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总结还要注意避免过多的主观感受,要客观地分析和总结所涉及的事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一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整个学位论文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学员所在单位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一般采用双导师制。通常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每位学员的指导教师确定工作。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校与送培单位共同确定。主要指导教师由有关院(系)在我校正式备案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选定(应尽量选择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兼职指导教师由送培单位选定。担任工程硕士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的.人员一般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兼职指导教师需填写《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情况表》,报研究生院审批备案。指导教师负责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过程进行全面指导。
一、论文开题工作安排。
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是整个学位论文顺利进行的必要基础,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由学校有关院(系)和学员所在单位共同组成专家组,以答辩的形式审核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专家组应由3位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学校教师和1~2位具有相当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专家组成,总人数不少于5人。论文开题一般应在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六个月内完成。可在学校或学员所在单位进行开题报告工作。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来源,项目名称;。
(2)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方案。
(1)技术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措施);。
(2)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技术条件,试验条件);。
(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
(4)预期达到的目标。
3.研究计划进度表和经费预算及经费落实。
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具体要求:
(1)参考文献按在开题报告中出现的次序列出;。
(3)参考文献书写顺序: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起止页。
三、对开题报告的要求。
开题报告字数应在5000字以上,应重点阐述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案。
四、审核标准。
开题报告结束后,评议小组应填写《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内容应包括对论文选题的评价,对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的综合评议,及对该项课题研究的有关建议。
开题报告的评议结果为通过或不通过,不通过者必须在三个月内重新开题。
第二次论文开题不通过者,不能继续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员按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
开题报告通过后,其书面材料(一式两份)分别由学员本人及其指导教师保留。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二
经济发展带来了煤炭的高需求,而煤炭在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都需要存储。但煤炭产量的提高却使原煤仓不堪重负,由此看来,煤仓的频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各矿井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的瓶颈。如何提高煤仓的持久性、增加煤仓的仓储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地上煤仓的施工具有作业难度大、施工方法特殊且严格、人员组织复杂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安装配套设备。因此,本论文将详细分析地上煤仓的优点和工程施工的项目要点。
1.1地上煤仓取代地下煤仓的原因。以前,由于挖掘工艺的不成熟、煤炭运输环节复杂、运输能力相对较小等原因,必须同时依靠工作面同时生产才能保证矿井的生产能力,所以多采用地下煤仓的形式,既可以储存煤炭,也可以对运输系统起到一个缓和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煤炭工业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超级回采工作面——也就是那些年产百万吨、甚至千万吨级的超级回采工作面。矿井生产设备的机械化,使得井底煤仓在煤炭运输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弱,而且井底煤仓也不能适应如此大的工作量和储煤量,所以,取消井底煤仓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1.2煤仓材料的选择。在“不同硬度煤粒的冲击试验”中,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分析出煤仓的冲击磨损和煤粒硬度以及煤仓材料的硬度存在对应关系。通过进一步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煤粒的硬度比煤仓材料的硬度低一些的`时候,煤仓内壁发生的磨损相对较小。但煤仓材料的硬度并不是唯一的变量,更主要的影响因素应该是是煤仓材料的硬度与煤炭硬度的比值,当两类材料的比值大于等于0.6时,会迅速提高地上煤仓内壁材料的耐磨性。因此,根据此标准来选择煤仓材料能够有效提高煤仓内壁的耐磨性和耐撞性,进一步提高地上煤仓的使用寿命,减少耗损程度,这无论对于煤炭的存储还是缓解当前的煤炭危机都有很大的帮助。
1.3煤仓井壁抗破坏技术。解决材料问题以后,我们应该考虑煤流会对井壁造成冲击和腐蚀,所以,如何减少腐蚀和冲击也是应该思考的问题。煤仓的井壁因为会与煤粒产生摩擦,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有磨损。因此,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井壁会在煤炭的冲击下产生一些可恢复弹性的变形和不可恢复弹性的变形,其中这些不可恢复的变形危害较大。而这些变形与煤再摩擦以后又会促使煤仓内壁损伤的进一步增大,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变形又会随之增大,损伤也会随之加剧。面对这种情况,单方面的提高煤流冲击部位的维修速度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经常施工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施工的总体设计应该调整到改变煤流的运行轨迹,以此来减少煤对仓壁的冲击,如此将这种煤流的冲击力转移到仓底,以此来提高地上煤仓的寿命。
2风险控制研究。
在介绍了地上煤仓的优点以及建设时的注意事项以后,关于地上煤仓的风险控制研究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部分,本论文列出了在地上煤仓的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地上煤仓的不足之处:(1)在矿井运输环节复杂、运输能力小或运输距离远等情况下,一旦运煤系统出现故障,地上煤仓短时间内不能排除,将影响工作面的正常生产。(2)对于局部生产作业来说,地上煤仓不利于生产作业,将会增加运输的成本。所以地上煤仓适用于超大型的煤采作业。(3)当煤采区采用带式输送机,大巷采用轨道列车运输时,地上煤仓无法发挥运输系统的潜力,很难保证连续均衡生产。(4)当主井运煤系统检修时,采用地上煤仓将使整个矿井将无法生产。(5)地上煤仓不适用于主井为立井且用箕斗提升的矿井。(6)若使用地上煤仓而取消井底煤仓,不适用同时开采多煤种且要求分装分运的矿井。我国幅员辽阔,煤炭资源的分布极为广泛,而且不同区域的煤炭资源条件差距很大,特别是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开采条件差距很大。由于煤炭的需求量上升,所以煤仓的使用周期长、服务强度大,长期受到腐蚀和冲击,整个煤仓的破坏都非常严重。因此,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尽快对煤仓实施技术改造,这也就是本文的立意之处。我们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是否要建设地上煤仓,当然要摒弃传统的观念,从优化矿井设计出发来尽量减少煤炭的运输环节和成本,达到运煤系统的连续、完整、高效。
参考文献。
[1]刘承赫.摩擦理论及其应用[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2]赵会友,赵善钟.几种钢的腐蚀冲蚀磨损行为与机理研究[j].摩擦学学报,(2).
[3]林福严,邵荷生.低角冲蚀磨损机理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4).
