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在教案中,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案的编写也变得愈发重要,这些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把握教学的方向。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除法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与除法》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前四课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1、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树立新的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只关注知识结果转向要重视知识结果,更要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引起学生思考的。这节课,我不想把知识、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感兴趣的、有思考价值的数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2、重组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由对教材的挖掘者、执行者走向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后,把原来教材2课时放在一个课时教学,体现了大容量的课堂。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二、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13/15=()()
12/7= ()() 100/6=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2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四、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
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利息是安排在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利率这个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它表示利息和本金的关系,因此要让学生的潜意识中有所转变:利率不难理解,它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百分数是一样的。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率的意义为主,从而掌握求利息的方法,以及了解利息税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前搜集的有关储蓄、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一、二、一”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分为:自学新知(10分钟)、检查释疑(20分钟)、课堂检测(10分钟)三个环节。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三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ww。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甲数)。
(2)乙数的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w=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w=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ww=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习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w=15(元)。
15w=10(元)。
18ww=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五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板书:2/5×18+3/5×18=(2/5+3/5)×18。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
(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
(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
(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六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七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小数来进行,而求百分率,又要把计算的结果化成百分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不难掌握,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学习活动,体验互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6=。
二、导入新课。
根据分数与小数化成互化关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吗?是的,百分数与小数也能互化。在生产生活中,为了简便,经常需要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探究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互化。(板书课题: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探索新知。
1、认真阅读课本80。
2、总结方法。
师:除了把小数转化为分数再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外,你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学生组内交流,明确结论: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小数点向右移2位,添上%(同时板书:小数百分数)。
3、填空:小数化百分数,先把小数转化成()数,再把分数转化成分。
5、认真看课本80页自学。
例2:百分数化为小数。
6、如果反过来把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又是怎样的呢?你还能说说吗?小组合作交流得出:把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只要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7、出示例2:把27%、135%化成小数。
师:请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例1中三个例子,想一想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试一试。(学生板演)让学生用一般的方法转化后汇报。
师:观察百分数数和化成的小数,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并让学生说说怎样移动小数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验证规律。去掉%,小数点向左移2(同时板书百分数小数)。
三、课时小结。
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知识?学得轻松吗?是用什么方法学的?
四、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册。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八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学生:学具卡片。
教师:例5挂图。
【教学过程】。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9÷3=3,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摆出来,并列了算式。
3、说出6÷3=2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练习:
同组有在一起讨论后,独立完成练习四的`7.8.9.10题。
第22页的思考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九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
二年级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19人,其中,优生占70%,中等生占20%,差生占10%。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教育,他们懂得了怎样团结同学,尊重老师,热爱劳动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本学期要针对优生、中等生和困难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同时做好困难生的辅导转化工作,使他们尽快成为优等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总目标
1、知道乘法的含义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的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直角和角;能辨别直角、锐角、钝角。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是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熟练的'用乘法口诀求商。
4、能辨认不同方向和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能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会看路线图。
5、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按不同的类别分类整理。
6、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计算。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各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发育乘法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把加法写成乘法。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的习惯。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一、复习引新
(一)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0.3 6
(二)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学习
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演示课件:分数除法的意义)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教师提问: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求4个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2.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
教师提问: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4.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练习反馈。
1.出示例1.把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演示课件:分数除以整数)
(1)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米是米。
(3)教师板书整理。
2.教师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把米铁丝平均分成6段,就是求米的是多少,列式是:
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米铁丝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二)求未知数
1.2.
