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怎样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总结的实例吧。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一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张爱玲笔下那个的纸醉金迷的旧上海,奢靡华丽,有着当时中国最时新的东西却也还保留着旧社会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锁记》为反映其中现象的典型。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二
一直觉得,张爱玲笔下的文字是活的,人物、景象都是动的,一句话便是一段光影,一个故事便是一部影片。
读《金锁记》,脑海中不断展现的,也是一幕幕文字生成的影像,或闹或静,或怒或欢,活动着的人,变化着的物,让人恨意中带了莫名的无奈,莫名的悲凉。
故事开始于旧上海一个平凡的月光下。这回忆中的月亮是感性的,再好也不免带点凄凉。
作者用笔尖将月光穿过眼前,透过夜空的云雾,引向三十年前的姜公馆,引向三十年前的那群人,那些物。于是画面活动了。
随着作者插着翅膀的笔,一场悲喜剧便悄然开演了。
深夜,公馆丫鬟小双,凤箫道出了公馆里是是非非的大概。这时的姜家正是鼎盛时期,家里有几个兄妹,三位媳妇儿,还有一位老太太。
这天一大早,媳妇儿婆子便在老太太那里热闹开了,瘫痪在床的二少爷的夫人,二奶奶曹七巧出场了,她与各人七嘴八舌,你来我往,她的话句句可气又可笑,心态扭曲、贪婪粗鲁的性格状态尽显。她谄媚长辈,挤兑兄嫂,排挤娘家人,处处计较,待人刻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也一样,她也是个可悲的人物,让人同情可怜。
短短几幕,七巧表现出了她各种变态心理:首先在老太太面前给云泽胡乱说媒,得罪云泽,引得众人讨厌,自讨没趣儿。后来又与小叔调情,调情未果又百般诉苦,最终引诱不成。最后,面对自己的哥哥嫂嫂,尽情地发泄着自己的幽愤,那股泼辣,对金钱的贪欲劲儿更是展露无遗。
就这样,忍受着丈夫“死去”肉体的气味,曹七巧紧皱着眉,一天天过着日子。
画面模糊恍惚。再次明晰时,已经呈现另一番景象了。
窗外的翠竹帘子退色了,屋内镜子里的人已老了十年,还多了一副遗像,览遍屋内各处,便知世事变迁。镜头放大屋内的人,便知晓物是人非。
如今的曹七巧成了寡妇,身边只剩一对儿女。
不久后,所有人都到齐,等待着九老太爷来给他们分家。呼啸的风声,肃静的堂屋,为了金银,一场闹剧上演了,当然主角还是曹七巧。
分家后,经过曹七巧与小叔季泽的情爱纠结的对话,接着又是一场双方为了金钱撕破脸的较量,此处语言、动作、情绪从文字里抽出,勾勒,浮现,便成了丝丝入扣的画面,有了活动明快的影像。
七巧的俩孩子长白和长安已长大成人,然而在这位母亲的毒害下,俩人的命运都是悲哀的。
最后一幕:昏暗的灯光下,“七巧似睡非睡的横在烟铺上”,弥留之际,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画面转换,一个年轻姑娘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了。七巧这样回忆着,幻想着······这时,镜头定格在她苍老的脸上,一边脸颊流下的眼泪渐渐干了。
于是,三十年前的月亮随着幕布缓缓落下了。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三
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述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并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杯具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所以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之后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最终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并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我生命中唯一一点的感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最终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终,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最终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能够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述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经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景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并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最终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经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述,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十分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终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终,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向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样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杯具命运是经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经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经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可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我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可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我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我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所以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我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欢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之后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感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张爱玲,确实是个奇女子。不可是她的经历,还奇在她的文章。愿一读再读,细细把玩,趣味无穷。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四
看了半生缘,久久不能从曼桢的悲伤中出来。从前的曼桢是一个充满朝气活力,未来一片光明,就算生活苦,却有数不完的勇气和精力来面对生活赋予的一切。幼时读不懂张爱玲的书,因为她的书大抵都是有点伤感的。
曼桢,世钧,叔惠,从前三个人一起吃饭,有一次下雨天中午下班一起去比较远的地方吃饭,曼桢的手套掉在路上,而世钧后来一个人回去在泥泞的路上,田野上找了很久,最后他把手套放在曼桢面前时,曼桢这时候是多么开心。
两个人在一起是因为相互吸引,是什么吸引世钧呢,大概是曼桢的漂亮,坚强,勇敢,善良,是什么吸引曼桢呢,大概是世钧的帅气和才气。也或者什么有原因也不是。看书的前半部分时,觉得是在看一部甜甜的喜剧,曼桢和世钧在傍晚时一起走过的回家的路,世钧和曼桢的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起在夜晚的灯下聊天,世钧送曼桢去教书,曼桢在世钧要回南京的前一晚帮他整理行李,送点心……还有曼桢去南京的那一次,世钧送给她的戒指,用草藏绑起来,戴在她手上,这时候两人都相信,未来他们是会永远在一起的。
然而在他们的面前却有无数道需要跨越的坎。世钧对曼桢的姐姐的过去还是有在乎,他希望曼桢一家搬家,希望她与过去的生活隔离。世钧对曼桢也不能完全的信任,因为张预瑾的到来,世钧曾一度想要放弃他俩的感情。而曼桢的身上,承担了太多,家庭的重担使得她推迟了和世钧的婚期,她以为她们会有一辈子的,结婚晚一点能算什么。她的姐姐后来为了得到祝鸿才的好感,竟然设计陷害了自己的妹妹,曼桢被关在祝家的房间里时,我感到了命运的无奈,曼桢的悲伤,此刻的曼桢虽然被践踏了,但她还是充满希望的,她想着办法逃出去,希望有一天能见到世钧,她将把她这几天所有的遭遇告诉他。然而,她却不知道,世钧来过了,他却并没有来救她。命运无情地把她捉弄了,世钧最终相信了曼璐的话,他走了,他以为她和预瑾结婚了......这时候到全文结束,我都是带着想哭的冲动看完。
再后来,世钧结婚了,和翠芝,他从前以为从来不会喜欢的人。事实上,现在也是不爱的。然而他还是选择了结婚。他为了他的家庭抄心,为着父亲的离世,并且放弃了以前向往的工作,他的世界里,好像曼桢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妻子,还过着似乎别人羡慕的生活。
曼桢还是生下了祝鸿才的孩子,曼桢真的太坚强了。她逃走了,义无反顾地,去了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教书。再后来,曼桢的姐姐哭着来找她,最后曼璐去世了。曼桢一个人换了好多次住的地方,她还是不断地将自己赚的钱汇给母亲,弟弟们也上完大学结婚了。
此时的曼桢还是自己一个人,替她想想,这么多年,有没有哪一个人是真的爱她关心过她。她的母亲可能是爱她的吧,可是母亲却是软弱的,当曼桢被姐姐算计时,母亲就此屈服了,从心底里觉得她该嫁给祝鸿才。世钧从前是很爱她的,可是这样的爱却抵不过现实的强大和他的软弱,他介意她的家庭,他没有完全信任曼桢对他的爱,当曼璐用编造的事情来说服他时,他没有考虑地就相信了,转而毫不犹豫地和别人结婚了,当曼桢听到他结婚的消息时,应该是最心痛的,不管别人怎么对待她,不管她这两年遭遇了什么,也没有比听到这个最信任的人已经结婚的消息更痛心,从曼桢逃出来了那一刻开始已经物是人非。预瑾是曾经爱过她的,还有一直到后来,他结婚生子,再次遇见曼桢时,还是对她满满的关心,这个知道了曼桢遭遇的人,真正地为她感到惋惜。祝鸿才可能曾经喜欢过他,但他的喜欢是十分浅薄的,再后来,曼桢因为这些遭遇不注重收拾自己,祝鸿才也没有真正的喜欢过他。
这么多年,或许曼桢已经精疲力竭,或许是因为对孩子的爱,他又回到祝鸿才身边,曼桢的心态或许也变了,再也回不去从前穿着纯净的蓝色大褂的女少时代,再后来的曼桢时常神情呆滞,好像与这个世界隔离开了。再后来,曼桢还是想办法打官司离开了祝鸿才......
