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阅读心得(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1:41:06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模板15篇)
时间:2023-11-06 11:41:06     小编:梦幻泡

学习和工作中的总结是一种积累和提升,它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首先,在写总结之前,我们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案例,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参考。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一

当然,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日本人认为死是生的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也许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中,老舍被剃了阴阳头后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结束了一生。

可是,为什么偏要无谓地让生命的沃土变成一片荒漠呢?

不错,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从小到大,一个生命倾注了多少人多少的心血,尊重生命,是对这无数关爱的尊重。

更何况,作家是人们心灵的工程师。有无数的人因为被那些充满激情和生命的文学作品所鼓励,重新踏上人生的征途。可是当他们回眸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崇拜和向往的恩人已经凋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和痛苦。福克纳曾经说过:“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人的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而丢弃了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和怜悯心,让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让妻子从此独守空房,让孩子从此无法继续感受母爱或父爱,让读者大失所望,让社会失去人才,这一切值得吗?尊重生命,更是对他人起码的爱。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二

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三

作者是史铁生,《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于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作者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

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作者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为什么会死?又要怎样去活?”

这个残疾的作家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人生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像是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对于史铁生来说,我觉得不是。因为茂盛的青春止步于截瘫,花样的年华遭到摧残,谈什么梦想,还有实现的可能吗?“身残志坚”说上去容易,要真正做到,那需要多么坚强的勇气。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剩下的事情,自然是怎样活了。

他曾经活在逃避中——地坛,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地,是在他人生出现大的挫折,心灵遭受极度痛苦,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之时,他来到了地坛,似乎这地坛就是专为等他。穿越时间的隧道,来倾听他这样一个人的心声的。在这儿,他获得了很多启示。他从地坛的苍老斑驳中读出的是一种沧桑、一种悠远的历史情怀。可以说,此时的地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迹,而是作者心灵的栖息地,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的一个精神寄托所,也是他逃避生活,逃避人生的最好的场所。

他活在地坛周围苍劲的景致与生命价值的叩问中——“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塌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栏”,是的,这些曾经是那么华美,那么精致的东西,在时间的剥蚀下,已经香消玉殒,风光不再。而那颗古老的树木,尽管默默无闻,自在生长,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的生长着,而且现在愈见苍幽;还有那些荒景野草,,尽管很不起眼,但是他们也自有自己的乐趣,在那儿茂盛的自在。这就是生命的本真状态!

记得在上初中时就学过这篇文章,那时也不怎么理解史老师,今天又再一次读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两点:母爱与生命。

小时母亲经常唠叨,总是让我们感到很是厌烦,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喽,呵呵——人经常犯的错误,等到暂时失去或永远失去时才明白过来,这也许是史老师写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个目的吧,上了大学,背井离乡,才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思念,为何母亲无微不至的爱是所有人文学者都歌颂的,确实,母爱的伟大岂止是三言两语能表达的出来的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从文章中不难体会。

当身体的残疾及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交集在一起时,我想我们确实难以体会主人公的痛楚,但母亲的爱,母亲的去世,当这一切都相继发生并且发生后,明白就接着而来了,就如我开始说的那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曾经多少人探索过这个问题?数不过来了,这个问题确实也难以说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样的姿态存在,我们都不应该轻视它的存在不是吗?这也许就是主人公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目的所在了吧。

《我与地坛》透过字里行间的温情,我们看见理性的思考,看见那无限沉静中的开阔。他的思绪从残缺的双腿上飘飞,到茫茫无际,深邃幽暗的宇宙去思考生与死的含义。

我们为什么死去?我们为什么活着?

