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怎样撰写一份详尽的历史总结?有什么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微笑就能改变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一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二
《》选自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为主题,意在让学生.......,培养学生.......。
《》是作家写的一篇...的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语言......,学好本篇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朗读、探究,让学生感受重要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欠缺,社会阅历较浅,再加上他们的理解相对片面缺乏深刻性,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下面我介绍本课说课的第二部分:
二、教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以及点拨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同时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还要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以及勾画圈点读书法。
那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接下来我将介绍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首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进行指导。这样就为后面课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之后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总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归纳,这样便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和作家作品的常识之后,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勾画圈点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高度统一的写作手法,我将设计以下几个思考题:
1.
2.
3.
让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再一次进入文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了解。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4.课堂小结。
在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第四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做一个课堂小结。
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验,所以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5.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读写结合,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堂课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中学语文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_》。
《__________》选自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____________”为主题,意在让学生__________,培养学生__________。
《__________》是作家写的一篇..的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语言__________.,学好本篇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朗读、探究,让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____________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以及点拨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同时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还要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的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首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进行指导。这样就为后面课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之后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总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归纳,这样便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和作家作品的常识之后,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勾画圈点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板书设计____________)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高度统一的写作手法,我将设计以下几个思考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再一次进入文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了解。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4、课堂小结
在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第四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____________”做一个课堂小结。
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验,所以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5、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读写结合,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堂课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与指正。谢谢!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四
《于园》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短文,该单元以“建筑艺术”为主题展开。《于园》是一篇介绍我国园林建筑的一篇说明文,本文按照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从先到后地从“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三个方面说明了“于园”奇在“磊石”的特征。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说明顺序清晰合理,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本领、历程与方法、情绪态度和代价观”的三维学习目的,我将本课的学习目简直定为:
1、能纯熟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白全文的寄义;
2、相识于园的独特之处;
3、掌握按空间方位为阐明次序的写作方法;
4、领会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者技能的高明。
1、接纳多媒体技能,使教学形象化,使用多媒体,直接出现园林修建的美,在给学生带来视觉打击的同时,引发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2、提问法和点拨法相联合,在题目中渐渐引导学生,能使其渐渐深入明白文章,又通过点拨,让学生睁开遐想,拓展其思绪。
在学法上,我所贯彻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详细的作法是在疏通文意时由学生借助流释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聚独立完成,然后以学习相助小组为单元举行组内展示、交换,对句子寄义的明白,为了节流时间,我让他们一人一句举行解释。这也便是平常所说的“自主探究”“合和作交换”相联合,在办理课文后边四个明白性题目时,我又让他们互助完成,在整个教学运动中,只要学生能办理的我绝对不代庖,不克不及的我构造各组之间的同砚举行互帮相助,让他们相互资助、配合完成,我只赶到了一个构造者的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历程为了完成学习目的,整个教学运动我按一个关键睁开。
1、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知内容。在此关键中学生要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通过课下解释疏通文意,再举行小组内展示交换,造就学生的语感和表达本领。
2、以小组互助的方法讨论以下三个题目:于园的特点;从哪几方面先容了磊石;除磊石外,还先容了哪一处风景。通过完成这三个题目,学生会渐渐深入明白文章。
3、感知本文的阐明次序。
4、咀嚼本文的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用语正确、生动形象,很好地体现了于园的特性,很值得学生去推测咀嚼。
5、感觉我国园林设计的精良和制作武艺的高明,造就学生的民族自大心和自大感。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五
1.教材的地位和意义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反映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层次清楚,有纲有目,抓住了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而且语言生动形象。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要点,了解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2)通过品读课文中优美句段,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通过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针对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4.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本课教学流程制作了精致的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点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境教学法。
如谈话导入课文,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谈话过程中进入本课的学习,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形成了教师、学生与文本三方的和谐对话,而且能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衔接,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在学生思维出现困难时,我适时使用点拨法,让学生茅塞顿开,形成师生的和谐对话。如学生自我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适时点拨,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种云的特点,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
