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改进。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追求幸福与快乐?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分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一、谈话导入,引起思考。
1、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过了哪几篇文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2、谈话:是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它多么需要我们的保护呀!可是生活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这里,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漫画。
3、老师出示漫画,学生看后谈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4、小结:是的,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漫画的定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一)、谈雪景,引入新课,揭题:
引导学生描绘雪景,并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相机引入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咏雪的词。词中展现了塬上怎样的雪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教师揭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目标同上)引导学生明确。
(三)、诵读诗词,整体感知,感受其音乐美:
1.教师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聆听范读,客观评价优点及不足。
2.学生明确字音及停顿,自由朗读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情感美,并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请学生多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毛泽东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政治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毛泽东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革命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中考真题
1.请概括选文上阕和下阕的主要内容。
2.选文的前三句,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
3.如果让你给这首词配乐朗诵,你会选择哪一首曲目?说说理由。
4.选文的第四句到第十句,描写了湘江大自然的寒秋景色。一个“________”字,领起了下文景色的描写。写景层次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写来;远眺、近看、仰视、俯视、上下、高低、动静结合,写出了寒秋中国江山呈现的美丽画面和万物在寒流里争取生存自由的斗争情景。请仔细体会揣摩。
5.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
7.结尾三句,如果让你写一段话表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你会怎样写?
答案
1.上阕:通过湘江秋景的描写,展现出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对往昔斗争生活的回忆,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号召人们发扬勇敢无畏的精神,坚定无产阶级立场,为了民族的解放,担当起“主”中国革命“沉浮”的历史责任。
2.观看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地点在内容上显示了诗人在激烈斗争的风暴中昂扬豪迈的革命风度和坚韧刚毅的英雄气概,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也以“独立”与下文的“百舸”遥相呼应映衬。
3.示例:《命运交响曲》因为这首曲子充满着与命运抗争的豪情与力量,这与本词的意境情感相类似。
4.看山江天水
5.承上启下的过渡
6.“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7.大家肯定记得当年我们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力挽狂澜的豪迈气概;肯定会记得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让我们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坚定革命立场,为了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担当起“主沉浮”的历史重任吧。(能答出大意即可)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4—9段内容,感受“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4—9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的朗读感悟文章4—9段的内容。
(2)通过对文章4—9段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4—9段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回到作者的童年,去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和老师一起齐读课题两遍《天窗》。
3.提出问题:天窗是什么?男女搭配读幻灯片。
二、正课。
(一)学习4至7段。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4-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能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什么?
2、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为什么在阵雨来的时候,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
a.夏天阵雨来了时,大人们不许我们在外面玩啊,其实我们反而喜欢怎样?
b.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木板窗又了关起来,你的心情会怎样?c.是啊,我们喜欢在雨里跑跳,但是却无法尽情享受,于是,在失望与无奈当中,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我们只能(教师用手向上一指):看天窗!看天窗啊!
d.看天窗!你看见了……。
e.比较句子有没什么不同?
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雨点儿在那里跳。
f.(下雨音乐)听,雨越下越大了,你还听见了什么?
心情变得怎么样啊?
g.师生搭配读4、5段。
4、当夜幕降临,孩子们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为什么,天窗就成了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6、7自然段。
a.从这小玻璃上面作者看到什么,想象到了……从中看书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b.交流汇报。
c.学生读下面一段话,练习说话、写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写话。
d.朗诵6、7段。
(音乐起,文中的“你”换成了“我”)。
(二)学习8、9段。
1、师:若不是有了这小小的天窗,若不是这天窗使我们产生了这么美好的想象,我们的心灵就得不到慰藉。所以说——(课件“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a.“这小小一方的空白”它指什么?
b.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是啊,天窗是神奇的!你想对发明这神奇天窗的大人们说些什么?
3、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a.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天窗”加了引号,它指的是什么呀?b.理解“无、虚、有、实”
c.为什么作者说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d.齐读8、9段。
三、总结拓展。
1、齐读全文。
2、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跟随茅盾一起透过小小的天窗,凭借无穷无尽的想象,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妙。感谢茅盾先生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的智慧之窗。
学习完这篇课文,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身边一切想象的机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填写练习册。
3、预习27课。
五、板书设计计。
26、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教学目标:
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重点:
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详略安排的巧妙用意。
教学资源及手段准备:
学生日记中想象的画面朗读法背诵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先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并让两位学生谈自己的背书心得;再分享学生日记中描述的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让学生学习创造性复述,学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实现个性化阅读;最后,解决本课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为解决此问题,先让学生归纳故事情节,从中体会文章表现了木兰怎样的优秀品质;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从而,得出文章的主题:赞美了花木兰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
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思考自己爱国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抽查背诵:
请学生举手背诵,并请两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背书心得。
二、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
展评学生日记。
按照段落顺序,依次展示七位学生的日记,并点评其想象的优点,如加入“心事重重”的心理,突出了思念之情,体现了人物品质,运用了对话、动作描写,添加了人物神态等。
三、分析文章详略安排的剪裁特色:
(一)请一生朗读后概括故事情节。
(二)思考:
你喜欢本文塑造的木兰形象吗?你特别欣赏她的哪一点?请结合诗中描述,用下面句式来发表你的意见。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____,你看____。”
由此,归纳出木兰的优秀品质:机智勇敢、忠孝两全、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等。
(三)讨论:
对木兰的描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除“征战沙场”略写外,其余详写。
(四)探究: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用意何在?
