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中触动心灵的部分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方式。写读后感时应注意语言表达的精准和准确,避免模棱两可和主观性较强的评价。相信这些读后感范文会给你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一
期货大厦图书馆举办了一次形式新颖的阅读马拉松活动,多人共读《历史的温度2》,每天坚持打卡,力争5天内读完。在拿到这本接近500页的大部头之后,心中不免疑虑:按照自己的阅读速度,能否在第5天顺利完成挑战?不过,当开启了历史温度的探索之后,我发现这本厚厚的书很好读。作者把公众号上发表的历史故事按照人物、逸闻、信念和五环分为四部分,集结成书。这些故事讲述的都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用易懂、简明、幽默的话术向读者娓娓道来,每篇文章后面都附上了作者的观点和公众号上读者的精彩评论,以此发人深省。
如果把历史课本、历史纪录片所讲述的历史视为名厨烹饪的大餐,那么《历史的温度2》所记录的内容则是家常美味小炒;前者是高雅的歌剧,后者则是接地气的相声小品。贴近普通人情感的故事,才更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读了这本书,我们才知道历史上张勋复辟、敦刻尔克大逃亡、古巴导弹危机、《最后一课》这些被世人熟知故事背后的细节,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历史的反向视角。张勋复辟帝制是像课本所描述的那样,逆历史大潮而动,还是仅仅处于对清王朝的愚忠?敦刻尔克大逃亡,是战略性撤退,还是缴械放弃?古巴导弹危机过程中,竟发生了这么多扣人心弦的插曲。众多的历史事件,如果参与者在当时做了另外一种决定,那么整个历史事件甚至全人类的历史是不是要改写?一个个细思极恐的细节,一段段回味无穷的历史。
鲁迅、拳王阿里、容国团、肖国栋的故事,也彻底换下了套在他们身上多年的平整西装和洁白衬衫,这些伟大人物不再表情严肃不食人间烟火,作者把穿着t恤和人字拖的他们展现给后人,反而让这些伟人变得更加真实、变得有血有肉。他们在擅长的领域一骑绝尘,却也摆脱不掉被旧道德绑架、面临种族歧视、误入歧途走弯路、遭受打击而成为历史悲剧的牺牲品的厄运。尽管他们不再以完美的形象示人,但鲜活生动,跃然纸上的素颜出镜,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无论人类历史多么浩瀚,它的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人为因素的推动,毕竟,人类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性的光芒或者晦暗,赋予一段段历史该有的温度,或美好人性所展现的热烈奔放、或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冰冷无情。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二
空军首捷,空军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率先出战,让狂妄的日军两个航空队损失近半,联队长剖腹自尽。隶属第五飞行大队的阎海文,返航途中被高炮击中,落入日军,他用随身的手枪击毙5名日军后自尽,日本大阪《每日新闻》写道:“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然而空军的辉煌并没有维持多久,实力悬殊,中国空军的第一批精英,几乎没有一个人活过1938年。
陆军更为惨烈,白崇禧的桂军,是公认最能打的地方军,但是没有事先的侦察和压制,桂军6个精锐师,只打了一天就跨了,没有重武器的掩护,面对日军的碉堡,装甲车,只能是活靶子,靠人肉突破。想一想:日军有火炮和重机枪掩护,我们基本靠人,根本没法打啊!
