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所写的一种个人评论和体会。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读后感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在阅读中,每个人的读后感会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读者的心得体会。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一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创作背景。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二
月亮,是美的。它总能带给人们很多美丽的幻想。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都以“月亮”为题材,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美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出了苏轼格外思念弟弟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体现了诗人李白望着明月,低头徘徊,想起了那遥远的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充分表达出诗人张九龄赤诚火热的相思之情。
这样和那样关于月亮的诗句还有很多,下面我再给大家讲述一段关于月亮的小故事吧!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下。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小外甥突然问我:“你说月亮像什么?”我不知该怎样回答,就笑着反问小外甥。他立马就说:“像是天上一闪一闪眼睛。”
小外甥的这一番话,让我对月亮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三
春日,打开《春之怀古》,我一口气读完,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
《春之怀古》这篇文章内容很简约,作者运用生动、巧妙的文字描绘大自然,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地推到了我们的眼前。叫人看过以后对春天有了一种新的情感。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等等,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
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我感觉作者真是很善于观察生活,并且为人风趣幽默,将雪融化写成了雪撑不住了,从冷面变成花面。在作者的笔下,似乎这平白无奇的雪而显得有生命,似乎雪原本就是喜笑颜开的花面,只是偶尔在冬季会给人一种冷面,到了春天以后雪又在此花姿招展起来。
读完《春之怀古》之后,我真算是满满地领略了一番春天美景,我很有感触,我觉得现如今的人们真的很少去会观察自然的美景。而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可以让我们重新燃起探索自然的兴趣。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四
曾经有一段时间,特爱读张晓风的散文。她的那篇《春之怀古》,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即使是在寒冷的深冬,只要读起它,春天也就来了。即使是一篇很短小的文字,也是字字珠玑,美不胜收。
她在文中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这样的句子让人过目不忘。以上短短的一百来个字,极新奇的比喻,令你感觉到,春天活泼盈动,正在向你走来。
这样的妙语在她的文中随处可见,比如:"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再比如:"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多好的词句呀!作者任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发展,甚至开始追寻"春天"这个名字的由来:"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群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特爱读张晓风的散文。
但就在你为春天的美丽而赞叹的时候,作者却笔锋一转。来了一个利索而沉重的点题:"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对大地、山川、草木宗教般的虔诚的感恩。因此,我喜欢读张晓风的散文。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六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群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曾经有一段时间,特爱读张晓风的散文。她的那篇《春之怀古》,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即使是在寒冷的深冬,只要读起它,春天也就来了。即使是一篇很短小的文字,也是字字珠玑,美不胜收。
她在文中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这样的句子让人过目不忘。以上短短的一百来个字,极新奇的比喻,令你感觉到,春天活泼盈动,正在向你走来。
多好的词句呀!作者任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自由发展,甚至开始追寻”春天“这个名字的由来:”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群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特爱读张晓风的散文。
但就在你为春天的美丽而赞叹的时候,作者却笔锋一转。来了一个利索而沉重的点题:”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对大地、山川、草木宗教般的虔诚的感恩。因此,我喜欢读张晓风的散文。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赏析二】。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八
春日,打开《春之怀古》,我一口气读完,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清新。
《春之怀古》这篇文章内容很简约,作者运用生动、巧妙的文字描绘大自然,从“云端”、“山麓”、“荒村”到“篱落”,笔触所及犹如匀润的弧线,自然、流畅而又干净利落,一如一丝不苟的“工笔画”。而到了“小鸭的黄蹼”再到“溶溶的春泥”则忽然变成了“泼墨画”一样,浓浓的春意瞬间流淌于纸上,一下子将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一样淋漓尽致地推到了我们的眼前。叫人看过以后对春天有了一种新的情感。
春来了,不仅温柔却更充满生机、活力四射,甚至有些“野蛮”。“惹哭满天的白云”、“斗急一城杜鹃花”、“扬起漫天的飞絮”这都是她的杰作。有一句话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的期盼。所以一旦春天真正到来,人们的心情便如赢得了一场战斗的胜利,激动、兴奋、难耐不已!作者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的时候,充分发挥了“拟人”这一修辞的妙用:“惹”、“斗”、“不讲理”、“不逻辑”、“苦守”、“抱着”、“攻陷”、“控制”……让春在我们的眼前宛如一个活脱脱的野蛮、霸道、俏皮、可爱的小姑娘!写文章,想象力是灵魂,没有想象力或者说不能让读者“浮想联翩”的文章都算不得好文章。作者从“春”的翘舌发音联想到了“口哨声”,而由此展开了人们初造此字时的情景。虽然其实并非如此,但是却让读者感到十分的新奇和恰如其分。至于“鸟儿”、“蝴蝶”、“蜜蜂”、“风铃”在春天里的各自忙碌,更是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灵慧心意。
我感觉作者真是很善于观察生活,并且为人风趣幽默,将雪融化写成了雪撑不住了,从冷面变成花面。在作者的`笔下,似乎这平白无奇的雪而显得有生命,似乎雪原本就是喜笑颜开的花面,只是偶尔在冬季会给人一种冷面,到了春天以后雪又在此花姿招展起来。
读完《春之怀古》之后,我真算是满满地领略了一番春天美景,我很有感触,我觉得现如今的人们真的很少去会观察自然的美景。而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可以让我们重新燃起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季的轮回中我们将春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无数的生命在春天里苏醒。在从古至今多少个春天里,有多少相似而又不同的春天值得我们去回忆,去想象。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九