明确:1、围绕“木兰是女郎”安排详略,以丰富女英雄形象。
2、突出主题:赞美了木兰的优秀品质;歌颂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爱家之情。
四、拓展延伸:
(一)你还知道哪些知名女性?与大家交流。
学生发言。
1.木兰诗教学设计
2.刘易木兰诗教学设计
3.余映潮木兰诗教学设计
4.木兰诗的互文教学设计
5.木兰诗教学设计ppt课件
6.木兰诗优质课教学设计
7.语文课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8.木兰诗的教学设计
9.中华少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10.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细致描述的,并体会作者的爱猫之情。
指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增强学生的语感。【教学过程】
一、审课题,揭示学习要点
(一)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二)文章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三)学习具体明确的表达方法。
二、理思路,认识结构特点
(一)指名读课文。
(二)根据本文总起分述的特点,给文章分段,画出中心句,写出小标题
三、抓古怪,品大猫之三怪
(一)大猫第一怪 紧扣教材泡泡:“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我要好好体会体会。”指导学生阅读。1.理解“古怪”。(推测、存疑,进一步结合课文理解“古怪”。)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的。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3.课文中是用哪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把这三方面的性格特点连接起来的?(可是)
4.每一方面性格后都用了一个语气词,把它圈出来。 5.读课文感悟“可是”“吧”对表达“古怪”的作用。说老实话吧 它很老实 比较(“说它老实吧,可是有时贪玩,说它贪玩吧,可是有时又很尽职。”这里两次用“可是”转折,表现出了猫的性格让人捉摸不透。句末用“吧”使语气不十分确定,更让人感到猫的性格让人难以捉摸。)板书:
可是
可是
老实————贪玩————尽职 吧
吧
6.通过品味、感悟,悟出“古怪”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令人难以捉摸”。
7.分层品味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猫在捉老鼠时尽职的表现是:“憋住气,聚精会神”是专心;“一连„„”表示有耐心;“非„„不可”表示有决心。)8.感悟“古怪”的猫最可爱。如果只允许你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种性格中,选独有一种性格的猫养,你选哪种?(成天睡大觉的猫是“懒”猫;整天不回家的猫是“野”猫;整日逼老鼠,纹丝不动的猫是“呆”猫。只有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最可爱。)
(二)大猫第二怪
1.从猫的情绪上看,写了两个方面,找出词语概括。(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板书: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2.用了几个细节把“温柔可亲”写具体的?(用身子蹭你的腿;伸脖子让你抓痒;在稿纸上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3)发现下面加点的词语,用 词之 妙了吗?(“不同”“各异”“多端”都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想象猫的叫声“丰富多腔”,可见作者词汇之丰富。)
(三)大猫第三怪
可是
可是
老实——贪玩——尽职
吧
吧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引导学生小结:紧紧围绕“大猫古怪”写了“三怪”让我们觉得“古怪”的猫,实在是可爱。
四、抓可爱,品小猫三淘气
(一)齐读中心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三)你发现“耍”“撞”“抱”三字之妙吗?(都是动词,都写淘气,都当孩子来写。)
五、回全篇,
总结
全文特色(一)你发现老舍先生仅用哪一字就把“大猫古怪”与“小猫可爱淘气”衔接起来了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用“更”衔接起来的)为什么不用“很”呢?(“更”不但写出小猫十分可爱,而且写出小猫比大猫更可爱,并且将前面写大猫古怪与后面写小猫淘气可爱的内容连成了一体。这些都是“很”不能代替的。)
(二)老舍先生写的猫非常可爱,他是怎样表达爱猫之情的? 1.把猫人格化。2.抓住了猫的性格特点写。
3.结构上。大猫“三怪”与小猫的“三淘”用“更”连成一体;不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使我们看到了猫的多方面的性格,更觉得猫可爱。
六、小练笔,动笔写小动
围绕一个特点,举两三个事例,写一个小动物。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激情引趣,以情感角度切入,运用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的读将多种能力的训练渗透其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
(一)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围绕风筝,讲述了“我”和弟弟之间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二)细读文本,思考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和弟弟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文中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边读边做标注。
2、集体交流:预设:弟弟的形象。
a生:第三自然段“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可以看出他很瘦弱。
b生:第三自然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惊呼、跳跃”我体会到了弟弟喜爱风筝、天真、活泼。
师:作者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生: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来。还有谁来读一读?
c生:第4自然段“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通过“惊惶”、“失了色”可以看出弟弟很害怕哥哥,也很软弱。
师:“惊惶”是什么意思?生:惊恐的意思。
师:“失了色”是什么意思?
生:变了脸色,追问因为什么变了脸色?因为害怕哥哥,可见哥哥平时也是这么不苟言笑、非常严厉的。
师:这段又描写了弟弟的什么?(神态)师:带着感情读一读。指名读。
d生:第4自然段“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弟弟的风筝做得精致,可见弟弟花心思了,他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师:说得很好。谁来再读一读。
3、师:咱们总起来说一下,弟弟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真、活泼、聪明、软弱)。
4、哥哥的形象。
师:哥哥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第四自然段,“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从这些语句中我感受到哥哥是一个野蛮粗暴的人。
师:这段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生:动作描写。
生:第五、六自然段,“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内心非常沉重。哥哥是个勇于自省、勇于自我剖析的人。
师:这两段文字作者又抓住人物的什么描写?生:人物的心理描写。
师:哥哥的内心是沉重的,深深地忏悔,谁能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师: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c师:哥哥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哥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想到了两种讨弟弟宽恕的方法。在课文第7、8段。“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生:自责、愧疚、后悔......师:他为什么后悔?
生:“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却不许弟弟放风筝,还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塌扁了。
师:是啊,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作者扼杀了小兄弟喜欢游戏的天性。被虐杀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师:哥哥并不是个冷血的哥哥,他如此粗暴的干涉弟弟对风筝的喜爱,是因为他不爱弟弟吗?那是为什么?是因为他的观念落后。
鲁迅的文章往往都有所指,都对旧的封建制度进行批判。还记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那句话吗?“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黑洞洞的”指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力。
那么这篇文章通过对风筝的回忆,鲁迅又在抨击什么呢?学生交流: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天性的抹杀、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
师:这些都是鲁迅挖掘到的酿成风筝悲剧的社会原因,正是陈旧的社会观念造就了哥哥的粗暴无礼。还好鲁迅是个极具自行精神的人,他意识到了,并且用生动的文章进行揭露,引起人们深思。
四、
总结。
升华。
1、说说你学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人物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得好)。
五、布臵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风筝。
弟弟:天真活泼聪明软弱神态动作。
心理哥哥:粗暴蛮横。
自我反省勇于认错。
附原文: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相信很多人就算没学过《锦瑟》也是对这首诗了如指掌,毕竟这么多年的电视也不是白看的,说到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属于晚唐诗中的朦胧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接下来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今天,我们请史梦琪同学给我们上晚唐诗人李高隐的七律《锦瑟》!”我在班上宣布。往届师姐上台当老师!班里顿时洋溢着热烈激动的气氛。掌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一张张年轻的脸顿时兴奋了起来,目光中的信任和期待像温暖的阳光。
史梦琪在同学们掌声和注视的目光中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高一,老师曾经带领大家学过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谁还记得那首诗属于什么风格吗?“朦胧诗”,好!回答得非常准确。但是你们知道中国朦胧诗的鼻祖是谁吗?“不知道。”那我就告诉大家,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啊!”史梦琪同学语惊四座。当然,我是就他的创作风格来说的。因为艨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感情隐藏的很深,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她又做了这样的补充,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请大家把书翻到29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齐读)。
