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策划书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7 12:28:04
交互设计策划书范文(16篇)
时间:2023-11-07 12:28:04     小编:FS文字使者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无论是写作文、写报告还是做研究,我们都需要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和方法。下文是一些值得一读的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一

我们有时候不能不面对产品出错的时候。无论设计得多么用心,无论做了多少测试,用户仍然会遇到错误和问题。既然出错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进行容错性设计才是关键。

容错性设计就是当错误发生时,人们看到的界面。

就像对付不该发生的错误一样,容错性设计的关键在于“做好防御”。产品设计者们必须不断寻找可能造成用户困惑和不满的出错点。好的防御性设计决定用户体验的好坏。

举个例子:

有没有人注意过进入银行atm机可以有多少种刷卡方式。答案是八种!而正确进入方式只有一种方式。

如何从设计上避免用户出错,限制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方式。

限制用户某些交互操作。

sim卡如果做成一个倒角避免了长方形带来多种插入方式的错误。

三项插座和相应插孔的匹配避免了用户使用两项或其他插座错误的可能。

置灰是界面上限制某些操作的好方式。

一方面告诉用户这可以进行当前操作,另一方面预示后面还有哪样的操作。

其次,减少认知困惑也很重要。

减少用户认知混淆。

根据已订阅和未订阅的不同,订阅button和退订进行视觉上明显的区分,避免错误操作。

合理利用系统反馈。

如果错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合理恰当的提示可以减少用户的挫败感。

1、提前提示某些操作可能引起错误。

在输入密码需要区分大小写时,capslock键打开下作出提示以免出错。

2、防止用户错误,操作后提示确认。

在用户点击发送后提示没有输入主题信息,防止用户直接发送无主题邮件。

3、不仅要反馈出错,更要给用户解答。

最好能够告诉我,具体错误的原因在哪里,是那句话和字出现的问题。

4、给予用户适当指引和建议。

当用户搜人没有结果的时候,引导用户继续查找或者邀请好友。

当用户搜索无结果时,智能猜测用户的出错原因或者给予其他引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户是产品的上帝,如何通过设计减少用户的出错后的挫败感。错误永远是产品的,宽容用户的错误,不容忍产品的错误。

感谢seven文档的启发。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二

市面上现有的主流手机操作系统有一些优秀的体验,比如android从顶部下滑出的通知中心,palm的contextmenu从屏幕下部的感应区呼出。nokian9就更为纯粹,把justswipe——从侧面滑动切换手机态视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仔细看还挺邪门儿的,从顶部向下,从底部向上,从侧面向内——它们是如此热衷于边缘,以至于当我们想再这么做的时候,发现四周都被它们用光了:)。

为什么是边缘?我想到两个原因,第一个记忆成本,第二个fitts定律。

画了三张图,试着每张图停留5秒钟,记住黑点的位置:

事实上可以将黑点理解为界面中需要定位的信息,随机摆放的情况下,5秒钟的时间很可能一个也记录不下。

下一张,仍然是5秒钟的时间。

同样是5秒钟的时间,结果确有所不同。原因就在于本来一个黑点对应两个信息(x,y),但再这张图中,其中一个信息被大大简化了,以至大体能记下一两个点的位置。当我们真的用到边缘的时候,情况还更简单一些,比如下一张图,同样是5秒钟时间。

显而易见的一个结论是边缘的记忆成本要低一些,道理也很简单,如果黑点在屏幕内,每个点有两个维度的信息,x,y,而在屏幕边缘时,因为边缘只有四个,很容易区分,以至这个维度的信息几乎可以忽略,这样自然更容易定位了。

套用到fitts定律上,目标点的位置实际上是边缘的一些像素及边缘之外的全部面积,这个目标点就足够大了,以至fitts定律因为一个分母的增大而使得界面的效率提高。如下图。

另外还有一些我曾经做过的设计作为案例,比如下面的解锁界面,上边为概念稿,下边是我们再产品正式开发前改进的稿件,这个设计可以在现在市面上的腾讯定制的手机上可能到。

右图中的小字为“拖动图标到屏幕边缘解锁”。这个设计充分利用了屏幕的四个边缘,出去可以从fitts定律解释的效率提高外,同时有的优点包括:可以盲解锁(解锁键在屏幕正中,感应区域也较大,容易定位),进而可以不用看到屏幕既可完成解锁甚至还可以进入到你想要的应用(屏幕四周对应四个常用界面),也就是说在你从口袋里拿出它的这个过程,从解锁到选择应用一并完成了。

当然,不论什么设计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这个设计也受到一些挑战,诸如:“为什么有四个入口,一个不是挺好,移动端设计力求一个页面完成一个功能,不用这么复杂”。这点我不认同,也涉及到另外一个有关交互密度的话题。移动端的设计虽然力求功能简洁明了,但不能一概而论。100个功能不可能安排100个页面来完成,交互密度需要和用户熟悉程度相关。画了下面的图标,但只是感觉而已,未经论证:

在nokia工作的时候,一个设计师说起他们的调研结果:用户每天在手机屏幕停留的时间,大约60%-70%以上在主屏幕(homescreen)上,这一结论好像那个直接导致了我们看到nokian97刚上市时那个繁华的过了头的主页面,先不论这个设计的好坏,数据上是比较客观的(3年前的数据)。对于用户非常熟悉的界面,我们虽然不必像n97的主页面一样排满功能,但在功能,内容布局中将密度提高一些是可以接受的,这样有利于用户有效的提高操作效率。也一并解释上述设计中四个入口的问题。

摩托罗拉在去年年末推出了一款新的手机,界面上和我们之前的设计非常相近,并非想说moto抄袭,应该只是个偶然,因为腾讯也经常要面对抄袭的指责,可能大家都是中国人,习惯这个词了,但是设计上并没有那么多抄袭可言。好的想法是可以碰撞的。总的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很烂的设计。

关于边缘及交互密度,在桌面软件中有很多应用,mac,win7系统中有很多相关的优秀体验。最近我们在qq的概念稿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短时间内不便放设计稿上来,终究它能带来一些不错的体验,值得实践一下。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三

如果在每个80后的心中有份深藏的记忆,43款经典的任天堂红白机带给我们的是永远的感动,童年是痴迷于超级马里奥(mario)、俄罗斯方块、冒险岛、沙罗曼蛇、绿色兵团单纯的岁月……那样的故事情节那样的画面甚至每个关卡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我们不懂用户体验不懂交互的童年时代,却跟随着宫本茂和他的马里奥快速走进了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科技时代。

