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2:34:21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专业19篇)
时间:2023-11-06 12:34:21     小编:灵魂曲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写一篇完美的总结可以采用先整体后细节的方法,以及积极、客观的态度。总结是映照个人成长的镜子,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废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类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也是代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2、教材处理

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从而了解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重点难点的突破:充分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通过地图、资料、视频等多种辅助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启发式讲述法、引导交流合作等。

自学读图、探究、讨论。

为了体现教学的创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在课前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开课后用问题导入,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界奥运会将在哪里举行?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学习的轨道上,开始了北京之旅。

在出示课题时,为了渲染气氛,我同时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插花的视频,让学生对北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环节: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在学生汇报时,用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并强调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还穿插一些视频和音乐,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同时这一活动又检查了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在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时,我出示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的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再选择他们熟悉的一处作以简单的介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强调有哪些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提出故宫面临的压力,让学生出谋划策。

在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我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环节: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运用分析北京的方法分析描述家乡哈尔滨的位置、职能、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在学生汇报时穿插京哈铁路火车提速的新闻,从而说明城市交通的发展,进而将写一篇以《我的家乡——哈尔滨》为主题的短文作为课后作业。

第四环节: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让学生说说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为奥运会和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做点什么?最后在奥运会会歌声中,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全课。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三

2.说出北京的主要地形,地势高低,判断依据是什么?主要河流及流向?

3.读北京的气候类型图,判断它是什么气候?属于哪个温度带?特点是什么?

4.评价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引领学生充分利用手中材料,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5、了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发达的现代化进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对北京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祖国的首都——北京。

课前播放视频mv《北京欢迎你》。

北京是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和热切向往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去聆听祖**亲的心跳。

认读目标: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活动】北京城市符号。

首都北京符号;。

古城北京符号;。

现代北京符号。

【讲授】优越的自然条件。

探究活动一:地理位置。

读下面两幅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从纬度位置来看,北京(40°n)属于暖温带;从海陆位置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北两面分别紧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东南方向面朝渤海;从行政区划来看,北京周围被河北与天津环绕。

(承转)那么,这种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

【活动】位置与气候。

读“影响北京的冬、夏季风风向简图”、“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等图,探究以下问题。

1.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总结北京的气候特点。

北京背靠群山,山脉可以阻挡冬季风的侵袭,使冬季不致过分严寒;面朝大海,能够接受夏季风的滋润,使气候不致过于干燥。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

【活动】地形与河流。

结合地图,分析北京在地形、地势与河流方面有哪些优势?

从地形、地市、河流等方面,讨论北京的地理环境。

简单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的纬度位置优越,地处暖温带,位于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交通位置优越,对外交通方便。

【讲授】城市职能。

观察下列三组图片,讨论它们分别体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职能?

北京的城市职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法学习地理的习惯和能力。

小结: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肩负着对全国进行行政管理的职责。

阶段小结:北京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发达,这里有包括北大、清华等全国顶级大学在内的上百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社科院等各类科研机构,有全国藏书最多的国家图书馆,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很多著名的国家级博物馆、展览馆……因此,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阶段小结:北京有众多的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等,多次成功承办大型国际会议,是中国与世界联系与交流的中心。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四

一、选择题。

1、我国最东端、最北端所在省区是()。

a、黑龙江b、内蒙古、黑龙江c、黑龙江、辽宁d、新疆、黑龙江。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

a、蒙古b、朝鲜c、越南d、日本。

3、下列省区与简称、人民政府驻地的.连线,正确的是()。

a、广西—桂—桂林b、福建—闽—厦门。

c、青海—甘—兰州d、贵州—黔—贵阳。

4、下列各组国家中,与我国云南省相邻的一组是()。

a、蒙古、俄罗斯b、越南、老挝c、尼泊尔、锡金d、阿富汗、巴基斯坦。

5、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a、湖北、湖南b、西藏、台湾c、山西、吉林d、四川、云南。

6、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a、维吾尔族b、壮族c、蒙古族d、藏族。

7、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线是()。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秦岭—淮河。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五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一):图片引入、导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六

