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23:17:04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实用16篇)
时间:2023-11-05 23:17:04     小编:琉璃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注意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支持总结的观点。这里有一些优秀学子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相信会对写总结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一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5+4=95-3=2教后,我又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利用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学习算术,学生们学得兴高采烈,主动积极。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但教师如能根据条件,因地制宜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尤其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这一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设立“生活数学栏”,展示学生采集的生活数学题。总之,这种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竞赛中,紧张积极的学习

大量事实表明,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望强,表现欲强,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和赞扬。教学中,可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比一比,赛一赛”“夺红旗”之类的竞赛活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二

1、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我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欢欢和乐乐和家长一起外出去郊游。他们自己带了这些食物,建议学生帮他们分一分。通过把把4个苹果、2瓶水分给2个人,引起学生回顾“平均分”的含义。为进一步平均分一个整体的物体做铺垫。

2、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我提供了多次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如,在让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或4份时,为了便于学生通过动手感知、体会平均分后的图形每份大小一样,每一份都是原来整体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再通过让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上颜色,说一说自己折的1/4的含义,展示几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它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1/4。从而理解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之上。

3、联系生活,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含义。

初步认识分数是建立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生活中平均分一个物体的例子,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通过说一说、写一写,小组讨论分数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同时让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拓宽延伸,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更加深刻。

通过对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二次对折、三次对折……所产生的分数,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为后续比较分数的大小做铺垫。

不足:课堂教学中语言不够简练,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仍需再斟酌。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三

本学期我们注重了教学各环节的研讨,在备、教、改、辅、考、评等方面有所创新。能按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转变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艺术。我们倡导学习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快乐氛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以科研带教研,使我们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能力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注重情感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趋于科学合理多元,不再唯分数,重视学生的进步,重视对学生的激励,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团结协作,认真参加集体备课,间周集体备课一次,教研活动一次。集体备课做到了经常性和灵活性,备课有记载,有中心发言人,从而使教师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做到了为教师减负。

今后的教研工作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1、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使教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教研工作应有较强的激励机制,从而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自觉参与各项教研活动。

2、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如多媒体的使用,互联网利用,从而使我校教育教学紧跟时代潮流。

3、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知道教学,用新的教学方式贯穿教学过程。

4、积极撰写教研论文,把平时的教学反思、课后札记等点滴体会付之于文字,力争投稿发表,或利用互联网上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四

今天妈妈给我出了一道题,题目是:“1+2+3+4+5+6+7+8+9……99+100=?”这下可把我给难倒了,我左思又想,终于琢磨出了一个方法!喊道:“妈妈”可以用竖式来计算!妈妈刚喝进嘴里的水便吐了出来。说:“郭锐秋,你想了这么久就想到了这么个法子?你存心想气我是不是?”我连忙回到:“我怎么会气您呢!这不,我只想到了这个法子。”妈妈气冲冲地对我说:“郭锐秋,你给我听好了!一字不差地给我记好了!”

今天我给你出的这道题是可以简便就算的!“简便计算?”我疑惑地问道。“对”就是可以简便运算!就拿这几个数来说吧!

1+2+3+4+5+6+7+8+9+10

=(10÷2)×(1+10)

= 5×11

= 55

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呀!“大的双数除以2,然后最前面一个数加上最后一个双数的和乘以最大的双数除以2的和,如果后面还有一个单数,那就再加上就就能得出最后结果了!”原来这么简单啊!

我开心的说:“今天我可真的学到了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五

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的几点感悟:

断充实、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1、精心选取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比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的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在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

2、精心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帮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

3、注重活用数学知识,

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了平均分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一个“坐船方案”:二年级(一)班要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载4人,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4人4人地站在一起,有6个4人,要租6条船;想,几个4是24?四六二十四,要租6条船;??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在生活化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之中,养成爱数学的情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为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而努力。

总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以研究的发展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注入五彩缤纷的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新鲜与活力。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六

今天我学习了大数的认识,会读了大数。

13819000就是大数,读作一千三百八十一万九千。2616300也是大数,读作: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

大数是这样分级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是亿级。

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照这样下去,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所以每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你知道吗?3世纪时,印诬发明了一和特殊的数字。后来,这种印度数字传到了阿拉伯,12世纪时,阿拉伯商人把印度数字带到了欧洲,人们称它们为“阿拉伯数字”。慢慢地,阿拉伯数字成了一种世界通用的数字。

比大小的'秘密就是先比数位,数位多的就大,数位少的就小。数位一样的,就比第一位,第一位一样,再比第二,前面要都一样,就比最后一位。

这就是我学的大数。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七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每天我们都得面对学生五花八门富有“创意”的错误,如何处理才能使错误变“废”为“宝”,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学会对数学问题深入思考,让错误成为学生发展的“财富”?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老师睿智的处理。

