福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三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们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于是,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跟随作者的笔调,目睹了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看到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角色们却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让我感触最深的却是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的是“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这个饱尝艰辛痛苦的人,如野草一般地活着,没有抱怨生活,也没有感叹自己的命运,只是近乎平静与悠然。
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也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正如我们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其实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四
《活着》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这样,福贵还是活了下来,活着――心中永存希望,只要心中有希望,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作者在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自己去感受生活,不可以看别人是怎么说的。希望在心中是不会破灭的。
书中的福贵小时候家里非常的有钱,他经常出去赌博,把所有的钱都都赌光了,那时的福贵还不知道挣钱的不易,当赌完所有的钱财时,福贵的爹死了,娘病了,福贵才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福贵变了,在国军遭到攻击的时候,福贵活了下来,为了活下来福贵也是遇到很多的不幸,家珍生下了凤霞,当福贵回来的时候,凤霞已经会说话了。
后来家珍又生下有庆,有庆给别人输血时,生生的被输死了,有庆的死对福贵的打击很大,但是福贵依然选择活下去。家珍病了,病的越来越严重,可后来又渐渐的好起来,福贵的日子也慢慢的好起来了,但是凤霞又因生孩子大出血死去了,家中只剩下二喜、苦根、福贵,但好景不长,二喜又被压死了,苦根吃豆子太多撑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了,但是还是没有放弃生活,坚持活了下去。
福贵这一生应该说是幸运的。因为经历了中国多次的大变动,他都活了下来,同样,他也是悲惨的,亲人们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但是他心中依然选择活着,没有放弃希望。《活着》结束时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东西。福贵可以说就是一个英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可福贵的一直坚信活着、乐观的活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活着》告诉人们的就是福贵的那种精神吧。
《活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坚强的活下去吧,并且乐观的活着,快乐的活着,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只要快乐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只要快乐的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五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
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六
在一个清幽的小城里,住着这么一户人家,硬朗勤劳的祖父携灵动活泼的孙女相依为命。从他们流淌出来的是茶峒人的质朴纯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是底层人民的清贫单一,更是那个时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糅杂在这个时代里了。
又许是底层人民的孤苦,一个意外造就了翠翠。她灵动,跳脱,却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为她清苦,她会羡慕大家女儿受伤的银镯;因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强,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爷爷不在,你将怎么样?”还是那种浓烈的悲伤,在瞬间攫住了我的心,这句话在我看来完全变成了“翠翠,爷爷不能许你更好的,倘若爷爷去了,你又该怎样在这里立足?”一种至深的爱晕开来了,一种质朴的、微带苦涩的爱。
更许是天命。天命,多么简单的两个字,我却从《边城》中领略到一种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爱情,祖父被困在了王乡绅下人编织的谎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后的机会,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么?她没有输给辗坊,没有输给王乡绅,她只是输给了天命。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与不谙世事在作崇。
怨谁呢?怨天吗?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画卷,这幅画卷极生动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这作品或许只能给他们一点怀旧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过着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沈从文如此说道。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七
《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看得也平静,应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可是的生命。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活着读后感高中25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暑假里,我读了《活着》这本书,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活着的意义……。
正如作者所说:“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我想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在这部作品中,富贵因为好赌,输光了家产,却侥幸逃脱土改枪毙地主一难;老医生被打成了反革命,结果医院没人会治疗;春生参加了革命,最后却被右派分子害死……冥冥当中,这似乎都是命中注定。
