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和教具。编写教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学生的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教案的思路。
北京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
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
“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
(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述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
(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
(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
(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
(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召开故事会。
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北京教案设计篇二
我真的很想去北京,因为它是我国的首都。那里的天安门是毛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我很想亲眼看一下那里升国旗的壮观景象。
我还想登长城,游故宫,再去看鸟巢。北京有很多高楼大厦,如果和电影里差不多的话,我就更想去了。还要去看北京的名山大川,燕山的连绵、香山的秋色都是我最想看到的,想着想着,恨不得我现在就去北京。
北京真的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北京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具: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学生用(4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装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
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可乐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板书)。
教学反思:
北京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攻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的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呀?
2、说说自已在电视上看到的北京,请去过北京的同学说说自已印象中的北京。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学生跟着写。
二、初读感悟。
1、小组练读课文。请小组同学自已安排读的方式,可以齐读、个别读,也可以分段读。在读中把没见过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里练读新词,互相正音。
2、出示含生字的词语,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已认识哪些词语,领大家读一读。
3、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4、各小组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也可以派代表上讲台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
三、朗读感悟:
1、我国的首都在哪里?第一、五段都说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它到底美在哪里?小声自已读课文,自已体会。
2、通过看图引导学生看看课文众哪几个方面讲了北京的美丽?
3、再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自已又认识了哪些四字词语,结合图体会“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意思,鼓励学生用自已知道的词语来形容它的美。
4、说说自已知道的北京的高楼大厦、名胜古迹及公园。
5、朗读感悟北京的美。
四、再读抒情。
1、用自已喜爱的方式读,读出喜爱与赞美。
2、展示读,选出自已读得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评。
第二课时:
一、朗读欣赏:
1、从小就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还记得语文课上读过的“我爱北京,我爱天安门”,还记得一首歌里唱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从北京传出来的声音,响遍神州大地。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也越来越多地聚焦于北京。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京剧、茶馆,读到胡同、四合院。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北京的美。板书课题:北京,学生跟着书写。
2、老师范读,学生欣赏后说说自已的感觉。
3、学生读,老师欣赏。
二、感情背诵:
1、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背诵,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同桌互相背诵、交流。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认读课后的四字词语。
2、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用这十个词分别组词。
3、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记这些字。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交、旁。
编字谜:在大房子里过冬(图)。
形近字:巾--市。
找相同点:城和坛都有土字旁;国和图都有口字框。
4、练习书写;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央”字,并让学生说明要注意的地方。
2)请学生当小老师,范写交字,再评议。
3)其他生字由学生讨论该如何正确书写。,然后书空、描红、临写。
四、实践活动:
1、同学们将收集到的资料放在教室里展示。
2、交流北京有哪些变化。
北京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1、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安门在北京。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6个生字:北、京安、门、前、升;认识宝盖头,认识上下结构;理解北京、天安门、前、红旗、升等词语的意思;认识逗号,进一步落实句号和句子。3、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初步学会用“什么是什么”和“什么有什么”的句式说话。
重点生字和词语的掌握和两种句式的训练。
难点“什么是什么”的句式训练;字形难点:北、前、升;字音难点:京、前、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磁带、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时间备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京教案设计篇六
1、激发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2、能大胆的去尝试、探索与发现。
3、在游戏中初步感知、了解“静电”现象,熟悉磨擦生电。
活动过程。
一、以魔术的形式导入活动,引起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1、师魔术导入。
(出示吸管)将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让幼儿观察吸管是否有变化;然后将吸管靠在头发上面边磨擦边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吸管上的变化。
2、幼儿自由表述观察结果:“小小的纸片自动地蹦上了吸管。”
二、通过对魔术的揭秘,感知摩擦生电现象。
1、对现象进行猜测、交流。
指导语:“为什么小纸片主动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来变这个魔术的呢?”
幼儿猜测讨论。教师可以让幼儿亲手摸一摸吸管,试试究竟有没有他们猜到的胶水或浆糊粘在上面,同时鼓励幼儿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扩宽思路来想象。
2、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1)指导语:“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自己去试试,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吗?”
提供吸管、碎纸片等材料让幼儿尽情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2)指导语:“谁会变这个魔术?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将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进行展示,并表述。
3、小结,认识“摩擦生电”是一种静电现象。
(1)师重新演示桌面上的“摩擦生电小魔术”,突出吸管在头发上摩擦这一动作。
幼儿描述观察所得,巩固学习词语“摩擦”。
(2)指导语:“你们想不想再变一次魔术?”