即使拥有少数坦克战车和重炮的中央军,和步兵也不能顺利配合,无法发挥作用,中国士兵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日兵拼刺刀。这次会战,歼敌最多的也是后面的巷战。
随着日军援军的到来,中国军队越来越被动,更要命的是忽略了背后杭州湾,随着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形成包抄,中国军眼看着大势已去。
蒋介石开始还寄希望于国联和英美的调停,下令坚守,结果浪费了三天宝贵撤退时间,到最后,因为时间仓促和军队素质较低,撤退进程一片混乱,完全没有秩序和协调:先进的重武器被推入河中,掩护部队自行先撤退了,军队被自己埋下的地雷炸伤,为了先撤退还是先炸桥拔枪相向,更有大批部队成了日军的靶子!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三
在这个暑假里我偶然在爷爷家中看到一本书,就是《历史的温度》。历史的温度记得他是一套书,在新华书店见过,但当时看着有点贵,也是有另一个买书的目标,当时就先没有买,这书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呢?几年前妈妈买了之后没看,当时三年级的我就拿起阅读,一发不可收拾,用了一周把书全看完了。
因为家里地方很小,所以有些读完的书就先拿到爷爷家去了,昨天去爷爷家看见了这本书,倍感亲切。我的学科里最擅长的应该说是历史,虽然小学暂时不学,无法检验,但至少我对现在自己的历史水平还是比较满意的,很多邻居和妈妈的同事都夸我历史好,还经常问我最喜欢的历史书是什么,如果这么说的话,《历史的温度》首当其冲。
《历史的温度》使用一个个小故事带我们寻找历史后面的真情。历史书不怕写的文笔不好,最怕的是无法写出客观的事实,让读者在心中留下并不是事实的作者的主观印象,这对于当时的历史人物来说,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以正确的姿态,以当时真实的情况留存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就用第三方的口吻讲述了真实的历史,不仅真实,而且温暖,要不然书名叫《历史的温度》嘛。什么叫温暖,历史书很难写出温暖,因为它是要把几十,几百,上千年前的故事讲述出来,没有人接近那个时候,没有人体验过那个时候,只能靠文献和口口相传的证据讲述,自然会有让人感到冷冰冰的感觉,这是很自然的,他不能像现在的故事一样详细的讲给你,有时只能用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时间和地点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是不好听的。
这本书在每个故事完结之后会有一个独特的栏目:“馒头说”。在这里作者会把这一个历史概括一下,并用作者少有的第一人称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而里面绝对会有让你受益匪浅,陶醉其中的升华,这些句子是公正无私的,完全能将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影响,让你进入安静,正确的自我思考,对这个世界或许有一个新的审视。
总结一下:这本书叫《历史的温度》,它用温暖的口吻带我们寻找历史背面的温情与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故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四
一口气读完了5本《历史的温度》,书中集结了上百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两面性存在,而非单纯的从表面习得。每个故事后面都会有作者的评语,有时有共鸣,有时有感慨!而“温度”这一词在本系列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更是让我体验了他们的部分人生,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虽然我很健忘,读完一本书忘的也差不多了,但是在这过程中,能体会到各个人物的不同面,会让我的情绪有起伏,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历史上所存有的温度,恰好可以给我们再次学习的机会,以此来端正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有泪目,有感慨,有愤怒,这就是此书的温度所在!
浩瀚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总有那么些人选择错误方向或是出卖自己良心,后人不光要读懂他们的错误,也要读懂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史为鉴,让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优良的品德,爱国的情怀,投身世界和平的决心,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坚持!