然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看清了生死而从容的生活,灵魂终在高处自由地翱翔。

蓦然回首,是一银河的星辉灿烂。

这样的生死观,像是继承了老庄或苏子。人与生死,人与永恒。死亡,是一件深邃而又简单,需要勇气却又终将面临的事。对生的眷念,何尝不是对名利的贪念。人生,何必有那么多蝇营狗苟和对生生死死的执念?过好当下的生活,恣意洒脱,足矣。

我愿“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觅得一番月白风清处,飘飘然明月清风自在怀。

超脱了生死,也便更明白了活着的可贵。当作者拖着一双废腿依旧在尘世间游荡时,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忍。“含羞草”破土,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合欢树。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一切野花野草都在竞相发出生长的讯息。

那个在地坛里不停奔跑的人,用满心的希望办起一个小小幼儿园的两位老太太,热爱跳舞却没钱买舞裙的女孩……不同的人生或幸运或惨淡,但他们依旧坚持着生活。

母亲走了,北海的花儿开了,红的、黄的、紫的、白的,“我”和妹妹要好好活下去。

活着,会发现《悲情城市》透着生命的温情。这大概是蕴含在中华民族精神内的坚强。即使在困境之中也能发出小孩学会走路了的欣喜。是无论山上秋天的凉意,而仍能感到美的景色与幸福。

活着,会发现《活着》中即使身边的亲人逐一逝去,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看见富贵与老牛一起远离的背影时,仍能感到生活的希望。

在史铁生独自一人于那废弃的古园中放飞思绪时,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孤独对于生命的意义。

孤独是刘若英一种与自己相处的舒适状态。

孤独是周国平心中丰富的安静。

孤独是《一句顶一万句》中两个男人相对无言,相拥而泣。

孤独是马尔克斯笔下永远无法复原的春天。

孤独是杜小康在家业衰败后,远离家乡,独自面对风吹雨打的成长的必修课。

而我于孤独的体验,是清明节时,看着雨打菡萏,雨淅淅沥沥,湖面泛起阵阵涟漪。我回想着遥远的故土和更加遥远的亡灵。

这样说,孤独也是生命中的一抹温情。温情是隐藏在我们生命中不散的情愫,是最纯粹的底色等着其他情感来涂抹。而孤独是我们生命最长久的陪伴,它带给了我们宁静与思索。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往下望去,是海水深蓝;往上望去,是星空璀璨。有些人穷极一生追逐闪耀的繁星,歆羡别人的岛屿,却从未打量过自己脚下那片土地。

我不知道孤独有没有六讲,但我知道听见下雨的声音定不在喧哗之时,听见生命的拔节定不在狂欢之刻。孤独不是孤单,不是落寞。而是无论外部的喧嚣,内心总留有一块净土,修篱种菊;生命的涓流潺缓,夜阑风静縠纹平。

孤独,是在纷繁中直视我们的内心,发现自我,探索自我,与它对话,不让它干涸。

孤独,是我们在狂欢的面具下留给自己放松的空间,让生命恣意生长,处于最舒服的状态。

孤独,是我们留时间思考同处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生命意义,而不是一味的刷着朋友圈,通过几张图片,看到破碎的表象,歆羡别人的人生。

孤独,是现代人的必修课。

而阅读,大多是一种私人而孤独的体验。我们于文字之间看见另一处花开,另一个天堂,体会另一个时空的另一种生活。这并不是快速的碎片化的接收,而是细细地咀嚼,直到你把它也融进了自己的生活。

阅读,是透过星空,与另一个人对话。遍观人生,因而更明白生命的厚重,更珍惜眼前平凡的感动。

我们终究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而这些生命中的温情,如茫茫宇宙中的点点繁星闪烁,让我们的人生不再平凡,溢满清辉。

在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看过很多本书,不过每读一本书的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这本一样,给了我不一样的震撼。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四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x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很多东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贵,但有时已经晚了。对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引自《韩诗外传》),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狼且有反哺之事,何况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希望你过得好。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标甚而开始沉沦的时候,更突显出优秀文化的导向作用。教育是传播弘扬这种文化的方式,而优秀的作品就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载体。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发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纠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灵。

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做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

