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6:43:09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优质14篇)
时间:2023-11-07 06:43:09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梳理的重要步骤。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最后的总结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思考。阅读总结范文可以开拓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教训。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一

如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6)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一:理论知识能力。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用自己广阔的社会时间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把课堂的知识和学好,同时,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到达充实自己的目的。

二:适应环境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数值的反映,它与个人的思想品德,创造能力,知识技能等密切相关。大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是找工作,参加工作,然后定居。它们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所以,大学生要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只有这样,即使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从而为大学生以后的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交际能力。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它存在于社会的任何角落,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它关系到大学生以后找工作的问题,而要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就要大胆地把握各种交流机会,培养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同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人格平等。

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项重要能力。学习、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等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若要具备这一能力,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说,这也是练好口才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需要广泛的知识面),这是练好口才的基础;再次是要善于说话,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注重语言的得体,这是练好口才的关键。为此,大学生应该抽出时间阅读有关的文学著作和口才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二

本文对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切实有效提高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 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结论

大学生素质的形成看似由外至内,其实也是一个内心变化引起外在行为表现变化的外化过程,是需要施教者带着潜移默化的意识耐心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是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三

幼儿教师不但要管幼儿的吃喝拉撒睡,还要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状况下,教师的身心越来越疲惫,如干涸的溪流,没有了轻快的跳跃,更无法滋润孩子的心灵,还会不由自主地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如对幼儿的提问不予理睬,神情严肃,甚至莫名其妙地发火等。相信,大多数幼儿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二、从语言开始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语言,是沟通的器物,是思想传递的使者,是心灵的呈现,是爱的表达。因此,从幼儿时期就强化语言训练,促其良好的成长,意义极其重大。因此,我把和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过的美好岁月录下来,并经过细心的剪辑,在闲暇之余给幼儿播放出来。这样,幼儿就能看到自己的行为,听到自己的声音,惊喜之余,还会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我还把这些视频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播放,不仅使家长们笑逐颜开,也使他们对幼儿园产生了充分的信任。这样,大家一起分享幼儿成长的快乐,充分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三、读书拓展视野,丰实大脑。

(一)读书吸收营养,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教师应多读书,不断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如《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是国际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滋博士的一本书。凯兹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从事幼儿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这本书是与幼儿教师职业对话的一本书。凯兹教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教师在与儿童交往过程中,应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和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进行了客观、中性的观察分析。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凯兹教授尤其强调作为幼儿教师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认为这是幼教人员专业发展的—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体现着幼教事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同时,她还密切结合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境,深入、具体地探讨了专业幼儿教师的有效、适宜的行为。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一种畅快和惊喜,因为能时刻感受到凯兹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考,会了解到丰富的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会时刻看到儿童甚至是自己的影子,会不停地反思、审视实践。因此,这本书是每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要读的。

(二)丰润自己的心灵,提升智慧。

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而且,教师的读书人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人文趣味为纽带的“读书育人”,是教师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荣,即双向度的成长,而非单向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所谓在读书对话中成长,其真谛是促使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发育和人格的共同成长。

(三)培养幼儿读书的愿望。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在读书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不要浏览,而要细读精度,多次反复读,汲取书中的精髓。二是和实践结合起来。即把理论结合当下出现的问题,处理问题。三是把读书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他们从小读书的意识和欲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指导他们在书中与美和善良对话。这样,教师读书的目的才能达到。并且,你也会发现书籍就是那条你寻找了许久的静静流淌不息的小溪。这是条会说话的智慧的溪流,在与它的一次次对话中你完成成熟的蜕变。

四、运用信息技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幼,活泼好动,难以久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使用良好的教学手段,让教育有声有色、趣味浓浓,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引领得体,就能使幼儿轻松做到安静快乐的学习,并能做到“好学、会学、想学和学会”。教师应谨记再好玩的游戏,时间一长,幼儿也会感觉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应细致观察,知机识变,及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新知。教学应灵活多变,让幼儿感觉不是在学习,不是在幼儿园上课,接受教育,而是像在家里看动画片一样其乐无穷。这样,新知识就会像一缕春风在课堂上飘荡,就会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认识到知识的美妙,学习起来欢声笑语,你追我赶,乐此不疲,积极性高涨。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知识的印象,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而且还可以让幼儿拥有成就感,在精神文化里畅游,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让幼儿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迈出了矫健、扎实的一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和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的美好岁月录下来,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出来,让幼儿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形象。这样,幼儿不仅能看到自己的行为,听到自己的声音,还可以回忆起当时愉快的时光,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加游戏活动。此外,我还将这些视频资料传到了班级空间里,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情况,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并在家中进行连续性教育,真正实现家园合作。

总之,幼儿园教师要黾勉惕厉,兢兢业业,带领幼儿踏上新的征途,让他们亲近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学习新的知识,成为建设祖国的不平凡的一代。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四

小小的一片茶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等,它们是人体必需并具有一定营养及功能的物质。茶是一种健康的天然饮料,喝茶有益健康是很多人越来越认同的事情,随着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许多同学越来越认识到喝茶的好处,认识到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振奋精神,兴奋中枢;强化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强心活血,帮助消化等;茶多酚物质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解毒、抗辐射及防癌抗癌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绿茶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有效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茶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饮品,具有很好的保健和药用、养生价值,对人体的健康有着积极作用。[1]喝茶是一件优雅的事情,经常喝茶之人身上都有一种恬静泰然的气质。可见,茶人受到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大。另外,茶文化还涉及到一些戏曲、小说、诗词等等,其中可以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这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潜移默化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茶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内涵

