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结题报告高一(热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7:38:06
最新结题报告高一(热门14篇)
时间:2023-11-06 07:38:06     小编:QJ墨客

报告是一种对某一问题或情况进行详细说明、陈述和解释的正式文书。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群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盘点的一些优秀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

结题报告高一篇一

进进中学以来,我一直以进步本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面发展各方面能力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挑战自我,力争上游,培养坚强刻苦精神,构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生活,从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思惟,为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习上,成绩优秀,积极上进,学习态度认真,实事求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在尽自己所能学好每科的同时,积极向课外知识拓展,不满足于老师授与的知识,课下积极与同学讨论疑问的地方,做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在校园生活中,我屡次参加摹拟联合国的工作职员和图书馆义工的工作,积极参与学校和校团委举行的活动,例如跳蚤市场,gv大赛,羽毛球比赛,执信科技节,校运会出场仪式的表演等。我本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往参加各项活动,开阔眼界,完善自我,从挫折衷磨练自己,汲取经验与知识。

在班里担负了物理科代表,对待老师交代下来的任务尽不含糊,工作认真负责,求真务实;面对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仔细反思,其实不断完善工作;针对班里面的不良现象,积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改善班级制度,并坚持实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思想道德上,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关注国家大事,向党组织靠拢,积极更新观念,跟上时代脚步;维护班级团结,乐于帮助同学,并为班级的各类演出出谋划策,维护班级荣誉;勇于拼搏,乐观向上,发挥特长,发掘本身潜力,明确目标,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以上,是我高中第一学年度。今后希看能成为更加出色的人才,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见证自己的进步。

结题报告高一篇二

张爱红。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搞,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上课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思想品德活动课,不少教师对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活动课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思品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初三中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将教研目标锁定在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上,寻求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优化问题,是前苏联教学法专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最近几年国内专家也引用这一提法。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在着力争取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优化的基本含义:“在课堂教学中,用比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

三、研究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2、探索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有效的活动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

3、初步构建思想品德活动课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4、通过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结构的研究,提高教师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理论依据。

1、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能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

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支柱。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则极重视活动的作用,并撰文强调他的“活动中心论”。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堂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构决定指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五、应用价值。

1、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以生为本的思想。

2、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的转变。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活动课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创新的过程。

4、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结构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活动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的。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六、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将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接着从教案入手,加强对活动课课堂结构的设计研究,然后以课堂为载体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活动,通过开课活动来分析归纳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活动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结构策略,最后形成我校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提高我组政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学生的实践,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3)文献查阅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4)案例分析法。纷繁复杂的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可能会影响研究的进度和方向,因此课题研究要善于抓住个案,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经验总结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习近平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从他人的经验学习中得到启发,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动。

七、研究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2——2010.6)整理资料、研究成果汇总、结题报告、经验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

八、研究内容。

1、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探究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现状的成因与对策。

2、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3、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活动评价体系建设的问题。

九、保障措施。

新北区实验中学新北区乃至江苏省的重点示范初中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设备比较先进,拥有包括多媒体教室、演播厅在内的校园网络,特别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拥有四万多册藏书,为我们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技术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课题研究,早就确定了科研兴校方针,制定并完善了教科研奖励条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们政治组有一群能吃苦、勤钻研、敢创新、肯奉献的政治教师,他们个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并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黄小燕、刘亚琴老师已经是常州市教学骨干教师,张爱红是新北区学科带头人,一批年轻的教师正在成长,如朱晓新老师在市的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过一等奖,区的骏马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何姝勤老师获区的骏马杯比赛二等奖,还有黄淑娟、陈彩霞、樊丽艳等都在学校的“春蕾杯”中获过奖,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方面,黄晓燕、张爱红两位老师都曾经参加过常州市级的课题研究,黄晓燕、张爱红老师都独立主持过区级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

十、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1、张爱红:论文《善待构建教育的和谐之美》获市教育学会二等奖;论文《善待学生的艺术》获省师陶杯三等奖;论文《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中的应用与研究》获省蓝天杯三等奖;论文《开放让政治课活起来》发表于市教育报;论文《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获区一等奖,发表于市教育报;教学设计《学校与家庭的呵护》获区一等奖。

10、08——09获校优秀班主任。

4、黄淑娟:获第七届校“春蕾杯”一等奖;获第八届校“春蕾杯”二等奖;

7、黄小燕:论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能力的培养》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一次特别的失物招领仪式》获新北区教育故事评比一等奖;2008.11《由一堂市评优课谈政治课情景创设中的一材多用问题》获省师陶杯三等奖、市年会二等奖。

8、耿瑛辉:《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策略》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思想政治课须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江苏大学学报发表。