正如中国的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将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也是一个深刻的道理。
余华给主人公福贵的人生苦难找到了的缓解之路——忍耐!这就使得这部作品的叙述都因这种宽阔的忍耐而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
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苦难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含着一切。不论多大的苦难降临,福贵都把它化解在无边的忍耐中,最终达到与孤单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正如书后所说:“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上个月我看了《活着》这本书,它使我受益匪浅,无疑是心灵上的起伏。《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两语能够诠释清晰的。我只能说那么一点点感悟罢了。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时代、“”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80年后的年轻一代了解什么是“”。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是应该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引思吧。
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我们看不到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取向。
“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
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它并不像某些人所讲的那样美好,并不像某些歌曲所颂扬的那般幸福,他们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快乐,而广大农民却是很艰难的。现在的“三农”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我想,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极富热情地关注这个社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关心他人,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2003年的sars,2004年的禽流感,2008的冰冻灾害,所有的一切让我感觉到了活着的艰难,我们并不比“福贵”老人幸福多少,所承载的压力与顾虑是很大的。《活着》当中的余杰、何清涟,是他们让我们感知社会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有一丝光在暗暗地照着。即便生活再困苦,我们还是可以像“福贵”一样,很好地活着,人生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活着》确实被赋予太多的内涵,无疑是一种享受,它让我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也许是终生受益吧。
《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徐福贵的老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出身良好的富家子弟,但却因为赌博、上j院,而输光了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地,把祖祖辈辈住的大房子也抵了出去。他的父亲因为儿子的不争气,气得病重,最后因为从村口的粪缸上掉下来而摔死。自此,他从一个富贵人家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要从别人手中租田的佃户;他开始有悔改之意,便想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
他的母亲也老了,最后病重。他的妻子拿了几块银圆让他去城里请郎中。可郎中没请成,却被一个国民党的小小的连长逼去拉了大炮,成了一个没天都不知自己能否见到明天太阳的炮兵。
炮兵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粮食都要争抢着吃。好在认识了两个朋友,生活也就不会太过乏味。(虽然其中一个叫老全的人还未摆脱那样黑暗的生活就先在战场上死了)。
他们这一连的炮兵从不打仗,却也每天有成批成批的人死去。好不容易他和他的另一个朋友春生捱到了全国解放,他领了共产党团长给的盘缠,踏上了归家的旅途。
他回家了。在这两年玩命似的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这个小茅房。他看见了他的女儿、他的儿子,还有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当天晚上他夜不成眠,搂着妻子在门口看着星星想了一整夜:我回来了。
悲惨的生活从此开始。
他的母亲在他离开的两个多月以后就死了,现在他要和妻子一起养活两个孩子。可是他的儿子徐有庆毕竟要读书,家里的口粮就成了问题。他的女儿徐凤霞因为小时发高烧,留了后遗症,从此变成了聋哑,不然到了出嫁的年龄不会没人来提亲。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把女儿送人。
他的妻子虽然不舍,却也被生活逼迫,把女儿送给一个老夫妇那里干活。他的女儿偷偷跑回来了,可他送女儿回城里,就快到时,他却忽然心疼他的女儿了:他的女儿很懂事,他不舍得送人。于是,便背着女儿回家。当晚,他告诉他妻子:"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他们一家靠者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生活着。虽然贫穷,但他始终不抛弃人x中最使人温暖的那一面。
可是,噩耗却紧接着传来。他的妻子得了当时无法医治的软骨病,渐渐地干不动活,又变得走不动路,最后连一根针都拿不牢了。他的妻子本以为她会先行离开家人。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儿子才10岁,小小年纪便魂归西天。
他们村的县长的妻子因为生孩子时大出血,急需输血。但却没人的血型对得上。碰巧,他的儿子的血型正好相同,于是,医生便开始抽血。本来现在未成年人是不允许献血的,且献血的血量有一定的限制。可是当时的医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可以说是根本没有道德。这血一抽上就停不下来了。他可怜的儿子徐有庆就这么被活活地抽干血,死了。
埋了他儿子,他始终不敢告诉他妻子。但最后他的妻子还是知道了,哭得伤心欲绝。时间是治愈心病的良药,渐渐的,想起他们的儿子也只是悲伤一下了。他们便开始烦恼怎么才能找个好婆家,把他们的女儿嫁出去。终于,在同村村民的帮助下,他的女儿凤霞嫁了个好丈夫。女儿虽然是个聋哑,但他的女婿仍是十分疼爱他的女儿。不久,他的女儿就怀孕了。
这本事一件喜事,可似乎到了他们家就成了丧事。他的女儿分娩时,却也因为大出血,而永远离去。
女儿生了一个男孩。他的妻字看着她的外孙这么可怜,刚出生就没了妈,便给这个男婴起名为"苦根".
