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2:10:12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7 12:10:12     小编:BW笔侠

在实施一个方案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如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首先是A方案,它注重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合理分工和流程优化来实现目标;接下来是B方案,它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通过有效的协调和信息共享来解决问题;还有C方案,它侧重创新和改进,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升绩效;另外还有D方案,它关注资源整合和优化利用,通过合理配置和管理资源来提高工作效能。这些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一

1、gsm-r无线通信系统。gsm-r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应用在铁路通信中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2g无线通信的基础设施来实现对列车内的高级语言进行服务。gsm-r无线通信系统,最基础的功能包含好多系统,主要是交换系统和终端的智能网络系统等等。这项技术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但是仍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随着目前,无线通信的基础设施的进步,从2g网络到3g再到4g,这种改变已经使这项通信系统逐渐落后,这种移动数据的较大变革,使铁路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通讯的需求。如今铁路的通讯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已经从最基本的信号传递到不断的满足铁路通信系统发展的通信需求进行转变。

2、let系统结构。let这种系统具备很多的功能,除了有nodeb这种功能以外,还有rnc等等很多的功能,其中的很多功能都可以通过无线介入进行许可控制,但是从整个系统的结构来看,mme这项功能作为sae控制的中心,在整个系统当中,主要负责输入和用户接入等控制命令。但是这项功能和网管的功能是隔离开来的,在整个系统中,只有通过这种模式才能够实现更加全面更加灵活的网络分布。

3、lte技术。这项技术在整体的结构看来,他属于移动通信从3g到4g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这项技术所具有的特点可以使其称为3.9g技术。从最基本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项技术不但采用了mimo还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了ofdm,这样综合起来使得lte技术能够在移动通信的变革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具有新一代移动宽带的意义。但是和传统的通信网络相比,lte这种技术网络结构十分扁平,在这网络的组成方面花费也很小,但是对于网络的灵活性却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通过使用lte技术可以使铁路无线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增强,而在铁路的无线通信中采用ofdm这种技术则可以使无线通信在高频的前提下能够更好的对诸多路径的干扰进行控制。这样就可以使,干扰区域变小而且协调性更高。

二、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

1、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范围。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进行网络连接。因此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的比例未来也会越来越大,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便捷。

2、无线网络的融合性增强。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使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同时无线通信网络这方面也存在着变化趋势。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增强无线网络的融合性,根据目前的网络使用范围来说,要想重新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因此,为了改善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需要把各种目标和各处的网络进行融合,才能够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覆盖系统。这样就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方便的网络共享。

3、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在如今网络覆盖十分广泛的如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进行网络连接,在网络上会进行很多的通信交流以及信息的浏览。因此就会涉及到很多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有关的部门必须,对这些方面增强网络的安全性,以避免一些违法犯罪人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而无线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终端设备进行连接。因此在日常的宣传过程中,需要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不要轻易暴露个人信息,这也是无线通信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到的一个问题。保证好网络的安全性可以加快无线网络的发展。

三、结束语:

铁路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交通之一,这种运输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将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应用到了铁路方面,大大提高了数据通讯的需求,满足了人们的更多愿望。因此,以无线通讯系统的技术代表着新一代的铁路运输系统的出现,使铁路无线通信成为了可能。通过以上的叙述分析,铁路无线通讯技术的特点,以及对于现如今所使用的这项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可以不断促进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帅涛.分析无线通信系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及运行[j].电脑知识与技术,,13(21)。

[2]郝小军.无线通信系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及运行[j].科技创新与应用,(36)。

[3]崔慧.无线通信系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及运行[j].绿色环保建材,2016(12)。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二

1、21世纪,遥感技术不仅将为社会提供高分辨率的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有助于人类重新审视“地球家园”,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与的认识。

2、是搞洪救灾与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遥感技术所具有的和的特征,给水文预报,洪水分析等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三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人员。

(二)业务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验等技术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三、知识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一)知识结构与要求。

1.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常用元器件与材料的基本知识。

2.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

3.掌握典型电子整机的组成原理及各部分元件与功能电路的作用。

4.了解电子整机生产中所用到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

5.了解电子产品营销知识。

(二)能力结构与要求。

1.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2.学会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图和工艺文件。

3.能装配、调试、维修、检验电子设备、电子产品。

4.能操作、使用、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

5.初步学会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管理。

6.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

7.初步具备电子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

(三)技能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初级证书(或其他同等级证书)、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初级证书(或其他同等级证书)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无线电装接工中级工证书、家电产品维修工中级工证书等,并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含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三项;选修课主要是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各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建议课时数在指定的课程范围内选择或另开课程。

(一)文化基础课程(必修)。

1.德育(177学时)。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法律基础知识(3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64学时)。

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哲学基础知识(49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语文(225学时)。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198学时)。

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英语(252学时)。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132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选学内容:电子表格软件使用、数据库基本操作和使用。

6.体育与健康(160学时)。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7.物理(102学时)。

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学、电学、振动和波、热学和光学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其基本规律、一般计算和应用、分析方法,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专业课(必修)。

8.电工基础(109学时)。

了解电阻、电容、电感等各种电子元器件的特性与作用;理解简单电路的基本原理与特性;了解电路的各种分析方法,能对给定的电路进行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的计算;能绘制信号的波形图,掌握中级以上装配电工应知理论知识。

9.电工基础实验(47学时)。

了解电工仪器仪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常见电工仪器仪表;能运用电气测量技术检测调试一般电路;能对测量数据进行一般处理,并能绘制实验曲线;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技术规范;能对一般的电气线路进行故障分析与排除;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10.电子工程制图(60学时)。

理解电子工程图的投影原理,了解图样表达方式的种类和方法,了解《机械制图》、《电气制图》的国家标准,了解尺寸标注、公差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能熟练地使用绘图工具,能绘制、识读一般复杂程度的电子工程图样,能绘制电子产品装配草图。

11.电子线路(150学时)。

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和外特性;理解各种基本的模拟与数字单元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能定性分析各种常用电子线路并能说明电路中每个元器件的作用;能计算简单电子线路的参数;了解通用集成电路(ic)的性能特点,能画出常用ic应用电路;能查阅电子器件手册及有关资料并合理选用。