正是因为他很好地做到了冷静思考、坦然面对生命,才使他顽强地走了过来,而没有鲁莽地选择死亡。这些让我联想到了年初,x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鲁莽地解决了问题,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这个发生在校园,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学生身上的案件震惊了全社会,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人们不禁要问,他为何如此漠视生命?为什么不能冷静地思考,合理地处理问题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大学教育的问题了: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技能、知识培训时,尤其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锤炼与锻造,将理性与德性高度的融合,使走向社会的每一个学生懂得爱、理解爱,懂得付出,正确的面对生命和生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给予社会。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积极、进步、宽容的人文环境的基础。当然,培养这些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自认为在这些中,学校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在我国曲阜孔庙,有一处景点叫“杏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课堂或讲台。传说,孔子当年就在这里讲学,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思想主张。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说的是从学者之众,影响力之大,使后人深切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的培育,对社会生活的作用非同一般。学校教育的责任不但是要提供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更主要的是要保证社会前进的方向。

《我与地坛》就起着文化导向的作用,它赞扬伟大的母爱,号召人们思索人生,增进对社会的关怀,给人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如果文化的导向出现偏差时,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其的深重——二战期间的德国,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学者沦为纳粹思想的走卒,为纳粹的思想摇旗呐喊?所以说,在“育人”方面《我与地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学生的思想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比如,怎样看待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怎样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关系;怎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等等,这都需要教育和引导的。青年人的思维最终将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学校尤其是在大学里大学生中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坚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树立远x想,矢志报效祖国,推动我们的民族再次腾飞。在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五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国破碎面成片断。“这又是一句《我与地坛》里的话,在轻轻的、淡淡的笔墨中,它似乎轻如鸿毛,又似乎重于泰山。这一句句普通、简短的话语,好像不值得一提,可它们诉说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悲伤中透着欢乐的故事,把它们串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简单却艰难的一生。

“晚上,朋友们走了,在小台灯幽寂而又喧嚣的光线里,我开始想写点什么……”,孤独,这里有孤独,也有希望,史铁生也幻想过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和我们一样有不可完成的心愿,就像一个瘫痪了的人突然站起来,开始跑步那样荒谬。但这个心愿从来没有破灭过,史铁生用自己的著作“走路”,他的成就足以让他“飞”上蓝天,看着人间的一事、一物。

《我与地坛》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在字里行间中透着忧伤,在忧伤中有着另一种感情——欢乐。在它的指引下我们会向着梦想前行,过我们这简单而复杂的一生。

上星期,我们学习了《商鞅南门立木》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这篇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通过“南门立木,立木取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的故事。表现了他聪明,有胆识,有气魄,言而有信的高尚品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说到做到,言而有信的人。

公元前356年,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当时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不但旧贵族持反对意见,而且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面对重重困难,商鞅没有放弃,而是苦思冥想。他已经决定要进行变法,就不会轻易放弃!

这天清晨,商鞅在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面对这道令,百姓们议论纷纷,半信半疑。告示挂出后一天都没人来搬动这根大木柱。第二天,商鞅再次挂出告示:“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面对金钱的诱惑,终于有人搬动了这根大木柱。

当扛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便立即宣布:“小伙子,请上来领赏吧!”因此,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商鞅“南门立木,立木取信”一事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行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商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实际行动取得了百姓的信任,从根本上保证了变法的成功。

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聪明,言而有信的商鞅。他面对困难时没有退缩,而是苦思冥想。他为了国家富强而变法,为了建立起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而变法。我们要学习商鞅的品质,做一名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好学生。用诚信去感化更多的人,让国家变得更富强。因为少年强,则国家强!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六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百味人生!

《我与地坛》写的是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七

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的,只能按照他说的走下去。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史铁生自己也做出了选择。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释然了。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的是扼杀自己的生命。通过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要学会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的还有地坛的那一群人。看着从风华正茂的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的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的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的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八

这几天天气很晴朗,但是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总感觉天灰蒙蒙的。又读到卖货郎、长跑运动员,又感觉云中的太阳倔强地发放出光芒。这篇散文充满了生命的厚重感,让人读来沉重而又充满思考。

