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的论文(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21:08:11
保护文物的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1-06 21:08:11     小编:温柔雨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规划提供依据。在写总结时,我们要客观地回顾自己的经历和成绩,不要过分夸大或贬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一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技术有很多,提取技术是使用比较广泛和频率比较高的技术之一。对整体提取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要努力掌握整体提取技术,对该技术使用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最终出土的文物保护,这是尤为关键的技术。整体提取指的是对文物和对其进行直接接触的物质进行同时提取和搬移的步骤和过程。也就是说,整体提取是在不完全的将文物在出土时去除包裹物,在这个前提下把文物提取出土的过程。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使用。

条件作为考古发掘现场的一项比较复杂的文物提取技术,整体提取文物的方法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适用。因此,出土文物在决定进行整体提取之前需要明确该文物是否需要整体提取。一般而言,在这样三种情况之下,文物是需要进行整体提取的。

2.1发掘文物破损严重并且碎块分布比较复杂。

当文物出土时,如果出现破损比较严重的情况,并且在文物破损的碎块之间无法及时的清理清楚,那么就需要对所发掘的文物碎块使用整体提取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文物在提取时不容易因为碎块的原因而遗失,造成文物不完整,不会使文物之间碎块的关系被打乱。在使用整体提取技术时需要对复杂的文物进行清理工作,要找对和保护好文物的碎片,这样能够有利于将其转移到室内进行文物整理。最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有两件铜车马。在1980年,有两件铜车马在出土时的破损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有一个铜车马的碎片达1555块,并且分布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专家经过了反复的论证之后,决定对这两件铜车马整体提取,提取后运回到实验室进行清理和整理。正是因此,才能使两件文物保存完整,存留至今,没有在发掘现场出土时造成破坏。

2.2发掘的文物容易破碎。

整体提取还多用于对极其容破碎的文物出土时的提取,没法单独提取。整体提取能够使文物在出土时所受的损伤最小,将文物损毁的几率大大的降低了。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时,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比如,曾经有对先秦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对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时就遇到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当时出土了一件漆盘,因为年代久远,漆盘出土时的木质胎体完全腐蚀了,仅有漆盘表面的一层漆皮,漆盘很容易破碎,无法单独进行提取。经过反复论证和考虑,考古专家决定对漆盘采用整体提取技术,等提取出土后运回到实验室在进行清理和保护处理。正是因为如此,该漆盘被完好的保存了,如果当时采取的不是整体提取方法,那么漆盘能够保存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2.3文物的周边环境的各种历史信息丰富。

当文物所处的周边埋藏环境中含有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时,需要采取整体提取的方法,因为在段时间内没有办法将它们进行逐一提取,很难弄清他们之间的关联和联系。采用整体提取的办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好文物的周边环境中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

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技术分析。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要采取整体提取技术的方法比较复杂,种类比较多,但是按照提取的方式和所使用的主要提取材料能够将整体提取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提取法,二是套箱提取法。

3.1基本整体提取法。

基本提取法是在整体提取法当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上不需要借助任何提取材料,而是完全依靠土壤自身所具备的强度来对文物进行整体提取,由于土壤本身结构的限制,即便是强度非常好的土壤,对于较大的文物来说也无法提供一个充分安全的支撑,因此,基本提取方法的一个必要的使用条件是对所发掘的文物的体量不大,基本提取方法所采取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所谓在整体提取中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指的是把文物所包裹土质周边的杂物和泥土去除,而不是完全的将文物周围的泥土去除掉,这样可以使所要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土质台基上在进行周边加固工作。所谓周边加固指的是使用相应加强材料来对土质台基的周边进行临时性和简单性的加固。具体的做法主要有石膏绷带法、纱布绷带法和树脂绷带法等等。其次,进行底切处理。它是整个提取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具体来说,底切处理的步骤是这样的:用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或一段金属丝线,沿着文物的土质台基底部水平线来对土质台基切割,最终能够使承载文物的土质台基和地面完全的分离。最后,对文物进行刚性支撑。一般来说,在整体提取的过程中进行完底切处理后,还需要将整体提取移到刚性支撑板上,再利用刚性支撑板来对整体提取的支撑力进行支撑,在基本提取法中,如果采用的是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来进行底切处理,那么在底切处理结束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处理板来作为刚性支撑。这样就减少和简化了基本提取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符合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处理最小化要求。

3.2套箱提取法。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二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研和社会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1-2]。目前对文物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具体文物的保护手段来展开,且有一定程度的保护绝对化,单一化及保护区对立化的趋势。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文物的时空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的关系[3-4],有青海地区[5-6]、长江中下游地区[7]、巢湖流域地区[8];对文物个体形态特征、叠压关系的研究[9],研究古遗址文化空间迁移[10-11]、空间分布,而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物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把河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古环境变化联系起来,探讨这些文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时间演变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单位。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属于华北平原,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三面环山,西北部是太行山区,西部是伏牛山区,南面是大别山区,中部为平原,境内河流众多,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以淮河流域为主,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40c,是国家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区。河南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都非常便利。河南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曾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诞生了譬如开封、洛阳、商丘等古都,河南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颇具特色。2.2研究方法文章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文物局。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按文物所属时期年代分类。arcgis底图来自国家地理信息数据中心,在arcgis10.2中用arctoolbox工具裁剪出河南省市域与河流分布。通过最邻近而平均距离分析法来判断河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是否均衡,并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国家级文物单位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3时间演变及特征。

按照历史发展特点和评选标准可以将河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以来7个时期。如图1、图2。由图1、2可以看出来这些文物单位是以先秦、宋元和明清时期为主,明清以前各时期的文物数量呈“u”型变化趋势,而文物的类型也是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先秦是从新石器时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这一时期时间比较长,文物单位的数量是最多的,占总量的31.92%。宋元和明清时期据现在时间相对较短,受自然环境破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与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相比较小。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这三个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数量相对较少。在各种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中,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古遗址和古建筑,由于佛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原的,在这之前中原地区几乎是没有寺庙建筑的,石窟也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与寺庙的出现时间几乎是相同,古墓葬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尚未被发掘,也有许多被一些不法分子偷盗破坏,还有一部分由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缺乏保护意识,在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遭到大量毁坏,而被发掘的规模较大的且保存完整的墓葬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古遗址和古建筑的文物数量相对较多一点。从图3中可以发现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沿河分布的,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在郑州、洛阳两市;淮河流域的分布则相对分散,基本上都在其支流附近,呈疏散的点状分布;海河流域的'文物主要集中在安阳与焦作,沿河流呈带状分布,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数都分布在平原地区,主要是由于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有限,生产力不发达,高海拔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方便且缺乏水源造成的。而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些条件非常适合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是人们选址的首要考虑地区。4.2市域分布特征分析用arcgis10.2对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市域分布图(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文物单位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多,两市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两个核心增长极。安阳、焦作、许昌、平顶山等地区次之,而濮阳、济源和漯河三市的文物数量最少,文物的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征,中北部多,边缘少。总的来说,郑州、洛阳、安阳、许昌、焦作的文物分布数量较多,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商代中期的都城,中华文明轴心区,下辖还包括登封、新郑、巩义、新密这些历史文化名市名县,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千年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安阳、许昌、焦作这些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加快河南振兴的重要发展城市,因此文物的分布及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