[4]万鹏.恒山煤矿矿井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1).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三
如果将u盘从usb口拔出之前,忘记了执行卸载*作,或者执行卸载操作不彻底,或者由于误操作,而直接将u盘从usb口拔了出来,就有可能会导致u盘损坏,有时甚至会导致计算机不能识别u盘,如果以前没有处理这种情况的经验,多半会认为u盘已经不能使用,该扔进垃圾箱了,但这样又觉得太可惜了。
有没有办法恢复u盘的功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依次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存储、磁盘管理,在文字“磁盘1”上单击右键,选择“初始化磁盘”,直接单击“确定”。初始化完成后,u盘的状态变成为“联机”状态。
”
右边的白框上单击右键,选择“新建磁盘分区”,进入新建磁盘分区向导,直接单击下一步,选择分区类型(主磁盘分区、扩展磁盘分区或逻辑驱动器),一般选择主磁盘分区即可。(注:下面的对话框会顺序出现,所以就不在这里给出其屏幕拷贝了。)。
下一步-选择磁盘空间容量:一般使用默认大小。下一步-指派一个驱动器号(或不指派)。
下一步-选择“按下面的设置格式化这个磁盘分区”设置格式化的形式(文件系统类型、分配单位大小、卷标)(不用选择快速格式化)。
下一步-成功完成格式化向导。单击完成等待其格式化完成即可。格式化完成后,u盘状态显示为“状态良好”,即大功告成。
这种修复方法一般都能将u盘恢复。但是这种修复方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不能恢复u盘上原有的数据(数据全部丢失!!!)。如果u盘上原有的数据不是很重要,这种方法比较适用。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四
纵观当前很多施工单位,都未充分认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对工程造价缺乏主动控制,而且过分重视施工过程,从而忽视了施工图的预算,这样就无法发挥施工图在控制工程造价中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此同时,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以及设计单位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平台,由于缺乏沟通,这样就无法形成统一的工程造价管理目标,从而就造成工程项目在施工活动中成本投入过高以及超出预算指标现象的发生。
1.2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很多建筑项目造价管理人员未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内容仍然是沿用国家、地方甚至是行业的规定,而且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也停留在定额的审核以及工程量的计算方面,未能够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对建筑工程造价实施全面管理,造成建筑工程的造价过高。
1.3对工程造价管理缺乏有效控制。
对工程造价管理缺乏有效控制主要表现为:第一,对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未作出有效控制,是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图往往会出现问题,这样就使得工程变更以及设计变更情况的频繁发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控制;第二,施工单位未做好竣工结算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建筑工在竣工结算的时候,由于建设单位结算的数目较小,而施工单位结算数目较多,这样就容易导致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相互推脱,对工程项目造价的确认产生不利影响。
2.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完善对策。
2.1创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观念,牢固树立控制投资全过程的意识。
一般而言,建筑项目造价管理和控制通常为项目的决策环节、设计环节以及实施环节,从而就要求施工单位严格依照建筑项目的进展,对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以及预算造价所造成的偏差及时记性纠正,以便确保投资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要对建筑项目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配置,以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样就要求施工单位要逐步建立起科学且完善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机制,以便实现工程项目在审查、计价、结算等过程中达到规范化以及制度化的管理,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整个环节都能够控制在合理范畴内,这样不仅确保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工程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了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2.2切实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直接关系到技术、经济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就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财务预算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要了解工程设计、机械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在对工程造价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差错。与此同时,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责任心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在能够在多元化经济形势下,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提哦给你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很重要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2.3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建设单位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的同时,应该对工程设计的方案逐步进行优化,凭借精确的数据来对建筑工程的空间设计以及平面设计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最大限度保证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以及合理性。与此同时,在选择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方案的技术方案的时候,要求建设单位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将提高效益作为重要前提,通过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案以及先进的生产工艺,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效率,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项目的指出,以便更好地实现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除此以外,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造价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施工前期建筑工程要实施造价监理制度,通过限额设计的方法来建筑工程造价实施有效控制。而且建设单位需要认证衡量造价方案的实用性、经济性与先进性,以便合理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五
摘要:。
本文在分析道路工程中各种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路面平整度施工的质量控制对策。
关键词:。
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控制。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并致使城市交通网络布局表现出综合性与复杂化,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出行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上升,并进一步产生了市政道路建设需求。在这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与布局优化成为了一个城市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目前,各个主要城市普遍面临较大的机动车流量,而市政道路的路面的平整度直接关系着车辆行驶的安全稳定程度。路面平整是对市政道路工程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市政道路各个工序施工质量效果的最终反应,施工后出现路面不平整或投入运行一段时间后路面出现塌陷、倾斜等均直接暴露了在其他施工环节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由此,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务必要周密设计、严格执行、认真贯彻各个工序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选择合适精确的设备,充分保证沥青路面平整度符合规定要求。
1影响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因素分析。
1.1相关施工质量。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路面的铺设与整平是工程竣工前的最后一项施工,这就决定了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既要取决于道路铺设和整平工序的施工效果,还与之前各项施工的质量密不可分。在这些施工中与沥青路面平整度关联最大的是道路土基工程施工。一旦土基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到道路的稳定层,造成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道路的整体施工质量及使用寿命。在行车载荷的持续作用下,不稳定的土基结构很容易导致道路路面出现倾斜、凹陷等不平整现象,这不仅会给行车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会给城市交通、城市形象及其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因此土基工程是路面平整度施工的结构基础,是路面载荷的受力支撑,土基工程的质量过硬与否与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有着极大的联系,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在质量控制予以高度重视。
1.2沥青混合料的质量。
沥青混合材料的选取、配比与混合均对市政道路工程的路面平整度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原材料选取上,质量不达标的'矿料将给路面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由于这些质次的集料往往抗压强度低于标准集料,其中包含的偏平颗粒比例也偏高,这些都会导致在沥青路面碾压成型时,混合料之间的镶嵌力不足,不能实现充分的压实。在沥青与石料的配比上,不合理的配比同样会给路面平整度施工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若沥青比例偏大,则路面将出现泛油的情况,若石料比重偏大,路面结构将趋于松散,混合料的粘聚性不足,很容易导致路面开裂。
1.3摊铺机械及施工工艺的选取。
摊铺机械和施工工艺对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摊铺速度,在进行混合料摊铺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持摊铺机械以匀速前行,则极易导致摊铺不均现象的发生。摊铺不均势必会对路面的平整度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基层表面也会受到不断变化的摊铺速度的影响而变得十分粗糙,这种由摊铺速度不均带来的路面起伏将无法完全在后期的平整度和路面压实施工中得到修正,也就最终导致了路面的不平整;第二,摊铺作业的连续性,在进行混合料摊铺时应保证施工阶段的连续性,即在摊铺作业路段施工结束前,禁止无故停止摊铺,因为一旦在摊铺过程中出现中断,则难以保证混合料温度的一致性,原来铺设的混合料已趋于冷却固定,而继续摊铺时由于外部热传导环境的变化,将改变混合料的成形效果,造成道路路面的局部不平整;第三,施工人员熟练程度,由于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雇佣了不具备相关经验技能的施工人员进行摊铺作业,工人对工序的不熟练很容易出现摊铺机运行路径偏离直线轨道,再加上纠偏能力有限,就会导致路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第四,施工细节的把握,路面摊铺带有明显的粗活细做的特点,如果不能对施工细节加以充分把握,也会影响路面平整度,如果没有在摊铺前预热熨平板,会造成混合料出现粘结的情况,影响路面平整度。
2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2.1路面基层平整度的控制。
在市政道路建设工程中,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其工期不能过长,在较短时间内做好路面基层平整度的控制,特别是土基工程建设需要科学的统筹安排和有效的质量管理。在土基工程的施工中既要保证地上各种辅助设施不受破坏又需注意地下已有铺设管线的安全,既要为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施工打好基础,又要为各种交通辅助设施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做准备。在路面基层平整度的控制上要做好两点:一是路面基层的强度应能够应对暂时性的超负荷外力作用,二是路面基层要能够长期经受地下水、地面水随温度升降而状态改变时对其的作用,例如在季节性冰冻区域,地下水或地表水的物态变化将导致路基周期性的融冻,进而可能导致路基冻胀和翻浆的问题,降低了路基的强度。因此,结合具体情况使路面基层工程达到相应的强度要求也是保证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