我觉得,既然我们选择了生,那么就要“好好儿活”,不说一定要出人头地,起码也要活得有尊严,尽量出彩。不要天天自暴自弃,那样比死还要难看!也不要对生活愤愤不平,怨天尤人,当你抱怨鞋子旧,不好看时,愤愤不平时,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脚的人,却正坚强的活着。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甘瓜苦蒂,金无足赤”,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只会让你获得越来越不好。

最后我想把《稻香中》中歌词作为结束语:“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往前走,为什么人要这么的脆弱堕落;请你打开电视看看,多少人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们是不是该知足,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九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3分)。

2.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3分)。

3.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你能分析出来吗?(4分)。

1.(3分)当我在黑暗之中呆着却不再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这陌生的感受是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经离我而去。(2分)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沉的还念之情。(1分)。

2.(3分)母亲来找我是因为她对我独自一人长时间呆在园中不放心,(1分)不想让我发现是因为她理解我不愿见人,没办法只得任我一人疯狂地呆在废园中,(1分)表达了母亲的巨大忧心、痛苦和深挚的爱。(1分)。

3.(4分)可能是我不愿意看到母亲为我献出这么多而越发显出自身的绝望;可能是因自觉卑微一无用处承受不起母亲这样的爱;也可能是年轻不懂得关心体贴痛苦的母亲,不懂得珍惜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选择了残忍的回避。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我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之情,虽然明明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但是因为潜意识里的抗拒,就觉得母亲还在。这种对母亲难以割舍的情感,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2.试题分析:那是我刚刚得病的时候,在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母亲正是知道这一点,知道我不愿见人,才让我独自呆着。可是又因为我长时间的独处而担心,才会偷偷来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将一个母亲的担心、痛苦和对儿子的深挚的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下列几种: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因此留到鉴赏部分再作详细阐述。

3.试题分析:从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这一句和下文进行分析,倔强和羞涩两个方面分析到即可。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十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当我们看完这本书时,我们可以知道,史铁生先生已经把他的今生活透了,活精彩了。这一句话,可以让我们明白史铁生先生面对人生的态度与想法,这种异于常人的冷静与从容,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位大家喝彩。史铁生先生从书的结尾处告诉我们,于我们而言,太阳也许正在落下,但在远方,那个太阳又在升起。如同人生的潮起潮落,我们并没有永恒,永恒的是这个世界。所以对于人的生与死,我们也无需纠结,因为一切,都由命运决定。

史铁生先生命途多舛,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来写作。不必描述这种痛楚,阅读他的文章便可以看到他的无奈。但在文章中没有喋喋不休地抱怨,没有灰心丧气的言语,他展现的精神如同上面这几句话,让我们充满力量,让我们懂得对世界报以宽容之心。

一个纯粹的作家,摇着轮椅,在地坛公园的倾述与感悟。史铁生先生的真实人生是如此沉重,可是在书中落下的文字,却毫不悲情。从他书中阐述出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有一种困难,是在我们最最狂妄的年龄,我们不是被梦想抛弃,不是被他人嘲笑,而是在命运的征途上,被捉弄,然后,被绊倒。最后,无论我们能不能接受,那已成的事实,就真真切切的摆在眼前。然而,我们只有鼓足走下去的勇气,就像史铁生先生鼓足自己活下去的勇气一般,努力让奇迹出现在眼前。如同他在书中说的那般:

“不能走远路,却有辽阔的心。”

当身体已枯竭,灵魂却不忘渴求时,无论是只剩残肢断臂,还是病入膏肓,这是命运,是你的福祉,也是你的罪孽。他没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所以当我们遇到艰难险阻,要知道抱怨的无用功不会让命运扭转,只有与命运对话,直面命运,我们才能思索出解决的办法。史铁生先生的人生可以说是布满苦痛的,为何能用理智且平静的语言来一一展现,我想这正是因为他和命运的多次对话,从而能让他做到哀而不伤。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十一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我与地坛》拉开了序幕。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却如此震撼我。或许这个残废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样的孤独的古园是那么偏执又平凡,但细读过文章,才会明白,这是一个已进中年的人对年少时故作悲伤的惭愧,是对这个不幸却也幸运的人生的豁然接纳。

