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1:18:13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汇总15篇)
时间:2023-11-05 11:18:13     小编:文锋

总结是沉淀思考的结果,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应该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更加注重对解决方案的实操性进行分析。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高质量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一

如今素质教育虽然全面普及,但是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也有很大差异。城市幼儿园教学设施完善、对教师水平、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音乐教育的普及水平也处在比较均衡发展的水准。然而乡镇幼儿园却普遍存在教学设施缺失、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然而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和客观原因影响,我国虽重视教育的成果却缺少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若不及时调整陈旧的教学方式,并加大学园教学设施建设,则很难使音乐教育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1]。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发展进程中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鉴于此种情况,我国不断在进行教育改革,以期能够为我国广大学生队伍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服务。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音乐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欣赏特性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因此音乐教育也成为了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简要地阐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作用。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其不仅具有很好的审美欣赏作用,也被应用到学前教育中,旨在通过学习音乐陶冶学前儿童的情操,也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如今已经成为学前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得到广泛的普及实施,但由于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和不足,此种情况也导致了我国学期儿童素质教育发展缓慢,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三

3、不走光跳,吵吵闹闹,吃虫吃粮,功大过小。(一动物)【谜底】麻雀。

4、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一动物)【谜底】蝴蝶。

5、有枪不能放,有脚不能行,天天弯着腰,总在水里游。(一动物)【谜底】虾。

6、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走路像公子,说话高嗓子。(一动物)。【谜底】鹅。

7、腿长胳膊短,眉毛盖着眼,有人不吱声,无人爱叫唤。(一动物)。【谜底】蝈蝈。

12、面孔像猫,起飞像鸟,天天上夜班,捉鼠本领高。(打一动物)【谜底】猫头鹰。

19、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打一动物)【谜底】蝉(知了)。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四

2.1促进德育发展:音乐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快乐,也能使学生通过音乐认识生活认识自然,并且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学习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如今教育改革的实施使得我国教育不再单调枯燥,因此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增加了很多其他的环节,如游戏、音乐表演和律动等,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很多优秀的品质,如尊敬长辈、热爱大自然、互敬互爱等。

2.2促进身体素质发展:当代儿童相较于从前的儿童而言,虽然拥有了很多电子设备可以供其玩耍,但却使儿童缺少了很多户外体育活动的机会,这对于促进儿童身体健康、血液循环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作用。而音乐需要儿童开口发生,通过声带的发生振动带动机体相关方面机能的协调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则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来调整儿童呼吸的频率。从心理方面来说,音乐可以带给人愉悦放松的精神享受,因此学习音乐也可以使儿童处于愉悦满足的状态,幼儿在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时更会随着音乐蹦蹦跳跳,跟着节奏有频率地进行呼吸和肢体动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心率稳定和血液循环。另外,幼儿音乐教育中往往会以舞蹈、音乐游戏或体操等配合教学,在此种情况下也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协调性[2]。

2.3促进团结精神:自我国施行“少生优生”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导致了现代很多儿童均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往往会受到家长更多的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于儿童今后融入群体生活来说是很不利的。音乐教育中通常需要儿童进行合唱,在合唱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使儿童受到约束,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也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来实现,使儿童逐渐了解团体精神的意义,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2.4促进感知能力发展:音乐教育中不只包括听、唱、跳,也包括学习五线谱以及其他的乐理知识,通过学习五线谱可以使儿童锻炼认知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也可以增强其逻辑性的发展,而通过唱、听等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听力、发声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听觉、视觉等都是人类重要的感知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2.5促进左右脑功能开发:左右脑对于人类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支配以及辅助作用,不难发现在众多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左右脑发展失衡的现象,此种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教育形式也存在一定关系,传统教育中并不存在儿童前期教育,这也使得学生在正式进入教室学习时已经养成了一定的习惯,而在进行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以及生活习惯,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左右脑发展尽量平衡,音乐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人类左右脑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学习音乐并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改善左右脑发展不均衡的状态[3]。

3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负责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音乐教育能够充分渗透到早期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丰富幼儿的音乐领域的相关活动。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尚未得到全面的完善和实施,因此全面普及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五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来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课程。具体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类问题,因而,它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学前学生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直观具体地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此外,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前学生应能掌握幼儿园科学类和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设计和评价等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的认识,从而具有进行幼儿园科学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开展有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初步技能。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的内涵;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和意义;熟知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理解幼儿学习科学的典型心理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和意义。

难点:理解幼儿学习科学的典型心理特点。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4.怎样学习本课程。

