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15:05:06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模板14篇)
时间:2023-11-06 15:05:06     小编:翰墨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教案应该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提升目标。教案的编写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会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及纸片。

学生准备:

纸片及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冲突。

1.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谈话:同学们,两个小朋友为春游了一些东西,想请你们来帮他们分一分。(课件出示4个苹果,两个小朋友)。

(1)提问:如果把4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才公平合理?(指名反馈)(2个.同时课件出示:每人分2个。)。

(2)如果只有2瓶水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瓶呢?(课件出示:每人分1瓶。)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什么?(板书:平均分)。

揭示课题:其实,象1/2这样的数就是分数。((若生说出1/2,则直接揭示课题;若生不能说,师则介绍说:一半可以用这样“1/2”的数表示,象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2.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一半正好是披萨中的一份,这一份我们就说它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师边说边指月饼图)谁会读?还有谁会读?咱们一起读。(师板二分之一)。

提问:左边一份是这个披萨的1/2,右边一份呢?(也是1/2)。

小结:也就是说,把一个披萨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披萨的1/2。

(2)现在你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披萨的1/2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能得到什么的1/2呢?(示西瓜、桃子、蛋糕、绳子分一分)。

(3)1/2怎么写呢?请孩子们认真观察。

伸出食指跟老师写一遍: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表示其中的份数。再来一遍:1/2。

二、活动――建构。

(一)操作感悟。

1.折长方形的1/2。

(1)认识了月饼的1/2,(师出示长方形纸片)那这个长方形的1/2又该怎样表示呢?请看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2用斜线涂上颜色,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学生操作、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涂好的同学想想你是怎么得到长方形的1/2,哪些同学已经完成,坐好给老师看一下。

(2)汇报:你是怎么折的?哪部分是长方形的1/2?谁来介绍。

学生汇报:(ppt示)。

都能用1/2表示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

2.判断1/2。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

提问:2号和4号和5号同不也是分成2份吗?为什么不是1/2?

小结: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首先要看它是不是被平均分的。总结过渡:从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一个披萨、一个桃子,一个长方形,还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1.提问:学得真不错这是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板书:1/3、1/4、1/6、1/8??)。

2.折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几分之一。

师:想不想用刚才的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来表示你喜欢的几分之一?请看要求:用这些纸先折一折,然后也用斜线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并在上面标出几分之一。

交流:折好的同学互相说说,用“我把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分之一。”

3.汇报梳理:

(1)展示一个表示1/4的作品。

请学生汇报。

师:刚才这个同学涂出了?形的1/4,有谁表示出了其它图形的1/4,请举起来。(将每种图形各收一张,师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4吗?然后依次贴出)。

(2)提问:为什么图形不一样,图中的涂色部分却都能用1/4来表示呢?(生说:因为都是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1份。)。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3)用圆表示分数的请举起来。师收取部分作品展示。同时,师依次问:这是几分之一?(边反馈,边板书)现在比较它们涂色的部分,你能说一说1/2和1/4谁大吗?(1/2)1/2表示一大块,1/4表示一小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运用同样大小的圆能不能比较分数的大小。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圆,想象一下,你觉得1/8要比1/2和1/4怎么样?(小)如果还是这个圆形,继续平均分下去,可能会出现几分之一?(生自由说)。

小结:也就是说平均分成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一份就会越来越(小)。

(4)提问:同样大小的圆形能比较大小,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能比较大小吗?(能)其实老师给每个四人组的同学准备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谁表示的分数大,谁表示的分数小呢?和同组的人比一比,说一说。

(2)比大小。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和分数交上了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位朋友有多少了解?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多,想不想再到生活中去找找分数。

四、应用知识――拓展能力。

1.展示法国国旗,奥运五环,巧克力。

提问: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这些图案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2猜一猜。

3数学小博士。

4找找广告中出现的几分之一.

结束语:同学们,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

板书:

3(三)课堂练习:(1)93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二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91—93页)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会借助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数学活动,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认识几分之一。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小圆形纸片、大圆形纸片若干张,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学具。

二、探索研究几分之一

1、说一说

说一说大圆片是怎么分的?介绍分数的读法、写法。

2、折一折

(2)学生汇报交流

3、想一想

(2)学生汇报交流(3)练一练

4、试一试

5、做一做

6、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的分数。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课件出示情景图,观察、猜测,学生汇报交流。

2、课件出示表示1/2、1/3、1/6的圆片,比较大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

四、巩固提高

说出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与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明确面积的概念。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树叶,手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教师里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学生边观察,边交流。(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物体的面。)。

二、认识面积。

1.师提出:指出你的数学课本的封面和铅笔盒盖的表面,说出哪个大些,哪个小些。

2.学生认一认、摸一摸哪是课本的封面,哪是铅笔盒的表面,再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3.师:剪下附页中的两个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大?

