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7:10:08
最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6 07:10:08     小编:QJ墨客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内化,使之成为自己思考和行动的一部分。怎样写好一篇心得体会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接下来分享一些获奖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一

本月我们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结合现在提出的数学六大素养,现如今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面对现有的班级情况,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首先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么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避免因为我们而使一个学生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二

本月的叙事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数学课堂靠自己和小伙伴的力量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作为拥有低年级四年教龄的“老”教师而言,低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和发展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点,尤其是勤奋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勤奋感直接影响到思维的发展,而勤奋感的培养要靠老师的关注。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的年龄特点导致大部分定性和自控力比较差,但是对老师的关注特别敏感,上课的时候,甚至不需要老师的言语提醒,只要老师的一个眼神,小朋友就能感受到老师关注我了,就会马上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不过,这些是基于比较遵守纪律和教室内中前部的学生而言,对于后排和角落的学生,会一厢情愿地认为老师看不到他们,就会容易开小差,玩小东西,说话等等。不过,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只是有些东西被遗忘了。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和肯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发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也还很多,千言万语不如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多思考多练习。期待自己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三

上个学期,利用假期时间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字里行间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说出了很多我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心声。因而此次暑假我又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这本书中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所思所想,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读完后,我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越到高段,学生课堂上越不愿意回答问题,经常一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因而我挑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课不愿意交流的原因。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其次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三是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四是可以借鉴吴非老师的《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不要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让他们自由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五是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喜欢你,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课堂要“留有余地”》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上初三时遇到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请假,由李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时李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5分钟时间,可以写作业,也可以什么也不干,那时我就非常的喜欢李老师。而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每节课都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想想那时自己的喜欢,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生在,老师就在,老师在,课堂就在,教师几乎每天都行走在课堂上,课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自己感受最大的就是,上完课经常和其他老师讨论,这节课在3班上的效果不好,反而在8班上的比较顺畅......这可能是大部分老师授完课后都会有的感受,感受完这节课我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吴非老师却没有止步,他深入研究思考《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说实话和之前读过的教育书籍相比,这本书读下来有些吃力,阅读完一篇,我可能要再重新阅读一遍,然后再自己体会,这是因为吴非老师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角度看待问题,至少比我要高出很多。这种高度,包括眼光长远、心胸宽广,这种高度包括发现问题一针见血,解决问题针砭时弊,面对真实的课堂,敢说敢言,毫无保留。

学生待在教师上课,老师最希望的是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认为注意力集中才是在好好上课,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提醒个别学生集中注意力,反而我会打断自己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会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自己会很纠结很矛盾,到底要不要提醒,而吴非老师“没有必要把他固定在教室里”,让我恍然大悟,老师并不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来判定学生走神一定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一定他听不懂,不会做,教师要逐渐学会判断“注意力不集中”和“我已经听懂了,想做点别的”这两者的区别。

在数学自习课上,我发现有些学生不做数学,都在做别的作业,我当时很生气,我认为他们不重视数学,甚至是不重视数学老师,我问他们:“数学作业做完了”?“嗯,做完了”,我又在心里嘀咕,做完了就不能做其他没有布置的题吗?我没有这么说,而是走开了,我怕我生气一说话体现不出数学老师的大度,虽然明明是数学自习课时间,这个问题我一直很苦恼,我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全都主动地学数学,最起码是在数学课上吧!而吴非老师这样看待:“让学生学会自主支配时间”,我仔细读了两遍,我才觉得我的生气是属于无理取闹,我的格局是小之又小,既然有能力的学生能够提前完成任务,那么无效的等待其实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都是在学习,为何不让他自主合理安排时间,让他既能“吃饱”又能在“饥饿”的时候学会“觅食”呢?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兴趣,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在我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些问题我可以找到出口去解决,有些问题却是无从下手,甚至会变成心结,无法释怀,当咬牙坚持读阅读本书,再结合自己课堂发生的实际情况,心结自然会打开。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本书籍,他们没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任何一个人,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文字在无时无刻的帮助别人。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五