2.2路面基层土质的改善。
市政道路投入运行后经常容易出现道路表层开裂的现象,而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对路面基层土质的性能进行改善。在用土混合中可以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来降低路基土壤的塑性指数,在路基碾压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其含水量的控制。此外也不能过度的降低水泥的用量而使路基失去足够的强度,并且做好水泥与用土的拌合,避免混合不均或粗细料离析情况的发生。
2.3对碾压质量的控制。
要实现对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中碾压环节的质量控制,首先要对路基基本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抽样调查和实验分析确定合适的碾压机具,沥青铺设厚度以及碾压的次数;之后,在碾压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有相关的技术方案执行,并在各个路段工程结束后进行及时的质量检查;最后,需要对压实路面的含油量以及压实密度进行测定,判断其是否满足设计载荷要求,对于不符合的路面应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予以调整。在实际的路面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中,一般需要进行三次碾压,这里着重对各次碾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做出说明。第一次碾压是在沥青混合料铺设完成并基本凝结后进行的,在碾压过程中,适宜选用钢轮压路机进行作业,碾压的温度要维持在摄氏105到125度的区间内,碾压过程一般依照先外后内的顺序,即先对道路外侧进行碾压,之后对道路居中位置进行碾压。在施工中一般以压路机钢轮表面积为一个碾压单位,单位面积的道路上至少要被施予三个以上的碾压单位,并且碾压速度不能过快,一般应控制在2.0~2.8km/h的范围内,以匀速碾压为宜。在第一次碾压结束后约5小时后,应对沥青路面进行第二次碾压。第二次碾压同样采用钢轮压路机作为作业机械,碾压温度应控制在95~105℃之间。但是此次碾压与第一次碾压在作业顺序上正好相反,采用的是先内后外的碾压顺序,即先碾压路面中心地带,再逐渐延伸和扩展至道路两侧。第三次碾压的进行时间一般为二次碾压结束后4小时左右。其实,沥青道路路面经过第二次碾压后其表面的沥青混合料已经固定成形能够使用了,之所以进行第三次碾压不仅是为了消除由第一、二次碾压作业顺序不同而在路面上留下痕迹,还是进一步巩固道路路面稳定性,确保沥青路面平整度的重要工序。此次碾压的温度一般保持在80~90℃之内,碾压速度要进一步放慢,应当控制在1.5~2.0km/h以内,碾压次数视路面具体情况而定。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三次碾压中务必要对附着在压路机钢轮边缘的沥青混合料进行清除,以充分达到三次碾压美化路面的施工效果。
3结束语。
经上文分析,影响市政道路施工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因素有很多,如沥青混合料、基层平整度等等,面对综合性多方面的因素,管理人员务必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建立合理的施工组织结构,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编制。而施工人员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认真负责的做好每一个施工环节。这样才能保证沥青路面的平整度,保证市政道路的质量。
参考文献: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本文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现状,综合分析了生态退化和水土流失的.五种类型,揭示了不同生态退化类型水土流失的因为,并探讨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作者:许文锋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水利局水土保持站,江西,抚州,344200刊名:陕西水利英文刊名:shaanxiwaterresources年,卷(期):2010”“(3)分类号:s157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退化生态系统技术方法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七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保存和修复变得愈发重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古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传承着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修复,古籍的原貌得以重现,更能够被更多人所认识和学习。在参与古籍修复工作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古籍修复需要耐心和细心。古籍的保存状况各不相同,有的可能只是轻微的损坏,而有的则面临着完全腐朽的危险。修复古籍不能急于求成,需要耐心细致地处理每一本书页的损伤。有时候,一本书可能需要数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修复完成。在修复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耐心和细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仔细观察,并对每一本书进行慎密分析和评估,才能恢复出尽可能接近原始状态的古籍。
其次,古籍修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古籍修复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如纸张学、书法学、印刷学等。在修复古籍之前,我需要详细了解古籍的历史、作者以及物理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全面了解了古籍的相关背景,才能更好地制定修复方案。同时,修复古籍需要一定的修复技能,如纸张修补、字迹重现等。这些技能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获得。因此,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修复技能,以更好地完成古籍修复工作。
第三,古籍修复需要团队合作。修复一本古籍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的协同努力。在修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启发。有时候,一个人可能会遇到一些思维的瓶颈,而团队中的其他人会给予新的想法和建议,帮助我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修复进程更加顺利。在团队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复能力。
第四,古籍修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项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候,古籍的纸张已经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不可逆的损坏。有时候,古籍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需要进行字迹重现。这些都需要我耐心细致的努力和不断的实践。然而,当修复完成后,看到古籍焕发新生的光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这种成就感激励着我不断地投入到古籍修复的工作中,继续为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做出贡献。
最后,修复古籍不仅是一种技术工作,也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修复古籍,并不仅仅是为了修复古籍本身,更是为了保护历史的延续和人类智慧的传承。通过修复古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古籍是一座通往历史的桥梁,通过修复古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
修复古籍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古籍中蕴含的智慧。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古籍修复的价值和意义。我将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修复能力,为古籍的保护和修复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修复古籍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也是一段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旅程,我会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八
当神经出现问题以后,那么就对身体构成很严重的后果,因为神经它的作用,要么是运动神经,要么是其他的神经,得了疾病都会对身体构成伤害,所以很多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些病患者,选择了神经靶向修复,那么神经靶向修复疗法的步骤有哪些?就来看看下面介绍。
治疗步骤(神经靶向修复疗法)。
神经靶向修复疗法彻底突破了传统治疗在临床上的局限,不仅标本兼治、效果彻底,且适应症广泛,为被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困扰的病患开启了一扇健康大门。作为一项复合型的全面治疗技术,神经靶向修复疗法的疗效也是逐步显现的,从而最终达到患者全面、全方位的恢复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第一步:通过靶向修复技术对受损部位的神经细胞或肌细胞进行修复,实现神经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促进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再次发育。
治疗效果第二步:通过药物和电生物治疗才能改善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恢复神经支配功能。
治疗效果第三步:传统康复治疗改善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神经靶向修复疗法):
首先,生长因子到达脊髓病灶后能修复受损和变性的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细胞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清除抑制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细胞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的抑制因子,从而修复变性的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细胞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补充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细胞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使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细胞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不再继续病变和坏死。其次,生长因子到达脊髓病灶后还能够产生大量的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细胞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营养因子和免疫调节因子,脊髓前角细胞营养因子和脊髓前角细胞免疫因子提高脊髓前角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脊髓前角细胞、脑干细胞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损伤后的自然死亡。
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神经靶向修复疗法):
首先,生长因子到达病灶后能修复受损和坏死肌细胞(肌纤维),对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蛋白基因表达进行调控,从而修复基因缺陷所致的肌肉细胞的坏死,补充肌纤维,使肌细胞不再坏死下去。其次生长因子到达病灶后还能够产生大量的肌细胞营养因子和肌细胞免疫调节因子,肌营养因子和肌细胞免疫因子提高肌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肌细胞损伤后的自然死亡。
治疗脑萎缩(神经靶向修复疗法):
首先:生长因子到达病灶后能修复受损神经元,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人脑大约有120亿个脑细胞,最多不到10%是充分发展了的并常加以运用的,其余的仍处在未充分发展或完全没有发展的原始状态)实现神经细胞的自我分化,并替代已经受损和死亡的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环路,实现持续分化新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神经组织及少突胶质神经组织。
其次:神经靶向修复治疗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清除抑制神经再生和生长的抑制因子(神经细胞再生能力相对较差的重要因素是抑制因子站主导地位),产生抑制因子抗体,使神经细胞的再生速度加快。