第二节科学是什么。

1.科学的界定。

2.科学的特征。

第三节儿童怎样学习科学。

1.好奇性。

2.探索性。

3.动手性。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了解当前关于儿童科学教育的相关重要理论,熟悉当前集中有影响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实验。

(二)重点和难点。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知识分类理论。

第二节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1、发展阶段论。

2、学习与教学。

第三节维果斯基关于概念形成的理论。

1、概念的形成2、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第四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2、教育措施。

1、“探究—研讨”教学法及其启示。

2、“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及其启示。

作业: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了解制定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三大依据;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年龄的阶段目标。

(二)重点和难点。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确定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2.依据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理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依据;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范围;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与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与方法。

难点:掌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与方法。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依据。

1.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的主要精神。

3.适应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4.遵循科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1.关爱、探究身边的有生命物质、探索无生命物质及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关注、感受、探究身边的自然科学现象。

第三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与方法。

1.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要求。

2.选编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具体方法。

作业:选择一所幼儿园,调查该园本学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概况,做好记录,并用本章知识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各类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工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灵活运用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各类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工作。

难点:能灵活运用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各类科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工作。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2.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第二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2.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第三节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2.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指导。

第四节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2.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作业:结合实习观摩,任选一堂科学教育课进行记录和评课。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了解幼儿数学类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内容和目标;掌握数学类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技能;了解各年龄段儿童数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数学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的基本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数学类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技能。

难点:掌握数学类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技能。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数学类教育活动的概述。

1.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2.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意义。

3.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数学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3.认识几何形体。

4.量度教学。

5.等分。

6.识空间方位。

7.七、认识时间。

作业:制定一份“5以内数的加法”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掌握并理解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特点、价值和类型;具有设计与组织幼儿园自然角教育活动、科学活动区教育活动、数学角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合理设计区域科学教学活动。

难点:能合理设计区域科学教学活动。

(三)主要内容。

1.区域活动的含义。

第二节自然角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1.自然角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2.自然角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自然角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第三节科学活动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1.科学活动区活动的概述。

2.科学活动区活动的设计。

3.科学活动区活动的组织指导。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儿园科学游戏的基本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科学游戏设计与指导的基本方法。

难点:掌握科学游戏设计与指导的基本方法。

(三)主要内容。

第一节科学游戏活动概述。

1.科学游戏活动的含义。

2.科学游戏活动的价值。

第二节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1.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

2.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

四、建议教学参考书。

1.吴新武等编著,《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施燕编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张慧和、张俊著,《幼儿园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徐苗郎著,《我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模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6.《全国幼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例评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本课程的考核由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构成。平时作业由四次作业的平均成绩构成,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期末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期末考核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科学教育类型,设计一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教案。

上述作业和期末考核内容均以电邮的方式交至:yunshu125@。

交稿的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6日。

若有任何疑问,请询问:***李雪老师。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六

学前儿童科学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应从早期开展进行,以适应和推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全面贯彻《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纲要》。方针政策的实施,目前在城镇很容易普及。但在农村,特别是条件很差的区域,实施的难度相当大,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学前儿童失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误不能误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学前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少年能强起来吗?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儿童所占全国比例之大,而现有留守儿童在农村也是占很大的比例,这对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将提出巨大的挑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科学兴趣的培养,也是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达到教育的目标,在农村实施科学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在农村实施学前科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比如,让幼儿感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体验雨天与晴天的天气现象的不同;碰触缤纷多彩的动植物世界等。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的眼界源源不断的得到开拓;使幼儿认知结构趋于丰富和完善;使他们的认识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不仅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幼儿经历科学发展的过程,即观察、分析、比较、分类、概括、实验等过程。在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在广泛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为其思维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认识物体的弹性,幼儿是通过教师备好的材料(如皮球、弹性玩具、橡皮绳等)进行操作和探索,才发现其中的秘密。在认知了物体弹性后,教师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其他具有弹性的东西,幼儿会想到气球、妈妈的脸蛋、沙发、枕头等。此过程中,幼儿迅速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充分的思维联想。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也学习对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分类概念。例如,认识鸡、鸭、鹅之后,幼儿会通过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功能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形成“家禽”的概念。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不仅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经验,而且学习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农村,虽然自然物质资源很丰富,但缺乏大人的有意性指导,他们就会视而不见,当然就不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就没有他们的`探索欲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的对周围的事物、环境漠然处之,显然就没有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在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各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科学教育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声音、色彩、以及事物相关的变化等,都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秘的好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对操作探索的满足感,对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等。例如,在探索“磁铁的奥秘”时,如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的制品、陶瓷制品,让他们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了,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铁制品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饱尝发现的快乐。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情绪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在活动中幼儿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一旦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就会滋养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探索精神,并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另一方面,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感。如幼儿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时,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对生物有仁爱之心,这种爱心便是长大后形成的道德感的必要基础。幼儿害怕某些动物和自然现象,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对这些动物和现象的认识。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是孩子最害怕的,但在认识了动物世界后,幼儿懂得人类应该和动物和平相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农村,为了生活,青年夫妇大多数把小孩生下后就双双南下打工,把还嗷嗷待唷的幼儿放在家中,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一群隔代的老人,因为年老和知识缺乏的问题,不说情感方面的培养,就连最简单的成长培养教育都缺乏有意性。长此以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他们的是将是心灵的枯竭,造成他们青春不应有的许多事件就此发生,这也是造成这群孩子犯罪率高的主要因素。在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可以限制这方面的不就有的事件发生。