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学校在暑假前给我们每人发了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捧起吴老的著作,打开一读便被书上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短短的五个上午,我便细读了一遍,感受颇深。

一、对自己的课要有自信。

吴老说“青年教师所学知识比老教师新,上课要有自信,不要缩手缩脚的,不要每事问,要自己观察、选择,也能差不离。但是,千万不能看了老教师的示范,自己才敢上这节课,那不是独立工作,而是照葫芦画瓢,简单模仿,学生会失望的”。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刚来建设路小学时,我们新进教师要讲公开课,领导和老师们听后直摇头、叹气。接着我们学习了老教师的课,他们各有千秋,听后很是感慨!接下来我便模仿他们的上课模式开始上课,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没来之前在乡下时,教办的赵老师听完我的课,跟我们的老校长说过“丽敏上课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能有什么理论呢?不过是上课比较自信,没有那么多束缚,扎扎实实学语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想、读中交流收获罢了。可来到建设路小学后,盲目的学习、跟风,总觉得县城的比我们农村来的好得多,以至于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下学期,我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重拾我的自信,并把来到建设路小学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中去。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课堂越来越轻松了,孩子们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我。

二、在“业余”读书中提升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六十岁,除了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我曾自认为我是爱读书的人,平时也爱看些各类书籍和同行的博客。来到建设路的一年中,是我有意识去读书或说是学校领导送给我们书要读较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收获满满,不但细读了《新课标》、《有效教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读了《大学﹒中庸》和《老子》,以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让孩子笑着长大》等。在这一年中,我由原来的只读不写到尝试着写点儿心得体会,由一开始的写的少到篇幅慢慢地增长。我发现我也能自己写点什么了,尽管令人不是很满意。

记得暑假前席主任让我准备学习《新课标》理念落实的交流稿,我写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才写出来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后来发到我的博客上,便没再理会,谁知假期里我偶然的打开博客一看,这篇文章竟被评为了“精品”,并盖上了“智慧教学”的小印章,我甭提有多开心了,这比发给我一百块钱还高兴!我连忙把儿子去年上初中时我写给乖儿的信传到了博客中,半小时后儿子回来了,我正要向他炫耀我的“精品”佳作,打开博客我惊喜的紧紧抱住了儿子,这篇《给乖儿的信》在发出去的半小时内竟又被评为了“精品”,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就像我班的孩子们看到我写给他们鼓励的评语和优时的兴奋吧!不然小学作文才刚入门的我班孩子们为何爱上了习作课呢?假期学校临时通知要写廉洁家书,我的《一封家书》在发给张主席的同时也传到了我的博客中,几天后打开看到题目前那个闪闪发光的“精”字,心里蜜一样的甜!

吴老在这本书中写到“我是个农夫,在自己的地里劳作,这一小块地,也要受天时的影响,这就让我不停地流汗。如果要说这和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有近百名青少年,每天盯着我,看我是怎样种地的”。我也要向吴老一样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争取每年都有好的收成!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六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退休教师吴非先生写的一本教学札记。他从课堂的角度,以一个老师,一个朋友的视角,深层次地阐述了做为一个老师的角色定位,教育心态和教育原则问题。该书引领着从教人员发散思维,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从什么地方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到如果评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的评判,大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们自己也是一名教师,以前总感觉自己还比较合格,教书认认真真,做题仔仔细细,不厌其烦。自从我看了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我们常常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两种答案,一种就是我们要的答案,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我们就把它一棍子打死。长此以往,学生就开始害怕回答问题,他们怕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赞扬,而是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有同学要嘲笑他们与众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对语文课而言,我们要的就是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像一千个读着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就要学生百花齐放的春天,为什么要死死地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答案呢?所以吴非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表示深深地认同,并将在今后的过程中加以改进。