再次:神经因子到达病灶后还能够产生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免疫调节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免疫因子的特异性保护作用对神经发育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促进了外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存活,提高神经元的生物活性,减少神经元损伤后的自然死亡。
神经靶向修复疗法步骤有哪些?出现这种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对以上介绍的一些疗法的步骤全面的了解,通过全面的了解,才能尽快的选择一家医院,通过神经靶向修复,让自己尽快的得到有效的康复,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九
修复古籍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精细技艺的工作,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古籍修复的工作,这使我对于修复古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修复古籍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复古籍的重要性
古籍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它们记录了过去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背景和伟大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时间的侵蚀和贮藏条件的限制,古籍易于受损。一些可能已经失传或残缺不全的古籍,经修复后能够重现原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因此,修复古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段:修复古籍的挑战性
修复古籍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首先,由于古籍的历史悠久,纸张和墨迹的腐蚀情况各不相同。修复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何种方法和材料进行修复。其次,古籍的装订往往是独特而复杂的,需要修复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进一步损坏古籍。此外,古籍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也需要修复人员有相应的研究背景和知识储备。面对这些挑战,修复古籍需要时间和专业知识。
第四段:修复古籍的探索和发现
修复古籍并不仅仅是修复损坏的纸张和文字,更是一次对历史和文化的探索和发现之旅。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对书籍进行整理和修补,还会发现古籍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知识。有时,我们可能会在古籍中发现历史上被掩埋的珍宝,比如一些失传已久的文献或者是注明历史事件真相的记录。这种通过修复古籍而获得的发现感觉犹如探险,让人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五段:修复古籍的保护与传承
修复古籍不仅仅是修复具体的古籍,更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古籍的修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先人留下的智慧和知识。通过修复,我们能够将古籍保存下来,并使其能够被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利用。古籍的修复也为后代提供了一个触摸历史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自感受到历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修复古籍是对过去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献礼。
结束段:总结
修复古籍是一项繁琐而耗时的工作,但却非常有意义。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是保护和传承文明的一种方式。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体验到发现和探索的乐趣,也感受到对历史的敬仰和传承的责任。通过修复古籍,我们为后代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让他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修复古籍的工作还将继续,因为古籍的价值和意义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
在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数字化时代更是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然而,虽然科技的发展已经让我们轻易地访问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但在我们掌握科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在这个方面,古籍修复讲座的举办无疑是一个具有意义的举措,它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古籍的价值和修复古籍的技巧。
在这次古籍修复讲座上,通过细致的讲解和专家的演示,我们掌握了一些修复古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比如,对于发黄的古籍,专家们会采取在日光下曝晒的办法,并利用封面纸复制器复制出一份相似的纸张,然后用磨砂纸将其处理,使它变得柔软,最后再将其粘到古籍上,以达到修复的目的;对于一些有缺口的古籍,则会首先用胶布将缺口两边的纸对齐并贴好,然后再用一层纸糊在上面。通过这些方法,古籍因残损而可能消失的信息得以挽救。
第三段:描述自己的收获。
对于我来说,这次讲座的收获是很大的。在了解古籍修复的基本方法后,我意识到我们应该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因为古籍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还富含历史信息,是对我们今天了解过去的重要渠道。同时,我更加理解了保护文化传统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意义的深远影响。
第四段:探讨古籍修复的意义。
古籍修复是一项极具实际意义的工作,因为保护了一份份珍贵古籍,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的进程。保护古籍,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其价值无法用游戏或娱乐等替代。古籍的修复,是我们记录和传承文明的方式之一,也是保护文化品牌,让它们更好地被后来者发掘的重要工作。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古籍修复讲座是让我们加深了对古籍保存、修复和传承的理解,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古籍的重要性并感受到古籍修复的气息,希望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在各个领域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一
古籍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保存和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古籍修复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而我近日参加了一场古籍修复讲座,颇有所感。
第二段:参与讲座的体验。
这次古籍修复讲座是由一位资深古籍修复专家主讲,其所讲授的知识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并且注重实操,引人入胜。在讲座期间,我得以亲身参与古籍修复的实验和讲解,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籍修复的技术和方法。
古籍修复的意义不仅在于延续文物的生命,更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保护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而古籍修复的难度非常大,需要长时间的考察、破案、拼图。因为其历史价值,一旦损坏便难以弥补,必然跟我们损失一个历史的记忆,这也是古籍修复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四段:对古籍修复的认识。
在参加这次古籍修复讲座后,我对古籍修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古籍修复是一项繁琐而艰难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明确的修复思路。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过于追求完美,也不能妥协于不完美。最重要的是,修复过后的古籍必须要保证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真实性。
第五段:结语。
参加这次古籍修复讲座,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籍修复的意义与技术,也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古籍修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好古籍,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共同建设文化强国。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二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由学校举办的古籍修复讲座。在这场讲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籍修复工作的艰辛和复杂性,同时也对这一工作充满了敬意和热爱。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认识古籍修复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讲座的开头让我对古籍修复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我们知道,古代书籍的制作和保存条件都十分有限,许多古籍在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后,便面临着无法修复的命运。因此,古籍修复工作的目的就是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修复,使其得以延续远去的历史。而这些古籍所蕴藏的文化、历史和知识,也让古籍修复这项工作具有最为深远的意义。
第二段:了解古籍修复的技术要求。
古籍修复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经验。讲座中,老师精心准备了许多实例,让我们逐渐了解到了古籍修复的技术要求和具体操作方法。其中,配色、涂补和补纸等技术是修复的重点,需要专业的修复人员才能够进行。同时,修复的精度也需要达到毫米级别,一旦出现差错,很容易对原书造成更大的损伤。
第三段:体会修复人员的专业精神。
在整个讲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精神。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充满了热爱和责任感,不惜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修复工作。同时,他们也需要深入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古籍修复。这样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
第四段:反思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
在参加完这场讲座之后,我不禁反思起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目前学习的不是古籍修复专业,但我仍然希望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文化遗产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关注,从而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保护和传承。
第五段:展望未来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
古籍修复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善。在未来,我相信古籍修复工作会更加专业、高效,并且会更多地与科技相结合,发挥出更为巨大的价值。同时,我也希望自己这样的年轻人能够为古籍修复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这次参加古籍修复讲座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经历。我深入地认识到了古籍修复工作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了古籍修复的技术要求并体会到了修复人员的专业精神。我也反思起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并且期望自己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参与其中。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呵护下,文化遗产能够被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价值。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对珠三角9家公共图书馆网上服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网站平台建设、opac服务、网上参考咨询、网上导航、信息提供、信息用户培训、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网站建设文种少、免费资源网址导航欠缺、信息发布功能单一等问题,公共图书馆应深化网络社会教育职能,推进手机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网络服务。