真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他的妻子原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却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女双双在自己前面死去。不久以后,她也撒手人间。
他的女婿自从他女儿死后,就把苦根当命看。他的女婿是个搬运工,天天上工都背着苦根。好了,等到苦根会说话、会自己走路、自己玩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也丢下他命归西天了:他的女婿是被两跨水泥板活活压死的,整个人被压得扁平,成了一摊肉酱!
他就承担起了养育小外孙的责任。
苦根一天天长大,也渐渐懂事,会帮他外公做一些田里的活了。这自然让他十分高兴。可天不尽人意,苦根有一次发高烧了,他却浑然不知,等到烧得厉害了,才知道,他的外孙生病了。当时家里多穷,跟本没钱买药。听说姜汤可以治感冒、发高烧,他便去弄了碗姜汤来。可有觉得这样太苦太辣,就又向村里人借了一点糖。本来要还,别人知道他家的处境,可怜他,也就叫他算了。
外孙喝了姜汤自然好了许多。他就为自己原来外孙生病了都不知道而感到内疚。于是煮了一大晚豆子放在桌上,还放了点盐(当时的糖和盐对老百姓可都稀有着)。他可怜的小外孙,就因为这么一碗豆子,而活活被撑死!
自此,这么一个贫困的家庭就破裂成如此,全家就只有他一个人还活着。
于是他买了一只原本要宰杀了的老牛做伴。"两个老不死"就这么过着平凡的生活……。
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愿在回首。可这位老人却依旧如此详细得同作者娓娓道来,仿佛在活了这么一段人生。
且不说这个,许多人,遇到一点生活的挫折就喊"活不下去了",更何况是老人遇到的这种艰难: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可老人依旧活下去了,而且活得充实、快乐。所以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我们不可能要做一只胆怯的蜗牛。
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
要知道,活着,就是在创造生活。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八
我捧着这本被许多国家翻译成的《活着》,像是捧着一颗朴实淳厚的泪滴,明亮但是飘荡着浑浊的埃土。细细读后,感动不已。
余华笔下的"福贵"以自述的口吻向读者展现了他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及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一个纨绔子弟因为种种玩世不恭的行为导致沦落为一个穷酸劳苦的农民。本满满的家,亲人却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去,留下更多的是悲苦的离愁。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活的希望,继续坦然生活。
也许命运的惩罚过于残酷,先使"福贵"倾家荡产,失去了财富与地位,之后再断了他的陪伴与幸福。命运的安排,可能总是有些不尽人意,但活着,坦然地、乐观地活着,才是我们的追求。
梵高与命运的搏斗、苏格拉底对真理的渴望、狄更斯对生活的态度等都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告诉我们前进的目标以及奋斗的方向。一个人的一生是汗水与苦难打造起的精神堡垒,没有层层的磨砺和坚持就会使堡垒一塌涂地。生命是有离别的见证,生活是有坎坷的伴随。当一步又一步地走向自己想到达的巅峰,但又不小心一落千丈,此时应静放平心态,放手一搏。
曼德拉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苦难伸出魔爪使他贫穷潦倒。他从小就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目睹当地大酋长解决部落争端时的无能为力,但他不在乎世上的飞短流言与压迫,顽强地活着,点亮心中的明灯,和"福贵"一样有始终不变的信念:活,为自己、为家人、为一切美好高尚的事情而活!
《活着》这本书以真切的描写将"福贵"这个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让人深受感染的地方是老人在拉牛耕地时喃喃道自己亲人的名字,同时鼓励自己像老牛一样勤劳,表达的是他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他的执着与坚持。
移情换景,在学习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大的困难却总是畏畏缩缩不知道向目标前进。生活的态度应当是乐观和知足,但绝对不等于放纵自己。活着,更应心怀信念与激情,活出真正的精彩。
从余华的作品中,我读到了民风的朴厚,但也见到了不少旧时期的坏习俗。世界存在着真善美,也少不了假恶丑。我会时刻记住余华的一段话:"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正是作家的真情写作,让我领悟到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九
炎热的一个夏天,酷暑难耐,打着蹭空调的目的,我带上自己心爱的诗集来到了书店,准备在这看看诗集,写写诗。进入书店后,在琳琅满目的书架浏览时,看到了余华的《活着》。曾经有朋友知道我喜欢看书,推荐过这本,但一直没有去看。翻看几页后,作者余华在开篇便以“我”为第一视角,讲述着在乡村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这让从乡村走出来的我倍感亲切。直到在池塘边,“我”遇到了一位犁田的老人——福贵。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与“我”讲述了自己一生的心酸和坎坷。
我深深地被书里的故事吸引,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了。
记得老舍先生说过:“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而读《活着》,却是作者余华让我们通过文章,如身临其境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立着的美好的人物经受生活的苦难后,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倒下!
