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论文(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1:41:05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1-05 11:41:05     小编:书香墨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在总结中,重点突出自己的成就和进步,同时要客观地分析存在的不足。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一

当你在伦敦街头看见独具中国特色的黑头发黄皮肤时,你的心中是否会涌起久违的感动?

当你在路旁听那婉转悠扬的茉莉花时,你是否是否会想到故乡江南的吴侬软语,橹声咿呀?

汉字,应该是沉稳敦厚的土黄色,这是华夏农耕文明的色彩,更是五千年历史的重色,汉字,自诞生之时,就是在黄色的`土地上的一笔一画,方方正正,带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亲近与热爱,汉字也记载了这黄色大地上的桩桩件件。一个字,便是一幅画,有结构对称的阴阳之美,有删繁就简的朴素之美,有灵巧俊逸的飘逸之美,汉字就这样成为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他与这片土地一样,宽厚沉稳,厚重古朴。

大风泱泱,大潮傍傍。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五而未绝者,唯我无双,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五彩缤纷的中华文化啊,且看今日华夏!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一曲诗歌激起了我心中的爱国心。

“嫦娥奔月”、“神七”升空、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嫦娥二号”再度飞空……科技决定了国家未来,我开始更多地关注祖国的科技动态。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祖国因科技而强大!我们要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在伦敦奥运会上,易思玲夺得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为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王明娟获得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孙洋以3分40秒14的成绩夺得中国男子游泳奥运首金;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4分28秒4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取金牌;李雪英获得伦敦奥运会举重女子58公斤级冠军。他们为祖国荣誉奉献的情怀以及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精神多么令我们钦佩!

曾经我们就在为申奥而奔忙,我们强烈的希望,可历史却给了我们太多的创伤——只一句“东亚病夫”竟让我们一次次迷惘。最近,有发生了一件继汶川大地震玉树泥石流之后又一将全国人民的心拉在一起的的事件——中国钓鱼岛事件。

这些人还以为我们的政府还像以前的清政府一样软弱无能,给钱就能占有我们的土地。可惜他们大错特错了,衰极必盛,我国政府用事实和实力破灭了他们的白日梦。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

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更多的历史重任。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属于你们,中国的前途属于你们。”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十六大以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正在向着小康迈进,一派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祖国这片脊背上。放眼望去,一幢幢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美丽的村庄更加繁荣富强,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无比的幸福骄傲!一提到农村,对于我来说总是略带些亲切感,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所有童年的回忆都留在那里,我的亲人、朋友、发小都来自于那里。今天的农村在我眼里,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眼中,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候感觉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农民收入不再仅仅是依靠那国家分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有了新的经济来源,搞养殖,办工厂,出去打工,数十年,农民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胜利终将属于正义的一方——共产党!的祖国!让生命的花朵盛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让祖国的花朵装扮我们美丽的祖国!

我的心永远跟党走!我爱我的祖国。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三

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像鲁迅嚼辣椒驱寒、王亚南苦读成才、苏东坡、郭沫若、华罗庚鲁迅就是用他的笔做枪把一个将要“灭亡”的民族拉了回来。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拼搏

我的梦就是当一名合格的国家bb调查员,本着“为国调查、为民服务”为宗旨,把握形势任务,借党的十八大“中国梦”的东风奋力推进二次创业继续坚持强化实干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讲实话、干实事,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调查业务知识,深入基层第一线客观反应民生民意。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要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调查对象服务。中国梦!就是现在,用我的力量,用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力量用坚强、勇敢、创新的精神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用学习、用实干、用拼搏、用坚定不变的信念来完成我们的中国梦,让中国大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强国!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四

结,所谓一环扣一环,打作一团。代表着紧密连接,团结友爱,中国的特别的一个吉祥物就是“中国结”。

在原始时就有打结记事的说法,到现在变为一个红红火火的吉祥物,它的出现代表着喜庆,蕴藏着秘密,一个关于中国的秘密,每每看见这样小小的挂饰总会想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拆开结,里面包含了中国许许多多的历史。当中的文化全部参杂在了这结当中,列如烽火戏诸侯、火烧赤壁等等著名的历史事件,都一一的被穿插在其中。它代表着国人的回忆,历史的重现,让人们至今仍记忆犹存。而现今会打结的人越来越少,许许多多精美的结都是由机器制造出来的,冰冷的机器打出来的无一不是没有人情味的疙瘩,外表看似喜庆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在之间萦绕。

“结”字拆开来就是“纟”和“吉”,那绞丝旁就犹如一根火色的细绳绑在“吉”上组成了“结”,它象征着吉祥呗缠绕在其中、紧紧套住,不让吉祥从身边跑掉,给人一种打开有惊喜的的感觉,这是一种友好的象征。现在看见许多外国友人他们身上的挂饰都带有中国结,连女的背包上面都是带有平安结的挂链。他们无不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中国风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引来无数的人想去发现它、挖掘它,就像一层面纱覆在一位妙龄少女的脸上,你总会忍不住去探寻她美丽的容颜。许许多多的人与其说他们不懂中国文化不如说他们不理解中国文化,打成结的线就像传输带一样,它连接着你的心,为你传送着中国的文化,让你仅仅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饰品来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背后的寓意。

中国的历史发展,坎坷、曲折不已。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屈辱史。先是通商战争,再是八国联侵华,从《马关条约》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这些事件就如一根又一根的线,它们打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结,悲伤的气息穿插在其中,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消散,它们锁着你的心,让你不停的回味着历史的痛苦,虽然这些屈辱的结让人愤慨,但是也让人们能深刻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根纤纤细绳它们在中国这土地上纠缠、盘旋,结成了一个只属于我们的中国结。

心有千千结,里面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含义让人猜测不已,只有打开那个结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平安结,它代表着平安吉祥,每一个结都有不同的寓意。中国结复杂多变,想要知道它的结法,首先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手工制品,它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结,中国结,把幸福、吉祥缠绕其中,结的缠绕,一圈又一圈的绕住了中国的文化,缠上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知道简简单单的结,背后的故事是如此的让人着迷。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五

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是一片饱经辛酸的.土地,这,又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中国人,中国心,中国情结在心中。

这是我们的家,太多的炎黄子孙毕业生魂牵梦绕着她;这是我们的魂,积淀了多少华夏儿女的挚爱才使她如此凝重深沉!