12.电子线路实验(75学时)。

能熟练操作各种常用电子仪器;能熟练搭接实验电路并用各种测量仪器对电子线路的各种参数进行检测与调试,能正确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测试结果并进行分析;能绘制各种测试曲线;能分析并排除典型电路故障;能编写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

13.机械基础(60学时)。

了解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牌号与用途;了解公差与配合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解机械运动基本原理;了解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的种类、性能;能正确使用常用测量仪器与工具。

14.传感技术及应用(45学时)。

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典型压力、温度、光电传感器的外特性,并能根据使用要求进行查表选型;掌握几种常用物理量(如长度、速度、压力、温度、磁场等)的测量方法,会分析典型传感器的应用电路。

15.电子产品结构工艺(60学时)。

理解环境对电子产品的影响和产品可靠性的概念;了解电子设备的三防、散热设计、减振、屏蔽的基本知识;掌握元器件布局、走线的知识;掌握印制线路板设计的步骤、方法;掌握工艺文件编制原则、要求。具有根据电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的能力;能对典型电子产品进行结构工艺分析;能调试组装、中等复杂程度的产品整机。

16.电子整机原理(102学时)。

本课程按电子整机产品类型分为三个选修模块。

(1)音响设备。

了解音响设备中常用电路的组成、功能并理解其工作原理;了解音响技术中特殊元器件或部件的用途、构成及工作原理;能识读音响设备的典型整机线路图;能合理选购、搭配及布置音响设备;能通过对故障现象和检测数据的分析来判断故障部位,能说明产生故障现象的原因。

(2)数字视听设备。

掌握典型数字视听设备的组成原理;了解光盘机和数字信号处理电路的特点;了解典型数字视听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能读懂典型数字视听设备的整机线路图;能通过对故障现象和检测数据的分析判断故障部位,能说明产生故障现象的原因。

(3)彩色电视机。

理解电视图像光电转换的基本原理;了解色度学基本知识;了解电视信号的基本组成和主要参数;了解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电路的功能;理解pald制彩色电视的编码和解码原理;理解彩色电视机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彩色电视机主要元器件、电路和整机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了解电视机一般附属电路的功能与工作原理;具备测试彩色电视机元器件、单元电路和整机性能指标的初步能力;能读懂典型彩色电视机的整机线路图;能通过对故障现象和检测数据的分析判断故障部位,能说明产生故障现象的原因;了解彩色电视机的有关新技术。

17.电子测量仪器(68学时)。

了解电子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用途、性能及主要技术指标;理解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现代智能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能根据被测对象正确地选择仪器;熟练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基本测量任务;能对电子测量仪器进行维护。

18.单片机原理与应用(85学时)。

了解单片机技术的特点、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熟悉mcs-51单片机芯片的基本功能和典型应用实例;能正确操作、使用单片机开发系统;能说明常用指令、寻址方式、接口的特点及用途;初步具备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及软件设计、调试、检测、维修的能力。

19.专业英语(68学时)。

了解科技英语的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和构词法的基本知识;增加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能借助词典翻译一般难度的专业英文资料;能用英语书写个人推荐信、专业介绍等简单的应用文;能进行简单的专业英语方面的交流。

(三)集中实践教学项目(必修)。

20.钳工实习(30学时)。

能按初级钳工的规范要求对工件进行锯割、锉削、划线、钻孔、攻丝、套扣、套形、装配;能熟练使用千分尺、卡尺、角尺等常用量具。

21.电子整机装配实习(90学时)。

了解常用元器件和材料的规格、型号及基本特性参数,能正确检测、合理选用常用元器件;掌握整机装配工艺的基本理论;了解电子整机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及其新技术、新工艺;了解表面安装技术;能正确使用和维护常用工具、仪器仪表及专用装接设备;掌握电子整机的手工焊接、装配、调试、装接检验的基本技能;能识读电子整机生产的技术文件。

22.电工技能训练(30学时)。

熟悉并能正确使用常用配电设备、电工仪表、电工工具;熟悉并能正确进行导线的连接和恢复绝缘、以及照明灯具、开关与插座的安装;初步具有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的能力;初步掌握电工基本操作工艺和基本安全知识;了解电能的生产、输送和分配以及常用低压电器元件和一般设备的型号、规格与功能;了解与电工技能有关的技术规范。

了解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能阅读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能借助手册查阅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的有关数据;能正确选择使用元器件和材料;能熟练地装接电子电路并使用电子仪器进行调试;解决电子电路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能对所制作电路的指标和性能进行测试并提出改进意见。

24.电子产品检验实习(30学时)。

了解标准体系的原理;了解电子产品检验的一般概况、检验标准(gb和gb/t)及方法;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理解典型电子整机产品性能指标检测方案;能正确处理测试数据和填写规范的检验报告。

能理解典型电子整机的基本原理及各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能读懂整机电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和装配图;能叙述典型电子整机的一般维修方法和各部分的维修流程,能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部位,熟练运用各种维修方法与技巧查找并排除故障;掌握常用维修工具和仪器设备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能熟练拆装实习用整机;能注意维修安全,并能正确填写维修报告。

注:电子整机维修实习中典型整机的选择应与《电子整机原理》课程所选内容一致。

26.单片机应用综合实习(90学时)。

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能说明单片机编程的一般方法,能熟练使用单片机开发系统,能用汇编语言编制并调试一般性程序,能用单片机实行对典型应用电路的控制。

27.岗位综合实习(360学时)。

能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专项技能熟练程度有明显提高并达到企业的要求;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了解电子整机生产的全过程和各阶段的生产工艺要求,能编写生产实习报告或产品设计论文。

(四)集中实践教学项目(选修)。

28.收音机装配与维修实习(30学时)。

理解普通收音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能叙述收音机各功能电路的作用,能根据收音机的装配与调试工艺文件组装并调试收音机,能查找与排除收音机的一般性故障。

29.电话机维修实习(30学时)。

能理解电话机的基本原理及各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能读懂电话机的电原理图、印制电路图和装配图;能叙述电话机的一般维修方法和各部分的维修流程,能根据故障现象,判断故障部位,运用各种维修方法与技巧查找并排除故障,能正确填写维修报告。

30.电热与电动器具维修实习(30学时)。

了解电阻式、红外线等电热器件及温控器件的作用与性能,掌握电饭锅、微波炉、电风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按操作要求对这些器具进行拆装,能够使用常用仪器仪表进行检测,能正确判断和排除常见故障。