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整体把握这首诗。时间大约3分钟。
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堂讨论。第一个小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马云同学回答。马云:“我觉得虽然诗的画面看上去比较宽松舒畅,但是却暗含着一股非常悲凉的气氛。”请同意马云这一看法的同学举手!一部分人举起了手,个别人还在观望。“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见风驶舵。”大部分人举起了手。“对呀,这不是很好吗?看来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那我们就来看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感情基调的?为了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人的生活背景。看来史梦琪是有备而来,她在讲台上一边板书,一边侃侃而谈:李商隐年轻时期也是一个极有远大抱负的人,例如他在《登安定城楼》就有“钦回天地入扁舟”之志。但是他生活在晚唐风雨飘摇的社会之中,又处在当时“牛李党争”的夹缝里,起初因为受到牛党代表人物令狐楚父子的赏识,在令狐陶的推荐下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当时科举选拔和推荐选拔两种制度并存)。后来因为令狐楚的死,使他失去了依靠,在穷愁潦倒的情况下,被一直钦慕他才华的李党代表人物王茂元招入幕府,并且将女儿许配与他。因此之后始终受到牛党的中伤、漫骂和诋毁。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政治旋涡的溺水者,一生沉沦下潦。所以崔珏有《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见李商隐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这样的遭遇又不能不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了解了诗人的处境,下面我们结合注释8来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旨(讨论后归纳):对于这首诗的主要看法有两种:第一种认为是“自伤之作”,赞同者主要有清代学者何焯和当代学者钱钟书:第二种看法认为抒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恨”,支持者主要是当代国学大师周昌平先生。课本的注释说是“悼亡之作,”显然是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下面我们按照老师教给以往教给我们的起承转合的思路来讨论。先说“起”。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是一种乐器,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弦和柱,借代音乐、乐曲,第一句是起兴:“思华年”就是回想过去年轻时候的情景,华年就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三个字是这一联的关键,也是这一首诗的关键,正是这一关键统领了全诗。因为如果不思华年,也就没有了后文的忧愁和伤感。把握住了这一点。也就拿到了解读后面的各联的钥匙。接下来我们请宋超同学给我们谈一下对颔联的看法。
宋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旬紧承首联的“思华年”展开。从诗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有远大抱负的,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给他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所以十分的忧伤。
“迷”、“托”大家异口同声。“完全正确!”接着她话锋一转,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看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她又接着讲:梦蝶和望帝的典故高一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已经讲过。注释上也有,我们需要的是把新旧知识贯串起来就行。我要讲的是这两个典故经过李义山这么一用,已经没有了“栩栩然”化蝶的轻灵,也没有了化鸟的神奇,这里虽然包含着美好的情景,但是既然把美好的愿望托之于梦境,付之于来生,就不免给入以虚无缥缈之感;再加上锦瑟繁弦,杜鹃凄音,哀音怨曲,更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戚和难言的幽愤,故自有奇情深恨在,只把浮生托来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举数例:李义山在《秋日晚恩》里有“枕寒庄梦去”的句子,说的是醒来以后发现那美好的蝴蝶已经离我而去。在他的《偶成转韵》里还有“怜我秋斋梦蝴蝶”的诗句。说的也是蝴蝶对人的同情与关爱。总之,在李商隐的笔下,不管是沉迷于美梦,还是托之于来生,表达的都是美梦不能成真的凄凉心境。明白了承接是颔联。接下来我们欣赏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肯定了赵延同学对这两句的整体解读之后史梦琪接着讲第一句“沧海,青色的海,就是大海。我们学习这一句。重点应该抓住三个意象,那就是月、珠、泪。古人有云,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用珠喻泪,古以为然,在诗人笔下,月、珠、泪三者化一,聚焦为一个忧伤,再又一化为三,体现为三个意象,真是鲛人涕泪,颗颗成珠,个中情怀,自难尽诉。所以,沧海明月。境界虽然高旷皓洁,心境实则凄寒孤寂,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看这一联的第二句,先请姜涛同学试讲一下。
姜涛:“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也是用典,蓝田,山名,也叫玉山。古人认为玉是接天地之精华的灵物,被埋在地下,在温煦的日照下,玉气自然上升,所以说会生烟。
姜涛的分析非常好。我们是否也应掌声鼓励?(掌声)玉是极其纯洁的灵物,只可观赏,不可亵渎;它的玉气也是远望似有,近观则无。显然这是诗人的自况,以自己为玉,以自己的才华为玉气。也暗示了自己的清高,这也正是首联里说的所“思”之“年华”。
以上是起承转合的“转”。那么,这首诗是如何“合”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尾联的收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过去的华年在当时失去的时候就已经痛切地感觉到了,并不是今天追忆的时候才有,只不过今天是越加的苦痛罢了。我们给诗人换个说法就是,人生的苦痛本应该是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地淡化了的,可是我的苦痛却像阴天的乌云,厚积而不散,并且是越来越厚,越来越沉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着韶华已逝,面对着悲欢离合,诗人是多么地无奈,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首先是意境,我知道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就对这首诗的格律、节奏、对仗和押韵都已经搞清楚了,这里我们就没有多讲,现在我请大家把这首诗中所涉及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板书):物象:锦瑟、弦柱、庄周、梦蝶、望帝、杜鹃、蓝田玉,沧海月。
请问诗人借助这些物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明确:往事无法追忆的怅惘。这些物象和情感的融合就是老师告诉我们的――史梦琪故意颇了一下。“意境!”大家大声喊。她在“沧海月”和“怅惘”的后面板书“意境”二字。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中的典故找出来。板书明确:庄周梦蝶、杜宇化鸟、南海鲛人、蓝田玉气。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我们能够从这首诗学到哪些诗词常识。
第一,这首诗用典甚多,但无堆砌之感;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整,这是格律诗的要求。第三是用了一系列繁博的意象,塑造了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的形象,诗歌如同凡高和高更的油画,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又像是我们读过的舒婷、北岛以及顾城的诗歌。有鲜明的朦胧色彩,把自己的观点包裹得极其含蓄、委婉,而且近乎晦涩。下去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我的课就讲到这里。最后我想对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良好机会的老师,对和我精心配合的全体同学,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掌声)。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海南省国兴中学郑文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现的心绪与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历史典故和诗歌画面的理解,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历史典故及诗歌创设的画面。2、难点:对诗歌主旨、诗人情感的把握。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翻译,质疑答疑,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师生共读李商隐诗歌名句,教师朗读上句,学生朗读下句)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油始干。(《无题二道》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5、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二、学生简介李商隐及诗作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诗中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诗歌的精髓,绚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那么李商隐的诗则重于象征。三、学生诵读《锦瑟》1、诵读形式:自由读、集体读、个人读。一读:正音、解词。二读:理解全诗内容。三读: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2、教师:这首诗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四、师生合作,探讨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情感。1、教师:对《锦瑟》这首诗的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悼念亡妻王氏的,是一首悼亡诗;有人认为是怀恋令狐楚家名“锦瑟”的婢女的,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有人认为是感伤唐室之残破的;有人认为是懊悔少年风流的;有人认为是作者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遭遇的,等等。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著作《谈艺录》中,谈到了对《锦瑟》的理解。他认为是以“《锦瑟》喻诗,细味此诗,应是诗人自伤身世之作。”诗人带着浓重的伤感之情回顾平生,慨叹怀才不遇,年华虚度,遭遇坎坷,抒发了不堪回首的沉痛悲伤之情。诗人借琴瑟倾诉隐衷,表达心曲,其中往复低回的况味是极为复杂的。2、分学习小组讨论理解诗歌,每个小组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一联,然后推选一位代表发言。(1)教师:《锦瑟》文字锦锈华美,书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其深奥,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说法。(2)指名学生翻译全诗。(3)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重点表述)首联:慨叹年华已逝。