“天上人间,望月归来。”望月怀古这一古老而浪漫的活动,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利用月光,追寻往昔;人们借助明月,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望月怀古不仅仅是一次对往事的追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经历了这次望月怀古的过程中,我对往事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获得了深刻的体会,心中的感悟也愈发清晰。
第二段:拾起过去。
陪伴着明媚的月光,我走进了那个旧时的世界。在古迹遗址和古老的建筑中,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喊。每一座古迹都是岁月的见证,每一处低矮的墙垣都承载着悠久的文化与传统。透过望月怀古,我重新认识了历史,也意识到了时间的无情流转。正如一个古老的诗句所说:“往事不堪回首,竟是浮生一梦。”过去的曾经只是个昨天,唯有在今天的挥白,明天才会更美好。
第三段:修复心境。
在望月怀古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心境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遗址中感受到的历史沧桑感,悲剧与喜悦的交织,让我更加理解生活的不易。我理解到,处于现代社会的繁忙中,我们往往被琐事困扰,忽视了内心的需要。而望月怀古,却给予了我一个机会,修复自己的心境。无论是在山水之间、在宫殿之内,我都感受到一种无比的宁静与释然,它让我学会了与自己内心对话,重建自己的平衡与内心的宁静。
第四段:追逐未来。
在望月怀古的时刻中,我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月亮轮回不已,每一次的圆寂都是一次新的开始。通过怀古,我明白了未来不仅仅在前方,更存在于现在这一刻。努力奋斗,追求梦想,让自己在不断的成长中感受到时光的价值。望月怀古即为活在现在,放眼未来的一种方式。就像古代文人豪杰们一样,我也愿意在心中怀抱着理想,在月光下行走,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第五段:心灵体验。
怀古是一场对现实的逃避吗?不,怀古是一场心灵的体验。通过望月追忆往事、再度感悟人生,我们能够放下一切琐事,回归内心真实的自己。无论是与古人的对话,还是对未来的期望,这些都是我们对自我认识的一种追求。“夜半诗酒会长诗,但将心事付明月。”当我在月光下写下属于自己的文字时,我深刻感受到内心的舒畅与安宁。
总结:
通过望月怀古,我从历史中寻找了自己的归属感,修正了心境,追逐了未来的希望。望月怀古不仅带给我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更让我意识到身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与自己对话,明确内心的价值观。未来还很长,望月怀古只是我人生航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我将以此为动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在朝中任宰相的张九龄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后,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望月怀远》这首诗应就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同《感遇十二首》应该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一
望月怀古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经常的一种文艺活动,通过对月的静美和灵秀的感慨,让人产生对古人的赞叹和思考。在望月怀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人智慧与情感的卓越表达,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更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对望月怀古的心得体会。
首先,当我凝视着皎洁的月光时,我不禁感叹古代文人对月的情感表达之美。他们借助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离愁别绪,以及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盼。如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光下的戍楼和边秋中的孤雁都让人心生感慨,与月辉一同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通过这些古人的诗句,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家国和亲人的深情厚意。
其次,望月怀古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思辨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古人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时间和天象。例如在《七步诗·长干行二首》中,杜甫提到了“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表明他对月亮所处的时间和位置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古人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月亮的特征,使我对古代文人的智慧佩服不已。
再者,望月怀古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当我在静静地凝视着月亮时,我不禁对自己的年轻时光和未来的人生产生了思考。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不足和困惑,同时也为未来的路程做好规划与准备。月亮那种独自照耀的形象,让我感受到了人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需要坚强、果敢的品质。同时,月中的寒光也使我想起了自己人生中那些悲伤和失意的日子,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即使困境重重,只要我心怀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一切。
最后,望月怀古让我对自然界的伟大和人生的短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月亮的光芒越发独特,与街灯和电光相比,它更能让我体会到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正如古人所描述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生短暂,岁月无情,每一轮圆月的出现都让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在望月怀古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自己要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综上所述,望月怀古不仅是一种文艺活动,更是一种思考人生和感悟自然的机会。通过对古人的赏析和对生活的思考,我对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更深的思考。望月怀古让我懂得了感慨万千的月亮背后,是古人智慧与情感的卓越表达,也是我们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思索。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二
长风席滚,你孤立舟头,青丝随风飞扬。衣襟猎猎作响,你深远的目光照射思想的天空中,望见了什么。东坡,你不孤独,因为你有才情相伴。
孑然间,你蓦的追忆起那江南氤氲的美景,联想起了那朋友相别时的悲伤,轻吟起淡然的词句。“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幽远的声音在风中飘走,消融在你心里的尽头,我知道,你想忘记孤苦,忘记无依。但你淡然而笑。
你在我心中是那么完美,又是那么虚渺,看不清。你尘封的词句使我联想起你的身影,却摸也摸不到。