我还认同他的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说禁止学生在课堂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涂改液。对于涂改液,我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涂改液老是把作业本弄得像个大花脸一样,看到这样的作业本,我就会变得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就指责学生。希望他们不要用涂改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涂改液有毒,涂改液中散发出来的气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可是很多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吴老师是说,学生因为有了涂改液,就会马虎潦草地写作业,因为错了还有机会更正,如果禁止学生用涂改液,他们就必须认真细致地答题,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外乎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也非常地认同。

我还非常认同他的一个观点——“门门考优未必真优秀”.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希望孩子考优的,并且要门门考优。有很多考试优秀的孩子在能力上却显得非常的差。因为他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如何做题答题上了,没有剔出一些有效的时间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行为能力的锻炼上。我认为,一个学生要发展,必须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交际能力适中,这样全面发展了,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候的发展需要。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深思,也有一些观点,可以大家一起商榷,我们支持认同的观点,对个别吴老师的观点也可以持保留意见,比如我们上高比较流行的推门听课,是不是应该商榷一下,但是万事有利有弊。言由心生,希望做老师问心无愧才是我们最应该扪心自问的。教师做一个课堂建设的有心人,把教育心得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们也会像吴非老师一样,有一箩筐的教育心得。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七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学校刚发下来时我大致翻阅了一下,觉得此书对我们的教学很有用,繁杂的教学工作致使我们没有时间去阅读,假期里,大量的空闲时间让我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了这本书,读后感触颇多。

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读吴非老师写的书,你能感受到他的真诚、朴实,你会让他充满智慧火花,耐人寻味的语言所启发,你会被他那种对教育的敏锐所深深折服。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一篇甚至是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有时看着看着,便会停下思考,问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吴非老师的很多观点让我颇有同感,如:“不宜推门听课”、“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每一步都要讲“有效”么、“课堂上,教师也在学”、“作业格式要规范”……每一种观点都可以让我们去透视事件背后的那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我们只有回到了“人性的常识”,回到本真,才会让人站起来!读这本书,有几点令我感受最深: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根源。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

二、要脚踏实地做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实际却毫无用处。比如叫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文本还不熟悉,“表情”已准备好了,这符合学习的规律吗?学生根本没有感受到“爱”与“恨”,却要声泪俱下,这恰恰引导他们“失真”。所以,只有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进文本,读出作者的心,读出画面,读出自己的想象。靠阅读理解,读通了,读懂了,“悟”出来了,触动了自己,感情才会出现。

在以往的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往往在特色和展新意上下足功夫,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顾及,所以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更像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所以,我们教师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都要抛开那些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

三、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使人聪明,阅读使人漂亮。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导向,她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如果学生在幼年没有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到了中学,用反复强调或考试施加压力,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吴老师的书已读完,读过的每一句都触及我的思想与心灵,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得当想法与行为,它像我职业的灯塔,为时而迷茫的我找到归途。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八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起初我阅读书籍,纯粹是为了开阔视野,领略新的风景,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的。记得那个时候接触了一些余秋雨,周国平,季羡林,毕淑敏的作品。后来对于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困惑,就去看了一些心理学有关的书籍。其中武志红的很多书都看过,也看过一些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等有关书籍。到了最近,发现我十分喜欢中国的汉字,诗词,古典名著,这段时间正痴迷于唐诗和红楼梦。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给自己建造一个小小的图书室的话,那每个人的图书室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个性等都是不一样的。仔细翻看一个人的阅读史,也许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史,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回头看看那些伴随我成长的书籍,很多时候都不是刻意去选择某一本书,而是走到那个当下就自然产生了对特定书籍的需求,不去找来一看,总觉得无法释放心理的焦虑。