十一、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教学结构的优化,但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在课题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随着课题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所要做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一贯始终,因此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我们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靠科学的测定来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尚处在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坚信: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2010年6月。

结题报告高一篇三

时光如梭,转眼即逝,高一即将结束在即,回首一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一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式,主动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善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主动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教室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教室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这一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结题报告高一篇四

在短短的`时间里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于20xx年xx月考入xx市示范性高中。在浓厚的学习气氛和优雅的学习环境下我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校园生涯,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矗下面是我对高中阶段的个人自我报告:

高一开始我就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就任本班班长的同时也加入了校团委宣传部。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和团委、学生会成员团结一致,出色的完成各项宣传工作。在那年业余团校和业余党校先后毕业。

我喜欢文学,并一直坚持和坚信有这么一群同样喜欢文学和执着追求的人,我在团委宣传部工作时就做着一份叫《中心团讯》的报纸。但我不满足与这些,我门学校全国重点职业高中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学社。

我要建立一个文学社,有了这样的目标,接下来就是计划怎么实施,和团委老师商量了办文学社的事,得到了他的支持,在朋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支持。这样我的信心就更大了。

在过后的日子里,我尽量主动与周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虽然主动并不是我的天性,不过,我还是迈出了第一步。而今的我今非昔比了。不过,欠佳的是,还没有主动与女生交流。这可能更取决我的性格,我想这个会是我接下来的一个挑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结题报告高一篇五

一、项目研究背景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结题报告高一篇六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高一的第一个学期就这样结束了。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回首这半年的点点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顿生了许多感触。这半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些印记见证我这样一个新生的成长。在过去半年的内,通过不断地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头也不回的向前走着,而我们却在为了不被它丢下死命的追赶着。是的,谁都不想被时间丢下。而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一点的成长。而美好的纯真随着风雨的磨灭化成了成熟。或许这正是成长的代价。回想自己还是考生的那段日子,显得是那么的遥远。我在憧憬中懂得了来之不易的珍惜;在思索中了解了酝酿已久的真理;在收获后才知道努力的甜美。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许多事情,但是仔细琢磨后又不尽然……原来过去所见所识都是那么的偏见而又肤浅,以前的天真似乎在一瞬间幻化成无知和可笑,我想谁又不是这样的呢?或许在以后也回嘲笑现在的渺小,我们不得不笑着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

结题报告高一篇七

不知不觉高一的上半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高中紧张的生活度过了5个多月了,高中确实很紧。在这过去的五个多月里,我对自己的表现确实很不满意,想象和现实的落差确实太大了!正如老师所说,在暑假里对自己的高中生活充满信心,已作好自己高中生活的计划,像是志在必得的样子,但以生活起来,在高中生活忙碌起来,自己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誓言和信心却在一天天消亡和遗忘。我学习不够勤奋。

不够积极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高中生活中在不断不断被放大放大。看到那些勤奋、积极地同学我很惭愧,但坚持不了很久,却又堕落下来。看到那些上课眼睛连眨都不眨一下,而我却又在走神,努力集中注意力,但坚持不了多久,不知不觉中又想起了别的事情了,真该死,但我也在努力改变,改变自己所养成的坏毛病,因为有很多好同学带动着我,帮助着我。

结题报告高一篇八

高中的生活过得这样匆忙,又这样充实。一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说它短是因为它只是人生几十分之一,说它短是因为它是人生最关键的三步中的第一步。

这一学年在不经意间匆匆过去了。上了高中,担任了班委,这对我个人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对班级来说也是我的应尽之责,在班级工作方面我会再接再厉,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帮我指出不足之处,以便我进一步改正。

体育方面一直是我的强项,篮球,跳远,长跑都不在话下,为班级争光也只能在这方面出出力了,所以我会尽最大努力发挥体育方面的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水平,我喜欢体育,所以,做到这点不会很难。

成绩方面有些不尽人意,说实话,是因为我自己不努力,三分之一过去了,我也浪费了三分之一,这是一个莫大的损失,所以,在下一学期,我不会再这样懈怠下去,我要加油,加油,再加油,用我的智慧和汗水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我保证会给自己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用最大的努力为它奋斗。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了我的梦想,为了我的人生,也为了那些对我寄有很大希望的人们,我会努力,我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我也不会任凭自己的成绩下滑,我相信我是可以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结题报告高一篇九

主要成员:白灵芝钟士红何花白家发郭磊落白凤珍。

县级一般课题()。

《农村民族小学传承彝族歌舞实践研究》。

执笔:郭润。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教育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传承各兄弟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继承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独特的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础的文化识别标志和精神财富,是族群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内驱动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传承彝族歌舞,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彝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动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国际研究,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外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支撑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