5影响因素。

5.1人文因素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遗址丰富。河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选择在这里建都或迁都这里,尤其是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等地区,在古代历史的发展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几个地区都是古都城市,因此这几个地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比较多的;其次就是各地市的开发保护程度以及对这些文物遗产的重视度,文物遗产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物遗产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gdp收入,而且对各地市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为带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出力量。

5.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它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指标,其计算公式为:4)公式中r为个数据的相关系数,当r0是表明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关系,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是负相关关系,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不相关;|r|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越高。n表示变量个数,xi是河南省各市的经济生产总值,yi是河南省各市文物单位数量。通过计算河南各地市的生产总值和国家级文物单位的数量,可以得出r=0.61610,r=0.89190,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且相关程度较高,生产总值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就越多。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正相关的关系会越来越显著。这说明一个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5.3政策导向当前,我国关于文物认定的标准是实施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一条就是各地在开展文物认定工作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物认定的年代依据之一。文物认定的对象可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制作或形成的各类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化资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制作或形成的具有重要或代表性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资源。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可以直接进行文物认定。这与各地县市的重视程度有关。从不同批次的评选结果来看,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焦作、安阳等地区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文物的评选,而漯河、濮阳、济源等地区的文物评选却并不多,一方面这与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漯河、济源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地市位居前列,另一方面,各市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文物的重视度和申报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河南对国家评选政策和制度有很强的敏感性,应当充分挖掘出河南各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加强加快自身的发展及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6结语。

河南省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空间上看,这些文物的总体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一些古都型的城市;从时间演变来看,先秦时期的文物单位数量最多,其次是明清和宋元时期,最后是隋唐五代、秦汉、近代以来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古墓葬、石窟寺及近现代建筑比较少。第三,截止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河南省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344处,在全国各省之中并不是最多的,进一步申请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很大。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三

李秉毅介绍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的保护、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首先是对物古迹的保护。文物古迹包括类别众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筑、古园林、历史遗迹、遗址、杰出人物的纪念地,还包括古木、古桥等历史构筑物。

其次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地段指由文物古迹(包括遗迹)集中的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组成的地段。历史街区指保存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历史建构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生活地区,该地区的整体反映某一历史时代的风貌特色,具有较高的价值。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古城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延续包括古城空间格局、古城自然环境、城市建筑风格三部分。古城空间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它们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景观、规划布局思想、历史发展、社会文化模式;古城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区的重要地形、地貌、原野、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山、水、花、木、原野特征。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景观、文化、生态紧密相联;古城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建筑风格影响城市风貌特色。

今天,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一篇关于长城的报道,报道上讲了,大量游人涌入长城,给长城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塑料袋、水瓶、废纸、果皮等垃圾随处可见,当地村民在通往长城的路上搭设梯子,设点收费。人们绝对想不到因为自己一个小小的不文明行为,就给长城保护带来这么大的困难。他们一个简单的破坏行为,给长城造成的却是永恒的伤害。

再看看我们这里的广场一也有这样不文明的现象。广场垃圾桶被一些。在看我们新建的西海子公园,在花坛的附近修了很多石椅,可修好没几天就被人们搬走了。

挨!现在的人啊,根本没有环保意识,不去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不经意间也降低人类的素质,请大家反思反思吧!改正你的恶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加油更美丽。

正如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强调:首先要大力宣传现有的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在做好现有法律的完善和细化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面向公众的广泛宣传。

其次要加强道德上的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刻划行为不仅是违法的,也会对文物的完整性造成破坏,对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通过宣传使公众认识到保持文物保护单位环境的美好,保护文物的庄严、美观和完整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公共道德,也是每一个人的义务。

山东济宁斥巨资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一经披露,即遭到上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各大报纸也发表了很多质疑的文章。反对者认为,项目投资300亿元耗资巨大,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有文化造假、文化浮夸之嫌,会对“国库”造成严重浪费。

从中华文化城的规划看,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令人咂舌。其实这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各种新建的民俗村、风俗园、影视文化城常常占地面积惊人,却倒尽了游人的胃口。

这种文化发展的理念是值得反思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文化的。文化大发展不同于经济大发展,不是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更何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领域也并不适合,对经济持久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对“发展”的概念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似乎一提起发展就想起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这种自杀式发展模式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拉动gdp,但是其代价则是能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异化,还极大地败坏了人们的内心生活,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其弊端已经引起中央、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等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就是明证。我们一直把“发展”理解为一个量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更是质的概念。

对文化而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就更是灾难性的。它不是建设而是破坏。那些人造的没有文化的文化城的真正动力和杠杆是经济,是gdp,是所谓“政绩”。

在我看来,古建筑古文物的“原貌”“原样”不只是城楼、坟墓、牌楼等等孤立的文物的原样,而是这些建筑物、文物的原样再加上它的周边环境的原样。打个比方,十三陵是一个文物群,各个陵园之间有很多空地,如果在这些空地建造新的建筑物,即使陵墓本身没有动,它们所处的环境却发生了变化,这同样是对于文物环境的破坏,文物环境的破坏即广义上的对文物的破坏。所谓文物保护应该是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如果文化标志城的负责人和专家们真的是以保护文物为宗旨和目的,那么我奉劝一句:不要再建任何的新建筑,彻底放弃标志城这个“创意”,才是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四

文物,是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文物不仅仅是把文物保护起来,更重要的是体现文物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文物“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但对于文物保护,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以xx为例,在文物保护方面既有不足,在文物的开发利用上又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保管不善,不能发挥文物的作用。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文物仓库,对保护文物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xx没有象样的文物仓库,一些高档次的文物只有暂存于省博物馆和省文研所;由于没有文物仓库,现存的部分文物腐蚀严重,甚至比文物埋藏于地下腐蚀得更快。没有一座博物馆,大量的文物不能展出,既不利于文物保护,更不利于开发利用。