谈到用户体验谈到交互设计上有创举的公司,我们首先想到的无论是苹果还是亚马逊,微软、facebook……甚至迪斯尼这样的公司也可能会榜上有名,这些公司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能让用户彼此交互,更重要的是通过全新的沟通工具尝试了新的对话方式。例如iphone在人机交互设计方面带给用户的是“信息就在指尖”,苹果公司带给我们的惊喜耳熟能详,从八十年代macintosh计算机,定义了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到创新性的ipod系列音乐播放器和itunes在线音乐商店引发的数字音乐革命,任天堂则是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被称作马里奥之父任天堂的传奇设计师宫本茂,在交互设计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今天很多习以为常的产品设计都是从任天堂开始的,并最终成为了行业惯例。

做有剧情的游戏。

八十年代初期的pc游戏大多停留在一味追求高分的阶段,没有故事情节,只有多彩的画面,早期的游戏多处在非常低下的硬件水平,所有的游戏用户之间拼的就是高分,这很大一部分限制了游戏的发展,没有文化底蕴,题材单一,同时也导致了用户粘度低,容易视觉疲劳,不能够可持续的update,同时很大一部分也限制在自己的领域里,无法拓展一些周边的产业,比如漫画,电视剧,玩偶,人文传说都不能很好的结合并且发展,也限制了游戏本身的发展。

是否还记得小霸王学习机里的这款经典游戏:玛丽医生()。

这是一款在fc平台上发行的电视游戏,是在俄罗斯方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想象力,使之变为一款新游戏,游戏的目的只有一个:丢掷相应颜色的药片消灭虫子。初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觉得很新奇,但随着关卡的深入,虫子的增多,单一的投掷而越显的游戏的乏味。这也反映了那个年代游戏产业的一个通病。

另一个例子是80年namco的一款《pac-man》(国内称“吃豆人”)。

80年代是游戏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任天堂游戏也因为宫本茂的加入和当时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影《金刚》发生了质的改变。宫本茂在电影《金刚》中得到启发,认为游戏也可以是有情节的,有情节的游戏才能增加趣味性,提高用户的粘度。1981年任天堂著名的《大金刚》(donkeykong)诞生,宫本茂设计的是一个英雄救美女的故事,这也是街机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游戏之一。

而此后,英雄救美的情节,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任天堂之后的各种游戏系列中频繁出现。比如:

《影子传说》(legendofkage)故事一开始,公主kiri就被邪恶忍者绑架,这时,主角影从一片树林后跳了出来,前去营救公主。这是一部极具电影感的游戏。

包括后面会提到的《塞尔达传说》(thelegendofzelda),

永远的《塞尔达传说》。

宫本茂说,市面上不一定只能有那种需要按图索骥,让人耗神费心的游戏。我们希望可以看到新型态的游戏用不同的面貌和消费者见面。我们不该只想着利用新科技做为未来发展游戏的筹码,真正该做的工作是开发可以吸引到更多民众的游戏。好比任天堂就是一个让五岁到九十五岁的民众都着迷的好例子。

尽管《大金刚》第一次给游戏加入了故事情节,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它和当时那些以获得高分为唯一目的的游戏依然没有太大的区别。《大金刚》的空前成功使任天堂和宫本茂意识到,未来的游戏,应当拥有更丰满的剧情,讲述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塞尔达传说》沿用了英雄救美的故事情节,这款游戏融合了动作、冒险、解谜、角色扮演,还包含了少量的平台跳跃,潜入,竞速等等的元素,并融入了三个伟大的交互创举。

1.饱满的故事情节。

《塞尔达传说》系列不存在“经验”和“升级”这个概念,在这款系列游戏中让用户告别了之前不停地刷高分上排行榜为目的的老套中,他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一个个饱满的故事情节,这使得用户在游戏中感受趣味性和和新的交互体验。

2.保存进度,读取存档。

在之前的游戏设计中,并没有设计保存进度这一功能,以至于用户为了刷高分,通宵达旦的沉浸在游戏中,一旦中断,必须重新来过。《塞尔达传说》的一伟大交互创举是能够在使用电池的主记忆体中储存游戏进度,这也是用户一直期盼和渴求的。记得小的时候游戏玩到正high的时候被妈妈叫去睡觉,每次都会很生气的说,这个死掉就去睡,好不容易玩到这关。任天堂这一历史性的创新,让用户眼前一亮,也让游戏开发商们可以大胆放心无限制的去设计游戏情节,而不必再担心游戏的漫长用户无法一次性玩完。此外,最初的设计中存档就是直接保存在游戏卡里而不绑定主机的,因此用户们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游戏进度随身携带,不管身处何方,只要掏出游戏卡插上任意一台主机就能继续玩下去。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很想对任天堂道一声感谢,他倾听到了用户的心声,知道他们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并针对这一方向无限制的创新。

3.actionroleplayinggame(arpg)动作角色扮演类游戏。

从游戏发展来看,最初是先有rpg(role-playinggame),arpg是从rpg发展出来的分支。《塞尔达传说》开创了允许用户自定义角色的姓名,这样用户可以切身的把自己带入到游戏情节中,倘若我们把rpg的三大特性定为:故事性、艺术性、交互性,那么arpg恰恰是在交互性上取得了巨大的创新。在这方面,arpg吸收了动作游戏的特长,将激烈的打斗场面融入其中,使得节奏大大加快,更容易也更直接地调动了用户的参与欲望。

总之,《塞尔达传说》是游戏界的里程碑,arpg的鼻祖,包括之后发布的《塞尔达传说-时之笛》首先引入了三维游戏lockon系统,完美解决了以往三维游戏的视角问题,lockon系统在现在几乎任何一款三维游戏身上都能看到。因此,这可谓是三维游戏进步的一次大革命。在《塞尔达传说》身上数不清的创意,这么一款游戏性极高的游戏是其他游戏所无法相比的。

结束语。

从游戏剧情到读取存档,以及后来的十字方向键到体感控制,任天堂在游戏行业的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领域长期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他关注全年龄段的休闲娱乐,把用户锁定在5-99岁的人群,无论是白领女性还是老年用户,都是任天堂希望的用户群体,也因为这样的游戏用户定位创造了wii和nds的销售奇迹。任天堂不断尝试新的游戏交互设计,并且用最低的成本来呈现,把交互方式融合到游戏体验中。最后感谢任天堂陪我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四

4、协助产品和开发人员,保障设计方案高水准还原,推动产品最终落地;。

5、撰写交互规范并持续不断维护、优化规范。

1、统招本科以上学历,交互设计、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

3、熟练运用交互设计各种方法,对交互设计理念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4、对用户体验和易用性有敏锐的把握能力;。

