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22:26:12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热门15篇)
时间:2023-11-06 22:26:12     小编:雨中梧

教案可以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难点。教案编写时要注意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些教案范文还积极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拓展了教学的边界。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一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材分析:

上、下、前、后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阶段。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江上大桥图,图中有丰富的关于“上、下”“前、后”的素材。在对这幅情景图的观察和表述中,学生可以根据轮船、火车、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根据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前、后方位。

情境图下的文字分别示范了如何表达物体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关系,左边的第三句话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还让学生“再看图说一说”,给学生的表述和交流留出了空间,加深学生对空间方位的理解。

“做一做”让学生把课桌上的文具按要求的上下位置关系摆放,加深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整理好桌面,使之整洁有序,也能使学生感受确定的位置关系能够带来“秩序”。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上、下、前、后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自己的身体部位相联系: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判断法,交流互动法;。

学法:活动体验法,尝试判断法,沟通补充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手指上面,手指下面,手指前面,手指后面。

全班活动——师指生说。

刚才的游戏我们用上下前后表示了方向,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四个方向位置。(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认识上下。

(一)认识“上、下”。

1、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谁在谁的上面吗?反过呢,谁在谁的下面?

个别说-集体说。

2、课件出示:这是一幅江上大桥图。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说火车在下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4)怎么才能说清楚呢?

3、摆一摆: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怎样才能说清楚呢?看谁跟谁比,标谁前谁后,然后说清楚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练一练。

三、练习。

1、练一练: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请坐在小明前面的同学起立。

请坐在小明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3、课件上下山图,强化上下位置关系。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二

快乐的午餐(比多少).

1、知识与技能:在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活动中,直观认识两个数量(10以内)间的相等于不等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清楚地表达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一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有序操作,大胆表达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多”“少”“同样多”“最多”“最少”的含义。描述比较的结果。

能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1、教具:多媒体课件、松鼠、盘子、勺子、杯子图片。

2、学具:圆片、三角形若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果都成熟了,小松鼠们采摘到课好多好多的松果。今天中午,它们决定好好地庆祝一下,享受一个丰盛的、快乐的午餐。揭示课题:快乐的午餐(并板书)。

2、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松鼠有6只,盘子有6个,勺子5个,杯子7个,并发现餐具不够。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师:真是个粗心的服务员,那谁在家帮忙摆过餐具?说一说你是如何摆餐具的?

2、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摆盘子

师:谁能将松鼠们的盘子摆一摆,看盘子够吗?先看图中有几只松鼠?有几个盘子?(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摆完后,请学生说一说他是怎么摆的。(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引导学生说1只松鼠对1个盘子。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对的这么整齐?(一眼能看出多少)

全班动手操作摆一摆:用三角形代表松鼠,用圆片代表盘子,请先拿出它们各自相对应的数量,再动手摆一摆。

学生观察、汇报结果。

师:盘子够吗?你们怎么知道?(每只松鼠都有1个盘子,盘子没有多余的)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

小结:一一对应地摆,松鼠和盘子都没有多余的,这样说明松鼠的数量和盘子的数量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摆勺子和杯子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勺子不够,勺子少,松鼠多。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勺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少1个;松鼠的数量比勺子的数量多1个。(板书:少)

师:勺子不够怎么办?(加上一个勺子就一样多)

师:再来数数杯子有几个?摆一摆,结果是什么?

(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请一名学生上台摆)

学生汇报结果:杯子多,松鼠少。

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杯子的数量比松鼠的数量多1个;松鼠的数量比杯子的数量少1个。(板书:多)

师:怎么做杯子和松鼠一样多?(去掉一个杯子)

3、谁最多,谁最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你能说一说盘子、杯子、勺子谁最多,谁最少吗?