这么多年,世钧从来没有试图去找过曼桢,他却有着他看似令人羡慕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直到最后,再次相见的时候,曼桢对世钧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记得拜伦的一句诗:假如我又遇见你,时隔多年,我将如何致意,眼泪,还是沉默。
曼桢这么多年,好像一个人演了一场电影,她一个人在电影里怎么也走不出来,身边的人都越走越远,等到电影落幕时,曼桢一个人变得千疮百孔,再次见到熟悉的人,他们都只看得到快愈合了的伤口,真正的伤痛都被外表的结痂抹平,并变得不那么鲜明。只有曼桢一个人知道,愈合这些伤口要了多大的勇气,几乎用尽了她所有的朝气,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最后未免被这些伤痛一次次影响。就算常人看到了已经愈合的伤口,但那已经不是完整的曼桢,她的青春,朝气,她的希望,她的前程,都被深深埋藏在伤口里,只有自己知道。
能责怪世钧吗?可是从什么立场去责怪他。怪他没有坚持他的真心?怪他在曼桢消失的时候去找她?怪他和现实妥协,和不爱的人结婚?这些对曼桢已经不重要了,这么多年,在曼桢最难过的这些年,世钧却自己生活得至少很好。他已经早就不是曼桢的依靠,曼桢的希望了。
小说还讲了叔惠的悲伤,他喜欢翠芝,却只能看着好朋友和她成亲,自己却是伴郎。因为自己家里穷,而翠芝却是大户人家,虽然翠芝也喜欢她。他的自尊心促使他去了国外留学,读了博士。多年以后再次见面时,“两人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
以前都不读张爱玲的小说,因为读不懂,因为太悲伤。从前没有经历过主人公的悲伤,不知道怎样体会那样的遭遇那样的心境,以为世界上没有存在这样的心情。现在慢慢知道了,这样的心情是存在的。因为有好多没有经历的事情要去经历,唯一能做的是,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不要被打败,还做那个穿着蓝色大褂子的少女,头上是五彩的云,阳光是暖的,空气是湿润的。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五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作者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变态的心理,那利刃一般毒辣的话语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傅雷在《论张爱铃的小说》中也指出:“爱情在一个人身上得不到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命来抵偿”。曹七巧做了情欲的俘虏,代情欲做了刽子手”。曹七巧自己没有得到幸福,就变态地去毁儿女的幸福。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可启示对这个家有什么用呢?家本来是心灵的港湾,而在曹七巧做主的家里,没有一丝的温暖的气息,不仅是给不了最亲近的人心灵上的安慰,反而是一张恐怖的大黑网,使在这个家里的人窒息,每一个家人都是她宣泄这么多年来在姜家受的委屈的对象。
转型中的洪流中,被吞没的又何止是一个曹七巧,虽已成过去,可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曹七巧的影子,也许只是我们不再是以被黄金锁住,用金锁劈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六
张爱玲,她的本名叫张瑛,她是一代充满传奇色彩的才女,她的性格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却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却充满了人性的主题。她这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例如《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等等。但在众多的作品中我却对《金锁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她的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而《金锁记》这部作品就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背景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在封建大家族中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对于这个女人我真的是又爱又恨,她的变态思想让我觉得可怕,但在读到最后的时候,我却对这个封建社会的女人产生了一丝怜惜。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那个时候的她十分纯真,有很多的追求者,但她却选择嫁到了姜公馆,是因为姜家出了很多钱,她的丈夫却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以及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度日如年的生活下她却对姜公馆的另外一位少爷,也就是她的小叔子姜季泽产生了情愫,但姜季泽只是和她开开玩笑而已。所以到了后来分到家产成为寡妇的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己带上了一套沉重的枷锁。后来她却为了钱,甚至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由于自己爱情的失败,她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最初读到这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七巧让我生厌。
张爱玲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的面纱。作者笔下的七巧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锁也给许多人造成了心理和生理的痛苦。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所以此时此刻的我对七巧也表示同情。像七巧这样的女人在当时社会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在封建社会,女人没有任何权利,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也注定了七巧的命运最终会是一个悲剧。曹七巧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此时的七巧已经彻底的被当时的社会所害。我想作为一个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夫妻之爱都得不到满足。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甚至连她自己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的,她也因此而分到了姜家的财产。姜季泽却是她心中的最爱,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姜季泽也有自己的底线,他不可以也不能对自己的嫂嫂动情,我想这不仅是在封建社会不能,就是在当今社会也是不可以的。后来,七巧的丈夫去世后,分到家产的季泽终于来找七巧,但现在的七巧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对自己不是真情,所以把姜季泽撵走了。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不仅仅是想拥有爱情,最重要的是她想拥有真爱,但因为七巧过多的猜疑,她放弃了这种得到真爱的机会。在此后,她也抛弃了许多,而所获得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她在丈夫、季泽那里得不到爱,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以至于后来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了自己的亲身儿子长白、女儿长安的爱情。七巧的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
这个封建社会的女人因为与丈夫的结合使她获得了家产,也因为爱上了自己的小叔子季泽而备受爱情的煎熬。她的儿子长白也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在七巧的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但这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我觉得她的一生是可悲的。我为这个在封建社会有很多不可以的女人感到痛心。所以我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己愿意戴的,是封建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我觉得这部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留下一种苍凉的感觉。张爱玲将现代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推向了极致,细微地镂刻着人物的心理,以及毒辣话语的述说,但却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小说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注重制造典型场景和人物心理刻画,但它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某些地方主观性太强,比如主人公曹七巧主观上为什么那么看重钱,交待得不够透彻,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过度,令读者推断起来就有些牵强。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我想,这也许就是现代小说的特点吧。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七
屋内也没有色彩,灰暗的天空将郁郁的气息塞入屋子里,穿着21世纪的衣服,支着头趴在窗台上,疲倦的样子,面向窗外,于是风冷冷地穿越发丝的间隙。想着40年代的微笑,天空中已寻找不到那样昏黄的月光,如今的上海已看不到当年的月亮了。
第一次读《金锁记》,还不太懂它的意思,在张爱玲所营造的压抑气氛中,只是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深深触动着,为那样凄惨的命运叹息着。现在再读它,七巧生活在昏暗的屋檐下,那凄惨的声音仍在耳边回旋。她的一生就这样嫁给了悲哀,嫁给了一个毫无生气的惨白身体。
然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戴着黄金枷锁,劈杀了自己,劈杀了自己的骨肉,成了殉葬品,也拉上了不少陪葬品。一部《金锁记》,一部枷锁记,人性的枷锁总是那么令人望而生畏。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描写了“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的一个湿晕,像朵云轩信上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对乌云中的月亮她又写道:“隔着玻璃窗望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对下弦月她这样形容:“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她眼中的如此完美却带着一点遗憾,也许这才是真正的perfect。”
张爱玲的一生如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苍凉而捉摸不定。她用她独特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残缺的人生,却是对人物,对生命无限的豁达。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八
“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衬衫搭在肩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褂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高中时,在同学的摘抄本上看到这段话,以为是张爱玲在描写她自己的爱情,场景迅速在脑海里构建:她那时是一个正值芳华的女子,住在上海的一座老房子里,站在阳台上目送心爱的人,心里亦有小小的期盼,他,是否会有些留恋,是否会有一刹那的停步回望。我想象中的季泽,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有些才情,有潇洒的姿态。