5、大型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教育领域经验优先。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五

下面这些原则是由android用户体验团队创建并用以指导他们设计,来让使用者始终保持兴趣,您可以在您的创意和设计理念中来考虑这些原则。如果没有特定原因,建议您在构思创意和设计理念中考虑这些原则。

吸引我。

用令人惊奇的方式取悦我。

一个漂亮的界面、精心设置的动画,或者定时的声音效果都是令人愉悦的体验。这些都有助于让用户感受到操作过程是简单而毫不费力的。

真实的物体往往比按钮和菜单更有意思。

允许人们直接触摸和操作您的app中的对象。它减少了人们认知的成本,并且让人们获得了更多情感满足。

让我拥有。

人们会喜欢添加一些个性化的风格,因为有助于他们感到宾至如归和控制感。提供有意义的、漂亮的默认值,并且也可以考虑提供好玩的、可选的自定义,但不要干扰主任务。

了解我。

随着时间来学习人们的偏好。与其一遍又一遍的询问用户来做出相同的选择,倒不如让用户更简单的使用上次的选择。

让我的生活更简单。

保持简单。

使用简单的词汇和短语。如果一个句子很长,人们通常会跳过。

图片或文本更快传递信息。

考虑用图片来表达创意。它们会获得用户的注意,并且能比文本更有效。

为我判断,但让我有最终发言权。

尽量猜测和行动,而不是总询问。太多的选项和判断会让用户不爽。假使你搞错了,允许“撤销”。

只显示我需要的。

如果人们一次看到太多东西,会不堪重负,

把任务和信息拆分成易消化小块内容。隐藏当前不必要的选项,并且告诉他们如何继续。

我应该总是知道我在哪儿。

给人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所在。让你的app的不同位置区分明显,使用过渡动画来诠释不同界面的关系。对于正在进行的任务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

别弄丢我的东西。

保存用户花时间创建的内容,并且允许人们在任何时候访问。记住人们在不同手机、平板和电脑间的设置、个人风格和创造。这会使得升级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

如果他们长得一样,那么操作应该也是一样。

通过显著的视觉差异,来帮助人们辨别他们功能上的差异。避免使用看起来相似但操作却不同的模式切换。

如非重要,别打断我。

就像一个好的个人助理,帮助人们屏蔽不重要的技术细节。人们需要集中注意力,除非遇上严重的或者时间敏感的问题,打断会使得用户沮丧。

让我惊叹。

给我到处都可以使用的技巧。

当人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感觉更棒。利用人们在其他app中的视觉风格和肢体记忆,让用户学习您的app更容易。比如,轻扫手势会是导航的快捷方式。

不是我的错。

温柔的促使人们改正他们的错误。他们在使用的时候希望觉得自己是聪明。如果出错了,给他们恢复的指引,但是别给予太多的技术细节。如果您可以在后台修复问题会更好。

给予鼓励。

把复杂任务拆分成较小的步骤,来让它更容易完成。在用户操作的时候给予反馈,即使是一个微弱的发光。

帮我完成繁重的部分。

帮助新手用户做他们以为做不了的事情,让他们感觉自己像专家一样。比如,通过结合多种照片效果的快捷操作,只须几步就可以将业余的照片打造出惊人的效果。

让重要的事情完成的更快。

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是平等的。决定你的app中哪些是最重要的,然后让他们更容易发现和更快的使用,就像拍照界面上的快门键或音乐播放器上的暂停键。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六

近年来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大批的出现在网络上,对于网站来说图形图样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交互设计。就跟随百分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一般来说,书本知识落后实际应用3年左右的时间,读研期间读完基本交互经典书籍,还是一头雾水。当真正开始设计控件和界面布局时,才理解书本知识。掌握知识的标准不是你读过,而是会应用在实际的项目中。缺乏实践,看的资料越多越迷糊。

09年翻译了iphone的设计指南,一年时间内通读大部分交互设计资料和书籍。10年不自量力,自以为可以开始研究产品定位或者品牌等高阶问题,模仿之前的做法通读相关资料,但是没有任何成果,当时只经历了一个手机支付的项目,产品最终失败了。先多做项目,特别的`百万用户量以上的产品,经验也能影响视野。

11年因团队需要着手研究数据分析,感觉是行业前沿性课题,但项目中可用的数据很少,通读网站数据分析资料之后无从下手。挑的课题太难,容易有挫败感。今年又犯过类似的错误,没有任何运营经验的情况下想去钻研运营课题。获得的经验:

a)基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去研究学习,即学即用效果好,如果你新入行,不如先研究一些基础问题,如何应用字体、设计标签栏和下拉框。

b)不要挑超出自己专业范围的事情,投入大产出小。

c)不知道如何做的事情,先向同事学习。现在身边有专业的运营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项目合作过程中可以向他们学习。

d)保持专注。当设计越专业,有更多的机会和其它领域专业人员合作,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不喜欢扎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学习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每个人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同,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顺着自己的兴趣是最好的方法,组队研究是一件无聊的事情。网上流传的资料很快会变成常识,快速吸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迫切需要的知识。

交互设计中有很多设计原则,比如一致性和减少输入,利用原则是快速有效的设计方法,但是缺点在于原则是前人总结的,是过去的经验,原则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当你熟练掌握之后最好忘掉,真正可以依赖的是你对用户的理解、得到用户或者数据验证的设计,靠那些常识难以设计出优秀的产品,很多设计理论是用来马后炮总结优秀设计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最近一年减少阅读设计类文章。真正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犯错误之后总结出的经验,设计之外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学习。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七

产品规范的应用对象,分为设计师、工程师两类人。对设计师来说主要是“协调”工作,使交付物统一;对工程师来说主要是“配合”工作,使开发效率提高。

1.规范的时机。

我倾向于在概念设计的低保原型之后,也就是说得先有第一批可开发的页面。我反复强调的原因,概念上不管做产品还是平台,核心都是由一个个页面组成的网站,有效规范只针对于最终产出。

很多朋友提到边设计边整理规范,这是对设计工作的总结。我的看法,产品设计与开发是整套系统工程,所以更进一步,应该边开发边整理规范,让规范与开发同步,互相契合更新。也就是说,每次迭代之后,都应该升级规范。

对工程师而言,上手来一份事无巨细的规范,读完要花两天,熟练要花十天,在庖丁解牛的开发过程中,简直就是噩梦。于是还没等走完这个过程,早因想痛打设计师而消极怠工了。这也正是不建议使用现成规范的原因,第一国情不同,第二时机不对。