(三)判断。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四)解答下面各题。
1.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解下列方程。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二
1、让幼儿复习大、小,认识红色、黄色、绿色并进行分类。
2、通过活动,学习按指令向一个方向爬,并能做到正确、快速、不拥挤。
3、通过对唱游戏,感知歌曲的对答情趣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准备。
1、红、黄、绿小猫图贴,每个幼儿一个。
2、红、黄、绿小鱼许多。
3、课件-颜色。
活动过程。
一、问候。
1、听音乐开火车进教室。
2、师生问候:挨个抱着每个宝宝亲吻表示问候。
3、出示大猫图贴和小猫图贴:请小朋友跟猫眯打招呼(喵喵喵!)请幼儿区分大、小。
4、我们来和小猫做游戏:
宝贝们闭上眼睛,把你们变成小猫宝宝吧!我来做你们的妈妈吧!(喵!)妈妈和宝宝一起看这里有一些礼物,我们来把这些礼物分一分,大帽子、大裙子给谁?小帽子、小裙子给谁?请幼儿动手进行操作。
二、运动。
1、我们共同用好听的声音来问候吧!《好看的颜色在这里》一唱一答的形式,按颜色进行回答。
2、教师带幼儿复习巩固对颜色的认识(唱歌)。
三、快乐游戏:《小猫捉鱼》。
1、向指定方向爬,并取物。
2、巩固认识红、黄、绿三种色彩。请小猫们把取回来的鱼按颜色进行分类。
3、进一步巩固认识红、黄、绿三种色彩请小猫根据自己身上的颜色去捉鱼。
四、温馨。
小猫玩累了需要回家休息,请小猫按照身上的颜色乘坐火车回家。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三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四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探索性强。小朋友喜欢自己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也常常因分得不公平找老师帮忙。本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对不同形状物体进行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与旧经验的交织中,获得发展。
1、学习把一个物体等分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引导幼儿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1、重点:将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
2、难点:尝试多种分法探索二等分的分法。
3、关键性语言;可以用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物体进行二等分。
材料纸:圆形、正方形、梯形形、长方形等;毛塑料绳、吸管、剪刀、笔;一瓶水、量杯等。
1、故事引入课题《狐狸分饼》(边讲边演示)。
教师提问:“假如请你帮忙,你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
2、教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大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3、验证(我们验证一下,是否一样大,剪开,重叠,所有的边所有的角完全重合,说明它们一样大。)。
教师小结:通过先对折再剪的方法,我们把圆形分成了大小一样的两部分,这就是二等分。
3、探索发现:如果小笨鼠捡到的是正方形的饼干,可以怎么分呢?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正方形的纸,请小朋友想办法把它们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2)幼儿操作,先折后剪,鼓励幼儿探索正方形的多种分法。
(3)集体交流,请幼儿讲述正方形二等分的各种方法。
(4)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把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部分的。怎样证明它们是一样大的?”
(5)小结:一个物体(图形)被分成同样大的两个部分,就是物体(图形)二等分。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整体。
4、分组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组: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进行二等分,进一步感知物体的二等分现象。
第二组:把毛线、吸管、彩带等剪成一样长的2段,感受长度的二等分。
第三组:把一杯水进行二等分,运用二等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活动延伸:
把班级人数进行等分,一起去游戏。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五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苹果2个,正方形、长方形纸片若干,投影仪,录音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这是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两幅淘气和笑笑分苹果的情境图,请大家带着下面的问题读图:
(1)这两幅图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2)淘气和笑笑是怎样分苹果的?
(3)他们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板书:平均分——一半)。
3、用各种方式表示一半或半个。
4、引入1/2。
同学们,用了这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示了一半,真不错,这就是一种发明,一种创造,但各种表示方式标准不统一,让我们请教一下智慧老人吧。
(放录音)历史上每一个数学符号从发明到被普遍认可,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现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或“半个”的数学符号是1/2。
你们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板书: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涂一涂,感受1/2(见课本56页)。
a要分别涂出他们的1/2,你认为首先应该怎样做?
b其中六边形、圆、和正方形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c利用投影进行交流,每一个1/2分别表示什么?
(2)折一折,做出1/2。
a独立操作。
b展示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认识1/4、2/4、3/4、4/4。
(1)折一折,用你喜欢的方法,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涂一涂。
a将其中的一份涂.......喜欢的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其余部分是这张纸的()。
b将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
c将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了这张纸的(),还有这张纸的()没涂颜色。
d如果将所有的4份都涂上颜色,那么就涂了整个正方形纸片的()。
分法与涂法展示交流。
3、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和分数的读、写。
(1)你发现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2)你知道各部分分别叫什么吗?一个分数应该怎么读?