《中国地形》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由于地形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本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获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况,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形》中的媒体展示中的中国地形及中国地形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形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欣赏更是生动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效果,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示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征2、山脉纵横交错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四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首先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我给学生展示flah动画〈古诗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虞美人》,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大江,大河会向东流?引出对中国地势特征的学习。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中国地形概况图、中国三梯阶梯示意图、中国地势剖面图,让学自主观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会对我国的河流、气候与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后,出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山脉纵横交错

在教学活动中,我给学生展示幻灯片:中国主要山脉图,分析各种走向的山脉,将其归纳为三横、三竖、三撇、两捺、一弧形。之后,我及时展示远教资源中的.拓展训练: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一、“你能写出这些主要山脉的名称吗?试试看,你能行的!”二、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学习中国地形,重要的是掌握山脉的分布。读图2—2和2—9,请填出下列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3、中国名山

我给学生展示中华五岳、天山、昆仑山、雪峰山等十多幅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展示课前收集的名山大川图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自豪感。

本节课我的板书主要体现目标教学模式,做到本课的知识脉络简明扼要,精炼概括。直观醒目,图文并茂。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七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

图2为北京奥运圣火在境外某城市传递路线略图,读图完成5~6题。

5.依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是。

a.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b.法国的巴黎。

c.印度的新德里。

d.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

6.该城市的居民。

a.以白种人为主。

b.以黄种人为主。

c.以黑种人为主。

d.以混血人为主。

总结: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中央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是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中心和管理中心。

对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知识,我们做了下面的知识讲解。

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特别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

北美洲为10%;南美洲为17%;大洋洲为14%;非洲为27%。

以上对世界人口的增长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哦。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铁煤石油的分布。

下面是对铁煤石油的分布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知识。

铁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铁、煤、石油的分布情况如下:

(1)世界上的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马西、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这七个国家的铁的储量约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国中,煤储量居世界前列。

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

(3)世界上石油资源的分布很集中,中东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一半还多。主要输往日本、欧洲和北美洲等地。

通过上面对铁煤石油的分布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哦。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关于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讲解内容。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世界有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主要在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通过上面对大自然的总调度室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中考地理的知识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

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上面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好好学习的吧。

关于土地资源的知识点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讲解的内容。

土地资源。

土地的利用类型:

土地的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

温带湿润的平原地的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适宜发展农业,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冷湿的亚寒带地区和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保留了大片的针叶林和雨林。热带和温带半干旱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世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区。

以上对土地资源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八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流湖泊众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商务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征等。本课既是对前面“地形地势”“气候”的拓展和延伸,也为下面学习“长江”“黄河”打好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后,能对我国河流分布及其特征有所了解,培养热爱自然的理念。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对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不适合自主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分布及其水文特征。

【难点】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并请学生说一说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有什么特征?学生读图后师生总结: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并请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学生读图后回答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接下来我会继续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到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我会在此提醒学生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找寻答案的过程,提升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养成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水文特征。首先我会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学生阅读地图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谈论,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理解这一难点。

3、湖泊。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其中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设计意图】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对家乡的认识。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九

1、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职能,了解各种现代化交通枢纽。

2、了解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成就。

3、了解北京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理解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北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教学难点:北京发展和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北京的国际活动视频资料。

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这里还是国际交往的中心,我们今天了解一下北京的其它方面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展示北京与世界部分城市的国际航线。

学生活动:找出从北京出发到达哪几个大洲和城市,理解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意义。

讲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和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交往的窗口的就是首都国际机场。

学生活动:阅读26页材料,了解国际机场。

过渡:不仅是首都国际机场,北京的城市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展示北京城区道路网图和西客站等图片。

讲述:北京的城市发展主要包括交通发展,建筑特色和配套设施建设,交通方面主要是各种路组成的交通网络和西客站和首都机场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在建筑特色上,兼顾传统和现代建筑的结合。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使北京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展示北京的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和沙尘暴等图片和视频。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27页,找出北京主要问题。分组讨论如何解决交通拥挤和保护传统建筑。