茶道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发扬传统美德等方面。茶道“五谛”的内涵:廉-清廉自律;美-崇尚美德;和-和睦相处;敬-敬人爱民;勤-勤劳朴实。通过学习茶道文化,达到弘扬廉洁自律、勤劳朴实、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睦相处等传统美德。中国的茶道,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茶文化中蕴含的知识和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品位,让大学生在茶文化的熏染下,感悟到茶的清静之美,理解了今后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都要泰然处之,才能正确的解决。同时通过学习茶文化,大学生会渐渐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觉地远离低俗和暴力,综合素质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茶的礼仪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温、良、恭、俭、让、孝、悌”。通过对茶礼仪的学习,可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礼仪,引导学生知礼、习礼、重礼,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通过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和道德观来辐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倡“茶味人生”,茶味入口时先苦涩而后甘甜,启示人生像茶一样,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雨,人生如茶,有甘甜亦有苦涩,茶味不管有过怎样的甘甜与苦涩,终将归于平淡,正如人生,无论有过怎样的辉煌,终不失质朴与平凡。

二、茶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进一步探索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完善品德,提高内心素养,学习茶道、茶艺,能够让大学生更为系统地领略到祖国茶文化的内涵。茶德所倡导的“廉、美、和、敬”精神,[4]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大学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急功近利”,才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茶,犹如君子,君子性情高洁,重情重义。品茶,就像和君子对话,学习君子的性情。我国从古至今十分崇尚君子的风骨,因此茶文化也推崇君子的高尚品德。大学生在接受茶文化的教育时,自然就会领悟到茶文化中所蕴涵的高尚品德,所以说,茶文化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修养。

三、

弘扬校园茶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活动,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可对大学生起着多方位的教育作用。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茶与健康”宣传活动,可引导学生科学饮食,喝健康饮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是定期邀请茶学专家开展“茶科学、茶文化”的专题讲座,可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茶文化、茶历史,以及茶叶对人类的贡献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是开展系列的茶艺、茶道表演及“以茶会友”活动,帮助学生增进友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以茶艺社为载体,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以及开展茶艺技能大赛等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加强同学间交流、协作,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密切相连,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和茶事活动,大学生感到提升很大、受益匪浅,同时学校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育人环境也不断得到优化。

普及茶文化知识,增强大学生对茶的了解。茶文化包含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添加,其中包含的内容,总是某个时代最推崇的、可以传承的文化。茶文化主要包含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尤其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传统美德,更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茶在被赋予了这些文化知识以外,还保存着自身的文化,即茶本身的知识。比如茶的原产地,茶的种类,以及每种茶本身带有的故事等。因此,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普及茶文化,开展茶文化课程,可以加强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对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总之,文化素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体现。茶文化所包含的知识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很多的领域。茶作为传播祖国文明的载体,在高校通过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可达到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联谊,增强同学之间友谊,增强团队和协作精神,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茶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把茶文化渗入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中,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五

九十年代初期,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社会时代特征的新的改革思潮一一sts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在教学中将学科理论和当前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我国推行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必须,它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一代,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跨世纪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sts教育,采取课堂渗透的方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无疑是一条主要途径,但仅有这还不够,有效和生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必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开放式的辅助手段。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我觉得将其分布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我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了10多个。如在《动量》一章里增设了“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增设了“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增设了“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我把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各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我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有些实验原理简单,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边易找,要求他们在实验室外随机场所完成。而有些实验需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必须要他们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测人的反应时间”、“缝衣针浮在水面上”、“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等大部分小实验均可在实验室外完成,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微小形变的显示与观察”等少部分小实验可在实验室里完成。

每学期每班能收到学生完成的课外小实验报告和小结达100余份,对这些报告和小结我都给予了及时的批阅,从中还筛选出20余篇优秀报告和小结装订成册进行展览,然后存档。

丰富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学生智力开发不无裨益。

近几年高考中,加强了对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这标志着今后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由于我重视学生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高考中,我所带的毕业班实验题得分率较高,平均分为15.2分,而实验题总分为17分。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

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和“简易验电器制作”;在学完了“动量守恒定律”后,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完成了“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学完了“透镜成像”后,学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摄与冲洗”;学完了“声波”知识后,学生完成了“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与安装”;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制作”等等。

[1][2]。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六

摘要:民族的未来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建设,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想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必须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理论

教学

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取多种模式的办学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

总结

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七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以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在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测评的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沟通机制,与市场需求接轨,进行发展性测评等测评机制。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完善测评方法。

关键词:以人为本。综合素质测评。测评机制。测评体系

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修正,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测评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尊重人、关心人和发展人为目的,“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对于促进素质综合测评体系构建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意义,对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学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素质综合测评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在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接受测评的客体,也是进行测评的主体,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要义在于测评的实施不能伤害学生的主体感受。对于学生而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评价还是出于衡量自身发展状况的自发性需求,将导致消极抵触或积极参与的不同效果。