美丽的散文,有趣的小说,有韵味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可以让我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有时看着看着还会恍惚起来,难道真实的竟是书里的世界,而我却生活在虚空里。在这里,时空都得到了很大的延展。时间仿佛并不是单向前进,而是可以在古今未来任意穿越;而我仿佛不是仅仅存在于当下的一个小小空间,而是可以国内外甚至太空随意驰骋。

心理类的作品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常怀一颗悲悯之心对待自己,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科普类的作品让我获得更多的常识,常怀一颗谦卑之心,学海无涯,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认识。教育类的书籍可以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常怀一颗温软的心对待孩子们,教育具有科学性但也饱含有温度的人情。

从误打误撞开始,一步一步走着,一本书一本书看下来,从开始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到现在打心底里单纯的喜欢阅读。虽不能说阅读就像空气和水一样,离开它就无法维持生命,但书籍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像晨起夜眠一样再自然不过了。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九

对于一个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对于课堂,我最应该搞懂的无疑是"怎样教"这类问题。怎样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好,这是一个难题。正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中的我,每天都在思考课堂上的一切。

上课时,如何提出好问题,哪些问题是有效的,这都是我每节课要思考的。如果能有一个好问题,就像亮起一盏灯,一下子就能让学生看到先前所没有注意的事物,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如果我提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会了,便能举一反三,这个问题就值当了。

有时课堂过于沉闷,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或者是学生不喜欢这个问题。这时如果能有一个好问题让学生思考,让课堂充满活力,便是极好的了。

其次,了解学情非常重要。"以学定教",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他们会不会、有没有能力把不明白的问题问出来?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上,除了关注有主见的学生,还要去关注那些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正是培养勤奋感的时期,如果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那么大部分学生会认真做好,认真听讲,甚至不需要语言提醒,只要一个眼神,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我了,他就会马上做好。无论班级人数多少,如何能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个关注,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坐在前排的学生他们会很自觉,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会看到他们。而坐的远的学生却会走神、玩小东西、说话。其实,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只是有些东西被遗忘了。作为老师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度,大部分学生都是渴望被肯定的。

最后,关于学生的思考无边界这一点。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实很值得培养。我要多去激发学生的这方面思考方式,而不是教他们墨守成规,毕竟有时候对错是没有绝对的。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只有好处。

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千言万语不如在实践中多思考多练习,争取做一个敢想敢做的老师。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

打开书的目录,发现有五辑,第二辑的名字也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再往下看,“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其中的一个小章节呢。看来,这就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了。迫不及待的打开这一章节。果然,这一章是吴老师教学思想的精华——育人。

课堂是生成智慧,陶冶情感的园地。教师,不仅需要教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成长。课堂是很有意思的。每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是教育学书上没有的。这就经常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机智来解决问题。而教育机智往往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

学生需要有智慧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并且在老师的身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向师性。而这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吴老师在本节中主要讲了一个例子。一个专家认为,一个老师提问的问题太简单,而对学生过分的表扬,没有必要,且浪费了时间。但是吴老师认为,班情和学情是教师做出判断的基础,虽然在专家看起来是“耽误了”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课堂上不是只有学习任务,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

课堂上每天都发生很多事,但是我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一

炎炎的暑期生活来了,在这炎夏日里有幸读到特级教师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这是吴老师退休后记录的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书中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认真阅读其中的点滴故事,引发了我对自我课堂教育的再思考。

学生需要有精神的导师。学生求学,除了渴求获得知识、能力,也需要有精神向往与寄托,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在孩童时期,他们需要有“人生标杆”式的、榜样式的人物在身边,随时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学生在学校活动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生活的时间,在这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袖,但也应该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榜样。为此,无论是工作中的言谈举止还是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在课堂上师道尊严、侃侃而谈,而在办公室或私下生活中却道貌岸然。真诚地面对学生,把我们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哪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可厚非。面对我们的学生的前提就必须要先做到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只有认识并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才能做一个坦诚引导孩子的榜样。