(三)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

充分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良好品质,使人勇于步入现实世界,并怀着乐观的期望迎接生活。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在幼儿早期,对自己能力的良好感觉受成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内部感受。怀特曾说过:“无人能授予儿童有能力的体验,谁也不能给予别人有能力的感受。”教师所能做的,只是为幼儿变得有能力提供许多机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正是给予幼儿这样的机会,它允许幼儿自己决定使用什么方法,独立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去感知、操作和探索。一旦幼儿有所发现或成功地解决了某个问题,不仅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而且能使其感受到是用自己的行为所发现、所获得的成功,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给予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显示能力的可能性。科学活动的实践证实了学前儿童都可能在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力的萌芽期但是创造力又是一种最容易受压制和挫折的能力,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鼓励和培养。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氛。广泛的教育内容和丰富的物质材料,宽松、自由、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活动,在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幼儿设计的太空中房屋、能钻透地球的汽车修理厂用蜡笔把纸涂满就发明了“不湿纸”等都是表现出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前面几点来看,大多数农村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科学情感溃泛,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了,加之社会认知水平的欠缺,所以说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等于是空谈,这样的儿童进入初级教育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知识基础。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有关自己身体的知识,认识了身体的各部分及其功能,从而更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例如,幼儿掌握了鼻子的作用和鼻子容易受损伤的知识,就会很快克服抠鼻子的毛病;幼儿在认识蔬菜时了解到蔬菜具有营养价值,对身体有益,也乐于改掉挑食、偏食的习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愉快的探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会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玩具、教具,面对这些可玩、可学的东西,幼儿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常识时,教师会给幼儿准备实验用的一杯热水、冷水、一瓶红墨水等,活动时幼儿根据教师的引导大胆操作,最后知道“温度”这一常识,知道“冷、热”的秘密。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体验到了愉快的心情。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不仅使幼儿能够感知事物美的特征,形成美感,而且使其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灵活,促进智力发展。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自信心、创造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其它领域的渗透,是科学兴趣、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仅能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而且能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求知欲,还会使他们耐心、细致地重复完成一个任务,使他们根据可靠的证据去辨别是非,纠正错误,学会机智地去寻找信息和帮助,尊重他人的意见等。所有这些良好的态度,都会使他们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求知态度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科学教育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紧密相连。在农村,前面我们讲到大多数学前儿童缺乏认知、科学情感、社会认知水平和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就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知识,使他们逐渐成长成为无意性的儿童、青年,当然对社会就缺乏责任心,并将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学前科学的开展在农村开展将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二、结语。

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掌握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儿童科学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正确认识,全面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设计、活动评价等专业知识。特别是师范院校,要使学生具备从事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能力,并为他们展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所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打好这一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仗。特别是农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七

材料准备:四个牛奶盒、剪刀、双面胶、彩纸、瓶子的盖。

制作过程:

1.用剪刀沿盒子的三分之处剪开。

2.用深色彩纸剪出10个圆形做轱辘。

3.将彩色报纸撕下一块用手攒成球。

4.将攒好的小球粘在轱辘上。

5.再粘在盒子车厢的两侧。

6.将彩纸用剪刀剪下四条长条反复的折,再将两端粘上双面胶,把每节车厢连接在一起。

7.利用双粘胶将剪下来的一个牛奶盒上半部分和第一个“车厢”粘在一起。

8.将瓶子盖拧下来,利用双面胶粘在“车头”。

9.牛奶小车做好了。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八

1.人类早期的科学教育的特点: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自然科学教育带有神灵色彩。