我感触最深的是“快乐在细微处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残废的作者虽然无力看见波涛汹涌,但处在寂静的地坛,他看见了循者亘古不变的路途到来的太阳,飞的悠然自得昆虫,甚至被太阳照的金灿灿的空气。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们就静静的待在我们的身边,而我们却无暇瞧他们一眼它们有多美好。我们总在抱怨着成绩不够好,零花钱不如别人的多,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节奏怎么那么快,还有,我为什么不快乐。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学一个人沿车的线路走回了家,那次,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还有一抬头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我大概不是在车上发呆,就是和同学谈天说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

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石铁生的《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读后在感动的同时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净的阳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我与地坛》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双腿瘫痪,就在这年少轻狂之时丢失了自己的双腿,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这本书中他说过“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还有他自己也说了“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可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拒绝了死亡选择了生活。是他的母亲的爱给了他力量,点燃了他生的渴望,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他们都给了作者无数的感动。

许多人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甚至绝望,扼杀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他投身于写作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看到了史铁生,我便想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人。约翰库缇斯,他天生的残疾,但他却热爱生命,用他那清晰的头脑,很好的幽默感告诉了世界生命的坚强,告诉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还有海伦。凯勒,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识的伟人。我们不能做到他们那般的坚强,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不惧怕病魔,我们便不畏惧辛苦。我们没有他们那般的觉悟,但我们需要做我们可以却偷懒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话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不禁让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儿子买橘子,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却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这又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过其他父母舍身救儿女的经历,但我看得出,每天夜里爸爸就从睡梦中醒来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妈妈不是什么家庭主妇,她不能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经常为我找些老师,辅导我学习,她的一通又一通电话,接受长时间的辐射都是为了我。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这一点小小的细节,正常人注意不到,这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更让人感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暑假里,读大学的表哥借给我一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了感动的暑假。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很少有人知道。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铁生狠命地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的腿,对他的母亲吼:“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声说:“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做母亲的对儿子多少深情,哭出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说出了多少母亲的坚强!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秋天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那有病的儿子……“隐隐约约地,有一种痛自心底浮起。我想那个伤感的秋,已经存活在史铁生心中,植根在成长的足迹里了。我常常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念,一遍遍想起我那体弱多病的坚强的母亲,是她每日起床时的咳嗽叫醒了太阳,是她每天燃起的油灯送走了月亮……母爱是那样饱满、丰润,而又是那样的琐碎,婆婆妈妈。母爱的感觉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回味无穷。当秋日悄悄的来临时,母亲,请注意身体,女儿在心里为你祈祷,如果你感受得到,那满树的红叶就是我对您的爱和牵挂。

我与地坛读后感附加资料: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当徐斌老师发下《我与地坛》这本书时,我并不知道这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喜欢上他,仅仅因为书签上史铁生淡定的样子,两眼微眯,在洁白的书签上,静静地望着什么东西。那种目光,仿佛穿越一切,就那样直直的望着你,躲不开,逃不掉。

史铁生是北京人,是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我与地坛》讲述的是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在地坛中见到那些充满活力的人后,发出的内心感慨。作者把地坛当做了自己不愉快时发泄的地点,地坛也是史铁生思考自己前途命运最好的地方。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老师说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禁被作者母亲伟大的母爱感动了。

在《秋天的怀念》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双腿残疾后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喜怒无常,悲观厌世。作者的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她依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孩子开心,让一个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振作起来,不再颓废下去。当儿子答应她第二天去北海看菊花时,她欣喜若狂。但是几分钟过后,她却无法支撑自己患有重病的身体,旧病复发,倒在了血泊之中。她临终前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仍是担心他那双腿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读到这儿,我不忍再读下去,我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身残志坚,成就了著名作家,也演绎了精彩人生!也让我再一次懂得了母爱所激发的创造活力。

我与地坛——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扶轮问路,那么好手好脚的人,你们可曾向前方迈出过脚步?