2.规范的程度。

经常听到种声音“规范对开发工程师的约束力太弱。”我认为并非问题根源,因为规范的目标不是约束。产品规范对工程师的唯一好处就是快,越快越简便完成任务,工程师才越可能认可。打算让工程师把工作重心偏移到界面体验来完全不现实,因为各自的工作职责不同。

规范最大的作用,在于方便分享,减轻沟通压力。规范越翔实,越容易体现专业的大家风范,也就越凸显设计价值,对拿了钱就走人的设计师来说很受用。高瞻远瞩只是看上去很美,不具有可控的操作性,强制执行的后患无穷。

3.规范的内容。

概念文档,固化产品架构和业务大流程。便于设计师快速了解全局结构和流程,同时有助于工程师搭建程序结构,以及数据库逻辑。但是得注意,满脑子函数的工程师们,普遍对信息架构、交互设计不敏感。

页面设计,固化界面布局和表现。用于设计师协作完成原型设计,同时起到指导工程师修改页面的作用,尤其是页面结构、样式定义、信息块标注。忙于功能的工程师们,对界面的仔细程度往往也不如设计师。

模块控件,固化功能落实和操作小交互。既便于设计师新增、修改界面,也便于工程师嵌程序和调整。最好是做成各种精确的module或者pattern,做到有据可依有档可查。尤其是对状态描述,能省不少解释的口舌,也便于小范围升级和做版本管理,做到工作流程中的don’tmakeengineerthink。

4.规范的执行。

规范的监督成本,全部建立在规范本身的有效性之上,也就是说,对产品和团队有足够可控的了解,是提高执行效率的基础,并非设计单方面合理就行。

在项目时间受限制的情况下,工程师解决问题一定有优先级,功能高于界面不仅合理,而且完全应该这么做。我观察到的矛盾,绝大多数都因为产品方提要求的时机不合理所致。

如果没有时间压力,也没有任务压力,工程师仍然不遵守设计规范,那是工作态度问题,应该尝试与工程师团队沟通解决,或者把协调级别再调高。多注意沟通,互相调整工作方式,任何小矛盾和不契合都可能因时间而被放大。多尝试改变自己,这也是种挑战,除非有权利选择同事。

模块化开发中,工程师最怕因为乱引起的麻烦,而不是技术难度,因为难度可以妥协解决。作为设计师,多学习技术并亲自实践,除了能精确把控节奏,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倍增长。

来自:/blog/?p=478。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八

很多关于设计的观念都不是孤立的理论,广义来看,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设计的载体,而norman的《设计心理学》的英文原名正是thedesignofeverydaything,在他紧接《设计心理学》之后的著述《情感化设计/emothinaldesign》中又提出了另外设计的阶层概念,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这三个名词是中文版中的翻译,十分晦涩并且也与原著中的语义有所差异。

这并非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在norman提出这个理念之前,广告界早已洞悉情感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优秀的产品设计和成功的广告是相似的,都试图将自身与使用者或客户的某种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使用者或客户对于产品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和联想,以至于形成目标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norman在文中提出了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产品,但却会因为糟糕的使用体验而感到沮丧,而有时我们又会因为一个产品的独特而忽略它难以操作?是什么使得我们喜欢或者厌恶一个产品?情感又是如何作用于我们对于一个产品的感受?norman有话说,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也慢慢提炼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在于norman用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方式来定义与之对应的形成设计的三种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我并不完全认同。对于设计而言,外观设计只是设计过程的一小部分,并不能作为设计的水平的分界线,且本能的设计也不能和行为的以及反思的设计成为阶梯序列。设计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大脑本能的信息处理,而是经验式的。从设计的阶段来解读的话,我更接受用功能的、易用的和情感的来描述设计的不同层次和水平。

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不满足使用者对于一个产品的定义和要求,那么这个产品要么是失败的,要么是超越的。以norman在文章开始举例中的那个“不可能的茶壶”,尽管它很难用,但normal却非常喜爱,因为它“讲述了一个极好的故事”。但这个例子是否也恰好说明了norman对于产品设计概念定义的瑕疵?因为如norman所说,虽然那些茶壶基本上不用,但仍然喜欢,因为它们是“雕塑艺术品”。everydaything和艺术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艺术是无关用途的,他们或许具有意义,但却从不考虑用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我们每天使用的产品无论如何的招人喜爱,但如果它不能用,那它也是失败的。

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人脑的加工模式如何影响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感受,而在于将情感的价值引入设计领域,设计不仅仅是要卖的产品,设计本身也是营销。

“特别的物品结果是那些具有特别回忆或者联想的物品,那些帮助拥有者唤起特别情感的物品。特别的东西都能唤起往事。”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特别的”是满足情感需求的。尽管同样的旅游纪念品能够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回忆和感受,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能够使得一款产品对每一个人都能具有不同的感受的话,只能依赖定制和个性化。这或许阐释了设计的未来方向,设计的作用将不仅仅是满足能用、好用,还要能在用的时候形成独有的体验。用一款ipod满足一个大群体的时代将慢慢成为历史,定制和个性化所形成的无限细分市场也将在未来改变设计的格局。

本文来自://06/。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九

交互设计的创新,大家想一想,可不可以理解为:超出常理,玩出新招,新出表现。交互的创新,也一直是众多产品设计者研究的课题,大家都有不同的理念和思路,所以时不时都会看到一款新产品的亮点,或产品的升级版本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智慧火花。

有一点我想说的是,交互设计的创新,是为了什么?脱离于产品基本功能、一切违背可行性可用性的创新都是荒谬的,没有理论支持的创新,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行的。举个例子:为了实现某种效果一个页面居然要多加载50多k甚至更多的js,我看来都是不可行的。做web的都知道,速度和效果是双刃剑。

1)技术驱动交互创新。

当原来的瓶颈通过技术升级换代,变得切实可行的时候,自然而然带来的交互创新。最早的时候,对提示的方式还停留在alert,现在很多都可以通过js库出更多的效果,ajax的运用让原来很生硬的提示,变得更人性化、及时化,页面无刷新,避免了不该的跳转等等。

2)场景化设计创新。

作为一个更可行,应用方式更灵活、更定制的创新模式,场景化交互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途径。所谓人人都是用户体验专家。我看到很多产品都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改进,1、场景化设计更切近用户、使用者;2)更具体、更形象化、更生动,把一推机械的线框文字说明都抛掉了。如:im的白天场景、夜晚场景或者主题活动的场景设计。

场景化设计,最后一定要实现:吸引、被喜欢、明白、易操作、易记住、易传播(或许是口碑传播)等人性化功能,在整个交互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视觉、色系、色彩配比等相关知识我忽略不讲,还望大家参考其它资料。

本文来自:/?p=437。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十

多点积累,善于反思。尽量每个月都有写给自己看的设计总结。

算了一下,做了几年的交互设计稿,如果把日常做的设计想法和思路进行累计,那数字也一定不小了!