然而,那只不过是有些花痴的幻想。现实的作用就是毫不留情的打碎它。事实上,“她”指的是七巧,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嫁到姜公馆,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嫁入姜家后,受到各种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得尊重。在这样得环境下,她的心理畸形,愈加口无遮拦,疯疯癫癫,招人讨厌。就连寻花问柳的小叔子季泽,也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七巧,却觉得自己是爱季泽的。至少她恍惚的认为——“当初嫁到姜家来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泽相爱。”
如果换一种场景,也许会是一个浪漫的想法。
在我看来,季泽并无甚过人之处,游手好闲,沾花惹草。小说中的他,“是个结实小伙子,偏于胖的一方面,脑后拖一根三脱油松大辫,生的天圆地方,鲜红的腮颊,往下坠着一点,有湿眉毛,水汪汪的黑眼睛里永远透着三分不耐烦。"这样一个俗人,为什么七巧会喜欢他?话说回来,七巧又何尝不是一个俗人,这俗世中的事,谁又能说清楚呢。
七巧是制度的受害者,从未得到一个女人应得得幸福。而同时,她也用利刃,伤害了很多人,比如,长安。
长安。
“有时在公园里遇着了雨,长安撑起了伞,世舫为她擎着。隔着半透明的蓝绸伞,千万粒雨珠闪着光,像一天的星。”
幸福都是相似的,它们的背景温馨浪漫。而长安这个名字,总会让我想到汉代的长街,长长的,平和中有些神秘。
长安的记忆里,永远保留着与世舫相遇的这一页罢。她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
谣言说长安后来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我却希望不是谣言,我希望那个男子是世舫,或者是,可以给她家的温暖的人。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生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因此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正因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钟爱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正因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性命中唯一的男生,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性命中的三个男生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生,她的生命是可悲的生命。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这本书听说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从来就没有认真读过。这次一拜读,倒是对张爱玲油然而生许多喜爱和敬仰。说起来真是好笑,初看文题,竟误以为是写一把金锁的奇遇记。看完才明白,这题目却有深意呢:七巧带着黄金的枷锁,他用那沉重的枷锁套自己,砸别人。
看完后,我也终于体会到为什么傅雷先生盛赞他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为什么“三十年前的月亮……”现在还如此熠熠生辉。
小说家的是一个“坏女人”的故事。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出身于低阶层的女子,可是她家人为了自家的利益,把它嫁给没落大族姜家的二少爷——一个自小卧床不起的废人。七巧本是一个鲜活泼辣的姑娘,在姜家他处处遭到心照不宣的排挤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里它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太太相继去世,姜家分家后她得以带着一双儿女到外面住。然而此时她已性情变态,人格扭曲。他自己幻灭了爱情梦,还亲手毁掉了儿女的婚姻。最后这个不幸的女人在别人的厌恶中郁郁死去。
我想许多人更我读完是一个想法:像曹七巧这种人活在世上就是一种悲哀。但后来细细想想,又从对她的厌恶转为同情。这样一个复杂的人我就从她的哭说起。
第二次是分家时做秀哭的,为了不让自己这孤儿寡母受欺负,她厚着脸皮,寸步不让的争取着。因为她明白现在是她嫁到姜家来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以往受的欺负今天也应该有点补偿了。但是,哭,还是没有保护到她,孤儿寡母还是受欺负了。
从这时开始,她已告别了“带着黄金的枷锁,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但她也同样获得了扭曲的人性,丑陋的人格。
第三次哭是她最纯粹的一次哭,她看着季泽远去,她的爱,她的梦一切的一切都一烟消雾散了。
最后一次,死之前,对自己的人生作一个总结——怨。自己的美丽人生在别人的控制下,摧残下变成了这个模样。凄凄惨惨戚戚,七巧又会获得什么呢?她的一辈子好像只亏不赚了。
金钱就是这样,如果被它锁住了,你的人格,人性,爱情,生活都会被毁了,你会被铜臭不由自主地熏得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怀疑任何人,乖戾怪诞。我想:要是能给七巧选择的机会,看她时要金子裹着的骨瘦如柴的胳膊还是要粗衣下滚圆的胳膊,她是会选后者的,因为她已经为此痛苦了大半辈子。但七巧是没有选择的机会的,所以说她是迂腐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可如今,许多人还是要往金子里面钻,七巧逃不出来,有人却偏偏以为金子是生命中唯一的珍宝。这真像是围城,不过是金钱的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却想方设法钻进来。
七巧,一个活生生的金钱的牺牲品就摆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弥漫铜臭的社会,多少也知道了何去何从。
三十年前的月亮是铜钱大的,今天的月亮是干净的,皎洁的白……。
《金锁记》这个名字本身就颇值得玩味。金锁,黄金做的锁,外表光鲜,锁住的却是自由与灵魂。
曹七巧的一生被多把“金锁”重重锁住。
第一把是地位锁。在曹公馆中,她的出身是最低的,是“麻油店的活招牌”,不如大奶奶和三奶奶出身公侯小姐,因此她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这从她房子的地理位置就可见一斑。各房的主子处处压挤她:老太太从没把她当回事;大奶奶对她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姜家小姐说她“平日还不够讨人嫌的”;新进来的三奶奶一来就看出她在姜家的地位,不愿搭理她;她的哥哥来走亲戚没人招呼;就连丫环也冷笑着说她不配做自己的主子。七巧嫁到曹家一开始就不是像其他两位奶奶一样是作为一个妻子嫁给二爷的,而是作为一个冲喜伺候人的姨太太,她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个遭人欺凌的位置。她最初嫁入曹家,有借助曹家的地位改变自己身份的考虑,希望借助曹家使自己受人尊重。但事实上,她并未因嫁入曹家而改变出身受人歧视的现状,始终在出身上受人诟病,这把身份锁一直缠着她。后来她把女儿送入新式学堂,并不是为了让她接受新式教育,只是不愿落后于大房三房,这其实也是当年的“身份锁”给她留下的阴影。她因自己与其他两房太太起点不一样而受歧视,所以在后代上她不愿再落后,一定要拼一口气做到和大房三房一样,绝不落于人后。
第二把是金钱锁。从她与她她哥哥的对话可知,当初嫁入曹家并非是其实或多或少是为了曹家的钱,所以她才会嫁给一个病夫。她在曹家三房太太中的经济实力是最弱的'。
贫寒的出身使她对金钱有一种迥样的追求。丈夫给不了自己爱情,想从小叔处得到安慰又遭到拒绝,曹家各人处处歧视她,就连丫鬟也看不起她。这种缺乏温暖,缺乏关怀的环境更加增加了她追求金钱的愿望。因为她觉得只有金钱才是最真实的,其它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钱才能给她带来满足感。同时三房的待遇差别使她认为只有有钱时,才能不被人欺,而且还能主宰别人命运。在这把黄金锁下,她的心灵开始扭曲,只有在金钱和权力经成的锁中,她才能得到稍许,短暂的满足感,才能填补她心中的空白。她的人生追求最后只剩下权和钱,忘了曾经憧憬的爱情,忘了自己儿女的人生。她前半生的人生受人掌控,致使她在掌权后有一种控制所有人的人生的强烈欲望。所以她要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个她中意的姨太太,所以当她女儿开始要离开她的掌控去追求幸福时,她不准。自己没有幸福使她容不得别人有幸福,哪怕这人是她的女儿。她的心中有一种报复欲: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这种女性后来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也出现过,就是那个陷害乔峰的马夫人康敏。当七巧对自己女儿的追求者若无其事地说自己女儿在楼上吸鸦片时,我感到一阵心寒和悲哀。张爱玲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中国几千年心惊面:被人吃的人,后来反过来吃人。这一主题在鲁迅先生的诸多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中都有体现。
七巧的一生,前半生她被人锁,后半生她去锁人。我们可以预见,七巧得女儿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另一个七巧,继续“被锁,锁人”的循环。
小说最后七巧的心理描写是反省也好忏悔也罢,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金锁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
《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现在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文章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就如小双说得“奶奶小姐们尚且做不得主,何况丫头?给什么,穿什么——一个个打扮得庄稼人似的!”她们还谈及兰仙的婚礼,排场很凄惨,有钱人家的小姐的婚礼竟比不上开麻油店家的女儿的婚礼。这可以看出姜家表面是一个大户人家,但也显露出姜家走向衰败的痕迹。文章下面还多处含蓄地表现出来。
很多人都评价张爱玲是一个古井,我倒认为《金琐记》里的七巧更是一个古井,一个幽深而衰败的古井,就似她的人生。当看到文章开头前两段我还以为兰仙是文章的主人公,那时我是期待着情节朝兰仙的方向发展。再看到下一段才知道主人公是七巧。七巧是个开麻油店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七巧的谈吐一点都不忌讳。就如:七巧跟玳珍、兰仙聊天时说:“真的,连我都不知道这孩子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还有文章后面七巧趁芝寿、亲家母在场,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儿子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宣布出来,还略加渲染,逼得亲家母脸皮紫涨,放下牌就走了。因为出身低在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就连下人也在背后指指点点。哥哥大年把妹妹嫁给瘫痪的二少爷是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而七巧是为了季泽进入姜家的。
现在谈谈七巧与季泽的感情问题。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七巧是爱季泽的,文章多处表达七巧的心声。“当初嫁到姜家来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泽相爱。但是季泽是个游手好闲、到处沾花拈草的纨绔子弟。他说在家一刻也呆不住是为了躲七巧,不能平白的坑害了她……开始看到时,就有点疑惑——季泽到底有没有喜欢七巧?但看到后面就知道了。一个沾花拈草的人怎么会对七巧一直存有爱意呢?他只是为了哄骗七巧卖田,间接得到她的钱。文章说他对七巧的盘问回答得有条不紊,显然他是筹之已熟。
七巧是一个健康的正常女性。她嫁给一个只有躯体没有生命的残疾人。在得不到情欲的满足,一方面,她把精神寄托到了金钱上。她熬到分家那一刻,分得一大笔遗产。她认为她周围的人都想霸占她的家产,季泽、童世舫、亲哥哥等等。最可笑的一幕是:长安、长白和侄子春熹在一起玩,长安踩了椅子爬上柜顶拿糖莲子。长安猛地后仰,春熹扶住并将她抱下来。七巧见了就汹汹奔过来,将长安向自己身后一推。她骂春熹道:“我把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你别以为你教坏了我女儿,我就不能不捏着鼻子把她许配给你,你好霸占我们家的家产!我看……”还数落长安:“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x要晓的当心,谁不想你的钱?”另一方面,七巧锁住爱欲,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影响了长安长白,折磨了一家人。媳妇芝寿、娟姑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长白索性就断了结婚的念头。长安虽然和童世舫有过一小段的幸福,但也失败了。七巧百般阻挠他们,在大伙儿面前把长安说得不成人,在童的面前说长安吸鸦片。这是天下少有的母亲!