不是想说他对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说他对死有多么透彻的眺望,更不是想说他对命运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挣扎,那些语句太泛、太虚,对每一个曾被上帝无情摆弄的人都适用。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达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鸦片。

我并不认为他是多么坚不可摧的“钢铁人物”,你以为谁都是保尔柯察金?现实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总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结疤了,又复痛,复流血,复结疤,只要这血还是温的,还能流动,那么便不必在意它会痛,会流出,这样孤勇,直至最后平静接受它的冰冷与枯竭。

正是由于这“写”,这比言语更为私密,更为透彻,更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这生,在死的对立面上,永远存在。永远无力,但永远坚韧。

人老了,多靠回忆活着。可是还是一种情况.像他这样的情况,因着回忆随时有无可延续的悲哀,才需要这样提前透支回忆,透支情感,透支热情,若无足够幸运,幸运得不被亲友遗弃、淡忘,那么必将是春水东流的万劫不复。

那前方,便是路远山高,人亡马遥的“零度”。

他的勇气,是不畏惧这“回”,是迎向这“回”,拥抱这“回”。

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十二

史铁生在二十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简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

母亲已在这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希望的种子,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漂亮却智障的小姑娘……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人生是如此复杂而又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逐渐变得稳重,深情。于是作者坚强地走了过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会友爱,学会负责,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以及对大自然的敬重。文中充满了对生命之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探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十三

以前总想着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来看看,却因时间关系而没有去买回来品尝,趁这个比暑假还长的寒假,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书,随机的一页,便令一句话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这方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是什么,能够历经四百多年,在等待一个人,而这个人,是作者,史铁生。

我开始怀着好奇与忐忑认真读这本书,熟悉陌生交织的作者和作品。史铁生,一个21岁就双腿瘫痪,又患上尿毒症的这样一个被上帝和生活摧残殆尽的废人,居然能够坚强的活下去,且终铸造了这本书。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让史铁生从悲观漠然的态度到赞叹生命及感恩上帝的呢?记得儿时上过一篇课文,讲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母亲照顾他到母亲去世的故事,那时,史铁生可是脾气暴怒无常。

记得他“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也许,作者他的行为,就像一个残缺不全的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的优、全。

而在他想崩溃,失魂落魄时,他母亲已离他而去时,他则想起了地坛,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坛虽荒芜,却没有衰败,仍旧充斥着生机与活力,仍然是生命的代表,就像作者自己一样,作者何尝不是一个虽表面无葱郁,荒芜却内心仍旧有着对生命渴望的生机。

他母亲说,也好给他个僻静的地方自己舔舐伤口,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

开始时,我想,地坛与我有什么关系,为何还牵进了他的母亲,这三者中的关系一开始完全是朦胧的,直到看完,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是地坛,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与地坛教他对待生命,要好好活着,是亲情,是地坛,给了他对生命的感悟,是他母亲再一次给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气。

也许是那北海的花,也许是那暗夜长灯下悠长的笛声,也许是儿时的玩伴,也许是那教堂左楼之上的钟声,让作者领悟生命,感恩生命。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十四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题记。

在高中高一课文中《我与地坛》是自读课文,老师只说要自己看几遍,而我也只是为了应付任务囤囵吞枣一目十行而过。看完后觉得没意思,题目与文章表达不一样,也找不出表达宗旨,索性放置一边不予理之,慢慢地也就淡忘了。后来,一直到了高三,最后一个学期,语文老师总强调素材作文高分源于课本特别是高中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这些。老师的一席话使我恍惚,史铁生?我与地坛?熟悉陌生交织的作者和作品,带着还来得急的心情翻出高一课本,怀着好奇与忐忑认真再读。