3……分子。
板书:…分数线读作四分之三。
4……分母。
(3)你认为分数该怎样写?为什么?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个运算符号?
(4)由3/4读作四分之三,你认为3/4表示什么意思1/4、2/4、4/4呢?
(5)想一想,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
4、尝试运用。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图见57页下方)。
a读出每一个分数。
b写出每一个分数(注意,先居中写出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c说出每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如:1/3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根绳子的1/3。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身边。
我们已经知道,1/2、1/3、3/4、5/6等这些数都是分数,你能否联系自己的见闻说一个你曾经见过的或听到的分数吗?如:
a用这块地的2/5种大蒜。
b有1/2的大棚被大风刮坏了。
c今年的人平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4/100。
(三)巩固与应用。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图见58页第1题)。
(1)独立写出各图中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巡示指导分数的写法。
(2)指名读出各分数。
(3)组内说一说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图见58页第2题)。
(1)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你为什么这样涂?
3、判断: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对吗?(图见58页第3题)。
(1)独立判断。
(2)交流判断的理由。
(3)分数的产生和哪一种分法有关系?
4、左图中有,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见图58页第4题)。
(1)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等于它的1/2?
(2)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大于它的1/2?
(3)哪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小于它的1/2?
a由这些及以上的各个图形,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哪方面的知识?
b你是如何进行判断的?你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
5、判断正误。
(1)把一根铁丝分成8份,其中的3段就是这根铁丝的3/8。()。
(2)把一个苹果分给小红和小冬,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1/2。()。
(3)一块不规则的地块是无法把它平均分成2份、3份或几份的。()。
(4)一个苹果的1/2和一个橘子的1/2不相等。()。
a组内讨论。
b全班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会了有关分数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分数和什么分法有关系?读分数和写分数的顺序有什么区别?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数?请你说一说。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六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不易理解。根据三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简单问题出发: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多少?怎样表示呢?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讨论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原本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出分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素材,如:“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目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学好本节课知识对后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同时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把分数与具体的图形建立联系,建立分数的表象,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建立分食品使学生感知在平均分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要表示这样的结果就要改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
二、通过对半个蛋糕表示方法的研究,通过用不同方法表示半个蛋糕,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对各种表示方法进行优化,渗透优化是数学研究。
三、通过折纸表示一张纸的1/2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折的方法不同、一半的形状不同,但是才可以用1/2表示,再通过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意义。
四、通过让学生研究:还可以表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白通过折纸不但可以表示一张纸的1/2,还可以表示1/4、1/8、1/3……拓展分数的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折纸、涂色等方法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充分理解1/2的意义。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七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能力.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复习旧知.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投影)
问: 是几个 ? 是几个 ? 是几个 ?
(2)填空
是4个 是 是个 是个 .
(3)口算并说明计算理由.
30+280 56+6 139+20
1.导入 新授.
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2.教学例1.【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1
一张长方形纸,做纸花用去 ,做小旗用去 ,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应该怎样想呢?(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1)
是2个 , 是1个 ,2个 加上1个 是3个 ,就是 .因此
(板书: )
(3)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
3.教学例2.【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演示动画分数加法例2)
提问:怎样列式?
(板书: )
思考: 得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2)教师出示图片,板书
(3)再让学生说 的思考过程.
4.练习.
(1)口答:
(2)计算并说思考过程.
提问:1用分数怎样表示?(可表示为 、 、 、 )
小结: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任意分数.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八
一、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
二、知道时间是宝贵的,懂得珍惜时间,明白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ppt、操作材料。
一、引导幼儿亲身感受一分钟的时长。
(一)谈话导入。
(二)游戏:找朋友。
师:现在是上午x点x分,让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
提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个游戏有多长时间?