是非对错,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早已人尽皆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五
古人曾说:“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有人说历史是无情的,乏味寡淡,没有温度,没有情感。那这本书何来温度?读过我才知晓作者的情怀就是温度。他抛开历史的冰冷背景,在书中树立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欲望的鲜活人物。
《历史的温度》分为上下两册。接触这本书是带领学生上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这一课。书里有一篇文章,介绍了凡尔纳生平的故事。标题叫“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究竟过时了吗?”文章当中介绍了凡尔纳创作的作品三部曲(《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我顿时对这样一位享有“科幻小说之父”头衔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海底两万里》小说中描述的“鹦鹉螺号”潜艇竟然成了1886年英国开发第一艘使用蓄电池潜艇和1955年核动力潜艇的前身。以及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的发生过程细节,也与他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描述的情况几近相同,这让我咂舌,凡尔纳不是一个小说家,仿佛是一个预言家。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孙殿英的盗墓笔记”“鲁迅背后的两位女性”等等。因此,我又找来了《历史温度》1继续阅读。
“珍妃为什么必须死”也让我印象深刻。珍妃是清朝元户部右侍郎长叙的第五个女儿,他和姐姐瑾妃从小跟随叔父长善长大,又在广州生活,受到西方先进和开放思想的影响与光绪帝情投意合。关于珍妃的死亡原因说法有很多。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太后逼迫珍妃投井而死,带着光绪帝逃到了承德。从这里可以看出珍妃她的思想影响了光绪,也试图推翻慈禧的政权。慈禧为了保身将手伸向了这样一位后宫嫔妃。可以说慈禧让中国后退了几十年。但慈禧也并无作为,慈禧带领着左宗棠等一些大臣,收复了当时中国的边境新疆地区,也并不能说慈禧是一个万古罪人。
全书分为四个板块,有人物篇、逸事篇、战争篇和奥运篇。作者张玮从多个角度来叙事历史长河中的精彩时刻的。有一篇“1942年十五架美国轰炸机在中国迫降。”讲述的是美国飞行员迫降中国后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的故事,每一位机组成员受到中国老百姓帮助都是一段惊险且有温度的故事。他们并没有被日本人的残暴和血腥屠杀吓倒。他们给予美国迫降飞行员冒死的帮助。文中写道“当自己的家园被侵略,人民子弟兵是前面的一堵墙,百姓是墙下坚实的土壤。”我感慨万分……许多战争篇章我看的很愤怒,很难过,甚至落泪,全身心的投在故事当中,体会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心中无限感激和敬意。战争年代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表现出的那种坚韧勇敢和无畏精神让我为之敬佩。
阅读完这两本书,我看到了人性的温度。除了书中的故事精彩,还有文章后面的“馒头说”评论,也值得看一看。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六
去年暑假至今我陆陆续续读完了《历史的温度1、2、3、4》4本书,近期又多次重看一些篇章。这套书讲了许多历史的事,包括人物、战争、体育等。这套书读着并不会让你觉得无聊,还能补充许多历史知识。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凡事都不能只看外表。土肥原贤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令我气愤,他表面上是个平易近人、言而有信的人,其实背地里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日本刽子手!一个有一口流利北京话的男人,其实是一个日本特务!不光炸死中国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还造成了“花园口决堤”数十万老百姓被淹死!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是绝不会缺席。1948年12月23日,土肥原贤二被处以绞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抬头感慨:当时的中国有多么弱小,日本的这些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是多么的可恨!
第二个,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正面和反面。我们熟知的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大王,以发明电灯而闻名于世,我们经常听到爱迪生的故事,且这些故事都是正面描述。可事实上,现实中的爱迪生并非如此,相反是他一个不择手段攻击竞争对手的人。当爱迪生与尼古拉·特斯拉围绕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是主张直流电,而尼古拉·特斯拉认为交流电才是未来,而后来事实证明特斯拉才是正确的。爱迪生经常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地攻击对手尼古拉·特斯拉,他也常常把整个实验团队的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
通过读这套书,让我懂得,历史向我们展露了事实,是无情的、也是有温度的。历史的背后,有血、有肉、有真的性情。推荐大家来看这套书,并欢迎来和我讨论!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七
淞沪战争,蒋政府先后投入70万精锐,最后报出伤亡30万,其中10万伤亡于撤退途中(随后发生的南京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日军投入30万,报出伤亡4万(有统计数据是7万)。通过淞沪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根本是不可能一人一口唾沫淹死小日本的。相反,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家,侵略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从来都不变的道理。淞沪战争虽然以巨大的劣势失败,但是打出了中国人的决心,推动了后续的国共合作,一致对外。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八
临近寒假,无意中发现了一套书名为《历史的温度》的畅销书,看到“历史”二字就更激起了我的兴趣(我喜欢历史是出了名的),抱着好奇的心去看了书评及介绍,深入我心,二话没说就把一套三本书给买了,正好寒假无聊,以此来消磨时光。本书的第一部是在学校闲暇时看完的,第二三部是在家边晒太阳、边看小侄儿中看完的,而写作却是在晚上冒着零下的温度,坐在床上一个字一句话敲写而成的。其实,所谓的读后感,也只不过是我个人看这么多年的历史,所添加的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论原创,都是别人写过的,我只是总结;论新意,也没有,相信大家也都看过;我之所以写,是想给大家讲述一些所谓的正史中没有的东西,外加自己的一些乱乱评说而已!