“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每一次的班会课上,我都会利用一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告诉学生诚实,善良,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我都提醒孩子们遇事要做个诚信的有责任心的人。诚信是责任心的一种表现,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做作业、按时到校、拾金不昧、信守承若等等这些都是诚信的一种表现。对学生的承诺我也会兑现,时时刻刻做孩子们诚信的好榜样。为了让他们牢记善良与诚信,我会给他们讲许多关于善良诚信的故事,会在日常生活及学习的点点滴滴中,自己先做到守信,答应孩子们的事情自己务必做到,做他们的好榜样。我要用我的思想照亮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路时,他们能够感受到是老师教会他做善良诚实感恩的人,老师的思想让他终身受益。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

吴老师认为“教师不阅读,教育没有希望”。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同时在私下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就必须不断阅读积累经验。教师的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产生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这一点是我今后需要努力进步的方向。

在书中,吴老师提到“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滴水,更不能污染这一滴水,希望我也能用这纯净的一滴水滋养自己、润泽学生,培育出一棵棵健康、挺拔的小树苗,为将来长成参天大树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二

教书育人难。归根结底在做人的水平上。研究知识,研究课堂呈现,这些都不算太难。难的是修身是育人。只有教师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视野和追求。

许多负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思考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化的迷失。一方面文革盲目否定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得一些人盲目崇洋。因此才会有“文化重建与文化自信”的提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无德乱糟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相信,许多事情,拼到最后,拼的是人品。而修养人品,需要时间来窖藏,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我还不知道,讲不出来。所以相比教书,修身育人更难。远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样子。

现在家谱家训,族规家法这些都没有了。家风也没有了。不光家庭方面,学校的力量同样也很弱小。老师在学校里花很多心思教学生的道理,家长一句话就能给抹掉。社会的焦点也往往不在道德修养这等“无聊”的没有卖点的事情上。在这样的环境里,慎独,修身。发心容易,坚持下去难。缺少逼迫和追求。难以自我要求。大多数人,都在制度和秉性的平衡中,飘飘忽忽随波逐流了。

所以读这本书我有两个收获。一个是常识,一个是警醒。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三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并不能恰如其分的反应出吴非老师对课堂、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也许改成《我们究竟在课堂上干了些什么》会更具爆炸力。

一直记得区品德教研员池昌斌老师的表述――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终将走上社会,因此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就是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同样,吴非老师在他的书中也这样写道――“你的学生能凭诚实的劳动自立,操持家庭,养育子女,享受生活,成为合格的公民,这就是教育所要做的,这就是我一个教室的职业追求。”

两位老师有着如此相似的观点,这绝对不是一种偶然。

我们在书中会发现吴非老师对现行教育体制下人们思维的固态、甚至僵化,表达出自己强烈的不满、痛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更多的人。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者必须明白: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在独处时寻找快乐,教会学生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现在有很多人在批评现有的教育体制,批评教育业某些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且表达的意见又是那么正义凌然。回想起来,又有多少人是愿意真正俯下身来亲力亲为,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嘴巴来推动教育的变革的呢?很显然,吴非老师是愿意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变革的一位。

我不得不说,吴非老师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的教育经验是这本书让我们受益最大的地方,而非那些高大上的教育理念。

他会这样表达他的教育情怀――“在课堂上,我总在期待,我希望学生有独特见解,我想听到与众不同的表达。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质疑,那些异于常规的`阐释,会像闪电亮彻教师”,或者“我读《论语》,一直没有读到‘讲台’――孔子的时代,连教室都没有,师生随意地站立或者坐着交流,多么令人向往的形式!当我在教室里闭上眼陶醉于自己的憧憬时,同学们笑着欢呼,我们也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