如果可以重新思考过去的设计,把新的想法和改进的思路实践到新的交互设计中,那新的设计一定更加完善。过去并不一定是对的,也许推翻过去自己做的东西并不是很难。

做前多思考,分析要透彻。

自己是个急性子,但是设计不能马虎。不要轻易的开始绘制交互稿。做前多思考,研究分析产品方向和策略也很重要。一开始就想到“弹出还是内嵌?”,很容易被绑死到细节中。(不是说细节不重要,不冲突哦~)。

交互设计也要规划,确立清楚自己的设计思路。

曾经给自己找了很多借口,“时间好紧…”“这就是一个小需求”…。

这些借口,都让我在设计开始的时候显得十分紧迫,容易忽略或者轻视设计前的规划,还不了解自己到底打算用什么方式或者自己的设计目的还不明确,就急于下手去做,回头才发现很多漏掉的细节。

所以,交互也需要前期的规划。

在了解需求和已有设计的前提下,确立清楚自己要改善什么,自己的设计要目标是什么。不妨给自己一个计划表。

交互设计也要计划,一上去都扑到细节上,往往失败的几率会比较大。可以考虑先把问题分类,从整体上作划分,分清重要程度和级别。按部就班也许会更加完善。

业内知识的补充,能帮助自己提高。

这两年,居然忙到忽略了行业的各类知识、概念、方法等内容。发现最近一年qq上“技术组”基本没有添加过好友,自己的“小贝挖消息”也夭折了。记得以前一个朋友说过,怎么什么网站都发现有“西贝”…才发觉现在自己真的不够主动获取资讯了。

交互是需要一个不断获取新鲜能量,不断革新,跟上潮流的行业。资讯或者业内朋友的经验和工作流程也是需要不断交流,这样,也是一种使得自己更加完善,不断提高的途径。

如果需要,就多点时间把逻辑画一下。

交互设计的过程需要更加逻辑性,有的时候再忙也画一下流程图,对逻辑和产品内容都是进一步的理解。口说百遍后遗漏场景的几率还是很大,画出来流程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

记录缺点和改进的方法,会促使自己更加清晰的认识现状~。

思考还在继续,先写到这里。

本文来自:/?p=478。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十一

很多设计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产品会有很多种方式去包装,其中包括很多功能和很多体验。功能越多会被认为越实用,体验越好会被认为越方便。

方便和实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设计师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有两点,一点是技术体验,一种是交互体验。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要去考虑的更多是体验的问题,而并非功能的问题。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方便比实用更体现设计的价值。

刚才说的山寨机就是把一大堆功能都罗列在里面,虽然很实用但是每个都不好用,种种问题还是让很多人选择了高端的品牌,高端的体验,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作为一个设计师,不要一直依赖自己无法掌控的功能去实现自己的设计,老是天花乱坠的想着各式各样的功能去满足用户,从商业成本和用户满足感去讲都不是一个好的设计。越来越多的交互设计师感觉到自己没有什么作品,那是因为你依赖太多不是自己开发的功能,往往产品中只有你一点想法的影子,产品并没有被你的设计情感化。

实用并非等于方便,但方便一定是实用的。

文章转载自“折折熊de交互论”()。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十二

前文回顾:

差异化设计之一:同质化竞争与差异化设计。

差异化设计之二:差异化设计的例子。

差异化设计必须依据用户的需求。

很多时候,设计师都是在设计被白鸦称作是“大便”式的设计,自己设计起来很爽,但是用户用起来就很郁闷,设计差异的时候更是这个样子,很多设计师都为自己能设计出一个很有特点的产品而高兴,但是这个产品到了用户那里,却变成了难以理解和使用的东西。

设计要求有不同是不错的,但是这个不同必须在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否则就是在空白的增加成本,甚至是在画蛇添足。好的设计应该是平凡的,当一个网站能按照用户的需求,老老实实的作设计的时候,自然他就是有特色的。

客户的需求永远无法被完全的满足,也不用完全的去满足。

很多时候,作设计的思路是很多,甚至各种的老板,同事,用户,朋友可以给我们提出各类的意见;我们也可以从实际的使用中发现很多用户的需求,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比较多,以至于页面上放什么样的东西成了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里兰思的一个原则是,所有人的意见都应该考虑,但是并不一定都要作,甚至是不需要给出说明。满足用户核心和重要的需求就好,甚至是要尽可能用简单的方式去满足。对于那些不是重要的需求,让别人去满足好了。

不能严重增加自己的成本。

钱花在设计实现上和在推广的过程中,反正都是花了。

同时这一条还体现在技术上,技术成本往往是一个比较难用钱去衡量的东西,但是却对设计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很多时候,我们设计的差异,如果对于技术的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可能等到找到合适的技术实现出来的话,黄花菜都凉了。

要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或者要造成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

在一个公司没有特别壮大以前,一定有一些“软肋”存在,作为一个设计师,有责任避免这些弱点。设计师应该是视角最宽广的一群人,应该看到公司的方方面面。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避免自己的弱点,有利于更好的实现自己的设计。

这里引用上篇文章中的例子,那个cs网吧并没有作一个魔兽的网吧,原因不是那个时候玩魔兽争霸的人不多,而是要避免一个让他们更换机器的不利局面。

在避免弱点另一个方向上,要造成自己在某个方向上的优势,一个公司在一定的事情,总有比较强的团队和比较弱的团队,在大部分的时候,设计要发挥公司的优势,技术能力比较强的公司,可以采用技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市场比较强的公司,可以直接用市场人员去解决问题。

要从用户群中分离用户而不是去创造用户。

当然,这是针对一般中型以下的公司去说的,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很有价值的用户需求,那么这一点是不存在,但是我详细那将是一个全新的设计,而不是差异化的设计。

我们常常想培养用户的需求、培养使用的人群。如果您是一个大的公司或者是有n年长远的规划,这个是很好的而且利润很高。但是对于一般的公司来说这个体现的都是成本。培养一个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往往要通过几年才能赚回来。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在已经有的用户中划分出自己的用户群,其实这样的成本依然不小但是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本文来自:/koob/blog/item/。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十三

软件界面是人—机之间的信息界面,交互是一个结合计算机科学、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工业和商业领域的行为,其目标是促进设计,执行和优化信息与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要,由于现今交互越来越多地考虑人的因素,因而行为和构造就成为用户界面开发过程的两个重要的部分,即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这都关系到用户和界面开发人员。