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种云,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自己呢?请学生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这样入情入境,学生融入了课文的学习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一个成功的导语同样也能为一节好课铺设一段通往成功之门的路。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因使用谐音双关表情达意而显得新颖别致。那么,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一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能根据什么识别天气的变化呢?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会回答:云、云彩。于是我顺势导入:对,还可以能过云彩。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情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学生在小学时就背诵过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这一导语以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创设一种诗的意境引入这篇科普小品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学生速读课文,并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的?”我要求学生圈画出相关句子,理清文章脉络,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云的形态,云的光彩。
在这一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具体思考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云的不同形态的名称,及不同光彩的名称。
边思考的过程中理清了课文思路,锻炼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解决了教学重点。同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往往”“常常”这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环节3:小组合作研读赏析
这一环节是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环节,我采用了这样四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首先我请学生细读课文,用不同的标志标示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点和它们带来的天气情况。这样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理解文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落实。
接着,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检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方式介绍一种云或其光彩,要介绍清楚会带来怎样的天气,并尽量使用文中原句;先自行预演,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小组内推荐一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来介绍云与天气的关系,使学生能入情入境,融入对课文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并尽量使用课文原句,这样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行预演环节,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一环节小组交流打好了基础,避免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全班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使所有学生都受益的过程,配以课件中相应的云的形态和光彩的图片,学生对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印象深刻。步骤一、二的设计一脉相承,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小组讨论中,加深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进一步解决了教学重点。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云与天气的关系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但读来却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时学生根据板书的要点,明确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会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最后一个步骤是品析优美语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上我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体会不同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进一步巩固了教学重点的学习。
环节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在这一环节我提问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学生立刻能结合自己预习课文时所搜集的天气谚语来回答,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谚语的含义,增加了生活常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作业的布置是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附: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云是天气的“招牌”
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层次分明
形态晴朗天气
厚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条理清晰
光彩:晕华虹霞阴雨天气
意义、局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材的认识和想法。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六
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七
地位:课文《雨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的作品,是第二单元《组歌》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应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
内容:《雨之歌》一文属于散文诗。作者以优美的、精妙的语言歌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爱的使者。在诗人笔下,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本文的学习者是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虽然这种文体接触的还不多,但我相信,经过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能顺利完成本文的学习的。
1、知识目标:
1)积累经典字词。这个环节要求同学们在初读时完成,请同学们自己积累,一是陌生字词,二是用得好的重点字词。此环节旨在积累字词,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2、技能目标: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语文学习的两大板块之一——欣赏,而欣赏品味语言,一要把握欣赏的角度,就要借助朗读,品味诗人的写法,不仅会品,还要会自己写,故确立了欣赏语言、学习写法的技能目标,这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这一目标在本文的学习中作为重点和难点来处理,借助朗读,品味语言来实现)
3、情感态度目标:
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文中作者用满腔热情赞颂了雨———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正确理解这种精神,并把握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其突破
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的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来实现的。
这个环节借助朗读手段不仅使学生把握雨的形象,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步:继续赏析。
1)赏析语言美。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美,美在诗人用词的精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涵着诗人的情感。请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们分享感受吧。
以此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语言运用技巧。
2)赏析感悟美。这篇文章的感悟很美,美在诗人在歌颂雨的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这个环节如果学生能自己发现这类的句子,就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不能快速发现,老师就点拨一下。总之,既让学生了解这一方面,又不能有太大的难度。
第三步:仿写。请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请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自己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先写再读,然后师生共评。为了使仿写的效果更好,我布置了作业: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作业本上,至少仿写两个。
最后,再次齐读,体会文章的韵味。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堂结束。
板书为了体现课堂学习思路,学习重点,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美的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雨之歌
纪伯伦
雨美
语言美
感悟美
针对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教学时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积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在赏析语言上,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即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多种修辞综合运用的好处,体会语句中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仿写这一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设计的各环节循序渐进,设计问题时有一定梯度,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在教学设计方面,力求教学目标符合实际,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学内容力求结构化,生活化,整合化,尤其是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在教学实施方面,力求教学过程情境化,活动化,激活学生思维,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以学生问题为出发点,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同时,关注方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适时适度,试验操作科学准确。注意到学生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教师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准确,亲切有感染力,板书突出课堂重点内容。
