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悟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精神内核。在写读后感时,要注重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结合作品的细节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初识心理学,心中很是憧憬,印象中的心理学大师都像童话话里的神仙,既能一眼看出一个人的悲欢喜乐,又能治愈人心。在警校之前曾也算接触过这一点点心理方面的东西,因为之前的大学和学校里的心理辅导老师一起合作创办了学校新的心理协会,旨在帮助学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建设,同时也给有这个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一个平台。这算是我生命中对心理学的初体验。现在来到警校,有幸可以跟着邵老师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必将是我来到警校的一份新收获。
这次我看的书是《发展心理学》,从学校图书馆中借来这本书,带着懵懂,怀着憧憬开始阅读人生中这第一本专业性的心理学书籍。因为全书内容很多,我还未来得及全部仔细看完,以下是一个初学者对于书中第七章《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点读书笔记:
第七章第一节青春期生理的剧变,开头一个对于青春发育期总得概括:“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人。它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长,急剧变化。”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青春期,但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如此细致具体的了解其中的奥妙。联想自身,确实在青春期时期生理上的变化是巨大的,生理外形、生理机能、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这个时期是除了出生后第一年以后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可以客观直接的发现自身的变化,会产生一种“成人感”,身体机能带来的变化促进他们意志行为的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形态、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特别是性成熟这一“突变”,往往给青少年带来暂时的困扰。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患病率,死亡率低,保健和教育工作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是一个矛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发展和合理引导会对青少年以后的生命形成巨大影响。
第二节,在青少年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社会接触面以及社会交往日益丰富、频繁,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好的坏的,这个信息发达带来的是双重的后果,不仅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事也对认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合理的控制和引导青少年去接触一些好的文化内容,不要让社会上的某些恶习感染青少年。
书中对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首推皮亚杰的形式运算的思想。形式运算即命题运算,所谓形式运算或者命题运算思维,就是可以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青少年的思维,在小学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因新的教学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而出现新的特点。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他理论型,不同与少年期的经验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到青年时期基本上可以掌握辩证思维。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的特征,从青春期过来的我们都知道中学时代的我们大都容易动感情,也就是说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和情感毕竟强烈,书中写到这种情感带有两极化。其中包括外部情绪的两极性和内心表现的两极性。而中学生产生情感两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合理性的认识水平高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
二、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的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一时矛盾(个人理解就是大脑有的时候不能控制青少年突发的兴奋状态,所以青少年极易做出在承认看来不理智的事情)。这种状态可能是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两极性明显的生理原因。
第四节、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时期大都开始社会化,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这点我自己深有体会,这个时期我们大多数想独立想离开父母的港湾去独立开辟新世界)
2、形成自我意识,开始确定自我,好像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3、适应性成熟,适应性器官的改变并逐渐接受并适应这个事实。
4、认同性别角色,就好比会有产生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这跟之前的认识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
6、定型性格的形成,这个阶段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大都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比较困难了。
这就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成熟,这个成熟的核心表现在自我意识的稳定、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趋向初步成熟三个方面。
小总结: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又最有特色的时期,经历过这个时期的我们对很多事物有新的接触,我们开始真正接触这个社会,并在这个时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这个时期好比人生筑基期,很多一辈子的行为习惯、对事物的观察角度、道德准则、性格脾气、自制能力等等都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
脑海中的青春记忆,会从这个时期开始,青春是美好的,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之一。青少年这个时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富有理想,热情奔放。好好把握这个时期,会对接下来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试152区队—林捷凯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新的学期开始了,转眼间已经和这群孩子相处了两年的时间。经过了一个暑假,孩子们不仅又长高了一点,感觉他们更加懂事和羞涩了一点。新学期之始,我就在心里想,面对发展中的孩子们,我该如何更加了解孩子,做一名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做朋友的老师?于是我又去重新研读了《儿童情绪心理学》。