七巧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用张爱玲的话形容是“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但还是值得同情的人。她毕竟也是当时制度的受害者!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女人的悲剧。她很可怜,因为她是受害者,她也很可恨,因为她同样也是害人者。在她的头上有两把金锁压制着她,对她来说既是财富又是桎梏,一是金钱,二是权势。
她本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在那样的年代中,想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谈何容易?一条命不过多少钱财便可换去,人与人之间充满的只是铜臭味的交易!
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只是这身份便可料到她的悲惨结局了,因为她被迫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的丈夫是个从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是“没一点人气”的,造成这一切的就是她那个只知道攀附权贵的哥哥,七巧本出身平民,但突然地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这注定就是一个悲剧!
嫁入姜家后,她处处遭到排挤和冷眼,在这个家族中,她的地位是很低劣的,大家都瞧不起她,都对她冷言闲语。其实七巧自己也知道很多人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她的手左看右看,夸赞了一会儿她的指甲”,最后也只闹得自觉无趣。
哪怕这样,在七巧的骨子里还是向往幸福的,因为她曾经是那样大胆地追求着她的小叔子季泽,但也因此弄得声名狼藉,而季泽也因她这样的不好的名声而不敢沾染,她所期盼的幸福最终还是丧失了,彻底地丧失了。她现在唯一所求的便是独立,真正的独立!
后来老爷和丈夫相继死后,她终于脱离了这个封建家族,没有往日那样的压抑,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她的后半生依旧是不如意的,当时那个她曾托以爱情梦想的小叔子来找她,但她知道他只是为了她的钱,并不是她的爱情。表面上她是如此耀眼,可是谁又懂得她内心的苍凉?她实在是气不过,于是便将心中的苦闷都发泄在了她的儿女的身上,因为此时的她已经不对爱情抱有任何幻想,有的只是妒忌,只是怨恨,于是便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以祭奠她已消逝的梦想。最终她逼死了自己的儿媳,拆散了自己的女儿与准女婿,她让她的子女们都成为了她病态心理的牺牲品。
《金锁记》写的是一个关注人性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性受到压抑甚至因此而扭曲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痛斥,没有反抗,只是按照顺序这样写了下来,却满满地溢着苍凉与悲哀。
对于七巧,我是又爱又恨,因为她曾经也是一个敢爱敢恨,充满梦想的女子,但是她也是一个乍富,虚荣,鞭笞情欲的魔妇,她不是别的,只是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上血淋淋的祭品!她的悲剧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那种潜在的苍凉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然而这种苍凉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那样的曹七巧,那样的命运,回味无穷,让人难以释怀。
多数人活着,其实也都无外乎追求某种自我的满足,而普遍的一种认知更多集中体现在对于欲望的一种满足,物欲和情欲就首当其冲。
但是,就因为人在不断追求着这种欲望的满足,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畸形人生。事实上,人的内心都是不健全的,尽管我们也没有那种比较统一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来判定。
不过,按照我们的种群个性,不合群的家伙,多半都是不健全的。由此,在《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其实就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正因为曹七巧具备着这种不健全的性格,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小丫头才敢议论自己的这位二奶奶,并且还是用一种极其轻蔑并夹杂着不屑的口吻,殊不知,她们也都从属于女性这个大的阵营之中。
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其实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来表现的,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即分家前后的地位变化。
造成这种人性扭曲悲剧的原因无外乎也就是三种。
首先是物欲。曹七巧嫁到姜家来,在他哥哥的心中和自己的心中,其实都是一种物化的女性交易。
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物化的交易,使得姜家的人和娘家的人对于这位看似不合规矩的角色存在着一种比较大距离感,曹七巧在自己的夫家和娘家其实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温暖,物欲其实就是一种很强大的隔栏。
姜家对于曹七巧这种女性物欲,以及曹家哥哥对于自己的妹妹换取的金钱物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曹七巧的第一重人物悲剧。
除去曹七巧个人命运这一点,再有的就是在姜长安和姜长白身上停留着的一种物欲束缚,这样直接间接地导致了两个人的新的悲剧。
其次是情欲。如果是按照时间的叙述过程,曹七巧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得到过很多的人的爱,按照文中的话来说的话,曹七巧的手腕也曾洁白。
但是,伴随着黄金枷锁的出现,曹七巧的这种未曾被开发的情欲转变成为了一种畸形的恋爱观念,更加确切地说,是一种畸形的情欲观念。
这种欲望体现在对于姜季泽的撩拨之中,张爱玲对于这其中的分寸把控是很好的,曹七巧撩拨姜季泽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也都是一句话。她抖动着自己的身体来换取一种对于情欲的渴望。
其实,还有的就是对于自己儿子的那种情欲。在姜长白结婚之后,曹七巧对于自己儿子的夫妻生活也是有一种窥探的,这不仅仅是一种把控欲,其实也还是一种畸形的情欲观。
这种畸形的情欲观念,也间接造成了长安的恋爱悲剧。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的女权意识。中国的女权意识其实是在压抑了数千年之后的一种苏醒之后的强烈反弹,这个反弹的节点就集中表现在两个时代之间的跌宕交替时期。
曹七巧面对的更多的是一种十分残酷的封建压迫,同时在这其中蕴含着的那种反抗也就好似石沉大海一般,失去了原有的那种光泽。
曹七巧受到的这种黄金枷锁束缚也被她原原本本放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按照张爱玲的结尾处所说,三十年之前之如三十年之后,这样的故事也一直是在上演。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九
不期而至的暴雨,冻了人们往日满脸的笑容,督促人们加快了归家的脚步。满街只见缩着脖颈,匆匆往来的身影,一晃,便消失在目所能及的雨中。心境儿都着了凉!禁不住三两步溜回家,想要找到一丝儿的暖。
于是,再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我不是爱玲作品的崇拜者。她的作品若我喜欢的其他作品一样,仅仅是喜欢。这种喜欢,不光是对语言、文字、构架。更多的是思想,是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幽幽的,略带荒凉的气息。
这个上海滩洋场上出没的美丽、时尚、华贵的女人,总用她犀利的目光、缜密的心思、细腻的描绘、精巧的设计,展示给人一个又一个浪漫而现实的爱情故事。期间不乏欢喜、甜蜜、温馨、奢华的场景,却多以悲凉、沧桑、落没收尾,致使通篇都流淌着白如缎带、蓝若深海的凄美。这仿佛让我看到了满脑子尖酸刻薄、小气、恶毒的另一个张爱玲。
我是世俗的,本不该如此品评这样一位绝色的睿智女子。然,每读她笔下字句,便恍若看见那张精心修饰过的粉白、娇美的脸上,鼓鼓翘起的艳丽的唇角微微露出讽刺的冷笑;高高扬起的头颅,使那双深邃、明澈的大眼睛里透射出迎面而来的嘲弄;就连那罩在得体旗袍中姣好的身躯,都扭动着轻藐!