总结讲述:北京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如人口激增,沙尘暴天气增加,水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也是任何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慢慢解决。

过渡:北京的发展方向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为此做了很多工作。

展示中央商务区和中关村科技园的图片。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观看视频资料,找出北京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功能区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理解北京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讲述:北京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大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重点功能区的兴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建设人与环境和谐的城市。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0页,了解北京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和各种准备工作。了解了北京的发展目标好规划,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美国》,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的第九章第一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并明确它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根据新课标对学生认识水平的要求确定:美国的位置和种族构成情况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还没形成,如何让他们正确对待种族歧视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成为了本课难点。

对教材我是这样处理的,教材精选了极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内容:移民国家,农业地区专业化,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资源消耗大国。第一课时主要安排移民国家内容的学习。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学生有所涉猎,但不深,面也不广。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呢?在教学中,采用课前小组合作准备,课堂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的学习。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展示的舞台,突破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运用多媒体课件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三、拓展延伸感受不同制度的优劣。

课后收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政策资料,比较中美两国人权状况。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一地理说课稿美国,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让“土地奉献”的产业、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畜牧业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的五个部门。

2、通过了解农业发展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并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精心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及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竞赛法和情境激趣法。

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情境激趣法: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自然就是活着的教材,将地理问题生活化,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2、学会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3、学会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猜谜语吗?猜谜语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生活,更能增长我们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次猜谜语的快乐!

谜头23456789谜底(缺衣少食)谜头12345678910(风衣足食)谜底

教师启迪学生认识“衣”和“食”都是农业生产的对象,进而导入农业的学习。

设计意图:

从谜语中提炼地理有关的知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感知我国农业的现实性,进而导入新课。

(二)竞赛斗智抢答竞赛题目:

判断:以下农业产品属于广义农业的哪一种?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由竞赛形式呈现,旨在化枯燥为生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为了高效。为新知识学习打基础。

(三)情境设计,问题探究,认识我国农业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情境:假设你父母每天只能拿出5元钱,作为子女的零用钱。

如果你有5兄妹,每人能分多少?如果就只有你一个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知地理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也知道我们要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图解图练,记忆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具体环节:

1、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2、竞赛记图: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来

3、填图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地图的功能,讲练结合,识图比赛旨在唤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更高的记忆效果。

(五)知识技能运用

a、探究我国农业取得成就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具体环节:

1、出示我国农业的成就图

2、看到这些成果有什么样的感想?

3、你想过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吗?

4、取得发展的同时会不会存在一些问题呢?比如:

5、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b、探究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具体环节:

1、展示米饭图面食图小麦、水稻分布图

2、米饭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3、面食的原料是什么?种在什么耕地类型中?

4、旱地水田的分布是?

5、为什么会是北麦南稻呢?

c、探究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地形水源土壤社会条件交通市场机械化等方面分析设计意图:通过三个知识点学习之后,使学生增加自豪感、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及分析能力,这部分内容尽可能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通过探究、总结,利于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六)归纳小结:今天我们高谈阔论了一番,你快乐吗?你有收获吗?那么请你谈谈。设计意图:巩固强化,了解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教学对策。

(七)回顾反馈:回顾旧知识,强化记忆。

(八)作业:6道选择题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三

《中国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该单元以“中国的河流”为主题展开。着重讲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

《中国的河流》旨在介绍我国河流的概况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为引线,着重介绍了长江、黄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达了中国地大物博,意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掌握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中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长江和黄河的概况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长江和黄河的资源现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知道中国是多山多河的国家,长江长度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由于长江和黄河的重要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长江的开发利用和黄河的治理。

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长江和黄河的识记内容。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尝试法。尝试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在各组相互的讨论中,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在知识的总结方面,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来,配合教师的点拨,识记口诀和教具、挂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学案第二课时滚滚长江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长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够说出长江的干流和支流。3.知道长江开发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