2、投入较少,古建筑年久失修。按照《文物法》规定:国保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省保单位主要由省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市县级保护单位主要由本级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由于河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xx市的财政收入也相对较少,这些年几乎没有投入,造成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

3、开发不够,没有发挥文物的效益。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xx的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目前,全市仅有不到10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旅游参观人数也少得可怜,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支出。

4、破坏严重,文物保护意识有待于加强。文物资源为非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多年来,文物资源经历了多次劫难,特别是“十年内乱”,破坏了xx地上文物的一半以上。现在仍有对文物的盗掘盗卖现象;有个别的施工单位还故意破坏文物,把工程工期放在比文物勘探更重要的位置。

二、几点建议

1、加大文物法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宣传,使群众了解xx悠久的历史,激发作为xx人的自豪感,产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予以重视,给文物以更大的投入,对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行为予以抵制。

2、尽快兴建xx市博物馆。从70年代初即有人呼吁要建博物馆,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建起一座市级博物馆。各级领导应给予关注,多方筹资,积极运作,解放思想,尽快把博物馆筹建起来。使我市的文物既有一个向人民展示的舞台,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应。同时,博物馆也发挥着文物仓库等多项功用,有利于文物保护。兴建xx市博物馆,有百利而无一害。

3、统筹规划,加大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xx的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名人郭守敬等,有很多独具特色和意义的古建筑,有流传久远的乡艺文化。这些都有待于开发,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五

然后大家围绕着“怎样保护长城”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应该制定一些处罚条例,比如:发现谁在长城乱扔垃圾,就不但要他把垃圾清理干净,还要进行一定的罚款。”这位同学的话还没说完,另一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对对对,还有那些在城墙上乱涂乱画的人,更要严加处罚。”又有的同学说:“政府应该出来取缔那些在长城上私自搭设梯子、设点收费的行为,绝对不能让开发商建起与长城不协调的建筑物,因为这样会加速长城周围自然景观的破坏。”

李老师对我们积极大胆地发表意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谈了自己的看法,还告诉我们:在10月23日国务院颁发了《保护长城的条例》。我们听了都非常高兴,仿佛看到长城已经修葺好,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六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纸质文物发生质变的原因,并叙述保护纸质文物的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可以用直接的物体进行保护,如脱酸、加固、防霉杀虫等。第二个途径是通过环境来进行控制,环境包括温度、光照、空气和生物等因素。

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就包括了造纸术,在我国博物馆里有大量书画、古籍,还有很多纸质做成的文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参考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纸质文物都有很严重的腐蚀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纸质文物的重要使命。是什么原因导致纸质文物损害严重呢?我们可以简单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点:内因是因为文物的纸张与其他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外因是因为纸张材料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我们常见的纸张主要是用纤维素做的,当纤维素在光、热、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对于纸质文物危害较大的是酸化和氧化作用。保护纸质文物的基础就是要了解它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保护文物的途径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可以一方面使用安全性高的材料来做保护修复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环境,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保护文物的方法主要是加固、防霉、脱酸等。在保护行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1.1脱酸技术。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和研究显示,如果文物的纸张中含有酸,就会缩短纸张的保存时间。造成纸张腐蚀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从造纸时就有酸性物质的混入;可能是当初绘画和书写所用的墨水里就含有酸性物质;可能是纸张上面有微生物,其身体里含有酸性物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环境中触碰到了酸性物质。脱酸法简言之就是降低酸度。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脱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液相法,另一种是气相法。液相法还细分为水溶液法和非水性溶液两种。针对一些脱酸材料,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丙酸钙。这个材料不管是混合水性的溶液还是非水性的溶液,都能加以使用。还有一种碱性除酸的方法叫做气相法,这类方法包括氨气―环氧乙烷法和二乙基锌法等,想要大批量地对纸张进行处理还要改变其颜色就必定要选择氨气―环氧乙烷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有碱性残留。而二乙基锌法就完美地弥补了这一弊端,但是这个材料与空气接触时或者与水接触时容易爆炸,造成危险。

1.2氧化技术。

对于纸张的又一大威胁就是纸张的氧化。科学研究表明,纸张中的一些金属离子会和一些自由基发生反应,紧接着就会促进纸张氧化。氧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纸张变得脆弱和昏黄,这对于纸张的破坏是非常大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电解法和氧化抑制剂。

1.3纸张加固的技术。

当文物纸张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之后就会开始破碎,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加固方法对这些纸张进行修复。目前的加固方法分为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两种。物理加固分为托裱法和丝网加固。对于一些因为潮湿而破损的书籍纸张适宜采用托裱法,丝网加固适用于一些强度较差的脆弱糟朽纸质文献。托裱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背面进行托裱,可以增加纸张的强度。但是托裱法的使用具有局限性,不能加固多张纸张,会增加纸张的厚度,并且加固后的纸张也不美观。丝网加固就是在丝网上喷上胶黏剂,但需要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才能实现。相对于托裱法,丝网加固能够加固两面纸张,还能摘下,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够解决纸张老化的问题。化学加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派拉纶成膜加固、伽玛辐射加固、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派拉纶成膜加固法是利用聚对二甲苯形成的薄膜对纸张进行加固,加固后的纸张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会大幅度增强,并且可以防潮。但是它的缺点是成本非常高,不能得到普及。伽玛辐射加固法是将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同类化学物铺到纸张上面,然后利用射线进行探照,从而使得纸张加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所以没有进行使用。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是最经济可行的,就是利用树脂将破碎纸张包裹,从而增强纸张的活动性,有效地抵抗了水和潮气的侵蚀,从而达到保护纸张的目的。

1.4防霉杀虫。

现代的纸张一般是由纸浆、填料、胶料、色料四种材料组成。经研究发现,这些材料中很容易滋生各种微生物,最严重时会发生虫害。所以,要想对纸张进行有效保护,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纸张的损坏问题。目前进行防霉杀虫的方法有化学试剂防霉杀虫法、高温和低温防霉杀虫法、气调杀虫法。

控制好纸张存放的环境,对于文物的保护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会造成纸张纤维的干缩,从而造成纤维组织的破坏。另外,由于紫外线具有高能量,照射到纸张时,会对纸张的纤维造成破坏。大气中的硫化物也会造成纸张的破坏,在潮湿环境中滋生的微生物也会造成文物纸张纤维的破损。在进行纸张保护时,可以采用恒温、恒湿的控制系统,在窗户上涂抹紫外线吸收剂来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对文物所处环境的空气成分进行控制,并且要预防微生物的滋生。

3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对于纸质文物的保存还存在很多问题,纸张腐蚀的状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在这些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存在相应的风险系数,需要研究人员提前预知风险性和长效性并进行分析。另外,虽然有脱酸药剂等方法,但是却很难兼顾到防霉杀虫、去金属离子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有部分研究人员把希望寄托在对环境的控制方面,但是在环境方面需要安装各种控制系统,需要高额的经费,且耗能还比较高,有些也不能满足对纸质文物的保护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寻找更优的且经济实惠的环境控制技术来对纸质文物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毛科人,邱建辉,三聚体和偶联剂对纸质文物加固保护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5).