论文关键词: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网络服务,调查研究。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起止时间为3月22日至204月12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珠海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江门五邑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中山市图书馆、惠州慈云图书馆、肇庆市数字图书馆等10家公共图书馆的网站。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方面:网站平台建设现状、opac服务、数字资源数量、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导航服务、用户教育、信息提供服务现状、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手机图书馆建设。调查方法主要通过访问、观察、体验、交流等形式。
2.网上服务现状。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四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促进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但创新所要求的变动性与法律所要求的稳定性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
2月胡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以“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题作重要讲话,极大地强化了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笔者认为,社会管理作为国家治国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可偏离国家治理的主旨———法律,法律是社会管理创新之准绳。
1.法律至上,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和国家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特征,而对社会管理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这种“新”绝不是一种抽象的一般要求,而是为政理念的调整,是社会管理目的、方式和体制的大改革和大进步,是个系统工程。
整体而系统的社会管理变革必须以一定的理念为先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全党全国致力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法律至上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理念。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方面,中央政法委书记周从社会管理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治体制以及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出发提出了社管理创新的五大理念。
其“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本质是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不仅是形式法治,而且要使法律内含“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实质法治;其“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是要求法律制度的设计尤其是关涉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应以多方主体参与为目标;其“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可理解为强化源头立法的法制要求。
“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亦是对法律处理多元利益和多元诉求的要求,这些理念最终要以法治理念实现,而其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的理念则对法律理念的直接表达。
在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有效遵守的同时,还要求这种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具有稳定性,以保证人们可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预测,从而保证社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之下。
从法治的内涵可知,以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为基本要求,以法律的稳定性为基本保障。
有别于此,社会领域的创新则要求人们对既有的体制、制度、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时作出调整与变动,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两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法律所要求的稳定性和创新所体现的变动性至少在表面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一方面,要进行创新,就势必面临如何维护法律的尊严及其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实施法治,则又面临如何保证创新的及时进行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问题。
在社会管理领域,这种情况同样存在。
2.法律与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同或相关的事物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
和其他事物相比,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系统更加突出。
社会管理创新和法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整体性。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本身就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由各种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宏观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目标和原则,是其他各项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重要依据。
反之,各项基本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和具体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又决定了宏观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确定目标和原则能否实现。
没有各项基本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和具体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以及不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互相间的联系与配合,也就没有总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动态性。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和世界上一切开放系统一样,需要不断的与外界环境交流能量、物资和信息。
从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就社会管理本身来说,即便是解决一个稍微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可能一次制定管理创新就达到“最佳方案”的程度,需要管理创新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修订和完善,才能逐步做到优化。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本身也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管理与法律的文本,而是一个由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制定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执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着重通过执行和实施的环节作用于社会环境。
作用的结果又会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评估等环节影响到新一轮的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制定。
只有社会创新管理这个政策和法律存在,这个动态过程就不会停息。
除了上述的2个方面外,管理法律的系统特性还包括层次性、结构性和相关性等。
在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的系统特性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创新法律的整体性。
因此,人们在研究社会管理创新、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和实施社会管理创新时,必须具有综合的观念、系统的观念、整体的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条件下,认识和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要求。
结语。
法律服务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其所属的上级系统间的相关性,如法律制度创新与政治管理创新、行政管理创新、经济管理创新等的相关性及其协调;也要关注平级系统间的相关性,如法律服务创新与立法创新、司法创新和行政执法创新的相关性。
‘法律服务组织作为中介服务组织,与社区管理组织创新、新的调解组织创新等的关联性和协调;更要关注法律服务创新系统的内部组成部分创新的关联性和协调,如内部人员观念创新、内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创新、提供法律服务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等等。
只有统筹兼顾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才能真正全面提高法律服务乃至整个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五
策划与设计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策划从大局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要解决的是市场需要什幺展览,展览设计的依据是什幺,如何包装推广展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具有全局指导性的作用。设计是策划中的一个环节,是对策划主题的具象化,是把策划意图变为现实的具体操作。设计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精心的策划。没有策划,设计就会失去目标,变得主观随意和盲目。因此,设计应该且必须服从于策划的决策,即在策划所确定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最大可能地体现出策划的意图与构想,为策划对象的整体效果服务,为预期目标服务。
new“form”国际平面设计邀请展20xx是以“未来”为主题的国际平面设计邀请展。参展设计师通过图形来诠释他们对主题“未来”的理解。展览独辟蹊径,要求所有参展作品都使用正负图形表现,脱离印刷,以镭射技术制作完成,力求打开新的表现空间,探求表现技法的多样性,为平面设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新的探索。组委会邀请四位世界著名的设计师lexdrewinski(德国)、rostislavvanek(捷克)、lannysommese(美国)和germanmontalvo(墨西哥)一起担任本届展览的评委。展览在德国、捷克和中国等地展出。此次展览的设计就是在策划所确定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
1策展理念产生背景及构思。
1.1背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平面设计手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多媒体技术对传统平面设计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表现形式,这促进传统平面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得以不断地拓展,因此,笔者想策划一个在平面领域运用新形式进行表现的探索展,通过邀请来自不同国家新锐的设计师参加展览,对平面新形式的表现进行探讨和交流。此次展览为独立策展,非官方活动。
1.2构思。
首先要确定的'是展览的主题。因为展览旨在对未来平面表现形式进行探索和实验,由此确定参展设计师创作作品以“未来”为主题。
其次要确定采用什幺表现技法来体现“未来”?人们生活在当下,更多关注的是现在,往往会忽视未来,采用正负形的形式最能贴切地体现这个主题一一我们常常像忽略负形的存在一样忽视未来。呼吁我们不只要看眼前的物,更要考虑长远的利益。正负形分别代表着阴和阳,因此,展览的色彩选用以黑白两色为主。
再次,参展作品采用什幺新形式展现?大多数平面作品都是以纸为媒介依靠印刷来表现。那幺,换个角度思考,是否能够脱离印刷技术,不用纸张而用另外的材料来展现平面作品呢?答案是肯定的,经过思考后,笔者决定使用透明材料为媒介的非印刷方式呈现,因为透明板是可透视的,它本身虽然是隔断物,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通过它看到背后的物体,这能跟“未来”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是什幺样子的这一问题产生关联,因此,它非常适合用来表现主题。既然展览以新形式为宗旨,那幺能否将未来的主题、新形式的概念、透明材料的应用都贯穿到展览的始终,打开新的表现空间,让观众充分感受平面设计表现技法的多样性?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策展思路的逐渐清晰,最后确定出展览的整体策略:
(1)以展览作品为中心,在展览展前、展中、展后的每个环节都用新的形式去表现,给平面设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新的探索与思考。
(2)主题:未来。
(3)表现形式:采用正负形表现,颜色以黑白为主色。
(4)材料:统一使用透明材料,把透明的概念贯穿到整个展览。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六
不管是白酒企业还是饮料行业抑或是其他消费品企业,战略和执行都是企业发展的两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几年前,有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作者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而后出现了《战略决定成败》等等很多“山寨”的版本,本人认为,对某一层面,战略、细节、执行都可以决定成败,差那一方面都不行,但仅仅有细节或者有战略也不能通向成功。
战略、战术、执行都是不可偏废的,也就是说,只有“系统”才能达成目标。
有人可能会说,战略是大企业的事;战略是高层的事情,至于营销管理人员来说,大多情况做的是执行的事情,至于战略可以不用过多考虑。此话对吗?表面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细细想来却也未必。
就拿一个区域市场举个例子。一个区域经理要做好一个市场,需不需要战略思维、需不需要策略和战术,需不需要系统整合?难道坐等公司制定一切,然后依葫芦画瓢进行所谓的规划或执行,之后市场就豁然开朗了吗?当然不是了。一个区域市场的负责人肯定是区域的战略和战术的制定者,执行的第一负责人,责无旁贷。当然,这个区域的战略和战术是在公司的整体战略和策略之下的,往往将两者联系得更紧密的区域管理人员,会如鱼得水,大展拳脚。
所以说,只有在方向正确之下,执行力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完成企业营销目标,否则,执行力越强,离目标越远。
那么,对于企业的营销和一线企业营销管理人员,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途径和方法,即提升执行力和达成目标的方法。
要保证执行力,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明确的目标;其二,完善的制度;其三,优异的团队整体素质。
1、明确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不是战略目标,基层员工和一线管理人员并不关心这些,他们接触到的是阶段性的目标,注意:阶段性的目标。一个个小目标,如进店数量、铺货率、销量完成、费用控制、促销活动制定、执行、效果等等。
2、完善的制度。并不是仅仅是处罚措施,也要有奖励、协助、指导、配合的制度。很多企业制度和表格很多,大家每天填表,成了“作家”,但实际上,很多表格是没有用的,只能起到心理安慰作用,纯粹是自欺欺人,表面文章。事情一来,大家相互推诿,不愿意承担责任,能少做就少做。一些职能部门认为营销就是吃喝玩乐:你们在外面舒服得很,还要这要那!回去报账的时候,你会看到某些财务人员的那种形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怪不得一个做销售总监的朋友说:我会不定期将公司的一些后勤人员和行政人员拉去市场搞活动,让他们体会一下销售到底是怎么做的,钱是怎么赚回来的!
团队整体素质的保证,一是团队对总体目标的认知要一致、并有认同感,二是要有足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三是要有足够的自信、高昂的斗志和事业的激情;四是要全身投入。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这就是一个高效、能打硬仗,且充满“执行”并能保证执行力的团队。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jj001001@。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七
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工作者,我深知修复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修复古籍,我们不仅能保护历史遗产,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我逐渐深入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关于古籍修复的心得体会,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一个有敬畏之心的修复师,不仅懂得尊重古籍,更能从中体验到修复的乐趣。修复师要时刻谨记自身的修复任务:既要保护文化财富,又要尊重古籍元素的历史性、独特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在修复过程中,我们要精细地去除表层的灰尘污渍,同时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页古籍,因为每一页都包含了历史之美、文化底蕴、文化储藏及知识传承。
二、修复前需全面检测,才能确保有序修复。
一本古籍在样子拿到修复工作室后,我们首先要从整体着手进行检测,发现文献的问题后再进行逐页修复,这样才能全面保障修复质量。具体来说,从检测的角度,我们需要先通过外检查、拆校、网格检测等方式,全面了解古籍的质量、完整性、损伤程度等,然后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复制、照相、记录,并提出优质处理方案,然后委托专业修复人员进行干预。
三、要爱护手中的“檀板”
在古籍修复中,我们经常需要使用到工具,诸如修补剂、针线、刀子及吹风机等,这些工具在操作过程中都需要被小心翼翼地使用和保护,保证它们的功能品质和长久使用寿命。例如,修复工作中时常使用的刀子,需要在尽可能薄的情况下,握住匀称、舒适、质量较高的檀木刀柄,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发生误伤或其他不恰当的情况,从而影响修复效果。
四、要勇于创新,突破瓶颈。
对于修复师来说,常常会遇到不少光碟清洗过程中出现的瓶颈现象,如如何弥补文献资料不齐全、补全资料、确保文献尽可能原貌完整等,我们需要不断积极地尝试新的方案。而良好的修复作品需要大胆有序地进行变化,尝试新的修复技术,有时合理的改变能够节约时间和有效提高修复质量,为历史文化的保护贡献力量。
五、要十分注意修复后的维护。
前面所说的所有工作,都是为最终修复的稳定和持久性而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减缓时间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要在保持资料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涂抹保护膜,将环境温度和湿度调节至最佳状态,保证修复后的资料能够长久被人们阅读和使用。
古籍修复是一项精细而专业的技艺和工作,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每个修复师都应该积极彰显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不是吗?我相信,只要每个修复师都认真操作、用心投入,我们一定能够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并传承下去。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八
修复古籍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这不仅要求修复者对古籍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还需要掌握科学的修复技术。在我参与修复古籍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修复古籍的重要性和困难,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修复古籍是一项非常细致而耐心的工作。修复古籍的过程中,需要将古籍分解成多个部分,并进行清洗和修复。这个过程需要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的状态,找到合适的修复方法。有时候,修复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而且,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手工操作,如切割、熨平、粘贴等。这些操作都需要细致入微,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因此,修复古籍需要修复者拥有极高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
其次,修复古籍需要修复者具备较高的修复技术和知识。古籍在长时间的保存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纸张的老化、虫蛀、墨迹的褪色等。修复者需要根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例如,如果是纸张老化的问题,修复者可以使用化学药品处理,使纸张恢复到较好的状态;如果是虫蛀的问题,修复者需要找到合适的材料进行填补。此外,修复者还需要了解一些古籍修复的常见问题和方法,以便在修复过程中能够做到应对自如。通过修复古籍,我深刻认识到修复古籍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对古籍保护和修复的研究。
另外,修复古籍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修复古籍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人的协作。每个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负责清洗古籍、负责修复墨迹等。团队合作的好处是能够集思广益,互相交流经验,并且能够互相协助。在我参与修复古籍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团队合作默契时,完成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因此,修复古籍需要修复者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其他人一起努力完成修复工作。
最后,修复古籍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的工作。修复一个古籍往往需要很多时间和过程。有时候,修复者可能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尝试多种方法才能找到合适的修复方案。这就要求修复者要有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我修复古籍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我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了修复古籍的成功。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总结起来,修复古籍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修复者需要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修复技术,同时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修复古籍,我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这将对我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在不断的修复和探索中,我们能够保护好古籍文化,让古籍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十九
对于图书馆来讲,图书管理工作非常繁琐,并且因为图书管理书本数量非常多,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管理工程,在这种管理工程项目中,包括对图书的基本管理、查询、借阅以及图书的回收等。项目中还包含对图书借阅人员的信息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图书进行整理,及时将图书入库等。在图书数量不断增多基础上,传统的图书管理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发展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所以需要积极革新图书管理系统,及时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推动图书管理系统的实现。
一、图书管理系统设计需求。
利用作者对图书馆以及相关部门的调查,积极与职工以及领导进行沟通,从中发现图书馆职工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主要在于图书管理计算机页面良好,能够方便操作,并且在包含基本功能之外,还需要包含一些优化特点。其中具体需求如下所示:
首先是对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图书馆实际图书资料管理需求,对图书档案进行增添,丰富图书资料管理的功能,其中包含删除、备份、资料报表等,这些都是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础功能。再者是图书馆的统计员要求一定要实现数字化管理形式,资料的录入以及查阅都实现数字化,能够完善图书馆中的图表打印以及各种书籍报表打印等。其次是为了更好的方便读者对书本进行查阅,提高图书查阅的速度,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不断优化完善,同时还需要添加图书超期提醒以及读者借阅信息的查询等功能。最后是图书馆针对图书类别的查询以及图书数量的统计等提出设计要求,希望能够更好的完善这些问题,优化图书管理效果,提高图书管理质量。
二、系统整体设计介绍。
对于图书管理系统来讲,主要是针对图书管理中的具体管理方式以及功能等进行优化,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还需要保证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根据以下步骤:
首先是打开系统服务器,录入用户名、登录密码以及用户的身份,这样才能登录到系统中,系统会根据录入的用户名以及各个信息从数据库中查找id号,及时对用户的id号进行认证,确认登录用户身份。当然若是登录信息显示不正确,则用户不能进入到系统中。点击其中的查询功能,及时进行信息查询,这样客户端会将其信息输送到服务器中,服务器进行数据校对,在校对结束之后再次返回到查询页面中。对于图书管理过程中,在系统设计上需要重视设计目标、总体结构设计双方面着手。