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

三年级,在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计时法转换的方法后,老师设计游戏的形式加以巩固。出示第一题:“上午7时是几时?”有学生马上举手:“19时。”老师愣了一下,马上接着说:“哦,我明白了。你是想考考老师,对吗?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一题。19时就是晚上7时,我说得对吗?”全体学生齐答到:“对”

老师又接着问:“为什么对?你们是怎么想的?”有学生回答:“19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了,所以要加上“晚上”,还要减去第一圈走的12个小时,就是晚上7时。”老师表扬:“说得好极了。那么请各位小老师判断一下,上午7时是19时吗?”刚才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同学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笑到:“错了,应该是7时。因为上午7时表示时针走第一圈,如果用24时计时法表示,数不变,只要把“上午”去掉就可以了。”师:“我明白了。下面老师和同学们来一次比赛,我们互相出题,比比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好吗?”生兴奋地说:“好!”

课堂上,面对学生发言出错,我们习惯的做法是纠正偏差,让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向这样“你是想考考老师是吗”,以学生错误的回答为题,让学生自己来判断对错,在判断的过程中发现原先的错误,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保护了发言的学生,又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了理解,拓宽思路。实现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双赢。

“到底是两条,还是四条?”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课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长方形的对称轴是2条,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应该是4条。”……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究竟是2条还是4条呢?老师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到底是2条还是4条,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过了两分多钟,有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是2条!”。“是2条!”“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他当场演示了一番。“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我又问。“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对称轴的两侧图形应该能完全重合。”学生的确很聪明,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但显示出了他们的创造潜能,还显示出了他们非凡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觉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理越辨越明,思路越辨越清晰。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挖掘错误的“闪光点”,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不妨延缓评价,把皮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争辩、动手操作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在争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争辩中获得正确的知识建构。

“书上的结论有错误?”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各小组分头操作,之后交流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结果答案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学生说:“我们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还有的说:“我们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老师说:“答案怎么会各不相同呢?老师也来做一做,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啊。”老师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中,一次,两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学生议论纷纷起来……老师说:“你们说怎么办?”一位学生说:“老师你的圆柱太大了。我推荐你用这个空圆柱。”结果三次正好倒满。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用了一个大圆柱。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一两个关键字的改变往往决定了概念的正确与否。精心设计美丽陷阱,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错误中经历认知冲突,经历大起大落。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的孩子们对这个概念的建立一定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

我们当老师的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课堂教学能一帆风顺,学生错误能越少越好,但这仅仅是我们的愿望。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不出错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忽视了学生的错误,就是错过了最佳的教学契机,错过了最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过了最精彩的动态生成。面对错误,让我们学会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埋怨,多一些睿智,少一些批评,学会宽容,学会运用,巧妙、合理地处理好“错误”资源,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简单的错,不简单的处理。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增效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八

暑假开始了,我和爸爸一起去报了游泳班、围棋班和夏令营。

我们先去取了钱,第一次取了3000元。第二次取了20xx元,第三次取了20xx元,问:一共取了多少钱?3000+20xx+2000=7000(元)答:一共取了7000元(条件、关系)。

我们先去了游泳馆,我们先找到训练负责人,我们报了游泳班,花了530元。问:还剩多少钱?7000—530=6470(元)答:还剩6470元(条件、关系)。

报夏令营花了20xx元,问:还剩多少钱?6470—20xx=4470(元)答:还剩4470元(条件、关系)。

报围棋训练班花了800元,问:还剩多少钱?4470—800=3670(元)答:还剩3670元(条件、关系)。

暑假生活费1000元也要算上,问:还剩多少钱?3670—1000=2670(元)答:还剩2670元(条件、关系)。

取的7000元就这样只剩下2670元了。哎,钱真不经花啊!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九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和抽象数学的知识,体现学用结合,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真正沟通,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而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米”时,把全班同学每8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准备一根1米长的米尺,要求学生用8根1米长的米尺,围一个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从而让学生明白棱长是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然后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这样教学,数学与学生亲密接触,学生乐此不疲,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如让学生判断现实生活中一堆木材的体积,学生就能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推测,而不会不着边际的胡乱猜一通。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氛围。

2、从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把全班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用标杆和测绳将这块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告诉学生100块这么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相一想1公顷有多大。像这样,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寻找数学原型,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弥补了学生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识水平,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以下数学问题:李师傅要做一个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25厘米的玻璃金鱼缸,下面这块材料够用吗?(材料:80厘米×6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学生只是从形式上来解决问题,即:80×60=4800(平方厘米);40×30+(40×25+30×25)×2=4700(平方厘米);那么会得出“材料够用”的假象,而事实上只要稍作操作,便可知材料是不够的,让学生充分懂得为什么材料欠用的真正原因,也使学生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的认识”时,我在课末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儿童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事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举了一个事例:“小兰带了174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小兰看中的鞋子的标价是97元,你认为小兰会怎样付钱?”,让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侧重指出下列这种付法:“小兰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兰()元,这时小兰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并写出了算式。学生写出了以下算式:

(1)174-97(2)74+3

(3)100-97+74(4)174-100+3

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第(3)式顺理成章,体现了操作过程;第(4)式体现了“多减要加”的算理;第(2)式算起来最方便,体现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在此实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学生还发现了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用这部分数去减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然后再加上原来的尾数,这种方法更近生活实际,使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收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让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现实生活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1、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学会重量单位后,让学生称一称自己身体有多重。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2、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巧妙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交流中学习,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色彩。比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把12个圆片平均分,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怎样分的,再用算式表示自己的分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摆法和想法列出了以下算式:12÷3=4;12÷4=3;12÷6=2;12÷2=6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3、用数学规律表示生活现象。

如学习了研究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后,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哪些数量在怎样的条件下成正比例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说:“每本《小学生时代》的价钱一定,订阅的本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小学生周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每平方米的房价一定,订购套房的面积和购房的总价成正比例”、每千克绿茶的价钱一定,购买的千克数与所需的钱数成正比例“等等。

4、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数学也不例外。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将课堂设置成商场,开设“文具店”,“玩具店”让学生轮流当一回售货员,让大家表演买东西,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叙述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使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算用能力。

5、用数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知道了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教师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听;(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划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去存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此项活动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了学数学与育人的统一。实践证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运用过程中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成活,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接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让我们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拉近知识与生活间的距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上数学的联系,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使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到数学与人及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使其完成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变,并且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斯苗儿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4、《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5、《教育学概论》吴秉伦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十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习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4)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十一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一、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十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十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10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的第4、6、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两个转盘、盒子、红球24个、蓝球6个、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币、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颜色笔。

教学过程:

1、听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特意准备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听吗?

(动画播放)

2、猜测: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师:那追到的可能性会……很小。

3、有些同学认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学认为小猴还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来,事情的发生不仅有可能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还有大、有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可能性的问题。

(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实践是的老师,下面我们就通过摸球试验来研究,好吗?

1、试验准备。

(1)介绍试验材料。

师: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都装有红球和蓝球。

(2)说明试验要求。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要求进行摸球试验,摸球20次,根据摸球的情况完成好摸球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然后观察统计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3)提出注意事项。

师:最后还请同学们特别注意:摸球时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试验结束后不要打开盒子,能做到吗?下面请小组长拿出记录表和统计图,就可以开始试验了。

2、合作试验、初步推测。

(1)各小组试验,教师巡视。

(2)观察、汇报。

师:谁把你们组的试验结果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3、推测、验证、归纳。

(1)观察。

(集中展示各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

师:这是我们6个小组的摸球情况统计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呢?(学生汇报)

(2)思考。

师:这都是你们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打开盒子看看。)

师:好!莫老师数三声,我们就一起把盒子打开吧!

师:也就说,在摸球试验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与球的数量有关。)

师:如果让你在自己小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觉得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可能性大?为什么?好,请6个小组长一起来摸摸看。

(3)归纳。

1、转转盘。(课本106页的“做一做”。)

(生可能会选黄色)你为什么会选黄色格呢?

转转试试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们赢,我得换个转盘,这次如果你还是转到黄色格的话,我就送你一张更漂亮的图案,谁来转?(指名3名学生上台转)

师:为什么只有()个同学拿到图案?

真聪明!那就把这张图案送给你吧?

3、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转盘(出示幸运转盘)。

师:你们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是棒极了!

2、设计转盘。(练习二十第4题。)

师:看了这个转盘,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这样有趣的转盘?

(1)课件出示设计要求。

转盘由蓝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组成。

要求一:指针指在红色的可能性大;

要求二:指针指在蓝色的可能性大。

请同学们在书本109页上涂一涂。

(2)谁想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

问:在设计转盘时你是怎样想的呢?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3)小结。

4、解决问题。

师:今天还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小猫扑蝴蝶)

师:小精灵明明带着他的魔棒来了,还有谁来了?(小猫)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小猫是不是扑到黄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黄色的蝴蝶。)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小猫扑到了一只红蝴蝶。)

师:(疑惑地)咦!不是说小猫扑到黄蝴蝶的可能性大吗?怎么会扑到一只红蝴蝶呀?