4.通过学习长江了解我国的地大物博,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重点与难点:长江的源流概况、各河段特征和水能开发利用现状。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四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能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部分加以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提问学生对日本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简单回答之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是因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能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形象,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的教学方法。

1.首先,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

(2)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濒临的海洋,学生可能说不全所濒临的海洋,而是随意说几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之后师生一起总结日本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设计意图】以上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读图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日本的四大岛;(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并适当点拨。

【教师总结】(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的海岸线曲折,有利于发展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传视频,3月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视频;展示图7.7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及图7.8传统民居;图7.9防震演习。思考: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因为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

(3)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

应对地震,日本除过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在传统民居上,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装固定装置等。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通过在视频中,在图片中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七字诗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能够很流利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比逐条记忆更有趣,体现了乐学的教育理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节课进行关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辩论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七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

[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

[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

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

[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读图提示]

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日本》。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日本”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共包括三个部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兼容的文化。“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内容,是对七年级上册“板块构造学”的一个具体案例的诠释,是学生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有关,对今后学习相关的内容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但是,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在学生表现的同时,引导思考,培养学生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能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且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能够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这节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部分加以说明。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在课件中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提问学生对日本的了解,通过学生的简单回答之后,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是因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能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部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更加形象,进而也能自然地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地图法的教学方法。

1.首先,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

(2)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之后,让学生回答所找到的濒临的海洋,学生可能说不全所濒临的海洋,而是随意说几个,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濒临的海洋: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之后师生一起总结日本属于亚洲,位于亚洲东部以及日本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设计意图】以上的地图法可以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小组合作,读图7.2日本的地形,探究下列问题:(1)找出日本的四大岛;(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3)在图上指出重要的城市名称,并分析城市分布在沿海的原因。在学生讨论时,我会巡视并适当点拨。

【教师总结】(1)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组成;。

(2)日本的海岸线曲折,有利于发展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3)日本大部分地形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因此许多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平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交流、总结的能力。

3.播放日本富士山的宣传视频,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及引发的海啸视频;展示图7.7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及图7.8传统民居;图7.9防震演习。思考: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呢?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2)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3)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应该向日本学习什么?

【学生活动】(1)因为日本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2)日本注重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

(3)建立防灾教育中心;定期举行防震演习。

应对地震,日本除过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训练,在传统民居上,采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系统等;我们还可以在家中的家具安装固定装置等。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的安排,是通过在视频中,在图片中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七字诗的形式巩固本节课知识要点:

亚东太西北东半,四大岛屿海洋圈,

海岸曲折多港湾,七大城市在海边,

地形多山少平原,火山地震板块部。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能够很流利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比逐条记忆更有趣,体现了乐学的教育理念。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火山的利弊,下节课进行关于火山利弊的小型辩论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北京说课稿篇十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师生总结: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师生小结。

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季风活动不稳定,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转承:印度的农业。

1.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人口众多,使得印度在20世纪上半叶粮食生产不能自给自足,每年进口大量的粮食。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粮食生产由不能自足到自给有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粮食生产有这么大变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板书)。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启发式提问,安排了如下一系列小组讨论活动。

1.读资料“绿色革命”,说说它有什么意义?它对我们的家乡农业生产有什么启发?

2.通过对比印度水稻和小麦分布图与地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说水稻和小麦分布与地形、降水量有什么关系?(通过展示师生共同总结。)。

3.接着通过讨论棉花、黄麻、茶叶的分布与地形、降水量的关系。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组,请每一组同学讨论一种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降水的关系。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结果。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面食。北方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东部和南方沿海地区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两类,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点就是糊状菜居多,而且还加以各种色素,因此常有黄的汤,绿的糊,红的泥。如果没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是很难习惯的。此外,无论在家庭还是餐馆,印度人认为生水是最好的饮料(建议最好煮沸),餐桌上总会有一杯凉水。

课堂总结。

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压力大,经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是样样都落后的,大力发展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高科技产品的国际市场,是发展中国家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最佳途径。请大家预习“发展中的工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408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