4.学生独立操作,剪下来,比一比,再交流个性化的比较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直观看到黄色的纸片比蓝色纸片大。

5.师提出大头蛙的问题: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什么比较大?

6.学生讨论,交流。对于黄色长方形比蓝色的大,是指黄色长方形的面积比蓝色长方形的面积大这一解释,学生如果说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

(设计意图:认识面积的含义)。

三、比一比。

1.出示第83页第(1)题:学生分别比较两组物品表面的大小。

2.第(2)题:

a: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能用眼睛直观看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b:同桌想办法进行比较。

c:交流比较的方法。

d:师提出: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e: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感知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比较简单)。

四、练一练。

1.第一题:下面三个图形,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哪个最小?此题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本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第二题: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此题是稍复杂的借助方格对图形大小进行比较的练习,重点是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四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借助实物或图形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乐于探索,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

会读会写分数以及正确运用分数

难点

学生理解“几分之一”内涵

1.导入新课

(2)如果只有2个月饼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个呢?(每人分1个。)

(3)如果只有1个月饼也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该分多少?(一半)

一半该怎样表示?能不能用一个符号或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呢?谁知道?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讲授新课

小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4。

小结: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它的几分之一。

3.巩固练习

4.课堂小结

这节课咱们初步认识了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5.布置作业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五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体验小组合作、成功学习的愉悦。

深入理解平均分,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掌握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片(学生用)。

一、创设情境,课前三分钟,导入新课。

1、数字,猜一猜他表示什么?一个数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才有意义,比如我们班有47名同学。

2、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3、在前一段学习中研究了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谁能提出两道生活中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动笔解答。

4、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老师也有几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助解答。

5、老师这有4个苹果,要分给咱班每天干活最多的陈思齐和徐鹏程同学,谁会分?分的好吗?好在哪?(平均分)。

8、好,让我用刀把它切开。那么他们每人得到了多少呢?(一半,板书)。

10、有,他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

1、刚才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我们就可以用1/2这样的分数来表示。(现电脑出示,再黑板演示写法,再读一读)。

2、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这个1/2是怎样来的?(强调“平均分”和“是谁的”)。

3、介绍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4、现在我想把这个月饼平均分给四个人,该怎么办呢?

5、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4.

7、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数能用分数表示吗?

8、注意,只有平均分才有分数!

三、折分数。

1、让我们自己动手折一折分数。

2、先拿圆形纸,你能折出他的1/2吗?哪一部分能用1/2表示那,请你写在上面。(两面都可以)。

3、如果我想要他的1/4呢?

4、拿出正方形纸,折出他的1/4.哪一部分能用1/4表示标出。

5、长方形纸,随意。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关于1/2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全班交流、质疑。

5、选择其中表示1/2的图进行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1、创设情境,请学生分别拿出三盒水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这里有三盒水笔,你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步板书)

(三)巩固延伸,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换一换、减一减)

师与学生共同小结: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3、估一估:一个整体的2/3是,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七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教学例2。

(出示24支铅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每6支装一盒(教师可以示范装一盒),

可以装几盒?教师板书:246。

教师:你能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动手分一分吗?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4。

教师:观察分的结果,是平均分吗?你认为可以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吗?请试着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把24支铅笔平均分,每6支分一盒,分成4盒。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上分法,除法算式正确的自评为三星级,自评表上画3颗五星;说出2种分法的为二星级;说出1种分法的为一星级。

(4)看算式圈一圈,说一说。

(课堂活动第3题)引导学生说出:8是平均分的要求,可以表示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表示每8个分成1份。

(5)看算式编故事。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想不想自己编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用18÷3=6编一个平均分的故事,看谁编的故事最精彩。编好故事后,先在小组内讲,再推荐一个同学到讲台上讲,其余同学进行评价,根据表现分别评为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

四、课堂小节,自我反思。

教师: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八

我们来写一写。

谁来读出这个分数,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几含义,1/2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如果这样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

练习:图中涂色部分能不能用 1/2 表示。为什么?

总结:只有平均分才能保证分的公平公正,才能得到分数。

课件,每人得到的1/2块月饼,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所以我们在描述时,必须要说清是谁的二分之一。

是不是只有分月饼能得到二分之一,还有什么办法得到二分之一。

3、折纸活动

任意拿出一张图形,先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2。

明明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1/2?