开学后很快我们就完成英语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学习的主题是问答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有一天我们的家庭作业是介绍一位自己的朋友或者老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写英语小作文。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完成的都非常棒,人物描写的非常写实,孩子们也借此机会表达了对朋友和老师的情谊,感受到运用知识的喜悦和成就感。其中甲同学的作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甲同学是一位活泼、聪明、机灵,平时课堂上也很爱表现的男孩。在作文中他描写了他的一位天才朋友,他的这位朋友精通天文地理,会说多国的语言,掌握各种技能,作文中没有出现我们需要练习的核心英语句型,反而出现了大量的复杂词汇和语法表达,以我对他的了解,这篇作文的水平,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这篇作文很有可能是抄袭的。
这位同学很爱面子,怎么样才能让他主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又不驳了他的'面子呢?我在他的作文下面写下“你的学习能很强,作文很精彩,向你学习”。作业讲评课上,我特意观察他收到作业本时的表情,有窃喜也有一丝丝的羞愧。于是,我在班里表扬了同学们这次作业完成的非常棒,学到的知识运用的恰到好处,即时给给予同学们肯定,给孩子们写好英语作文的信心和勇气。我还特意表扬了甲同学,这时甲同学默默的低下了头。第二天上午再次批改孩子的作业时,发现甲同学又重新写了一篇作文:myenglishteacher,英语句型运用的准确,描写真实,虽然没有了他上次作文的花哨和“高大上”,但让人读完非常舒服。中他描写了对英语老师的喜爱和感谢。我想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了。这一次我给他写上了一个大大的赞。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修行,我认为教育就是心与心的互换与交流,没有真心就没有教育。能参与到孩子的童年时光,我是幸福的,我也希望自己像太阳一样温暖他们的心房,照亮他们的心扉。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标题很吸引我,就借过来读一读。可是看过以后,我爱不释手,把它再读一遍,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十大困惑,对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启发。十大主题分别是“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学生很勤奋为什么成绩上不去”、“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习惯可以决定命运吗”、“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该奖还是该罚”、“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各个主题分别从许多实例中一一剖析,让人看后感觉非常折服。在十大主题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该奖还是该罚”、“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下面我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剖析。
“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学生对于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对不同学科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当聊起学生时,往往有许多感慨,有的学生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书上通过一位班长的事例来剖析,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5大因素分别为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责任心、可塑性。个体偏好在教育上来讲就是要因材施教。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这样的观点,本质就是让教育适合不同的学生。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方面。要认识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是他们故意作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动力而不是强迫或斥责。
“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俞敏洪认为孩子是有区别的,只要能正常走进教室,就能做出大事情的。学校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1959年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提出“人业互择理论”——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操作型、研究型、艺术型。学习成绩只能代表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公民,不是培养智慧考试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拿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该奖还是该罚”。这个主要是如何有效利用奖罚来保证常规教学呢,惩罚或者表扬不是目的,是促进教学包括德育的手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正面或者反面的印象。正确实施奖励有4大原则——奖励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奖励要投入真感情、奖励要提升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奖励要针对不同个体有特性性。在教学中正确应用奖惩,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法,多尝试一些手段,可能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也可能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化因素。关于惩罚,能不用的尽量不用。书中虎妈的例子,述说虎妈采用很多方法对付女儿,但是要注意几点:一是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清楚孩子的承受力,一定在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对孩子的发展有利,通常惩罚会压制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三是要和孩子建立爱的纽带对孩子严厉是因为老师爱孩子。四是引导孩子主动改变,这种改变是学生理解、认可惩罚行为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错误后愿意改变。五是惩罚要公正体面,不可粗鲁。需要事先确定的、明确的规则是实施惩罚的前提,也是学生认可的。这样惩罚师出有名,学生心服口服。六是要对孩子表现高期望。惩罚学生不忘我们的初衷——让学生变得更好。七是惩罚因人而异,有时惩罚与奖励双管齐下。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这也是我一直在纠结的事情,毕竟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呈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最欢迎最喜欢呢?我们一直提倡优质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课堂。那什么是优质课堂呢?国外学者提出三点:安全与规矩、期望与高标准、高效有趣、情感互动与归属感。这22字能够做到非常不容易。安全与规矩,主要是学生不会身体情感上受威胁或攻击,不会被同伴嘲笑,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犯错的权利,坦诚自己的弱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期望与高标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高标准,严要求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我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得更好。高效有趣的课依赖以下几个因素:深厚的学科素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方式授课、幽默感、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式丰富又灵活。课堂充满师生间情感互动,关注情感因素,让课堂变得安全又温馨,让学生产生归属感。