(二)以人为本的测评,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素质综合测评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对“个性测评”、“共性测评”的反思。从其起源来看,进行素质测评的初始目的是为学生评奖、评优、选拔、就业等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它一开始就是一种以共性评价为基本取向的选拔。随着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发展,只强调共性发展的测评模式,已不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人的要求,在素质测评中体现对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已得到普遍认同。

人本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有效引导,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作为个体,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是统一的,外界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对个体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以人为本的素质综合测评不能违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意义,应将必要的教育规范和引导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三)以人为本的测评,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学校的教育关注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其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决定其今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学生的素质综合评价应体现倡导德、智、体等“基本素质”和创新素质、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素质”共同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决定学生创新素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健全人格的培养。大学阶段是学生心智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目前,将学生身心健康的测评纳入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的目标体系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等同于心理素质评价的问题,如何将心理素质评价科学纳入测评体系成为难题。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评价面临在操作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为此,需要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寻求理论突破与创新,在素质综合测评中融入心理素质评价,以发挥教育引导学生心智成长的作用。

二、实现以人为本,以建立有效的测评机制为路径。

(一)以发挥引导作用为基本功能,建立测评激励机制。

发挥导向作用是素质综合测评的重要功能之一。素质综合测评不以“测”和“评”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在测评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自我评价的需求上升为促进自我实现的成就动机,成为学生自我完善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进行自我修正的意识,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二)充分重视测评反馈环节,建立学生和学校之间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

反馈结果是测评工作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每阶段的测评后,结合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测评的感受,不断完善测评工作。通过建立双向评价的沟通机制,增强学生对学校教育引导方向的认同感,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机制。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学校的教育和培养是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素质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应能够反应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向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除在建立测评体系时汲取市场、用人单位的意见,学校也要及时关注在测评结果中处于不同位置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不断完善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测评体系提供依据。

(四)尊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建立测评的发展机制。

个体的发展是动态、连续的,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能力素养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测评体系本身要尊重并符合这种发展规律。发展性的测评应实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在测评结果中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定位的依据,具备后续发展导向的功能。

三、落实以人为本,以建立科学的测评方法为保证。

(一)以开放性为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

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决定了素质综合测评体系不可能是统一的。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达到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化,必须坚持测评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寻求理论创新,不断修正和完善已有的测评体系。我国高校的测评体系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框架:

1、以国家发布的文件、法规为指导思想和依据。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为基本框架,增加、强调某一些(种)素质和能力。

2、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评价。

3、引入新的理论,如以“才质容积论”、“价值人假设”等作为理论构建基础,建立新的测评指标框架。

我校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包含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两部分,前者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拓展部分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主要组成项目,引导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指标细则项目和所占权重,以适应综合、全面测评的要求。此外,允许针对不能穷尽的学生个人发展表现,则通过额外加分项的方式予以认可。

在一个测评体系中,项目指标和所占权重是其中的关键部分。对指标细则进行修改,如果变动随意性较大,可能导致整个测评体系悖离原始的测评框架。可以通过具备数理、统计原理等知识的专业人员给予指导以规避这一风险。此外,学校还需要跟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其记录作为测评打分的主要依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测评相结合,既使测评有记录可寻,也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形成培养和选拔人的系统性工程。

(二)倡导柔性原则,将“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素质测评主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显示其客观性,测评结果以分数论优劣,这种方式可能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悖于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理念。量化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学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定性的评价以“客观描述”和“特征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感受到尊重、鼓励,促使学生优良的个性因素得到尊重和张扬。

(三)改进测评实施方法,促进测评实施的网络化。

建立网络操作平台和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是近年高校素质综合测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心理学、计算机技术、人力资源等学科的介入,能够促使素质综合测评体系的构建得以长足的发展。开发使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素质综合测评信息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规范测评实施程序,规避测评过程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实现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

四、结语。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唯人为贵”的思想指导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不囿于旧有的工作思路,在具体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立场,探索构建科学的测评体系,实现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素质综合测评作为载体,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伟。人本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j]。经济师,20xx,(10):133。

[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xx,(5):6。

[3]虞丽娟,孟宪明。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xx,(7):4—8。

[4]李晖,李正刚。基于价值人假设的人才综合素质三维测评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457,227—228。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八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和谐校园,不仅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内容。

简历。

注水;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目前高校对德育重视不足、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关。因此,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从以下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将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诚信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可借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良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比如讲座、征文、团会等,在学生中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强调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还可在试点推行“无人监考”等制度,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其次,配合地方征信及信用评估活动,在高校大力开展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记录大学生的诚信度,对其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第三,在高校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一个人的诚信问题,自意识固然重要,但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助学贷款和评优评奖资格等。有约束必有激励,可于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

最后,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价、学术腐败等投机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同时,对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和惩治,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九

早期阅读是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阅读对幼儿视听能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语言发展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本学期,我园正在进行“营造书香氛围,创建快乐读书体系”的课题研究。结合课题,我们同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每天读一点”、“每月家长推荐好书”、评选“书香家庭”等,通过这些活动,希望对提高幼儿阅读能力有所帮助,以下是我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得到的一些小的体会:

一、好的图画书是幼儿学习自主阅读的最佳内容。

好的图画书充分综合了插画、文字两种表现形式的魅力,为孩子营造一个个完整的、有意义的、自然的阅读学习环境。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反复阅读图画故事。孩子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口语经验,而且可以形成与书对话的经验,养成用口头语言经验来独立思考书面阅读内容的习惯,使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好的图画书蕴含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渗透了丰富的人类情感经验。幼儿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长知识,涵养性情,拓展思考的空间,学习表达与交往;好的图画书本身就是想像和创造的结果,阅读图画故事可使幼儿的创造力受到激发,让他们的想象驰骋飞奔,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构造出一个个有趣的想象世界。

我们的“每月家长推荐好书”的活动,充分利用了家长的资源。家长们从家。

里选出他们认为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题材多样:从儿童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经历奇险等。我们把这些好书放在孩子们伸手可及的地方,尽量让孩子们多一些机会拿起这些书,多一些机会和这些好书建立感情。小朋友在课后、饭后等空余时间经常结伴翻阅,丰富幼儿阅读内容的同时,更增长了幼儿的.知识。

二、为幼儿朗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来斯说过:“听读是引导孩子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最好每天为孩子朗读5~20分钟,这对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

我们的“每天读一点”活动,以欣赏图片故事和其它文学作品为主。充分利用家长推荐的好书,让幼儿在成人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油然而生想读的愿望。有个现象:老师讲故事总比录音机里听故事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为什么呢?要知道,听录音只能用耳朵听,但老师讲可不同,不仅带有表情,而且还带有更多的随机性,可以随时停下、提问、学习。更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词汇,激发想象,拓宽视野,萌发情感,尤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幼儿逐渐领悟语句、结构和词义神韵,从而为广泛阅读打下基础。

三、日常生活随机教育。

幼儿的日常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善于观察、捕捉并运用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外出游玩、散步、参观等,充分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融会贯通,运用到新的情景中,表达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另外,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幼儿自由的选择交流对象,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人,使幼儿的阅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无拘无束的得到升华。

总之,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应使大人的引导和幼儿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次早期阅读生动、愉快,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为今后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现有在校生1915名,教职工117人。近几年来,我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坚持把教师的校本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努力使学校成为专业化教师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即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把教师的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的重点培训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框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业务基础坚实、实践经验丰富、整体结构合理的研究型教师队伍。下面把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们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制度保证。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保证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校本培训副组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特点,建立了校长决策调控―副校长具体负责―教研组长组织落实―教师群体开展实施的校本工作运行机制。领导小组分工负责,落实责任,制定计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并做好督促、检查、考核和登记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我校鼓励教师积极搜集各种课件、教学资源,丰富学校的资源库。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上共享资源的建设,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交流。我们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购买了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学校还根据教研工作需要,随时为教师印发各种学习培训资料。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了培训经费的落实。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健全校本培训的规章制度。在制度建设上,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引入激励机制,将校本培训工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制订了完善、系列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集体备课制度、考勤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使我校的校本培训走向了制度化、科学化、可持续化。

2.校本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全面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校的校本培训坚持以师为本,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即实效性的特点,满足教师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为主,辅之以专题辅导、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外出学习、课题研究、骨干带动、反思总结、成果推广等模式开展校本培训。有效地满足了教师自我发展和表现的需要,激发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我们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师的校本培训:

学习理论。学习的内容应紧紧围绕研究课题。包括课题研究成果与经验、《课程标准》的通识理论与经验等。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互动交流。它是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广大教师展开平等的、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动地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出来,与大家分析讨论、共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与困惑的办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集体备课。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我校采取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要求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是师生行为方式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生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的安排。在教学方式设计这一环节,我们特别强调,不仅设计教师的教,更要设计学生的学,教要服务于学,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

课堂教学。让开课教师先上课,课后谈谈教学设想及反思,再组织听课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评议。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为此,学校组织这种互听互评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有帮助。

教学诊断。教学诊断是指针对某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评价和矫正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诊断活动内容包括四点:第一是肯定优点,第二是指出不足,第三是分析原因,第四是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教后反思。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通的形式,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学校在开展校本培训中把它做为重点来抓。

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教师群体围绕某一教学理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活动。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许多理论认识,我们都是通过专题研讨来解决的。比如:数学科的“问题--自主探究解决”,语文科“以疑导学,自主探究”等。

专题讲座。它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应围绕学校实验课题或教师急需的有关方面理论,或者针对教师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困惑、出现的共性问题,邀请教育专家、本校的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答疑解惑。让广大教师在与专家直接交流、思维碰撞中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得到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

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容量大、节奏快、形式新、效率高,体现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我校坚持每个月安排两个晚上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开通校园网,鼓励教师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服务。

3.采取多种培训模式。(1)导师指导模式。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设施了青蓝工程,采取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老教师是师傅;在课件制作或网络等方面,青年教师可以是师傅。在教科研培训中,师徒可以共同承担同一科研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与提高。(2)案例培训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学校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听课评课。通过研讨,引导教师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3)自主学习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4)课题研究模式。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需要不断获取资料、进行学习,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4.实施校本培训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我们强调从要你学,到我要学;从不会学到爱学、会会、乐学。我们把学习转化为教师内需的自觉行为。

5.落实反思与创新带头。搞校本培训,一定要有个鲜明的主题,一个明确的目标,一种有效的载体和最终用实践的检验。搞校本培训一定要触动教师的内心,要让他们在总结中反思、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

