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方向。在总结中要注意客观公正,不要过于主观评论。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写好总结,特别整理了下面这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然之道》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反思:每次总是在完成教学过程后,才发现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的合理与否,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环节的突破,是否采用了具体、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现将执教这一课后的不足之处总结一下:
1、关于质疑,这是自胜利听课回来后,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本学期语文研究的重点。在自然之道这节课上,也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也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而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教案继续进行,使这个环节失去了它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给学生,也就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得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2、在教自然之道这课时,采取了以演促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走进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来评议嘲鸫的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想: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兴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这样,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面。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课后一位老师提出了这个环节是否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作用,仔细一想确实如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而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抓住描写小海龟动作的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作者在写作上的特点。但是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关系,还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以后每上一节课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
3、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这节课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的缺点还有很多。仔细反思一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于心而未能成于行。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二
教学应该是源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尤其在当今社会显得更重要。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范文或者例子,老师在教学时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达到终身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领会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
几位老师都能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刘玲玲老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找出关键词,由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进而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几位老师都能让学生抓重点句来理解课文,通过反复读,边读边做批注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学生有疑问,才有思考。两位老师都能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解决提出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两位老师在这两节课中也能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体会,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体验,来领悟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思想。
当然,几位老师还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等方面还有待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因为这也是我自己做不好,也不知该如何去做好的问题,请多多指导。
步入教师岗位的时间已年多,在过去的工作中,通过培训和教学获得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对于要成为一位成熟的教师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而一种快速的获得教学经验的方法就是听课。每个学期学校都要展开听课活动,在这近半个学期的听课学习中,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对这次听课活动后总结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
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要作好足够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备课、备学生、备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三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李勇师在处理课文时分别采用了“说”、“采访”、“画”“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把自制的礼物献给自己的老师,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爱。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
其次,必须要改变旧的教学模式,音乐课不同于其他科目,更需要学生与教师的自主互动,使课堂活跃起来。
总得来说,通过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以人为镜,才能够体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通过听课,反思自己,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三
今天上午,在学校录播室观摩了三节数学课,可以说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深受感动。下面就《可能性》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概率范畴,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要涉及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本节课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的来说有几大亮点:
第一、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秦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连串的活动:猜硬币、石头剪刀布、抽签、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蕴藏其中,深刻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签表演节目环节,秦老师说“让我们走进现场直播,观看小明、小丽、小雪会抽到什么节目”,秦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开始,秦老师让学生“猜硬币”,“猜猜硬币在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体会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认识可能,接下来抽签表演节目,三个节目抽之前、抽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逐渐让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情应该用“可能”来描述,能确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尤其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涂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练习巩固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平缓清晰,速度适中,非常从容的教态,让我们感知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纵观这节课,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秦老师如果能把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与评价激励语,做得更到位的话,本节课会更有序,更精彩。