幼儿再次操作,巩固对摩擦生电的认识。
(3)师对操作过程进行小结:“吸管经过磨擦后,轻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跳’上来了。这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4)幼儿认识、复述词汇“摩擦生电”、“静电”。
三、创设两种情境,让幼儿在合作与独立操作中体验物体间静电现象的产生过程,了解静电与生活密切相关。
1、幼儿集体进入操作情境。
1:自动航行的小船。
(1)指导语:“有了静电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纸片,还能做别的事情吗?这里有许多的纸船停在水边,请你用带有静电的吸管去靠近它们,看看有什么变化?”
(2)幼儿到水盆边自由操作。
(3)师指导重点:突出对吸管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船会产生静电的认识。“你的小船有什么变化?你是怎么做的?”“每次吸管靠近小船,小船都能航行吗?为什么?”
2、幼儿集体进入操作情境。
2:会飞的柳条。
(1)请个别幼儿上台用带有静电的吸管去靠近柳条,看看有什么变化?
(2)师小结:“用摩擦后带静电的吸管轻轻靠近轻薄或细小的材料时,它们都动起来了,这就是静电的力量。”
四、在多媒体的播放和交流中进一步感受认识静电现象。
1、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师:“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静电吗?”
2、观看多媒体,感知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投放多种材料如毛衣、布、皮毛、碎块、胶棒、玻璃棍、铁质小棒、碎小纸片与塑料片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操作,体验它们之间的静电现象。让孩子们通过实验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慢慢的了解,并不是任何东西磨擦后都能将纸吸起来。
幼儿在自由操作实物、体验更多静电现象中自然结束。
2.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3.高三病句修改教案。
北京教案设计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学生在课前没有充分的预习,但他们对春节有一定的了解。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歌曲,学生对歌曲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批划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3.学生再读课文,谈谈对北京春节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1.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
3.学生自学课文,填写表格,分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出示童谣,学生诵读。
四延伸拓展。
对照表格,说说枝江的春节的风俗习惯。
五教师小结。
说板书设计。
热闹。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北京教案设计篇八
我最想去的地方是北京,因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有像龙一样的长城,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故宫,还有许许多多有着深刻意义的建筑。
它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是人间的奇迹。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水立方”不仅是一幢优美和复杂的建筑,她还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记忆的载体。
“鸟巢”是20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许多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将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每天,无星红旗在国旗护卫队的保卫下,随着太阳一同升起,国旗下的哨兵在太阳光一显的格外精神。十月一日当天天安门广场会举行隆重的阅兵式。这让我更想去一览北京的风光。
京剧是具有全中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是中国的“国粹”。北京烤鸭享誉海内外,历史悠久,距今已经160多年,号称天下第一吃,是清代宫廷御菜。这些都只是我在书本和电视上了解到的北京。
我真想去亲眼看看北京的风光,亲口尝尝北京的小吃。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北京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正月十五。
北京教案设计篇十
从我记事的那天起,想去的地方象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但我最想去的还是我国的首都---北京。
北京不但名胜古迹多,而且历史悠久,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果说中国的版图是一只雄鸡,那么,北京就是雄鸡的心脏。吸引了中外许多的游客去那里参观,我怎能不想去北京看看呢!
北京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长城了。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人们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如果我去北京,一定到长城游玩。长城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全长6300多公里,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为此还有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流传到现在,这就更加让我想登长城。
以上都是北京的传统文化代表,它还有许多的现代元素呢!我们都知道在北京鸟巢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如果我去北京,我一定要去鸟巢,它被称为“第四代体育馆”,那是给运动员比赛的地方,我要是能亲眼目睹一下,该多好啊!