2.国内研究现状。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后,随着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例如:罗骏《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张应军《传承彝族文化,助推和谐建设》、《扬武彝族烟盒舞保护和传承模式初探》、红秀《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王雁《彝族民间歌舞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生存与发展》等等。对某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成是一个极具文化凝练的积累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较为广泛。在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则主要有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汪立珍在《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上发表的论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普丽春教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往研究成果主要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加以描述、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彝族文化的成果为数不多,尤其是以彝族歌舞传承的学校教育对策为主题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有待深入。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时。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彝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776.23万,广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云南占其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彝族歌舞是我国民族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学校教育中研究彝族歌舞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探讨民族教育发展的出路和改革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可在理论上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新视域。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一种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可在实践中扩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选题、立意的现实意义。

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是省级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莜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传承彝族歌舞,将彝族优秀的歌舞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范围界定为现在的“农村民族小学传承彝族歌舞实践研究”。农村是指王马寨村委会所属的6个自然村,因为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这个村委会的学校就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小学;“歌”主要是指当地六个自然村的传统山歌“沙莜腔”;“舞”是指当地六个自然村传统的彝族烟盒舞。这里有省、州、县级彝族歌舞文化传承人,我们进行这个课题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这个课题研究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我们所在的农村小学,更有利于我们开展各种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并创新其文化理论,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整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

四、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可使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供我们有效地利用,让学生感受彝族文化丰富多彩、愉悦生活的特点。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彝族民风俗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填补学校教育中彝族歌舞资源的空白。研究我校彝族歌舞的文化传承,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当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和教育选择的可能性。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当地的彝族歌舞,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2.搞好彝族歌舞的宣传活动,加强校园彝族文化建设,营造特色氛围。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学校为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和沙悠腔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找到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期盼为学校和有关部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为最终在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行为和新途径,提供有益经验,促进民族教育和谐发展。

六、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学校教育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彝族烟盒舞的家庭熏陶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状况、内容、形式、困境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整合,记录和整理彝族烟盒舞、沙悠腔这一宝贵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彝族文化与学校教育调适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王马寨村委会辖区的王马寨小学(包括学校所属的三个村小),其核心是研究农村民族小学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13年8月——2015年8月,为期两年。

(一)准备阶段2013年8月。

2013年8月,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拟定研究方案。组织申报课题。

(二)课题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2013年9月——2013年11月。完成文献收集整理,撰写开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6月。

1.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舞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记录整理。

3.明晰保护和传承彝族歌舞的重点内容。

4.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传承彝族歌舞活动,并将其设置为地方课程,聘请擅长彝族歌舞的专家进行教授。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撰写中期调研报告。

(四)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8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编辑系列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彝族歌舞文化的理解,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彝族歌舞的习惯。

根据实验前后学生测查统计分析、教学活动、经典教学案例、家长调查、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文章,显示出了学生良好的传承、学习效果。

1.促进了学生对彝族灿烂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了解,使他们感受到彝族文化的多样性,愉悦性和美。

2.培养了学生对彝族歌舞理解、尊重、学习的态度。

在对彝族文化态度方面,随着学生对彝族歌舞,民风民俗资源不断的认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由不了解、不理解、朦胧、误解到了解、理解、认同、接纳。表现了学生发自内心对彝族歌舞由衷的喜爱之情。从心理上、情感上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1.教师对彝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彝族文化虽然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成人、教师也存在不了解、不理解,认识不全面的现象。课题组教师在开始做课题研究时,受历史因素、周围环境影响,也认为彝族文化是相对落后的,肤浅的,对传承彝族歌舞并运用于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持怀疑态度,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彝族文化的认识日益全面、客观,逐渐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从而对民族文化持平等、尊重、理解的积极态度。教师对彝族文化的欣赏、喜爱之情为促进幼儿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2.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改变。该课题研究之初,一些老师认为将彝族民风民俗教学材料、知识传授给幼儿就等于将彝族民风民俗资源运用到了学校教育中。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很多老师都逐步转变了观念。逐渐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们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为以后孩子客观、全面地了解事物、认识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仅仅停留于会唱一曲沙悠腔或是会跳几个烟盒舞了。

3.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该开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收集彝族民风民俗教育资源,对资源进行整理、遴选、改编、重塑,这些工作提高了教师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这几年教师撰写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其中有部分文章在省、县教育杂志上发表。

