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军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08:09:10
最新从军行教学设计(优秀14篇)
时间:2023-11-07 08:09:10     小编:紫衣梦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归纳和整理所学所得,提高记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写一份好总结的关键。了解一些好的总结范文可以提高我们撰写总结的能力和水平。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一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二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想象了两种结局。一种是(跳井、上吊。撞墙……)解决性命;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与技能: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1.重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3.这是一首乐府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交流:什么是乐府诗?

4.出示有关资料,了解乐府诗。

5.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首汉代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生齐读课题。

2.释题。

3.从古诗的题目大家知道了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1.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就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八十岁返回故里时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师范读课文。

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1)文中有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冢窦舂葵羹贻。

指名认读,齐读。

(2)师:生字会读了,谁愿意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

纠正字音:有读错的字音吗?

(3)齐读古诗。

(4)诗我们已经读通顺了,诗句的意思同学们理解了没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

指名提问题,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5)师出示重点词语解释:这首古诗中有几个词语的意思比较重要,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师补充讲解。

指名说,集体评议。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1.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

2.指名回答:悲伤、凄凉、悲苦、难过……。

师板书:“悲”。

4.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

生:八十岁。

师板书:八十始得归。

师:他当了多少年的兵?

生:65年。

生自由发言。

5.如今终于在垂暮之年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6.这位老兵他本应该是满心的`喜悦、激动、期盼,满怀着希望。但是,我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悲伤……是哪些地方,哪些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出示:

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画出诗句并作批注。

7.交流。

(1)他听到了什么?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出示)。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松树柏树中间的一块墓地。

师:乡邻不忍直接打击老兵,所以说得很委婉,说得直白一点是什么意思呢?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老兵,听到乡邻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朗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当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走进自家院子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想象,说话训练。

师(语调一转,变得缓慢而低沉)可是,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

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苦苦思盼的亲人早已离世,曾经温馨热闹的家园已是一片荒凉破败。

指导朗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面对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该怎样生活?他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示)。

相互交流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示)。

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8.讨论:是什么造成了百姓的悲惨生活?师相机板书:“悲”。

9.让我们通过朗读全诗来感受老人的凄苦与悲凉吧!

10.练习背诵。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1.通过学习这首诗,同学们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出示: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拓展情。

2.写一写你对战争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悲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

八十始得归。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喜------悲------泣。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五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65年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弄懂诗意的基础上,采用“画―读―想―议―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人是如何描述老人返乡历程的?问题二:造成老人悲惨一生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战争有个正确的认识,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抓住朗读,读中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我采用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

二、展开想象,营造意境。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合作探究形成能力。

我自始至终都是以一名学生的学习伙伴姿态出现,每一个教学环节,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获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能力,如: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或问同学解决古诗中不理解字词的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自觉应用。

四板书新颖凸现主题。

本首诗的主题是为了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围绕老人的返乡经历描述了三个画面,即:回家前,归途中,回家后。在描述返乡历程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抓住了细节描写。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从这三个画面入手,对每个画面采用的描写方法都做了板书,最后揭示主题后,用一只代表和平的鸽子将板书内容圈起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希望我们永远远离战争,世界和平。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纵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1.时间掌握不好,前松后紧,以致后面的拓展有些紧张。

2读的容量加大了,形式增多了,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还不够。

3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不是很到位。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六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明析深化: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课堂练笔: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七、归纳总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八、作业: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七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然后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然后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然后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然后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八

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1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

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

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

首诗的情感。先来读第一首。

三、抓关键字,品思乡之“愁”

a、“愁”

1、出示其一,师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诗。

师:我们来合作读,怎么样?我读诗的前四句,你们读后三字;

我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合作的感觉真好!我读诗题,你们读诗句。

2、抓住“愁”字,体会情感。

3、指两名读全诗,师评价、点拨。

4、回顾旧知,深入理解征人乡愁,引读全诗。

师:李白有过这样的乡愁——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孟郊也有过这样的乡愁——慈母手中线,(生:游子身上衣)。在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心中,都装着一首写满乡愁的诗。在边塞这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地方,乡愁更多了一份悲壮和苍凉!

因为对于战士来说,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也许一上战场,就再也回不到这座(手势引读:烽火城西百尺楼),再也不能在黄昏(独坐海风秋),再也听不到这(更吹羌笛关山月),于是他忍不住深深叹息(无那金闺万里愁)。

b、“独”

1、回顾旧知,体味“独”字。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除了“愁”,还有一个字能表达情感。(独)古人写诗,最讲究一字传神,一字达意。我们学过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细细品味“独”字,你一定能读得更好。男女生来合作读,男生读前三句的写景,女生读最后一句的抒情。

2、男女生合作读,调换顺序再合作读。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整首诗!