师: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说不可能扑到红蝴蝶。

听!小猫又有问题想问了:你能想办法让我扑到红蝴蝶的可能性大吗?(增加红蝴蝶的只数,让它的只数比黄蝴蝶多。)

(师用课件演示:小精灵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红蝴蝶。)

5、猜一猜。(练习二十第10题。)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怎么样?这里有四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硬币,你来猜一猜,可能会在哪个盒子里?下面我们来统计一下,注意: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认为在一号盒子里的举手,认为在二号盒子的,三号盒子,四号盒子。

汇报:因为硬币只能在四个盒子中的一个,有三个盒子中没有,所以猜错的人数多,猜错的可能性就大。

师补充:虽然猜对的可能性小,但我们也是有可能猜对的。

1、延伸。

2、小结。

(3)师:刚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还没讲完,想听完吗?

出示录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来,马上窜进草丛里不见了,这时太阳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

师:看了这个故事结果后,你们有话要跟小猴子说吗?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像小猴那样喜新厌旧哦!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十四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团队协作发展的世纪,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牢牢地把握住信息时代提供的难得机遇,通过这次学习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受益匪浅。

这次的培训内容能够针对一线教师的困惑展开,所选取的话题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在组织形式上也加强了互动,由教师提供的案例抛出问题,通过网络论坛进行广泛研讨,最后再由专家团队亮出观点对咱们进行指导,这样的培训形式促进老师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老师之间集思广益。我想只有这样,经历了自主学习思考后的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延展了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听觉、视觉、情感等全方位的刺激,让数学知识无限延伸。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

一直以来对于什么是“估算”,估算是否就等同于估计,估算是不是就是我们老教材中所说的求近似数,我迷惑着。以至于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请学生们估一估教室、黑板的长、宽板大约是多少,她提出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我不置可否。但通过讲座,我明白了估算其实只是估计中的一种类型,《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还包括估数与估测。那到底什么是估计意识,什么又是估算呢?估计意识就是人们在面临一个问题情境时,先采用不同策略估计数目的大致范围或者是当已经计算出结果后,能自觉地用估计的方法,判断其是否正确,并成为一种习惯。估算是指日常生活、测量中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为什么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呢?我想与教师对估算价值的认识不充分不无关系。因为受传统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的是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即使是估算教学时也常常只重视了估算方法的教学,但却忽视了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果问学生:你为什么不用估算验证一下结果呀?学生常常会回答“题目没有要求”。如果看到解决问题的练习中有“大约”一词时,学生们常常不会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条件反射似的用估算解答,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它的价值有哪些呢?首先,它能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估算能够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做出解释。例如在在计算之前,先让学生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计算出准确结果后,用估算验证得数是否正确,这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其次,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估算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体现出实用性和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远程教育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才发现很多自身的不足,改变了以前的老的教学方法、旧观念、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十五

曾听过杭州胜利小学校长的报告,颇有感想。孙校长讲到一个具有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显然,这个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问题,他只是无意之间在数学与生活中画上了一条鸿沟,将数学与生活完全隔离开来了。相反的他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甚至可能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孩子,并且相信也是在我们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的一类学生。对于此类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及时对症下药,在教学中帮助他们跨越这道鸿沟,那么他们的思维定然会豁然开朗。

由此我想到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找到数学与生活衔接点的五大点,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语言通俗化

在小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但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如孙校长在教那位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他先后寻找多种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工程队、鸭子、粽子、大饼等,最终终于让学生从新认识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对了,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爱数学。

二、数学概念形象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巡巡诱导。

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三、数学问题(例题)生活化和实用化

[1][2][3]

小学数学小论文三年级简便写篇十六

肥一半瘦一半。【疤】。

晴一半阴一半。【明】。

旱一半涝一半。【汗】。

吃一半喝一半。【口】(均占二字的一半)。

胸一半背一半。【月】(均占二字的一半)。

先一半后一半。【告】。

根一半叶一半。【呆】【杏】。

酸一半甜一半。【酣】。

问一半答一半。【口】(二字皆含“口”字)。

休要丢人现眼猜一字相。

镜中人猜一字入。

平均地权猜一字坐。

我没有他有,天没有地有猜一字也。

拱手让人猜一字供。

没有钱猜一字钦。

打断念头猜一字心。

半推半就猜一字掠。

再见猜一字扮。

手无寸铁猜一字控。

人无信不立猜一字言。

飞砂走石猜一字少。

九泉之地猜一字块。

真心相伴猜一字慎。

付出爱心猜一字受。

心香飘失,闻香无门猜一字声。

学子远去,又见归来猜一字觉。

部位相反猜一字陪。

阎罗王猜一字瑰。

太阳王猜一字旺。

四退八进一猜一字曰。

孔子登山猜一字岳。

刀出鞘猜一字力。

龙袍猜一字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0705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