2.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的光辉成果: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了《墨经》和《考工记》两部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中《墨经》不但记载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还可以从中看到墨子是如何对弟子进行教育的。墨子在讲学时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生产知识,他曾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光学中“小孔成像”的原理。墨子对“小孔成像”(又说“针孔成像”)的解释,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科学解释,比希腊的欧几里得还要早一个世纪。更具有价值的是,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是首创。

3.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大多仍然在家庭中随着父母的劳动和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

我国儿童自然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同治元年)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中设有“格致”这一科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19我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所幼稚园――湖北幼稚园。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有关科学教育内容的课程――“社会和自然”。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

五、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六、本章要求掌握的问题: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九

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科学能力,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引入科学教育。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科学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以下是我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探索精神

学前儿童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喜欢询问各种问题,并对周围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科学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世界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解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主动思考和观察,培养了探索精神。

第三段:培养观察力

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培养观察力。在实验或观察中,幼儿需要仔细观察物体的外观、形状、颜色等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通过观察,幼儿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变化,培养出色的观察力。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和比较物体,通过各种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力,并在观察中乐趣横生。

第四段:培养动手能力

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要求幼儿动手操作。他们会亲自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搭建模型或手工制作,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幼儿亲自动手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第五段:总结

通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能够培养好奇心、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不仅能够主动探索世界,还能够培养出色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科学学习机会,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在探索世界中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惊喜,他们的好奇心会得到满足,并且会激发出更多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培养出色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打开科学的大门,让他们在科学的世界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和创造的力量。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十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是教师最感困惑的领域:教什么?怎么教?幼儿园课程的所有领域都发挥着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人的功能,社会教育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使儿童内化社会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社会情感和态度,而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是在社会交往生活中形成并实现个体生成的。这样,教什么及怎样教的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通过幼儿社会交往活动内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得出这一答案只是问题探索的开始,因为我们一旦顺此路径操作,还会面临一系列与这一目标及实现过程直接相关的时代的、本土的问题。因此,从本土化的视角分析幼儿成长所需的关系状态、幼儿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状态及幼儿所处社会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的关系状态,给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摆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幼儿园社会教育何所能与何所不能。

一、幼儿成长所需的关系状态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状态。

人与一般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未特定化或非专门化。婴儿初生时是软弱而不能自助的,必须依赖成人的照料,而且个体早期还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儿童期。但正是由于人在先天自然本能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人才能从自然生存链条中凸现出来,通过后天的创造弥补先天的不足。这种补偿人的生物性不足的活动就构成了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个体一出生就进入一个文化世界,与他人产生关系依赖,从母婴依恋到亲子关系,再到同伴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幼儿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交往关系不断丰富。这种交流的需要是原始的和基本的人性特点,是生存的需要。有了这种因交往本能而产生的亲子互动、同伴互动的关系依赖,幼儿才能维持生存,获得社会情绪和情感,掌握社会的习俗、规范和必要的知识技能,生成识别环境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发展社会性并以个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解除存在状态上的不足,实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及文化生成。因此,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阶段,亲子关系、师幼关系、伙伴关系等关系依赖是这一阶段幼儿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

然而,人只能在他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真实背景是幼儿所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生活。马克思依据人(类)的发展过程,把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划分为“群体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自由个性联合体”三个阶段。〔1〕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只有通过群体依赖关系才能维持生存,这时社会处于“群体依赖”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交换活动的丰富,人通过对物的依赖,从群体依赖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在形成自主人格的同时又走向了人本质的物化,这时社会处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个体独立性”阶段。虽然人对物的依赖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但这是人迈向自由、自觉、自为的存在状态,即社会进入“自由个性联合体”阶段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的发展形态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以“物的依赖”实现个体独立性的阶段。市场经济一方面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使个体逐步走出“群体依赖”的生存阶段,走向“个体独立性”的历史时代;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实质上要以“物的依赖”为前提去实现人的独立性。因此,人们在生存实践中的意义追寻指向“人―物”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相互保持着一种独立状态下的距离、自主状态下的排他和利益多元化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生存压力甚至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很有限。在独生子女背景下,虽然幼儿在家庭中成为过度的感情投资对象,但大多表现为成人单向的情感宣泄和幼儿被控制状态下的依附,表现为对幼儿物质享受的满足,表现为为未来作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亲子之间情感的、精神的交流较少。因此,今天的幼儿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的关系状态,成人独立的生活状态剥夺了幼儿的交往生活,幼儿仅仅在狭隘的亲子交往中成长,缺乏同伴交往,更谈不上参与社区交往生活。