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四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引导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树立“科学不断发展,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态度;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了解物理模型制作的基本过程,并知道地球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围绕上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通过视频、图片资料等直观手段再现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特征;通过师生文字资料收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最后通过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使学生建立地球特征知识概念。在学生形成知识结构的同时,通过我国神五“嫦娥奔月”视频资料,提升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通过引领学生对“引言”的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导入了新课,引领学生进入这一课学习;课中让学生自行阅读“阅读卡”,学生兴趣盎然;课后给学生推荐优秀图书和科普网站,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的信息,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的任务,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探究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把握时机,认真学习科学课教学理论,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上好科学阅读课,使科学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阵地。
我在这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逐渐沉淀下来了一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觉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具有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的品质,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教师,对所学知识善于独立思考,乐于生疑提问,提出解答问题的不同方法。我们怎样才能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一些体会。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2、科学课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好奇是孩子明显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任何事物都充满探索求知的渴望,并善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应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给予理解,并鼓励孩子多思考,多提问题,有意识的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想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其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解决科学课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
怎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呢?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进步。
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这样组内成员各负其责:组织、记录、操作、观察、提问、解疑、汇报……老师负责观察指导,这样一节课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务,又得到了知识。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五
幼儿园已逐步取消了单纯的分科教学形式,课程注意了整合性、综合性而主题活动是目前幼儿园比较流行的一种课程模式。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置身于语言环境或语言信息中主动学习的过程。从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这一特点来看,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无处不在的。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把幼儿在园的全部活动看作是语言教育的活教材。而且语言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指我们组织的一个个专门的语言活动,还包括我们组织的任何一个活动,因为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用语言来组织。
那如何提高幼儿们的语言能力呢?教育过程是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指出幼儿的教育作用更为明显,它需要幼儿主动地、积极地思考,再主动用语言进行感情的抒发。之前,我设计引导了一节大班的语言活动《梦》,现在回想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出了以下反思小结:
《梦》这首儿童诗歌以它优美的旋律及贴近生活的语言来描述小女孩小妮妮的梦,在梦里,她是甜蜜的,而之所以她会做这样甜蜜的梦,是因为她幸福地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整首诗歌不算短。
活动初始,我向幼儿们讲述了我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好梦,并讲述了我对这个梦的感受,重点讲出这个梦是喜悦的,甜蜜的,给我带来了好心情。接着请孩子们回忆、讲述一下他们自己以前做过的梦,并谈谈梦后的感受。幼儿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都积极地发言。于是我趁机引出课文中的小姑娘小妮妮,并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诗歌的内容,并配了图片加于理解感受,随后通过听读和朗读,让幼儿加深体会诗歌的意境。
曾有人说过:真正的反思应该是批判自己、推翻自己的过程,我在活动结束后,发现预想的设计有不合适的地方。上课前,我以为我的设计是完美的,自信满满的,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我却发现我的设计有问题。首先,我没有考虑到幼儿现有的学习能力;其次,我的引导功力不够高,在引导的过程中出现了表达不清的问题,表达能力和引导方法还有待提高。
每一节课的实施都需要不停地推敲,不停地改进,而我错在心急,太过于自信,没能在上课之前多加考虑活动的各环节是否适合在本班实施。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六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奇景。1、师: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三峡》.
2、学生结合注释1了解《水经注》.
3、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教师用投影片更正字音.
4、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男女生竞赛,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6、学生相互质疑。
7、教师范读。
8、学生齐读。
9、教师指示节奏。
10、学生再读课文,抽读。
11、教师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预习较充分,竞赛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应一直贯彻下去。部分学生在朗读节奏停顿上,能力较差。而课标要求程度,故应加强学生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想像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布局的巧妙。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三)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四)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投影仪显示文句)。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明确:
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五)根据图片,描绘美景。
(六)提示性背诵。
(七)布置作业:与《早发白帝城》诗文对读。
(八)总结全文。
1、学生可读可背课文。
2、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3、学生分组读课文,读出情感。
前三段学生应读出赞美语气,但语气有所不同,最后一段读出悲凉的气氛:
1段:语气稍高昂,语速中。
2段:语速加快,突出江水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3段:语气舒缓,语速稍慢。
4段:语气稍低沉,语速稍慢。
4、师生共同品味写景的妙处。
5、据教师出示的三峡图片用语言加以描绘(要求用上文中词语)。
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写作后全班交流。
6、教师根据课文分析提示性让学生背诵。
7、教师布置作业。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七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