“历史”二字,自人类存在开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千年了,这二字也赋予了时代的沧桑感。时间是历史的脉络,人物是历史的主角,按着这条思路,由人而汇聚了事件,而事件却成了历史记录的文字,最终成为了如今我们所能熟知的历史。然而,几千年来的历史,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想要全部记录,这是不可能的,毕竟人物众多,事件繁琐,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怎可能全部记录呢?故而就分为了正史和外史(也可称为野史)。正史嘛,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记录的事件,入选历史课本,给国民进行正规的普及教育的,可信度按道理来说应是100%,然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里面所记录的内容或许已经被篡改了(比如唐王朝的“玄武门事变”);而外史,就是官方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入选历史课本,但却被其他小说杂志所包含在内的,它们比较公正客观的进行了评论,不以人的主观想法为转移,正所谓意志精髓没有变,可信度约为90%以上(当然也不排除一些虚假的成分,比如妖魔鬼怪之类的);同时二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正史记录的是大事件,而野史却是小事件,这就好比正史是一颗大树的主干道,而野史却是那些小小的分支杈叶,主干道看起来虽宏伟,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于直白,少了点乐趣;而那些分支杈叶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让人们更深入的去了解历史这颗大树。因此,在此给各位一个小小的建议,正史可以稍微的浏览一下,知道个大概即可,而野史有资源的话就要好好的精读了,毕竟野史里可包含着你大都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说起我与历史的结缘,细细想来应该源于一本讲述世界史的书籍(现在我已经记不起这本书的名字了,家中的藏书柜也不见了这本书),当时可真是废寝忘食的看这本书,前后翻了应该不下于10遍左右,后来上了初中,开始接触了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从秦皇朝建立到三国时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英雄;从两宋时期到清朝末年、鸦片战争,继而开始了中国近100年来的屈辱近代史;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文革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细细读来,都是一部部跌宕起伏的大电影,如果你用心去读,会发现其中的种种趣事,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的辛酸苦辣,令人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史固然很好看,很有意思,但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从此走上历史“不归路”的却还是世界史,通俗来讲,也就是所谓的外国史!与世界史的结缘,其实是源于初三,那时初步学习了世界史,加上历史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令我对世界史很是痴迷,其中最感兴趣的还是当时的一战二战史,由于这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人类的影响太大,历史课本中就介绍的比较详细了,比如一战时期德军小毛奇所实施的“施里芬计划”,德英法所参加的“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而二战时期的就更出名了,1929-1933年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美国采取了罗斯福新政,而德意日三国却选择了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及军国主义,最终走向了战争。说起二战时期的主战场,欧洲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的绥靖政策,致使希特勒撕毁巴黎和约,开始军备竞赛,占领苏台德地区,入侵波兰,最终一个月打败了当时欧洲第一陆地强国-法国;而亚洲战场,就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继而随着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发展为“华北五省自制”,接着就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侵华战争全面开始。而到了大战中期,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行曼施坦因元帅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而在东南亚的日本,在山本五十六的带领下,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全面参战,最终导致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而到了大战后期,德国的希特勒被内部人员进行了暗杀,动摇了当时的民众信心,盟军实施的诺曼底登陆事件,则直接加速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美国在日本投了“小男孩”和“胖子”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国中国东北,则让日本无条件投降,至此,精彩的二战史落下了帷幕!