观看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小结:“最”是指两个以上物品进行比较时居首位的。从图中可知杯子最多、勺子最少。(板书:最)

4、总结:我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板书副标题:比多少)并能够用清楚地表达出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游戏:摆学具。

(1)圆片和三角形摆得一样多。

(2)圆片摆得多,三角形摆得少。

2、画一画。

完成练一练第1题,引导学生读懂题目要求,再进行解答。

3、比一比。

完成练一练第3题,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三

教材第28~29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出示第21页的单元主题图。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上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师把上面没有颜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形的字样。

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时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出示下图。

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四

课本62--63面。

1、加强“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训练。

2、使学生能按一定顺序叙述教室的摆设。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们的教室真漂亮,今天我们就一看、说说我们的教室。(板书:教室)

1、引导学生认读“教室”。

2、放足时间让学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3、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人看到的说出来。

4、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叙述教室里的摆设。

5、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家里的摆设,再同桌互相说说。

6、生发言说说自己家里物品的摆设。

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清楚。

1、练习1。

生:自己指着文具盒说一说,再同桌互说、互评。

师:要求个别学生边指边说,其他同学评一评谁指得好、说

得好。

2、画箭头,并说一说。

师把题意告诉学生。

生:动手在书上画出路线。

生:把自己画的路线告诉大家。

师:引导画错的学生改正。

3、看图回答问题。

师:把题意告诉学生。

生:观察并说给同桌听听。

生:发言说说淘气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其他同学评一评说得好不好。

师:引导学生帮助说错的同学再次观察。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关的减法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写算式。

2、填空。

9+()=149+()=17。

14-9=()17-9=()。

9+()=139+()=16。

13-9=()16-9=()。

3、口算卡片。

二、口算练习。

第6题、第7题。

(1)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2)同桌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快。每人选做一行,然后交换。

(3)校对,有错误的说说计算过程和顺序。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8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找找条件和问题。

(3)看着图练习说图右边的三句话。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第9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找找条件和问题,要求学生完整的表达题意。

(3)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明确单位名称:只。

进行小结。

四、总结评价。

1、引导小结。

说说练习后有什么收获。你有哪些体会。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读一读思考题,交流、明确题意。

启发讨论(必要时结合画图表示)。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六

1.口算。

卡片出示前面学习的加法题,学生口答得数并选几题说说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兔家做客,和小兔一起学习6、5、4、3、2加几的加法。(板书课题)。

1.学习例题。

讲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提问:你能帮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

(3)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计算6+5的思考过程。

(4)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并板书各种不同算法。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教学“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书上第94页的“试一试”。

6+6=4+9=5+8=。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计算,完成后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是怎么来做的。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时评价。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这些加法。

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写得数,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将得数写在书上。

(2)教师出示本题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5.“想想做做”第5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读题,然后完成列式计算并交流。

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6.“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先在书上每题加法算式后写出得数,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涂色。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七

教学内容:1——2页

教学目标:1、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渗透思品教育。

2、在数1-——10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最初步热情。

3、让儿童在数数过程中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以感受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亲切,克服陌生感,产生愉悦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老师这里也有一所美丽的校园图,你们还想不想看看?

学生观察:这所校园有些什馍?同学们在干什麽?

观察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0]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

小朋友们说的很好,原来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到处有数学。

课后记:

一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让儿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或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能认识、读、写10以内的数,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会用第几表示物体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在同学之间交流。

2、让儿童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用符号和词语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在比较事物大小,多少,高矮的过程中,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在具体的情景和活动中,初步体验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计算过程。

4、注意数字,符号。算式的规范书写,培养儿童认真看,认真算,认真写的良好习惯。

5、-让儿童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初步数学活动的经验与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22课时

1、1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4——5页1——5的认识例1——例3

1、对1——5各数感性的认识

2、培养良好的习惯

3、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1、边摆边数数

2、由抽象的数到物体可一表示什麽

二、教学例1

(1)出示图,看图,用数字说一句话

(2)想一想,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图意吗?

(3)按照数字顺序从1说道5

三、教学例2

(1)摆学具数数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从1到5

92)在黑板上写1——5,请学生在黑板上数字上面百圆

(2)老师指圆,学生说数,

问:3个圆片用几表示?5个圆片呢???

老师指数字,学生说圆片。

问:3用几个圆片表示?4呢?

四、教学例3

刚才用数字2表示2个圆片,2还可以表示什麽?

看书5页例3

2可以表示任何个数使的物体。

说说3、4、5可以表示什麽?

全班交流

五、课堂活动

6页1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

1、进一步巩固1——5的认识

2、初步感知1——5各数的联系,变化,感悟数序

3、初步学会用手指比,划,涂,写1-5

4、操作分小棒,亲身体验探索数的分解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规范书写1-5各数

一、谈话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1——5个,小朋友们能用手来表示吗?