6.实践培训要求上创新。我们根据实际、分层管理。我们不需要一刀切,我们不能造成好的吃不饱,差的咬不动。年纪轻的我们要加大要求,年纪大的我们要放宽要求。

二、取得的成效:

校本培训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与任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了校本培训的基本经验。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基本确立了教、学、研、训一体化校本培训的实施模式,并积累了一套培训的经验,即以教师自我反思为重心。采取自我促进、外部支持路径,运用个人反思、互帮互学、专业引领、师徒结对培训等方法进行培训;注重四个结合:自我反思与学校支持相结合,自我反思与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自我反思与引领指导相结合,自我反思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2.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培训,教师得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得到了优化与提高。参训教师找到了现代教育的理论依据,树立了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了教改意识与开拓创新精神,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这些都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的教学态度得到了合理调整,教学行为纳入了科学化、规范化运作的轨道。确立了正确的教学态度,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提升了教学水平。优化了教科研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不但增强了参训教师的科研意识,优化了教科研素质,而且使参训教师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反之,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在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得出更新更好的理论成果与经验,使得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三、存在的问题:

1.学校安排的某些培训内容教师可能并不喜欢,而教师期望获得的培训往往又无法得到,有些培训是学校条件限制而没法组织实施,有些培训是学校在安排培训内容时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培训需求。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一

版画是图画和手工劳作结合的绘画。小学教材中的版画,特别是纸版画拙朴而自然的造型、灵活的构图、纯朴用色等艺术特色与学生稚拙的美感特点天然吻合,教学时更易于唤起其绘画灵感,发挥个性,大胆构思,发展其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纸版画教学过程富有游戏意味,更能满足小学生的游戏心理,易于培养其勤动脑、巧动手的良好习惯,并养成一定的意志力和工作的条理性,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因而,以纸版画为主的小学版画教学应该加强。

一、困地制宜,注意材料准备的灵活性

备材料难是忽视纸版画教学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滚筒、油墨、硬纸板等材料往往较缺乏,可采用替代、集体购置、个人自制等方法及时妥善解决,以避免材料难准备的麻烦。如,油印中滚筒大而难以人人具备,可由小布锤取代之,教学生以塑料薄膜裹棉花团并用细线扎紧自制,便于印制时上色;摩拓用具可用学生各自表面光滑的`圆珠笔壳或钢笔壳代替;油墨可由老师统一准备;硬纸板可从废纸盒中选取;吹塑版画用纸则可集体购置。

二、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教学中应重视教材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注意承前启后,?避免“突然”和“断层”而增加学习难度。有个班级由于低年级没有进行版画教学,学习第八册《油印纸版画》时,范画一出现,学生感到陌生而突然,轻叫版画人物是“机器人”怪物,对黑白用色不理解,影响了教学。教学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版过渡,拓印向油英彩色向单色再向套色的过渡,做到循序渐进。横向联系时注意结合创作、记忆画等教材鼓励学生用版画形式表现,自觉加强版画实践。

要突出版画特点及教材中各课的特殊性进行教学。如从《放牛娃》等三幅范画中可让学生认识油印版画特点,重点让学生对“版味”“纸味”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中美育与德育要结合进行,加强教材与生活联系,根据题材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生员特点不同,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性。如,三年级学生用手剪、贴的能力有所提高,对版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趁热打铁,进一步讲授知识、传授技法,并让学生对“黑白灰”有初步的认识。同年龄不同程度的生员,也要因人而教。

三、寓教于乐,丰富课堂教学的游戏性

如拓佣盘子里的水果》可编个小动物请客人吃水果的故事,生动有趣地让学生认识到拓印水果应色彩鲜明、美丽,才能使水果新鲜,绘制时学生有了激情,就能带着愉悦的心情,自觉拓印出鲜艳的水果。提问题、留悬念引趣,创设情境激趣,都能活跃课堂,让学生快乐而学。又如《活动人物》(纸版拓印)一课,则可在学生剪出人物部件时,让其在底版上自由拼摆人物动态,创造美的动态于游戏中。再如拓印技法的介绍可联系学生日常摩拓硬币的游戏经验进行突破,把“摩拓”技法的机械性与游戏联系起来,化难为易,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美术语言表达、评论、欣赏及表现创造等多种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因势利导,加强教学的延续性

仅靠课内教学是不够的。在普遍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我们坚持把涌现出的优秀学生吸收到校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提供相应条件,因势利导,给予及时培养,鼓励版画创作。举办校版画专项展览,作品评奖等活动。课内课外结合还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真正认识版面的用处,深化教学。

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加强版画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版画技能普遍得到提高。有不少学生作品还受到相应奖励。有油印纸版画获省二等奖,彩色拓印纸版画获省三等奖并被送挪威展出,彩色水印纸版画获省二等奖,并有多人次版画作品在儿童刊物上刊登.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二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指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总体课程科目及课时数安排。由于课程学习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非常重要。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依据。

从我国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情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程知识面不广;在课程结构上,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研究生的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多,选修课少;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课程;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自学时间少(尤其是硕士生),不利于培养学生个人特长和研究能力。英国教育家洛克曾告诫人们: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药一样,绝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再去补救。”因此,改革研究生教育中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应从把握课程设置的依据入手。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生课程设置。