设计目标:对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图书管理的速度,准确对图书信息进行统计优化,加强读者信息的管理,提高管理员的管理组织以及专业职能。这些都属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統重要的设计目标,保证图书管理系统更加完整,同时着重对图书借阅期限进行提醒,为读者以及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在数据库完善方面,需要重视对ado的访问技术优化,语言以sql为主。对于图书管理系统中的服务客户端来讲,需要针对其自身服务需要建设数据库,这样就能将所有的客户端连接在一起,通过客户端协议的方式将服务指令发送到服务器中,执行服务任务。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对于图书管理系统而言,图书管理系统自身的建设体系以及结构主要是根据府服务器客户端以及服务器自身端口的数据进行流通,将客户端中的数据与服务器中的数据进行通信,主要应用ado/ole/db,这样能够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系统中的相同服务器在与数据库服务器相连接过程中,通信也需要选择ado/ole/db,保证其通信安全以及质量。数据库服务器中的客户端主要对图书读者信息进行处理,同时在存储着图书管理员的基本信息,所以需要十分注意对其的优化升级。图书馆里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服务器客户端存在的主要作用是对图书进行浏览,能够迅速查找到图书信息。整体的系统结构主要是客户端将图书的信息以及借阅管理信息等进行录入,这样形成专业的图书管理模块,当然图书管理模块中包含对图书的借阅、图书的归还以及上交的罚金等。图书管理过程中,对图书信息一定要准确掌握,对图书类别清晰划分。从整体上来讲,读者借阅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包含删除、添加以及查询这些功能。同时其中还包含还书提醒。管理者模块中包含管理者信息,管理者登录权限等。
三、管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管理系统模块结构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管理员模块设计:管理者是图书管理的主要操作者,在系统设计中包含管理者管理模块,管理者管理模块中包含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信息,具有添加、删除、修改以及查询等功能,管理员在在登录管理客户端期间,需要通过客户端认证,登录用户名、账号、密码,当然其中还包含管理者权限功能设计。
2.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设计: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中,包含对读者在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以及退出,能够实现实时修改,及时查询以及推出等。
3.图书信息管理模块设计:图书信息管理模块设计主要包含对图书信息的记录以及管理,图书类别的区分。当然其中还包含对图书信息的保存、删除以及修改,信息查询、借阅信息查询等的设计。图书类别主要体现为电子图书类别与图书类别。
4.还书提醒模块设计:还书提醒模块设计的主要功能针对对还书时间的确定,还书时间的设置以及还书提醒的正常应用。
5.图书借阅模块设计:图书借阅模块设计中功能设计主要包含对图书的刷新、信息的显示、图书管理的退出、图书归还之后的信息修改、图书信息的刷新、图书信息的突出、需要交纳的罚金、罚金信息更改(删除)、图书借阅信息的刷新查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关键,所以需要深入到图书信息管理以及借阅等模块设计中,更好的提高图书馆系统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二十
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是全民阅读推广与全民终身学习的基地,并且始终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图书馆馆员角色的定位也逐渐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这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具体体现。用户的感知评价是对图书馆服务的直观反映,公共图书馆馆员是读者的直接服务主体,评价馆员服务质量一方面需要馆员从自身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做出客观评价;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大众读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评价。公共图书馆以此才能提高用户满意度,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长远建设。但根据图书馆的服务经验总来看,通常馆员与读者对服务期望往往存在一定的主观感知差异,即馆员的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与服务能力与读者用户的实际感知存在一种不对等的主观体验。因此,利用科学的量化方法评估用户与馆员的心理感知差异,不仅有利于科学地评估馆员的服务水平,重要的是可以平衡用户与馆员的服务感知,分析用户与馆员的感知服务矛盾,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作用。
古籍修复的论文篇二十一
20世纪初期关于整理国故的讨论和实践,在心态上,有着尊古和崇西之偏重;在实际功效上,则成为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转换的重要关捩。
置于近世文献材料大发现的框架下予以考量,整理国故涉及到文献材料的分类与使用问题。所谓“二重证据法”或“多重证据法”,即是将材料分成两类或多类,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材料在用于证明的时候存在着统一性或同一性关系。a如果这种统一性或同一性仅谓材料所指对象同一,那就忽视了其意指层面上的差异。
具体而言,古代典籍、古迹遗存和考古文物,三者均指向过去的实在世界。不过,三者的存在形态和意指层面却有着质的差异。古籍以文字为载体,古迹以建筑和场所为呈现形式,而文物以器具的样式而存在。质言之,古代典籍属于语言类材料,而古迹和文物则属于非语言材料。
相较于实物,语言文字因其指涉关系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更适于超越具体情境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媒介功能,更便于记载和传递信息。就其组织形态而言,三种材料构造既别,则性质有异,三者所包蕴历史文化信息的程度亦呈现出高下差异:古迹和古物指向过去的生活世界,而古籍则关涉过去的精神世界。就含意性而言,古籍显然高于另外二者,其对于古代思想文化世界的研究价值亦因之而凸显。与含意丰富相伴生的是,如何确认古籍文献的意指关系则对研究者提出挑战。除却研究者主体的读解能力不计,意指关系首先奠基于古籍材料的可靠性之上。
流传的古代典籍无不经历由原始材料到传世文献的整理加工过程。古籍整理的方式和结果约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述而不作,尊古定制,传承并整理往代文献,如孔子“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摘引、纂述、汇编周秦旧章材料而集合成儒家文献,为儒家学派确立基本典籍;第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融文献整理、目录编次和学术批评为一体,“厥协六艺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如刘向、刘歆父子叙录群书,董理百家头绪,著录《别录》《七略》,其中不无二人关于古代思想世界秩序图景的理解和描画。类型之分实乃文献整理广狭二义之别。名义上的分别包蕴着其可靠性指向上的不同。前者即狭义文献整理,其可靠性指向整理后的文献与原始文献之间的一致性;后者即广义文献整理,除关注上述一致性之外,还警惕文献与其描述世界的对应性。
以上两种类型可以视为文献整理方面的两种范式。以孔子为代表的范式,旨在思想文化世界的恢复和建设,故以文献编述为整理重心。以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的范式,旨在为纷繁的思想世界理出统序,故不能不在古籍文献的叙录中有所轩轾,透露出学术批评史的气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而言,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自然延伸。虽然其中有着大量的思想信仰成分,但就其可靠性的指向而言,与现代学术的求真品格有其一致性。循此思路,从文献整理的角度考察古籍文献与当代学术研究的关系,不失为把握学术发展演变轨迹的有益尝试。章学诚《和州志艺文书序例》指出:“典籍文章,为学术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绪之所流传”。
作为文化的载体,典籍文章一方面记录了往代的知识学问,另一方面传达出那个时代的价值信念。许多古代文明的消失,与其没有典籍记载或典籍沦亡,有着一定关系典籍不存,文化无以显明。作为抽象的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学术思想若失去典籍文献之类载体,则因无所附丽而终至湮灭。把握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首先意味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审视和甄定古代典籍的价值。作为古代思想文化的载体,古籍蕴涵着古代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信息,载体自身也有其文本整理和著录评述的流变轨迹。
前者较多关涉学术思想价值,后者直接关系文献学价值,间接包含学术价值。典籍文献的价值既内蕴于古代社会结构本身,也是现代学术眼光照亮的结果,具有发现与赋予的双重性质。e就典籍文献与学术思想的关系而言,孔子删诗而有儒学之兴,刘向校书而汉学昌明,清人考订精详而实学风行,近代甲骨、敦煌文献面世而开启现代学术新局面。就可靠性关系而言,古籍的文献价值是其学术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古籍的学术价值是其文献学价值的提升和现代学术理念的古典投像。在古典学术的思想框架内审视典籍文献易流于循环阐释和意识形态化的套语模式,在文本、解释者和古代思想观念间互为援引,以效果说明前提。这种解说由于搁置对于学说思想的先设前提的反思,虽然有利于增强对其正当性的信念,却无助于其学理性的提升。前科学时代的学术是自成系统的论说和观点,具有内在的自足性,虽然富含洞见与智慧启示,但无法经受外在标准的检验;固守于传统思想框架之内,自然倾向于排斥异质学说,同时面对新问题的挑战也很难做出结构调整并重新获得思想活力。因此,古典学术话语的语义分析和现代阐释,应以增强其应对现代问题的解释力和启示性为鹄的。这是古籍文献价值获得现代生命的重要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古籍整理,入手功夫在典籍文献的甄定,但着眼点却在于其学术价值的焕发。一方面可将古典学术思想纳入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框架内予以重新考量,为现代学术提供古典资源;另一方面在对古典学问和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系统化的过程中确立新学科,丰富现代知识体系和学科门类。典籍文献的意涵和指涉对象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和不断扩充的动态变化过程。先秦时期,典籍特指关于典章制度方面的法书图籍,汉晋之际,除经术之外还包括诸子、诗赋及方技方面的私人撰述。
隋唐以降,扩及史书和佛道内典。宋以后笼罩小学类、艺术类及笔记类文献。明清两朝则囊收谱牒、类书和小说、词曲、诗文评类文字。《清史稿·艺文志》云:“及至晚近,欧风东渐,竞译西书,道艺并重。而敦煌写经,殷墟龟甲,奇书秘宝,考古所资,其有裨于学术者尤多,实集古今未有之盛焉。”引文所谓“晚近”即晚清末年,为近代的开端。近代典籍文献,又圈括西人之书和出土文献。除却湮灭毁弃的图书之外,典籍的范围与数量日积而富,其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也随之滋长,从事学术创造的可能性也在增加。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虽然陈氏所论因具体学术研究而发,但其意指实有见于文献扩充与学术演进之大势。结合陈先生的另一篇序文——《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考量,其所谓“新材料”约为以下三种:出土文献、与我国学术相关涉的异族故书和前人所忽略的旧有材料。相较于旧材料,新材料固然蕴含着新信息,具有潜在的学术价值;但经由新学术眼光打量的旧材料,也可能生发出新学术价值。陈先生的史学著述即是这方面的'显例。
由于陈先生这两篇序文系针对具体学术著述而论,揭示蕴涵其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门径与所达致的学术境界,而未言及两位学者对于具体文献材料所做的整理功夫,因此,极易给读者造成“材料中心主义”的印象——似乎只要拥有新材料就能获得突破性成果,而不需对材料下一番整理功夫。此种认识上的偏颇遂导致思想观念上的博物馆式的古籍文物主义态度——要么以占据古籍文献为目的而缺乏理论分析和价值甄别能力,要么挟文献材料以自雄、秘不示人。以论代史类的割裂、颠倒和篡改古籍的做法固不足取,但视之为博物馆中的展览文物的态度亦不为无过。古籍文献固然需要保护和传承,以维持民族、国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但古籍文献的生命和意义,更在于通过对文献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从而参与当代文明与文化的构建。古籍、文献和材料三个概念,称名和意涵虽异,但指涉对象则一。从时代和文本形态言,谓之古籍;就文化信息的蕴涵言,谓之文献;从学术研究的目的言,谓之材料。具体行文时,依据意指不同,变换名称或并列称号,不拘一名。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对待文献材料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主体关于学术的认知、态度和观念。材料观和学术观,表面上相关于研究者的知识文化的水平和条件,但其深层则涉及到主体意向和研究对象意指结构层次的对应关系。文献材料的意指结构约可分为三个层次,文献本文的形式层、文献意指的意义层和文献符指的对象层。主体意向主要关注第一层次者,学术研究多采赏鉴态度;聚焦于第二层次者,多取征信价值观;集中指向第三层次者,多持实证主义学术观。赏鉴态度近于艺术,证信态度近于宗教,实证态度近于自然科学。