二、教学例4

1、看书例4,共右个要求:比,划,读,写,想想,你认为小手和小嘴怎样分工最

合适?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2、根据手和嘴的分工,完成例4

自己练习后小组交流

3、书上有这样一句话,1添上1是2,2添上1是3,……….你能用手指表示吗?

4、教学在田字格里面规范书写

91)让学生说1——5的形状

(3)老师示范,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

三、课堂活动

1、6页1,写数

2、6页3,圈一圈,写一写。

出示这些图,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3、下面用5根小棒分成2堆,看谁的方法多。

独立操作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2页1、2

课后记:

第三课时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一个也没有用0表示。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

4、正确书写0

5、能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

2、正确书写0

一、谈话引入

防飞前是几个?用数字几表示?放飞后小朋友没有气球了,用用什麽表示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的数字“0”(板书)

二、教学例1

(2)原来有几条鱼?现在呢?

(4)原来有3条鱼,用几表示?现在一条也没有,用几表示?

三、教学例2

1、出示直尺图

观察:直尺上有什麽?0在什麽地方?0在直尺上表示什麽?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直尺上开始这一段叫起点,用0表示,也就在直尺上,0表示起点。

四、教学例3

1、老师示范书写0

2、学生书空

五、课堂活动

1、8页1——2

2、老师出示放大的方格图、引导学生认识方格,0在这里表示什麽?

从左3往右数,你发现了什麽?

还可以怎样看?

老师: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依次多1,从右往左,依次少1

3、12页3

课后记:

第4课时

教学内容:9页比较大小,例1——例2

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正确使用

3、初步培养学生具有辨证唯物思想。

教学重难点:比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你能用那些数字表示图中的小动物和花?学生数并且填在书上

学生用学具摆花儿和动物,并且比较多少。

小组交流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摆法和结果

怎样更容易看出物品的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会一个一个对着摆的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少?

二、探索

1、比较同样、多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花和蜜蜂,观察,你发现了什麽?

2、比较多与少

动手操作:一个一个对着摆蜻蜓和蜜蜂,你发现了什麽?

3、观察讨论

4〉33〈4,你发现了什麽?

小结:蜻蜓比蜜蜂多,4大于3,蜜蜂比蜻蜓少,3小于4

花儿和蜻蜓的比较方法一样,你会吗?

练习:(1)摆3个圆,5个三角形,比较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八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九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一)情境导入

生:左右。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说,上下楼梯应该从哪边走啊?

生:右边

师:我们这节课就开始学习左右。现在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这位同学应该从哪边走啊?(展示图片)。

(学生指出从哪边走,指对的给予表扬,指错了请其他同学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举起左手,认识一下左手,再举起右手,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区别(请同学单独说)

引导学生说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顺序不同。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和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两只小手平时用来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吃饭,左手压书。

师:左右手师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脚和右脚等等。

师:大家说的很对,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他们要听老师说的话做动作,大家看看这几位同学做的对不对,错的最多的同学,我们请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请表演错误最多的同学表演节目)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几位同学,从前往后说他是第几人,从左往右数他是第几人。

老师先做一次示范,再让学生起来说。

师:出示一张和教室座位一样的图片,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图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请几位同学找出自己的位置。

数学书p12第4题。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一共学习了几个位置。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戏活动。学生始终在老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转化为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二、游戏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中,我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增强成功感,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些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十

1.通过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20以内进位加法。

看加法表找规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一起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

1.现在4人一小组,把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填完整。

2.出示整理好的20以内进位加法表,小组合作计算出答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二、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1.师: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引导生回答:

(1)从左到右,各行是按照9加几、8加几、……的顺序排列的`。

(2)每一竖行的第一个加数都一样,第一行是9,第二行是8,第三行是7……。

(3)每一竖行的第二个加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加2,加3,加4……。

(4)各行中题的得数,下边的一题都比上边的一题大1。

2.师问: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启发生回答:

(1)每一横行第一个加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9加几、8加几……。

(2)每一横排第二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加2、加3……。

3.师:你还发现上有规律的排列?