颔联: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怨愤。颈联:表现了诗人爱慕高尚的执著。尾联:收束全诗,说明了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3、通过多媒体课件,师生进一步探讨诗歌内容,把握感情脉络。(1)a、学生理解首联内容;b、首联运用民歌的比兴手法。诗人用瑟起兴不是没有原因的,瑟本是可以演奏各种情调的乐器,但人们往往喜欢把它跟哀怨的.情调联在一起,给人一种凄凉悲怨的感觉。(2)a、学生理解“庄生迷蝶”、“望帝托心”典故的内容。b、这一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昔日的理想和情景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确实使人迷恋,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3)a、学生理解“海月珠泪”、“蓝田玉烟”典故的内容。b、诗人用“海月珠泪”和“蓝田玉烟”的典故,写了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以让我们品读!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这两幅画图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一致的。(4)“尾联”内容比较明白,让学生通过朗诵理解。五、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1、内容:诗人用“锦瑟”起兴,追忆变幻若梦的身世,怀才不遇的遭遇,抒发惆怅失意的感情。2、艺术个性:运用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写出了笼罩全诗的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反映出一个衰微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诗中的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诗人用它们创造出了空灵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注:把这篇教学设计贴上博客的目的是担心丢失。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这首诗上大三那会实习的时候就讲过,可如今要再讲还是纠结了很久,不知从何下手。备课的时候准备了李商隐一生的简述,仕途和爱情。只是想更口语化的讲出来,而不是照ppt内容读。补充了朦胧诗派顾城的诗歌,只是想告诉学生诗歌有时候可以不用刻意的去分析思想意义,而是可以欣赏意象美的,可以着重体会梁启超所说的“美的神秘性”。最后的对于“锦瑟”和“华年”这两个词的解说,是为了让学生简单了解诗歌写作的其中一个小技巧,和对“锦瑟华年”这个词的运用。
但是,整堂课下来,我觉得很不如意。最明显的就是时间上很赶,感觉自己在满堂灌,没有给学生思考,品味的时间。可能也是因为开始本想一节课结束《锦瑟》和《马嵬》两首诗歌的缘故。只是,最终,《马嵬》也只是开了个头。
开始诗句对接的环节,学生很兴奋,都很积极地回答。对李商隐仕途和爱情的介绍,学生也很爱听。但到真正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时候,学生的热情很明显的下降。找了两位学生读,效果都不太好,现在想想自己没有范读也是个过失。最最不满意的地方还是对于典故的'解读,我基本上是自己讲,而且讲的很快,学生应该都没反应过来就过去了。这也是我很茫然的地方,这首诗的典故到底该怎样讲,我自己一直也没有一个好想法。
我原本是想通过这堂课,让学生喜欢这首诗,然后愿意自己读,也愿意背下来。可最终证明是失败的。到底该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诗中,恋上这首诗呢?哪位高人能给予帮助。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李商隐一曲《锦瑟》以其神秘之美倾倒了多少读者,问时也难倒多少专家和学者。正如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诗无达诂”也就是说,由于多解而无定解。然而,李商隐写《锦瑟》如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一样,自有其原创的唯一确定的本旨。关于《锦瑟》的本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晚年抒写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笔者不揣愚陋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一番探秘。
先说“锦瑟”一联。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说“雅瑟三十气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日宝瑟,绘文如锦者日锦瑟。”(《周礼乐器图》)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据此,这里的锦瑟有多重含义。第一,锦瑟是“绘文如锦”者,亦喻有“文采”者。第二,“五十弦”的瑟是古时候天神之所用,人世间现时所用的只是二十五(气)弦的瑟。因为五卡弦的锦瑟音色太丰富音域太广阔音韵太悲美而让凡人享受不了,而诗人所咏则为五十弦的古瑟。第三,五十弦的“锦瑟”是作者自喻才高志远德美却难为世用。“无端”也有多重含义:一是怨人——怎么好端端的五十弦锦瑟不用,却用二十五(气)弦的?二是怨己——谁让你是五十弦的锦瑟呀,如果裂成两半,不就可以为世所用了吗?然而诗人还是不肯把自己裂为两半。“一弦一柱思华年”有生以来(以往的年华),始终怀瑜握瑾,紧紧抱住这五十弦的“锦瑟”不放。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面对瑟,触物生情(抑或看见、想起锦瑟的典故灵感来),引出一个“思”字;思之思之,引出一个“怨”字。——“无端”两字悄悄地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幽怨与坚守。由此可见,五十弦的锦瑟兴中有比,是该诗的核心意象,诗人用它自比,感叹自己德才兼美而不为世用。而“思”字则为全诗之线索,统领全篇:忆以往,思现在,待将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沧海明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两联承首联“无端”二字透露的矛盾继续展开,抒写了心中的矛盾与抉择,徘徊与坚守。——也曾想(“迷”)像庄生那样超脱尘俗,高蹈世外,但又一直摆脱不了像望帝那样坚守“春心”直至泣血“托杜鹊”。“春心”,既喻高尚的人格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坚守,也指美好的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在这里,蝴蝶是自由快乐的象征,杜鹊是坚贞痛苦的化身。“晓梦”的另一解是青少年时代的美好理想,既与下句残酷的人生现实构成强烈的对比,又突出了自己执着坚守理想的痛苦。两解均通。沧海遗珠之悲常常袭来,而暖玉生烟之喜却盖而胜之。在这里,诗人又以沧海遗珠和蓝田美玉自比:明月之珠和蓝田之玉虽被埋没,但它们的光影宝气总是掩盖不住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沧海月明珠有泪”中包含明月(即夜光珠)的典故,与月的圆缺无关。《李斯柬逐客书》中就有“垂明月之珠”之语。《史记·龟策列传》则说“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李白在《齐有倜傥生》(《古风》其九)中也有过此典“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善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诗中的鲁连是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持高尚气节。游于赵国,恰遇秦军已经击败赵军四十万,又围赵都邯郸,魏国大将新垣衍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利害说服新垣衍合力抗秦,终于击退秦军。平原君欲封官,不受;赐千金,亦不受,飘然离去。《战国策?赵策》、(《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与鲁仲连不同的是,李商隐这颗明月之珠始终未能“出海”。诗人把“明月珠有泪”写成“月明珠有泪”是为与下句“日暖玉生烟”对仗而倒装。诗人遗憾于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却不甘于被埋没,坚信自己像蓝田之玉,虽近不可见而远或见之,期待后人发现珍惜。(这是追忆)一一于是,巧妙地过渡到尾联收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回到现实,寄望将来)“待”字表希望,“可”是“或许能有”之意,不是反问。如果要反问,改用“岂待”不是更好?诗人用“可待”而不用“岂待”,正表现了充分的自信。诗人的思想是矛盾的,但矛盾中有抉择,徘徊中有坚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鹊”是幻想出世和坚守入世之矛盾的形象化,“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沧海遗珠之痛苦和玉暖生烟之自我安慰之矛盾的形象化。(这两句也可合为一体解:我像沧海之遗珠、蓝田之美玉,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然而却辉映沧海,气暖蓝田。)而最后一联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我”的这一生抉择与坚守,将来可待成追忆(理想),只是当时(现实)巳惘然(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换句话说,尽管现世的人们对“我”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惘然”不理解,但是后来的人们迟早总会“追忆”而理解的。在后三联的三对矛盾中,“望帝春心托杜鹊”、“蓝田日暖玉生烟”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可待”作“岂可”解亦通,但同样透露出企盼与祈求: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人能“追忆”我的这一份情感与执着,可是现在(“当时”)的人们都不理解(“惘然”),怎可希冀将来?这样解释,同样反映了心理上期待“追忆”和“岂待””追忆”的矛盾,只是由乐观变为悲观罢了。
综观全诗,诗人既以五十弦瑟自喻,又以啼血杜鹊、沧海遗珠和蓝回美玉自比。这些意象都是悲与美的统一:被放逐被遗弃被埋没是悲,“春心”不变珠光映辉美玉生烟是美。这三个意象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抉择、追求与坚守:杜鹊的意象侧重于从生至死乃至死后始终坚持不渝,明珠的意象侧重于暗夜生辉,给世界以光明,美玉的意象侧重于地底放热,给世界以温暖。结尾感叹自己不仅不为世用,甚至不为世识,只能寄望于后世通过读诗来“追忆”。一一“待”字为全篇之“诗眼”。解读《锦瑟》,只要把握了首联的一个“思”字和尾联的一个“待”字,诗的本旨就豁然开朗了。
又:《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锦瑟》在李义山诗集中,被人排在编年诗之末位,可见是他晚年之作。然而,在他本人晚年编定的《玉模生诗集》中,却又被置诸卷首。这种特殊的“排列”,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信息:《锦瑟》一诗是李商隐一生创作与追求的总结,也是读解《玉溪生诗集》的一把钥匙。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陕西省商县西南有座商山,形势险峻,风景秀美。据传,秦朝末年,有高士东园公、期里、夏黄公、缔里季四人避乱入山隐居,时人尊称他们为“商山四陪”。汉高祖刘邦听说他们德高望重,多次派人携带重礼,想聘请他们进京做官,以辅佐朝政,但被婉辞拒绝。他们宁肯过清贫而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表明志向“莫莫高山,深谷逶迤。哗哗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李商隐的名与字(义山)不能不说与“商山四隐”的典故相关,因而“商山四皓”的为人也就不能不影响李商隐的人生,“玉溪生”之号就说明了这一点。且自《诗经?关雕》、屈原《离骚》以香草美人喻君子雅丽人格以来,以香草美人喻君臣之义在汉赋、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中都有重要表现,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以此而言,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那些以“无题”为题的爱情诗,几乎无一不隐寓其志,暗守其义,因而都不妨当作言志诗来读。