多么美,我们不拘泥于形式,而更注重实质。这才是东方文化最核心的美。情怀仰赖于胸怀,只有我们心存高远,才能超越形式的束缚,直击文化传承的本质,教育的本质。

他会认识到不完美也是一种动力,是生命的本质――“我反思直击上过的课,根本没有什么‘精品’、‘经典’,都是很普通的课,或是常态课,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遗憾,从没有过一节课‘完美’。”我们需要的是不断修正自己前行的道路,为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孩子们变得更好。

我喜欢这样的情怀,教育不是单纯的付出,更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和成长。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时候会逼迫我们改变、抛弃旧观念的束缚、获得新生,这是我们从事这份工作最大的幸运。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走在变得更好的道路上。也正因为如此,即使工作艰辛、劳累,我们也一直是年轻着的。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四

最近在读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读到其中“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的感触良多。

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所教的低段年级的学生不管是课间还是上课的时候见到我都会大声喊“体育老师好”!尤其是在他们放学排好路队等待回家的时候,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会特别大声给我打招呼“体育老师好!”“体育老师再见!”而且是每一个人都要给我招手再见!我当时看到这个场面作为活泼开朗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呢!

我何德何能能受到学生们这么喜欢!我在想学生到底喜欢的是我的课堂,喜欢我,还是只是因为我是体育老师,我教的学科是体育。我想大概是因为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期待体育课,如果换另外一个人来教他们,相信他们也会很喜欢,因为只是喜欢体育。低段的学生本来就喜欢跟老师互动跟老师打招呼,所以给我制造了一些假象。我会误认为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我,期待我的体育课。后来看到吴非老师书中说的话我才意识到可能真的不是我想象。就想吴非老师书中说的那样,学生在上完一节课或者上完三节课,已经很累了,接受了很多的知识的传授,在上到第四节课对你的课有什么期待?希望你能带给他们一些快乐和轻松。而不是继续的传授与灌输。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刚进学校,是把课堂当作乐园的,如果刚上一两年就厌学,甚至希望生一场病有理由不上课,那教育对他来说已经是折磨了。

为什么会提到说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感触很大,因为我一直觉得学生对我的课堂期待很大,看着他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我总是不忍心随随便便就给他们上一节体育课,他们眼神发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体育老师,我们好想好好上一节体育课啊!体育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呀?体育老师。看着学生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真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具体到一节体育课学生有什么期待呢?我想他是想通过体育课堂带给他们快乐,其次是知识,再次是能利用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身体,是身体更加健康!我也不希望说一些“吓人”的话来引诱和吓唬人。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个活泼开朗乐观的人,我也真心希望学生能通过我的课堂得到快乐,自学校是师生,离开学校了我们是朋友。我希望的课堂能有沉思也能有笑声。真正做到学生很期待我的课堂,而不是因为沾了“体育”的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五

最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感触颇深。这是一本直白式的书,书中文字是吴非老师的内心独白,不唯上,不唯俗,不唯常识,全是吴非老师最本真的思想火花,他不喊口号,不惧权威,娓娓道来,却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

书中提到“功利教育”这一话题让我特别有感悟。“分数论”、“成绩论”直到现在也是很盛行的,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特别重要,考试会考到,一定要记下来;又或者这本教辅对考试有利,全做完,我们总是在和学生谈“利”,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趣味,每天过的和一个工具一样,重复每天的“任务”,没有梦也不想在做梦了,这又是何其的可怕。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一样没有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心中要有“人”,不要被世风压进平庸的模子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自己的目光看的远一些,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每一堂课,让自由之风吹进每个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的生命。