启发生回答:每一斜行的第一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7加4、8加4,第二个加数不变。

4.观察整个表,以6+5为界限,发现了什么规律。

(左边的题和右边的题相同只是两个加数位置变了,但是他们的和不变。在加法表中有一条粗线把加法表分成两部分,强调只要记住左边的20道题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序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先按竖行找规律,再按横行找规律,然后从全表找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方法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和是11、12……的顺序一组一组地说出进位加法算式,加深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表排列规律的认识,强化对20以内进位加法式题的记忆,提高计算熟练程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自己先思考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再同桌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小小设计家—————我的快乐周末。

项目票价我想玩。

过山车9元。

旋转木马8元。

海盗船7元。

转盘6元。

急流勇进5元。

迷你火车4元。

列式。

我想说。

完成课本113页2、3、4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十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老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读“编者的话”。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教科书第2-3页挂图)

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随意观察,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定内容请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教师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表扬。

2、数图中的数量

师: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

(2)数出数量是2的。

(3)依次数出其它数量的事物。

三、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2)集体反馈交流。

2、寻找教室里的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四、总结

第二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长短、大小及多少并能判断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2、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五星、铅笔两枝、球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新授

1、教学轻重

(1)创设情景。

(2)探究比轻重的方法。

2、比长短

(1)引导生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得出:物体有长、有短。

(4)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3、比大小。

讨论比较物体的大小及方法。

4、比多少。

(1)观察第6页图,你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同样多,多些,少些)

三、完成课堂活动。

四、总结

一、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每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数量、顺序,正确规范地书写数字,正确迅速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2、难点:认识0;正确地书写各数;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及计算的意义;计算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第1课时:1-5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的例1、例2、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数一数,说一说。

教师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2、认读1-5各数

出示1-5的数字卡片,板书课题

3、反馈实践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教师说数,学生根据数摆小棒,同桌互相查看。)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

二、感知数的顺序

1、边摆边数,逐次感知1-5的顺序。

2、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点子图、排队。

学生小组讨论后,请一组同学上台摆一摆,并说说理由。

(2)摆好后提问:5的前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3)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三、开放性活动

1、引导看书第8页的例3。

例3中告诉我们“2”可以表示什么?

2、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3、猜数游戏

(1)师生互动

如:师: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呢?

生: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或5。(有的生可能会说出比5大的数,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

(2)小组互动

4、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与同桌互相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第2课时:1-5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4,以及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比、划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

2、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3、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并体验合与分。

4、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数

二、新课教学

1、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引导学生伸出一个手指。

师:如果用划o来表示1的话,要划去几个圈?(要划去1个圆。)

指导学生看例4,出示数字1。

老师拿出画好的田字格卡片,边写边指导: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从右上方的线上起笔,向左下画一笔到左下方停笔,稍微倾斜,笔道要直。

然后先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书写1,再让学生在书上写。

2、教写“2”。

(1)学生演示2的手势。

(2)学生独立画圆。

(3)出示数字2,2字像鸭子。

(4)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2,学生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书写。

3、教写“3”。

(1)学生独立作业。

(2)学生反馈。

师:请小朋友按照比、划、读、写的学习顺序展示一下你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3的写法要求,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教写“4”和“5”。

(1)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代表反馈。

(3)师小结。

5、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1——5还可以表示什么?

2、圈一圈,写一写。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十二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含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估算意识.

3.创设发新书的真实情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小棒 课件

活动一:发新书

(一)创设发新书的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课件发新书】

师:同学们说对了,他在帮老师给同学们发新书!他好像在想着什么!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他在想这些书够不够!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你们说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新朋友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进行热爱集体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情境,引入新课,提出并解决问题.

师: 同学们一致认为够了,那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1:假如他们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有20人,这些书就正好,可是他们班男生和女生都不到20人,所以肯定够了!还剩下两本呢!

生2: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都是19人,我还知道我们班一共有38个人,如果把书给我们都够了,那他们班比我们班人少,也一定够!

生:18+19=?

师: 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先自己试一试,再和你们小组的伙伴说一说.

师: 那么,19+18 到底等于多少?我们该怎么算呢?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

(三)学生汇报:

生1:我是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10+10=20,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9+8=17;再把这两个得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多少人,20+17=37.

生2:我是用19先和18的十位上的10相加,19+10=29,29再和剩下的8相加,29+8=37.

生3:我是先把19看成20,这样算起来会觉得简便一些,用20+18=38;把19当成20来算,多加了1个,这样算出38后,要把这多加上的一个给减去,38-1=37.

师:这些都是不错的口算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就可以用哪一种方法来口算,相信除了这些方法,你一定还有别的好方法,不妨在课后告诉你的小伙伴!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还可以用学具盒中的小棒!