4.随着学校传承彝族歌舞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随着科研活动的一步步开展,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由当初的担忧、顾虑,变为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支持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学生孙颖的妈妈对我们讲道“最初让孩子学习彝族歌舞还有些顾虑,担心彝族文化的教育会对孩子有影响,会使其他教育内容减少,但近三年的学习,孩子的成长,方方面面的进步说明该课题的开展,不仅没有影响孩子学习其他知识,还拓展了孩子的视野,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丰富了孩子对彝族文化的感知。这样的例子很多。

(三)打造了学校办学特色,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依托本地古朴的彝族文化氛围,营造了浓郁的彝族校园文化,在学校的走道旁、操场边、教室走廊等显眼的地方,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故事、山歌、烟盒舞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彝族的历史、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等文化,了解祖先留下的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体验古老的彝族文化韵味。校园彝族文化的建设,凸显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专题片成功拍摄完成。

该片制作已完成并已在网上宣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开播就得到了学校师生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不但提高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还传承和推广了我校的彝文化品牌,为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论文类成果。

1.郭润《浅谈以学校为载体的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论文获“2014年云南省教育成果二等奖”。

2.白灵芝《对彝族烟盒舞进校园的思考》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3.白凤珍《传承彝族歌舞。

丰富校园文化》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4.郭磊落《彝族歌舞进校园》论文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5.白家发《传承彝族歌舞》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6.何花《浅谈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少先队活动的开展》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7.钟士红《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研究》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九、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活动,班额课题组成员认为有以下经验值得深思。

其一,校长理念直接影响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正所谓“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王马寨小学小学在传承彝族文化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与校长的重视分不开,校长常教导学生说:“学好沙悠腔、烟盒舞,你们今后就会多一个成功的机会,成为彝族烟盒舞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

其二,家长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热爱,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根据对王马寨小学四、五两个年级部分学生,以及王马寨小学村小学一、二年级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10多学生中,所有学生都回答“了解烟盒舞”,占100%;有98名学生回答“会跳烟盒舞”,占80.9%。另据对王马寨村委会王马寨村村民的随机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80名村民中,有69人认为烟盒舞等彝族民族文化“很优秀”,占86.25%;4人感觉“一般”,占5%;7人认为“太土了”,占8.75%。有76人“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占95%;仅有3人回答“不希望子女在学校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占3.75%;有1人回答“不清楚”,占1.25%。

以申请财政补助,只是没有形成制度。例如王马寨小学小学欲重新做一套烟盒舞伴奏音乐,也因为无经费而搁浅。工作需要资金支持才可以开展。

总之,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王马寨小学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有的益经验。

参考文献。

[5]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6]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7]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2).[8]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9]普丽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结题报告高一篇十

此次立项主要是为了研究一种新型的装置,能够自动的将恒定有序供货的螺栓和垫片组装起来,以便能够直接使用。通过相应的机构的作用实现自动装配,达到节能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宽广的市场。

本项目的设计方案是由一个电机提供动力,在自动装配过程中可以采用重力提供动力或者由电磁铁提供动力。

项目具体的进行步骤如下:

1.用pro/e进行三维造型,设定好相关的尺寸,再进行进行运动仿真。2.对相关需要的零部件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通过到工厂现场进行现场的实习了解和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实验。

3.在自己论证完成后通过咨询导师和相关的资深工程师进行产品的整体的可行性分析。

4.了解专利的申报流程。

5.撰写专利申请的相关资料。进行专利申请。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需要论证的东西很多,主要是在个零件的可行性方面,在工厂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个摸索,这一步的过程中花费很多的时间。

在工作方案的确定方面,立项之前只有一个大体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一步一步贴近工程实际,将设计中所涉及的零件尽量的符合工程设计中零件的设计要求。这中间,理论和实践中间的差距很大,都是一步一步经由导师和相关专家的指点不断的改进。

项目的完成情况:

项目的完成时间和预期的有很大的出入,主要的原因是在项目申请时对问题的难度估计的不够准确,特别是对相关问题的论证上。

总之,在这次的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其中不仅仅是工程实际方面,还有在于别人沟通方面,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比如说电机的选取方面,很多的参数都是需要跟实际的电机供应商进行沟通。

最后,要感谢导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所有的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对我的指点,特别要感谢的是感谢江大提供的立项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变为事实。

结题报告高一篇十一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很多教师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综观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

(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

(4)阅读消费较少: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二、要解决问题。

1、探索低段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低段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书香班级特色的形成。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09.3—2009.4)。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2、研究的实施阶段(2009.5----2009.10)。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论文或案例。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3、实验的总结阶段(2009.11—2009.12)。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阅读成长记录袋、读书心得。

五、课题研究进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1.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强化科研意识。

我们认为,深入而充分的理论准备并贯穿于始终,对于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题后仍要认真地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专著和相关的理论以及新的科研成果经验。理论专著主要来源于教育书库以及计算机网络中的精彩资源。在此基础上,掌握原理,积极研讨,改变教育理念,强化科研意识。