在二战史中,德国的三大名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我则进行了专门的书籍资料查询,看了很多书,对其军事才华甚是佩服;而盟军的将领,认为在北非战场打败沙漠之狐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被过分的夸大了,看一下当时的兵力物资对比,会发现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被英军过度神话,那是希特勒为了苏德战场而主动放弃了北非战场。此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也不多余评论。正是初三历史老师的讲解,让我在大学期间看了很多很多的二战名人史,至此不在赘述,影响了我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九
历史,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很枯燥的。但在这本书当中,作者用辩证的眼光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这个人,他的名字总是和一场海战连在一起,因为那场海战是一场耻辱的败局,所以这个人,似乎也总是一个窝囊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
甲午一战,马关签下耻辱条约。日本的伊藤博文对前来谈判的李鸿章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年前我在津时,已与中堂谈及,何至今一无变更?本大臣深为抱歉!”背后的意思是,你们的失败,不是你一人的失败,是你们整个政治改革太慢的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才与先进的西方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自以为自给自足,便闭关锁国,使在往后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
民国时期的大军阀,其实个个都很难一言以蔽之,无论段祺瑞、吴佩孚,还是冯玉祥。当然,里面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张作霖。
从土匪做起,到最后问鼎中原,张作霖的一生,绝大部分是辉煌的。但是,却令人觉得他很可怜。
因为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虽然贵为“东北王”,却身处俄国和日本两个穷凶极恶的邻居夹击之下;不想做汉奸,但又不能不做出妥协让步,时时刻刻在刀尖上跳舞。
东北老百姓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张作霖有一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题字——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让他出丑。但张作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了落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日本名流一看落款——“张作霖手黑”,顿时笑出声来。张作霖的随从也很尴尬,忙小声提醒他:“大帅,是‘手墨’,不是‘手黑’,下面少了个‘土’……”张作霖瞪眼睛就骂:“我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
这一点确实是不可否认的。在张作霖的治理下,东北三省拥有当时全国罕见的兵工厂、空军部队,并且在俄日两强的夹击下,没有使东北的一寸土地沦陷。
细细读来,历史是很有意思的。过去发生了许多事情,只有我们一点点探究,才知道了其中的缘由。我们透过历史,看到了正义、邪恶、温暖和力量。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将成为历史这本大书的一页。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是中国历史上,共777页,这本书讲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传说,带我们去畅游西周封建时代的确立…最终在大汉朝的守成与衰落的门口停下来.这本书给我们带来喜怒哀乐,喜是欢喜姬发把纣王打败,怒是愤怒纣王竟那样骄奢淫逸,哀是哀悼英雄项羽之死,乐是乐得公子小白终于得到了王位.
但给我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纣王时代,那时百姓的生活生不如死,可是纣王竟毫不怜惜,反而愈加放肆地做坏事,还好有姬发在,那些挺到最后的百姓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快乐,勇敢,智慧全都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终生难忘,当我把这本书看完后,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心想:“为什么不能让战争停止,让两国握手言和,成立一个大国让世界和平呢?为什么总有些像费仲雷开那些卑鄙无耻的小人呢?如果没有他们,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些都一定会在这本书里呈现出来,所以我一定要快点去中国历史中.