教学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
1、情境的创设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直观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不高,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八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jiao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九
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从小的梦想,大学毕业后我就渴望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拥有属于自己的班级,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我是快乐同样也是幸福的。而这次公开课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第一堂公开课,所以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激动中带着紧张。一方面由于自己才开始从教很多方面都还欠缺经验,另一方面害怕自己把这次公开课搞砸。所以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公开课,第一步就是选题,然后就着手设计教学过程,在不断的改教案和做课件中我感受到了语文的乐趣,从中也发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照着自己设计的思路,我上完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公开课,课后总结反思了一些成败得失。
一、 温故中学新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他们的遗忘性很大,根据艾宾浩斯遗忘定律我选择了复习导入的方式来引出新课题(in ing)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们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才用图片的方式来教读拼音,利用多媒体音、行、义结合的优点,生动形象地给学生们展示了韵母及其音节的四个声调,使同学们达到一个直观的感受。而在读四个声调的过程中我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容易把二声和四声搞混淆,所以在训练四声的时候可以打乱它们的顺序读,这样以加强记忆。在读方面我才用了老师教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记住音与行。
而在书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让他们自己书写的时间太短。拼音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会读会拼会写,而我只是教他们在课堂本上面书写两遍就草草了事,这是值得我反思的。在以后的拼音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书写拼音。使他们在书写时感受一笔一划的乐趣,书写完后教师进行评比,在评比中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
二、 寓教于乐
由于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所以在每一版块设计时应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足量的知识。所以在拼读这一板块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师生共同参加,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做中学,在欢声笑语中学,在合作中学,寓教于乐。
在拼音教学中拼读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这方面我只是仅仅设计了一个游戏,并没有把孩
子们拼出来的音节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可能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在以后的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音节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游戏完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拼拼读读达到巩固的效果。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拼读训练。
三、 陶冶情操
在儿歌的教读上我选择以一首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及一些关于星星的图片做导入,先让学生听歌看图片,让他们感受到夜晚星空的美丽,更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看星星的快乐。看完后我及时请同学起来说一说看完后的感受,这样在训练他们说话的同时也开发了他们想象的能力。在学习儿歌中我及时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里面的生字,请生拼读,进一步加深音节的印象。但美中不足的就是我儿歌学习这一板块的时间用得比较多,而开始拼音教学上的时间相对较少,这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虽然知道儿歌学习不是重点,但设计上的时间还是没把握好,所以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注意。
公开课上完已经有一周了,心情也从如坐针毡发展到心无旁骛最后到如释重负。在准备这趟公开课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同样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当是我宝贵的财富。我觉得一趟公开课课前的准备功夫必须做足,它不仅要求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学生认知能力的`把握、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要求教师的聪明才智,你怎样把你知道的通过你的设计与实施展现出来,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来让学生学到切切实实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认真仔细负责。虽然它是一个焦虑漫长的过程,但在不断的修改中你会收货很多平时你忽略的问题,同时也学到一些新的知识,同时它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实力决定命运。在公开课时清晰的思路与节奏是必须的,而上课时老师教态仪态必须是自信的,只有自信才可以完美的展示风采,才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后要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反思也是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步棋,在观摩其他教师上课的风采过后,要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比较,发现哪些不足,取其精华。一个好的老师她的课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汲取新的血液,课堂教学才会生龙活虎。这些都是我这次上完公开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督促自己做一名有进步的教师!
在此次大连老师参与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活动之后,我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第一: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也是真个教学环节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确实,我并没有做到“三个一”的严格执行,同时,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也没有做到及时的纠正,从而导致了学生上课的秩序混乱,以及错误行为规范的养成,在此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会着重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第二:教育教学
(一)课前热身
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童谣、三字经或弟-子规,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个学习的兴奋状态。
(二)复习巩固
语文教学要合理的设计所要进行巩固的环节,在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时,要强调学生的常规问题,控制住学生的活跃度,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
(三)导入环节
在导入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设计巧妙的过度语,入情入境,可以由一个小故事导入,在导入这一环节,所导的内容要引入本课的教学,要与本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授课内容
授课要以学生为主,做到学校所要求的“三点绿色课堂”模式,以生活为起点,以情入境,注重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规律为重点,要学会举一反三,掌握规律,最终再回到生活,学以致用,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轮流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重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爱动脑思考的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去观察发现问题,同时能做到完整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拼音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合作学习。