李商隐曾在《祭外舅王茂元文》中说“植玉求归,己轻于旧日;泣珠报惠,宁尽于兹辰?”据《长安志》记载“兰田山在长安县东南子之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李商隐及第前,曾在玉阳山修仙习业,着有《玉山》一首。该诗的开头二句说:“玉山高与阅风齐,王水清流不贮泥。”李商隐以“玉溪生”为号,正是以兰田玉之高洁白策自爱的警铭。据《太平御览?珍宝部二?珠下》引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唐人李顺还有一首《鼓人歌》吟咏其事:“鲛人潜织水底居,侧身上下随游鱼。轻绡文彩不可识,夜皮澄波连月色。有时寄宿来城市,海岛青冥无极已。泣珠报恩君莫辞,今年相见明年期。始知万族无不有,百尺深泉架户脯。鸟没空山谁复望,一望云涛堪。白首。”李商隐既把自己比作泣珠之“做人”,种玉之农夫;那么,再进一步,珠、玉也可就以比喻李商隐的诗作了。人为玉溪所生,则具珠玉之质,而具珠玉之质之人,所吐之诗亦当为珠为玉。两喻可通。珠玉既喻其人,亦喻其诗:可碎而不可污其贞洁,可埋而不可掩其精光。
《锦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
星,蝙蝠,夜莺,猫头鹰
2、学习比喻句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
地洞似的屋里
带子似的闪电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理解比喻词“似的”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
星——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蝙蝠——灰色的蝙蝠
夜莺——会唱歌的夜莺
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
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教师重点指导:
1、什么是天窗?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
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唯一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唯一”。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
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慰藉的呢?
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导理解朗读
师读: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听出了什么?
雨点跟雨脚不一样吗?
对啊,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一瞥”是什么意思?闪电它有眼睛啊,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
指导朗读,读出想象中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
b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又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呢?请默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想象到的。
汇报:
看到:——想到: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
会唱的夜莺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夜的美丽与神奇,就这样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亲爱的孩子们,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想的什么呢?
训练说话出示图:
秋天来了,当你透过小小的,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你会想到:
北风呼啸,当你看见一朵洁白飘逸的雪花,你会想到:
活泼会想的孩子就这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唯一的慰藉。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指名汇报
小结: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引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板)
理解文中第八自然段的“天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让心灵通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锦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板书设计]。
六分析其他几种理解。
1、下面摘录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的一段话,以备参考:
古今解此诗者总不少于几十家吧,其结果自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有时想,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这种办法试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这样解,虽然近于六经皆我注脚,总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张中行著《诗词读写丛话》)。
补: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锦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四
1、借助绘本阅读,在观察,想像,游戏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情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大树的无私奉献,了解爱的真谛。
3、让家长在教师的教学流程中明白如何陪孩子一起阅读绘本,如何给孩子选择好的绘本读物。导读过程:
一、谈话导入,赏读封面。
孩子们,你们一定认识许许多多的树吧,你知道吗?每一棵树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认识一颗特别的树,是一棵什么树呢?出示图片,学生读课题。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看谁的发现最细致、精妙。(学生自由说说发现了什么)(主要是题目、作者)。
这幅画其实是一本书的封面。书本的封面告诉我们这么多讯息,以后我们看书时,可别忘了看封面哦!这本书名叫《爱心树》。树上写着英文(师带读)意思也是爱心树。书本里面有图画有文字,它们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图画是图书的生命,也就是说图画自己也会讲故事。这样的书叫绘本。前段时间老师推荐小朋友们看的《青蛙弗洛格的故事》也是属于绘本。我们看绘本的时候可别忘了一定要观察图画哦。一本好的绘本会让我们越看越想看,百看不厌。今天老师就要跟小朋友们及爸爸妈妈们一起读一本绘本,希望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们能从这节课中学会读绘本的方法,让我们爱上读绘本。
二、互动讲故事(配乐)。
这棵树弯下了腰(真会观察)——枝叶不再伸向天空,好象张开了手臂。一个小男孩来了(真细心)——树就弯下腰和他打招呼。
师轻声念(点击):大树之所以弯下了腰,是因为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3.师念: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你看出来了什么?(说一说,演一演,进入情境)。
大树的枝叶好象是手臂,它伸开手臂在欢迎小男孩。——看来大树很喜欢男孩。我觉得男孩也很喜欢大树,因为他舞着手臂向大树跑来。——是呀,看他脸上带着笑,一边跑还一边和大树打招呼。
大树微笑着,好象在说:“到我身上来吧。”
(6)师:累了的时候,就在树阴里睡觉。看这棵大树怎么样了?树干歪向一边,撑开枝叶象一把伞,不让男孩儿被太阳晒到。大树的树叶沙沙沙,给男孩唱起摇篮曲。大树抖动身体,为男孩送来徐徐清风。
师:男孩静静地躺在大树的怀里,被大树关怀着,舒服地睡着了。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大树很爱小男孩。
师扮大树,学生说说自己对大树的感受(大树,你真好)树是怎么做的?师抱抱、亲亲男孩,(伸出枝条紧紧地抱着男孩)(9)师:男孩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
(10)小结:孩子们,大树为什么这么快乐?(因为男孩喜欢他,常去陪他)。
四、师配乐讲述后半个故事。
1.讲到:“孩子逐渐长大”,怎么树下有四只脚?
2.讲到:“大树常常感到孤寂”。问:你感受到大树的孤寂了吗?从哪发现的?(他的枝条交叉着,好象是他紧锁的眉头,象他那颗孤寂的心,好象在说: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天,小男孩又来了(继续讲故事)。
(师生一起重温大树和小男孩一起游戏的画面)。
4.师:大树把什么都给了小男孩,可它还是很快乐,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知道这棵树为什么叫“爱心树”了吗?因为大树爱他!谁就像大树一样爱我们呢?出示下一张ppt,听老师读小诗,跟着老师读读。
说说妈妈怎样爱我们的,说说还有谁像大树吗?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
爸爸妈妈就是这棵亲爱的大树,今天他们就在教室里陪着我们上课,听完这个故事,想到他们对你的爱,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做什么?现场完成。向家长推荐谢尔的其它作品。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五
1.知识: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规范、美观的写字。品析词句,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一情境导入:
1、2、3、播放优美的乐曲。问: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指名说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是呀泉水姑娘唱着欢快的歌从山上流下来,她会去哪呢?又会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泉水》(板书课题)生书空.4、指导书写生字:泉是生字,上面是白要写的扁二窄一些,下面是水字要宽,注意捺的写法。请同学门在本上练习写两个,看谁写得姿势正确,书写美观。
5、展示评价(谁来夸夸他)
二、细读课文
1、叮咚的泉水多美美妙!下面我们小声读课文2—5段思考: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都说了些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汇报,先说流过哪里(教师随着板书:山腰、山间、山坡、山谷)
3泉水都遇见了谁?(出示词语卡片:姐姐)她手里拿了什么(出示瓦罐及图片)。把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还能读好吗? 课件出示句子:
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山里的姐姐提着瓦罐来打水。
4、这是谁?(出示杜鹃花词语,她在哪?指导写好杜鹃二字,练习,评价)这句话谁能读正确。
出示: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
6、出示:接着遇到了谁?(出示:果树)她在哪呢?
