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功劳与过错(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16:53:34
汉武帝的功劳与过错(三篇)
时间:2022-12-25 16:53:34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汉武帝的功劳与过错篇一

汉武帝之反击匈奴,当然是无比正义。然而,在太平盛世反击匈奴的目的乃是为了保护边境人民的安全,而并不是将举国人民拖入了苦难的深渊。

穷兵黩武的君主,必然在中国文明史上永远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难道汉文帝汉景帝不知道匈奴为患,难道他们不知道反击匈奴将为他们在后世史册上留下光彩照人的英雄伟人形象。

然而,他们都克制了这一冲动。

真正解决匈奴之患,功劳最大的乃是汉武帝刘彻之孙汉宣帝。

中国历代成功解除来自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英主有的是。

在东汉有汉和帝,在隋朝有隋文帝,在唐朝有唐太宗,在明朝有朱元璋。

这些君主都制定出妥善的大战略,以合理的成本代价拓展了我们中国文明的生存空间,而并没有因为这些不逊色汉武帝的开边战争而去鞭挞所有的老百姓。

更何况,汉武帝发起的多数战争,绝不是每一样都道德名目正大的。

难道大宛国曾经入侵了中国?只不过是汉武帝听闻了大宛国有良马就发起一场侵略他国的战争。

难道西南夷、朝鲜、百越这些地区或国家也和匈奴一样侵扰了中国边境人民吗?

事实上,汉武帝刘彻一生所发起的各种侵略战争,是远远超越了他反击匈奴这一正义战争。

在任何时代的国际外交上,谁会歌颂这样一个战争狂人呢?

将汉武帝刘彻树立为反侵略的英雄毫无意义,因为他自身即是中国周边列国的侵略者加害者。

今天,我们之所以鞭挞蒙元入侵、满清入关,正在于他们是彼时东亚国际和平的破坏者,在任何时代时间,为了满足本国利益而悍然将战争加之于人民头上的执政者都不值得歌颂。

否则,我们今天鞭挞蒙元入侵、满清入关对中国文明所造成的长远的伤害也就毫无意义了。

今天的人,之所以歌颂汉武帝刘彻的很大一个原因,乃是认定他扩展了中国的疆土,如果从地图上来看,仿佛如是。

汉武帝的功劳与过错篇二

更可怕的汉武帝一生所做的强化皇权而无所不为的暴政,让中国历史发展就此走上了歧途。

在汉武帝对暴政一系列创新,起用大量酷吏治国之后,从此中国文化丧失了本该有的制衡皇权的基因。

事实上,连汉武帝自己都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再不悬崖勒马,陪葬的将是整个中国文明、刘邦创立的西汉王朝这份家业,受难的将是他治下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今天很多中国人之所以歌颂汉武帝刘彻当然可以理解,但是我相信绝对没有一个普通老百姓愿意和这样一个暴君同处于一个时代。

对汉武帝刘彻这一独裁者的功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盖棺论定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鞭尸,什么时候鞭尸的问题?

即便是在封建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士大夫和历史学家基于朴素的民本思想,对于汉武帝刘彻之鞭挞可谓是不遗余力,前仆后继。

在汉武帝刘彻去世的几年后,西汉朝廷下令该不该为纪念他创作庙乐而展开讨论。

在一片的颂歌声中,主管太后宫的长信少府夏侯胜挺身而出,上书坚决反对——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汉武帝的功劳与过错篇三

夏侯胜身居高位,如果闭口不言,他当然可以长保富贵,而不至于身陷牢狱之中。

可是,作为与汉武帝刘彻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人,他本乎于朴素之良知,将汉武帝时代人民真实的惨状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千载之下,我们感激他的直言。

如果没有他的直言,后世之帝王不以此为惕警,那么人民的苦难永无穷期。在撬开汉武帝刘彻的棺材板上,夏侯胜的力量当然是无比的微小,然而毕竟是撬开了。

随着西汉王朝进入了晚期,对于刘彻的评价官方几乎已经达成了客观的共识——

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厉兵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当此之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名士,关东公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44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