不是吗?《倾城之恋》,她用飘逸的文笔,幽幽淡淡,看似随心实则精细的',述说了战乱前后白流苏与范柳原罗曼蒂克的浪漫爱情。她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白流苏小家碧绿,如玉般温润的性格,却更是毫不吝惜、浓墨重彩了她那满心满怀的自私、狭隘。她所勾勒的梦一般的环境氛围,真若是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懿,温柔富贵中的凄清哀婉。每字每句,看似漫不经心,却若描龙绣凤般,刻在人心上。那悲悲切切的故事情节,被她娓娓道来,却不能任由多愁善感的人静心品味。因为,越品,越伤心;越品,越伤神!
这,便是她冷笑的理由吧!如若这时还看不出眉目,她大概又在冷笑了吧。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
叶绿色的树皮,几条布满绿叶的树枝把这封面填的满满当当——这大概就是张爱玲女士在电车上伸出窗外的那只手所拂过的那几枝有诗意的树枝罢。一个白色的竖着的长方形边框里是一团更深的绿块,上书“流言”,下方的白边稍宽,印着歪歪扭扭的”张爱玲“三字——说实话张女士可真不是一位这么有童心的人。这个框放在封面的一个还算恰当的地方,看上去还真是一本文艺十足,想来不会令人失望的书。
这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1版1次的书,是张爱玲作品集里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流言”。
”流言“二字想来是十分符合散文集的名字的,特别是当你读完张女士的这些散文后,更是觉得恰如其分。这两个字听来并非是一个好的词汇,与我而言,它总是使人联想到女人及其她们所热衷的是是非非,这不能责备我说是一种偏见,实在是因为活生生的案例表明:当且仅当是非与女人关联,是非才可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还会发觉有其可爱之处。一个男人若是热衷是非,非但得不到女人们的尊敬和同情,连男人们的原谅也是获取不了的。
即便是先前已有此认识,这本散文集让我读得也实在心生怨气,碎碎叨叨,斤斤计较,尖酸刻薄,冷漠高傲,别说没有一点女性的温柔和包容,连起码的诚意也是没有的,她在撒谎么?时值八月,窗外菲菲淫雨,周身一团冷意越读越甚,不得不中途停顿寻件外衣。或许,她不幸的经历多多少少给她的心境添加了几笔阴影,甚至绝望。
当然,张女士的散文有趣的地方也是有的,不少地方令我哈哈大笑,细致的笔风让人感叹,没去过上海,却感受到了她在水门汀、热水管处发现的生活繁琐之美、陈旧破败之美,觉得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已被她写绝。
无奈我正值年少,心中对人生一切美好的切盼宛若雨后的花朵一般绽放,眼底尽是灼热的欲望,即便是伤感,也是带着“化悲痛为前进力量”的暖意,实在体会不到张女士的绝望也有可能,所以她对生活细致、真实的描绘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起来——若是虚伪而作,不免让人觉得其做作;若是真实,这股酸气怨气丧气如同一盆冷水,泼得我难以消受,心里说着张爱玲女士你就不能眼界开阔一点,即便生活万分艰辛,虽不必像余华《活着》那般理想化,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对生活失去兴趣,也让我这个读者读后一下灰了心去。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一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影响了很多读者。对我来说,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与一个贴近生活又独立自主的女性心灵对话,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下面我将详细讲述我读张爱玲作品的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张爱玲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她对细节的重视和描写的细腻。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花痴女人红玫瑰和富有女人白玫瑰相互较量的描写,展现了两种不同女性形象的对立和碰撞。在红玫瑰的身上,张爱玲刻画了一个寄情于爱情,对家庭失望的女性形象,而白玫瑰则是一个成功和富有的女性,通过对她们内心的情感和复杂关系的描写,张爱玲成功地展现了这两位女性的复杂性和独立性。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中普遍融入了对社会现象和个体命运的剖析和批判。比如在《色,戒》这部作品中,张爱玲通过对王佳芝和梁思成的禁欲爱情和爱情背叛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残酷。通过对二战时期上海社会的抨击和对主角命运的描写,张爱玲显示出了她对社会的深思熟虑和对人性的理解。这种从社会和个体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并将之融入作品的方式,张爱玲的作品更显得鲜活且引人深思。
另外,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优美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她的文字流畅自然,充满了艺术感,读起来让人陶醉其中。特别是在《倾城之恋》这本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爱情的赞颂和对生活韵味的描摹,展现了一个纯美而又伤感的爱情故事。她用字用词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热爱。这样的语言魅力不仅让人陶醉其中,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此外,我觉得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极具个性和独立精神。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不再是传统的柔弱形象,她们在面对情感和生活的矛盾时,逐渐展现出坚毅和勇敢的一面。比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对女主角陈茵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对爱情和命运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这种塑造方式让读者看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一面,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前卫和突破性的。
最后,我认为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与一个贴近生活又独立自主的女性心灵对话。她的作品中描绘的人物和故事都贴近生活,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她强大的创作力和文笔造就了她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作为一个读者,我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不仅更加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葛,也更加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张爱玲作品所带给我的心灵震撼。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二
《金锁记》用了倒叙手法,由现在的月亮联想到三十年前的月亮,很自然地写到三十年前的事。文章先从风萧和小双大谈论着手,她们谈论下人的衣着基本上拣上头人穿剩下的衣服,就如小双说得“奶奶小姐们尚且做不得主,何况丫头?给什么,穿什么——一个个打扮得庄稼人似的!”她们还谈及兰仙的婚礼,排场很凄惨,有钱人家的小姐的婚礼竟比不上开麻油店家的女儿的婚礼。这可以看出姜家表面是一个大户人家,但也显露出姜家走向衰败的痕迹。文章下面还多处含蓄地表现出来。
很多人都评价张爱玲是一个古井,我倒认为《金琐记》里的七巧更是一个古井,一个幽深而衰败的古井,就似她的人生。当看到文章开头前两段我还以为兰仙是文章的主人公,那时我是期待着情节朝兰仙的方向发展。再看到下一段才知道主人公是七巧。七巧是个开麻油店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七巧的谈吐一点都不忌讳。就如:七巧跟玳珍、兰仙聊天时说:“真的,连我都不知道这孩子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还有文章后面七巧趁芝寿、亲家母在场,在麻将桌上一五一十将儿子招供的她媳妇的秘密宣布出来,还略加渲染,逼得亲家母脸皮紫涨,放下牌就走了。因为出身低在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就连下人也在背后指指点点。哥哥大年把妹妹嫁给瘫痪的二少爷是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而七巧是为了季泽进入姜家的。
现在谈谈七巧与季泽的感情问题。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七巧是爱季泽的,文章多处表达七巧的心声。“当初嫁到姜家来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泽相爱。”但是季泽是个游手好闲、到处沾花拈草的纨绔子弟。他说在家一刻也呆不住是为了躲七巧,不能平白的坑害了她……开始看到时,就有点疑惑——季泽到底有没有喜欢七巧?但看到后面就知道了。一个沾花拈草的人怎么会对七巧一直存有爱意呢?他只是为了哄骗七巧卖田,间接得到她的钱。文章说他对七巧的盘问回答得有条不紊,显然他是筹之已熟。
七巧是一个健康的正常女性。她嫁给一个只有躯体没有生命的残疾人。在得不到情欲的满足,一方面,她把精神寄托到了金钱上。她熬到分家那一刻,分得一大笔遗产。她认为她周围的人都想霸占她的家产,季泽、童世舫、亲哥哥等等。最可笑的一幕是:长安、长白和侄子春熹在一起玩,长安踩了椅子爬上柜顶拿糖莲子。长安猛地后仰,春熹扶住并将她抱下来。七巧见了就汹汹奔过来,将长安向自己身后一推。她骂春熹道:“我把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你别以为你教坏了我女儿,我就不能不捏着鼻子把她许配给你,你好霸占我们家的家产!我看……”还数落长安:“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混账,你自己要晓的当心,谁不想你的钱?”另一方面,七巧锁住爱欲,爱欲折磨了她一生,也影响了长安长白,折磨了一家人。媳妇芝寿、娟姑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长白索性就断了结婚的念头。长安虽然和童世舫有过一小段的幸福,但也失败了。
七巧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用张爱玲的话形容是“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但还是值得同情的人。她毕竟也是当时制度的受害者!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三