不同的学科有其不同的品格与宗旨,近艺术者学以赏玩,近宗教者学以征信,近科学者学以求真。以上所论学术态度和观念,大致可归类命名为艺术化的学术观、宗教化的学术观和自然科学化的学术观。前者说理多富想象、以意合的方式处理材料,中者多采信心理事件与事实事件互为佐证,后者严守逻辑实证主义的论证立场。由学术宗旨与品格的差异,衍生出对文献材料不同的处理规范和使用方法。反过来说,由学术方法之异亦可上窥学者学术态度和观念的不同。具体到学术个案而言,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以经验实证的标准裁量关于上古史的文献材料,尝试剔除其中神话、传说等虚构部分,确定史实并澄清其意义,属于典型的以求真为宗旨的自然科学化的学术观。引申言之,以经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历史,势必重视物理实在和历史事件而忽略心理事实和效果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强调由事实到史实的推论,对由虚(心理势能)生实(历史效果)的可能性估计不足。由于古史文献不仅包含事实信息,还包含价值与信念信息。古史系统的考述,研究古代社会事实关系固然是外在的学术目的,通过古史叙事形塑价值、凝聚共识则是学术伦理层次上的潜在的内在目的。清理掉古史文献材料中的心理因素,自然导致对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排斥,这也是科学经验主义追求实证性知识的逻辑反题。
在《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一文中,顾先生曾就古籍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关系说道:“研究历史,第一步工作是审查史料。有了正确的史料做基础,方可希望有正确的历史著作出现。”所谓审查史料,于顾先生特指历史文本间的比对和历史话语分析。材料审查既属于古籍文献整理的必要功夫,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经此审查,古籍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得以分层、分类,学术价值因之而呈现,是历史著述的前提条件。古籍的整理,除包括基本的文献搜罗、编目、校勘和材料的摘抄、排比、分类外,还应包括对文献材料的考订、辩疑、质证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如果能由一般性的审查进入到对文献的解析(上文所谓“分层、分类”就是“解析”的具体化),由解析而发前人所未发(即所谓见独),那就会从古籍整理自然过渡到学术研究。以上所谓由古籍整理到学术研究的自然过渡,落实到具体学术实践上,并非如理论描述——通过概念的转换和句法连接即可完成——那样轻易,而是需要长久的学术实践,经历长时段的学术经验和共识的积淀,方始实现。对此,清人曾朴借小说中人物之口有过较为显豁的说明。我常道本朝的学问,实在超过唐、宋、元、明,只为能把大家的思想,渐渐引到独立的正轨上去。
若细讲起来,该把这二百多年,分做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开创时期,就是顾、阎、惠、戴诸大儒,能提出实证的方法来读书,不论一名一物,都要切实证据,才许你下论断,不能望文生义,就是圣经贤传,非经过他们自己的一番考验,不肯瞎崇拜;第二时期,是整理时期,就是乾嘉时毕、阮、孙、洪、钱、王、段、桂诸家,把经史诸子校正辑补,向来不可解的古籍,都变了文从字顺;第三时期,才是研究时期,把古人已整理的书籍,进了一层,研求到意义上去,所以出了魏默深、龚定庵一班人,发生独立的思想,成了这种惊人的议论。依我看来这不过是思想的萌芽哩!(曾朴《孽海花》第四回“光明开夜馆福晋呈身康了困名场歌郎跪月”)上述清代学术的三个时期,就其学术追求而言,可分别概括为求实在、求知解与求意义。其实,第一个时期的求真实即顾颉刚所谓的“史料审查”,与第二个时期的求知解,皆可归为古籍文献的整理,从而与第三个时期求意义的学术研究,构成对待结构。
纳入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框架中,处于对待结构的两造,就由历史时期的先后关系转换成研究程序的顺承关系。“求”是整理者或研究者面对古籍文献的意向。求实在的对象指向古籍文献言说的内容,求知解的意向指向文献文本的本身,而求意义则意指文献文本的对象和文献文本的意涵对于主体的价值。就学术意向而言,价值的发生过程即主体由文献材料探求知识、思想或观念的过程。由求实在而至求意义,古籍整理之于学术研究的价值渐次显明。关于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顾颉刚从历时性的研究过程阐述二者的关系;而郭绍虞则在批评史文献的历时叙述中条理出文学批评的逻辑层次。在文学产生并且相当发展以后,于是要整理,整理就是批评。
经过整理以后,类聚区分,一方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的不同,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之‘本同而末异’,于是也就认清了文章的体制和风格。所以《诗赋略》在《艺文志》中占一席地位,也是批评的开端。于次,再要选择,选择也就是批评。选择好的,淘汰坏的,不能不有一些眼光,这眼光就是批评的眼光;__同时也不能不有一些标准,这标准也就是批评的标准?再进一步,于是再要给以一定的评价,就是所谓的品第,而品第就更是批评了?但是这种批评,很容易凭各人主观的爱好,妄加论断,于是变得批评没有准的,也就更需要批评的理论作根据。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也就产生了,这样,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也再可以指导作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郭先生以“批评”概念贯通批评的文献整理和批评的理论研究。就其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历程而言,批评文献的整理与批评理论的研究,交互为用:由文献整理抽绎出批评理论,成就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专著,奠定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独立学科地位;以文学批评理念指导文献整理,推出《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等专题著述,主持编选《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和《清诗话续编》等古文论基础资料,以上成果属于古代文论学科基础建设中的重点工程。
郭先生将批评史文献的整理、分类、甄选和品第视为广义的批评。广义的批评隐含写作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识见和标准,而识见的发生和标准的确立则离不开一定的学术理念作为其逻辑前提。郭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即存“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的学术理念。郭先生关于批评的理论探索可谓狭义的批评,隐含学术理念的客观知识化和组织系统化。广义的批评涉及文献整理,而狭义的批评即理论研究。换句话说,批评的文献整理为隐性的学术研究,批评的理论研究为显性的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二者之间既有着顺承的历时关系,又存在着蕴含与呈现的结构关系。
由文献整理到理论研究,学术循此路径而层进;由理论介入到文献整理,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旧籍中的新材料,另一方面新理论和新材料对原有学术结构的冲击,势必导致学术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学术因之逆势而突进。对于学术主体而言,即使是从事同一种古籍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因其对文献材料的兴趣点和意向及其对文献材料与学术研究的关系理解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学术眼光。这种独特的学术眼光表现于对新材料的发现和处理上。具体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而言,罗根泽虽系郭绍虞的学生和学术助手,但其对于文献材料的整理和使用就明显不同于陈钟凡、郭绍虞和朱东润等的研究。
罗先生受梁启超《翻译学与佛典》的启发,敏锐感受到“上起汉魏,下讫宋元的翻译印度佛经”对“清末至现在的翻译东西洋书籍”的历史比较价值,和翻译之于翻译理论与文学之于文学批评的学术类比价值,a在其《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中专设一章“佛经翻译论”,以现代的“直译、意译”等观念解释阐发佛经翻译中的文质失衡和润饰改窜等问题。在章节处理上,既做到以历史朝代为经——“佛经翻译论”之前为六朝文论,其后为隋唐文论;又根据具体情况打破六朝、隋唐和赵宋之间的朝代界限、以佛经翻译理论的问题为线索集中论述。
虽然罗先生关于佛典翻译论的具体阐述不免失于主观,但上述处理充分体现出其见独之眼光。周勋初在为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所作的“序”中说,中国学人处在这一潮流中,一方面参照西方的文学观念,用来考察中国学术,以期在筹划新学科时能有新的开拓和建树;一方面则坚守中国学术本位,力求从中国文学批评的材料中发掘出固有的体系,梳理出一条符合中国文学批评实际的历史发展线索。罗先生既能从西方新兴学术中获取新的观点,又能结合本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去熔铸新知。他将罗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置于时代学术大潮中予以考量,高度评价其对新理论即西方文学观念的借鉴和坚守中国学术本位的学术态度。罗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写作,从运用新理论于旧籍而言,具有跨学科特点;从参照西方文学观念进行中国文论研究的角度而言,含有跨文化意味。
在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西方学术观念和理论的介入,使得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也带有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眼光和属性。跨学科与跨文化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基本理路和方法,在表面的超越或多维意味之下,隐含着更深层面上的对同一性或相通性的诉求,和藉由他者而自我审视的关照取向。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路,无论对于学术客体还是学术主体而言,都具有映射和投射双重功能,有助于学术理念的自我调适和新研究、新学科的催生。文献材料的学术价值一方面与其承载的内容和整理者功力有关,另一方面更与研究者的学术理念与理论眼光相浮沉。历史上一向被忽略的民间歌谣、乐府曲辞和僧徒偈颂等典籍材料,一经纳入白话文学的学术视野予以考量,便焕发出学术价值,成就了“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中国文学史专著”
胡适《白话文学史》。同理,郑振铎将中国历史上不登大雅之堂的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和子弟书等文献资料,置于文学史理论框架之下,予以民间文学的学术观念审视,完成《中国俗文学史》这部学术著作。学术著作如此,新学科门类的建立亦与之休戚相关。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史》不仅是一部伟大的专门学术史开山之作,其戏曲研究还开创了一门新学科。马美信《〈宋元戏曲史疏证〉前言》:“王国维应用现代理论观念阐述中国戏曲的特征,揭示戏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他的研究大大超越了明清曲论家,开创了现代人文科学的一门新学科。”
西方理论观念的介入,使得《宋元戏曲史》迥异于正统史书之文苑传、艺文志,也大大不同于集部之类书、杂抄、文案或语录,赋予戏曲整理和研究以现代学科属性。傅斯年评价《宋元戏曲史》:“研治中国文学,而不解外国文学,撰述中国文学史,而未读外国文学史,将永无得真之一日。以旧法著中国文学史,为文人列传可也,为类书可也,为杂抄可也,为辛文房‘唐才子传体’可也,或变黄、全二君‘学案体’以为‘文案体’可也,或竟成〈世说新语〉可也;欲为近代科学的文学史,不可也。文学史有其职司,更具特殊之体制;若不能尽此职司,而从此体制,必为无意义之作。今王君此作,固不可谓尽美无缺,然体裁总不差也。”
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一方面奠基于文献材料的整理之上,“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也是从搜集、整理原始资料入手的。他在撰写《宋元戏曲史》之前,从我国浩如瀚海的典籍中发掘了大量重要的戏曲史料,并先后写成《曲录》、《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等资料考证性的文章。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把这些材料融会贯通,创立了初具规模的戏曲史的学术建构和体系”。
另一方面,戏曲研究学科的建立有赖于西方理论观念的学术范导作用,“《宋元戏曲史》首次运用西方的悲喜剧理论来研究中国的戏曲,也是我国戏曲批评史上的一大创举。”遵循王国维以西方悲喜剧理论整理和研究中国戏曲的学术路数,王季思曾组织同仁整理选编《中国戏曲选》《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等中国古典戏曲作品集,并于编著前言中,总结中国古代喜剧作品在题材、人物形象、关目安排等方面的特点,概述中国古典悲剧的历史发展和艺术风貌,刻划中国古代喜剧作品的讽刺性与歌颂性两大类型,以及如夸张手法、奇巧的情节安排、重复对比的手法、情趣盎然的关目、幽默机巧的语言等喜剧手段。
王季思及其同仁关于中国古代戏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学术研究,推动了戏曲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在具体学术领域,从事某一方面古籍文献的整理者,同时也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惟其如此,才能实现文献材料与学术眼光的结合,惟有这样的学术才是既有根坻又有意义的研究。
从学术研究的常识而言,某方面古籍文献整理的先行者和重要专家,往往是这方面学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围绕这位学者以师友弟子为学缘纽带凝聚一批从事共同研究的人员,从而形成学术团队,集中的研究成果则孵化出新学科的诞生。国内,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即是在以郭绍虞为核心包括顾易生、王运熙等学者在内的学术团队共同打造的,其起手功夫就是以学术史理念对历代诗词文话和诗文评著述加以文献整理,从而成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以钱仲联为担纲的清诗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以吴承学为领军的文体学研究中心、暨南大学以饶芃子为先行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无不从文献整理入手把握学术对象,继而推出学术著述,成立新专业门类,并在学术团队的基础上形成一家学派,在学术成果和学术理念的双重促动下,有效确立新的学术范式。由学术大师到学术团队,由学术著作到学术规范,新学科的确立与古籍材料的辨析和整理有着内在的逻辑蕴含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44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