纵观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与研究生课程设置在总体上是同步进行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知识形态进入课程,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又通过课程体系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源源不断地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研究生课程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革。自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之始,大学逐渐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当时德国的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培养模式以“学徒式”为主,不太重视博士生系统的课程学习,其课程设置主要强调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研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德国发生,使德国成为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中心,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德国大学的科研能力及其博士生教育。随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人才还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研究等综合能力,为此必须加大课程学习的力度。此后美国对研究生的培养则强调课程与论文并重,如博士生一般要学16~20门课程,修30~40个学分,较多地学习高水平课程的博士生后劲较足,因为其知识面广、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呈加速的趋势;二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其中综合是主流,分化是为了更高程度的综合;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发展的这些新特点,必然要求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其相适应。如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课程设置特别强调基础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跨学科的科研与教学训练,体现出“高、精、新、宽”的特点,亦即研究生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高标准和高要求,课程内容要用新的科技成果充实,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选课程,充分体现了“拓宽基础,追踪前沿”的要求。

由于跨学科研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征,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发展研究生的跨学科课程。美国大学一般通过建立跨学科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等多种形式,来协调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来促进跨学科的博士、硕士人才的培养。美国理工科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教授们不仅就本学科领域向研究生提问,而且常常就音乐、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要求博士生解答。

2.社会发展与研究生课程设置。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某种需要,它就比10所大学更能将社会推向前进。可以说,需要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课程是随着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处的不同的现实均有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如果课程与社会需求不符,就会为社会所遗弃。中世纪大学在1718世纪衰落的原因,就是因为其课程设置过于强调古典人文教育,远离社会现实,退化为一种经院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纵观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其每一次课程的重大变革,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19世纪初,为迎合德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德国大学将科学研究纳入博士生培养课程体系中,使其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美国在学习德国研究生课程基础上,结合本国实用主义的传统,适应美国当时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需求,各大学纷纷开设应用专业和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工、商、农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实现了其研究生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一由学习德国单一重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向科研与为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并重的转变。其研究生教育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学习典范。

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亦趋向多样化,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原有的较单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已很难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多样化的高层次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更新观念、改革原有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的研究生课程。这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不仅表现在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之间,而且同一层次、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自主地构建课程体系。此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变化的,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如果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研究生往往居于一种被动学习的角色,培养出的人才就会缺乏特色和个性,不可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应有弹性,应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将选择知识的最终决定权交给研究生自己。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收集、交流、分析、综合与研究已成为一门大科学,成为各行各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高校应注重训练研究生跟踪、收集和研究信息的能力,尤其要培养研究生对信息的敏感性,故“信息课”应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培养目标与研究生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即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一定的社会制度下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但培养目标却可多样化,因为只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才能保证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教育过程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它分为总体性培养目标和反映各学科专业特点的具体性培养目标。我国〈高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中对研究生培养总体性目标做出了规定。而具体性培养目标则因学科、专业而异,是各学科、专业对研究生的智能和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一般写入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在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细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具体而言,总体性培养目标实际上就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课程设置的总纲;具体性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培养目标变了,课程设置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因此,课程设置是否能体现培养目标和促成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是评价研究生课程合理性的重要标准。

二、国外主要国家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

世界各国教育传统不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长短不一,因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相对来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较长,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较为稳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模式。通过比较、鉴别各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对我国科学合理地设置研究生课程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研究生教授会和系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极为重视。一般而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生的.“后劲”比本科生足,而后劲来源于宽阔、坚实的理论。基于这种认识,各系在硕士研究生新生入校后,要进行摸底考试,若考试成绩不理想,要建议研究生补课,并且只能在课程编号为600~699的范围内确定相关补课科目。(美国大学中,所有课程都以系为单位由浅入深地从100~999编号,100~699号为本科生课程,700~799为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和低年级研究生课程,800~999为研究生课程,其中899为硕士论文,999为博士论文)若选修课成绩达不到“b”,则失去攻读研究生学位的资格。此外,大学各系在审批硕士研究生修课计划时,明确规定第一年不修专业课。目前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理工科研究生学习数学和有关基础理论科目的总学时仍呈上升趋势。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这些著名大学,研究生第一年不先学专业课程,而是学化学、数学、物理或统计学等课程,在此基础上,物理学研究生才学习真空物理学、高级动力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学、高级电磁学、固体物理学、现代光学及高级实验学等课程。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非常重视课程学习,其课程设置的范围较广,一般要求修16~20门课程,修30~40个学分(文科一般要求修满45个学分以上的课程,理工科侧重实验,一般要求修满30个学分以上的课程)有的专业高达100个以上的学分。基础课程学习时间为1~2年,课程设置一般分为5个专业领域,其中有一个领域还要跨一级学科,每学期至少要修3门课,毕业时要掌握2门外国语,要写大量的书评和课程论文。学习期间有多次考试,最后通过所修课程的全面性考试后,才能成为博士资格修选人。对博士生的课程成绩一般以a、b、c、d、e字母来表示,或用4、3、2、1、0五级记分表示,或用a1、a-b1、it符号来记分。各大学对博士生考试成绩的要求不全相同,有的大学要求在b级以上;有的大学规定要有2门课程的成绩为a级,否则取消攻读博士学位资格。例如柏克莱加州大学工学院,要求博士生主修领域的课程成绩必须达到3.5,辅修领域的也必须达到3.1。