作为一名年轻的普通教师,《活着》里每个鲜活的人物中,让我最难过、最难以走出书本的是福贵的孩子——有庆。看到这个名字,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想到这个名字,就会有一个提着鞋子的、像风一样的孩子向你奔来。这是一个又善良又懂事,让人特别心疼的孩子。他是那么地热爱生活,热爱身边仅拥有的事物。他爱他的小羊,是那样的无私,就像羊妈妈疼爱着她的孩子。但是在旧社会里,这只可爱的、唯一的小羊却被无情地充公。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有庆对小羊的爱。他依然每天奔跑着去割草,奔跑着去喂小羊,再奔跑着回家,如此往复。有庆是这样的纯真、可爱,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他的一丝温暖,让读者得到了一线希望,甚至会去想着变成这只可爱的小羊让有庆来疼爱,去感受这个提着鞋子奔跑、像风一样的孩子的爱。
是这样的奔跑,让他成为当时奔跑最快的孩子。我沉浸在有庆的丝丝幸福中,我以为,福贵的幸福要来了,苦难终于到头了!然而,一场人为的悲剧再一次让我深深地痛苦,这个奔跑最快的孩子,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却因为现实的残酷,搭上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县长夫人生孩子需要血,这些娃娃们都拼命地去献血,生怕轮不到自己头上。奔跑得最快的当然是有庆,一开始有庆并没有得到这个机会。待到一次一次的匹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有庆终于得到了机会。
歹毒啊!这些没有人性的医生啊!眼里只有领导,只有领导的亲属!领导的命才是命!领导的亲属才有资格活!他们给有庆抽血,亲眼看着有庆嘴唇发白,亲耳听着有庆叫着喊着头晕。但是他们还在抽血,他们拼命地抽血!他们面目狰狞地看着,活活地把有庆抽死了!抽死了!这是什么世道?这哪里是医生?这是世界上最歹毒的.屠夫!整个宇宙最可怕的刽子手!福贵的有庆啊,我们的有庆啊,善良懂事的有庆啊,就这样被活活的毁灭!他是那样的幼小,他对世界还有那样多的好奇,他的善良并没有换来公平地温柔对待。
我们的有庆,匆匆地奔跑而来,又被迫匆匆地离开,离开这个残酷的旧世界。
活着,对有庆来说,来到世上走了那么一小遭,就是来遭遇苦难,忍受着非人的生活,却又在苦难中悲惨的死去。这就是作者余华让我们看着这个立好的人物,生生的被迫倒下。
福贵的父亲,被嗜赌命的福贵活活气死;
宝贵的女儿凤霞,因难产大出血而死;
福贵的妻子家珍,接受不了女儿的死,随她而去;
福贵的儿子有庆,活活被抽血抽死;
福贵的女婿,在工地活生生被砸死;
福贵唯一的外孙孙苦根,却意外的被豆子胀死。
看到福贵这样的人生,我不禁在想,这样的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意思?活下去还有意义吗?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是为了亲手给他的亲人们送葬,送走一个又一个。
这世间没有福贵可留念的人和事了,死去的人已经一了百了,而活着的福贵呢?活着对他来说只是意味着忍受,剩下自己在这个可怕残酷的世界里独自前行,无依无靠。他见证着所有人的苦难,他遭遇着所有的苦难。但他还依然那样长久地活着。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爱情,甚至连一丝丝生活的希望也被无情地剥夺了。
可福贵依然长久地活着。最后,他找了一头和他一样命长的老牛一起活着,他给老牛取了自己的名字——福贵。我找不到福贵和老牛继续活着的理由,却也找不到一个他们死去的理由。好像,生命就仅仅是生命,它就被搁置在某一个角落,就只有这样慢慢地活下去,没有缘由地活着,也没有死去的理由。但是,又能看到福贵也并不是麻木地活着,当他找到老牛“福贵”时,又能在某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一点光亮,微弱的照着前行的路,这条福贵为自己、为老牛铺下的最后的路。
当阳光照耀时,远处依然能看到步履蹒跚走来的福贵和老牛,依然能感受到生命在颤动;依然会有希望和慰藉在心中涌动;依然能感受到活着,本身就是希望。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十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无遗憾!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起福贵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__,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十一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子,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只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该让现实决定我们怎么活着,而是应该自己决定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面对选择,只有保