在教学效果方面,注意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八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多媒体
1课时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晶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八、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九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 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
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
3、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独具匠心。这篇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得知因乱花钱而被他们赶走的弟弟于勒在国外发了大财后,开始热切地盼望他归来,可当他们在游船上邂逅了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却视他为灾难,由盼转为害怕而急于躲避,以至改乘另一条船回家的故事。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了势利、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丑恶灵魂,也揭露了金钱至上、人情如纸的不良社会现象。
在速读的基础上精读,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体悟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有效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是教学重点。能力的迁移是难点。
1.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 把这篇课文设置在八年级上速读(三)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后,是由于前一课通过先速读后精读的方式达成了让学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教学要求。而且补充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的阅读。文中的警官奥楚篾洛夫由于狗主人的变化而多次变色,从而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沙皇俄国时期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揭示了当时权势金钱笼罩下的社会状况。而这一点与本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文都在人物自身语言的客观体现和感情流露方面进行了前后对比,给以辛辣讽刺,刻画了巧言厚颜的“这一个”。这就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其主题思想,也更容易体悟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方面的有效作用。
同学们还记得前不久刚学过的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吗?文中的沙俄警官奥楚篾洛夫因狗主人的不同而前后数次变色,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沙俄时代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小官员形象。
【说明】用《变色龙》引入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关注课文中主要人物“善变”的这一特点,抓住本文的纲,可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文字都有全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
1.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文中哪些人物也很善变?怎么变?为什么变?
【说明】本环节的作用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来复述课文,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明确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善变的菲利普夫妇而非于勒叔叔。
1. 散读文中菲利普夫妇的语言,比较其前后内容、语气的不同。
2. 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3. 通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的对比,作者刻画出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征?
4. 小结:作者通过把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突出地反映了他们的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性格特征。可见,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是十分有效的。除了语言对比,还有行为对比、肖像对比等等,也可以是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
【说明】首先,本环节通过采用个人朗读为主、分角色朗读为辅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引领学生体会课文通过菲利普夫妇前后截然不同的语言描写形象地塑造出一对自私、冷酷、势利、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形象人物。体悟语言对比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效作用。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说明】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来自行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是上一环节的再现,但难度有所提高。在本文中除了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对比之外,还有人物的行为的对比,也有惜墨如今的环境对比。特别是文中的“我”处处显露出对叔叔的同情,“我”的善良与富含亲情与菲利普夫妇巧妙对比,使善者更善、恶者更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说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背后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后感知课文主题。
运用对比手法写人,在文学作品中很普遍。无论是同一人物的言行对比,还是不同人物的间的对比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法,它的运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突出。同学们如果在阅读中能注意到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人物形象,如果在平时作文中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技巧,将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说明】再次强调对比手法的作用,并明确教学目的。
课外阅读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a、通过列表简略说明瘦子对胖子的称呼、态度发生了那些变化,并分析其好处。
b、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写读书感受。
【说明】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两位昔日同窗的偶遇后,瘦子得知对方身份前后的不同表现的对比,成功塑造了瘦子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丑恶形象。这一阅读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极好再现,也是能力的迁移。a作业的设置仅要求学生能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并思考其作用。能再次体悟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突出作用。而b作业的设置是文章赏析的尝试,难度更高一些。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一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下期继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本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并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教学目标
一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习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本课以散文形式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资料交流法、比较法、及讨论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显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问答法,仿写法等。
要达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好把本文分为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骤重在课文的整体感悟,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观点,第二步骤重在写作技巧的探究与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第一步:创设情景整体感悟
(1)导语设计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以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2)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两遍课文,首先积累优美字词,完成字词练习。
其次圈点勾画,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简要写出对每一段的读书感受与理解,并小声播放音乐,以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
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
(3)互动探究
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可以学生回答、可以老师回答,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 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平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鼓励学生质疑解惑,从而理清文章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结构,完成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
第二步:强化理解、能力延深。
首先课堂上请学生展示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资料。
1.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哪些值得骄傲的成绩,举例说明。