3、生齐读全诗。

四、入情入境,悟杀敌之“勇”

师:浓浓乡愁,让人动情。这一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著名朗诵家方明老师特别喜欢这首诗,想听听方老师的诵读吗?咱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a、倾听录音,学习诵读。

1、一听录音,想象画面。

师:方老师读得怎么样?不愧是朗诵家!再听一遍,这一次,可以跟着读。

2、再听录音,模仿跟读。

师:你们能像方老师这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读吗?先自己练练,练好了,我们也来当朗诵家。

3、学生自由练读。

师:小小朗诵家在哪呢?自信地站起来吧!

4、学生展示读。

师:很投入,读诗就要有这样的状态!

b、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这里有一句诗写景,哪句?(大漠风尘日色昏)。

1、找出写景的诗句,体会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两句?

2、指两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哪是一支军在出发呀,简直就是一把利剑在朝敌军去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3、生想象两军交战的画面。

c、捷报传来,振奋人心。

师:是啊,紧接着该有一场恶战了吧?没想到的是,这支军才出发到半路,就收到了胜利的捷报。捷报里说了什么?你来读。

1、指名读后两句,了解捷报内容。

师:从这份捷报里,你知道了什么?(活捉了敌军首领……)。

2、引入诗句,体会获胜心情。

3、指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场战斗中,没看到两军交战时的刀光剑影,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个捷报的场面,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情。这就是王昌龄写诗的高明。

谁来读整首诗?

d、通读全诗,读出豪情。

1、指两名读全诗,师生评价。

2、男女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调换顺序再读。

师:合作读还不过瘾,咱们来比赛读。

3、男女生比赛读,师评价。

师:接着比。咱不比读诗,来比发现。

五、小结诗情,背诵经典。

师:现在,你发现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了吗?(第一首写战士的思乡之愁,第二首写战士的沙场豪情)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其一中的战士,那就是(愁)其五中的呢?(勇)。

1、引导学生小结诗情,师板书:愁、勇。

师:两首边塞诗,两种不同的情感。你更喜欢哪一首?试着背一背。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练习背诵。

3、配乐,学生展示背诗,师评价。

4、配乐集体背古诗。

师:用你们最精彩的诵读,把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吧!

六、拓展学习,积累更多经典。

师:再来看看《从军行》中的其他名句。

1、出示《从军行》其三、四中的名句,师引读,小结《从军行》特点。

(1)当看到无数将士战死边关,而得不到好好安葬时,王昌龄这样深切地表达同情,女生读——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当厚厚的战衣在千百次战斗中被黄沙磨破,战士们无所畏惧,依然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男生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真不愧是边塞名诗。除了《从军行》,他的这首诗也很有名——《出塞》。请个小老师带同学们读一读。

2、出示《出塞》,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首诗悲壮、慷慨,既写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后人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称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咱们一起读。

3、出示其他边塞名句,自由读,选背喜欢的诗句。

师:读读其他诗人的边塞名句,你喜欢哪句就背哪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写的是边塞的(雪景)。

边塞那满树的积雪,多像江南那满树的梨花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是多么渴望从军、以身报国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为国献身,不顾生死,何等洒脱!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师:发现没有,这些诗人都是(唐朝的)。

4、师小结唐朝边塞诗特点。

师: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流传下来的不到二百首,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唐朝历史悠久,国力强盛,唐朝的边塞诗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阳刚之美。

边塞是荒凉的寂寞的,战斗是艰苦的残酷的,可唐军将士们依然英勇无畏,精忠报国。此时此刻,这样一首歌最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5、出示《精忠报国》,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结束了,可是,我们对古诗的热爱不会结束。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多诵读经典,背诵经典。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九

3、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背诵古诗。

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cai课件。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小荷才露尖尖角,()。”

2、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4、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二、引领学诗,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

(1)出示字词:长云雪山孤城遥望穿破金甲楼兰,指名认读。

(2)小老师带读。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

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4、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理解古诗就用哪种,然后把你读懂的词句说给同桌同学听。(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过渡:理解了诗意我们不防来细细品味,看看边赛风光,感受将士们的生活。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师板画)。

2、cai课件(出示雪山图):知道这雪山在哪儿吗?这觉得这雪山怎么样?(出示雪山图)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读读古诗看能从哪儿找到答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战士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了。该怎么读诗的前两行呢?(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战士们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还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孤独)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师: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战士来到硝烟弥漫的边塞,心情是暗淡、孤独的,大家一同走进战士们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诗的前两二行。

5、过渡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让我们体会到了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十分激烈频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战士们坚强的斗志)。