[2]徐方圆,邱建辉,孙振乾等.含氟聚合物加固保护纸质文物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4).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七

各位游客:

长城是我国著名的景点,它那雄伟的气势和历史情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去参观旅游。但是开放旅游参观后也发生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乱扔垃圾,在墙上乱涂乱画等。

为了保护美丽雄伟的长城,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环保宣传,如在适当的位置张贴一些制作精美的宣传语。

2、增加一些便民设备。如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垃圾桶等。

3、增加一些惩罚措施。先是去游客来到长城参观,先提前告诉他们如果在长城乱扔垃圾或者乱涂乱画等会有什么的惩罚措施,然后增强工作人员巡逻,对违反者进行处罚。

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我们的长城会变得更加美好。

倡议人:xx。

日期:x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八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技术有很多,提取技术是使用比较广泛和频率比较高的技术之一。对整体提取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要努力掌握整体提取技术,对该技术使用和掌握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最终出土的文物保护,这是尤为关键的技术。整体提取指的是对文物和对其进行直接接触的物质进行同时提取和搬移的步骤和过程。也就是说,整体提取是在不完全的将文物在出土时去除包裹物,在这个前提下把文物提取出土的过程。

2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使用。

条件作为考古发掘现场的一项比较复杂的文物提取技术,整体提取文物的方法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适用。因此,出土文物在决定进行整体提取之前需要明确该文物是否需要整体提取。一般而言,在这样三种情况之下,文物是需要进行整体提取的。

2.1发掘文物破损严重并且碎块分布比较复杂。

当文物出土时,如果出现破损比较严重的情况,并且在文物破损的碎块之间无法及时的清理清楚,那么就需要对所发掘的文物碎块使用整体提取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文物在提取时不容易因为碎块的原因而遗失,造成文物不完整,不会使文物之间碎块的关系被打乱。在使用整体提取技术时需要对复杂的文物进行清理工作,要找对和保护好文物的碎片,这样能够有利于将其转移到室内进行文物整理。最为典型的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有两件铜车马。在1980年,有两件铜车马在出土时的破损情况比较严重,其中有一个铜车马的碎片达1555块,并且分布的关系十分复杂。在专家经过了反复的论证之后,决定对这两件铜车马整体提取,提取后运回到实验室进行清理和整理。正是因此,才能使两件文物保存完整,存留至今,没有在发掘现场出土时造成破坏。

2.2发掘的文物容易破碎。

整体提取还多用于对极其容破碎的文物出土时的提取,没法单独提取。整体提取能够使文物在出土时所受的损伤最小,将文物损毁的几率大大的降低了。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时,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比如,曾经有对先秦时期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对现场文物进行保护时就遇到了诸如此类的情况。当时出土了一件漆盘,因为年代久远,漆盘出土时的木质胎体完全腐蚀了,仅有漆盘表面的一层漆皮,漆盘很容易破碎,无法单独进行提取。经过反复论证和考虑,考古专家决定对漆盘采用整体提取技术,等提取出土后运回到实验室在进行清理和保护处理。正是因为如此,该漆盘被完好的保存了,如果当时采取的不是整体提取方法,那么漆盘能够保存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2.3文物的周边环境的各种历史信息丰富。

当文物所处的周边埋藏环境中含有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历史信息时,需要采取整体提取的方法,因为在段时间内没有办法将它们进行逐一提取,很难弄清他们之间的关联和联系。采用整体提取的办法能够最大程度的保留好文物的周边环境中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

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的技术分析。

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保护要采取整体提取技术的方法比较复杂,种类比较多,但是按照提取的方式和所使用的主要提取材料能够将整体提取方法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提取法,二是套箱提取法。

3.1基本整体提取法。

基本提取法是在整体提取法当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上不需要借助任何提取材料,而是完全依靠土壤自身所具备的强度来对文物进行整体提取,由于土壤本身结构的限制,即便是强度非常好的土壤,对于较大的文物来说也无法提供一个充分安全的支撑,因此,基本提取方法的一个必要的使用条件是对所发掘的文物的体量不大,基本提取方法所采取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所谓在整体提取中去除文物周围的杂物和泥土指的是把文物所包裹土质周边的杂物和泥土去除,而不是完全的将文物周围的泥土去除掉,这样可以使所要出土的文物在一个土质台基上在进行周边加固工作。所谓周边加固指的是使用相应加强材料来对土质台基的周边进行临时性和简单性的加固。具体的做法主要有石膏绷带法、纱布绷带法和树脂绷带法等等。其次,进行底切处理。它是整个提取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具体来说,底切处理的步骤是这样的:用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或一段金属丝线,沿着文物的土质台基底部水平线来对土质台基切割,最终能够使承载文物的土质台基和地面完全的分离。最后,对文物进行刚性支撑。一般来说,在整体提取的过程中进行完底切处理后,还需要将整体提取移到刚性支撑板上,再利用刚性支撑板来对整体提取的支撑力进行支撑,在基本提取法中,如果采用的是一段带刀刃的金属板来进行底切处理,那么在底切处理结束后,就可以直接使用处理板来作为刚性支撑。这样就减少和简化了基本提取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符合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处理最小化要求。

3.2套箱提取法。

整体提取法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是套箱提取法,这种方法它利用的是木质框架结构来对土质台基的周边进行加固处理,从而可以提高土质台基在整体提取中的稳固程度,也比较安全。这种方法所适用的范围是土壤的自身强度比较好,并且所提取的文物体量比较大。具体来说,套箱提取法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去除文物周边的泥土和杂物,其次,周边加固,周边加固在套箱提取法中使用的是用土质框架来将土壤精密的包裹起来,在周边加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土质台基在加固的木板内侧和侧面接触紧密。再次,底切处理。在操作时,要将土质台基的底部完全掏空,将底板插满之后,用铁丝或绳子将底板和木质框架绞紧。最后,进行刚性支撑。在底切处理结束之后,使用一块刚性支撑板放置在和底切处理板水平位置处之后,再整体提取另外一端施加推动作用力,将整体提取块从之前的底切处理板上移到刚性处理板上。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九