我喜欢课堂,是因为课堂上所有的角色都在进行“学”这个过程,教师职业的趣味性,也在于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的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六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退休教师吴非先生写的一本教学札记。他从课堂的角度,以一个老师,一个朋友的视角,深层次地阐述了做为一个老师的角色定位,教育心态和教育原则问题。该书引领着从教人员发散思维,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从什么地方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成长,小到如果评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的评判,大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们自己也是一名教师,以前总感觉自己还比较合格,教书认认真真,做题仔仔细细,不厌其烦。自从我看了吴非老师的这本书后,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是啊,对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我们常常是以自己心目中的对错来评判学生的答案,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两种答案,一种就是我们要的答案,如果不是这个答案,我们就把它一棍子打死。长此以往,学生就开始害怕回答问题,他们怕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赞扬,而是劈头盖脸的批评,甚至有同学要嘲笑他们与众不同的答案。特别是对语文课而言,我们要的就是学生敢于表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像一千个读着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就要学生百花齐放的春天,为什么要死死地拘泥于一个固定的答案呢?所以吴非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表示深深地认同,并将在今后的过程中加以改进。

我还认同他的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说禁止学生在课堂作业的过程中使用涂改液。对于涂改液,我也是深恶痛绝的,因为涂改液老是把作业本弄得像个大花脸一样,看到这样的作业本,我就会变得心情不好,所以每次就指责学生。希望他们不要用涂改液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涂改液有毒,涂改液中散发出来的气味,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可是很多学生就是屡教不改。吴老师是说,学生因为有了涂改液,就会马虎潦草地写作业,因为错了还有机会更正,如果禁止学生用涂改液,他们就必须认真细致地答题,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外乎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也非常地认同。

我还非常认同他的一个观点——“门门考优未必真优秀”.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出发,他们是希望孩子考优的,并且要门门考优。有很多考试优秀的孩子在能力上却显得非常的差。因为他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如何做题答题上了,没有剔出一些有效的时间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行为能力的锻炼上。我认为,一个学生要发展,必须是学习成绩优秀,行为习惯良好,交际能力适中,这样全面发展了,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候的发展需要。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深思,也有一些观点,可以大家一起商榷,我们支持认同的观点,对个别吴老师的观点也可以持保留意见,比如我们上高比较流行的推门听课,是不是应该商榷一下,但是万事有利有弊。言由心生,希望做老师问心无愧才是我们最应该扪心自问的。教师做一个课堂建设的有心人,把教育心得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们也会像吴非老师一样,有一箩筐的教育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七

放暑假前,校长推荐给我们两本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和《国学与人生》(傅佩荣)。因为从校长那里先拿到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所以,对这本书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阅读,做了读书笔记,并在暑假的四天时间里,把这本书拜读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得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吴老师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这本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悍之作,可以长读,也可以抽空翻翻,都会受益的。

在通读看全文之后,我对吴老师的几个观点感触颇深,感同身受。

一、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

吴老师说对他的学生说: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你们这么年轻,会犯的错误还在后面呢,为了以后少犯些错误,你现在要大胆地尝试,把以后可能的错路堵死。

我的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情景:当提问学生问题时,他们七嘴八舌,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当我想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时,他们却个个低头,默不作声了。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学生是害怕说错,成为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的对象。我为此感到痛心,不是为学生,而是为自己。我们不能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怕学生说错,就怕学生不说。

二、业余,要有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吴老师说:如果教师没有属于个人的阅读与思考,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教师。读书多、爱思考的教师比只会模仿的教师发展得好。多读多思,举一反三,学科教学“变小了”,人站得高了,境界就出来了。

前段时间,正好是期末备考,感觉自己很不在状态,课不知道怎么上,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管,看着身边好多优秀的教师,都能应对自如,总觉得自己不是当教师这块料。现在看来,是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吧。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缺乏自信,归根结底,可能还是自己“底子”薄,要多下功夫,要给自己留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多阅读,勤思考。

三、备课,不依靠教参才是真功夫。

吴老师说:没有教参,往往才能看出教师的真功夫。教师备课必须自己想办法查找资料,独立设计。教师没有这类依靠,业务才能长进快,长得壮实。

我很赞同吴老师的说法,这让我想到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同样的课,不同的教师去设计,你会发现,一节课原来可以用这么多种方式去讲,多有意思。这种活动不仅是教师的自我挑战,更是自身素质得以提高的最好途径,因为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里是永远无法超越别人的。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合格的教师总能有个人见解,也会鼓励学生有属于个人的思考。教师不要怕下不了台——你的胸襟有多宽广,学生创造的天地就有多大。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有我们多思多想才能明白。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八