出示句子: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指名读句子)
7、出示“画眉鸟”这是谁?她在哪里?(贴子卡)出示句子: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
(二)品读句子
1、泉水说了什么呢? 指名说: 出示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师:见过水塔吗?(课件出示图)“天然水塔”是什么意思,文中指的是什么?这座水塔里的水怎么样?(多)出示卡片(很多)比较读“很多很多”有什么不同?再读读句子,你能体会到泉水的心情怎样?(高兴、愉快、自豪、热情)
3、这样叠词还有很多,出示很清------很清很轻
很甜------很甜很甜
很美------很美很美
4、练习读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指名读,评价。 泉水为什么这么高兴,你想对泉水说什么呢?(总结板书: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想象练习:
i叮咚的泉水一路还会碰到谁,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泉水流到__________________,她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泉水说:“___________”的格式来完成。师: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去自由创作吧!
提示:泉水流到棉田。她看到了绿油油的棉枝,泉水说:“大口、大口的喝吧,我的水很多,喝了我的水你们能开出更多,更白的花。生:泉水流进玉米地里,她看到了又高又直的玉米杆,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解渴,喝了我的水你们能长出更大的玉米棒。生:泉水流进校园里,她看到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泉水说:来吧!来吧!我得水很凉快。和我一起玩耍你们会更快乐 泉水流过树林,看见孔雀在欢快地舞蹈,泉水说:
教师总结:同学们创作了这么好的作品,让老师感受到你们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作家。把掌声送给自己。
5、泉水姑娘就这样一路做着好事跑下山去。我们一起读一读。(6、7段)
山腰
姐姐
山间
杜鹃花
山坡
果树
山谷
画眉鸟
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六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四、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五、分析第一种理解: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七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展开想象,体会诗歌表现的心绪与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对历史典故和诗歌画面的理解,深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1、重点:理解历史典故及诗歌创设的画面。
2、难点:对诗歌主旨、诗人情感的把握。
一课时。
诵读,翻译,质疑答疑,师生互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师生共读李商隐诗歌名句,教师朗读上句,学生朗读下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油始干。(《无题二道》其一)。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4、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5、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
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
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二、学生简介李商隐及诗作。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诗中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诗歌的精髓,绚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那么李商隐的诗则重于象征。
1、诵读形式:自由读、集体读、个人读。
一读:正音、解词。二读:理解全诗内容。三读: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教师:这首诗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四、师生合作,探讨诗歌主旨,把握诗人情感。
1、教师:对《锦瑟》这首诗的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悼念亡妻王氏的,是一首悼亡诗;有人认为是怀恋令狐楚家名“锦瑟”的婢女的,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一首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有人认为是感伤唐室之残破的;有人认为是懊悔少年风流的;有人认为是作者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遭遇的,等等。你认为哪种理解更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著作《谈艺录》中,谈到了对《锦瑟》的理解。他认为是以“《锦瑟》喻诗,细味此诗,应是诗人自伤身世之作。”诗人带着浓重的伤感之情回顾平生,慨叹怀才不遇,年华虚度,遭遇坎坷,抒发了不堪回首的沉痛悲伤之情。诗人借琴瑟倾诉隐衷,表达心曲,其中往复低回的况味是极为复杂的。
2、分学习小组讨论理解诗歌,每个小组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一联,然后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1)教师:《锦瑟》文字锦锈华美,书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其深奥,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说法。
(2)指名学生翻译全诗。
(3)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重点表述)。
首联:慨叹年华已逝。
颔联: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怨愤。
颈联:表现了诗人爱慕高尚的执著。
尾联:收束全诗,说明了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3、通过多媒体课件,师生进一步探讨诗歌内容,把握感情脉络。
(1)a、学生理解首联内容;。
b、首联运用民歌的比兴手法。诗人用瑟起兴不是没有原因的,瑟本是可以演奏各种情调的乐器,但人们往往喜欢把它跟哀怨的情调联在一起,给人一种凄凉悲怨的感觉。
(2)a、学生理解“庄生迷蝶”、“望帝托心”典故的内容。
b、这一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昔日的理想和情景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确实使人迷恋,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3)a、学生理解“海月珠泪”、“蓝田玉烟”典故的内容。
b、诗人用“海月珠泪”和“蓝田玉烟”的典故,写了两幅美好的画面。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以让我们品读!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这两幅画图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一致的。
(4)“尾联”内容比较明白,让学生通过朗诵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1、内容:诗人用“锦瑟”起兴,追忆变幻若梦的身世,怀才不遇的遭遇,抒发惆怅失意的感情。
2、艺术个性:运用典故,比兴、象征等手法,写出了笼罩全诗的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反映出一个衰微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诗中的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诗人用它们创造出了空灵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八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性,爱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但《锦瑟》作年不详,意境朦胧,就像一个大大的谜团,增加了学生鉴赏的难度。因此,教师有引导学生鉴赏的必要。
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既容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知识体系。名句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历代人所激赏的前人的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言为心声”,诗文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刻上作者个人遭遇的印迹。了解诗人简况,是鉴赏诗歌的必要准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存诗约六百余首。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锦瑟》取诗首二字为题,就属此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阅读尤其这样,反复诵读可帮助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思索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可以说,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有所领悟。
鉴赏中,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能力,结合教材注释、手边资料,在读读背背中进行初步鉴赏(语言、节奏、韵律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鉴赏诗歌也须“有的放矢”,不可毫无目标,漫无边际,要在学生自读前(或阅读中)明确提出:1、领悟诗歌情感基调;2、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中意境;3、找出并思考诗中的四个典故、五个比喻的用意。
李商隐的诗,即使好学深思之人读起来也觉吃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意境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重含蓄,《锦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解读方式的可能,如锦瑟说、爱国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等,耐人寻味,正是诗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鉴赏,可就诗论诗,不必寻求统一的答案,只需结合晚唐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用自己的语音去再现诗中意境,把玩诗歌清丽语言即可。
1、把握全诗情感基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由此我们可以把握住这首诗是抚今追昔,书写困扰诗人多年的“惘然”之“情”。朗读时宜放慢语速,以低沉语调再现哀怨、怅惘、迷离。
2、“未成曲调先有情”,首联即情感触发。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啊,你没来由的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忆曾经的年华。诗人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正是被“情”困扰多时,此时把“锦瑟”作为情感的触发点,寄寓自己的情思。此联既是起兴,又是用比,行文十分巧妙。吟诵时,一定要先酝酿情感,才能读出哀怨的语调、深深的迷惘和无限感触,才不会是空穴来音。
3、陷入沉思,发出无限感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曾经有过的以往和美好的愿望,有如“庄生梦蝶”一样清晰,令人留恋,使人沉迷,让人惆怅。即使它不能实现,但“我”心依旧,假如死去也要像“望帝”化作杜鹃啼叫不止。此二句诗语言虽简洁,却蕴意无穷,巧妙用典,令人深思。读时应以痴迷、陶醉、无限眷恋、无限执著的语气来再现,语速、声音由厚重、舒缓到激昂、悲切。
4、以清晰语音,再现美丽、朦胧、凄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高悬,青青的广漠大海,鲛人泣泪成珠,清冷月光、晶莹珠光、明亮泪光交织一片,让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蓝田日光秀丽,阳光温暖,白玉生烟,玉埋地下却精气升腾。“沧海遗珠”“蓝田美玉”,虽然珍贵,却被人遗忘,令人悲伤、惋惜,但其终究是珠宝美玉,又令人庆幸、欣慰。读时应读出苍茫之感,毫无依托,无限爱怜,无限悲伤之情。
5、戛然而止,余韵无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情哪里是追忆往事时才有,只是当时就已令自己迷惘。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然,实在不堪回首。行文浑然一体,情感愈加浓郁。朗读时宜表现出欲罢还休,荡气回肠,有如空谷回音,余韵无穷。
1、寻找诗人足迹。
《锦瑟》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可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诗人生平,品读诗人其他作品,寻找相关资料,自己打造解读的金钥匙。
2、与诗人对话。
“学以致用”,把死知识变为活水之源,不容忽视。对文学作品,我们应采取“拿来主义”,建议学生写写鉴赏文章,是为“与诗人对话”。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九
1.板书课题。
2.播放瑟乐《淡月映鱼》。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弹奏的音乐?