总结:一个月饼,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只要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

(二)发现分数

请用正方形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p62—6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课件,两个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预设体会: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抽象出几何角。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师边看边指导)。

5、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6、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喜欢)老师也很喜欢画画。瞧老师能很快地画出我的左手手掌来。

(师用笔很快地顺着自己手掌画出图形来)。

(学生动手画)。

2、师:把一名学生画的贴在黑板上(自已手掌图形的旁边)。

3、师:这两个平面图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大一小)。

4、师:对,这两个平面图形一大一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就可以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第2个图形的面积小。

1、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好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平面图形。比如说我们数学书的`封面就是一个平面图形,大家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啊?(长方形)那么这个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大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师:大家再来看一看你们课桌的表面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

(也是一个长方形)。

那么课桌表面的大小可以称为什么?

你这下再用手摸一摸课桌的表现,看看有什么感受?

(学生摸课桌面)。

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

3、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例说一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三、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黑板上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偏小)、梯形(偏大)的纸片,它们的面积在哪里?

(先指出,再贴在黑板上)。

师:老师要请三名同学上黑板给这三个图形涂色,注意每一名同学只能任意选一个图形涂色。涂色要均匀,涂的最快的哪名同学老师有奖品奖励给他。

(学生涂色)。

2、师问涂色涂得最快的那名学生:拿到奖品高兴吗?(高兴)。

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图形涂色吗?

师问涂色涂得最慢的那名学生:你对自己涂的最慢有什么话要说?

3、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主要是靠什么来比较的?

(靠眼睛看)。

我们把靠眼睁看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板书:观察法)。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展示验证)。

从这个小游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巩固练习。

1、“想相做做”第2题。

2、“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做。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十一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一分好吗?

现在有四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两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公平?每人分多少?

像这样,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分法?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一块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呢?每人得到多少呢?

一半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那么,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分数。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十二

1、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只是较为抽象。无论从其意义以及读写法都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学好本单元内容才能为今后继续学习分数等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的。

2、“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几分之一即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数,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简单应用等几部分。教学内容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地对几分之一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不同形状、大小的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中秋节到了,妈妈打算把买来的月饼与邻居张奶奶一家共同分享。课件出示:

1、把4块凤梨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2、把2块蛋黄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3、把1块豆沙月饼平均分给2家人,每家分得几块?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2)教师提问:另一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3)学生交流。

动手操作:任意拿出一张纸,折出它的。

学生汇报:把得到的贴在黑板上。

(4)教师提问: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它的?

教师出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

学生汇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三分之一,写作。

学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表示的意义。

教师明确: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在图上标出,并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得到的。

分组汇报,并把学生得到的贴到黑板上。

教师提问:(1)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是正方形的呢?

(2)你能说这个表示的意义吗?

教师明确:要想得到谁的几分之一,就必须把谁平均分,同时得到的分数就是对谁而说的。

老师提问:你能再任意说一个分数吗?你们所说的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老师边明确边板书: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作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作分母。

1……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4、比一比。

出示教材第91页的例3.

小组讨论:观察这两组分数,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生3:我知道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

生4: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

三、课堂作业。

1、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数。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十三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都准备圆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动态演示关于主题图内容多媒体课件,接着出示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

1.把这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块?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板书:1。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也可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1/2。

1.多媒体课件演示例1分月饼的情境图。指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1/2。

3.学生活动:用图片折出它的1/2,并写上1/2。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1/2?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二)认识1/4。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图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电脑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分之一。

(3)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教学例2。

(1)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1/4?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3)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3.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例1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电脑课件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闪现,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和课件篇十四