摘要: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计算最邻近而平均距离和pearson相关系数,并借arcgis10.2等相关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国家级文物单位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一些古都型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类型上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2)从时间上看,先秦、明清和宋元时期的最多,密度最大的分布于海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最少,(3)影响文物单位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人文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及评选标准。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

摘羞: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河北省是中国著名的文物大省,其文物众多,而且兼具文物的历史连续性和品类齐全性。早在二百多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物不仅演绎着200万年来河北热土上活的历史,而且众多精美绝伦的国宝级文物更是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随着改革开放深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文物以其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形成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对于河北这个文物大省来说,文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创造能力,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0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研究科学技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木构古建筑的防腐、防虫和维修技术,石窟摩崖的化学灌浆、锚固处理等加固技术,石刻防风化保护技术,土遗址加固保护等。在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如饱水漆木器脱水、纸张保护技术、壁画修复和揭取技术、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字画装裱修复技术等。文物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及许多领域的多种学科的共同合作,其中化学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文物与化学自古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人类的生产实践带动了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人类大约在公元前5万年,就发现了火,从此,便开始了人类的化学实践活动。古代冶炼技术、炼丹术、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等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瓷器是我国独创的发明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有了瓷器,它是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明的。所谓”瓷器”,其原料是由瓷土、长石和石英混合而成的,置于1200℃的高温烧成,质地坚硬,它以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世界各国所瞩目。从陶器的出现,发展到精湛的制瓷工艺,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粘土的可塑性,逐步掌握了用烧制以改变物理化学特性的技能,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高温下化学反应的过程,但却自发地用这种反应原理,这实际上是早期的实用化学。

古代冶铁技术的兴起和铁器、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最早炼得的熟铁叫块炼铁,是矿石在800-1000℃条件下,由木炭还原直接得到的,是一种含大量非金属夹杂的海绵状的固体块。冶铁技术是古代化学工艺的应用实例,也是应用化学知识的集中表现。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对化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公元7世纪的唐代。我国已发明了火药,到了北宋末年,人们创造了”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力很强的武器,公元1126年,李纲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的围攻,抵抗外族的侵略。火药的王要成分是硝酸钾、硫磺、木炭的混合物。其反应原理是:

s+2kn03+3c—kzs+3cozf+nzf。

由于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使体积急剧膨胀而产生爆炸,所以,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占代应用化学科学的光辉范例,同时也推动了其它相关科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炼丹家的炼丹实践,一是用各种无机物,经过化学处理制作”长生不老药”的研究;二是为制造”药用”的黄金或白银进行的冶金研究:三是为寻求植物性”长生药”而进行的药用植物研究。尽管炼丹术的目的是荒诞的,但就炼丹家进行的活动来说,则是在吸取劳动人民大量生产实践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炼丹家利用溶解、熔融、升华、结晶、取代等简单的化学方法,推动了许多物质的合成,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化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基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结果,而早期的化学实践为化学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

二、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离不开现代化学技术。

第一、研究制造工艺。我国古代有不少工艺位居世界前茅,可惜后来失传,为继承发扬这些工艺,需用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研究其制造工艺。例如秦箭不锈之谜,经分析研究其表面镀有一层含2%铬的氧化膜,因而能防锈保锋:我省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玉衣,其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几微米,这些都是我们先祖的光辉科技成就,研究其工艺,可继承发扬,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二、辨别文物质地。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有的是纯铜,有的用铜锡、铜铅或铜锡铅合金制成的,光凭肉眼难以分辨,用现代分析技术则迎刃而解。例如,我省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一件铁刃铜钺,过去认为是人工冶炼的,现在通过技术手段验证,它不是冶炼而成。而是用碳铁锻打而成的。

第三、探明文物及用料的所属地。

通过测定文物的成分和含量,可以探明其来源和产地。我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其科学研究价值很高。青花和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要求不一,此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性品种集于一器烧制,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极致,青花呈色浓艳,聚釉处有黑褐色”锡光”斑点,经分析,系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而成,可为研究进口钻料提供素材。

第四、鉴定文物的真伪。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历史遗产,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科学或经济价值。国际上常有伪造文物的案件发生。以前判断文物真伪主要是观察:而应用现代分析技术,例如热释光测年法、碳十四等技术,可为鉴定文物真伪提供可靠依据。

珍贵的文物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对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化学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与文物的关系源远流长,随着化学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更新、更有效的保护处理方法出现,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文物的寿命,使这些瑰宝流传百世。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一

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农业可谓是我国经济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基础,更加是确保人类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基本,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对某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衡量,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的经济发展与植物保护理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同时两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1.农业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指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措施,在保证地球上可利用资源不被耗尽和破坏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农业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一定程度的减少资源浪费,尽可能满足人类对于农业资源的应用需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其中涵盖着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观,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中也涵盖着诸多的内容和因素,比如人口、经济以及环境等等都是重要内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农业在实现高速运作的同时,也应当相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整体的农业生产产量,尽可能使其中各个环节的质量达到最优,这样方可满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需要。

2.农业生态环境。

而所谓的农业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给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氛围,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之中所涵盖的因素和内容较多,其中有土地资源、生态平衡、水资源以及空气资源等等,农业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男耕女织是农业生产中的必然因素,这一生产形式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而现在我们所经历的则是现代先进农耕技术阶段,农业运作和发展环节,农业的发展很可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同时环境也在逐年呈现恶化的趋势,因此,保护农业环境可谓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路径,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逐步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我国整体的经济意义发展环节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环境保护这一重要因素很容易被忽略,导致农业发展的外界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着被污染和被破坏的问题,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阻碍和制约。

3.农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作为有力支撑,农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的生命线,因此农业发展和运作的环节应当注重环境污染问题,避免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会相应的降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故此,我国应当重点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将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不断健全系统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强化农药的管理以及检测力度,这些都是确保农业生态环趋于稳定的重点工作内容。