在交互过程中,交互设计关系到用户界面的外观与行为,它不完全受软件的约束。界面设计师以及决定如何与用户进行交互的工程师应该在这一领域深入研究。在界面开发过程中,他们必须贴近用户,或者与用户一道来讨论并得出结果,所以他们的工作是较为辛苦但是最具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界面与软件代码的生成,代码本身的意义以及功能的实现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编译代码的人同样也应该在这方面做深入的研究。过去,编码人员只是单独地进行软件研发,而缺少必要的美学知识和界面专门技术来处理交互的问题。不幸的是,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用户所期望的。对于用户而言,最好的交互方式让程序员去实现往往是最难的,由此矛盾出现了,这使得很多专家或者工程师肤浅地应付一些交互方面的问题。以至于在软件开发完成之后,这些专家和工程师惊讶地发现,用户对他们所实现的特征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通常选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交互。

要进行界面开发设计,用户分析是第一步。总所周知,进行任务和用户分析,以及相关调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户是计算机资源,软件界面信息的使用者,由于目前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很广,其用户范围也遍及各个领域。我们必须了解各类用户的习性,技能、知识和经验,以便预测不同类别的用户对界面有什么不同的需要与反应,为交互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使设计出的交互系统更适合于各类用户的使用。由于用户具有知识、视听能力、智能、记忆能力、可学习性、动机、受训练程度、以及易遗忘、易出错等特性,使得对用户的分类、分析和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化。另外,为了设计友好而又人性化的界面,也必须考虑各类不同类型用户的人文因素。

基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我们设计师自身的特点,在界面设计和开发中我们可以遵循一些的科学而合理设计原则和设计步骤,任何时候都不忘学习,并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归结工作库。

以下我们可以借鉴人机交互中的一些原则和步骤。

1.一致性原则。

2.提供信息反馈。

交互系统的反馈是指用户从计算机一方得到信息,表示计算机对用户的动作所做。

的反应。如果系统没有反馈,用户就无法判断他的操作是否为计算机所接受,是否正确,以及操作的效果是什么.反馈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形和声音等。

3.合理利用空间,保持界面的简洁。

在界面的空间使用上,应当形成一种简洁明了的布局。界面设计最重要的就是遵循美学上的原则——简洁与明了。

那么再来看看步骤:

(1)用户调研,拟定需求,初步建立界面原型。

(3)环境分析确定系统的硬、软件支持环境及接口,向用户提供各类文档要求等;

(5)确定界面根据用户的自身特性.以及系统任务、环境、成本/效益,确定量为适合的界面类型:

(10)综合测试与讦估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类型的测试与评估,使系统达到预定的要求.它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试验法、用户反馈、专家分析、软件测试等,对软件界面的诸多因素如功能性、可靠性、效率、美观性等进行讦估,以获取用户对界面的满意度,便于尽早发现错误或者不满意的地方,以改进和完善系统设计。

(11)维护阶段维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类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总而言之,我们真正将设计师、用户和所要开发的系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研究透彻了,再与编码人员通力协作,不断的努力把相关细则实施到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那么我想我们的交互和界面设计也就可以让用户满意了。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十四

这让我想起来自己在项目里也大力推行过交互说明文档(在下文中,简称为drd),格式倒没什么限制,交互设计师自己写到界面上也行,单独文档成文也行,总之就是让交互设计师能够将界面承载不了的信息通过文档沉淀下来,降低项目里的沟通成本和风险。今天整理电脑,翻出以前的ppt,分享之。

这将涉及到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交互说明文档(drd)?

所谓drd即是用来承载交互说明,并交付给前端、测试以及开发工程师参考的文档。

在项目中,交互设计师的主要产出物可能依次是:sitemap,pageflow,wireframes。有的大型项目前期,交互设计师有可能还会产出用户需求分析文档(与pd产出的市场需求文档不一样的是,urd更多侧重于对目标用户的需求分析)。

drd则很少有人专门撰写。如果需要对交互设计进行说明,聪明的交互设计师往往会直接标注在线框图里,或者在项目中不断和前端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口口相传,反复验收,不断迭代修改来确保所有的交互设计意图最终得以呈现。

二.为什么要写?

drd非项目必需环节,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为交互设计师专门留出相应的时间预估。没有这份文档,项目也会继续,但是可能项目会为此承担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严重的话,项目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写与不写,交互设计师需要做把握,时间被统一包含在“线框图”环节内——如果你要写,请在评估时预留1-2天的时间。

那么,结合我过去的经历,谈一下此文档的必要性。

下图是一个产品开发项目基本的流程。

敏捷开发意味着很多不同角色的流程需要并行操作。如果等到产品经理的frd已经全部敲定,交互设计师再开始去画线框图,固然会减少沟通成本和返工风险,但是同时意味着交互设计师的很多想法不被采纳。如果产品经理再强一些,他甚至会在frd里连原始的demo也一并绘制出来了,功能性的需求和界面交互的需求有时无法区分太清楚——比如他会在frd里直接要求每页条目40条,超过40条即分页。而交互设计师可能会认为像蘑菇街那样不断装载出足够长的页面会更亲和……所以,我们希望是和产品经理同时开始工作,在术业有专攻的时候相互补充。

同样,开发工程师也希望及早介入需求,在frd并未确认的时候就了解需求,进而将商业需求和功能需求转化为开发工程师看得明白的开发需求清单(这个清单,大部分叫做uc,即usecase),当这份清单由工程师需求分析师——在过去,这个角色被叫简称为ra,但是目前已经取消此专门的职位,而是由开发工程师代表担纲此环节工作,为了便于描述,在此文里,我仍然将做这件事情的人称为ra——交付给具体的执行工程师后,执行工程师基本上可以当作一条条的checklist开始高效工作,而不必再思考商业逻辑和需求。同样,测试工程师也需要编写具体的文档去指导很多测试人员在开发后高效测试,这也是基于uc和frd去撰写的。

所以,开发需求分析是个很重要的环节。那ra是如何来完成需求分析工作的呢?