角的初步认识沙区某小学罗衍艳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p43页―44页上的内容学情简况及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平面图形,是由整体图形细化出来的初步的基本图形,角是组成正方形式、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本图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让学生看、找、画、折摆等形式,知道角的组成和画法。教学过程中,用情景引入,创设生动的小白兔的家,帮小白兔找一找它的家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一下子就觉得感兴趣,仔细观察,回答,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1.找角,通过看红领巾、钟面、折扇等实物图形找角,再让学生找身边的角与自己身体上的角。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找角的情况,相互指出身体上的角,学生兴致更高。2.折角,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体验数学知识,摸摸自己的角,对角的形状有直观的感知,并获得成功的体验。3.认识图形,抽象图形从直观到抽象,学生更容易接受掌握,认识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辨别角。4.画角,有了直观的认识,折角的感受,抽象的认知,学生画角虽难,但也是势如破竹,自己试画角,调动大脑,手脑并用,观察老师范画,得到体验,再自己画角,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5.制作活动角这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靠教师抽象的讲是行不通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深明白角的大小是与边的长短无关的,只是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6.拓展练习,用两根小棒能摆几个角?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思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寓教于乐,可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实践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通过观察、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4.加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尺、两根硬纸条、图钉、白纸、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森林里草地上,小白兔在嬉戏,旁边一座小屋)谈话激趣:小朋友们,森林里的小白兔邀请我们去玩,你们想去吗?兔妈妈请我们参加他们的新家,请小朋友找一找,兔妈妈的房子是哪些图形组成的?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学生回答)(屏幕显示:从小屋中拉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然后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引入: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它吗?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评:开头富有童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二、实物操作,探索新知(一)找角1、(屏幕显示例1的图:闹钟、三角尺、剪刀、折扇、红领巾)学生观察),问:孩子们,上面的几种物体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面哪里有角,请你们找一找。(分组在书上例1的图中分别找出,找到以后指名到展示台上,分别指出)2、师拿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找角,问:红领巾是什么形状?(三角形),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要爱护国旗,爱护红领巾。(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学生找找周围,身边和生活中的角,(分学习小组找角,说一说,指一指)指名回答。4.师小结(叉开手指,让学生观察),这是角吗?)又指衣领的角)这是角吗?(又弯曲肘关节)这又是角吗?我们的身体、身边、周围,角处处可见。(评: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二)折角1.请孩子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纸,折出一个角(先分阶段小组折,组内学生互相帮助,老师个别指导)2.请孩子们摸一摸自己折出的角,(同时师示范,先摸角的顶点,再摸两条边);问:你发现什么了吗?指名回答,得出:有一个尖尖的地方,有点刺手,两边平平的,直直的。3.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更小的角,怎么办呢?(再对折一下)、(指名一人到讲台折给大家看)(评: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三)认识角1.抽象出角的概念。(多媒体:从屏幕中的闹钟、折扇、剪刀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问: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屏幕上的角,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学生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电脑逐步闪现:每个角的顶点,再让学生说出角还有两条直线。得出:角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角的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2.师边讲角的概念,边画出一个角,由一个顶点(点出一点,写上“顶点”),引出两条直线(板书:边)就构成了一个角。边顶点边3.看书p43的图,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让学生在书上勾出这一句话。(评: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学生容易接受,顺利突出本节课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四)练一练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2.指出下边每个角的顶点和边(完成书上练习十第1题)。(学生自己先在书上指出,再把书拿到展示台上,指给全班同学看,集体讲评)。(评:形式多样,灵活,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五)课间活动,制作活动角1.师首先示范:拿出两根长短一样的`硬纸条,一端钉上图钉,制作成一个活动的角。2.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制作,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条制作活动角,做不好的,可以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帮忙;师巡视,遇到困难的学生随时帮助。3.学生展示活动角,比一比,看谁的活动角做得最好。师根据情况,表扬全体小朋友都很能干,会动作制作角。4.思考:想一想,要让角大一点,应该怎么办?多媒体显示一个已做好的活动角图形,学生思考,实践,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角试一试,再指名学生到展示台演示。问:如果要让角小一些,又该怎么办?(把角的边收拢一些),刚才的学生又演示把角变小,多媒体再完整演示同一个活动角,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本节课难点。)三、拓展思维1.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同桌互相指一指,然后在展示台上指出。2.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各组学生在白纸上画出。多媒体显示:先画顶点,再画两条直边。请你用两根小棒摆出不同的角3.学生动手操作:再指名到展示台上演示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边顶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边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纵观本节课,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新课的引入、练习的设计、思想品德的教育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给人以启迪。1.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加教学活动。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和培养了能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观察生活中的角,用纸折大小不同的角,用硬纸来做活动的角,画角,用小摆摆角等活动。教师不作任何演示和提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尤其是画角,这是一个难点。开始,教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画,学生可能出现各式各样的画法,有的没有顶点,有的边不直,有比着三角尺描绘,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小组团结合作精神,最后,在总结同学们画法的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这种把学生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2.构思新颖巧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师用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新课,创设了富有童趣的“兔妈妈在森林公园建造了一幢漂亮房子,找一找这幢房子里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引导学生找出已学过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再通过图形的变化,引出新课的内容一角,体现了“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新旧知识联系紧密,过渡自然。3.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达到熟练的目的,在围绕角的有关知识练习时,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如:用两根小棒摆几种不同的角,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4.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教师拿出红领巾的时候,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是“三角形”,教师又问“红领巾还是什么呀”,学生答:是红旗的一角。教师紧紧抓住红旗的一角引申更深刻的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寥寥数语,把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3917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