不知是因为年龄的增长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作文高分,当我认真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复。该怎么说呢,在课文备注里写着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精神接近崩溃,于是就和离家咫尺的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坛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母亲,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一个残缺的人,最不能忍受的`或许就是别人对他伤口撒盐。史铁生也一样,看到时间就像看到自己的背影,看到蚂蚁在爬感觉自己就像个废人连蚂蚁都不如。第一时间我与地坛我分不清是怎样,也不明白地坛和母亲有说没关系?后来渐渐的明白了,是什么让史铁生从悲观漠然的态度到赞叹生命呢?对,是地坛,是大地的母亲。对待生命生要好好着,死要安安静静的。史铁生给我们的是生命的洗礼,灵魂造就。

在史铁生认为,地坛虽荒芜却没有衰败,就像他自己一样。他母亲说,也好给他个僻静的地方自己舔舐伤口,思索自己的命运,思索人生的价值。或许是亲情又一次给了他对生命的感悟,是他母亲再一次给了他生要好好的勇气。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说实在我看到这心在隐隐作痛,各种原因特殊环境让他把生命看透,而留给我们的更多是鼓舞心灵的良剂。生命是什么,为自己而活。在不经意间我看到一则新闻是说深圳中学一同学看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心灵受到震撼走出了车祸的阴影,是啊,我们该感谢更该铭记史铁生的精神和力量,不仅影响了整个文学作坛还填补了每一个创伤的心灵继而又充实了每个生命。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在荒芜的地坛思索,并怀念着母亲的种.种看到我独自一人的黯然伤神母亲悄悄落泪轻轻离开的背影。这就是我与地坛,血泪交织,感悟生命。

放飞梦想,感悟生命。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篇十五

这是语文张老师老师推荐给孩子们的阅读书目,我也跟着也读,正好补补课,从微信读书上利用零碎时间读完。这本书是作者史铁生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墙下短记》、《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好运设计》、《记忆与印象1、2》、《想念地坛》、《扶轮问路》12篇文章。内容上主要记录了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对母亲的愧疚与思念、自己的病痛与挣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对朋友的感恩。虽有伤痛,却没有令人悲伤的情绪,是抚平心境后的娓娓道来。文字上平易优雅。读这本书给我触动很多,主要从四个方面说说吧:

书中有对母亲的愧疚,自己因为病痛陷入绝望,脾气不好,不愿意与母亲交流,没有顾及母亲因为自己的病痛而受到的煎熬。书中多次写到母亲到地坛来寻找自己,但作者却默不作声,任由母亲在园里焦灼而急迫地来回找。书中写道:“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匆忙又急迫。”“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书中有作者的伤痛,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作者叙述了在北京友谊医院一年多的治疗期间自己的病疼与挣扎,他写道:“上帝如果你不收回我去,就把能走路的腿也给我留下。”“定案之日,我像个冤判的屈鬼那样疯狂地作乱,挣扎着站起来,心想干吗不能跑一回给那个没良心的上帝瞧瞧?”最后作者明白:“确实,你干不过上帝”。在医生王主任“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的激励下,作者“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二十一岁过去了,作者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从此开始了他的轮椅生涯。通过这些文字的阅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那无比绝望的心情,但他也在时时的思索,寻求生活的兴致和价值。文章叙述中一直是一种明朗的情绪充盈期间,有对大家对他帮助的感恩,有对生死的叩问。我想那是抚平心境后所体现出的作者的通达,让人感慨而不伤怀。

书中有童年的快乐与烦恼,那饱满的充满张力的童年,让人边读边感叹那些快乐,那些调皮,还有一点点人的本性。作者在怀念奶奶的《老海棠树》中写道“小时候我常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读到这几句,我觉得这小孩可真皮呀!读那幼儿园的经历,感叹人性不善的一面的显露,恃强凌弱在那小孩子间表现的让人恐惧。一些不厚道感觉是骨子里的。

在书中可以感受到文字表达的空灵优美,比如“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读到这样的文字,心也跟着活了起来,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洒满晨光的田间地头,满眼葱茏,轻松、快乐。

我想好书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的思考,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我与地坛》这本书平易的文字,浓浓的真情,细腻的表达,经历艰难痛苦却有着打心眼里的宽厚,感受作者的达观,汲取作者馈赠的精神力量,强大我们的内心,向着美好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240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