通过学习,感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这本书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实例的方式一一呈现,有助于今后教学。这本书也是特别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六
在假期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与专业课有关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个体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也是管理实践者们关注的一门学科。
书中介绍与其将它笼统地称为管理心理学,不如称为“管理学取向的管理心理学”或者“从组织角度出发的管理心理学。”它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心理学取向的管理心理学”――它既突出了人及其心理发展本身作为组织管理目标之一的地位,重视管理心理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又将企业组织看做背景和舞台,指出在企业中存在的心理学现象及应对措施。这本书在深入细致的揭示组织行为背后的微观心理机制的同时,为实现平等的、互动的人本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和理论知识。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历史沿革和现状以及各种基础理论,如激励理论、领导与领导理论等。从大的方面来看,书中讲述了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以及组织管理几大类内容,详细全面地讲述了在组织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情况,帮助读者系统地认识到组织管理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对企业中的管理者有很大的启发。
书中有很多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出现。比如,激励理论及应用在薪酬管理中曾经提及到,这一块内容介绍了薪酬的分类及定义,薪酬激励的原则,也提到了宽带薪酬和员工持股计划,这些和书上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胜任特征模型也是两本书里共同提到的,但是他们有不同的地方:《管理心理学》中讲了麦克莱兰认为胜任特征除了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个方面之外,还包括社会角色。他把胜任特征模型划分为两大部分,水上冰山的部分是基准性胜任特征,水下冰山的部分是鉴别性胜任特征。讲了专业课书籍中没有提到的内容。此外,书中对理论的论述更加详细,有的会结合案例来讲解,在每一节之后都附有一个案例或者与所讲内容有关的拓展资料,使读者充分的理解理论的本意。
冲突管理是专业书中没有提到的,然而这本书中却提到了――冲突管理一共有五种风格,包括协同,回避,斗争,迁就,折中。在遇到冲突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冲突管理策略,可以强调高级目标,减少差异化,增进沟通和理解,降低任务的依赖性,增加资源或者明确规则与程序。此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谈判解决冲突,或者邀请第三方介入解决分歧。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加深了对专业课所学内容的印象,对知识的内容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也构建了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七
匆匆的、粗线条的看了一遍《普通心理学》,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自己来说像是扫盲一样,虽然没觉得有多么的高深,但要弄懂、理解确还是要花费大的力气了,无奈年纪有些大了,记忆力差了许多,哈哈!能够扫扫盲也不错!这还要感谢读书发起人志恒先生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从生理的,社会的等层面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人是有意识的`,人有心理活动,这区别于各种动物。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从儿童到青年到老年走过的心路历程,稍稍分析一下当时的心理状态,从对事物、对环境等的认知到情绪、情感以及意志、动机、能力人格,自己的故事也够写一本小说的了!现代社会了,心理出问题的多了,有了心理问题需要咨询心理医生,这在早年是不懂的或不认同的,现在知道了这是科学!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们,亲戚、朋友、同学等,他们都是单一的、不同的,思想观念、意志品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相同,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有不同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也很正常,通过学习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自我调整和化解!性格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造就的,我们不管啥性格,但是健康和快乐是当下的我们所追求的!这一点我们是相同的!让我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理!学会自我梳理和排解,过好快乐的晚年生活!一切都是浮云!做健康快乐的自己!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同学们共勉!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八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每当我去学院图书馆的时候,总会去四楼看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当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想起自己平时常常找一些借口,了解到平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借口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论时间地点场合,只要一出现小问题,人们往往会习惯性的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找借口的人可能有难言之隐,或者做错了事,或是想推卸责任,或者是想拒绝别人,或者是想逃避惩罚。总之,没有一个借口是偶然的,借口的`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心理诱导。
原来我玩团队类型的游戏的时候,输掉游戏之后总是埋怨队友,从来没有反思自身的缘故,后来我才发现,是个人原因居多,所谓的埋怨都是借口。有人做过调查,问许多人同一个问题:”你觉着你自己是坏人吗?”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说:”不是”。甚至许多杀人犯,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他们能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大多数人都觉着自己不是坏人,这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就算自己做错了事,也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将责任归咎于给他人。在生活中,许多人寻找借口,不仅仅是怕承担责任,而是在心底觉着自己没有错,错的是他人。别人的嫉妒、自私我们一清二楚,对于自己的错误,便极力掩饰。人们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却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就算真的是自己错了,也总是来找借口宽恕自己。
我一个朋友,刚到学校的时候便说要找份兼职挣一些零花钱,到了现在,还没有行动,每次我问他情况,他总是说这周有事,下周有空再去。很多人喜欢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拖延,不管你有什么借口,拖延时间始终是极其有害的恶习,部件容易染上拖拖拉拉的坏毛病,让人讨厌。而且会啃噬你的心灵,摧毁你的意志,不改掉的话,离成功遥遥无期。
也许借口或许可以帮人开脱责任,掩饰过错,逃避责罚,但也会阻碍你的正常潜能发挥,是制造失败的根源。