个体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当今社会发展形态处于以“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个体独立性阶段,幼儿发展所必需的关系依赖已失去了自在的文化生态,但个体发展应当经历的生活形态理应得到保障。因此,创设幼儿成长所需的人际环境和交往生活已迫在眉睫。基于此,幼儿园如何利用特有的人际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交往环境,弥补儿童交往生活的缺失,这是当下幼儿社会教育应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幼儿社会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的关系状态。

理想的幼儿社会教育应以幼儿发展为导向,使幼儿社会生活系统内各种教育影响因素,如家庭、社区、幼儿园及大众传媒等形成教育合力,应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有助于幼儿将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以上各种教育因素在对幼儿进行规范要求和价值观念指导时出现了分歧并导致相互消解,特别是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力远不及家庭中以整个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真实的社会生活。

首先,对幼儿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家庭、邻里、幼儿园等微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幼儿所处的这个微系统内并没有形成儿童教育观念的一致性。社区的概念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的,“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3〕社区具有地域、社群、组织、文化等基本要素,居民在环境卫生、服务设施、文化娱乐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但是,当前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程度低,人与人之间、各组织机构之间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社区仅仅是一个行政的、空间的术语,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场所。即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社区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也有了一些文化设施,但大多是基于成人需要的,如茶社、棋牌室;或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消费场所,如儿童乐园。在成人本位文化强旺的背景下,社区对幼儿发展、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不够,社区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将幼儿作为一个强劲的消费群体。幼儿园在社区中的地位不高。社区中缺乏对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认同,更无法消除成人不良行为对幼儿的消极影响。因此,幼儿园所依赖的社区既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社区文化,也不能主动对教育起到支持作用或与幼儿园协同教育幼儿。在笔者看来,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说,当前社区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那些有限的支持。

其次,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效果上也存在着相互消解的现象。一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道德和行为方面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伦理本位”的萎缩和“知识本位”的强旺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这些都消解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教育内容,生活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在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目前大多数家长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利己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忽视合作及利他意识的培养。这种基于实际生活过程的教育内化于儿童的心理结构中,极富实效。而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必须依据优化和净化现实社会环境的理想,从利他和利群的立场出发创设教育情景,因为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不仅实现着个体的社会化,还通过个体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但幼儿园教育大多基于口头规训和行为训练,难以被儿童内化于心理结构中。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事倍功半。

社会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缺乏沟通容易导致家庭、幼儿园和整个社区本应共同维护的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在幼儿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相互消解的情况下,幼儿园怎样发挥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如何寻求制度和组织的支持?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怎样才能产生真正有效的合作关系?幼儿园在家园联系工作中存在哪些值得反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入思考。

三、走出幼儿社会教育困境的途径:应对根本问题。

幼儿社会教育在面对幼儿园内外诸多不利因素时应当抓住问题的根本,即上文提出的两个矛盾,越过幼儿园内口头灌输和行为训练,走向幼儿社会交往生活的自主建构。幼儿园应积极有效地与家庭、社区沟通,建构共同的价值观。

首先,必须重视幼儿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目前一些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因素及儿童真实的社会生活重视不够,单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立足于解剖的、微观的视角,致力于依据心理学维度分解目标和设计情景训练,忽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这种训练的结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行为之间难以保持一致。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两者之间的折衷或者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4〕幼儿社会性发展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模式,也包括内隐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不仅受制于个体的心理特点,而且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背景”。〔5〕不能因循口头灌输和行为训练的陈规,要变革幼儿社会教育中的交往内容和关系状态,重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为幼儿创造自主交往的机会,寻求幼儿了解社区生活的途径,补偿幼儿交往活动的匮乏。不能以确定的认知教育控制幼儿的大部分生活,剥夺幼儿自主的交往建构机会。只要基于幼儿社会交往生活,就必然会考虑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幼儿的交往生活必然是在社会生活系统中展开的。这种基于幼儿自主的社会建构的教育不仅是幼儿社会教育变革的`方向,而且是整个幼儿教育变革的方向。此外,要争取在社区内为幼儿交往活动创设环境和场所。如联合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在居住区内聘请离退休人员或与民营儿童教育机构合作成立社区幼儿活动机构,创设幼儿游戏和交往环境。