历史的凝重,岁月的沧桑,与无声中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忧伤。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在那万古荒蛮的时代静静地守候了多少年;直到奔流的黄河孕育出了一个民族,这个民族注定要使这片土地被汗水浇灌,被鲜血浸染。

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的那场大战已经没有历史可以记载,但从此,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一个号称炎黄子孙的民族和一个叫华夏的国家。黄河的水一流千年,夏商周的先民们就傍着这条母亲和繁衍生息,不是用戈矛的激撞和战车的轰鸣完成政权的更替。

土地,依旧沉默。

古老的土地,深沉的土地,你的子孙已经决定用殊死的拼搏来捍卫你的荣光!从秦时明月汉时关到大唐帝国的崛起,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雅克萨反击的铁马金戈!这个民族拥有百折不屈的傲骨,厚重的土地已经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史书,吞吐着民族的壮烈与永恒。

深沉的土地啊!目睹这黄海激战硝烟滚滚目睹着、国联早在北京街头烧杀掠夺,目睹着日军枪下30万血染血染的冤魂!这片土地染了太多的血,浸过太多的泪,然而,它仍沉默。它隐隐看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和一个全新的民族正在黑暗和苦难中升起。

换了江山,换了朝代,天安门前建国炮响红旗飘飘,炎黄子孙绽放笑容。

当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伸手可以摸到满天灿烂的云霞;当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大海正俯首听命于它的脚下!

祖国啊,您在惊涛骇浪中站起来了!您在暴风骤雨中站起来了!站出了您的人格,站出了您信念。

祖国啊,你使千万中国人自豪的站起来了,恒古不变的华夏沃土上古老的民族从此卓然傲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六

秦晋谷,阴山下,今宵月色映流水。月色入梦,水却未眠。在黄河静静的奔流中,何人吟唱着千年一韵的出塞曲,何人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是在凭吊塞上游荡的亡灵。或是中原花发的慈母。

段段忧愁,孰不知,长安的宫殿为苦难所铸就,洛阳的城墙以血肉而砌成。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如风沙中的边塞,有多少个隘口就有多少个秋,多少块残砖就是多少次离愁。风沙起时,愁绪便起;风沙落时,愁绪却无处停息,卷起黄河也洗不净。

然而,风沙到此总要放低音调,胡马至此必定勒紧缰绳。山崖背面传来黄河的怒吼,这怒吼,陶醉了中国人,又惊醒了中国人。这里的激流永远不知疲倦——壶口掀烟雨,十里撼天地。

中国人在苦难中挣扎,伤心满怀时,正是壶口气势如洪的瀑布,把中国人从无尽的悲伤中解脱出来。目睹滚滚黄水从高崖间策马飞奔而至,夹风带雨,凌厉锐进,义无返顾。如土山飞崩,黄海倾倒,卷起水雾腾空;如万马奔腾,洪钟闷雷,崖间吞云吐雾。雾气蒸腾处,彩虹飞架其上,浩浩乎,飘飘乎,在淡黄的雾气中,似为浩荡激流请出,又似被磅礴厉声喝退,与山石间时现时隐。

站杂飞腾着水汽的岩石上,心中的愁苦忧伤为水流一扫而去。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战争与苦难始终无法阻止一个民族打开心襟,倾听豪迈的声音。

在壶口间冲刷一次,天上来的黄河水便灌醉了李白与王之涣。自此,中国人得意势必须尽欢。金樽绝不空对月。让创伤一层乘结痂,一层是一种蜕变,一层是一种挣扎。跳动的壶口一张一弛,一舒一闭,豪情便通达整个中国,于是即有了名山大川,赤子烈女的豪情万丈,热情好客的中国人从此诗意般的栖息在这个世界上。

至于民族危亡的时刻,又正是坚韧不屈的壶口,把中国人从诗意里引回到国耻家仇的悲愤中。

当日本人扣关而入,枪弹炮弹和着北国的大雪一齐纷飞。中国人再也没有长城的保护了。黄河也冻成了块,整个北国江山随即陷入沉寂。然而天神般的力量自秦谷北来,寂静壶口开始有流水渗漏,接着似涌泉。数日之后,水流冲破壶口,撕开一块冰面,掀翻一块岩石,撞击在崖壁上,浪滚涡翻,泡抹簇拥,壶口激流,奋勇向前。千里黄河,有幸从此开始解冻。

壶口破冰的轰响惊醒了光未然,冼星海。唱彻南北的大合唱犹如花丛中的大炮,激励着诗意豪情中虚度的中国人奋勇向前。哪怕肚子里只有草根树皮,哪怕身间只有单衣草履,四万万中国人以壶口破冰之势爱烈火中冒着炮火前进,心中滚腾着壶口瀑布,不累于俗物,高蹈于上苍。

中国人不只是在苦难中抚摩伤痛,更勇于在豪情中享受生活;不只是在碌碌中虚度人生,更善于在奋进中创造未来。

正如壶口飞奔的洪流。我们自强不息,卷起水雾凌厉锐进,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上,而且自由地往来于天地之间。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七

1建筑表皮的基本概念

1.1重表皮

由于技术水平和资金条件的限制,在过去大多的传统建筑和现在的许多普通建筑中,它们的建筑表皮都属于重表皮,常用的材料如砖块、石头、混凝土等。重表皮即是建筑的外立面,也是建筑构造的一部分,与建筑主体结构密切联系,甚至是一种内部结构的外在表现。因此重表皮根据与建筑主体的关系还可以分为结构性重表皮和功能重性表皮。结构型重表皮,实质就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的外在介质,比如承重的墙体。结构柱等。这些既是建筑的主体结构,也被视作建筑外层表皮的一部分,但严格来讲是属于建筑体量范围。它们的装饰,更多是通过附加构件完成的,如在外墙或柱子上做个浮雕拼花等造型。这种建筑表皮一般多属于传统的建筑或现代一般性砌块建筑。功能性重表皮,表现出的是一种与结构相对独立的状态,其表达和功能联系紧密,如框架建筑的外填充墙或附属物、横向的阳台板、悬窗下台等。