张爱玲无疑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所以,她的.作品也毫不忌讳的呈现出社会万千现象。在小说《心经》里,她向我们娓娓道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故事,关于恋父情结。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这种事也无可厚非,而张爱玲运用西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恰如其分地将这种隐匿的情感展现在我们眼前。无疑,恋父开始,注定是一场宛如飞蛾扑火的情殇。
小说开头,张爱玲虽未直截了当地挑明许小寒和她父亲之间的微妙关系,但从小说细节之中也能略窥一二。
许小寒对父亲的过分依赖和对朋友的炫耀,张爱玲写得细致入微。许小寒和父亲一起到国泰看电影,被人误认为是男女朋友时,她心中甚是得意的。而从她和父亲的合照及他父亲的化装照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出她对父亲撒娇的情态。许小寒一直拒绝长大,也正是因为她感觉到了长大后的微妙变化,她宁愿没长大,一直与父亲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许小寒爱慕着自己的父亲,必然于无形中伤害了自己的母亲。当一个女人过了三十,青春不在,她的心灵必定是敏感而又脆弱的。试想某一天,当她满心欢喜地穿了一件漂亮的衣裳,可她的女儿却不以为然的笑了,接着自己的丈夫也跟着笑,她的心情会是怎样。记得某一个人讲过,笑是最有魅力的,同时也是最有杀伤力的。而此时此刻,这种笑无疑成了最尖锐的武器,让她遍体鳞伤。可是,她无法去责怪她的女儿,因为,女儿依旧是那般的天真可爱。她只能默默地说服自己不必去在意。而当她最后明白,女儿那时是故意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心已平静如水。对于许小寒,她终究无法去恨。她只能幻化成一缕数不尽凄凉的轻烟,无奈地看丈夫离自己越来越远。
仿佛在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突然变得摇摇欲坠。隐匿在其间的恋父情殇,不外乎是一颗定时炸弹。许小寒的母亲,心里是痛苦和绝望的,她最后也只能说自己会坚强地活下去,心中却是无限凄凉。
初读此书略有感悟,书名为洗心,但经过阅读,发现只是市井生活,浅显的看了开头并未让我感受到洗心从哪处体现,又翻回去带着这个疑问开始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书中讲述了很多故事,看似没有丝毫的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地方,每个故事的开始美的让人心醉,那种感情的抒发,情景的描绘,很容易被带入到作者搭建的世界中去,但结局坍塌得着实让人心碎,为什么会坍塌,也许是我们在为人物唏嘘的同时,在阅读完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何要将那份美好转瞬即逝,读到最后总是让我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到绝望而不甘,但转念一想这很像是现实生活的状态,对生活的无奈,像是被生活中一双无形的手肆意的摆弄,一些事情的发生让你猝不及防,人生遇到许多的选择决定了轨迹,未知而又陌生。
文中出场人物众多,作者在搭建书中世界时将人物性格也刻画的生动形象,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灵魂。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洗心经》中的少年锦文,“苍白俊秀,温情忧郁,敏感多思”虽如此描述,但他温情而暴烈,本是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却内心深处不断在沉淀着那份黑暗,黑暗的种子在一件件的刺激下发芽,壮大。文静,优雅,冷漠的矜持,多热闹的场合一律静默,像是遗世而独立。而锦文的另类和女孩子的喜欢却招来了男孩的嫉恨,市井间的“小青皮”因自己嫉妒到丧心病狂,对锦文进行了毒打,正是因为此事锦文也为他的厄运埋下了伏笔,从而彻底改变了命运的轨迹。少年书生爱上了将他救出来的暗娼,产生的情愫不仅炽热而暗暗,如地心在地心运行,又如火星儿在棉花里燃烧,外表看不出,却终有一刻会爆燃,痴情的文弱少年的内心裂变导致了自己走向了悲剧。虽寥寥几句描述了锦文的内心变化和结局,他的悲惨以及其他人物的人生悲剧都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坍塌世界中由最初不同的美好中慢慢的化为乌有,小说世界的崩塌,人物内心的变化,由希望沦为绝望的过程,刻画的细致丰富。
整书看完心情虽是沉重的,每一个故事的描述无不体现着那种幸福的短暂,人世间的悲欢,时而喜悦,时而伤心,悲剧收尾,绝望充斥着。虽然文中人物都也存在着温情,但是也暴露着本身的缺点,人无完人,克制还是放纵,都是一念之间。但是我觉得整部书绝不是想展现给读者一种人生充满绝望,世界框架崩塌的负能量,而是在浓墨重笔的刻画温馨画面时想要让读者懂得珍惜幸福,人生将要发生的事或许不曾预见,但是之前的选择却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一切都在继续。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般的女子,她的笔调,总是触及人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她很多次地写到上海,在她笔下,老上海犹如一卷时代久远的笔墨画,隔着厚重的时光,发出氤氲的气息。隔着遥远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老上海的旧阁楼,老上海细细碎碎的雨,老上海韵味的情调,更重要的,看到了生活在那里人细碎真实的心事。比如小寒。
小寒是深爱着她父亲的,这在作品开头时,稍微心细的读者就可以发现。爱恋自己的父亲,这或许不符合道德,但是,这归根结底,也是特殊时代形成的。
二十岁少女的爱恋的心事,就如同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张爱玲的笔触,把这荷花的花瓣一片片展开了来,使我们看到了细碎的花蕊。
“绫卿,我爸爸没有见过你,可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我爸爸年纪可不大,还不到四十呢。
文章一开头,就是小寒在说她父亲,像所有心怀爱情的少女一样,她在心里崇拜着自己所喜欢的人,崇拜她父亲的能力和地位。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父亲时,脸上都是满含笑意。
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时,小寒两只手撑在背后,人向后仰着。看着天空。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尖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这是作品里对小寒的外貌描写,她是美丽的,但是却是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丽。
小寒对父亲的感情,既崇拜又依恋。作品之初并没有直接写小寒对父亲的爱情,但是,读者都可以从那些细节的动作,话语看出这个少女的心事。在她的生日聚会上,她父亲迟到了,她父亲一回来,她就上前挽着父亲的胳膊,嗔怪父亲来晚了。她向同学介绍:“这是我爸爸。我要你们把他认清楚了,免得……”她格吱一笑接下去道:“免得下次你们看见他跟我在一起,又要发生误会,以为是我男朋友。”按常理,这种误会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当她父亲对她说“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怪累的。”时,小寒突然扑簌簌落下两行眼泪,将脸埋在他肩膀上。峰仪低声道:“你怕你长大了,我们就要生疏了,是不是?”小寒不答,只伸过一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掉眼泪,用手臂挽脖子,这些动作,嗔怪,心疼,这些心理,都是属于一个拥有爱情的少女的。后来,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寒还耍心计,逼龚海立表明心迹。暗地里耍弄了波兰,使其感情破裂。小寒内里是想与家世同等的波兰较量,显示出自己的高人一等。同时,告诉父亲龚海立深深地喜欢她,想试探父亲的反应,想让父亲吃醋。在得知父亲和自己朋友在一起以后,她又欺骗父亲自己要订婚,想看看父亲的反应,让父亲吃醋,让父亲有挫败感。这些心理,试探,嗔怪,占有欲,都是女人恋爱时特有的心理特征。张爱玲对心理细节的描写,入木三分。
张爱玲用了七个场景组成了这个故事:生日派对,楼梯,毕业典礼,家电话,电梯,汽车上,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用蒙太奇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小寒和她父亲的心理。生日派对上,初步介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小寒的恋父情结,也初显端倪。接着,派对完了,送绫卿到楼梯。两人的对话揭露了对方的心理。绫卿追求名利,只要条件合适,她是“人尽可夫”的。而小寒,对其他男人,只是玩弄一下,她想一辈子都不长大,呆在家里,也就是说,可以一直呆在父亲身边。第三个场景,毕业典礼,小寒耍心计。第四个场景,在家里,小寒与父亲的对话表现了许峰仪跟龚家的特性。许峰仪,他的富贵名望是靠趋炎附势而来的。记性不好却对电话号码过目不忘,代表他很重视也很习惯的去跟别人暗里打交道。迷信风水,显示出他心虚,不自信,也证明了一切富贵不是凭实干而来的。第四个场景,电话里,波兰虽然与小寒感情破裂,可因为从小在上层家庭耳濡目染的虚伪,跟小寒通起电话。小寒也虚伪得寒喧着。两人扯了好远好多,才讲到了重点,第五个场景,在家里,小寒唆使母亲阻止父亲与绫卿在一起,可许母不闻不问。小寒一再相激都没用,使得小寒脾气暴燥。这里表现出许母的特征,是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对于丈夫的婚外情,无能为力也习以为常。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姿态。只想维持家庭生活。最后一个场景,是在汽车上,寒彻底疯狂了,想去段家。让段老太阻止绫卿,中途被母亲骗回到车上。
至此,故事告一段落。而小寒母亲对小寒的感情,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一是借用小寒的父亲的话,看命的说小寒克母亲,准备把她过继出去,但是母亲不同意。还有就是结尾处,母亲不同意小寒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害怕她得不到幸福。在最后女儿离开的时候,迟钝地说着:“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小寒父母的感情,因小寒长期的挑唆而破灭,文章到结尾处,小寒与母亲的关系恢复了。她母亲固然是软弱的,然而,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充满宽容和母爱。
而小寒的父亲,他开始沉迷了,本来在女儿面前承认自己老了,可后面因为女儿的夸奖感觉自己还年轻。而且因为真的沉迷了父女恋,但是又不可以和自己女儿在一起,所以找了跟女儿同年又长相很像的凌卿婚外恋。对女儿小寒,他也产生了暧昧的超出父爱的感情,甚至于身体上,也对女儿有了反应。
此文绝对揭露了40年代上海社会对地位名望的崇拜,社会完全畸形发展。对小寒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龚海立那样的才气少年比不上中年的有地位的许峰仪。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未来没有希望,只在乎当下。从许峰仪的成功看出社会上丑陋现实。这文更重要的是从小寒,许母,绫卿三人上,完全表露了40年代的女权低下的现象。