其次,建构共同的价值观。我们的确已经处于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但不可否认人类共同拥有的引导人类前进并经过历史进程确认的那些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无疑是儿童社会化的中心内容。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些本应属于共同的价值观却被物欲及功利蒙蔽了,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必须使之重建。对于幼儿园社会教育来说,只有从能迈出的步伐开始迈步。第一,建立真正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家园之间急需就幼儿的社会教育加强价值观的沟通。〔6〕如进行父母价值观的调查,了解父母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期望;幼儿园向家长发放有关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手册并对家长进行辅导,组织家长进行价值观讨论,建构共同的价值观;和家长一起探讨父母在哪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指导父母控制的负面影响及生活情景中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第二,幼儿园主动寻求、建构各种社区关系。幼儿园不仅仅把社区看成是可资利用的物质场所,还应积极争取各方以一种合作与承诺的精神达成教育观念的一致。可与其他社会组织,如妇联、团委、关工委、居委会、社区志愿者等,协同参与幼儿社会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咨询、培训,提高公众对幼儿社会教育的认识。

当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和不确定,幼儿的社会教育关涉整个社会,又需要整个社会关注,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更多元化的群体。单纯通过幼儿园而没有整个社会的系统协作,幼儿社会教育是很难走出困境的。而当下,幼儿与社会生活并没有发生有机的联系,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作出努力,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72.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1.

〔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34.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4.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十一

吴广梅(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

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从建构主义来看,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可以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科学教育;学前儿童。

建构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新的诠释,从而对人与知识关系进行了新的理解。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兴起,它颠覆了传统的有关知识和认识的客观被动的观点,强调知识是主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和生成的。学前儿童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应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更多的理论指导和价值。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

从本质上看,建构主义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关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的本质的一系列认识与解释的理论[1]。它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对外在的经验世界主动加以组织而获得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知识,知识是人创造的,并受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知识具有主观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幼儿的知识传递,而是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是个人主动建构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建构的,但是这种建构不是没有目的胡乱建构;知识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已有的知识会被不断地否定,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知识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针对具体情境进行的再创造,所以说主体对知识的获取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2.知识是社会文化的。

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的建构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和文化的,知识不光是居于个体内部的,知识的建构不光有个人的参与,也有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因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成长和学习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正如维果斯基所说,知识是一个“以语言为基础的协作过程”,是人们“通过谈话得以建构,利用语言协商”而产生的“共同意义。”所以说,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而语言是一种社会建构,语言的意义是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依赖而获得的,知识是社会文化的。

3.知识是情境化的。

知识的情境性和知识的去情境性是对知识看法的一个重要维度[2]。知识是情境化的而不是孤立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离不开学习得以发生的具体环境,情境的体验让知识的学习和建构更加牢固。幼儿在幼儿园所学习的知识应该是一种情境化的体验,同时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训练。在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脱离情境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是呆滞的和没有生命力的。

4.知识具有个体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个体性。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一个人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而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4]。(教育论文)幼儿科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还有科学态度的培养。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具有更高的价值。幼儿科学教育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在幼儿阶段,“科学知识”主要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验的,那些可以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以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讲,科学知识包括与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常见的动、植物,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等),幼儿身边的物理现象(如力和运动、热和温度等)、化学现象(如醋与苏打的中和),以及气候和季节现象和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和技术等方面丰富的内容。“科学能力”指的是应用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推论、应用,还有交流,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第三个因素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了好奇心、探究意识、执著的精神,还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掌握适宜的科学技能,是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1.科学教育的本质:强调探究式的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主张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应为学前儿童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活动场景,开展探究性学习,幼儿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学习,教师则作为探究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幼儿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源,让幼儿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解题方案与步骤,直至问题解决。总之,建构主义倡导的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恰恰反映了科学教育的“科学探究”本质。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研究员作了题为《幼儿园如何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学术报告,使大家明确了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指出探究式科学教育要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流方向。美国库克博士(laura)认为: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并不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的集合,也不是关于事实的积累和记忆,而是去探索、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5]。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幼儿通过观察、预测、验证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认真审视、敢于质疑已有的知识,为科学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2.科学教育的内容:基本性和生成性。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要选择最基本的科学经验,并且这种基本的科学经验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满足于幼儿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同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也是动态生成的,幼儿在与自然与事物的对话中,在探索和发现中,新知识不断地建构,新想法不断地生成。因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除了专门的教师设计好的科学活动外,也要看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比如在区角活动中,我们要想有生成性的科学内容的产生,就要提供具有探索性、丰富性和层次性的科学探究材料。