3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习(30学时)。

能叙述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与性能,能正确装配计算机软、硬件并进行调试,能对计算机的一般性软、硬件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

(五)选修课程。

32.文学艺术欣赏(30学时)。

本课程可有以下几种选项:

(1)音乐欣赏。

了解简谱与五线谱乐理知识,了解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了解常见歌曲与乐曲的体裁;了解中西常见乐器;能理解音乐语言,领会歌曲内容。

(2)美术鉴赏。

了解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了解美术的基本特点和种类;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等常识;了解美术作品常见的几种表现方式;能赏析中外名画,能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进行欣赏。

(3)诗词欣赏。

了解诗词的特点及一般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理解各个历史时期名家名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流露的思想感情;了解诗词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各种流派的风格特点;了解诗词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33.会计学基础(30学时)。

了解会计学原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会计核算体系的一般内容和具体方法,理解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能编制工业企业主要会计报表。

34.市场营销(45学时)。

了解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发展及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企业的四种主要营销策略。

35.办公自动化(45学时)。

理解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和意义,能建立一套基本办公自动化系统,掌握传真机、复印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和维护现代办公设备,排除传真机、复印机的常见故障。

36.英语口语(68学时)。

能听懂比较规范的英语和日常生活用语,能进行一般的会话,能用英语简单描述企业情况和工作环境,介绍产品和工艺,询问或回答商业信息。

37.英语资料阅读(51学时)。

了解科技英语的一般语法知识,能借助字典简明扼要正确翻译电子类科普性英文资料。

38.多媒体技术(68学时)。

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能正确使用常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

39.材料与元件(51学时)。

了解常用的电子材料的特点及应用;掌握阻容元件的种类、特点及应用,掌握阻容元件的命名、标识;了解电感元件、电接触件的应用;掌握晶体管种类、特点及应用;掌握常见的各类集成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理解传感器件、显示器件、压电器件、电场、声控器件的原理及应用;能结合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的特点,理解其应用的要点。

40.电机与电气控制(68学时)。

掌握控制用电机及常用低压电器的性能、结构、用途;理解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能用常用仪器仪表对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检测,能分析、排除一般的电气控制线路故障。

41.开关电源(51学时)。

理解开关电源系统的组成原理和技术特点;了解开关电源技术中功率变换器(dc/dc变换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pwm开关变换器的组成、工作原理与技术指标;了解开关电源最新软切换技术的原理、特点;能叙述开关电源的特点、指标及工作过程;会简单估算主要元器件的技术参数及电源功率、效率;能分析比较常用开关电源的性能、特点,会利用常用或专用设备维修开关电源的常见故障。

42.公共关系(51学时)。

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和实施步骤,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共关系的作用;能进行简单公共关系的策划,了解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方法。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四

在这个寒冷而又温湿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无疑是在我的教育教学成长上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为了能让本次培训学习起到真正的实效,真正让自己获得一定的长进,我以在培训期间制定了一套自我研修方案。

通过专家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1、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2、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3、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生物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1、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2、聆听请教。

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3、反思提升。

每天结合自己在培训学习中的感受写出学习心得、研修日志,发表在班级培训平台上,与各位学员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能力。

4、学以致用。

争取通过学习,在研修结束后写出研修学习的体会和收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使传统与现代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有老师说,好学才能博学,博学才能让教学生动有意义。一个教师的认知背景是怎样的,他的学生的能力就是怎样的。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背景,才能得到学生的喜欢。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一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希望能得到导师的指导,助我成长!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五

章程。

(初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首批试点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经???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批准,???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研究协商,特制定《???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

第二条???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隶属于???省教育厅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主管单位是???省教育厅,并接受其领导和指导。

第三条制定本《章程》的主要目的:加强成员学校和本专业课程改革负责人的协作,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互通课程改革进展信息,共同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联合攻关探索???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圆满完成省教厅下达的课程改革任务。

第二章任务与职责。

准相融合、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适应重点产业需求,办学基础扎实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其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开发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坚持“教、学、做”合一开发核心教材;开发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全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完善本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在全省形成示范效应。

2、按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加和推进本专业课程改革,并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

3、组织召开课程改革有关会议。

4、组织成员学校间相互交流、学习和研究。

5、宣传国家课程先进经验和理念,并在成员学校该专业率先开展课程改革,并带动本校其他专业开展调和改革。

6、接受并按时完成上级部门安排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三章运行机制。

第六条???省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由课改牵头学校、参与学校、行业企业组成,各成员单位分别推荐一名负责人作为工作委员会成员。工作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2—3人,委员若干人。按省教厅要求,牵头学校作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参与学校和行业企业推荐,其余参与学校负责人、行业企业专家作委员。

1、会商重要决策、重大活动、重要事项等,享有表决权和建议权。

2、有权参加课改的各项工作,并知晓所有信息。

3、有权享有为成员单位争取的各种政策和资源。

4、有权享受和获得、使用课程改革各共享资源。

5、有权享受课改的各项成果和荣誉。

第八条各成员学校应承担的义务:

1、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努力推行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大胆探索、积极推进本专业课程改革工作。

2、遵守章程,执行委员会决议。

3、积极承担委员会布置的工作,并按时完成。

4、各成员学校应当向本校承担课程改革工作的负责人、教师支付一定劳动报酬。

5、每年按时交纳课程改革工作经费三万元。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九条课程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各成员学校、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各种研讨、交流会议参会人员补贴,完成课程改革各阶段工作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的补贴及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年薪补贴,其补贴金额由课程工作委员会协商决定。

第十条课程改革工作经费由成员学校组织管理小组实行专项管理。收支两条线,单独建账,每半年向委员会全体成员通报一次经费使用情况。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一条对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内部出现的纠纷,本着友好合作原则协商解决,协商未果者,提请???省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和省教厅裁决。

第十二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归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

附:???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委员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作委员会名单。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六

简称,是指借助对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特点:监测范围,可覆盖整个地球,能、、,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3、工作过程:信息――信息――信息――信息――遥感应用。

4、组成:rs由、、、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5、类型运载工具优点。

航天遥感专题,航天飞机、、等覆盖范围,不受限制,可、观测等。航空遥感强,可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和。近地遥感――可用于、、监测等中高分辨率的遥感任务中。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七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国家级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河南省骨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适应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中技能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电冰箱空调原理与维修、电工电子工艺实训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终端生产、智能家电生产、集成电路制造、仪器仪表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等各类电子产品生产企业。