《心经》,区区二百六十个字,却道理深深,其精神在于人们所有苦恼都是因为我们执着所带来的。执着自我主义,执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执着自己所认识的一切,读《心经》就是要破除执着,在自己得到觉悟的同时,帮助他人醒来,解放自己。
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它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着,都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并按照自身不同的方式而存在着。
为什么说苦恼都因为执着而来,因为我们对某一件事过于执着,就会使我们对某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判断总是停留在已有的认识和固有价值之下,束缚了我们的思维,甚至把自己原本就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正确的认识左右自己的思维,有时还会让自己走入迷洞,将自己错误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许多时候在说的执迷不悟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往往因为太执着于一个目标,一种观念,一套方法,失去对自我的开放性,不知道因为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去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这种思想一旦形成是极其可怕和危险的。
佛教所说“不执着”,并不是无所谓而放任自己的人生态度,这里所说的不执着是指不为过往的认识所局限,而要适时地因为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调整自己,“不执着”,是提醒我们要用变化发展的观念去观察事物,分析加工后得出正确的判断。人生不可能明白很多道理,但有一条是非明白不可的,那就是要知道,我们生活的社会每时每刻在变化,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也每时每刻在变化,就是说,人的思想也是每时每刻在变化。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外界的变是相对的,内心的变是绝对的。一阵风吹动了柳枝,柳枝温柔地摇动起来,因而人们都喜欢看杨柳的美和柔。但事实上,风不动,柳不动,是我们心在动。无论自己曾经的观念多么正确,也要舍得放弃旧思想,去吸收新的符合形势的新思想,那怕是自己一时还不太接受的。人不可执着地固守着某一种观念和对某个人的认识,“不执着”永远是对的,“执着”却肯定是错的。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作出取舍和判断,眼见不一定是真的,而是要认识现象背后的因果条件。就像是一对夫妻,不能因为一时的吵闹去否定多年来的感情,既不可把夫妻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从一而终,也不可太执着夫妻间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句话,要永远记住,夫妻首先是不同的独立的个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这个道理。
旧事物不灭,根本谈不上新事物的产生,旧思想的不去,也不会有新思想的形成,没有新思想的形成,也就永远不会进步,甚至很快被社会淘汰,所以在生活中,一直被人们赞美的“执着”两个字,实在是需要我们重新去认识。有灭才有生,我们都是在生灭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精神。
读《心经》就是读一部易懂的哲学著作,里面许多道理正是我们生活中需要懂得的,读《心经》,用心去感悟。
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当我修行大智慧到彼岸心经成就时,观照到内心处于极其平衡、清净的状态,以前一直都活跃着的五蕴都消失了,过去所承受的苦难,厄运也有如梦幻泡影般消失殆尽,而且以后也不会再出现了。舍利子,我跟你说,我们所见的物质形态看似有形,其实和无形的空没有差别,甚至还可以这么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舍利子我告诉你,所有生命的本质,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其本原是极清净、极平衡的,它们一直存在着,不生也不死,没有生和死的概念,没有垢和净的差别,也不存在增加或减少的问题。
所以,在这样的清净中没有有形物质的存在,没有感受、思想、意念和见解。到了这样的境界,已经没有六根了,也感觉不到六尘了,也没有六识的分别了,彻底摆脱了六道轮回的折磨,所以也就无须知道“苦、集、灭、道”这样的圣谛了,谈不上什么智商,也谈不上什么拥有,一切都了不可得。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成就了菩萨的功果。
我跟你说,依智慧到彼岸来修行,能做到心无挂碍,因为知道了所有的现象都是暂时的、短暂的,不是根本;如果做到了心无挂碍的境地,哪里还会有恐怖,哪里还会有颠倒的妄想,最终自自然然地就到达了彼岸,到达了清净的极乐世界。所有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佛都是依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来修行,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是最神奇的心法,是最明了的心法,是最上乘的心法,是不可思议的心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也可以叫做智慧到彼岸心法。现说心法如下:修行、修行,不断地超越自我当到达清净的彼岸时,自然成就大智慧了。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四
初读张爱玲,很难不为她的才华所震动,接踵而至的全是来不及的惊奇,唯有感叹。张爱玲的小说充满荒凉景致。似乎经由她随手拾掇的事物就能焕发出令人惊诧的美来。可是这天才一旦碰到她铁冰的理智,便被那种冷酷和哀戚渗透了,开始呈现出一抹青惨的色调。她越是想抛开一切痛饮生命的苦乐悲喜,越是要猛烈地撞上这面冰冷的墙。我觉得,正是这种碰撞产生了《金锁记》这样一部杰作。
姜老太太想给儿子置一房姨太太,可有身份的人家不肯嫁,所以降格以求,万般无耐下接受了七巧,为了能使七巧死心塌地服侍二少爷,索性就让七巧做了正房奶奶。名为“少奶奶”,实为“高级丫头”。七巧人生的悲剧序幕就从此拉开了。
自从嫁到了姜公馆,七巧就像关进了囚笼,守着一个残废的男人朝夕相处。这个大家庭给了她巨大的压力。表面上是书香门第,内里却矛盾四伏。人与人之间没有同情,没有温暖,没有和睦,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互相利用,勾心斗角。七巧卑微的出身使她在姜家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到处受到歧视和排挤。她原来也有着正常人的人性,她也渴望被人认可、被人理解、被人尊重。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倚在兰仙的椅背上问长问短,携着兰仙的手左看右手,夸赞了一回她的指甲。兰仙早看穿了七巧的为人和她在姜家的地位,微笑尽管微笑着,也不大答理她。七巧自觉无趣,转身到阳台上来,拎起云泽的辫梢来抖了一抖,云泽啪的一声打掉她的手,恨道:“你今儿个真的发了疯了!平日还不够讨人嫌的?”曹七巧身份的改变并没有得到周围人的承认,在他们的眼里她依然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依然微不足道,没有人瞧得起她,甚至连伺候她的丫头小双也看不起她。她忍受着人们的鄙夷,处处防范算计,用一种泼辣、放肆的嘲骂来维护自身“二少奶奶”的地位。慢慢地,她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尖酸刻薄了。置身于这样的大家庭,她感到孤独、无望,她多希望自己的丈夫能给予她精神上的安抚。但是她守在身边的这个男人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不能给予她一丝一毫的抚慰,用她自己的话说“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丈夫的无能更让她产生一种彻底的绝望和难以言传的痛苦。生命的错位,使她承担起了自己无法承受的重负,姜公馆成了七巧青春的葬身之地,她的命运就如“玻璃匣子里蝴蝶。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五
感染读者的作品很多,为什么我唯独对这篇文章感触颇深呢?原因自己或许是清楚的吧。对于曹七巧这个性格复杂的人物,现实生活中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吧。对于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和她儿女悲惨命运的延续,是该抱着憎恨还是同情的心态呢。曹七巧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本身也是个十足的受害者。原本的她也单纯可爱,没心没肺,大大咧咧的,可人生的晚年确实那么的不可理喻,让人无法忍受,直至敬而远之。
本以为悲剧可以完结,但谁都知道,因果是循环的。因为曹七巧悲剧的原因最终也就导致了长安长白的不幸。长白我就不去做什么评论喽。至于长安,我真的好同情她。同情她的症结所在呢?除了她这个人物本身值得同情以外,还掺杂着别的情愫吧。。。
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同她的选择一样吧,或许她还比我坚强,即使在那样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下。她的无奈,她的泪水,她的妥协,她的任命。。。总觉得自己能够感同身受,只因为自己痛彻心扉的经历过?呵呵,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小提大作,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太过于懦弱。但情形和感情或许可以称得上是雷同的吧。
为什么每个时代每个国度每个地点都会上演这么多让人心寒而又无奈的故事!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独立与思想的深度,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读她的书,我感受到了她那独特的观察力和对人性的细腻描绘,也从她的作品中汲取到了一种柔和而又坚定的力量。这段时间,我特意选择了几本张爱玲的作品读,希望通过阅读她的文字,从中汲取她的智慧和感悟,以启发自己的思考。
二、人生感悟:世间的琐碎和虚幻。
张爱玲的作品中,她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她以细腻的散文和小说,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她深刻地认识到人生充满了琐碎和虚幻,没有一个终点。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玫瑰寓言,到《色戒》中的个人欲望,再到《金锁记》中的婚姻与生活,她将这些琐碎的事物与人类的欲望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和剖析。而我们读者,也会在她的文字中沉思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以及这些琐碎和虚幻中的真实与幸福。