前期介入,对pd进行开发需求评估支持;

参与每次的frd评审会;

详细审阅frd文档并不断与pd确认。

对于做这件事情的人来说,足够详尽的frd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份frd虽然是pd产出,但是很多实施细节则是由开发工程师不断沟通评估并确认下来的。而设计需求的传递,却存在很多问题。除了线框图,没有“详尽的说明性的文档”告诉他们。比如:

一方面,交互设计师对产品经理说:这块由我们来考虑,你的文档不必包含设计上的说明,这随时会调整的。

另一方面,线框图的评审有时会让ra参与,有时却没有叫他们。即使叫上了他们,他们也会发现交互设计的需求变化要比frd变化快。另外,他们会认为uc不必写太多关于交互设计的需求。

在某个大型项目结束后,作为交互设计师,我进行了一些调研,听听这相关人员是怎么表述问题的:

开发部门的需求分析师:

页面交互的需求容易漏掉,因为uc里面不可能写太多交互方面的东西。

希望ued能够在提交htmldemo给ra时,能同时给出一份页面元素描述文档,需要介绍htmldemo中的文案、链接以及相关的图片尺寸或显示字符个数。现在ra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比较多,经常要和ued去确认这些内容。

产品经理:

前期ra和pd沟通过程中,有很多交互点点不能够明确,比如“默认显示多少属性值”,“标题显示多少字符”等。在以往的需求和项目中,对待这些问题我们都是想到一点补一点的到frd文档或者邮件中去。既增加了沟通成本又会存在遗漏细节的风险。pd为了可控性的需求,往往会“越俎代庖”,直接在frd注明这种需求(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讲,却又导致没有发挥余地)。

走访了一些交互设计师后,他们也存在如何清晰无遗漏将交互设计需求传递下去的困惑:

交互认为很平常的设计需求,如果不表达出来,还是容易被前端和开发忽略掉。我经历的一个项目,前端从头到尾更换了三个人,每次我都要重复去讲解下设计需求,讲得口干舌燥。而且做好后,还需要去验收。

drd做为参考手册,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吻合的问题发生。

即使有问题发生,也可以作为界面验收时的checklist。将“我对a说,我对b说,a对b说”,转变为“a和b共同参考同一份文档”,减少沟通成本及信息不对称。

全程影响用户体验(一直到测试,都需要参照设计文档)。

可是以下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份drd来解决吗?

三.写什么不写什么?

要明确文档的定位,从写什么与不写什么开始,划清drd以及frd的边界。

1.不写视觉规范规格标注。

这些说明与功能实现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为前端做html的时候参考的。一般视觉设计师会在psd里标注清楚。如图:

2.不写功能实现逻辑。

电脑资料。

那么文档写什么呢?

举例子说明下:

1.字符限制。

提高空间利用率,有时网页上的动态文字需要从数据库里提取部分然后截断处理。比如下图中的标题和描述。你的drd需要传达清楚:1,是否要做限制?2,如果做限制的话,多少字出现截断?截断后是显示为省略号还是不显示?这个汉语设计相对简单,如果英文单词的话,因为是按字符,每个字符的宽度不一致,需要预估,另外还需要注明是整词截断还是词间截断。

2.链接具体化。

很多网站都有对搜索结果的筛选设计(refinesearch),比如aliexpress搜索结果页左侧。这块区域的交互事件是非常复杂的。

类目和属性的不同如何处理。

属性以及每条属性显示的属性值的条目是否有显示上的限制?

要确保这些你设想中的复杂的交互逻辑能够被理解被呈现,除了一页页的线框图,你有必要再三让前端工程师和开发工程师了解并达成认知一致。所以你需要将页面上的关键链接事件标识清楚。它们有的指向无需刷新页面的交互,有的指向你安排的并非pd安排的某个中间页面(pageflow是交互设计师的职责)。

3.交互细节说明。

相信我,我很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喜欢在会议室向各位涉众演示我的线框图,我会研究用axure制作各种动态效果,达到它足够逼真呈现各种联动——比如当你选择了下拉菜单中的某项时,页面上其他区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可是,axure不是全能的。即使能够表达出来,线框图交付出去,也不能确保其他人都能够一一进行点击尝试。所以只能在会议室反复讲解,在事后再三检查并敦促修改。

但是当我尝试用下图对这块小小且复杂的区域进行详细说明后,事情变得简单多了。所以我用节省的时间去写了这份ppt.

又如,你可以在这里说明任何你想要的效果。你的受众也只需要用10分钟时间阅读完毕,标注出与他工作相关的重点,存档并在遇到问题,找不到你人时随时参考。

5.表单的校验。

这也是一项不怎么有创意的事情,但是你若不事先想清楚,在项目过程中有点麻烦。写文档看似枯燥乏味,反过来想也是让你自己再好好思量审核设计本身的关键步骤。我曾经自以为完善的交互设计方案就是在写drd的时候发现存在重大的纰漏,然后及时优化的。

6.浏览器的兼容性要求。

你们的产品兼容所有浏览器简直是梦想,但是有时出于效率的要求,我们必须战略性放弃某些浏览器,比如ie6.:d。这个决定谁来做?是前端工程师还是产品经理?还是你——交互设计师?我认为决定权在交互设计师这里,但是他必须和产品经理达成一致,并与前端确认。你要求兼容的浏览器越多,标准越高,前端的工作量就会越大,测试的工作量甚至也会翻倍。

四.什么时间交付呢?

heidi的建议:尽可能与你的线框图同时交付,如果你先交付出线框图,在撰写drd的时候,极大可能会发现问题或产生优化的想法。但是往往写drd至少需要1-2天的时间,你不可能让所有下游等着你的工作。所以:

你可以交付出线框图供视觉先开始。视觉设计往往会先做风格定位设计,这和交互细节关系不大。

先交付出已经确定的线框图给前端,然后在1-2天drd后,若有改动,与前端当面一一确认并一起交付。

五.如何写drd?

1.选择最有效率的工具。

我的经验是这个工具最好能够提供清晰的目录导航结构,而且易标注。word确实是个写文档的好工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2.建立固定的目录结构。

下图仅供参考。

具体里面的细节,就不一一罗嗦了。

六.重要的原则。

准备写drd的朋友,请认识清楚此文档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是解决沟通偏差、需求遗漏、沟通成本高的问题,你在项目里没有出现过这种问题,各合作方也反馈良好,那么这个文档就无需写。如果是解决对设计需求进行存档,便于后续人员改版时查看的问题,则又是另外一回事(经验证明,过去的drd确实能够在改版时起到一定的帮助,在我离开原项目很久后,新的设计师还找我要过相应项目的文档,了解过去的设计逻辑)。

不是为了写文档而写文档(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适合于项目、合作方(大项目有大文档,小需求有灵巧的解决方案)。

工具不是问题(易传播,易标注,成目录即可)。

模版不是问题,大家看明白就可。

完美的文档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沟通(评审会和讨论不会因为文档而减少)。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七.谁来写?