2.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有哪些破坏自然的行为,举例说明。
3.对人类取得的这些成绩,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径,你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其中蕴含的哲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同时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然后根据学生找出的文章中富有哲理性和思辨色彩的语句进行分析,体会文章运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由此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模仿课文语言风格,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结合专题开展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同时,阅读后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创意说明: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二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作者以细腻、真挚、朴实的语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真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第二课时着重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1、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大意
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所写事情较多,通过复述,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这将为后面的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母亲对我的教育作铺垫。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的身体和性格特点,不仅为后文作铺垫,而且呼应文末;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全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本文是写母爱的,作者通过几件小事来表现母亲。学习本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感受母亲形象,体会母子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并体会“母亲”的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引发学生的情感,感悟母爱将是难点。
本课我主要是运用了朗读、讨论、讲授三种教学方法。
(1)读法——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真挚情感正是通过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这种真挚的情感。
(2)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4)讲授法——讲授法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起的只是辅助作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有一个人,无论你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的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就叫“母爱”。
用以上这段话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及其母亲。
(2)速读课文,准备复述。
(3)复述课文。
(4)理清结构。
(5)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讨:
(1)课文第一部分是否多余?有何作用?
(2)课文为什么要写母亲与家人的交往?
(1)《游子吟》;
(2)名人说母爱;
(3)真情演唱《烛光里的妈妈》
1、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父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
2、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法定的母亲节。请在母亲节的那天,为你的母亲制作一张贺卡,写上你最美好的祝福。
我的母亲胡适
母亲对我的教育:严厉、关爱、期望
母亲对我的影响:宽容、忍耐、刚气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三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 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 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 背诵本诗。
5、 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中国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的考号是***.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这部分我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来说明。
1、教材地位。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是***,学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这篇课文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教学目标预设为如下三项:
(1)知识能力目标。
(2)过程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总体目标中******的要求,我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所以本课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新课标重视朗读,本课***,适合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师生合作探究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本课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习信心,个性得到发展。
3、点拨引导法。
针对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理解困难和思维障碍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在学法指导上,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原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一下学习方法。
1、圈点勾画法。
"不动笔纸不读书",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及学习课文时,圈点生字新词,勾画理解困难的词句,勾画课文关键的词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自主学习法。
培养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预习课文、自学课文的好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考能力,展示个人独特情感体验。
3、合作探究法。
在培养学生发挥个性同时,更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互助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广义上的教学过程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之上,它应包含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主要是准备过程,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本课我要求学生做一下几方面准备: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基本解决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查阅课文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1、是借助教参教辅及网络资源,搜集与课堂教学中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2、是制作辅助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3、是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后主要的反馈与反思。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反馈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则通过课后反思来反思本课的得与失。(反思三年成名师,坚持反思教学,虽不敢奢求成为名师,但也必定会不断促进我们的教学水平。)。
(一)创境导入。
(二)检测预习。
(三)初读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勾画与问题相关的内容。此环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问题难度不大,答案明确,因此采取自主回答的方式,由几名学生回答,如出现不同的意见,再由全班讨论解决。
(四)精读探究。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就有了两个思想。因此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生思想的.共享,让他们拥有更多个苹果,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我设计了一下几组思考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去精读课文,教师提示阅读时注意圈点勾画加批注,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研究,组长指定成员汇报探究成果,在全班交流,教师此时不是旁观者,在小组讨论时,适时巡视,适时点拨。当小组汇报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点拨者,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对课文进一步理解与认识,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先在组内讨论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由其他小组共同研究,通过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地。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和思考习惯。同时也能体验到为他人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本环节还能最大程度上弥补教师问题设计上的局限性。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设性。
(五)拓展延伸。
(六)总结作业。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进行的说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五