1.2轻表皮

这种表皮,常见于分离于建筑立面荷载以外的围护结构,其材料多以轻型材料为主,如金属、合金、木质板材、塑膜、帆布、玻璃、砖瓦瓷片等。表皮结构较为独立,可搭接在建筑主体上也可独自成体围在建筑外围。因此轻表皮对于建筑外形态改变更加自由多变,能更好的解决建筑内外物理能效的问题。同时轻型材料的多样化结合不同的结构搭建方式可以为建筑造型带来各种特色形态构成,如玻璃幕墙带来简洁流畅、钢结构带来自由曲线、帆布带来各种抻拉曲面、合金板材带来各种拼贴组合等形态。形态丰富的轻型表皮构成较之重表皮能有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去适应、改善、创新现代建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这里指出本文所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建筑表皮的轻表皮的分析,对其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方面展开论述研究。

1.3建筑表皮形态构成

这里主要指建筑表皮视觉表达和形态构成问题,在现代形态学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建筑表皮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解析各种形态构成方法在表皮设计中的应用。建筑表皮形态根据不同分析的角度我们大致有以下几类划分,从视觉形态可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形态、材料构成、肌理构成;从技术功能角度分为装饰性构成、生态性构成、媒介性构成;从结构角度分为附属结构、独立结构、装饰结构。这些不同的形态构成方式组成了表皮形态构成的规律方法,使未来建筑表皮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建筑表皮的本质属性

在当代的建筑领域尤其是建筑表皮形态这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快速发展,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古典或传统风格的建筑物相比,我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外表“怪异”的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折板的、流线的、巨构的;伴随着用各种各样的材料:金属网、腐蚀板材、半透明的聚碳酸酯板、塑料、玻璃。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建模方法和造型的概念、思维变得非常灵活,中国和世界的流行形式似乎在传达一个“现象”想象力有限的,创造力无限。综合当代建筑皮肤各种形态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表皮本质属性的以下三个不同层面:

2.1建筑表皮是建筑内外空间的介质

从空间角度来看,它是各种空间形态的基本物质基础,表皮不仅为帮助建筑内部过滤外部影响、提供安全私密内部环境基本保障。同时,表皮形态也是建筑内部结构延伸到外部空间的介质,对于空间的转换可以起到和好的作用。

2.2建筑表皮是建筑视觉传达的“特色脸面”

古语云:“面由心生”。建筑表皮就是建筑的“脸面”,有什么样的建筑属性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脸面”;相反建筑的“脸面”—表皮又是建筑对外视觉传达的直接载体。通过建筑表皮可以传达出建筑的结构形式、技术功能、历史内涵及文化风格等诸多特色,所以,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的“特色脸面”记载了建筑发展历程,形成了城市地域文化,蕴藏了人类丰厚的文明遗产。

2.3建筑表皮的变化反映社会变革中的诉求

当世界发展到今天,社会环境巨变: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极大挑战!因此,在建筑表皮与环境的交互中,表皮的变化开始越来越多的向着人性化、生态性、节能性的方向发展,表皮的作用被重新认识,其形态结构进一步的被创造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也为表皮形态增加了更多的变化与选择。

3建筑表皮的意义与作用

3.1建筑表皮的意义

在传统的建筑理念中,建筑表皮与建筑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大程度制约了建筑表皮形态的革新,从而抑制表皮结构在整体建筑形态中应有功能的有效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许多建筑表皮形态已经开始逐渐破除旧的表皮理念,而是把表皮形态看作既与建筑形态有机组成,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在构成方法与组合规律的独立形态,这样更加确立现代建筑表皮在整个建筑构成中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随着现代虚拟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使用,更加多元化的形态与造型方法充斥着建筑与表皮的形态—材料、技术、光影、媒介、色彩等元素为现代建筑表皮提供出了丰富的形态元素与造型方法,从而把表皮形态的美学视觉品质与实效应用功能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总结归纳它的形态构成方法也可为建筑师充分表达各种理念情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也是本文表达含义。

3.2建筑表皮的作用

建筑是空间界定的一种方式,无论在单体建筑和组群建筑的内外都会拥有一种空间与之密切联系,我们常把这种相对被建筑限定的空间称之为建筑环境,它又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而建筑表皮就是同时联系内外环境的介质。我们知道不同的建筑表皮变化,可使得建筑内外环境的层次、内涵、情感及文化现显出不同的意境,给人以多样的感受。所以,表皮是构筑建筑内外空间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皮与内外环境的交互融合,使建筑成为附着了时间、性格、生命的载体。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表皮所呈现的形态美是建筑的感官印象,而建筑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那种和谐的质感美、意境美则恰恰需要表皮的参与并成为之间的纽带。

4总结

现代建筑表皮既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型的独立结构,在未来的建筑形态发展中是其主要的建筑外“包装艺术”的载体。表皮的革新与变化势必带动建筑外包装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方向,使建筑的包装艺术具有更广阔的表达语意,更准确的定位建筑的内涵属性。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八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九

我们说起祖国,多少人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祖国承载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他是伟大的。祖国托起了我们,祖国见证了一代一代人的成败兴衰,他就像一个父亲在背后默默注视,指引我们,而且一直站在我们背后。

长江黄河奔涌着,翻起的浪花热情亲吻着这土地。这是中华的脉搏,搏动一次次王朝兴衰,鼓出一场场全新的革命。从尧舜禹时期开始,炎黄的种子就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黄色的皮肤,黄色的土地,黄色的人种和孕育这群人的国家。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血雨腥风,开创了我们曾经那大统一的梦想,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三国魏晋,诸侯争霸,演绎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南北朝并立,在混乱中文化交融。隋唐五代,我们更是走到了顶峰,甚至当时无人不知大唐的存在。宋元明清,皇权膨胀逐渐衰败,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变法。

从商汤灭夏到指鹿为马到草船借箭再至百日维新,祖国有五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伟大文豪,李广,岳飞,郑成功这样的民族英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朱德,毛泽东的伟大而又光荣的事迹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一段段佳话。祖国人才辈出,纵观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君王和独裁者膨胀的野心和腐烂的长生不老都美梦,而是范仲淹,周敦颐这样身处乱世却仍然忧国忧民的品质。这是祖国给予我们的教训和启迪。祖国带来了文化自信,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豪,更要以中国为豪!