你们想知道古代的秘密和传说吗?那就赶快来读中国历史吧!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一
最近看了华盛顿邮报的前任女掌门凯瑟琳格雷厄姆的自传――《个人历史》,感触颇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传奇的女人吧。
凯瑟琳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爸爸曾经是华尔街的一位投资家,曾经担任胡佛政府下的美联储主席和第一任的世界银行行长,后来胡佛下台后,仕途失意下购买了当时规模颇小、经营不善的《华盛顿邮报》,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将之经营在盈亏边缘。而她妈妈是当时19世纪代的第一批美国女记者,在文化圈有着丰富的人脉和资源,自己也是个美貌与才华兼具的杰出女性。
这样的出身就决定了凯的不同寻常,虽然她小时候父母抛下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开始混华盛顿报圈的时候,对他们几个也疏于管教和照顾。不过随着他们的成长,尤其所有孩子中,唯独她对新闻感兴趣,所以就渐渐和父亲的感情越来越深入。
20多岁凯瑟琳大学毕业后到父亲管理下的华盛顿邮报开始工作,认识了后来的老公菲利普格雷厄姆,当时他刚从哈佛法学院毕业,担任最高法院法官的助理。后来凯嫁给了他,之后他们又经历了二战,菲尔入伍,后来连续生下了四个孩子,拉里、唐、比尔和斯蒂夫,她也成为了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只是偶尔还写一些专栏文章,完全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的家庭妇女造型。她的父母也渐渐老去,因此把华盛顿邮报传给了她的丈夫和她,其中菲尔任发行人。菲尔努力工作把华盛顿邮报从亏损的边缘提升到盈利水平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这一切在菲尔接近50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对于凯来说,可以用晴天霹雳来形容――菲尔得了严重的躁狂抑郁症,开始他们为了他以后的仕途着想,试着隐瞒,并且没有采用积极的药物治疗,而只采用了心理辅导和哲学思辨之类的保守治疗措施,拖延了时间,导致了严重的病情,后来菲尔不仅在婚姻中出轨、大量进行商业并购而且最后用枪自杀了。
我想对任何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都是很恐怖的开始。但是凯不但扛了过来,而且接过了父亲和菲尔的衣钵,继续经营着华盛顿邮报。在60-70年代风云突变的美国政坛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她手下的记者抖出了水门事件,掀翻了尼克松;经历了工人大罢工;采访了无数的政要,成为当时世界排名第十三的重要人物。
公司的经营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功上市并获得了兼并案等的极大成功。后来成功地将公司传给了她的儿子唐。她八十多岁高龄还参加工作,后来在一次摔倒后才不幸逝世。这本她的自传出版后还获得了普利策奖。
她在书中写到:在一定程度上,我想审视自己的人生,因为我的个人历史包含既出乎意料又不可复制的内容。
我觉得她的成功来自于一些幸运,同时也有她的机遇,更重要的也有她个人的努力,至少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吧:
1、她周围高质量的圈子导致了她的成功。
凯的父母无疑在当时都是很牛逼的人物,她也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而她母亲的前卫性导致她并不像多数当时的妇女一样只着眼于家庭生活。
而她婚前混的.圈子是青年精英聚集,所以后来遇到了她的老公菲尔。而菲尔的哈佛法学院背景+父母的华盛顿邮报背景无疑将她推进了美国的政商圈。
在她主管华盛顿邮报以后,她和她周围的记者精英等等一起可以主导美国的政坛舆论走向,每一届总统候选人都需要跟他们取得良好的关系。亨利基辛格、巴菲特、杰奎琳肯尼迪这些我们觉得超级大腕的人物,都和她是朋友而已。
她也可以很容易把某人带入社交圈,从她和巴菲特的互惠互利关系上就可以看出来:巴菲特教她财经知识,帮她收购兼并企业,她把巴菲特带入华盛顿的社交圈,和当时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等一起吃饭。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由于她的出身和她自己所处的阶层导致了她可以对很多关键事物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这个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同样适用:选择牛逼的圈子,当你可以进入以后,你自己也就逐渐变得牛逼起来,拥有资源并且发挥影响力是成功的第一步。选择朋友,培养人脉,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可能对于所谓的成功至关重要。
2、大的背景与环境。
凯的个人生涯中经历了二战、越战、水门事件、60-7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等等,她在这个时代之中,把握了美国新闻、电视媒体的高速发展阶段。当时的朝阳产业使得她和她的同仁有发挥的广阔空间。她的选择无疑也是明智的。
3、凯个人的努力。
凯本身是个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遭受的歧视。
她的丈夫菲尔在死前的2年出轨给她生活蒙上了阴影。
菲尔的狂躁抑郁症长期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她曾经是她当时唯一的一名女性经营者,很多与会场合唯一的女性。
她从对经营一无所知到接受经营而且成绩斐然,有时候是命运在推动着她,有时候又是她自己在推动着自己的命运,她作为女性觉醒的见证者和推动者,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这本书看起来其实有点囫囵吞枣,因为太多的人名和背景知识还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在主干的脉络里,感受到了凯的传奇,而这本书也揭开了美国上流社会政治生活的小小一角,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