这是瑟所弹奏的《淡月映鱼》。瑟音清幽哀怨,适合弹奏悲怨的曲调。有人曾经这样来描述瑟乐,他说:如果说筝是青年的爽朗,琴是老者的沧桑,那么瑟便是中年的深沉。
3.人到中年,在饱尝了人间冷暖,历经人生百态,阅尽沧海桑田之后,李商隐在《锦瑟》中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深沉的内心体验呢?让我们走进《锦瑟》。
师:你能说出本诗的情感基调吗?(哀婉伤感。)。
师:感情基调:哀婉伤感(情感要到位)。
语速:宜慢音调:低沉节奏:顿挫。
2.同学们依据朗读提示和视频范读,自由读诗。
3.点学生读。师适当点评。
4.学生齐读。
1.你能找到诗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吗?大声告诉我。
明确:惘然。
师:惘然,迷糊不清貌。
2.诗作中作者是如何传达伤感而又迷惘的情感的?你能选择其中一联,帮助我们解读吗。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怨恨以难言。
“锦瑟”,其形美丽精致;其声清幽哀怨,常与忆念、离别等悲怨情绪相联结。如元代元好问有云:佳人锦瑟怨年华。宋代贺铸:锦瑟年华谁与度。“无端五十弦”,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时人痴语。锦瑟到底有多少弦,并不是锦瑟的过错,可是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阿,你干嘛要有那么多弦?“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拨动一根琴弦。瑟具五十弦,拨动瑟弦,繁音促节,令听者顿生烦乱思绪,所谓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故一音一节皆引思绪,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由此也可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思华年”,直言本作是追思之作。华年,所谓美丽的青春年华,主眼在华年盛景。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晓梦”,梦,美好而短暂,不禁让人伤感。美好而虚缈的梦境令人神往却让人迷惘。
“杜宇啼春”,托冤禽之悲啼,表达诗人无限的悲感和难言的怨愤,哀怨而悲凄的情调。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的事物的怀念。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玉生烟。
“沧海月明”、“明珠泣泪”,高旷皓静,凄寒孤寂的境界,表达了世事难以两全的怅惘伤感的情调。
对于诗人玉谿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美丽温暖却虚无缥缈之境,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与迷惘。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谿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谿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情肠九曲。
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思华年”相为呼应。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
师小结全诗: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
锦瑟装饰精美,乐音哀怨。繁弦促节之间心绪难平,让我不禁遥想那美丽却充满怅惘的盛景华年。年少轻狂,谁不爱追梦?然而一切美梦,终究如烟消散,这叫我如何不哀怨,如何不流泪?如今时过境迁,回首盛景华年,岂待今朝追忆才感无穷怅恨?就是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那么今朝怅恨,有当如何?一曲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
3.同学们通过意象的赏析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充满伤感迷惘的凄美之境,给人以无比新鲜而动人的感受。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意象有这般的魅力。
(板书)晓梦、春心、珠泪、玉烟,我们试着找找这四个意象的共同特点?(朦胧,说不清道不明。运用神话传说典故。很美,凄美。)。
明确:(板书)朦胧凄美非现实性。
这种意象特别适合表达李商隐复杂变化,惆怅莫名的浩茫的心境。
犹如《锦瑟》中,作者极尽意象就是想要传达出这种浓烈的扑朔迷离,无涯无际的情思。我想我们可以不必追究事因(自伤身世,恋情,悼亡等等),而应通过作品意象特点,把握其总体情感内涵,去领略其诗意与诗美。
4.我想更多地了解李商隐,一定会对我们理解李商隐有所帮助。
同学们,你们对于李商隐有怎样的了解?对于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说。
我来整理和补充:
(1)在那个风雨飘摇,行将衰败倾覆的晚唐。又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特殊时代,李商隐应运而生,其诗以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
但是,由于政治宗派的残酷斗争,这样的大诗人于荥阳病逝后,文坛竟然出奇地沉默,极少有人赋诗来悼念他。现在仅存的两首《哭李商隐》皆出自其生前挚友、诗人崔珏之手。
(2)哭李商隐(其二)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珏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而冠以“虚负”二字;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却以“未曾开”收句。这是怎样一个经历坎坷仕途、怀才不遇的李商隐啊!