有句台词说,不管发生什么,祖国永远站在我们背后。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一开始国力尚弱,没有办法给予足够保护,甚至明清年间连皇帝都对华侨的死不闻不问。后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面对中国华侨被迫害,我们只能做接待工作。

然而”改革开放前曾经有三次大规模撤侨,分别是1959年印尼撤侨、1962年印度撤侨和1978年越南撤侨。当时的国际情况比刚刚建国时要好,中国与对方建立了外交关系,能够为保护和组织侨民撤离进行各种外交努力,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两次致函当时的印尼外长,建议迅速达成遣送华侨的协议,最终公开宣布从印尼接侨60万人。”这是史实,却把冷冰冰的事件写成了打动每个中国人的心的肺腑之言。

如今正如影片《红海行动》讲述的那样,不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在默默守护。也许他经历过很多挫折,也许他曾经被歧视,但他现在强大起来了,他叫做中国。从来我们中国人是尤其恋家的。落叶归根,无疑是每个中国人最殷切的希望。这是中国人对家的思念,也是我们对祖国的依托。而中国,永远承载着我们,中国的强大,更是中国人的强大。

祖国是我们最眷恋的土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祖国的每一寸皮肤,每一口呼吸。我们热爱祖国。每个人都有权利高呼:

祖国,我爱你!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

摘要:研究动画艺术创作对萨满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从作品入手,在研究萨满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萨满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所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创作具有萨满文化内涵的动画原创作品,利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研究和推广萨满文化,从根本上做到对萨满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关键词:动画艺术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动画片的要求也日驱增高,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上,更追求于影片的文化内涵,所以各国的艺术家们,都开始立志于寻找既能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影片的娱乐性,且又能最大化增加影片的经济价值的方法。艺术家们发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创造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有坚实的观众群,降低了作品的推广难度,增加了其经济价值。如今,民族文化俨然成为了各国推广自己的名片,也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想以民族文华为基础宣传和推广自身品牌。影视作品中,萨满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把萨满文华融入到动画作品中也成为动画行业中重要课题。

一、萨满文化艺术的历史起源

原始萨满文化艺术,是远古的先人们与大自然博弈时创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人类和自然共同生存和进步过程中的一种总结性的文化,是远古先民们特有的美感和灵性的文化遗留。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较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容易把把自己的个人意愿与信仰结合,认为生老病死和欲望的满足都依靠于神的旨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信仰古老的文化宗教——萨满教。萨满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民族的精神信仰,坚信他能将人的愿望与意志相互传达。人们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期许,是一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寄托。

二、萨满文化的内涵

1、萨满文化是原始文化和北方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原始先民们对于自然和宇宙所表现出来的敬畏之心,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形成了萨满教特有的文化观。从史学的角度看,萨满的一些唱词、神话记载了大量的民族起源、风土人情、文化交流的信息,在萨满祭祀过程中,音乐、舞蹈贯穿始终,用北方民间的音乐和舞蹈,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对于神的敬畏之心和记录文化信息。2、萨满的观念传承北方民族精神之魂萨满强调集体意识,在过去时代北方民族的灵魂所在。那个时期大家都讲究集体意识至上、个人服从集体,弘扬了集体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建立渤海地方政权、建立金,最后建立了清代统一政权。是萨满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说,萨满的观念是传承北方民族的精神之魂。3、萨满是人们崇拜大自然的一种集中体现北方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神奇奥秘的同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尊敬之情寄托在萨满文化中,把自然视做生命的起源,是人与物赖以生存的母亲。自然给予了他们光和热,给予了他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情是向上的,故而萨满是一种正面且积极的文化体现。

三、原创动画短片《萨满鼓》中萨满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萨满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萨满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先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不断探索大自然以后,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一)崇拜和敬畏大自然是萨满文化的核心

人类作为大自然最优秀的产物,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人们认为,人类可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赖且相互并存,以萨满文化中的崇敬自然的朴实的崇拜观念为基准,创作作品《萨满鼓》,作品中萨满神化身变作鹰、鹿、熊、鹿、鱼五位神灵,在人们遇到灾难时,为人们祛除灾祸,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神的崇拜深入人心,更加依赖人们信仰的神明,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实现者。

(二)体现人们期望远离灾难,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黑暗笼罩着大地,人们彷徨失措,此时,闪电闪过,飞鹰破空而出,萨满神降临,鼓声震天,萨满神伴随鼓声舞动,世界变得明亮而又温暖,人们开始高呼,一起舞动身体,之后萨满又化作一只雄鹰、野狼、雄鹿与海鱼后,拯救了自然灾难中的人类。驱赶灾难,是和平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安定。

(三)作品体现萨满的核心文化观念

萨满艺术充满了无穷的神秘性,受萨满世界观的主宰,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使者,作品《萨满鼓》很好的诠释了萨满的世界观。

1、敬畏自然的力量作品《萨满鼓》源于旧石器时代,无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危险时刻发生,但是那时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自然的馈赠人们无可替代,自然的灾害又不能避免。所以人们崇拜于自然的博大的同时,也更加敬畏它。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需要精神崇拜来支撑信念,萨满鹰神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想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他舞动太平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对于自然的崇拜,才能更好的和自然相互依存。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在捕猎的情况下,见识了动物或者植物的能力,崇拜于动物或者植物的神奇力量,希望与它们一样,充满力量,无所畏惧,人们开始把这些动物或者植物看成自己精神的寄托,寻找能够代表本民族的图腾象征,希望自己可以与图腾上的动植物一样,变得勇猛无畏。萨满被看做是人类信息的传达者,是与神明传达自己愿望的使臣。鹰有高超的飞行技巧,拥有令人敬畏的外形和强悍的捕猎手段,所以萨满被称为鹰的化身,可以完成人与神沟通的重大使命。作品《萨满鼓》的故事背景来自于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是阿布卡赫赫命令神鹰从天空飞来,用翅膀上的羽毛给人类带来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最后鹰是萨满的第一护卫神。在萨满教中把鹰看做是火、光明、生命的象征,因此,满族有崇拜鹰的传统,并且把鹰作为民族的图腾文化加以崇拜。至今在满族萨满隆重的祭祀中,依然有鹰、熊、鹿等醒目的民族图腾作品,他们被人类看做是人类的信仰,是人类崇拜的具象的图腾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四、运用动画这样的特殊表现形式促进萨满文化的传承