也可参加对口升学,升学品牌学校: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机电高专、新乡技术学院等。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机电技术应用领域的生产、服务单位,培养能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生产运行工作,或从事机电设备操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aotucad、数车加工、数铣加工、plc、机械设备控制技术等。

就业方向:

进行普通机电设备、自动机电设备、自动生产线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等工作,也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相关的工。

也可参加对口升学,升学品牌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机电高专、新乡技术学院等。

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重点发展专业)。

培养目标:面向汽车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能从事汽车维修、检测、改装、汽车维修工艺、汽车技术管理、汽车营销等,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程主要有:《汽车维修机械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构造、检测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性能与检测技术》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企业或个体从事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配件管理与销售;汽车销售;汽车美容;汽车钣金与涂装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警示语: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

汽修学校专业介绍。

要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维修人员。

培养目标:

理论和技能知识,具有一定的公共交际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

等工作。

技能考证:

电控操技术证书、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证等。

主要专业课程:

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电控发动机与维修、汽车空调原理与维修等。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八

施全方位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

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现状。

造业的龙头地带,对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

工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中的比例一般超过70%。

根据近几年技术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分析,要求中等职校毕业生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个主要方面。

务、创新就业模式来拓展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空间。

到充实专业、苦练内功、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通过课程改革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富民强省”

和“两个率先”服务。

就业导向、职教富民的宗旨。

基于以上课改目标,本轮课程改革应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学习,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的管理等制度。

高教师的课程素养以及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创设有利于课程实施的学习环境。

6、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

系列学习模块,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企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尽量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情境反差。

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施,必将带来原有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研体制等多方面管理的配套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建立起项目课程开发制度、完善学分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制度、教师业绩评价和教师发展制度、课堂管理制度、实验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制度、教学计划开发和管理制度等。

切结合。

究过程的控制,加强课改成果的实验论证和完善,保证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研究重点转向课程改革实验方面来,不断加强校本研究。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情况。

机制,经费运作方式应起到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并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作用。

主旨,有意识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内外及国外相关培训、交流活动;提高一线教师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强调校本研究的基础性、主干性地位,强化教研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究。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九

(初稿)。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电器行业企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推动我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方向,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应我省实际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坚持“教、学、做”合一,开发“理实一体”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教材;开发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全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在全省形成示范效应。

坚持以育人为本,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产业发展与学生需求兼-1-。

顾、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学习打基础。坚持从职业分析出发,突出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要求。坚持“教、学、做”合一,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坚持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依托行业、企业、政府部门整合学习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发展和提高发展;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成立课改革工作委员会(2012年2月25日之前)。

主任委员: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董国军。

副主任委员: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欧环。

重庆海尔集团。

成员:(按英文字母排序)。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刘新艳。

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巫友富。

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彭永福。

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崔庆文。

绵阳永利电力学校李俊基。

泸州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杨建。

双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刘贤切。

四川机电技术学校董维。

内江铁路机械学校黄强。

南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陈忠明。

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康红。

新都职业技术学校黄德开。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张正武。

重庆格力电器。

达运精密工业(成都)有限公司。

杭州纽创电有限公司。

深圳市振帮实业有限公司。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中江生产基地)。

tcl王牌电器(成都)有限公司。

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二、组织开展企业调查(2012.2.8—2012.2.20)。

开展行业、企业、高校对人才需要、职业岗位需求、典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标准、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广泛调研。

三、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2012.2.20—2012.3.10)。

通过调研形成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

四、制定本专业课程体系(2012.3.10—2012.4.10)。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的要求和终身学生的要求,按基础模块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组织成员学校制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五、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形成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

(2012.4.10—2012.5.10)。

组织各成员学校根据课程体系研究制订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大纲、专业设备标准、顶岗实习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双证制制度、学分制度等,形成我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六、开发核心教材(2012.5—2012.11)。

组织成员学校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如《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材(如《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小家电维修技术》、《电视机组装与调试》、《制冷设备组装与调试》等)。

七、数字资源建设(2012.9—2013.3)。

1、学科课件制作;(2012.9—2012.12)。

2、学科题库建设。(2013.1—2013.6)。

八、课程实施阶段(2012.6—2013.6)。

依据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展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

九、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012.6—2012.9,2013.6—2013.9)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团队培训、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手段的教师、培训及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十、教师企业培训(2012.6—2012.9,2013.6—2013.9)。

组织开展教师到企业的实践能力培训,使教师熟悉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

十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012.9—2013.9)。

引企入校,在校建厂,安排学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工程师、技师到校上课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十二、健全教学评价制度(2013.3—2013.12)。

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学生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学校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

十三、精品课程上报评审(2013.12)。

推荐本专业开发的精品课程参加上级评审。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

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的调度电话: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的调度电话主要由调度台、调度分机以及数据通讯连接等部分组成,其中对于列车的调度主要利用的是铁路数字调度系统操作来来实现对于列车各沿线车站值班员进行群呼、组呼等的呼叫并进行相应的通话,对于货运列车则利用专用的系统来实现对于货运列车运行沿线的各车站进行通信,铁路数字调度系统所采用的数字共线方式能够将各区段内的与列车调度相关的各部门连接在一起并进行相应的通信,此外,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还将各区段原先的列调回线并入到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作为备用方案。

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对于区段内的区间通信可以通过拨号呼叫的方式与区段内的每一个站台、调度台等进行呼叫连接,通过设置在各区段内的上、下行电话回线来完成区间内的通信,此外,在铁路数字调度系统还能够将区间的抢险电话接入到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从而完成全区段区间内的通信。

站场通信是铁路通信中的重要的一环,其通过铁路中的调度电话、专用电话等进行联系,对于站场通信主要依靠的是放置在站内的分系统来加以实现的。

铁路数字调度系统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铁路沿线中的各区间的通信,依靠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所具有的区间转机功能采用电话拨号的方式来与铁路列车运行沿线各值班室中的通话联系,同时也可以依靠铁路数字调度系统来对铁路各分站点、列车值班员等进行呼叫通话,其中电话通信回线接入到列车车站的上行和下行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接口中,通过利用铁路通信系统中主系统所具有的交换功能完成对于区段内每一区间内的通信连接与列车的调度。