3.科学教育的过程:幼儿的自主建构和合作性建构的统一。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可以是每一个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的,科学知识也可以是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而进行合作性建构。总之,建构主义认为科学教育过程应是幼儿的自主建构和合作性建构的统一,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自主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幼儿达到合作性的社会建构。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幼儿自主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为幼儿的建构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架;幼儿的角色应是认知信息的加工者、认知结构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建构主义的情景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离不开学习情境的帮助。促进幼儿进行建构性学习的情境有两类:一类是真实的物理情境。在真实的物理情境中,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幼儿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习时,可以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以新的意义;如果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就要借助于情境的支持,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幼儿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或重建,以接纳新知识,达到“顺应”的过程。另一类是合作性社会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分享、交流和合作,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见解,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使知识的意义建构得以加速。

5.科学教育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科学教育不能用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幼儿的学习水平,科学教育的评价要注重发挥评价的促进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功能,因而倡导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所以这种评价的两大特性是过程性和差异性。因为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在进行评价时要将评价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尤其要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能简单的关注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同时由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我们的评价要因时因人而异,建立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通过这种过程性和差异性的评价,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以及学习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更好地支持和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欧。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孙卫国,唐淑敏。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5]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5.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十二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

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以及数学问题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进,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园数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结构游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数学兴趣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结构游戏也有助于数学意识和数学知识的传播,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结构游戏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结构游戏与枯燥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儿童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结构游戏中的一些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象征性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等对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结构游戏并不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唯一,但却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极为有利的数学教育途径。研究结构游戏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对推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十三

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3.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科学。

(一)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科学是一种世界观。

二、科学教育。

1.启蒙性2.全面性3.生活化4.探究性5.合作性6.多样性。

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联系。

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公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3.5-6岁。

a、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联系。

c、能初步的根据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

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

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内容:

(一)身心发展规律。

(二)学科教育目标。

(三)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四)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纵向目标。

(二)横向目标。

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科学情感态度内容。

2.科学方法的内容。

3.科学知识的内容教学反思:。

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内容:

(一)观察认识动、植物。

(二)探索自然现象。

(三)操作各种材料。

(四)体验科学技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五)掌握科学方法。

(一)科学性和启蒙性。

(二)系统性和整体性。

(三)广泛性和代表性。

(四)地域性和季节性。

(五)时代性和民族性。

1.以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为主导,进行分科教学。

2.以主题活动课程模式为主线,选择科学教育内容3.已季节为主线,选编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上课时数:1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

1.观察法。

2.科学小实验。

3.劳动。

1.玩中学2.做中学3.想中学4.试中学5.用中学教学反思:

上课时数:1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

2.其他领域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十四

一、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确定等三方面的内容。

二、本章重点:

三、本章学习目标:

3、能初步学习确定目标体系。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2.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如观察、分类、测量、思考、表达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方法,以及发展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前儿童科学研究论文篇十五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加强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上逐渐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很多国学内容被运用到了学前教育的语言领域中。国学承载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集中了我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将国学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有利于传承我国的文明。学前幼儿思想比较简单,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学习知识也比较快,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在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时,还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更健康、更快乐的成长,成为我国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一、国学教育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中的意义。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对一个人来说,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是达到任何目标的基础。要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需要从小开始,把握一切教育的机会。国学中融合了我国历史文明中丰富的智慧、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目前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子女,父母的呵护,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很多幼儿往往习惯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还有不少幼儿出现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缺乏集体意识,不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国学教育中有很多关于行为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让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集体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中提到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通过让幼儿学习这两个故事可以让他们学会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老人,尊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朋友,能够愿意将好东西分享给别人,让他们明白他们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上,需要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会人,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减少幼儿的攻击行为,让幼儿形成谦虚的性格。

(二)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水平。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对道德规范和道德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所以这个阶段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三字经》中的“首孝梯,次见闻”这句话中就充分肯定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其地位高于知识教育。所以应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来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中都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在学前语言教育中让幼儿接触并背诵这些内容,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到正确的道德思想,幼儿园还可以与家庭教育加强联系,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强化,让幼儿养成好的道德行为。