最大的感触其实是女人一定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定下框框,要多给自己一些机会去承担责任或者挑战自我;而对于不了解的环境与个人,不要先入为主,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同时,她的经历说明,对一个女人而言,婚姻家庭并不是真的全部,每个女人都完全可以拥有更广阔的世界:可以寄托内心的事业,优秀的朋友与同仁,财富上的自由,父母子女快乐的家庭生活都可以带给我们幸福。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带给我们勇气,颇有女权意味的好书吧。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二
本书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天津历史。分为悠悠岁月---古代篇。包括古代天津的经济生活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物。还有峥嵘岁月---近代篇。包括民主革命的奋斗历程,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大都市的建设,中西交汇的近代文化和近代的城市社会生活。最后是光辉岁月---现代篇。包括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天津巨变的十年。
这本书以设卫建城600多年以来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天津与时俱进,巨变腾飞的历程,将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融为一体。充实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内容,选取历史上能够充分体现天津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现象与成就,展示天津的独特风貌;在文字表述的基础上,选取丰富的历史图片及图表资料,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图文相得益彰,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是一座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型城市相比较,天津历史并不算太长,天津设卫建城600多年。传统天津的城市地位也不是特别高,在明代天津是座卫城,但因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首都北京又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伸向中国,从海路上走,到天津最为方便,最能接近清王朝,所以就把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当成既定方针。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有九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租界,这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同时又是一段文化史。它说明这一时期的天津因为有着中国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特殊地位,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由于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和距首都最近的开放城市,是中国汲取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也是近代文明进入中国最便捷的跳板,所以很快便造就了天津引领中国近代文明的特殊地位,促使天津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出现了一大批“中国之最”。比如,中国的近代工业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而洋务运动中的许多着名企业就出现在天津,天津机器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厂。()能以最先进的设备生产最新式的火药;开平矿务局是当时办得最成功的洋务企业。此外,中国最早的电报和电话通讯,中国最早的邮政和邮票,中国最早的运营铁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无不出现在天津。
天津能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千古变局中走在全国前列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由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天津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显着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风骨。
读完这本书有助于我对这座城市深层面的了解与认识。带给我对天津的热爱,以及对天津腾飞的信心,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三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读后感。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四
历史研究读后感,以古鉴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历史研究读后感,欢迎阅读!