三、情感的表达:爱与被爱的微妙关系。
张爱玲在描写情感的时候,常常以一种微妙而又动人的方式来表达。她在《倾城之恋》中,利用历史的背景和两位主人公的心灵碰撞,勾勒了一幅深情的画卷。她通过对情感的揣摩和研究,展现了人们在爱与被爱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快乐。她的文字深情而优美,读来让人心动。从中,我也意识到了情感需要有付出和包容,以及捧上爱与被爱的勇气和责任。
四、历史的迷惑与人性的辩证。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历史经常是一个主题。她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历史给人们带来的迷惑和影响。《金锁记》中,她描述了两场战争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以及那个时代的冷漠和破碎。而她在《女人是水做的》一书中,揭示了一个女人在历史长河中为自己寻找定位的艰难。这些作品引起了我对历史的思考,也让我深刻理解到人性的复杂与辩证。
五、女性的独立与追求。
最后,我想谈谈张爱玲作品中体现的女性独立与追求。作为一位女作家,她的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富有独立性并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无论是《半生缘》中的白流苏,还是《小团圆》中的少女,她们都追求着自身的梦想,并展现出坚韧的个性。张爱玲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呼吁女性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主见,不被社会的束缚所困扰。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示,我也坚信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张爱玲的作品,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她那独特的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让我更加敏感地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和痛苦。她的文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那些看似平凡的琐碎与虚幻,都变得有意义和珍贵。读她的作品,我受益良多,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和独立。我相信,通过更多的阅读和思考,我会继续成长,感悟到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七
没有看过张爱玲红极一时的小说,最开始接触她只是因为一篇《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后来再看她的散文集《流言》。也看过一点点她的《倾城之恋》。
“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她毫不掩饰的甚至有些得意的标榜自己对现实世界和生活的热爱,没有清高孤傲之感。
“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公寓生活记趣》)鲜亮的色彩正体现着她对生活的喜爱。文中还描写的风味独特的红米饭,工作不给力的热水器。给人很强的趣味感和生活的感觉,完全没有骚人墨客的满目愁绪,或者深刻无情的对社会的揭露。
《烬余集》中走二十里的路去吃冰激凌;《童言无忌》中“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的豪言壮语。在这本书里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不一样的一面,真实的有些让人吃惊却也世俗的让人喜爱。就好像卸去崇高的伪装,普通事物在她笔下有了美感和愉悦之情。
《公寓生活记趣》中再热也要在背心上加一件小褂的电梯先生,《到底是上海人》中趋炎附势浑水摸鱼的上海人,甚至《道路以目》中用车载老母亲的邮差,炒白果的孩子。作者用幽默又略带戏谑,洋溢着赞美之情的笔写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的脸上感受生活的安慰和满足。
“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核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时代的车轰轰地向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我们只看见自己苍白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看苏青》):“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自己的文章》)这些文字读来让人惊心,她所求的不过是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但现实中“惘惘的威胁”使她的愿望落空。繁华和喧嚣背后,作者流露出荒凉的悲哀,好像预想到自己悲剧的人生和结尾。
最让人难忘的是《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后世人称用“流言体”命名她的文学风格。的确,这本书用一种很絮叨的方式,甚至有些白描的展现她平淡又不平凡的生活。生活的气息浓浓的溢出来,像是刚盛出来的米饭的热气,不像小说那么的苍凉。张爱玲,在这本书中只是个聪明,有些可爱情调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小女人,甚至有时还非常的幽默。是的,这本书中,有着张爱玲的可爱,她和姑姑、朋友一起,生活得热热闹闹。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八
其实早就听说这本书了,其实我也早就看过了,但是似乎是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年纪太小,无法读懂他们这种冲破了世俗的旷世之恋。
最近闲来无聊,翻出来又看一遍,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让我觉得,原来爱情竟是这样美好。或许他们原本都已不再相信爱情,他们也都没有精力再去承受爱情的失败,所以他们起初无法用婚姻去安定。但是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白流苏冲破了世俗,甘做范柳原的情人。
我想白流苏应该就是张爱玲自己的写照吧,张爱玲一生孤寂,没能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她给了白流苏这样的归宿,也是自己心中对爱和完美的婚姻的向往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人诵烂了的句子,但是在范柳原向白流苏诵出来时,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一个优雅地穿着旗袍的美丽上海女子,和这么一个风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沧桑的男子,他们在炮火和死亡的威胁中,终于明白,爱并不需要退却和害怕,爱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张爱玲传读书心得篇十九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才女,她的作品以精致的文字、细腻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见解而著名。作为读者的我,最近读了一些张爱玲的作品,这让我受益良多。在读书过程中,我通过深入思考和阅读其他评论家的观点,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本文将探讨我对张爱玲作品的读后感,以及我从阅读中获得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通过她对人性和爱情的独到见解,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在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巧妙地运用两个女主角来揭示人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追逐,进而让我思考人性的扭曲和破败。通过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的追求,还有情感的真实和灵魂的自由。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给我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刻画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交织。在她的小说《秧歌》中,她通过描写女主角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表达了一个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纠结。这引发了我对于职业女性的思考和对于自己未来选择的思考。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在其中,对于爱情和事业的追求和取舍的纠结,这让我感到非常的真实和共鸣。我深深地被张爱玲的描写所触动,也为她对于情感的敏感和洞察力而折服。
同时,我也从张爱玲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些人生的智慧和哲学。她从她的文字中透露出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她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她通过描写一个男人对于完美女人的执着和追求来探讨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人性的弱点。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我意识到了人生的不完美和追求完美背后的坎坷和痛苦。张爱玲以她深入的洞察力和思维的敏感度,让我深思自己对于完美的追求和现实的接纳。这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反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结起来,我对于张爱玲的作品的阅读体验是一次思考、共鸣和启示的过程。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启示录。通过阅读她的作品,我对于人生的追求和选择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我意识到人生的真实和情感的珍贵,也深刻地理解到了对于美的追求和现实的冲突。张爱玲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方法和对于生活的智慧,我将继续阅读她的作品,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94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