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理论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农业运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要想将此设想高效落实,就应当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促使社会、资源、经济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实现协调性的发展,逐步达到经济稳健发展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要求农业发展中,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应积极引入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切实提高粮食生产量,基于各类资源的利用,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氛围,为我国整体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本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当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强化植物保护方面的工作落实力度,也是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此,一定要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间接的保护自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自然资源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若想真正实现植物保护这一目标,就能从科技层面进行重点把握,可从生物工程领域角度着手,将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实践中,比如,转基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可有效防控病虫害。另外,农药的使用技术更新也可凸显科技应用的优势,可从农药成分亦或是喷洒技术的使用等角度完成改进工作,尽可能选用毒性以及对土地、空气造成污染和破坏较小的农药,间接的起到植物保护作用,尽可能将危害降低到最小,这样方可促使农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上可知,农业的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强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而后逐步实现在生产、生产以及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运作,为植物保护这一工作的实施提供先决条件。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着迅猛的态势,同时农业经济发展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农业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还应当注重植物保护工作的落实,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逐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还应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衡量以及考虑,促使二者实现相辅相成的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以及植物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工作落实的不足,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高效落实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间接地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杜啟顺.我国植物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以吉林省梨树县研究为例[j].北京农业,20xx,12(27):172.

[3]庄军召.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河南农业,20xx,17(14):124.

[4]彭秀军.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北京农业,20xx,18(30):5-5.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二

近些年来,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但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还对环境和植物起到了的良好的保护效果,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就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探究。随着生态环保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不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当良好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关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存在滥用农药的情况,我国农业的发展对地面植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随着植物数量和规模的减少,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反过来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植物的保护才能使我国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植物保护的有效手段。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稳步推进,我国在农业领域投入科技的力度不断提升,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国农业各项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应用,极大的减少了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的保障了植物的安全性。因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植物保护的过程,既能提高我国农业产能,又能够实现对环境的良好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1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落实绿色生态理念。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物保护的有效协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理念,加强对新型技术方法的应用,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将植物保护贯穿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植物保护方案,尽可能的减小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危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通过植物保护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注入更多的.动力。

2.2强化宣传力度,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必须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实现农民植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革新,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避免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植物遭到破坏。再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农民深刻的意识到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一方面提升的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做好的新型技术的推广工作,强化农民的技术水平,采取最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植物保护措施,增强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強科技投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我国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的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降低化学药剂对土地资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减少对植物的破坏,如此才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动力。此外,我国还要在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以及绿色农产品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对有害生物的入侵进行严格的控制,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手段。对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对植物的破坏。此外,还需通过有效的宣传提升农民的生态环保技术,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三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解放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1.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平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近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1学科建设规划。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功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4.2人才培养方案。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5.1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5.2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3.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四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与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多,城市垃圾排放量持续增长,环卫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显著,对当下环卫体系及配套设施布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银川为例,本文在梳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完善垃圾分类、垃圾收运模式、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方案,并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环卫体系新构想,对新时期环卫设施规划的编制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清运;垃圾终端处理;生物质处理中心;智慧城市。

根据数据统计研究,当下我国中西部大多数城市的环卫体系依然为较为粗放的模式,机械化程度低,与城市化进程不匹配。随着城市垃圾排放量持续增长,甚至有部分城市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局面。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新增环卫设施用地较困难,再加上市民对生活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升,环卫设施的选址也越来越容易引发邻避性冲突事件;粗放的、依赖人工的垃圾收运方式,与精细化城乡管理并不匹配;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以上分析,现有环卫体系亟待优化,必须探索城市环卫体系发展新思路,以实现美化环境、垃圾资源化减量化、优化管理体系的目标。

1现状概况。

1.1垃圾收运体系现状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由街道办或者小区物业收集,运送至附近一次转运站,后由各区专业队伍用环卫车辆转运至二次转运站。其另有部分地区实行了垃圾直运试点。二次转运模式存在转运效率低、运输折返等问题。现状一次转运站多数不具备压缩功能,导致服务半径小,运转效率低下;部分一次转运站存在设备老化、维修不力、选址不当等问题。现状二次转运站规模已经饱和,存在转运车排队等情况,降低了垃圾转运效率。1.2垃圾分类现状垃圾分类尚处在探索阶段,有部分单位、居住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但往往存在前端分类繁琐,在垃圾收运阶段又全部混合到一起等问题。1.3垃圾终端处理设施现状垃圾填埋场已接近使用年限。垃圾焚烧发电厂接收的生活垃圾中有一部分可作为资源再利用,需要进一步分选。餐厨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工艺落后,接近饱和。

2规划策略。

2.1中心城区垃圾收运体系方案增加一次转运站压缩功能,实现箱体直运模式,不经过二次转运,并按照规范及其实际需求完善转运站布局采用城区人口密集区1.5平方公里、老城区1公里,其他区域2~3平方公里设置一座一次转运站的标准进行布置。未设置转运站,位置相对偏远、人口密度较低地区,转运站容量饱和且无法扩建及新增转运站的地区,需要分类收运和处理的垃圾收运,高峰期如春节、夏季的补充收运,转运折返较多的区域则采用压缩车直收直运模式。具体垃圾收运方案如图1所示。

2.2生活垃圾分选方案。

(1)生活垃圾前端分选。确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策略,即:源头粗分为主,终端分选为辅。源头粗分综合考虑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是参考了国内外已经实施分类的经验及教训后的理性之选。银川市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如广泛分布的分类垃圾箱以及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试点。规划考虑可在源头粗分的基础上,在焚烧发电厂建立终端分选设施,以便尽可能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和尽可能减少终端垃圾总量,并为终端处理和处置创造有利条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先从已于实施和管控,容易见成效的类别出发,逐步推广。企事业单位和商业部门易于管控,可作实施垃圾分类的优先考虑对象。居住小区的生活垃圾种类较多,层次分布广,可考虑先分为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废弃物、不可利用垃圾三类开始,再逐步扩展分类项目。

(2)生活垃圾终端分选。建立生活垃圾终端分选线,分选生物质、垃圾减量化、提高燃烧值。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施效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且全面推广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需要考虑末端分选的必要性。如不能建立终端处理设施,垃圾分类工作将不能向前推进,分类后的垃圾也将会继续放到一起处理,失去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故规划在垃圾焚烧发电厂内新建一处垃圾分选设施。对厨余垃圾、金属、可循环利用垃圾等进行进一步分选处理,分选出生物质垃圾,并提高燃烧值和资源循环利用率。