2.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推进研究性学习。

《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出了从量到质的要求。课程改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使我们在研究中更能放手大胆地去做。因地制宜,因班制宜,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达到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每个教师最好每月上好一节研究课,每学期写好一篇研究论文。

3.以全面调查为辅助,改进研究方法。

学习资料为多。大多数父母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低年级没开始写作,这课外阅读有没有无关紧要。在家长的心里,课外书就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只要读好语文书数学书就好了。这使我们认识到家长的观念亟待更新,应该尽快列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目提供给学生以让他们能走上课外阅读的阳光大道。

(二)具体操作。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的帮扶监督。要使活动去得成效,需要我们用心去研究,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

1、立足课堂,向课外无限延伸。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课堂教学的力量。苏教版新课标的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文质兼美,课文留有相当多的空白。给我们教师留下广阔的对教材二度开发的天地,课堂的外延天高地阔。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们从课内抓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布置学生查阅并交流资料,推荐和课文有关联的文章和书籍。以课堂为点,向课外有目的延伸,使教材真正成为“例子”,师生凭借教材,所学到的远远超出了教材。

2、授之以渔,从鱼目中挑拣珍珠。

结题报告高一篇十二

【内容摘要】车祸猛于虎,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有人说,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确实,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刚刚在甘肃省庆阳市某幼儿园发生的特大交通事故,造成了21人死亡、43人受伤的惨剧,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安全意识淡薄,各项管理措施的不到位,正是他们的疏忽才造成了那些可爱的小生命离我们而去。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对幼儿及其家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城市各种机动车辆陡增,交通事故频发。据公安部统计,2010年4月至7月间我国已有2455名儿童死于交通事故,7905名儿童因交通事故受伤,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少年儿童重要安全隐患。每每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哪边又出了车祸,都让我们感到心情沉重。毕竟那都是些活泼可爱的小生命啊!那怎样的交通安全教育才会更有效果,才能挽救更多的小生命,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思考的问题。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发展。而幼儿从小就形成交通安全意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以及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以及他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幼儿能成为明天祖国建设的栋梁,从小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这是相当迫切和必要的。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多,例如: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日本早在50年前就在小学、幼儿园的教材中添加了安全教育的内容,而且在整个文化中比例占10%,所以这些国家的人们安全意识非常高,一位在澳大利亚居住的朋友讲述那里的交通环境时赞不绝口,没有一个人闯红灯、横越栏杆。在小巷内遇到行人也不鸣笛催赶,只是尾随着走出小巷,这样的文明程度是和从小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也会向他们一样,我们的社会也会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而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超过10万人,伤残50万人。其中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学生死亡1767人,受伤10098人;造成小学生死亡2656人,受伤10819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死亡人数的3成左右,80%是因缺少交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致。

近几年我国对交通安全的教育也逐步的高度重视起来,特别是出台了新的交通安全法规,更加人性化的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就全国而言我们的交通环境越来越好,今后我国的交通发展趋势将是道路越来越宽、车况越来越好,因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也亟待提高。所以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也就显得刻不容缓。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时代在发展,文明在召唤,使我们幼教工作者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定,对广大公民尤其是少年儿童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而“交通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让他们从小建立健康的人生观、道德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维护交通法规,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幼儿交通安全教育还可以起到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辐射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达到全民动员共创和谐社会的目的。

具体到每个年龄段的研究对象其发展目标如下:

通过课题的实施要能够使三至四岁的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

要使四至五岁的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五至六岁的幼儿则让他们形成初步的品德行为,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实践、练习着各种被社会和他人许可的社会行为,并开始建立“自律”意识。

我们调查的数字表明,在交通事故中,由于路的原因造成的车祸占5%,而由于人的原因造成车祸的占95%,其中属驾驶员的原因的占60%,属行人原因的占30%。这些数字警告我们要减少交通事故就必须先解决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一念之差将造成终身遗憾。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我们解决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的问题,行为习惯的问题,从小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解决交通事故的突破点,也是关乎社会发展进步的大事。

因此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几个方面:

1、调查了解幼儿父母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

2、我园在实施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策略和方法;

3、幼儿园、家庭、市交警支队和社会联合对幼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途径;

4、幼儿交通安全教育对家庭、社区、社会的带动和影响。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等,并通过各种新颖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形成交通安全的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能学习和掌握一些交通安全常识,知道一些简单的道路交通标识的含义等等。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共分了三个阶段来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011年5月)。