第三:习惯的培养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提醒,不断的纠正,要让学生也能做到简单的事经常去做,不做的事习惯做,习惯的事按程序去做。
总结: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闻名图画书。这是一本特别简洁的图画书,单看一幅幅精致的图画就能猜出(故事)也许。故事本身浅显易懂,叙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同时,这又是一本布满童趣和才智的图画书。
《月亮的味道》这个语言活动,特别富好玩味性,故事轻快幽默,富有想象力。《纲要》中指出:语言力量的进展就是要创设一个让幼儿想说、敢说、喜爱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乐观应答的环境。鼓舞幼儿大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尝试说明、描述简洁的事物或过程,关心幼儿进展语言表达力量和思维力量。让幼儿大胆的在集风光前表现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描述月亮的味道是我们这个活动的目标。
月亮挂的高高的`,小动物们怎样才能尝到月亮的味道呢?他们会怎么做呢?在集体活动前,我通过问题“你们知道月亮的味道吗?”让幼儿进行了一次争论,孩子们的发言都很乐观,大家都争着发表自己想法,大家的想法看法都不相同。有的小伴侣说月亮的味道是甜的,有的小伴侣说是咸的,有的说是酸的。我以讲故事内容,让幼儿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好玩和奇异为突破口,边依据幼儿的回答敏捷的调整动物图像的叠加挨次与月亮图像的变化,体会小动物们一起共享月亮味道的愉悦,最终依据幼儿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用语言描述月亮的味道。通过本次活动,我也发觉了自己对教材把握不够,对孩子的已有阅历也了解不够。信任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更好的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的进展。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一
(1)校本课程中由于探究活动多,时间长,学生学习兴趣浓,往往造成拖堂。
(2)小组合作时,存在着少数人活动,多数人旁边或各人做个人的。缺乏有效地研讨交流,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对活动丧失了兴趣。
(3)评价机制过于单调,很难测出学生活动的效应。
教师活动前后可加强对学生任务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活动目标,引导学生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让学生做精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究活动。
小组活动前建立一些基本的规则。明确责任,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对各小组的.合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的机制。
小组合作要有探究的意识,不是为了玩而开展校本教学。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讨论的焦点,实际操作的情况。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鼓励。
评价方法要多种多样,可采用口头评价、记载评价、现场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等方法。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完成有目的性的评价,也可自我评价。这样是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二
学校国学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校内外形成良好声誉,作为圈内人士有幸接触这个课题,并参与其中,应该说是教学生涯一大幸事。本学期在国学教学实验中有得有失,总结如下:
一收获:
1教学模式更为清晰。由于参与课题阶段性汇报活动及课题结题活动,有机会听到组内优秀教师(在主任具体辅导下)的示范课。对于国学的教学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课前演诵——新课诵读——聊诗意——演诗情——画诗意。明确了课堂教学流程,教学更易把握,解除了以往不知所措的困惑。
2见识国学知识融会贯通之妙。几位上示范课的老师,都不约而同带领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将积累的旧知与新知融合在一起,融会贯通的课堂,自然诗意浓浓,韵味无穷。由此可见,上课教师及所教班级的学生不但能背诵,而且能够理解运用,且运用自如,花样翻新,表现出孩子无穷的智慧。这样的课堂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将把脚步迈得更加坚实,课堂教学的思路更加开阔。
3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充实了自己。在教学课本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诵读、积累,老师也能熟练背诵下来,提升了自己。并且为了上好课,查阅网络和相关书籍,搜索的过程中,接触了更多古代贤人,从各位哲人的文字中,了解了人生道理,不得不佩服古人立足点之高、目光之远。收获的古诗、古文多了,头脑自然充实许多,印证了“教学相长”的说法。
二不足。
1对课本钻研深度不够。总是忙于一些杂物,占据大量精力,不能充分地钻研教材,理解的深度明显不足,教学时自然难以自如,当然无法“贯通”,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静下心来反思:为什么同事能挤出时间学习、研究,而自己能找出那么理由为自己推脱呢?还是缺乏自我鞭策能力,意志力不够顽强。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下个学期的努力方向就明朗了。
2古诗、古文知识还不够丰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准备一桶水。现在这个桶里只有半桶水,或许还不到,怎能自如把握课堂?怎样深入浅出?更不能融会贯通。因此,应该借着国学课题的东风,走近先贤哲人,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代经典,并理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用老祖宗的智慧引领自己少走弯路。
3国学课堂的把握还不自如。“玩中学”的理念还没有很好地贯彻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更注重趣味性、灵活性、艺术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国学的快乐。因此,下个学期将加强备课,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让国学课堂充满笑声、智慧。
国学作为一个课题告一段落,但学习国学却是应该永远坚持的事,用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洗涤教师的思想。所谓学无止境,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让我们继续耕耘在国学的课堂上,品味经典,美化人生。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三
前几天最终结束了说明文阅读的教学。看了近三年的中考试卷后发觉,每年的阅读题都会在说明文阅读和(谈论文)阅读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考试,分值在8—10分,难度比记叙要低得多,但惊奇的是,同学好像更怕做说明文阅读阅读。
授课时我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学问,再让同学自己依据平常的`答题阅历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然后我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告知了他们一些答题套路,答题术语等等,教学设计都是由学问到技能,由浅入深,最终再选择一些说明文阅读题来让同学做,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同学难以领悟,缘由在哪呢?我总结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是同学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精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同学对说明文没有阅读爱好,由于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同学连认真看一遍文章的爱好都没有,又怎么能答好题呢。
另外,我在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甚至题后的分数的示意作用,加上同学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还有就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洁就可以少训练,在同学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经常会与“谈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状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同学对说明文的感性熟悉。
(二)让同学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学问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三)训练形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趣味性。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四
这篇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繁星》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早期作品。文章语言流畅优美,情感洋溢,将叙事、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教学时比较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内涵,教学时教师的范读必不可少,通过反复的练习以及平时积累的基础,在课堂上我的范读比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