在铁路数字调度系统应用于铁路列车调度中时,其主要实现的是对于系统内的行车、客运以及货运的调度,并且在铁路沿线中的各调度台中设置与铁路数字调度系统进行直接连接的调度分机以实现对于铁路列车的合理调度。

在各区段的调度台中都设置有相应的单个呼叫、全组呼叫、状态显示等的功能,此外,对于呼叫铁路数字调度系统可以通过分组处理或双通道处理等的.方式来予以解决,同时铁路数字调度系统对于呼叫还具备自动或是选择性应答的功能,从而实现与区段内各站点的直接通信以完成形成完备的通信调度网络,铁路数字调度系统的应用取代了原先列车调度所使用的车站电话集中机构建起了对于列车运行完备的调度网络,以便对铁路列车进行更为合理的调度。

在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还具有良好的网络管理和维护的功能,通过设置网管来对铁路数字调度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配置和维管,以确保铁路数字调度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3铁路数字调度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对铁路调度系统中的各支线及枢纽场站的数字化改造的需求日益紧迫,必将推动对于铁路系统中的各支线及枢纽场站的数字化改造。

但是现今在铁路列车调度系统中仍然有大量的模拟机在役,如对全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成本巨大,因此需要选择一种简便、实惠的数字化改造方案来做好铁路数字调度系统在铁路调度中的应用。

在铁路数字调度系统的应用中应当做好铁路干线中的各数字调度设备的更新,将原先铁路沿线中所使用的调度设备更新改造为fas型数字调度系统,并积极与铁路中的lte无线通信网络相连接,提升铁路通信系统的通信能力与列车调度能力。

做好软交换技术在数字调度通信中的应用,软交换技术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中的技术核心,通过运用统一开放的平台能够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的多种数据的信息传输,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数字调度通信将为铁路调度通信从原先的语音调度向多媒体调度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调度系统正在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进行转变,现今在各铁路线路的改造中由于资金、技术等改造条件的不同使得铁路调度系统的改进有所差异,现今对于铁路高铁客运线中主要使用的是fas型数调系统,而对于普通铁路干线中的数字化改进中主要采用的是普通的数调系统,并在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配合铁路无线通信系统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

文章在分析数字调度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数字调度系统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一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效益关系密不可分。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我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原来主要采用传递一一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

2、现有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我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3、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学内容及教材与教学方法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我校职业教育课程是以学科为体系。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还是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普遍缺乏对新教学法的适应;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实施新教学法需要应付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确实是一件相当吃力的工作。

1、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计划按三年制“2+1”模式制定,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性环节。其中实践性环节实行理实一体化家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区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

2、例如《维修电工技术训练》每天六节课,四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并组织参加工具维修电工中级工技能鉴定,下一个阶段再进行四周的《无线电调试工实训》教学模块或四周的《电工实训》及两周的《电子cad实训》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同时实践教学还根据课程的需要安排一至两名专职实习指导教师辅助实践教学。

3、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买来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这种教学方法,将利用暑期组织电子信息部部分专业老师编写教学计划中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校本教材初步准备编写六本《通用电工电子仪表应用实训》《电工技能实训》《电子技能实训》《家用电器综合实训》《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钳工技术训练》。

4、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仅不是理论知识丰富,还要实践技能过硬。为了切实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除了暑假送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外,将组织老师进行技能训练并集体考取技能等级证书。

5、理实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实训设备,我们将在本学年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添置一部分实训设备,改造实训环境,设立讲学岛。

电子信息部。

2009.6。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二

1、资源、资源、资源等是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

2、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或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的存在。

3、对森林、草原、绿地以及农作物等资源的。确调查中,通过遥感图像或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等数据,为农业等部门提供服务。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三

世纪之交的通信技术是先进的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它将向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高速化及个人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通信要彻底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包括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出行的旅客也需要在列车上享受如同在办公室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比如同其它人进行语音、数据、传真、图像等信息交流,还要接入国际互联网。另外,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迸,为保证行车安全,实现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的,技术构成更加先进的铁路通信网。随着我国电信业垄断格局的打破,拥有仅次于中国电信的庞大铁路通信网络的铁道部,可以利用现有的专用网络设施积极参与竞争,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信业务。

要想使上述构想成为现实,就必须打破常规的铁路通信网的接入方式,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接入网技术的现状。

由于铁路列车具有高速运动的特点,因而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固定位置的车站(场)、单位以及各种固定设施之间的通信方式,首选方案仍是采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组建,同时应考虑采用atm交换以及网络ip通信等先进技术来构成通信主干网及光纤用户接入网。比如采用“双纤单向环”接入方式,其不仅具有高速、安全、传输质量高、价格合理等光纤通信特有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路由迂回、设备备用等特点,从而具备自愈合功能,并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另外,采用远端用户单元(rsu)和数字环路载波(dlc)设备,组网更灵活、方便。组网的过程中要把投资与效益综合统筹来考虑,使系统不仅满足现在乃至几年内铁路通信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出行的旅客及地面用户提供先进的电信业务,并且还需具备便于扩容的功能。

按照通信网被分为主干网,局域网和接入网等三部分的构思来看,铁路通信网也可以通过上述划分方法进行。就铁路的通信网来看,接入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包括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两大部分。铁路有线接入网的情况与电信的接入通信网相似,铁道部将在未来的1~2年内建成可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铁路互联网,它是由铁路部门依托于基础铁路电信网,组织建设的可以支持众多信息服务的、具有多媒体通信能力的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铁道部将有可能成为我国第六个面向大众的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单位,为铁路通信走向市场做准备。关于有线接入这里不再叙述,下面主要讨论铁路的无线接入网,为此首先回顾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1.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由频分多址到频分+时分多址,再到码分多址(cdma)的发展过程,并即将向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大体可分为二代,第一代是以模拟技术为主,频分多址,工作在400~800mhz频段。由于模拟系统存在频谱利用率低、容量小、设备复杂、抗干扰性能差、保密性不强、价位高、业务面窄等固有缺点,不能满足通信市场急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诞生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化、时分多址方式等全数字化技术,克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缺点,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的移动通信数模兼容,以数字系统为主。随着用户对信息接入量的需求呈指数的增长,电信工作者们着手建立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全球化、智能化、个人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工作在mhz波段,采用宽带的cdma技术,涵盖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包括海陆空三维服务面,集成话音、数据、视像、isdn和多媒体多种业务。这一系统以多种空中接口和接入方式,可向高速和慢速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2.铁路无线接入网现状。