二、国学教育在学前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材不当。

国学教育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教材方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版本可以供幼儿园使用。不少幼儿园在语言教学中所引用的国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儒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启蒙读物等等,如《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而且不少幼儿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延续了以往古代教书先生的老方法,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提到一些文言文,但幼儿年纪尚小,古汉语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而且孔孟的著作中很多内容与治理国家、伦理道德有关,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十分陌生和难懂的,只能死记硬背。《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虽然属于儿童读物,但也是文言文,幼儿接受起来存在困难。并且这些读物中也存在着错误的理念,如果教师没有仔细挑选,让幼儿学到了错误的思想,会影响到幼儿的一生。

(二)教学方式不正确。

由于缺乏成熟完善的国学教材,所以不少教师只能让幼儿学习《三字经》等儿童读物,这些大部分都是文言文类型的读物,教师在教学中会尽量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帮助幼儿记忆,但幼儿并没有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所以无法回答出相关的问题。于是不少幼儿教师就组织诵读比赛,认为幼儿背得多就是学得好。虽然让幼儿适当的记一些东西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但应该建立在理解该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让幼儿在不理解的状态下去死记硬背并不能让幼儿的记忆能力有所提高,只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国学的兴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会让幼儿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对未来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教学中所使用的国学经典中很多是古时候的字,对现在的幼儿来说比较生僻,所以教师应该用现代的字来进行替换。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幼儿教师认为让幼儿学习古字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所以保留了这些古字来进行国学教育。但其实很多古字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常用,即使幼儿学习了,长时间不用也会逐渐淡忘。例如“苟不教”中的“苟”对幼儿来说不容易理解,生活中也不常用。目前还有不少学家认为幼儿应学习甲骨文,但实际上学习甲骨文并不实用。

(一)选择合适的国学教材。

我国流传下来的国学读物中,虽然包含了很多优秀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在进行国学教育时需要为幼儿选择科学的国学读物,做到吸收精华,摒弃糟粕,将适合幼儿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材料运用到国学教育中。

1.主要选择节奏感强的材料。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还是为了让幼儿学习语言和识字。由于幼儿年纪小,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句子比较短、有较强的节奏感、适合幼儿诵读的国学读物来作为国学教育的教材。《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千字文》这些传统的课本都符合要求,可以被运用到幼儿的语言教育当中来作为启蒙教材。在《三字经》这本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道德、天文、历史以及地理等等,它不仅可以用来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还可以让幼儿了解我国的历史,是一本综合性的读物。在《千字文》一书中,历史、生活、自然、天文、道德以及地理等等内容也都有所涉猎。《弟子规》中的内容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学会待人接物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这三本读物中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而且节奏感比较强,适合幼儿朗读和背诵,应该被运用到国学的启蒙教育中。

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在选择材料时,除了要注重材料的节奏感之外,还需要对选择好的读物进行进一步的编排,从中挑选出最有意义的,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来进行教育。如今社会发展飞快,国学读物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适用于现代的社会,所以幼儿教师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删减,也可以适当改编。对于其中带有封建思想的糟粕要坚决抵制,避免让幼儿接触到错误的思想观念。要充分发挥出读物中精华内容的积极作用,让幼儿健康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运用诵读游戏来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在语言课上,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几个诵读小游戏来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运用多种诵读游戏,如领读、教师范读、跟读、个别读、齐读以及分组竞赛等等形式。在幼儿诵读时,教师要把握好时长。幼儿天生喜欢游戏,运用诵读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对国学的兴趣,营造出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幼儿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扮演故事的各种角色来亲身体会,了解各个行为的意义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带领幼儿阅读国学经典之外,还需要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小游戏,调动幼儿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内容改编为《出门》、《回家》等几个小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理解《弟子规》中所说的“出必告、返必面”的意义。

(三)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前阶段的幼儿能够认识的字并不多,理解能力也比较差。要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国学读物上的内容,就需要幼儿教师将所教内容转换为浅显的、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在不少国学读物中都会出现“之乎者也”等语言,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难。幼儿教师可以将其以儿歌或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兴趣,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愿意学习并且更容易理解内容的意义。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故事都可以用一些浅显的语言讲给幼儿听,还可以将其中一些形象用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代替,让幼儿愿意认认真真的听故事。幼儿教师还应该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让幼儿识字。例如在教给幼儿“孝”字时,可以说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紧紧依偎在一起,小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长大之后就应该孝顺父母。“项”字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字来理解,“页”是象形文字,意思是人的头,“工”指的是头上最细的部分,所以合起来的“项”就是指脖子。通过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国学内容。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将其融入到学前语言教育当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幼儿教师在组织国学教育时应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国学教育的作用,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让幼儿能够健健康康的长大,还能够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推动国家的和谐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245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