德国的研究生学位主要是博士学位,其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与美国不同,强调科学研究,强调博士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研能力,一般不太重视系统的课程学习。所以德国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没有必修课,也没有学分要求,主要是结合科研和教学工作来培养。这些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撰写博士论文,一般来说,科研论文常常是导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博士生常常是充当导师的助手、助研或助教角色。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就直接进入科研论文写作阶段。其培养过程强调独立性,以培养博士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科学家的素养。导师只起指导作用,一般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和博士生交谈科研和论文工作进展情况。

相对美国的博士生而言,德国的博士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如果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发现自己某一方面的知识结构欠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选听相关课程,也可以去参加教授举办的讲座和研讨班的学习,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此外,对于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则必须攻读与学位有关的3门专业课程,并要求获得成绩证明。

1.日本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

日本传统的培养研究生的做法,与德国大学一样,是实行讲座制度。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和博士生的研究工作都是在讲座里进行。讲座是由1名教授主持,1名助理教授和2名助教(一般要取得博士学位)组成。讲座的主要任务是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博士生还要协助硕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因而对课程学习没有很高的要求。

学位论文。

相关信息。

的通过与否同毕业没有多大关系,可以在毕业后撰写论文再申请学位。但是倘若没有学完规定的课程,就不能毕业,也就很难取得博士学位。

三、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了解和学习国外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对我们有以下重要的启示。

1.增加选修课,加大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为了开阔研究生的视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应增设选修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研究生选课,给研究生以更大的选择余地。有位著名的科学家讲过:导师带研究生应像牧羊人一样,为羊找一块水丰草肥的地方,让羊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自己找草吃、找水喝,而不是牧羊人割下草来喂羊。因此,课程学习不宜规定太死,应允许因人设课,充分注意研究生的个性培养。日本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给研究生院的课程以更大的独立性,允许独立开设研究生课程;对博士课程的年限进行了灵活调整,准许成绩优异的研究生提前毕业;新设一种综合性博士学位,称“学术博士”,课程以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以适应现代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美国在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灵活性也较大,如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中都有3种安排: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和大量的选修课;有独立工作时间,即在一段时间内,研究生可独立地计划自己要学的课程,并可获得一定学分;有单独的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制定出符合自己需要的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其中有些是本系的、有些是跨学科或跨系的,有些课程可学1年或半年,也有些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几年。

2.构建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帮助研究生适应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的需要。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无所不包的课程体系是没有的。一个好的课程体系不仅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容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更在于能否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指导,即在指导教学、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智能结构体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拓宽加深。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课程模块体系尚未完善,为了少走弯路,使我国研究生学位的学术水平达到“与国际水平大体相同”,有必要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出较为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帮助研究生适应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的需要。鉴于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应由“五大模块”组成: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公共课主要包括第一外国语、第二外国语和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的设置要多强调其应用背景,使拓宽、加深的涵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进一步广博与专深,还在于能用不同学科、不同思维方式加深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于加强对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应按一级学科或2个以上的二级学科设置,专业课应按二级学科设置,并加强专业课的综合性。目前的专业课过于方向化、较细窄和零碎,课程的数目也较多,需要精简和融合。如工科研究生的工程专业课程可以把工程技术的知识、方法、经验和工程经济、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选修课的设置应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研究方向课程,必须掌握研究方向上的最新成果,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动态,努力占领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前沿阵地;二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它们是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使研究生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不拘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内,这是当今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及各门学科相互渗透的客观要求。研究生只有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技术、新进展,才能够充分借鉴相近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才能在能力结构、学术思想、科学思维上形成交叉复合效应,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在专业领域内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研究,培养国际型高级人才。

当今,全球化的热浪正席卷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们需要一大批拥有国际观念和意识、理解各国文化传统、通晓国际贸易、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整个人类和平和健康发展的“国际人”。要培养能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级人才,国际化课程就至关重要。国际化课程是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工作、生存的能力。为此,应开设许多关于他国和国际问题的课程,且这些课程都应体现国际观点。美国学者伯恩指出:一个学科如果只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他国的经验,就是欺骗学生和反映一种愚蠢的沙文主义。国际化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二是注重国际主题研究的新课程;三是在已有的研究生课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四是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和前沿问题的研究内容;五是地区性的研究内容。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三

企业文秘工作是企业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服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秘工作对及时传达、贯彻各项政策法令,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强化各项管理,搞活生产经营,疏通业务关系,增强企业生机和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文秘工作能否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秘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

一、当前企业文秘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只要有领导工作,就离不开文秘工作,文秘队伍的能力素质决定了文秘工作的质量。当前企业文秘人员队伍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与新时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上进心不够强。

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方面,有的单位领导认为:文秘工作可有可无,工作简单,无非是收收发发,抄抄写写,谁都能干。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形成文秘人员不被重视、更换频繁的局面。这种局面使部分文秘人员自己认为不受重用,提拔无望,晋级无路,工作没奔头,前途无希望,因此会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二是主观方面,责任感、事业心不强。少数企业文秘人员片面追求个人实惠,图名求利,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偏移,或责任意识谈薄,抱着“混”的态度对待工作,上进心不够,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企业文秘人员大多从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上来的,虽然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文秘专业知识方面还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同时企业也很少开展文秘专业方面的培训。因此大多数文秘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工作完成靠同事的指点或自己的摸索,因此不能较好地胜任文秘工作。