师:同学们试一试吧!

师:有同学提议: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怎么样?自己有信心做对吗?好,试试看吧! (生自己动手用竖式来计算.)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叙述自己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对满十进一的写法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估算,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的方法还是很多样的!随后,一起解决到底怎样计算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利用小棒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直观体验,鼓励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十三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一)

新知识点: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正确区别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教学要求: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何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平面图形的拼组

一课时解答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新知识点:

1、 十几减9的口算。

2、 十几减8、7、6的口算。

3、 十几减5、4、3、2的口算。

4、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以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展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3-8,13-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十四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的教育。

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学会分类方法。

(一)教具:三幅教学图及1~10数字卡片。

(二)学具:10根小棒。

(一)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我们在数学课上会学到好多好多知识,比如:认识数字、认识图形、会计算等等。现在请同学们看一幅图。

(二)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方位概念。

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图的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边是什么?

右边是什么?中间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但能认真看图,还能分清上、下、左、右。今后我们看图、看书、做事都用得上这些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做认识新朋友的游戏:说一说:你座位四周的同学都是谁?(要说清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是谁)。

2.学习数数:

出示学校新学年开学图。

师说:这幅图画的是开学了,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大家仔细看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数数:

图上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组一组地数)一共有几个人?

图上面有几朵向日葵?几棵树?几只小鸟?(从左往右数)。

(2)数周围的实物:

数一数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数一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门?几扇窗户?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衣服上有几个扣子?

3.学习分类。

(1)看书上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铅笔和球)。

为什么大球小球圈在一起?(大球小球都是球)。

师说:大球小球都是球,是同类物品,所以圈在一起。铅笔是写字用的,和球不是同类物品,所以不和球圈在一起。

(2)出示图片:

请你们分一分,哪些是同类物品,学生回答后,教师圈上圈。

(3)学生看书上图:

师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书包、小鸡、母鸡、公鸡和气球)。

可以把哪些东西圈在一起?(可以把小鸡、母鸡、公鸡圈在一起)为什么?

师说:你们说得对!小鸡、母鸡、公鸡都是鸡,所以把它们圈在一起。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圈一圈。

4.了解学生认数的情况。

(1)看图回答问题:

师问:每个圈里画的是什么?有多少?它旁边的数是几?

(2)指名几名学生分别数出1~10实物的个数。

(3)教师带领学生打乱1~10各数的顺序数数。

(三)巩固反馈。

(1)看数摆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5根小棒。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摆出7根小棒。

(2)做拍手游戏: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教师出示卡片,,同学们拍手表示。

(3)做练习一第1题,把同类的圈起来。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以内的数。学会了把物品进行分类。这是为我们以后学习数学的一节准备课。(板书课题)。

这节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里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通过看图、数数、游戏、动手摆实物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在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了分清方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语,逐步分清方位。

三、在练习数数上,除了数课本上的图片还设计了数周围的实物。目的是不仅了解学生是否能抽象的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四、在学习分类这个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同类的圈起来。而且还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圈。从而体现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与合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使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这些数。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地数6--10的数及书写。

三、教学流程设计:

1、找朋友

交流图意。

先独立数数,说出每副图中有什么?多少?》

如:第一幅图中有铅笔10枝。

再连一连

连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全班交流。

2、活动

“数一数”自己的铅笔盒里的文具。

充分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交流,再说一说铅笔盒里有什么?有多少?

3、写一写

小朋友能正确地数出这么多的文具用品,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写写吧!

6个圆圈,6本书,6枝铅笔,用“6”表示。

学写6,

同样的方法理解7、8、9。学写7、8、9。

注意书写“8”的顺序,师先师范,学生再练习。

还要注意6和9的区别。

让学生说说。

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或“门牌号码”!

4、6、7、8、9、分别可以表示什么?

5、练一练

先要弄清图意,看懂第一幅图提出的示范,再独立完成,“数一数,画0,再写数,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逐步体验实物,符号,数字之间的联系。

第3题,学习数数,数数可以顺着数,也可以倒着数。

本题是发射火箭倒记时的情境,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再从10数到1。

五、教学反思

数文具这个环节,学生虽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秩序教乱,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写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的写出数,有写同学在8书写的时候,顺序不是很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417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