我建议由交互设计师发起,但是由前端工程师进行修订,再传递给开发工程师。

有很多需求,交互设计师只要求实现即可,但是他可能并不在乎是前端实现还是后端实现。前端工程师对drd进行把关和修订,能够将设计语言转化为工程师能够看懂的语言,且能够划定与开发的实现边界。

八.与其他产出物的关系。

项目中交付物对应不同的使用角色,如下图所示:

但是有个问题是,虽然drd的目标受众有开发和测试,但是让开发工程师同时参考那么多文档是不现实的,所以仍然是开发工程师的接口人,也就是事实上的ra需求分析作为需求整合传递的角色,将商业需求和设计需求,传达给具体的执行开发工程师与测试工程师: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十五

封皮上是这样描述本书的:想知道怎样在今天的web上创造伟大的用户体验吗?……本书以当前最流行的web站点为例,介绍了两大良行之有效的web界面设计模式,如果你想构建或重构站点,并希望站点以丰富的交互为特色,那么本书就是你出奇制胜的宝典。

首先,这是一本工具书。

其次,这是自认为一本比较糟糕的好书。好书,因为它提供了大量思路与操作办法(“最佳实践”的部分);糟糕的是平庸的用例和花里胡哨的组织(重复与滥用)。鉴于此,我废弃书中巧言令色、不知所云的“六大原理”,按功能重新组织。另外,这本书定价80元,有点离谱。

正文之前,必须强调:“伟大的用户体验”并不等同于原理和模式的叠加,而是有选择、有特色地按需部署。现在的互联网富交互技术已经呈现泛滥之势了。

一、鼠标原理。

涉及鼠标的“直接操作”分类到鼠标原理中。

1、悬停。

悬停即现,基于悬停显示工具可以减少界面上的视觉干扰。设计时要避免任何元素的偏移;否则用户的视线就到了不该到的地方。

2、单击。

“编辑”链接。

页内单击编辑内容,一来,用户不用离开页面;二来,编辑时可以直接参考上下文。要么能让用户知道这里可以编辑,要么就加上“编辑”的字样或按钮。

3、双击。

书中貌似没提到这点,但用过网上地图的人(可能)知道,有“放大地图”的功效。关于此条的建议同下。

4、右键。

右键菜单,执行任务就像应用程序那么方便了。右键菜单一般不容易发现,所以一定得具有可替代性。

5、拖放。

拖放布局。

拖放排序、布局和拖放处理任务,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要适时地提示可以拖放,算好启动拖放的距离单位(5像素)和时间单位(按住鼠标0.5秒)。拖放时,用户需要随时获得必要信息。

6、滚动。

滚动实时加载新内容。

滚动实时加载新内容,脱离翻页的枷锁。基于个人所有的连续性内容用这个办法比较好。个人认为,还应该保证显示的流畅性。比如,谷歌阅读器和谷歌图片搜索很流畅,而人人网和qq空间老给人一卡一卡的感觉。

二、键盘原理。

归类方法同鼠标原理。

1、实时建议。

用户不用输完也许就能命中,

一般而言,每输入一个字符显示一次反馈比较好。保证有足够的有用信息基础之上,选中建议条目也应提供多种办法:回车、上下箭头和鼠标单击。我认为,取消建议条目也应如此。

2、自动完成。

同上。个人认为,自动完成对条目的精确性要求更高,一次也不宜给过多条目。

3、实时提示。

比如用户密码强度。

三、显示原理。

显示原理中包含的模式与鼠标和键盘没有直接联系,它作为一种辅助效果,简化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1、聚焦。

突显界面变化。个人认为,如果用得乱七八糟的话,还是别用了。

2、扩展与隐藏。

扩展与隐藏。

用不着的相关内容或其他面板可以隐藏起来。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技术了,用的时候要注意切换时的连贯性,硬生生地割裂画面就不好了。

3、菜单按钮。

菜单按钮。

它提供默认的按钮操作,又有更多操作的提示,方便快捷。设计时,避免目标过小,另一方面,保证键盘和移动设备能正常访问。

4、流程处理。

5、操作引导。

有了新功能(商品),或者网站改版,用静态(或动态)页面引导用户学习、认识。静态页面引导可以利用未完成的区域引导用户操作,人类的天性会促使用户想“完成”它。动态引导(比如小气泡什么的)则该简明扼要、过程简单。我认为,还要能屏蔽引导或再次打开引导。

6、部件嵌入。

个人认为,添加了这样部件(比如购物车或聊天窗口),能在访问多页面的同时,集中某个任务的操作。

7、弹出层。

弹出层。

书中用词是“覆盖层”,我认为“弹出层”更通俗。有了弹出层,便可以在文本流中处理任务,省去了跳转页面的麻烦。相比弹窗,它占用资源少,速度快,更容易控制样式。可以用作“确认对话框”、“详细信息”和“输入覆盖”等。

8、定时刷新。

定时刷新无须用户介入就可以保持站点内容新鲜,极其方便。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刷新不能太频繁,要在易读和关联之间寻求平衡。

9、其他动画效果。

这一点夹杂在书中各个角落,无非是淡入淡出、平移滑动之类的效果。适当的缀饰,网站的流畅性和用户体验肯定上一个档次。

来自:/archives/702。

交互设计策划书篇十六

最近在读《启示录》,里边提到了一些人员分工的情况,结合我自已的经验,整理如下(当然每个公司会有不同),其中不妥或还可以优化的地方,请赐教:

补充一些点:

1.如何作到高效?

*所有人员无论是哪个部门的,都应该对产品的认识是一致的;

*产品的每一阶段的目标必须清楚;

*避免大多的文档,使用高保真的原型;

*一个人担当多个职位,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沟通(这不一定是好事,看情况);

*每个人的职责必须明确;

*敏捷开发;

2.如何保证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功能的加减?

*如果有新功能可以放在下一个版本中评估;

3.高保真原型的好处是什么?

*节省时间,文档几乎没有人会仔细去读,而且还会花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大量的时间;

*提前作用户测试,提前验证产品的靠谱性,降低产品上线后的风险;

4.产品计划要作到多细?

*每天列一项基本就差不多了,主要是能了解每日的进度;

*不用写的太细,重要的几个节点卡死,平时多和开发人员嘴上沟通就可以了;

5.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区别是什么?

*产品经理:核心工作是抓用户需求、设计产品;

*项目经理:确定产品能按计划开发出来;

6.开发人员知道产品背景有什么好处?

*目标清楚,不用闷头干活,不必纠结于没有必须纠结的地方;

*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必须开发人员是最了解技术的;

*最好让开发人员、设计师、运维都分一部分产品的指标(当然这是题外话);

7.开发的时间如何评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8249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