(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可回收废弃物分类收集系统包括家具、电器等大件垃圾,废旧衣物以及塑料、废纸、玻璃等小件垃圾。不可利用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可燃垃圾、无用惰性垃圾等。其中居住区的装修垃圾可进入建筑垃圾处理系统。可燃垃圾和无用惰性垃圾进入城市垃圾清运系统,通过垃圾终端分选设备进行分选,进入垃圾焚烧发电厂或进行无害化填埋。易腐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主要是指厨余垃圾(包括厨房加工剩余物、剩饭菜、瓜皮果核、菜根叶、鱼骨刺、骨头、蛋壳)、过期食物、人畜粪便、动物尸体、蔬果垃圾、餐厨垃圾等。人畜粪便、动物尸体、农贸市场蔬果垃圾定点收集,进入生物质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厨余垃圾和过期食品的处理有如下集中模式:大部分小区居民的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后进入城市垃圾清运系统,通过垃圾终端分选线进行分选,送往生物质处理中心。部分有条件小区安装垃圾处理设备,将收集到的湿垃圾直接在小区内进行处理,加工成肥料,用于小区绿化。此外,部分小区居民家庭试点安装餐厨垃圾破碎机,将一家一户产生的厨余垃圾直接打碎处理后从污水管道直排。

2.3植物废弃物进入植物废弃物处理处理系统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有毒有害垃圾包括废旧电池、含汞荧光灯管、废旧含汞物品、过期药品、油漆、农药废物、涂料杀虫剂罐、x光片、废弃手机、手机电池、充电器、感光胶片等。按照环保要求,实行单独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由有资质单位定期回收,进入自治区环保厅的危废中心统一处理。垃圾分类方案如图2所示。

2.4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规划构建静脉产业体系,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其中,逐步扩充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规模,垃圾填埋场作为应急处理使用。优化危险品处理中心工艺流程,对含汞制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新建一处生物质综合处理中心,将餐厨垃圾、粪便、生活污泥、植物垃圾、厨余垃圾、病死禽畜进行集中处理,实现废弃物资源的生态良性循环及利用。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园,集中处理、再生利用建筑垃圾。

3智慧环境系统。

3.1建立大数据系统基于环卫管理的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分析,针对各项环境要素进行监控,利用大数据系统进行统筹分析,对现有方案进行优化,合理调度资源。

3.2智慧环卫车辆管理基于车载gps设备和无线视频设备,可实现对洒水车、清扫车等环卫作业车辆的精细化管理,包括车辆在岗情况、实时视频、实时位置、作业轨迹、行驶速度等,并通过与规划作业时间、路线、速度等指标的智能比对,对违规情况进行及时预警。

3.3智慧环卫设施管理以电子地图为依托,建立环卫设施基础数据库(设施位置、养护部门、保洁人员等),环卫设施各种属性和保洁信息将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展示。

3.4智慧环卫过程管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垃圾收集、转运、焚烧填埋的全过程、无缝管理,并对环卫设施的完备情况、垃圾产生量和清运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统计分析,及时改进环卫工作方式和方法,总体提高城区洁净度。

3.5终端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在垃圾收运车上、转运站、垃圾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场所安装视频系统及数据在线监控系统,对环境工作的质量进行可视化在线监控。

参考文献: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根据安益露天矿开采规划和矿区的生态环境情况,结合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规划思路,分析了安益露天矿开采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四个方面。提出了以法规规范、政策引导、思路转变和技术支持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安益;露天矿;环境危害;保护对策。

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1]。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和保护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2],是影响未来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急需解决当下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等日夜严重的环境问题。安益露天矿地处云南牟定县境内,周围自然条件好,气候宜人,是云南打造大旅游产业的重要规划地区。根据国家矿产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结合云南地区旅游业开发的特殊情况,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研究可以为安益露天矿开发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今后该地区的矿山开发提供借鉴。

1矿区概况。

1.1地质环境条件。

安益露天矿所处的牟定县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干雨季分明。长期的切割作用使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大相对高差超过400m。矿区地表水和地下均不发育。矿区位于元谋凸起和楚雄凹陷交界处,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昆阳群、白垩系江底河组、第四系以及安益岩浆岩体。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结构面发育且规模大小不一、组合形式多样。

1.2开采方式。

安益露天矿矿区大致呈长方形展布,开采面积达到2.31km2。根据矿石资源储量以及矿体赋存标高,矿区将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开采的方案。其中,一期开采为标高1575m以上,开采年限,最终将形成高近400的高边坡,形成的露天坑高差和面积都很大。

2矿区开采对环境的危害。

矿山开发过程中,从矿石开采到矿石选取再到矿石冶炼,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水,常见的包括矿坑水、选冶废水、尾矿池水等。污染水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另外,矿石选冶和加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粉尘等,对矿场附近的大气和土壤也会造成污染。

2.2植被破坏。

安益露天矿开采之前,会将覆盖在矿山表层的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全部剥离,而生长在地表的植被自然也会随之挖除。由于矿区开采面积大,将有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矿石开采过程中,剥离覆盖层产生的土壤和岩石、初选和冶炼过程产生的废渣以及选弃的尾矿,都需要地方堆放,通常情况下会采取就近堆放的原则,也会造成堆放地区植被的破坏。

2.3水土流失。

随着矿山的开采,覆盖在地表的第四系粘土和植被遭到破坏,让本就不发育的地表水更加难以保存;雨季来临时,矿石开采后的地表松散岩土会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大量流失。矿山长期开采过程中,水土流失会越来越严重,将直接影响矿区的水资源总量和地貌生态,最终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4地质灾害。

安益露天矿一期开采完成后,将形成多帮都是高边坡的情况,而高边坡又是极易形成各种地质灾害的坡体形态,比如滑坡、崩塌、岩爆等。同时,遇到大型降雨情况,崩塌和滑坡产生的堆积物质还会成为泥石流物源,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另外,矿石初选后的废渣以及尾矿通常堆积在尾矿库,而安益露天矿的尾矿库选在地势低洼的河谷处,在暴雨诱发下,容易发生坝体崩塌,同雨水一起形成泥石流,带来巨大危害。

3.1法规规范。

3.1.1法规的制定地方立法部门应根据国家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规,结合本省和本地区的特殊情况,编制符合本地区矿山开采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规定。尤其是云南境内的各个地区,在制定相应法规时,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矿山开采是一个长期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改变,实时变更各项法规。

3.1.2法规的实施矿山开采之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审核矿山开采环境评价报告,综合分析环境评价报告中关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环境危害的论述是否全面、客观,综合评价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矿企不按法规要求操作,并且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污染的情况,不仅要对矿企进行严厉的惩罚,还要追究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3.2政策引导。