(一)萨满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中

萨满教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诗歌和寓言的神圣综合艺术。萨满文化中包含了品种繁多的萨满舞蹈和感染力极强的萨满音乐。在萨满祭司活动中,萨满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气势恢宏,有很好的渲染效果。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萨满文化,是对萨满文化新的诠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受环境和制作的限制,能够更为玄幻的诠释萨满神明的意境。

(二)通过动画特殊的表现手法,创作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萨满教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初期阶段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尼山萨满》等。这一类创世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宇宙中,是如何创造天地,创造人类的。讲述了宇宙开始,善与恶,真与假,生与死,明与暗的交叠。《天宫大战》中宏大雄阔的气势,天真质朴的想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情节,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文明意识的提高,又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出现,例如:《红罗女》、《两世罕王传》、《金兀术传》等。萨满的寓意明确,且具有很强的文化指向性,内容深邃,在萨满文化中有很多奇幻的寓言故事,可以把这些神话故事利用动画这种富有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创造一系列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五、结论

萨满文化最为我国的一项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北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信念支撑,是北方民族信仰的开始,是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萨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其中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制作的过程中受限的部分较少,利用动画的这一特性,将萨满文化和动画创作相结合,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是动画创作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宏刚.于晓飞.《北方萨满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3.161页.

[2]景超.萨满信仰的文化学诠释.满族研究.2007.32页.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一

一句新年的祝福,流露着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祝福的手势,蕴含着多少人对亲人的期望;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情。

春节到了,新年到了,一年又过去了。1月25日,浓浓的中国情就早已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中。大街上,房屋中,小巷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普天同庆,人山人海。孩子们换上了新装,大人们互相拜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人人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爆竹声,欢笑声,祝福声响彻云霄,不绝于耳,飞到了人们的心窝里。

过年的气氛也飘逸在我家。大人们忙碌着,我也不甘示弱,在我的`帮助下,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上桌了,鸡鸭鱼肉美味无比。品尝完了美食,我们放起了烟火。我们管看着地上绚烂的烟花,不时地抬头一看,那五彩缤纷的烟花,光彩夺目,有如仙女洒下的五彩花瓣,好似喷泉喷出的缤纷水珠,仿佛女郎扔下的绚烂珍珠天空被烟花装扮的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夜幕早已降临,我们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天空绽放的“鲜花”。这时,爸爸也没忘给我一样“礼物”——压岁钱。虽然我的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熬到了《春节联欢晚会》,那优美动听的歌曲,那幽默风趣的小品,那滑稽逗人的相声丰富多彩,令我眼花缭乱。

看到这儿,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二

摘要:建筑艺术设计一直是备受设计研究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人性设计的魅力,达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天人合一”的设计高度,使建筑艺术设计不再是简简单单地将创新元素、工业技术堆在一起,而是成为一项注重人类发展,推崇道德、自然、审美等一系列人性设计的工作。综观我国目前建筑设计工作中,严重忽视了传统的人性设计理念,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缩短建筑周期,加大技术的投入,使建筑设计工作逐渐趋向流水线工作方向发展,这种崇尚物质生产而忽视人类发展的设计理念,终归不能入建筑设计的主流。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在建筑艺术设计的内涵及积极使用人性设计理念的表现进行阐述,以期为建筑艺术设计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引言。

有效地建筑设计设计应该将艺术理念和人文理念相结合,将科学发展与人类发展融合在一起,通过建筑能够将设计者对人性理念的设计传达给受众。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载体,是社会发展的必备产物,也是象征人类发展历程及人类智慧文明成果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建筑的设计应该将人性理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高品质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迷失在“快餐消费”的经济发展影响下,完全忽视了建筑设计的初衷及“人”这个重要的使用群体。要想提升建筑设计中对传统人性设计的研究与融入,就要在现阶段建筑设计总体发展形态上,建筑设计提出新要求,将自然人性、道德人性与审美人性重新思考并运用,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品质。

艺术设计是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作品的艺术性,建筑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种,能够很好的展现艺术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筑本身要求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同时还要对建筑外观的`设计进行确定。美感是人们进行设计的最终目的,而对美感的追求也要对建立在对人性有效地思考上。以此,建筑设计追随艺术美感的过程实际就是追求人性的过程,要想在建筑设计中对人性设计理念进行有效地诠释,就要在建筑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返璞归真的自然人性、尊崇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性与人的需求中的根本———审美人性共同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充实建筑的灵魂,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设计境界。

2.1自然人性的回归。

传统的建筑中对人性设计理念使用最常见的就是传统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设计中综合应用了建筑的使用价值与人性追求价值,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中存在的一系列事物进行观察、分析,进而得出对建筑设计的感悟,并将这种自然人性的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典型的民居建筑设计中应用自然人性设计理念的建筑有苏州园林中人造山水和亭台楼阁的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很多建筑设计者在古代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人性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因而很多设计者从城市走向自然,在自然事物的影响下获得建筑设计的灵感。现代建筑设计者希望通过建筑设计表达回归自然的美好意愿,将人类发展、自然事物与历史综合在一起,更好地将自然人性设计发挥到极致。建筑设计代表作有英格兰巨石阵、古埃及金字塔等。