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学习了国家制定的新《交通法》,了解新《交通法》的有关内容,了解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同时剖析了我园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隐患和家长及幼儿自身交通安全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我们更加明确了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其次,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活动内容,并且在全园的小、中、大班中各明确了一个班作为课题研究班级。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

这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且制定了各项具体操作的内容、措施,确定了阶段性的任务、重点。

其次,完成了对幼儿家长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规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并进行特点分析,从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再次,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模式,开展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比较简单的游戏,如小二班的吴慧芹老师让幼儿进行十字路口红绿灯模拟表演,让幼儿认识了“红灯停、绿灯行”、“要走人行横道”的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了初步的交通规则意识。针对中班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同样采用游戏的形式来对他们实施交通安全教育。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会简单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判断这些行为的对与错。这样,幼儿不仅有了规则意识,同时幼儿的人格取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中四班周燕老师组织的亲子交通安全模拟表演,非常有特色,让家长和孩子们在游戏中形成了交通安全意识。而大班幼儿由于已形成了初步的品德行为,并开始建立了一种“自律”意识。因此,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并和和他们一起制定与交通安全有关的一些规则。这样,幼儿既能建立规则意识,又了解了相应的交通法规,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创造力、语言表达及辨别是非等多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发展。

在园长室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还在全园开展了各种各样形式新颖的交通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活动一、听交通警察介绍交通安全知识。我园请来了大丰市交警大队的干警到园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讲座。交警叔叔结合图片向幼儿介绍交通法则和认识交通标志;结合实际事故发生的案例分析,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危险的;还让幼儿和交警叔叔一起指挥交通,通过学习指挥交通的手势,培养孩子尊敬交警、热爱交警的情感;一起学习交通安全儿歌:《交通安全拍手歌》。

活动二、在园结构区中设置交通安全教育的活动设施,包括模拟红绿灯、斑马线以及其他交通标志等;又如在班上张贴形象有趣、易理解的交通标志等图片;在语言区设立“娃娃从小懂交通”园地等。这些和交通相关的环境的创设,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活动三、提供实践场地进行模拟演练,在游戏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通过角色游戏将“知”转化为“行”。如开展“十字路口”、“汽车站”等游戏,让幼儿来把学习的交通规则运用到游戏中;又如让幼儿或教师作为交通警察来模拟实践,把所学的交通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游戏中得到运用。

活动四、构建“三位一体”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幼儿园出面协调,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幼儿园为主、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把幼儿交通安全落到实处。

活动五、教学延伸活动。教师带孩子上街进行实践活动,观察交警指挥交通和为交警叔叔献花、认识马路上的标线和红绿灯、当义务交通员看看有谁的行为违法了等等。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聘请孩子当义务交通宣传员,把交通安全知识告诉爸爸妈妈,监督爸爸妈妈的交通行为是否合法…….

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我园还注重加强幼儿园周边交通的治理。在交警部门的配合下重点解决我园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的状况,进一步优化幼儿园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经过整治,校园周边交通环境大为改善,每个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都能做到“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此外,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方面,我们还能突出交通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

从十月份起我们就开始着手课题研究的完善总结阶段。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在自我总结的前提下向课题组负责人汇报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结题自测、总结,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和相关课题材料的收集完善工作。最后在报请上级检测、评估、鉴定。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的预期成果已全部达到:

1、完成了幼儿交通安全教育的相关基地建设,其中展室、十字路口红绿灯模拟岗亭等已初步建成,普及了我是小小交警的韵律操,创编了幼儿交通安全儿歌。

2、幼儿园环境建设体现交通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围。不管是课题的实验班级还是非实验班级的室内环境都能体现这样的一个氛围,其次园内的楼道、走廊及园内外墙饰等也无不体现出其育人的功能。

3、完善了课题实验方案、结题报告以及相关的家长调查报告等,各种活动照片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无不反映出我们的工作扎实和具体措施的到位。

课题研究中的存在问题:

1、依靠幼儿园的宣传力量还很薄弱。

2、少数家长思想改变还有过程,只要管好自己和家人就行了。

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关于交通安全的活动中,我们会加强宣传力度,让幼儿带动家长,让家长带动全社会,让大家自觉形成维护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为争创交通文明城市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结题报告高一篇十三

一、结题是课题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工作。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二、结题要拿成果说话。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报告是成果的主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2、工作报告(即:研究工作总结)是成果的附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的足迹。可同时附带:学习的文件、学习体会、论文案例集、课件、活动录象等原始资料。研究成果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显性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数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出现;隐性成果是可以感知的,可以以个案的形式出现;理论成果即学术论文或专著,它阐明的是主张或观点,所以应坐而论道,以正面阐述为主,不做过多的描述,但也需要一些事例为依托;实践成果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可用事例表述,但也需要理论说明,说明实践操作的价值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三、总结什么成果(以“德育实效性课题”为例)。

1、要扣住课题。也就是研究什么,总结什么。

需要回答的问题:

a、什么是德育实效性?