铁路通信网是为旅客和铁路公务、应急抢险、行车维修等人员提供及时可靠的通信,以提高服务等级和运输效率。保证列车的安全,达到高效运营而建立的,它是一种集列车公务通信和区间移动作业通信为一体的列车移动通信系统。但是铁路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该系统与公用移动通信网和区域性的专业移动通信网的差别,它是一种属于线面结合、以线为主的链状网。

铁路通信的无线接入部分目前仅有的是400mhz的无线列调系统,它完成车站值班员与进入其管辖区段的列车车长以及列车司机之间的通话联系。当列车即将进站或即将出站时,这些通话才进行,否则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则在列车运行于区间时,通话一般不进行,这主要是从节约频率资源,减少同频干扰的角度出发的。但是,随着铁路现代化改造进程的迅速推进,从前单一的无线列调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铁路无线通信的需要,这样就迫切需要建设一套适合于铁路现代化运营指挥需要的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一系统应该采用小区制,并完成大三角功能。也就是说,系统必须可以实现调度中心与车站值班员之间、车站值班员与列车司机之间、列车司机与调度中心之间的通话功能,必须可以实现线路管理区间的公务移动通信功能,同时还必须能够实现调度中心与列车司机室之间实时的双向数据通信功能。基于这一想法,构成铁路无线通信接入网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的无线通信方式的集群通信方式、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方式、cdma移动通信方式。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它集交换、控制、通信于一体,通过无线拨号的方式把一组信道自动最优地动态分配给系统内部用户,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资源和频率资源,降低系统内呼损,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但是这一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采用动态的频率分配,没有考虑与周围公用网的有效融合问题,没有先进的路由合理选择功能,并且在建立通路和自动过网时存在信息丢失现象,保密性不强,容易受干扰等,这些缺点对于话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对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造成较大的误码,因而对于要求较高数据通信误码率的场合并不适合。

即将动工的秦沈客运专线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包括400mhz的无线列调系统和800mhz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考虑到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在越区切换过程中会存在信息的损伤,因此将数据通信部分交由无线列调系统来完成,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仅进行区间通信(如大三角功能的话音通信,公务通信以及应急抢险通信等),并留有调度电话进入的余地和接入公用通信网的功能。这一系统也是我国铁路以集群通信的方式为无线接入系统的第一例,是我国铁路通信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二、铁路无线接入网未来的发展趋势。

应高速列车通信的需求,而且要以铁道部的全程全网的优势全力发展电信增值服务及经营与中国电信业务范围一样的电信业务,参与同中国电信的竞争,使旅客和网络覆盖区的广大用户方便地享受信息的服务。比如随时随地的提供铁路客货运输资讯信息、订购火车票等服务,在列车就能享受语音、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不过,铁路现有的通信网络设施庞大而落后,这是目前该网络发展的最大障碍。

80年代开发应用的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信道利用率高、组网灵活等优点,能够确保旅客通话的高质量和优先等级,可供列车公务人员进行业务通信,也可利用调度功能组成临时的应急通信和收容沿线的移动作业通信,基本上能够满足目前的铁路通信的需要,秦沈客运专线就是采用这一系统来实现铁路移动通信的功能。但从更高的通信目标来说,比如为了实现列车的实时定位、追踪,让列车上和列车下的公务人员都能够随时随地获得整个路况信息,实现列车运行、调度等自动控制,能够为广大旅客提供除语音服务外,还能提供传真、数据、视频、移动通信及internet等服务,还有向铁路沿线的居民提供电信业务,随着这些业务的出现,原有的通信系统就不能满足要求,应该应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对铁路通信网进行改造,建立新的、必要的移动通信系统,比如微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是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当然,建造铁路通信网,应根据铁路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线和无线接入系统。

考虑到未来铁路发展对通信的需求,认为在通信系统寿命期内,运输会出现明显的增加,作为用户联络手段的通信系统,在规划其指标构成时,必须计算一定的弹性需求。此外还要考虑通信系统的容量扩充性问题,选择便于扩容的通信方式。从系统高可靠性的要求出发,还必须与别的系统(如微波/租用线路等)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此提供必要的备份。

在欧洲,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决策,最初确定的是两种系统,一个是gsm,另一个是tetra(泛欧集群无线通信)。后来由于gsm的`技术日趋成熟,使用范围迅速扩大,造价逐渐下降,并且又由于在用户迅速扩展的情况下,集群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鉴于此,欧洲的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最后定位于gsm的方式,并将铁路移动通信所具有的特色(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加进去,构成gsmr(用于铁路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

铁路通信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向着与公用网相融合的方向,并达到与公用网的统一。从而使得用户无比是在运行中的列车上,还是在铁路网的覆盖区域均能够通过铁路通信网进行如同办公室一样方便的信息交流,如进行电话联络,宽带的数据通信和图像传输,接入internet等。而要满足这一要求,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已经远远不够,gsm(r)和现行的cdma技术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惟有第三代的cdma技术才可能担当起这一重任。因此,铁路通信网的无线接入部分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必须是朝着第三代cdma的方向。当然,并不是说第三代的cdma技术就可以直接用来完成未来的铁路无线接入系统的功能,如同gsmr一样,必须将铁路通信所必备的功能(如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融入这一技术之中,形成具有铁路通信特有要求的公用无线通信接入网。

另外,考虑到铁路已经延伸到很多较为偏僻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公用通信网尚未建立起来。利用已经建立好的铁路通信网,并将其经过适当的扩容改造,比如建立单基站无线接入系统,增加移动交换功能,广泛发展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从而取得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铁路通信网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有力工具。本文讨论了无线接入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认为铁路通信网应该顺应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和市场的需要,在保证铁路通信要求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接入方式,特别是无线接入方式,逐步达到同公用网的统一,从而参与同其它电信部门的竞争,为出行的旅客以及网络覆盖区域的用户提供高质量、方便、快捷的电信服务。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四

2.【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3.【学习年限】

三年

4.【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机电技术应用领域的企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5.【职业范围】

6.【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基本素质:

6.1知识目标:

1)了解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了解有关数控机床性能及其指令系统;