3.2.1招标导向负责招标的部门,制定招标方案过程中,可以明确要求投标的矿山开采企业拥有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在投标评审过程中,可以要求相关的评审专家更加注重投标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实施能力,同时还要重点关注投标企业对矿山开发投入的总资金以及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3.2.2资金扶持对于矿山开发企业提出的国内外先进理念但投入较高的情况,如果实施后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二次开发利用十分有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资金扶持的方法。3.2.3奖励机制为体现政府部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矿山开采企业的鼓励和表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给予适当的奖励。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官方渠道,利用宣传的方式,将矿山开采企业展现在大众视野,增加矿山开采企业的知名度;其次,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矿山开采企业一定的优惠,让矿山开采企业在利用大量资金技术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可以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3.3思路转变。

矿山开采过程中,不能一味以先破坏、后治理的思路进行矿山开发。应该以矿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的环境条件、矿藏开采方式、政策法规等多因素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开发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安益露天矿附近没有开采的矿山,而所处的牟定县也属于矿山开采较少的地区。结合云南省大旅游规划方案,可以考虑将安益矿区打造成矿山公园。

3.4技术支持。

3.4.1矿产开采技术矿山开采过程中,先进的开采技术能够保证开采出更多的矿石资源,采出更少的非矿石资源,相应可以减小尾矿和废渣堆放的压力,从而减小环境破坏的范围。

3.4.2排放处理技术矿山开采和加工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大量的废气、废渣和废水排放出来,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处理这些废弃物,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矿山开发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加强监督管理,引导矿山开采企业更新先进设备,学习先进技术;而矿山开采企业也应该谋求长远发展,主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自身竞争力。

3.4.3回收利用技术回收利用也是矿山开采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弃渣和尾矿来修筑道路或者填筑矿坑,既能解决堆放占地广、堆放危害大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对于废水可以采用净化设备进行处理,并且用来灌溉,能够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问题。

3.4.4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于矿山开采之后形成的高边坡,应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既要做到经济合理,又能够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对于选矿后出现的废渣以及开采之后的尾矿,也要采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确保堆放地区的安全,减小对环境的危害。

4结论。

(1)通过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法规和严格的法规实施过程,规范采矿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同时明确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

(2)利用招标导向、资金扶持和设置奖励机制的方式,从政策上引导矿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投入。

(3)环保部门、采矿企业和旅游部门应转变思路,结合安益矿山附近的特殊条件和地区发展优惠政策,将矿山打造成矿山公园。

(4)应提高矿企开采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高排放标准,采用回收技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从技术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参考文献。

[2]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法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2(5):9-14.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六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一个平板电脑的时刻,一个砖和石头,是冷凝他们的智慧,保留了一千年的历史文明,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些年来无情的雨蚀是珍贵的文物,与此同时,许多保护文物倡议书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眼前消失。在中国29处世界遗产,在大多数的14个在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敦煌莫高窟壁画脱落、北京周口店猿人网站困境、泰山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孔子和孔子庙和水下孔林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武陵源,如自然遗产九寨沟因为订单在面临危险的游客太多被摧毁。文物资源不可替代的、无可反驳的,我们感到自豪,为他们自豪的同时,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去照顾他们,保护他们。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的,我提出了各界人士的倡议:

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为标准,法律法规对文物保护的标准化的行为;

第三,我们需要文物和的文物,偷窃,破坏文物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斗争的积极协助公安部门开裂情况的文物。

保持文物,是保持文化的'血脉,是尊重他们的历史,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一个对话和沟通的桥梁。让我们携起手来,构建精神家园。

倡议人:

20xx年11月10日。

保护文物的论文篇十七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农业环境进行保护。本文简要分析了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对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以及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1农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主要有: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以及、空气资源的污染。

1.1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大发展,养殖户对粪便基本没有任何处理,基本都是直接排放,污染面比较大,但治理比较困难,农业中的化肥、农药、粪便等都对农村的水资源产生一定污染,有的地区污染度已经解决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染源的指标,这是我国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要对粪便等问题进行一定优化,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1.2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大约有80%的秸秆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很多都在露天地里进行燃烧,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此外土地秸秆长期进行燃烧处理,会使土地缺少氮元素,对粮食增产有一定影响。各级政府都提出了秸秆有效利用的管理办法,但现有的技术、资金等一系列问题,使大部分秸秆没有有效的利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3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农村环境污染。目前我国城市污染转向农村的主要有三类: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旅游污染。随着我国对城市环保监管力度的增强,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的许多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中生存,大多数企业逐步转移到郊区或者农村,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加上城市绿化环保工作的加强,城市垃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片郊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存放地。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把一些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地方经济,但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方土地污染特别严重,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2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

2.1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对农村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现在各级政府都提倡退耕还林,增加林地的面积,对我国土地起到一定保护,能防范风沙等对土地的入侵。对树木要有计划地开采,对乱伐乱砍单位和个人严惩不贷,对土地起到保护作用。畜禽产生的粪便、农药使用、秸秆的应用合理的处理,减少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减少面源污染与解决农村地区能源相统一,推广以沼气工程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方面要减轻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推广机械粉碎翻压还田技术、留高茬还田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生态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逐步减少秸秆的粉碎和胡乱堆弃,尽可能的发展绿色农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在我国农村,农民对环境保护没有概念,比如畜禽粪便的排放,几代人都是这样做的,也没有感觉到那不好,基本没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几年国家注重了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其宣传力度不大,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让农民有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改善农业环境有现实意义。

2.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污染监管机制。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监测质量,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对于农业生产集中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区等重点保护地带要加强监察力度,制定限制性生产技术标准,加大对这些地带的农业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规范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完善其生产安全标准、生产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排放监测,努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3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全面掌握污染情况。长期以来,“底数不清”制约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农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结果只能是“影响工作”。规划、措施是以掌握农村各类污染源的行业、数量及其分布地域为基础,以了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去向为依据,以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膜污染和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程度为参照。要想早发现、早防治、早见效,必须随时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第一手材料,真正全面摸清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家底,才能有“防”有“治”,防治兼备,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使农业环境污染少发生、早治理并且成本降到最低。

3.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国家一方面大力引导农民发展畜禽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对畜禽业产生的粪便进行科学有效性的处理,建立生态大规模养殖基地,提高粪便的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提高养殖户的能力,科学地进行养殖,对农业环境起到保护措施。

3.3采用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验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种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结束语。

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减少农业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我们加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1664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