师:战士们有什么样的决心?既然是决心该怎么读?(铿锵有力)。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边疆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磨灭,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______。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诗情。

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你能替将士们告诉他们的亲人为什么誓死不回家吗?板书:精忠报国)。

8、练习背诵。

(1)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谁又能像战士们那样不记住古诗善不罢休呢。

(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师: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2、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几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然后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然后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然后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然后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背诵全诗。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十一

师述: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个要求,我们要做到8个字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能做到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1、自由读课文。

要求: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标点的停顿、边读边思、体会词语。

这节课我们还要在原来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另一个任务:

3、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规则:(1)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

(2)当第一位同学读好后,你可以向他提出挑战。

(3)每小节选出一位冠军,为我们示范读。

(完成规则中的1、2两条后,选出四位冠军上台)。

1、请读第二小结的.冠军选手示范读:

提问:你着急这个词读得特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读吗?花木兰为什么着急?(你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师述: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花木兰毅然决定(出示卡片)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但其中又经过不少曲折,她一一说服全家人。(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父亲、弟弟、母亲。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

这位同学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更好。老师把这张卡送给你,你愿意把上面的字读给同学听吗?(尊老爱幼)就因为你把握了木兰尊老爱幼这一点,你才会读得这么好。我们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读)。

2、过渡:木兰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我们请这位同学为我们读。

仔细听他读得好在哪里?

出示句子:

花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学生找出读得好的地方:披跨渡过赫赫战功。

(师范读,指名读。)。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告诉我们这条路很长,而且很艰难,从军是很辛苦的,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

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出示图片1)她跃马提抢,驰骋沙场,英姿飒飒,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她热爱祖国。

(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把热爱祖国这个词读给同学听。)。

齐读这一段。(让我们一起学一回英姿飒飒的花木兰)。

3、过度:仗一打就是十二年,父母盼儿归整整盼了十二年哪,木兰总算胜利回乡了。(请读第四小节的同学读)。

出示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位年轻的姑娘。

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读得很好,但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十二年,那么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姑娘呢?(出示图片2)。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战火不断,马不停蹄更因为木兰是一个自信自强的女子。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

(请学生读这个词)。

自己有感情的读这一段。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一赞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花木兰。

出示:花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读第一小节的学生读。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听了你们的赞扬,老师也想来赞一赞花木兰。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你听嘹亮的歌声在回荡,让我们把女英雄的形象牢记心中。

5、齐读全文。

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花木兰一个,如穆桂英。

江姐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女英雄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十二

1、结合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以读促悟,体会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请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法。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解释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歌中常表现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主题。)实际上我们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边塞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同样是边塞诗,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笔下的边塞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播放名家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标注读音和停顿。

3、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明确:诗歌描写了在边塞艰苦的'环境,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

(三)深入研读。

1、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说一说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2、你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什么?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边塞境界壮阔、环境恶劣。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3、读一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

预设一:更喜欢前一句。“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写出了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预设二:更喜欢后一句。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明确:直接抒情、用典。教师补充:衬托(反衬)、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笔把它画出来,并进行评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有感情朗读,并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课外阅读《从军行》其它六首,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本文是一首边塞诗歌。在课标当中,诗歌要求反复阅读,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当中利用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以读促悟的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篇诗歌通过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感受边塞的恶劣。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诗歌理解可能有些困难,因此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朗读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谈疫情,播放视频,感受时代英雄。

2.回顾古诗学法。

3.解诗题,知作者。【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

3.研读,读懂诗意。

三、想意境,悟诗情。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抓住“终不还”去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3.情境感悟,背诵古诗。借助视频,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2.搜集积累王昌龄的其余六首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对古诗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展示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仅是在丰富学生的积累,也是希望学生在大量的搜集与阅读中对边塞诗有更多的了解,对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感有更深入的感悟。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大意。

会认16个字,会写8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为”。

熟悉课文内容,知道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以及勇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讲木兰的故事。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搜集我国古代英雄的事迹。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激趣引入

1.(出示课件)师生一同欣赏花木兰的影片。

2.让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景象。

3.学生打开书指读一遍课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基础,理清思路。

*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

3.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4.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在认读生词和生字时,教师有意识的从简到难,是帮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循序渐进地认识生字.新词,有利于很好的记忆。

*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站”、“征”、“扮”三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观察教师的范字书写,是学生写好字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够在田字本上很好的写字了,但是要求孩子认真并写规范。

*课内延伸

1.讲一讲课下搜集的故事,评选出“故事大王”。

2.把课文以及课外故事中的好词.好句整理在小本本上。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够对祖国古代的英雄人物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增进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7389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