丙辰中秋,共赏明月。你品着樽中美酒,拂袖而笑,对酒当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用智慧的双眼与明亮对话,用耳廓接受那只有你自己听得到的天籁之音。望着月亮慢慢下移,渐渐地,你有品出酒中的苦涩袭人。思念顿时涌上心头,你迷离间望见了子由的身影,有弥散在夜里静谧的空气中;你又吟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摇了摇头。美酒并没有扰乱你的思维,终于,你无法摆脱你生来的秉性,豁达地聊以自慰,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真挚的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知道中秋之夜早晚会离去,便微笑的告别那令你思绪万千的明月。
苏轼,你面对美景,不会一看而了,而会写下:“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的词言。网面对生活中的不顺,苏轼懂得自我开解,吟出“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看破红尘孤舟远行的自足乐观。
眼前,滚滚长江东逝,你有志报国,壮怀难酬。长江汹涌奔腾,气壮山河,你在其中,赞而忘我,“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骇浪搏击着江岸,卷起千仞的雪浪,引起了你不由的遐想,豪杰涌现在你心头,回想三国时候的有怀之士,想起周瑜在杀而指挥作战:“遥想公瑾时,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关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坡你向往周瑜,渴望成为周瑜那样的人,同样,写你一样,同怀着一颗报国疆场的热忱之心。而现实却是那般残酷,你无情被贬,与有志报国的决心大相抵牾。但你仍秉持着一颗达观的心。
苏东坡,也许你只是茫茫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水滴,但你用你的心灵感动着我,感动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品味东坡,忘能品出可贵的甘泉,激励我前行。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三
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不禁会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黄冈赤壁,虽是苏轼的蒙难之地,却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这首词集写景、咏史、抒情于一体,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失落苦闷,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排遣忧烦。在黄州城外的赤壁,站在这曾经风烟滚滚的古战场,壮丽的风景使苏轼感触良多,他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的无限风光,同时,也在感叹时光易逝。
望着那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的英雄豪杰。向西远望,看着那古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军的赤壁。赤壁景象壮丽:陡峭的山崖直冲云霄,汹涌的浪拍打着岸边,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多么惊心动魄的景象!面对如此壮丽江山,苏轼不禁感慨,江山壮美如画,一时之间,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站在赤壁古战场,苏轼开始怀想当年三国,想到了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那时他真是意气风发。指挥战争时,周瑜手持羽扇,头戴纶巾,风度翩翩,只在谈笑之间,便使曹操的水军化为灰烬。这又是何等的英雄气势!想当年,周瑜建功立业,年少有为,可是看现在,苏轼不禁感慨,自己被贬黄州,老大无成,落差甚大。神游古时战场,可笑自己多情善感,早早生出了花白的头发。但是,苏轼以胸襟旷达闻名,怎能被这种愁烦久久囚困呢?人生就像一场梦,不去想那种种愁烦,还是放眼大江,洒一杯清酒,凭吊江中的明月吧!
在这首词中,苏轼借着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昔日英雄的追忆,表达了自己空有壮志却老大无成的悲愤。悲愤之外,那淡远豁达的襟怀又增添了一分旷达气息。它一改之前北宋诗词局限于生活中的小事件、小经验的局面,为此后北宋词的内容开拓了新方向。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四
望月怀古,源自古人悠远的怀古情怀,是一种对过去时光的追思和思考。望月,抬头仰望苍穹中的明月,总能引人遐思,引发诗意的联想。当我们以望月为契机,怀古追思古人,我们能寻找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古代文人墨客中,有许多以望月为主题的诗词和文章,他们望着月亮时,常常不禁怀念古人往事,虽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但面对同一轮明月,他们的思绪却是相通的。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在身处异乡的时候,望月时想起故乡的情景,思念故人的心情。古人的望月怀古不仅是对故乡的眷恋,更是对人生、世事的反思,他们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到怀古之中。
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追求物质的世界,但我们同样能从望月怀古中获得灵感和力量。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琐事困扰,难以找到心灵的寄托。而当我们望着明亮的明月时,我们回想起古人的岁月,发现他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困难和压力,但他们依然能独自面对,坚持追求内心深处的声音。望月怀古让我们反思生活的意义,启迪我们珍惜当下,抵御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在户外望月,不禁陷入了思考之中。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回忆起充满快乐和无忧无虑的时光。虽然现在的我已经长大成人,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忧,但是通过望月怀古,我体会到了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当我站在月光下回顾过去的时光,我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曾经的成长和进步。同时,望月怀古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时光荏苒,我们应该珍惜当前拥有的一切。
通过望月怀古,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我们可以从古人身上汲取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能够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的人。望月怀古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检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融合进来,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总结:
望月怀古是古人的一种情怀,也是当代人寻找内心满足和启示的一种方式。正如古人通过望月来怀念故乡和思念亲人,我们也可以通过望月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内心深处的力量。望月怀古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珍惜当下,坚持追求梦想,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望月怀古的体验不仅能够让自己得到启示和放松,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古人的心境,彰显人类共同的情感纽带。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注释。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古读后感篇十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0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