2.2道德人性的回归。

在科技发展与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建筑设计者逐渐将仁爱、正义、勇敢等道德人性理念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力求通过建筑唤起人们对道德人性的追求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传达了人们对道德人性的追求及创建理性、文明社会的希求。在我国古代社会,“百家理论”用各自的思想将道德内涵传递给人们,唤醒人们逐渐加深对道德人性的理解与应用,后期在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很多建筑设计者将道德人性设计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例如在对深圳主体公园的设计中,将太极图作为水上乐园的标志,在体现自然事物水富有变化这一特点外,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理念融入其中,有效地展现了在建筑设计中对道德人性的回归与研究。

马斯洛在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审美需求看作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暗含着审美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对美德事物的追求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某一时刻才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对美的追求的向往表现在各个发展领域中,其中包括建筑设计领域。建筑设计本身具有艺术性,而艺术发展本身也是对美德追求和不断提高审美层次的过程,因此将审美人性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既是展现对审美人性的追求也是建筑发展的需要。例如英国展览科普中心的千年穹顶,呈穹庐形的形状,利用穹面钢索网组成,屋面虽然薄但是具有超强的坚韧性。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多方面意见,追求建筑质量的同时注重建筑美观的展现,最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

3结束语。

建筑由人所创造,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栖息之所,所以建筑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应遵循建设为人们服务这一发展原则。随着人们对物质要求的追求不断提升,建筑设计逐渐偏向于设计的创新及新元素的使用,忽视了建筑为人们所使用这一设计原理的出发点。但现阶段建筑设计中对人性回归进行了新一轮的探讨,应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将人性设计贯穿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将实实在在的需求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把建筑设计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心颖.现代建筑艺术的转型———从生存存在论美学展开的解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亢宁梅.诗意的空间———人性建筑的审美性质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5).

[3]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中国当代存在形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三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育教学事业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所谓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当下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要学习、会学习为主要教学工作目标。结合室内设计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应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教学工作方案,同时将课程的发展动态和主要思想有机融入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教学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培养其职业能力和道德。

2.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室内设计课程既要求学生注重理论,也要求其将理论及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此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体现学习和教学的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注重理论的讲述,则永远无法达到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授教学理论的同时配合实际操作或实践经验的呈现,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课时量及教学形式。如,可开展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调查、毕业设计创作等实践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室内设计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有选择性、经常性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例展示,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研究中增强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实施,还要注重教学实践课程的考核工作。我国一些院校虽然开展的实践课程活动较多,但是未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考核工作开展力度不足,形式化的考核工作使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理解程度较弱,无法直接突出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要以实际操作考核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对其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总结,使学生形成以理论开展实践,又在实践中认识到具体理论的循环性应用,由此提高其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另外,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开展一些校企联合实践活动,通过完善系统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

3.加强课程教学整合在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实践经验的调查,笔者明白当下教育教学事业已不再只注重单科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不同教学知识的整合,以此促进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融合发展。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由于室内设计的综合学科特点,其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建筑学、材料学、工程结构学、审美心理及环境心理学等。因此,对其进行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促进学生职业知识的全面发展。

4.完善创新思维培养室内设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工作,其主要方法包括:其一,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眼前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组,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信息,其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流畅、变通及独特。教师可采取题型变化或解题思路的变化加强学生思维锻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同一作品。其二,加强学生聚合思维培养。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内容,其主要针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在工作中选择正确方法进行合理操作,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结语。

目前,职业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无论是观念还是教学过程和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与当下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的需求不符,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此,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现代化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体系,推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发展。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四

中国建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许多伟大的建筑遗产,例如长城、故宫、天坛等等。每一个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特征。中国建筑风格也因地域、气候、文化、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大的风格区域。北方建筑以严谨而沉稳的气势为特点,南方建筑则更加注重建筑内部和谐美感的表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建筑艺术不断地演进,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它的材料和工艺非常讲究。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为木材、石材和红砖,而现代建筑则更多地使用混凝土等材料。其次,中国建筑艺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也非常重要。建筑物的形式和风格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城市规划等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此外,中国建筑艺术还强调空间的布局和利用。从大型宫殿到小型民居,空间的划分和设计非常巧妙,可以让人们享受到不同的视觉和生活体验。

中国建筑艺术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宫和天坛。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由上千间房屋组成,其建筑设计和色彩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天坛则是中国皇帝祭天的场所,建筑群对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形式严谨而庄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此外,还有著名的山西悬空寺、云南石林、安徽西递等多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作品。

中国建筑艺术不仅是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此外,中国建筑艺术对当代城市设计和建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建筑艺术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儒家文化与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建筑的严谨、深沉与文化内涵。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我相信中国建筑艺术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也会努力学习传统建筑艺术的技巧和理念,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相信在我的努力和行动下,中国建筑艺术的美丽与魅力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展现和传承。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五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的缩影。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就建筑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囊括范围很广的门类,包括宫殿、陵墓、寺庙、园林等各种特色的建筑。建筑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因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四维空间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

而《中国建筑艺术》主要从中国建筑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论述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当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筑,二者相比较,更凸显出中国宗教建筑的特色,比如木结构就是其一大特色,还有它在结构上的对称,在时间进程上表现出来的流动美,是在平面上纵深的群体建筑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理性精神被打破,随之出现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回曲折的园林美。

对于建筑艺术这个庞大的艺术门类,我们不能泛泛而谈,下面就根据《中国建筑艺术》一文读后感想,对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进行简单的比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强弱不同。

在西方宗教建筑中,宗教的力量很强,在不少历史时期,宗教领袖就是国家统治者。因此,神庙、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级别最高的建筑。它们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情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炫耀了统治者的富有,神权与君权通常集中于统治者一人身上。由于强大的宗教力量,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相应的教派形成,从而促成了不同风格的教堂的建造。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体现的就是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

而在我国,宗教力量就较弱,中国是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只有为皇帝服务的建筑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庙,一般宗教建筑在规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宫殿低。皇帝是最高统治阶级,宗教只不过是他用来达到统治目的的手段。“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虽然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有信仰,但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宗教的类型很复杂,像土生土长的道教,由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无论是那个宗教都没有特定的教徒,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固定的聚会时间、地点等都没有。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正统思想是儒学而不是宗教思想。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征不同。

第一,材质不同。西方宗教建筑基本上都是以石头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因此被说成是“石头的史书”,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则是以木材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所以被人称之为“木头的诗篇”。