今天的课题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采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描写了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思乡之苦的戍边士兵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想,这首诗虽然没有《关雎》《蒹葭》等名气大,但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常识,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及初二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诗经》文化常识,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美、音乐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把握戍边士兵思念家乡以及厌倦战争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赏识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一)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提问点拨法进行教学。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如果学生一味死读书,不求甚解,最后仍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教学过程中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如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提问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现实中的战争、民歌题材进行探究,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二)说学法
将在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领学生如何学习诗歌,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将疏通文意和理清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了解《诗经》常识
生活中少不了诗,少不了歌,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请大家欣赏两首。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诗歌长河的源头又在哪里?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去寻找。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
多少人翘首追溯你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淳朴自然
“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
“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比、兴
因了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二)、自主学习
朗读要求:初读正音,把握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再读解意,把握行式,要读得韵味深长。吟唱诗歌,品赏诗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学习一:请从以下活动中任选一个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现代汉语通顺地翻译全诗。
二、小组合作。把这首诗译为现代诗,语言流畅,能押韵更好。
三、交流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作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自主学习二:诗歌美好的诗情画意让人沉醉,走出诗歌,让我们以探究的眼光,去寻觅本诗美的根源。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发现诗歌中的美词美句,体会篇章的美。
(三)、提问点拨:
问题1:感情基调?悲伤
问题2:为什么在归家途中还要悲伤?
材料: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解析:诗人被贬在外,家人音讯全无,终于踏上归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担心家人为自己所累,团圆之梦成为泡影,越接近家乡越是担忧。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
答案:归家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而变得无比沉重。
路途艰难,又饥又渴的现状。
回忆过去,痛定思痛。
问题3:如何表现士兵的哀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意象:杨柳、冬雪
(2)对比
以乐景写哀,以以往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艰难,饥渴难耐,情景凄凉,语调低沉、苍凉。
(四)联系现实
(五)作业:
一是朗读背诵课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与课文比较,体会《诗经》民歌的源远流长。
设计思路是举纲张目,以线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让文章思路变成了学生思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与本课堂学习的学生为初二学生,对《诗经》了解较少,没有学习过《诗经》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对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诵读欣赏,不要求过多纠缠于某一词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够从读准、读美、可唱的层面解读本诗。对词、句、篇章,也只是从声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浅层次探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发现美、感受美,在不断追寻美的过程中激发爱母语、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来自( )学校(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1、教材地位:
课文《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年级()册第()单元中的第()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为中/外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意义非凡。
2、教材特点:
《 》是( )(体裁)主要写了 (主要内容),表达了 (中心思想),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课时,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在学习《 》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 ),学生们懂得了一些( ),有助于学习( )。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c运用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d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 )。
b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关爱生命、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学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
3、教学难点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 如,初中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时代久远)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a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和点拨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 )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步步深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j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k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讨论法,勾画圈点读书法,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课后以 为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小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意识)。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把握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优美的情趣。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学习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
展开:
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预计用时两分钟。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预计用时15分钟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样做,既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 介绍作者,(名、时、地、作、评)方法上讲究特色,2说明写作意图,3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4播放有关音像资料。
然后,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请其它学生边听连圈划每段的关键词语,根据段义,理清文章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边引导学生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理由: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 研读赏析:预计用时10分钟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如下一组思考题,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班级交流,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给出答案,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4、 质疑问难:预计用时5分钟
教师启发:这篇课文中,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5、 拓展延伸
1围绕中心,补充材料: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 2教师介绍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课下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储备。
6、 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
7、 布置作业:
1选用5个本课所学词语,写一段话
2关于学后感悟
注意:量,分层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 )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它是陶渊明托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小传。文章篇幅短小,仅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阅读读中认真体会,提高其感悟的能力,解读五柳先生独特的个性。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三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品读—诵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文言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因而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回顾陶渊明生平,老师及时补充陶渊明生平,特别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陶渊明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然后引导学生析题,并思考两个问题:他为什么称“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采用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明节奏。
