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岁月如梭,总结是我们对时光流转的一种回望。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和掌握。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一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二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朗读教学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2课时。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朗读全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五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习”。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知人者智。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
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
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
3、全体背诵后四则。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四则。
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
六、板书设计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
——学而时习 ——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 ——择善而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六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七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8、【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9、【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1、【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2、【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3、【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探究研讨。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四、词语积累。
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2、"知"通"智""道"通"导""矢"通"誓""以"通"已""希"通"稀""莫"通"暮"。
我灾荒、荒年治理等到儒家伦理道德和学等到起来。
陈述用谦让因此。
4、使动用法判断句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3、【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
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译文】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6、【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8、【译文】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9、【译文】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10、【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11、【译文】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译文】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译文】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三、探究研讨。
1、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6、略。
四、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八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复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九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朗读教学法,探究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2课时。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人及己、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教学准备。
孔子的一些精辟言论、相关图片与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2课时。
主备人:罗身小珍参与人:吴玉富向红艳杨小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共性教案个性教案。
导入新课1、出示并齐读课后“阅读链接”。
3、不错,这些话就是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之口。你了解孔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了解一下他吧。
4、板书课题并齐读:21孔子。
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1)在自读课文中,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
(2)共同解决,教师释疑。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三、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字(),()时期()人,是我国古代()的()家、()家和()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
(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导入: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他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课堂小结1、总结全文。
2、作业:将你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或格言道理讲给你最好的朋友听。
作业布置朗读课文。
完成练习。
板书设21孔子。
第二课时。
共性教案个性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
(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a、你认为孔子为什么“非常厌恶这个‘盗’字”?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
b、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盗”字的,能说说吗?
c、你给这一自然段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关于第五、六、七自然段:
a、你是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这句话的?说说看。
b、孔子为什么会发出“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这样的感慨?
c、“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有过孔子说的这种事例吗?说说看。
d、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给它加个合适的小标题。
关于第八自然段:
a、哪个词最能说明晚年的孔子的读书情况?
b、比对孔子,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
课堂小结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哪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有趣的故事或孔子说过的给人以启迪的话?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如:为 矣 罔 殆
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
27、《论语》二则
温故 知新 为师
学不思 罔 思不学 殆
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学生能够基本上了解论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1、默写课文。
2、培养学生背诵、默写、书写等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谁愿意把论语二则给大家背一背?
二、听写本课的几个字。
(巩固对新字的认识。)
三、指导书写。
1、按照正确的书写姿势,写一写。
2、比一比,争取一个比一个漂亮。
四、指导默写。
1、齐背这两则论语。
2、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写错别字。
3、默写。
五、扩展延伸。
1、把论语二则改写成白话文,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完后和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
反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书下注解能够解释古文的含义,学完后也能够默写古文,学习效果较好。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二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讲—读—品
1、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公冶长五不如归去”章节
17.4见《论语讲要》……
2、在疏通文句基础上,从诵读入手,揣摩人物语气,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点人物:孔子、子路、颜渊、子贡等)。
教学步骤二:为子路画像
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3章,第三课17.5章、17.7章,第四课18.7章,第五课5.26章,第十三课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
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注:《论语》表现的是一个平面:一批学生在听孔子说教。从《论语》中看不出学生年龄的大小,看不出每个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论语》中的众生像解读(包括孔子自己)还需联系更多《论语》之外的作品:如《史记》《孔子家书》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荐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颇有帮助。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三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复习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四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论语学而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2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