在这里回答什么是德育实效性,并不是回答概念问题,而是通过实践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与自己独特的认识。实效,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接受”,学生对我们的德育不接受,就是无效;接受了,并且主动地化为知、情、意、行,就是实效。

b、中小学为什么要研究德育的实效?

c、哪些途径与方法是有效的?

(可结合身边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个人的自醒)。

3、成果的质量要求。

a、要有理论高度;。

b、实践上要有亮点,让人看了耳目一新;。

c、有特色:独特性、地域性。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之后,对教育实验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

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五、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

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

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六、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

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

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结题报告高一篇十四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生物教研组。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主研究人员:

杨宗福方林铭黄国权王术雄。

申緒斌张琦。

参研人员:

申华蓉岳浩叶国军刘俊国刘立帮。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往,而无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由此可见,充分的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互动是长期被忽视的资源,但一定是今后必将充分开发的宝贵资源,故研究本课题。

(二)概念界定。

互动,也叫交互(interaction),是指相互作用的意思。互动是学习环境的灵魂。缺乏互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的力量或“给养”就难以发挥。

互动教学按活动对象分,可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等三种互动学习活动。

1.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的互动:指学习者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适用于学习者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指多个学习者之间借助同步、异步通讯工具的方式进行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利于交流、协作学习,凝聚集体智慧,适用于主题、问题研讨或协作、合作学习。

3.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后者适用于讲授式教学,并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达成共识。

二、理论依据。

(一)教育的协同原理。

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任何复杂系统内的各子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则呈现有规律的运动状态,这就是系统的协同作用。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各子系统之间同样是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通过各子系统,使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便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优化教学结构。遵从协同原理需要,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是情感沟通的过程,是心灵碰撞的过程。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欢乐友好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素质教育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代替解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首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次,互动是人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精神需要,教学中的互动其根本意义不在于使学生获得认识论意义上的对主体间性的理解,而在于让学生发现、展示和发展自我,在互动中获得个人完整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互动交往的一般心理过程是:收入语音(即将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音通过听觉神经末梢集拢并传导到听觉中枢)—理解语意(即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理解这些语音所包括的含义)—储存信息(即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心)—做出反应(即根据接受到的指令、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行应对)。这种应对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互动是展示思维的过程。提出问题,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组织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学生能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没有心理障碍的互动,自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讨论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动主义教学观。其中“互动方式”观认为,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d·约翰逊与r·约翰逊把竞争与合作看成是社交中的相互依赖。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合作优于竞争,但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陶文中同志自1996年9月以来,致力于“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者对“师生互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有详细论及课堂互动的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对象、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对象。

1.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分析选择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观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

通过对各种渠道的有关文献的研究,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路线等。

2.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生物科教学中具体实验、探索的教学组织新模式,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组织形式。

3.案例比较研究法。

在高中新课程的不同模块之间,不同的具体案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同年段不同班级、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探究有科学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理论。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5.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6.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互动方法和原则。

五、研究过程。

(一)课程研究准备阶段(2012.1.20~2012.3.28)。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2.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3.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4.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予以分析、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撰写调研报告。

6.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7.通过集体研究,确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二)课程研究实施阶段(2012.3.29~2013.5.30)。

1.邀请了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力。

2.学习了理论、进行了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

3.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了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举行了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三)课程研究总结阶段(2013.6.1----2013.6.20)。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六、研究成果。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退出往日的课堂的权威性的角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在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如下的教育观念:

1.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发展观。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学科某一方面或者综合能力上存在的优势和特长,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应用能力。

2.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观。

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关心每一名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根据学生的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树立人人均可成才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是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成才,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形成要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积极活动、主动思考,使其能力得到锻炼,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4.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而很多学生都是希望能够参与教学过程,希望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努力促进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把生物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发展彼此的合作精神。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课堂。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基本特征。

(1)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的统治地位和权威性,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愉快的学习情感。

(2)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在探究互动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3)开放并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

(4)学习效率高效的课堂。教师合理整合学习内容,有效组织学习活动,积极进行学习指导,及时组织交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3)注意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知识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控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良好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创新的快乐,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逐步形成独特的创造能力。(5)创设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为每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机会,并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模式为“教师教授---学生接受”。随着师生民主、和谐关系的确立,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并积极探讨以培养学生互动交际能力、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评价反馈”的互动教学模式。