3、学习力不够扎实。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猛,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对文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现实是,部分文秘工作人员知识更新慢,又不能参加系统的知识更新学习与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不变应万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得以提升,不能适应文秘管理工作新形势的要求。

4、创新力不够足。

由于很多企业对文秘管理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很少为文秘人员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组织专门的工作培训,因此,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服务效率持续低下,从而使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举步维艰。

二、提高企业文秘人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企业文秘人员队伍,其中不少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文秘工作的要求,极大制约了企业文秘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企业文秘人员队伍能力素质已成为当下亟待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点做起:

1、要提高认识。

继续教育等方式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二是通过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积极吸纳高层次专业人才到文秘部门工作,不断充实专业力量。

2、要加强学习。

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基础,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各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使企业文秘人员思维层次和知识水平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适应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能力素质是走向成功的“通行证”。要紧密结合实际,学理论、学业务、学法律、学习一切需要学的知识,要把学习当作第一位的任务、第一位的需要、第一位的责任。企业文秘人员,要立足本职,“苦练内功”,坚持干什幺、专什幺;缺什幺、补什幺,切实做到知识有所增长,觉悟有所提高,工作有所建树。

3、要做到“三勤”

企业办公室是机关的轴心,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重工作,处于协调机关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因而要求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办事能力,从能力素质方面要做到“三勤”:

(1)勤于思考。办公室文秘工作人员在企业管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结点”作用。对上级,要领会、传达领导意图,对群众,要收集、整理、归纳和上报他们的意见建议。因此,要当好企业文秘工作人员,首先要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参照各方面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中发现和掌握本质的、深层次的东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理性思考,运用综合分析,对问题作出定性、定量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2)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成才,提高素质,离开实践这个环节。作为一名企业文秘工作人员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工作,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这样做出的决定才能做到以事实为依据。

(3)勤于总结。善于总结,探索规律,是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实事求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总得有个“求”的过程-即总结的过程。善于总结,不断地认识和把握规律,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总结出水平,总结出成绩,总结出战斗力。因此,企业文秘工作人员要想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必须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的总结,切实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零散的做法系统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论文篇十四

多年来,思想政治课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里面,一些学生甚至教师都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政治课,因为政治课跟专业挂不上钩,学那些东西没用。其实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开设这些课程,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中的一些条条框框,然后去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此,任课教师就不能千篇一律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传统教学偏重于“教”,轻视学生的“学”,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学生缺乏灵活性、创造性,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两者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后者无论对学生的现在或是将来都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上学到的。

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工作。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掌握不断更新的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他们在学习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那么,如何让学生获得这笔宝贵的财富呢?我在实践中的做法是:先跟学生说明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着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如在学习“生产力的含义及其构成”这一内容时,我给他们10分钟的时间,要求他们一边快速阅读课文一边思考:要掌握这个知识点,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同时作好笔记。10分钟后,我再简单的解释生产力的含义,并配合图示把生产力的构成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比较:自己的方法和老师的方法是否一致?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学的内容不一样用的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像“生产力的构成”这个内容用图示的方法就比用大标号小标号一层层列出来容易记。而如果要我们记住两个比较相近的概念时,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那用表格的方式就比较合适。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

有些教学内容,理论性并不强,但要学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它付诸实践,光靠教师讲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会安排讨论课。让他们各抒己见,联系自己身边的实例来说明问题。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展开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都发言,组长做好记录。讨论完后,四个组长分别代表本组的同学上台作总结发言,看哪组的同学总结得最好,并把它和平时成绩挂钩。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

当时第三组的组长是这样总结的“生活消费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人的消费行为,跟别人和社会无关,实际上健康、合理、文明的个人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我们宿舍就有这么一个同学,家里每个月给300块作为她的生活费。每个月初拿到这笔钱时,她就跑去超市买回一大堆零食,然后就去网吧玩通宵,两三天后就把这笔钱花完了。后面的日子怎么过呢?刚开始时四处借,可是久而久之,同学们了解这个情况后,都不愿借钱给她了,对她唯恐避之而不及。有时候看见她由于没钱吃饭躺在宿舍里喝白开水,觉得既可怜又无奈。同学们,当你们听到这里时,难道还认为个人生活消费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吗?像她这样消费,不但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也影响了同学的关系。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她的总结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我认为从这位同学的总结中,可以看出通过讨论她们不但理解了书本上讲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认识到“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怎样做?”这样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在平时与学生相处中,我还发现有的同学,当几个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可要他在陌生人或是人多的地方讲话,他就结结巴巴,词不达意。通过采用讨论这种授课方式,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学会了怎样和别人合作、沟通。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将受益非浅。

三、坚持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去上学,不只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要求是一方面教师要把书本上的理论教给学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还要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学习“价值规律”这一内容时,就要求学生要正确认识价值、价格、供求这三者的关系。于是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价值和价格的关系怎样?(2)供求关系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它们分别对价格有什么影响?(3)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何影响?供求关系是否决定商品价格?然后结合实际例子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我们去商店买商品,有的贵有的便宜,同样的商品为什么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价格不一样?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价值、价格、供求的关系: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种教学方法,既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的难题,又启发了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在以后的学习中,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分解的学习方法。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083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