3)了解本专业相关国标及行业标准;

4)掌握电工工具、各种常用刀具、量具的使用方法;

5)掌握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维护和维修方面的知识;

6)掌握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的工艺和方法;

7)掌握安全文明操作规程。

6.2能力目标:

1) 能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2) 能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

3) 能识读典型零件图,简单的装配图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制简单样图;

4) 能按照工艺规程等工艺文件正确选用刀具、夹具和量具;

5) 能判断机电设备简单故障并修复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发展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我县的教育需求以及乌昌地区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前景制定本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1、行业背景

从新疆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乌昌地区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园,其中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米东工业园区,以高新科技为主的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以机电设备为主的乌昌工业园区,以粮油食品加工为主的昌吉经济开发区等新兴工业园区,其特征都是以日益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为标志,这些设备的生产、售后服务、维修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第一线机电技术应用人才。

2、人才需求

根据我区、州、县劳务市场的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对机电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现有企业的机电技术工人,多数未经过系统培训,知识老化,技能单一,仅靠岗位培训是无法弥补的。二是随着我区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产业迅速发展,企业对合格机电人才缺口非常大,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根据我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预测,2012年到2015年每年需要培养机电应用型人才600人左右,显示出本地区对机电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人才的需要,我县的工业园,有大量的现代化企业入驻,带来了大量的用工需要。尤其是机械电子类企业众增多,迫切需要懂得机电和机械加工技能的人才。同时我县又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有大量的农民需要从土地转移出来,进入城市企业工作,这就给我校机电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二、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学校的骨干专业。

1、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先进的'办学理念

2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努力服务于新疆呼图壁县化工业园区、乌昌工业园区、昌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

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本专业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以来本专业先后与新疆秦域设备安装有限公司、新疆亚中机电、新疆新地海纳工贸有限公司、新疆众友机械制造厂、新疆金普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疆电器开关厂等企业合作,签订协议按照“订单”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在校三年中第1、2学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树立正确的入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必须的运算和分析基础知识;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第3、4学期主要学习专业技能,取得职业资格并在第3学期安排为期4周的专业见习。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第5、6学期主要安排到企业顶岗车习练就扎实的岗位技能,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依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

生在新疆呼图壁县化工业园区、乌昌工业园区、昌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主要从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行动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特点,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同时参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和特种行业(电工)从业标准,形成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4、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初见规模

学校现已建有plc可编程控制器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钳工等实训室,基本满足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求。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团队。其中专业基础课教师5人,专业课教师10人,外聘教师8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5人,占65%;有高级职称的15人,占65%,中级职称的8人,占35%;另外正式聘请了8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入才市场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主里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二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四、建设目标

继续摸索和完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确定专业课程;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创建共享性教学资源库;以中级钳工和维修电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建成高标准校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中心,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与管理制度建设和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建设、建设一流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全面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为目标,培养和引进并举,建成高水平师资队伍;将本专业建成以教学、培训、鉴定为一体以分岗位能力层次的模块化教学为主要特色。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培宗企业急需的较强专业知识和事件操作能力的中级技术工人,代表本地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的示范性专业。为本地区机电行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五、组织与政策保证

1、加大领导力度,成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2、资金保障

在现有基础上,学校将在2012-2015年对本专业加大建设资金,使机电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条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涵水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水平达到本地区一流水平。

4

3、制度保障

为切实保证建设方案中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校、系分别通过专项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科学的工作规范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加大领导和管理的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制度约束。

六、建设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在现有实训设施基础上通过扩建和新建部分实训室,增加实训工位,拓展实训功能。建设一流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计划购买syplc-02a plc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电气控制实验室、网孔型电工电子综合技能实训装置,共计61台套。投资150万元。该专业实训设备总值达到190万元,生均设备5000元以上,达到规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增加手工电弧焊模拟焊接仪、自动焊接机器人、焊接实习工位等15台套,投资180万元。该专业实训设备总值达到220万元,生均设备5000元以上,达到规范化专业标准。

1.1、钳工实训室

—一建设理由:钳工技能是机电专业基本技能、我校现有实训虽有很大改善,但配套设备存在数量不足或严重老化现象,已不能满足本专业钳工技能训练的要求,仍急需补充或更新。

—一承担实训项目:钳工锯、錾、锉、划线、钻孔、铰孔、攻(套)螺纹等钳工基本操作。

—一鉴定工种:机修钳工

—一购置设备:钳工工具及检测测量工具。

—一资金预算:设备购置费5 万元。

1.2、电机维修检测实训室

—一建设理由:电机检修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技能。我校目前尚无独立的电机实训室,相关实训科目只能在电工实训室内进行,条件简陋,能提供的实训项目较少。建设该实训室可进行系统的电机与变压器检测、维修实训,为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对电机及变压器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强化维修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承担实训项目:可进行单相变压器、单相电容运转异步电动机和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的拆装、重绕、维修、检测技能训练。

5

—一建设理由:工厂供电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技能。我校目前尚无独立的工厂供电实训室,相关实训科目只能在电工实训室内进行,条件简陋,能提供的实训项目较少。建设该实训室可进行系统的工厂供电电气接线图的认知、工厂自动装置实训、提高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学生对工厂供配电的理解、运用,强化维修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承担实训项目:电气试图、道闸操作、典型低压电气线路等技能训练。

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本地区企业的资源优势,建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校企合作共同编写《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书》。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会作,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特点和顶岗实习岗位技能要求,编写《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书》,学生在每一个实习阶段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及时检验学习成效,使学生将顶岗实习阶段的工作和学习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建设。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管理机构设置、实习岗位设置、实习学生数量、校方实习指导教师管理与指导学生以及参与生产管理的职责、企业委派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实习生考核、实习学生管理办法、实习管理安全预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与管理制度。

3、 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施如下:

—一在三年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加入“听、看、练”三个环节:第1学年“我来听”,即邀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进课堂,让学生聆听企业用人标准、就业与择业观念、毕业生成才之路等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2学年“我来看”,即安排为期一个月的跟岗见习,了解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企业文化,让学生为进入企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第3学年“我要练”,即安排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预就业),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准企业员工)、双重任务(工作任务和技能学习任务),双重考核(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统就扎实的岗位技能。