1.教师导学。

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情景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构想,选用适当的学习材料,把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身体验和思维方式,自主地观察思考、语言实践、收集和记录与探究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让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生活体验,为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获取知识同时,丰富情感,习得方法。

3.合作探究。

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探究成果,反思自身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正确估价探究学习效果和教师点拨释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学习肯定和评价,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协作学习的氛围。

4.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生活经验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评价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课堂状况,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合作交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实破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精讲精析,务求学生理解掌握,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应用和能力的提升铺平道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评价策略。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也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造成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型的师生关系条件下,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课题研究过程的经验,我们认为在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应采用如下的策略: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和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以便寻求适当的帮助,做出适时调控。教师也能较快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学情,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

5.注意评价对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学习能力交际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完成对生物自主学习的实践;提升生物教学品质,发展学生的生物素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具有动态的、发展的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成果。

1.课题参与教师素质显著提高。

(1)课题研究教师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多数教师已放弃原来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在逐渐成为课堂学习和教学的主旋律,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愉快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其中杨宗福、黄国权、岳浩、申绪斌、方林明、张琦、王术雄等七名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了网上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并获得了合格证书。

(2)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在县、校优质课赛课、说课中有多次获奖,被评为县、校级教育科研骨干,优秀课题试验教师。

2、学生的学习品德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等优秀的学习品德逐步形成,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对比班的学习成绩差距较为明显。

七、研究影响及效果。

(一)理论成果得到推广。

课题组的《新课程理念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被学校作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课题组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学校就生物教学进行讲座辅导,听讲教师达200多人次。

(二)实践成果及其影响。

1.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积极反思传统教学行为,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带动了全校教师主动适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创新,大力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课题组成员设计的课堂教学“4122策略”被本校各年级参考运用,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全校进行辅导讲座、上示范课,有效推动了全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我校生物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高三生物成绩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2013年春季,高三生物在重庆市举行第二次考前模拟考试中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

3.实践成果也得到初步推广。

实施课题研究近一年来,课题组成员举办业务讲座近十多场,上公开课、示范课过三十多节,其中,王术雄、方林明、申华蓉、黄国权、岳浩、张琦等教师参加校、片区、县讲课比赛均取得等级奖;高级教师申绪斌201年秋季上示范课六节,全校各门学科教师听课达200多人次;高级教师杨宗福2013年春季为全校举办业务讲座五次,参与交流的教师达190多人次。

八、研究结论及分析。

历时近一年,我们通过对新课程理下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从目标、特性、原则、途径、方法要求等角度进行调查、体验、探讨、总结、归纳,初步构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且能有效落实高中生物教学“4122策略”理论体系。同时通过研究北师大版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设计了大量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且有效落生物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范例。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4122策略”即高中生物教学要“把握四个特性”、“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项原则”、“采用二种途径”。

1、课程理念的前瞻性。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生物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分析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互动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分析思考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自主的动手操作”,“互动探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共同探讨、多角度地开发思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快条件。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着眼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和沟通之重要的现实需要,更是根植于现实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公民着力。

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为。要达到此目的,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课堂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来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综旨是:生物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造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生物教学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体验学生生活,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4、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的思考方法,教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互助探讨,这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核心。

(二)“明确一个目标”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要明确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互动式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生生互动,发挥学生充分的想象力,集体互助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往往追求课堂形式的花样,气氛的热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收获。事实上,根据新课标要求,生物课堂教学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包括形象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和操作思维训练,通过选角度、举例子、打比方、设反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互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

2、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

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如果能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谈,他们就会讲得头头是道,否则就会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新的知识学生从未结触过,不敢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面对,不要怕出错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有时遇到一些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教师可将难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逐步认知事物的规律。

1、生物课内强化训练。

在生物课上进行训练。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生物学习能力,就必须在生物课内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题训练,从从口头表述到体态语言,从教师引导的集体训练到定时训练,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课外实践拓展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能力,适当的课外训练还是必要的。一是可根据学生的平时生活实际,给学生设置一些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生物知识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联系、思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一些生物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三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九、讨论与思考。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成果。但由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本身认识的局限性,课题研究还存在诸多待深入探究问题。

1、用先进教育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理论才能付诸实践。教师的素质是实验成效的关键。提高理论修养,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教学素质,创新教学实践,仍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更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但是我们教师在此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2、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管理,尤其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以便不断对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提炼、反思、总结,更好地促进深化课题的研究成效。

3、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教师主导性、情感性和同质性等特点。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师生互动观,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参与学习活动;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达到教学相长。

4、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与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仅有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一定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十、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11)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于明主编)。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实施(二)》(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3、曾俞《新课程视野下生物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

4、金绍荣《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艺术2006年09期)。

5、《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3967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