2、《繁星》所描写的内容是星空,所营造的氛围是温馨而又神奇的,全文的节奏较为舒缓,除了教师的范读,想象画面也是本单元需要掌握的语文要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关键词画出来,比如“密密麻麻群星散布……”让学生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结合图片补充学生们的画面,引导他们借助关键词把画面说的更加完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结构和课文描写顺序;能够借助表格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巩固了修辞手法的运用,养成了摘抄的好习惯。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出美文,就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想象力不丰富,不能利用关键词把画面说清楚,说完整,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指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思考。
教师可以收集几篇美文,练习抓关键词,借助关键词说画面,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让同学能大胆地说话,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对自己充满信心。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五
《学画》是写古代画家王冕小时候学画荷花的故事。课文的第二段写了大雨后荷花的美丽风姿和王冕学画荷花的原因,语言优美。在教学这一段时,我的做法如下。
1.图文结合,初步感知内容。
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接着让学生轻读这一段,想想这一段有几句话,并将描写荷花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指名五名学生逐句朗读,并说说每句讲了什么;最后重点读描写荷花的句子,并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写出了荷花的美丽。
2.通过想象,激发审美情趣。
我让学生再次仔细看图,并借助课文中的有关词语进行想象。先让他们说一说:图上的荷花像什么?宽大的荷叶像什么?荷叶上亮晶晶的水珠像什么?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满湖都是这粉红的荷花和碧绿的荷叶,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面对着这么多的荷花,你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呱呱地叫个不停?还看到了什么在荷花上飞来飞去?大雨后的空气怎么样?天空怎么样?周围的景色又是如何的?这时,学生的感情激发起来了。他们一个个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被如诗如画的美景所打动,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3.产生共鸣,品味优美词句。
我再问学生,这景色多美啊!这时,你想说些什么?或者你还想做些什么?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王冕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深切地体会到了王冕的内心活动。最后,我让学生诵读这一段,咀嚼文中的优美词句,感受这些优美词句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中抒发愉悦的感情。
在这一段课文的教学中,通过想象,学生形象地感知了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再现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雨后荷塘图,在对大自然的美景的观赏中,在对优美词句的品味中,他们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审美的情趣得到了培养。在这段课文的教学中,通过想象,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多项任务。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六
好的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生日,再来说祖国的生日,让学生在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引导下理解欢庆,国庆的意义.接着在美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导书写的教学中安排了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采用各种形式比着读,用自己的方式背一背,请你来当小老师的教学环节,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能始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自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应主张发扬学生的自主.在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中,从朗读到识字,从你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它到读你喜欢的句子,从你怎样记住的到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环节都争取让学生来说,来读,来背,来发现,教师是引导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同时针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安排了词中识字,文中识字,指导写字的环节.
本课在进行指导学生识记课题中的生字时,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记一记,并进行全班交流.在初读课文感知的环节中,让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读一读这个词所在的那一行,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词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峡课后总结反思篇十七
《繁星》是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的思想感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整体感知,运用对比,理清结构。
上课伊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在了解了本课的一些背景知识后,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小节,写了作者几次看繁星?而后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这三处的星天时,三小节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写了四方面的内容,利用表格理清课文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品味语言,理解感悟,注重朗读。
本文语言优美,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朗读着手:
1、找出文中你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读出感情。
2、揣摩语言并交流:这句话美在何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通过对语句的揣摩,进行比较阅读,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作用,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加以品味。让学生深刻理会这些拟人句、比喻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而并不是简单的理解分析。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
小练笔: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这样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像,字数在50字左右。
回过头来看整堂课教学,自己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整堂课的教学出现了前紧后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新教师生怕教学时间不够,所以在前面的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读中品味的时间不足,以至于对文本的把握欠缺。
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常都是后上课的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好,这可能是新教师对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不够熟悉的原因。另外,在设计教学时,我总是生怕遗漏知识点,所以每次上课都会把许多的内容放到一节课中讲。这就导致了我的课像是在走马观花一样,只是填鸭式的讲授。这样短短45分钟,学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学透的。因此,我觉得每节课可以挑选一到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讲解,要舍得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
也许缺憾本身就是美的,这里的缺憾是为了弥补下次的完美。这次的语文组内研究课,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需要有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剖析文本,广泛阅读;同时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3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