(三)设置问题引发幼儿表述自己对1分钟时长的看法:
师:你认为一分钟是长还是短呢?(幼儿自由表述)。
二、感知一分钟:
(一)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师出示时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
2、跟着秒针数60次,感受一分钟有多长。
(知识性的问题使用课件直观的引导幼儿感受,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概念,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打基础。)。
(二)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什么。
1、你认为一分钟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呢?(幼儿表述)。
2、请幼儿进行一分钟区域活动。
师:刚才你们用1分钟做了多少事情,一起交流一下。
小结:怎么1分钟都过得这么快呢?同样花一分钟的时间,但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不一样,有的事情比较难,有的事情比较简单,所以结果不同。
(这一环节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既能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一分钟一晃就过去了”,又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到节约时间的必要。)。
(三)再次体验一分钟的时长,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1、拔萝卜竞赛:体验如何用同样的一分钟做更多事情。
(1)教师讲解竞赛方法和规则。
(2)幼儿竞赛,评出获奖队。
(3)获奖队员分享经验。
教师小结: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不会因为喜欢你,就站着不动,等你,也不会因为不喜欢你就快点走。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但因为每个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动作慢了,完成的事就少了,动作抓紧了,同样一分钟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抓紧每一天,抓紧每一个小时,抓紧每一分钟。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那样我们就会做更多的事情,完成更多的心愿。
(为孩子创设体验的机会和环境,让孩子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再次让孩子感受一分钟的时长和时间的紧迫,知道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本环节不仅注重幼儿认知的发展,也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和谐发展。)。
三、制订起床时间表,引导幼儿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出示时间表讲解各项内容。
2、幼儿填表。
3、展示个别幼儿的计划,交代任务。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节约时间、计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本环节将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计划时间)。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十九
1、是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指导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联系分数的含义,并借助直观手段比较几分之一。
2、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难点: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表示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说明:像这样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红笔板书:平均分)。
(1)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提问:这半个蛋糕可以用1/2表示,这半个蛋糕是怎么得到的呢?指名4人说分法。
(教师在学生说分法时,教师手指左边半个蛋糕,当学生说到“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时,教师手绕蛋糕画一圈。)。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份是这个蛋糕的1/2,这份也是这个蛋糕的1/2,所以说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齐读一边这句话)。
(2)读、写1/2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1/2怎么写呢?请同学们仔细看黑板。(教师板演写法)边写边说:先画一条短横,表示把这个蛋糕平均分,再把平均分成的2份中的2写在短横的下面,最后把其中的一份1写在短横的上面。
(3)试一试。
教师:学到这里同学们已经会读写1/2这个分数了,那你会做一个1/2吗?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请开始折1/2。
学生折1/2时,教师巡视。在巡视时让学生说一说折法。指名2人展示说明折法。
提问: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是涂色部分却都可以用1/2表示?
强调:不管怎样对折,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1/2。
进一步要求: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1/4吗?拿出另一张正方形纸,请折一折,涂出它的1/4。再和同桌进行交流。指名交流。
追问: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不同,但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
强调:不管怎样对折,只要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出示:为什么上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来表示,而下面的用1/4来表示?
追问:如果把这张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认识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4)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1:重点提问第3个图案为什么是1/9?
完成练习2:独立完成。提问:为什么其余的不能表示为1/4?
(二)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师:孙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你能用你手中的圆创作一个分数吗?请折一折,创作一个分数。
学生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名展演。
2、1/4的大小吗?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把同样大的圆片平均分,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教师板书:1/21/41/8小结:把同样大小的纸片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1、完成想想做做地4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提问:1里面有几个1/3?1里面有几个1/6?1/3和1/6谁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齐读题目。一块地的1/3种番茄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长方形理画一画。指名回答。
5、欣赏生活中的份数。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去找一找身边的分数跟你的伙伴交流交流。
小学数学分数乘分数教案篇二十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3--55页的内容。分数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课是在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对除法意义认识以及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不曾提升到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在丰富的生活资讯中,一部分学生是见过,听过,接触过简单的分数的。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1、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分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材料袋等。
同学们,请看屏幕,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分苹果)我们今天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好吗?这里有几个苹果?你们说怎么分比较公平呢?(板书: 平均分)
质疑:一半,应该怎么表示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一半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638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