叶澜:“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

对于创造虽有一点想法,却不敢随便说,那就让我边走边慢慢探索吧。

4|灵句摘录。

关于真、善、美:让儿童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这是“底子”。未来或许有诸多不如意,但心里装满童年的梦,即使阴霾漫天,他心里总能有一片蓝天白云。

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保持纯真地心,尽可能让他们做点梦,让他们对世界有幻想,让他们对人间不设防。

关于境界:我总觉得,所谓的“境界”,可能是“教”不出来的,因为那是个人的生命追求,教育者必然束手无策;更何况教育者自身也未必有那样的境界。

“安于现状”、“易于满足”,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其间自有乐趣,没有必要指责。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另一种姿态在活着,有人用生命去写诗,有人用热血浇灌理想;你也可以为吃馒头而活,但你不能践踏高尚和美丽。

我们谈的是教学工作,但体现的其实是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认识。

关于学习:最大的快乐,是和学生一同学习。读书与生命相伴,学习是一生的事,不要操之过急。

学习在进行,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我是老师,但我和你们一样,一直在学习。

学习,不是生命的全部。会合理安排时间,会思考,会在独处时寻找快乐,会在个人空间内培育趣味,这些,也是教育的任务。

关于兴趣爱好:兴趣的培养,需要有安宁的氛围。学习需要一个情绪平稳的环境,认知与接受、思维发展、经验形成、能力培养,都需要“静”。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过程不能被替代。

孩子有自己的爱好,不但生活充实,也有自信。

学生时代,就能自主安排个人时间,也就能在未来选择前路,寻找快乐和幸福。

关于阅读:教科书之外,有辽阔的天地,自由阅读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要让学生能自由阅读,要让他们能提出问题并探讨问题,否则,教育将是无用的。

把自己和书关起来。

在我看来,一个人成年后的精神追求,主要还在于个人的读书和修炼。

回顾个人阅读史,但凡最终形成有价值的阅读,多是在独处的状态下。

教师全部教育智慧都是个人读书、思考及与他人交流产生的。

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做向导,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

关于课堂:课堂应当遵循简约的原则,简约并非简单,不是一个低要求,能做到很不容易。

把课堂当成简朴的家。

最好的课堂就是始终有生命和情感。

关于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反映在阅读上,也许只有个体生命体验才能产生阅读价值。

学生有了属于个人的思考,而不是等待灌注,“学”才开始。

真正能让学生铭记在心的,是他个人的学习体验。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心得体会篇十九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借助《图书漂流》的机会,有幸阅读到吴非老师历经五年潜心思考的心血之作——《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吴非老师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至今仍然在思索课堂上的一切。在那些年里,每天都在思想,为此殚精竭虑,时喜时忧;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的某种联系。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影响,教师不能不思考。

课堂只是教师全部生活的一部分,但有职业追求的教师会不断从生活中汲取教育资源并获得灵感。这种职业状态,来自对“学”的认识,即他首先是思考型的学习者,他能明白这节课要做什么,同时也知道这节课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对有追求的教师而言,每节课的作用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课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学”,包括讲台边的这个角色。“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老师从不在意所谓的“桃李满天下”,也从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在于比一般职业能更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功利的课堂和平庸的课堂同样无价值。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实践相关教学理论,有这种意识是积极的,不过,如果始终把课堂当作试验场,致力于课堂教学理论化,过于追求“创新”和“特色”,也许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一些教师教学技术娴熟,而当他致力于为自己的课找到一枚与众不同的标签时,很可能会违背规律,忽略教学对象。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

教学,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或是稚气未脱的青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甚至会走错路;虽然我们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们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325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