3、自主学习,落实双基,理解文意。
使学生自己完成预习题目,目的是使他们自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有关文言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预习任务:重点字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
1、合作讨论,全体参与,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讨论四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已积累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对文章深入的探究,因此气氛较为热烈,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讨论热烈,回答切题。切实改变了以前沉闷的课堂模式,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启迪想象,启发情感,培养审美情感。
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的课堂,应是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因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达到一个活跃的高度,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安排了“面对面”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及今话隐士。这有一定难度,我是这样启发他们的:我们已经对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有的学生说:“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有的学生说:“他淡薄名利的做法很好。”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学习他高超的的读书方式”。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具又开放性的题目。我是这样启发的: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同学们更活跃了,发言太精彩了。有的学生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有的学生说:“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有的学生说:“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总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式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艰辛又愉悦的智力劳动过程,劳动理应得到回报,而且丰厚的回报更能激发再学习再探究的主动性和热情。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落实。有效地模式加科学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不断的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敏锐的发现意识,务实的探究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次,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环节:作业安排。
1、翻译课文。现在大多公开课讲究花样,忽视双基。认为只要是讲词语,就是传统,就是守旧。一味创新的结果是忽视了本该应有的语文生命。这个设计就是对同学预习的检测和督导。也是落实双基的保证。
2、课下整理课堂所听,用书信的方式写给陶渊明,畅谈自己的所感。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可以检验学生上课听课的专注性,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创新作文能力。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的第二个要求。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板书上。板书的要求是力争做到实、新、精。本课的重点是展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也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对比,同时也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在上课时选择了图画式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性格、爱好、生活三个方面去把握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学生可以借助板书这一形式,直观而形象的解读课文内容,深入领会文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八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对物体长短的比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直观的一些物体进行了比较。这节课是教学生会使用基本的长度单位“厘米”进行对物体的测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显得重中之重。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个物体,使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从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尺子。通过让学生对尺子进行看一看、摸一摸。使学生从尺子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尺子。使学生懂得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同时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法上实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1、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
织教学。
3、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手段,相互探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
这一堂课,我以五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尺子。
根据课件的制作,我出示了一幅蚂蚁王国图。图中因小蚂蚁的房子被一阵风刮断了一根门柱。蚂蚁们想帮小蚂蚁重新建一根门柱,但都不知它的长,应该怎么办?提出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的帮忙,并告诉学生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根和门柱一样长的小木棒。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利用图钉、橡皮、硬币等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小木棒,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自己所测量的结果。从学生测出不同的结果中,引出疑问,为什么同一个根小木棒的长,所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要想测量的结果一样怎么办?从中引入尺子。
第二环节,认识厘米引出课题。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准备的尺子,来进行教学。我制定了五步走:
第一步了解尺子。
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教师沿着学生的发现,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尺子上的数字、字母cm、长短不一的线。
第二步厘米的空间观念,从中认识厘米。
让学生拿出尺子来指一指,尺子上的那里到那里的长是1厘米?利用课件上的小精灵来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的长。对1厘米的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由学生测量1厘米长的小方块,教师从中指导学生用手捏着小方块,然后轻轻的移开,但手不能动,从手握小方块的长来感悟1厘米。让学生从中比划1厘米的长,通过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
第三步通过认识厘米的长度单位,延伸到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1厘米。从而我就引出0~2厘米是多少?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来吗?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
第四步让学生进行测量同一物体,得出不同的量法,教师归纳量法。
第五步帮助小蚂蚁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测量小木棒所得的结果,告诉小蚂蚁门柱的长,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建好了。教师利用课件告诉学生,因为你们帮助了小蚂蚁的忙,使小蚂蚁的门柱顺利的建成,蚂蚁们很开心。它跟你们说谢谢了!使学生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也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各种练习巩固知识。
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测量比赛:课件出示三件物品,让学生分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加深记忆。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中学语文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
本次说课我将分以下5个环节进行介绍,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首先,我介绍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
《》选自人教版7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为主题,意在让学生.......,培养学生.......。
《》是作家写的一篇...的文章,文章主要记叙了.....,语言......,学好本篇课文对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朗读、探究,让学生感受重要语句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欠缺,社会阅历较浅,再加上他们的理解相对片面缺乏深刻性,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在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下面我介绍本课说课的第二部分: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本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以及点拨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同时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还要对学生的学法加以指导。在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以及勾画圈点读书法。