北京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吸引着我,我一定要去北京看看,我爱北京。
北京教案设计篇十一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教案设计篇十二
我爱北京。
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火红的太阳光芒万丈。
那是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鲜艳的红旗伴着国歌冉冉升起。
我爱北京。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天安门广场和故宫,
明十三陵与颐和园。
不到长城非好汉。
卢沟桥的狮子傲视大地,
大唐的幽州元朝的大都,
明清的北京民国的北平,
直到1949的北京,
历代都是重镇,
美丽的千古名城。
我爱北京。
奥运圣火传于此,
奥运、阅兵尽展中国风。
人才市场、政治中心。
北京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重点语段的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嚼嚼这一独特的味道。
二、深入阅读,体会气氛。
2、提示读文: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哪天呢?好好地读一读,画一画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
〈2〉.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4、指导品读“除夕”,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1〉.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
〈2〉.抓“除非,万不得已,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指导品读“正月初一”。
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
〈1〉.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2〉.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6、指导品读“元宵”。
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边读边画。
〈1〉.分别画出表示灯的数量多的词句,表示灯的种类多的词句,体会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
〈2〉.如果你置身于这灯的海洋,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朗读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展示)。
二、拓展阅读,领悟表达特点:
1、提问:作者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详写春节中的高潮部分,略写其它部分;三是语言通俗,简练。)。
3、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三、延伸谈话,了解风俗。
1.师: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你觉得现在过年的氛围浓吗?说说你的感想。
(学生自由畅谈)。
四、作业。
小练笔:
板书设计: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教案设计篇十四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8个,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认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年的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关于过年童谣的课件,各地各民族过春节习俗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学生说,教师可与学生作适当的探讨)。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了解一下北京的春节,感受那里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开火车式轮流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纠正其它同学读的不正确的地方。
3、同学交流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三细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习俗。
2、读课文,按顺序填下表。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 腊八蒜。
买杂拌儿 买爆竹 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祭祖 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 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节阅读和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除夕、元宵)。
2、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试着读出热闹喜庆的气氛。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大家下来后再用心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对生字进行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1、听写后学生对照课本检查改错。
2、讲解易写错的字。(熬、醋)。
二、品读课文。
1、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结合上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2、在这五个时间段里,哪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找出课文中相关段落(1-7)读一读。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忙乱、紧张等)。大人们在忙什么?小孩们在忙什么?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3、在这五个时间段里,重点写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都一样热闹吗?找出文中的段落,默读思考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同学交流体会:(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抓住关键词语,逐一品读,体会特点。
三、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把过年的喜庆气氛读出来。
北京教案设计篇十五
《真想去北京》是本单元中的习作练习。本次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对北京的历史、风俗、文化、风景名胜、建设发展等方面都有了许多了解之后而安排的。教材由两段话和一幅图片构成,内容紧紧围绕单元主题,目的是要学生明白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本设计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张扬个性,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心态,乐于表达。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提升对北京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3.能修改、交流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并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北京的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激起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2.老师动情导入:
同学们,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尤其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北京更成了世界的骄傲!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已经阅读了一些讲述北京的文章,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北京,有的同学还亲自到过北京。现在,请你们把自己对北京的了解和认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3.指名交流。可以结合自己阅读的文章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还可以结合在口语交际中的了解来谈。(师生相互评价、补充)。
二、自读教材,明确要求。
2.学生自读教材,然后指名汇报:
(2)习作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如故事、诗歌、说明文、散文等。
(3)题目自拟。
(4)要表达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教师小结、点拨:这次习作,就是要大家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要充分表达出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三、积累语言,指导方法。
1.说说要想写一篇关于北京的作文,表达出对北京的向往、热爱之情,你准备采用哪种喜欢的'形式?为什么?(学生自由谈)。
2.师梳理、点拨:可以写成简短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诗歌和散文,还可以写说明文,或者用议论的形式来写,要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3.列举几种话题方式:
(1)北京,我想对你说。
(2)我爱你,北京。
(4)我终于到了心中向往的北京。
(5)我在北京了解到……。
(6)×××来到北京城。
(7)2008,我在北京。
(8),我的北京之行。
四、习作练习,指导修改。
(一)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指导修改。
1.交流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相互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进行评价。
(2)各组推荐有代表性和有特色的作品向全班同学朗读,并由朗读习作的同学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最满意,最有新意,最深刻,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让学生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相互谈感受,对同学们的习作进行评价和补充:说说文章内容介绍得是否明白、生动,是否联系自己的生活把感受写深刻了,又可以怎样修改。
3.师生互改。
4.学生针对大家的评价意见,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进行誊写。
(三)交流成集。
1.学生再次交流自己修改后的习作,谈感受。
2.把全班习作装订起来,形成一个集子,作为献给北京的最好礼物。
五、教师总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10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