有人也知道找借口不对,想要改掉这一恶习,首先要战胜懒惰,抛弃找借口的恶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借口离你原来越远,成功离你原来越近。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九
这本《每天读一点行为心理学》介绍的内容,是许多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并进行分析和判断行为出现原因的可能性构成的。作者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例、具体的情境来为我们分析行为背后出现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了解到行为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行为心理学中,大多是研究人的肢体语言,特别是在无意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潜意识的动作,恰恰是这些无意识的动作实质是真正能够反映出人心理的真实想法。这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每个实例后边都走一幅便于我们加深理解的形象插图,我觉的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本书中给我的感受就是我以后会更留意去关心每个人的行为,我也会尝试用书中的答案去验证。还有我也会去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秘密。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十
对心理学感兴趣是近几年的事,初衷是想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最终改变自己!这也是出于迫切的想要改变的愿望!结合这几年小学教学生涯的所见所闻,这本书总体来说,很多观点都非常赞同,对以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孩子的行为也有了一定的解释,尽管对如何去改变还不太清楚,但对原因的探究,也有助于以后在遇到这样的孩子时能够多一些帮助他们的办法!
深深的感觉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家长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如同书中所说的儿童时期的社会情感培养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以后得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当然学校老师的也承担着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责任,总之,了解孩子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切忌用极端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值得一看!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一
第一、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力量。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欢乐、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努力、下创造、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家庭关系怎样促进个人的成长等。
第二、积极心理学中讲到的积极它既包括人外显的积极,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整天拍手称好的喝彩,更不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良好祝愿,或是一种光说好话的自我欺骗,它更主要的是寻找并研究社会或社会成员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
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于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
书中在讲到积极一词时,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著名的电子专家陈之藩教授有一套友人赠送的非常精美的茶具,当他举家搬迁到香港之前,在收拾整理行装时不慎把这套茶具中的一只茶杯打破了。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为陈教授感到惋惜:如此精美而又心爱的一套茶具,现在破碎了一只杯子,又没有地方可以配到同样型号的,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谁知陈教授却坦然地笑道:“真不错,我又多了一只碟子。”面对同样的事实————破碎了一只杯子,当你分别用“少了一只杯子”和“多了一只碟子”来进行描述时,你的心态显然就不同,前一种是消极的,而后一种是积极的。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若能处处看到“多了一只碟子”那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乐观、开心。幸福感就会增强。作为老师我们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不守纪律的调皮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如果只是一味用“少了一只杯子”的理论来看待问题,我们就会沮丧,就会烦恼。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以“多了一只碟子”来看待学生,我们不仅自己会快乐,会高兴,而且你的积极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学生身上的积极力量也会被挖掘。那么师生关系就会更和谐。
读了两章只能说只得到了一些浅显的心得体会,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很丰富,也很奥妙。还有待我继续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反复研读。我要把《积极心理学》这本书读懂,读透。到那时再谈体会我相信会比现在要深刻得多。
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读后感篇十二
本书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由本书第一章构成,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如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等等。第二部分为本书的主要部分,由第二至第七章所组成其内容属于理论人格心理学,主要探讨了人格心理学中的`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学习论、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学派的理论与研究。第三部分由本书的第八、九、十这三章所组成。其内容是应用人格心理学,较系统是探讨了人格测量、变—态人格及其矫正,以及人格教育等应用人格心理学的问题。
《菊花与刀》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却不断有中文版本推出,而且几乎被人格心理学领域所推崇为教科书之外的必读之作。我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找到了这本书。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就曾说过:本书著者的学识和能力令人惊叹。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而事实上,1948年该书的日译本出版后,即成为了日本国内最畅销的书之一。作者以菊花与刀来概括日本人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的二元性,因为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家徽,而刀又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显然这样一种具象概括是颇有深意的。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突出地表现出行为的矛盾性那么让人难以理解: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这些就是《菊花与刀》会引领我们去深入探索的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54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