比如米兰教堂就一座石建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建筑是神的象征,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人们进行膜拜的场所,被看作是一件永久性的纪念物,因此人们才会不惜花费力气,经年累月,一代接一代的去修建。而这座黄鹤楼是典型的木建筑,因为中国人对于建筑不求长存,他们将建筑比作衣服,可以不断更新。正如清代园林建筑家、戏剧家李渔说过:“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木构建筑建造容易,建造速度也很快,对古建筑的.修葺远不及重建之盛,像黄鹤楼就在宋、元、明、清重建多次,而且每次形式都不同。

第二,空间布局不同。西方宗教建筑以单体建筑物为中心,每个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占据着空间,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有着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被赋予一种向上腾起和向四周扩张的性格。而我国为信仰服务的建筑,像佛寺、道观、孔庙、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群体建筑。

比如,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达150米,堪称是中世纪的高耸建筑,它的峰尖瘦削锋利,束柱瘦骨嶙峋,直插云际、指向神秘的上苍,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峰顶,把人引向上苍,使人们获得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崇拜,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这座黄鹤楼虽然也高耸,但它却没有脱离群体,以高楼本身为中轴线,左右两侧对称布局,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给人一种严肃、方正、理性、雄浑之感。它们相互连接、相互配合在平面上构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结构。这种群体结构的形成与宗法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宗,尊祖,庙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中国宗教建筑以空间来表现时间,表达一种时间进程的流动美。中国的宗教建筑在平面铺开的同时,实际上已经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

比如,整个普宁寺虽然每座建筑都不可能一样,但它们的基本形制相似,绵延数里,虽然不算高大但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弯弯曲曲,重重影影,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就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而西方的单体宗教建筑就没有这种效果。像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置身其中,就像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会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其次,它是单体建筑,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因此不可能有时间上的美感。

第四,外部造型不同。我国宗教建筑突出线的艺术特征,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追求宁静、和谐的韵律。如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而西方的宗教建筑在轮廓处理上,强调纯几何性的造型元素,如矩形、三角形、圆形,强调凸曲线、凸曲面的外张力,追求的是一种理性。

比如,孔庙,它的四个翼角翘起,勾心斗角;飞檐微翘,体态轻盈,随着线的曲折,显得向上飞动轻快,线条柔和曲折,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圣彼得教堂半球穹顶,矩形的窗户,还有一些其他的几何形体,轮廓线很僵硬、直板,虽然也有美感--几何美,但给人一种故意处理成这样的不自然的感觉,不像中国宗教建筑那样具有一种自然美。

第五,布局安排上不同。我国的宗教建筑强调有虚有实,轮廓线柔和多曲线,在稳重中显出一定的变化,尽力做到与自然相协调。而西方宗教建筑喜欢表现实体的重量感,厚实的墙体,粗大的拱券和梁柱等,显得与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独存,表达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巴别塔,出自于《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建造通天塔的故事。这个传说形象的反映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相抗争的原始心态,在他们的观念中,建筑就是一种力量的标志,就是一种与自然相抗衡的手段。这座应县木塔底部由若干柱子支撑,四边透空,给人凌虚的观感。屋顶的实体与透空的檐廊构成对比。虽然它的出檐深远,但却有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因而并不显得沉闷和压迫。加之檐口悬挑造成大片有韵律感的阴影,斗拱梁枋上的雕刻,窗户上通透的格栅,使整个建筑呈现一种虚拟为主,虚实对比的可亲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宗教建筑适应顺从自然表现在,对房屋地基和方位的选择很重视,于是开创了一门相关的学科--“堪舆风水”。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堪,天道;舆,地道。”实际就是指的自然,即研究建筑周围的风向、水流等环境条件。这一学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与自然协调和谐的执着追求。

再次,建筑内部装饰内容、风格不同。西方宗教建筑无论是古典时期的神庙还是后来的教堂,内部装饰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基督、圣母等)绘画(顶部)为主,内容大多都是神话故事(具有西方色彩的希腊神话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关的事物,风格比较自由活泼;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像寺、庙、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当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话故事(具有东方色彩)--但与西方神话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间故事(比如武氏祠堂里的二十四孝图),显得沉稳。

最典型的实例就是哥特式风格的巴黎圣母院和巴洛克风格建筑。巴黎圣母院最具特色的是彩色玻璃,太阳由彩色玻璃射入,产生五光十色的眩光,创造了一种把信徒们引向天国的幻觉,有力的体现了超脱红尘凡是的宗教感情。巴洛克建筑内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色彩浓烈,其塑造的浓厚的享乐氛围可以与中国的皇宫相媲美。中国的寺、庙、塔等虽然在某一时期也会装饰的很华丽,但却不像西方那样讲究。

最后,变化与发展。西方宗教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的神教神庙,封建社会后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清真寺,文艺复兴后带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发展。而中国的宗教建筑基本上沿袭一种风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创新,显得比较稳定。

巴洛克建筑虽然是新兴的一种建筑风格,但它却不是孤立的,它在摒弃文艺复兴时期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的同时,又以新的方式融合了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如柱子、圆拱以及柱头,绵延的曲线形区域取代了有秩序的矩形区域。

总的来说,中国宗教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前者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简言之:前者具有“绘画”之美,而后者更多的带有“雕刻”的意味。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六

摘要:室内设计从根本上来看是艺术和建筑技艺的相互融合,为了更好的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设计之初就要满足高度的统一性,坚持艺术与技术的二者统一,由于当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建筑艺术形式以及建筑技艺,因此也要寻求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统一。