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才不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己,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悲剧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面对的发现,原来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对于悲剧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悲剧,喜欢被这种悲剧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十二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死亡是生命逝去的方式,是终点,亦是起点。而活着,活着是生命存在的证明,但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个问题,也不是个问题。
福贵是《活着》这部小说中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是因为原先美好的事物被毁掉了。福贵原本的生活究竟是幸福还是悲哀,这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生活不停的变故,是悲剧的来源,福贵好赌,把家产赌光,从地主的儿子变成了下地干活的农民,因此导致父亲崩溃掉入茅坑,再也没有发出声音,接下来福贵的人生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种种苦难的福贵,感受过幸运来临,也感受到了生命离去的无奈,自己的父亲母亲儿子老婆女儿相继死去,生活仍旧继续,福贵还活着,他还活着。
你说无一亲人的福贵,这只是苟活,可你怎知他是在苦难中熬着,而不是在苦难中幸福呢。以往的种种回忆,似乎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不像其他的乡间老人,对自己以往的人生一问三不知,似乎那段人生与自己毫无相关。他可以绘声绘色的描述,他可以徐徐道来,他的曾经,他的人生,他最终为自己而活着。
有人说他其实算是一个恶棍,在生活富裕之时,他吃喝玩乐、好赌成性、不顾家庭、戏弄老丈人。可他何不是为自己而活着,在亲人全部离去的天昏地暗中选择死亡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情,可他还是选择活着。
我不知道他在当地主儿子时过着的那些一天天随风飘去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幸福,但是我认为他在苦难中,在有真正的活着的感受时,他是幸福的。
我们的人生也许没有那么戏剧化的苦难,没有那么多的坎坷。但是活着,为何而活,为谁而活,是人生始终要探寻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前进的一个理由,一个原因。生活总要继续,最终我们总要为了自己而活,身边的人会离开,会离去。而每一个鼓起勇气生活的人,我们都应该明白,活着不仅仅是活着,为自己而活的真正含义,需要实实在在的生活去实践,来活着。
活着读后感高中篇十三
《活着》给我的是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并让老去的福贵永远活在我脑海里。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所以,他写活了福贵。生命的存活,需要空气、水、粮食、光等等,那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毕淑敏在大学里讲课也曾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她是这么回答的:“活着本身并无任何意义。”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然而她又开口:“但是,我们要创造出一个意义!”人是有七情六欲,我们总有一些东西可以支撑生命的重量。没有可追求的意义,那和只懂吃与被吃的兽类有何区别?新闻上报道的落网贪官,在我眼里,他们有金钱,有欲望,有豪车,就是没有追求的意义。当一个人的脑子被利欲罪恶塞满,难道不可怕吗?活着,大概不只是肉体上的满足,还要有精神上的洗礼。
福贵的悲剧有目共睹,前半生荒废家业,后半生大起大落,痛苦接踵而至,余下个和老牛相伴的晚年。余华的文字织出温情,又残忍的撕碎它。我不明白,这样一出悲剧能给人什么正能量?后来我想:人常说“乐极生悲”,没错,只有到达极点了,才能有不一样的东西滋长出来。就好比福贵令我极其唏嘘的一生,但我忘不了,第一章里这般描述福贵的脸庞:“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瞧,福贵还是笑着的,还是活着的。
夕阳里,田埂上,老牛累得垂头,福贵在平淡的讲出他多灾多难的大半辈子。几十年过去了,唯一不变的是脚下的泥土,唯一没有离去的是他。一起痛苦都随风散走,生命脆弱而又顽强,原来,为了活着,就是活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75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