(3)李商隐(约813—约858)出生在时世没落的晚唐,家世孤弱衰败,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妻子王氏早逝。从而形成了他灵心善感的性格,情感丰富细腻,他秉赋才情,最终卓立于世。
1.《锦瑟》中非现实性意象的使用,在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中也有体现,让我们尝试利用这两首无题诗来进一步验证李诗的意象的独特性:
(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本诗是写作者在恋爱的重重阻隔中,表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至死不变,也想象对方因日夜相思而形容憔悴,所以在绝望中依然寄托着微茫的希望。
春蚕蜡炬,到死成灰:至情至性,恐怕已经超越了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
蓬山,青鸟:内心的遥想,是不现实的,这种希望是美好的,但是早已暗含了结局,只是无望中的希望,但正因为如此更见作者情之真挚。
(2)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是写作者昨夜参加贵家的盛大宴会,与意中人席间相遇,表达了难得结合,却目成心许的爱情体验。
彩凤、灵犀: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作者虽无力到达,却终身难忘,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2.李商隐与杜甫一样,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
不同的是,杜甫外向,诗思经常面向社会江山朝市之间,诗境与社会与自然直接沟通。李商隐转向内心,内在浩浩茫茫,无际无涯,扑朔迷离。成为唐诗中达于浑化层次的一种新境界。
关于这一点,同学课后去搜集相关资料以作验证,我们以后找机会再交流。
同学们,课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穿越千年的唐诗之旅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用情感作为沟通古今的桥梁,用真心品味真情,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从诗中感受那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十
一、设计理念: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吸收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营造相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只有认真读、认真品,文章所蕴含的东西在我们的脑子中才会丰富、生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体会年轻人是怎样维护尊严的是教学重点,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提问,让学生先融入课文中,融入人物的角色中去,展开想象,自主体会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等词语的意思。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过程目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标
一、复习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尊严》一课,大家和老
3、对照屏幕自己订正。 生齐读。章内容是
4、请同学们简述文章内容,尽量用上上述词语。 级的能力过渡:文中的年轻人只是一名穷困潦倒的逃难人,目标。而沃尔逊小镇的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课件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三、细读
2、边读边体会。。---找--悟尊严。你体会到了什么?把感悟写在句子旁边。
3、同桌交流。----议-
2、分角色读。
4、全班交流。 悟,使学过渡:刚才,同学们从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生边读边体会哈默用劳动换取入文本,初步了解了哈默,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回顾食物,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培养学生哈默从不吃到吃的过程,再次感受哈默的尊严。度。
动笔墨不课件出示哈默与杰克逊的对话。生思考,体会哈默的思想活动。书”的阅(师生分角色读)交流。惯。
1、生思考 对于重点3)当杰克逊要他捶背时,他又怎么想? 交流 理解,针
4、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预设:
1、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同学生提师:他因此得到了杰克逊的赞赏。 什么都没有,但是他有尊严,他同的回答课件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会成为富翁的。求,既让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四、拓展
1、积累有关尊严的名言和故事。
练习。
2、好书推荐《勇敢的人——哈默传》 板书设7尊严
计: / \
哈默 杰克逊 自尊 善良 自强 尊重别人
教后小记:
意图:运用本课知识点强化训练。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十一
2、多角度理解李商隐《锦瑟》主题思想;。
2、学习《马嵬》中所运用的对比反衬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两首诗歌。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少负才名,他是开成三年的进士。他的才华受到当时一位叫令狐楚的高官的赏识,令狐楚亲自传授他骈文的写作方法并推荐他做官,是他的授业恩师。这时李商隐是很有名气的。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李商隐的才华吸引了很多达官显贵,有一位叫王茂元的高官也很赏识李商隐,他不仅赏识李商隐,还将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有的同学就想了,大登科后小登科,这是人生一大美事啊,怎么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呢?我们不要忘记,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是晚唐,晚唐时期的党争是特别严重的,令狐楚他是牛党的要员,而王茂元是属于李党的。虽然这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但是牛党的人仍然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楚和牛党,而曾经和牛党有牵连的李商隐也不被李党接受。李商隐就一直在这两党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官场,终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
1、字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
未卜()宵柝()晓筹()驻()马。
2、词义。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虎旅:指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即为48年。唐玄宗当了45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二、检查预习。
1、背诵诗歌,整体感知。
2、注音字音。
3、解释词语。
三、鉴赏诗歌。
《锦瑟》。
1、整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板书,锦瑟——华年忆情)。
为什么锦瑟的“五十弦”会让作者想起他的青春年华?
总之,在首联里,作者由锦瑟,联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可以说是触“瑟”忆情。
“五十弦”是说瑟的弦多,瑟的弦多,音节也就纷繁复杂,瑟的音节是纷繁复杂的。也许是锦瑟的音色触动了作者的情思,让作者回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往事。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大家知道李商隐一共活了46岁,如果这是暮年写的,作者应该是四十多岁了,年近五十了。作者可能是看到瑟的五十根弦,想到自己也已经年近五十了。一边抚摸着瑟的弦,一边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美好岁月。
3、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一般用典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般用典的作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内容含量,也可以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想法与情感。作者用到的事后一种意思。
李商隐用“庄周梦蝶”来形容自己当年如梦一样快乐的日子,因此,此句应该翻译成“我曾经像庄子梦蝶一样,沉浸在快乐的梦境里”。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后一句也是用了一个典故(当美梦醒后,我只能像望帝一样,把满腹的愁怨托付给杜鹃。),实际上是在说满腔的哀愁无处发泄。
(板书,喜悦——哀怨情变)。
4、颈联是个对仗的的句子,哪里对仗?这里联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沧海-蓝田,月明-日暖,珠-玉,泪-烟。
我们来看这两组意象,一个是沧海月明鲛人泣泪,一个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哪位同学可以分别用找几个词来形容这两组意象?参考答案:清寒,神秘,哀伤;温暖,朦胧,惆怅——玉烟美丽,却可望而不可及。这两联中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东西,但是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联这两句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然不同,但是怅怨的感情却是相同的。诗人对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的。
最后一联的感情:全诗以忆情起,以忆情收,情字贯穿始终,浑然一体。(板书:忆情——惘然迷情)。
悼亡之情。
关于李商隐这首《锦瑟》的主题,诗界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首诗。正式因为这首诗的朦胧,我们才能从中读到不同的情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但是喜怒哀乐的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与自己情感契合的锦瑟。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背景介绍。
(1)相关历史事件。
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756年6月安禄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奔蜀。行至马嵬(今陕西平西),随行将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以平军愤。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唐人诗中常见的题材,一般多归罪于贵妃,斥之为祸首。此诗别出新意,把讽刺的锋芒直指玄宗。
(2)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李商隐咏叹“马嵬之变”的作品。历史上,咏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文学作品很多。众多文学家对二人的爱情也是褒贬不一。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对这二人寄予深厚的同情的。杜牧的《过华清宫》对二人又是持讽刺批判态度。
(1)各位同学觉得作者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是持什么态度的呢?是同情还是讽刺?
明确:这首《马嵬》是讽刺批判唐玄宗的。在首联,作者先用“更九州”三个字概括方士在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闻,之后用“徒闻”加以否定。相传杨玉环在蓬莱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但之后又用“未卜”和“休”来否定这一事件。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唐玄宗是持讽刺和否定的态度的。第一句为全文奠定了讽刺的基调。
(2)梳理诗文大意。
3、具体赏析: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用了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6)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十二
宫利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尊严。 教学重点:
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谈话,认识这种自尊的可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整体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尊严
疲惫不堪
例外
捶背
僵硬
许配
3、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同学们,哈默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赢得了杰克逊大叔夸赞,齐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研读课文
(一)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哈默与杰克大叔的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注意哈默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看年轻的哈默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二)汇报交流 第一次对话:
课件出示:“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重点指导:
2、感受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依然坚定不移,坚持吃饭前必须做活儿。
3、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态度真诚······ 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2、指导生朗读体会。
3、你注意到他说话时的神态和动作了吗?(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谈谈感受。
4、读对比句的表达效果好?好在哪?(目光顿时灰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和目光暗了,喉结动了动)。
5、看来人物一个神态的变化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内心。人物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能让我们了解他的想法。
6、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哈默此时的感受。
是啊,是做人的尊严支撑着他!我们再次朗读整句话,体会哈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第三次对话:
课件出示“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在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1、此时哈默的心情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关注动作的句子体会狼吞虎咽。哈默得到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其他逃难者的食物是别人白给的,而哈默是靠劳动换来的。)
(三)杰克逊的品质
1、朗读三次对话,感受杰克逊大叔是怎样的人。(尊重他人)
2、侧面描写,突出哈默有尊严。
三、感受尊严
1、课件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虽然现在这个年轻人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2、此时,你觉得什么是尊严?
四、总结写法
1、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人去品质。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丰富人物的形象。
五、课外拓展
运用刚才的学法,读一读《微笑》。
1、自读短文,通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写字指导
1、观察字形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在田字格书写。
六、板书设计
7尊严
哈默:自爱
自强
自尊
杰克逊:善良
尊重他人
锦瑟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十三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96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