1、梁启超对史德的重视和学史、治史的认真态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史家的四长》一节里,他将史德摆在史学、史识、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会”、“武断”的毛玻他认为“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梁启超学史、治史总是秉着忠实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他认为历史和其它学科一样,是有因果规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里,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后人评这是他“流质善变”的表现,我认为,这正体现了梁启超对治史的严谨与认真,他是真真实实地做到“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便应当一刀两断的即刻割舍,万不可回护从前的工作。”他研究历史正如他自己对后人所期望的那样,不是为了一时的名誉,而是尽史家责任,为人类的发展做真实的具体的贡献,即使这种工作是漫长或者没有尽头的,也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坚持到最后。
2、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
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3.很感谢老师推荐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这部鸿篇巨制让我读起来颇有难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册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浏览了一遍,确实让我收获颇多。
在此同时看了一些有关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期刊论文,并浏览了其另一本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
可以说,汤氏的《历史研究》给我既已形成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其中,我对汤因比的“中国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研究兴趣,也一并作为读后感写出来。
当然,仅仅凭借对两本书的阅读,很难对某一个人的某些“观念”做出实质性的定论或者评定,在这里我也仅是通过书中看到的一些东西来浅谈自己的理解,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有失偏颇的观点,还请老师、同学指正。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五
没有教科书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国家有了更深刻认识。
在当前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气息。对于这本书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所有民主文明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统治,那种《1984》下社会必将受到人民审判和历史惩罚。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六
1、梁启超对史德的重视和学史、治史的认真态度是十分值得后人学习的。
在《史家的四长》一节里,他将史德摆在史学、史识、史才之前,并指出史家要有真正的史德要避免“夸大”、“附会”、“武断”的毛玻他认为“史家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甚么,照出来就是甚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把自己主观意见铲除净尽,把自己性格养成像镜子和天平一样。”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梁启超学史、治史总是秉着忠实的态度。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他认为历史和其它学科一样,是有因果规律可循的,但在《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里,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后人评这是他“流质善变”的表现,我认为,这正体现了梁启超对治史的严谨与认真,他是真真实实地做到“发现自己有错误时,便应当一刀两断的即刻割舍,万不可回护从前的工作。”他研究历史正如他自己对后人所期望的那样,不是为了一时的名誉,而是尽史家责任,为人类的发展做真实的具体的贡献,即使这种工作是漫长或者没有尽头的,也以一种负责的态度坚持到最后。
2、梁启超关于旧史的看法,对后人学旧史、治新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史之改造》一节里,他指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智识阶级。故其效果,亦一如其所期,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一语道出了我国旧制度下的旧史的弊病,给后人学史一种重要启示:对于旧史,尤其是正史,不能盲目的信任;对于杂史等,也不能盲目的否定。
同时,他还给后人改造旧史,治新史指出新的方法:“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替死人本位的历史”、“重新规定史学范围,以收缩为扩充”等。
总的来说,从《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梁启超忠实于历史,认真治史的人格魅力,能够学习到治史的各种实用方法。
除了本书之外,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都是极出色的论著,他确实是做到了“史之意义与及其范围”里所讲的,站在民族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在人类中的发展的高度来治史的。
3。很感谢老师推荐了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这部鸿篇巨制让我读起来颇有难度,但是把上中下三册卷帙浩繁的著作粗略的浏览了一遍,确实让我收获颇多。
在此同时看了一些有关汤因比《历史研究》的期刊论文,并浏览了其另一本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
可以说,汤氏的《历史研究》给我既已形成的“历史观”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其中,我对汤因比的“中国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研究兴趣,也一并作为读后感写出来。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七
在上个学期该放寒假的时候,杨老师带着几个同学去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借了书,这些书的名字就叫做《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老师拿了两种,一种写的是唐五代,另一种写的是隋唐。我拿的是唐五代。
我觉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非常好看。作者用巧妙的语言讲了许多历史,让历史不枯燥了,并且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我看完了唐五代,就跟李子木换了书,看隋唐了。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新年的突袭》这一篇。这个故事讲了:隋朝大军一直想渡过长江去攻打陈军,可是一直找不到时机。隋朝有一名大将叫做贺弼若。他趁着过年的时候,带着隋军悄悄地渡了江,去攻打陈军。虽然陈朝人听见有整军上马的声音,却懒得去查个究竟。就这样隋军就轻而易举得拿下了采石。
之后,杨广和杨素一起陷害了杨勇,使杨广当上了太子。到了五百零四年的时候,隋文帝(也就是杨坚)得了重病,不久后又得知杨勇是被陷害的,准备废掉杨广。杨广得知后就把文帝杀害了,杨广登上了王位。之后,人民们不满杨广的残暴,纷纷起义,最后杨广被令狐行达用他的丝巾把他杀死了。之后,李渊得到了王位建立了唐朝。
这本书非常好看,你一定要看哦!
历史的温度读后感篇十八
这是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0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