4、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文化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创新。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育入与社会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4.2、根据岗位需求建立完善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根据工业企业机电设备与自动化生产线安装、操作、维护岗位工作过程的知识技能需求,通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将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组织教学。

—一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工拖动》、《电工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plc控制技术》、《工厂供电》等。

—一基础模块要为核心技能提供必备的理论和技能支撑,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工厂供电》、《焊接技术》等。

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组建课程改革小组,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革将,每门学习领域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可用一个或多个实训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来实现,并将课程标准与项目对应,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对项目的目的、来源、内容、知识综合应用程度、实用性、创新性达成目标提出要求,完善课程设计,实现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和立体化的考核方式。

及时总结专业建设成果,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依靠校园网搭建信息化平台,建立共享性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项目任务书、技能考核标准、教学录像、教学课件、试题库等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校内外学习者,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研制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房设备条件和网络资源,广泛开展仿真实训教学。主要包括维修电工仿真实训、传感器仿真实训、plc仿真实训等。

5、教师队伍建设

5.1“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与培养并举,努力建设一支结论合理、素质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富有活力、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水平师资队伍。

究,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发展方向。

骨干教师培养:选拔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作为重点培养,有计划地安排到高等院校进修,或参加骨干教师培训,使他们成长为本专业业务骨干。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职称或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支持教师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全体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累计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双师素质”培训和信息化技术培训。

—一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实训中心条件和优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职工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等。

—一开发面向农村的培训课程,开展农村电工、农机维修工培训。 —一加强与区内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 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分年度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

根据本专业的建设目标,继续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完成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形成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完成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实现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网页建设。 第二阶段(2015年)

完成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设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系统和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和研究实训中心全天候、全方位开放条件及管理模式,为学 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功能完善的实践平台。 第三阶段(2015年)

全面开展与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企业或相关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活动。进一步更新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库网页。评估课程体系运行效果,提出修订方案。

八、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项目经费预算

九、预期效果

通过三年的建设,完善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双证书”为基本质量标准,建立以能力本位为主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践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创新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推动本专业健康发展。建成与岗位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满足中级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标准校内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训中心;建成一批校企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参与考核的一流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优质的设备、师资、课程等资源,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库,为本地区工农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职工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起到示范作用。

将本专业建成以教学、培训、鉴定为一体,以分岗位能力层次的模块化教学为主要特色,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培养企业急需的具备较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中初级技术工人,代表本地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的规范化专业。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五

世纪之交的通信技术是先进的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体,它将向着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高速化及个人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通信要彻底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包括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信息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出行的旅客也需要在列车上享受如同在办公室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比如同其它人进行语音、数据、传真、图像等信息交流,还要接入国际互联网。另外,随着铁路列车向高速化与准高速化方向的迈迸,为保证行车安全,实现有效的人机控制和提高运输效率,要求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完善的,技术构成更加先进的铁路通信网。随着我国电信业垄断格局的打破,拥有仅次于中国电信的庞大铁路通信网络的铁道部,可以利用现有的专用网络设施积极参与竞争,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信业务。

要想使上述构想成为现实,就必须打破常规的铁路通信网的接入方式,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的传输和接入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升级,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发挥铁路通信网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铁路接入网技术的现状。

由于铁路列车具有高速运动的特点,因而无线(移动通信)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固定位置的车站(场)、单位以及各种固定设施之间的通信方式,首选方案仍是采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进行组建,同时应考虑采用atm交换以及网络ip通信等先进技术来构成通信主干网及光纤用户接入网。比如采用“双纤单向环”接入方式,其不仅具有高速、安全、传输质量高、价格合理等光纤通信特有的优点,而且还具有路由迂回、设备备用等特点,从而具备自愈合功能,并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另外,采用远端用户单元(rsu)和数字环路载波(dlc)设备,组网更灵活、方便。组网的过程中要把投资与效益综合统筹来考虑,使系统不仅满足现在乃至几年内铁路通信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为出行的旅客及地面用户提供先进的电信业务,并且还需具备便于扩容的功能。

按照通信网被分为主干网,局域网和接入网等三部分的构思来看,铁路通信网也可以通过上述划分方法进行。就铁路的通信网来看,接入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包括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两大部分。铁路有线接入网的情况与电信的接入通信网相似,铁道部将在未来的1~2年内建成可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铁路互联网,它是由铁路部门依托于基础铁路电信网,组织建设的可以支持众多信息服务的、具有多媒体通信能力的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铁道部将有可能成为我国第六个面向大众的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单位,为铁路通信走向市场做准备。关于有线接入这里不再叙述,下面主要讨论铁路的无线接入网,为此首先回顾一下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1.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由频分多址到频分+时分多址,再到码分多址(cdma)的发展过程,并即将向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移动通信系统大体可分为二代,第一代是以模拟技术为主,频分多址,工作在400~800mhz频段。由于模拟系统存在频谱利用率低、容量小、设备复杂、抗干扰性能差、保密性不强、价位高、业务面窄等固有缺点,不能满足通信市场急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诞生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数字化、时分多址方式等全数字化技术,克服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缺点,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的移动通信数模兼容,以数字系统为主。随着用户对信息接入量的需求呈指数的增长,电信工作者们着手建立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2][3]。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六

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获取、空间数据处理、影像解译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影像上提取空间信息、识别影像目标属性并进行三维重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能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测量学基础,航空与航天摄影,摄影测量学基础,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近景摄影测量,遥感图像解译,微波遥感,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视觉。学生毕业后,可在测绘、遥感、地质、水利、交通、农业、林业、冶金、电力、石油、医学、机械、矿山、煤炭、国防、军工、城建、环保、文物保护、航空摄影、航空航天、电子技术应用等行业和部门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生产、设计、规划和管理及有关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七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观念决定行动,思路造就出路,市教育局提出了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五个一”活动,我校根据文件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实施,现制定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五个一”活动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园网络平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为重点内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转变和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把增长点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突出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三个转变(转变学习行为、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三个提高(提高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和应用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组织领导。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八

课题。

秋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时间。

30分钟。

授课。

教师。

田甜。

单位。

黑龙江中学。

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4][5][6][7][8][9][10]。

技术路线和应用方案篇十九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七年级上册《秋天》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方面来向大家简要介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是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初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初中生对于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着重注意,着力完成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设计了通过观赏秋天风景图片,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整理资料。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由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诗歌,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我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8186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