那所有的教法和学法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接下来我将介绍本次说课的重点部分: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主要从以下5个环节展开:
首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然后针对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的词语进行指导。这样就为后面课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之后让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在学生总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归纳,这样便于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
在解决了字词障碍和作家作品的常识之后,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勾画圈点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边引导学生集体归纳文章脉络边完成如下板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至于阅读的主体地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研读赏析、讨论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进一步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和内容表达高度统一的写作手法,我将设计以下几个思考题:
让学生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再一次进入文本默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答案,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了解。受到了情感的陶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同时也就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在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后,第四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围绕“”做一个课堂小结。
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心得与体验,所以在学生总结完之后,我会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见解,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
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接下来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读写结合,一方面使所学的知识生活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堂课的板书条理清晰、重点以及难点突出,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二十
1.教材内容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打比方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鉴于这种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1. 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选点品读——迁移扩读。
2. 具体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
教学板块之一:快速阅读活动。活动目的——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思考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雨、句。
(3)全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
提示: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发现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由此概括出主要内容?
【方法积累】: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领句、段中心句、总结句),有助于发现文章层次结构,熟悉课文内容。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掌握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列表分析云与天气关系——辅以图片,让学生阅读后直观感知各种云彩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对应关系。
(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2)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适当引导。
教学板块之三:课堂练习及延伸阅读。活动目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掌握本课的说明方法,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5、搜集更多的看xx识天气的谚语。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二十一
这篇文章很细致修辞,文中用是非同等,节拍划一,对仗工致的排比句,形貌了表现季候更替的诗意化风景;又用一组是非纷歧,节拍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叹息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和散句的联合,不光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并且显得既典雅又朴素。文中多处运用比喻,相比性形貌使时间变得可以觉得,形象而又真实。
本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门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底子上,开导门生睁开遐想。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的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重点是朗读品味时间是怎样匆匆而逝的,感受语言美。
难点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作者浓郁的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为了摆正教学中教师“导”的位置,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朗读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读写迁移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学习方法。
六、说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趣导入-初读课文-品读感悟-诵读积累-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学生通过初读,整体感知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围绕“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展开叙述。这样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
(2)品词析句。(出示课件)
这里的设计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比比、议议来理解课文内容。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个环节由读引入写,因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这里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感受追问。(出示课件)
这部分着重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然后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让学生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的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实现难点的突破。
(5)首尾呼应。(出示课件)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与同学交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开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自己联系到他人……积极拓展他们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懂得要深化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就要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
第四步、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第五步、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初中语文春说课稿篇二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1、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同学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同学们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同学们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同学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同学们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们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同学们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同学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美点寻综法。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同学们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同学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同学们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同学们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同学们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要求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同学们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同学们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同学们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同学们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同学们品评文章的美。
〈1〉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同学们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同学们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1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