一、室内设计及其概述。

1.室内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室内设计主要讲究的几大元素有空间感、色彩搭配、光影分布、家具陈设以及室内绿化等方面,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总会满足以上的条件,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一次成功的室内设计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功能分区的组成上,成功的室内设计还能保证房间内每一寸的空间得到百分百的利用。在评判室内环境的时候,人们总会用房间内部是否通透来判断一个房间户型的好坏,这也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层面,通过室内空间分区的打造,让整个房间都可以沐浴在阳光下,也是很多室内设计师不懈的追求。家居家装与室内环境是否搭配,也关系着室内设计整体效果的呈现,家居家装能够给室内环境带来不同的感觉,有的家具家装能让室内环境显得庄重,有的则能让室内环境显得活泼。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师,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调整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在空间感的表达上,也有多种的表达手法,围绕着空间功能的构建进行规划,达到对室内空间环境的理想分区,满足室内储物功能,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文需求,让室内空间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日常需求。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具有着极强的鉴赏性。很多建筑物在室内设计上,都会应用到自然语言作为室内设计的表达语言,很多室内设计师借助自然语言,来实现人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实现更加高尚的意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室内设计是文化传承的设计。

由于室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室内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文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室内设计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对人文的重视。

室内设计艺术根据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节奏韵律、文化元素等不同的组合,构筑环境设计特点。

1.借鉴建筑的文化元素特征。

在我国,很多建筑往往都有着特殊的装饰物品,比如屋檐上的鸽子、室内的对联等等,这些反映出的是我国建筑物的主要特征。建筑风格从本质上来讲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很多建筑物也是脱胎换骨于古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愿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此在建筑设计上,中西方融合等元素的使用也成为很多人愿意接受的风格,在室内装饰上,字画宫灯等等代表了中国风格的元素琳琅满目,营造出极为个性的室内空间。

2.借鉴建筑装饰材料。

室内设计在装饰材料上有着多种选择,有的材料追求效仿自然,因此极力追求给人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比如仿石材料的使用,就能够给人营造出直观上的自然感受。有的房間也会在室内增加一些实木材料,以突出室内的庄严庄重,并给人一种十分干净纯洁的感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我国地大物博,境内有很多十分优美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景观的元素,有的建筑将自然景观作为建筑背景,来突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赏,成为了一个时期内特殊的建筑需求。在有的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上,追求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统一,从规划到最终建设落成,每一个环节都满足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人中有景、景中有人。

四、建筑风格文化和室内装饰设计并驾齐驱。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得到了人们的传承,古往今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被人们继续发扬光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很多建筑意识和思想观念也逐渐的传入我国。在我国的实际表现中,就成就了哈尔滨的美誉。哈尔滨的建筑效仿西方巴黎,因此也被称为东方小巴黎。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渗透到了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而让哈尔滨变成了中西方交融的一个重要城市,中方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在同一座城市交融,产生全新的建筑艺术形式。

五、结论。

从古至今,我国的建筑艺术的形式就十分的丰富,在众多的建筑形式中,我们必须要发现很多的人文思想与艺术理念的完美结合,我国古代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建筑物的设计上也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在室内的设计上也要以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为首要目标,进而根据科学性的要求,来构建更多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剑利,王胜.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15).

[2]祝爱民.当今社会室内设计变革之路[j].建材与装饰(04).

[3]齐伟.浅谈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9).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七

中国建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建筑艺术珍品。每当我看到一幢古老的建筑,我总是被它所传递的古老气息和文化沉淀所吸引。一次次的欣赏和研究,让我对中国建筑艺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段: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

走进一座古老的庙宇或是别墅里,不用看任何文字或者题目,就能直观感受到墙面雕刻的博大精深。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华夏儿女的用心匠心。不仅是千年古镇古寺中的木雕石刻、砖雕云石,就连现在的新区别墅楼房也无不体现着这一传统。

第二段:古建筑中的建筑构件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往往以构件和雕花居多。它的每一种构件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如飞檐翘角、斗拱、门楼和屋檐等,这些皆至今仍可以在我们身边的建筑上找到。可以说,这些构件不仅单纯是建筑中的装饰,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欣赏古建筑时,可以通过这些建筑构件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厚重感。

第三段:古建筑中的园林景观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自然山水的韵味。古建筑中的园林景观常常可以看到城墙环绕、水道穿行、石桥相连等优美的风景。如著名的大明宫、颐和园、拙政园等,这些景点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薪火传承。

第四段:现代建筑中的传统元素

古建筑的精华如今已经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少现代建筑都保留了古建筑的构造和装饰元素,如廊柱、斗拱等等。不仅仅是建筑装饰上有所体现,很多园林景观也采用了中式园林的特色。在现代建筑中,经过改良后的设计,更让人看到传承古建筑文化的精神。

第五段:建筑鉴赏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对于一座建筑,仅仅是看看外貌或内部装饰,不足以让人真正理解它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建筑鉴赏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包括建筑的历史背景、构造和设计等。欣赏建筑之前,需要先了解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的欣赏建筑的美。

综上所述,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来说,欣赏中华传统建筑是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一种渠道,让我们更好的收获欣赏中华文化的心灵洗礼。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八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千年历史中留下了宏伟壮观的建筑遗产。我对中国建筑艺术的鉴赏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从建筑的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从建筑材料到建筑技艺,中国建筑艺术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外在形式

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注重的是以“匠心独运”为主导,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仿佛在它的每一寸空间里,都充满着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的沉淀。如今我们可以在古代建筑中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例如各种雕花,画和建筑附件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厚重文化的部分体现。

二、内在精神

中国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外部的形式,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它透过建筑构造中的每一个细节,展现了中国具体的贵族文化、社会制度和思想传统等。例如,中国宫廷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是“大型、高档”,这表达了“尊贵高雅”的中华文化精髓。此外,中国古典建筑还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种和谐共处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体现,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尊重。

三、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在建筑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建筑艺术能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砖瓦、青石、大理石和石灰粉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用途,在中国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木材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宫殿、庙宇、寺庙等建筑中被广泛运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式建筑风格。

四、建筑技艺

中国建筑技艺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古代建筑工匠们的智慧和勤劳精神,铸就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建筑传统。从全国各地古代建筑的特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建筑技艺的丰富多样性和精湛技艺。例如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等技艺,都通过世代传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未来展望

未来,中国的建筑艺术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应该把握好传统建筑技艺的精华,将其与现代建筑技艺结合,从而不断开拓中国建筑艺术的新境界。同时,应该推进高度技术化建筑,将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地位提供到全球性的前列。

综上所述,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代代相传,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未来的发展中, 可以结合现代建筑技艺与传统建筑精华的结合, 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325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