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可以培养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希望这些范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写作的灵感。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一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xx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认识到只有均衡膳食才能更好的维持人体的元素平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同学讨论、查阅资料,了解钙、铁、锌、碘等营养元素的食物来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题学习,更加注意平常的饮食营养搭配,改掉偏食、挑食、不吃蔬菜等不良。
习惯。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适宜摄入量。
难点: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三、
设计思路:
从补钙的生活经验,从电视中经常看到有关补钙、补锌和补铁等广告,以此为基础对于本课题内容应该不难理解。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习时不够重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黄金搭档”广告视频。
【讲解与过渡】广告语中的钙、铁、锌、硒是元素。(引入课题)。
【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5,并出示下列问题: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本,认识教材上图表的内容,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教师点评并讲解】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常量元素钙钠钾。
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
有害元素铅镉汞(介绍水俣病痛痛病)。
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0.01%):o,c,h,n,ca,p,k,s,na,cl,mg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fe,zn,f,i,se(硒)。
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常量元素:钙钠钾。
2.微量元素:铁锌硒氟碘3.有害元素:铅镉汞。
五教学反思: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也是非常密切的,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感悟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大量用到学生分组讨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确立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能够做出解释。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三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如何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同时在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图的步骤,具备了基本的作图能力,并能简单的表达作图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按照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并了解它在尺规作图中的简单应用。
2、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
3、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
4、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分析
1、回顾与思考
活动内容:
(1)怎样利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练习:已知线段a,b,c,作一条线段m,使得m=a+b—c
活动目的:
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用尺规作线段,既达到了复习巩固,反馈落实的目的,同时熟练尺规的使用,积累活动经验,也为后面学习用尺规作角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情境引入,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如图2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四
(1)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活中的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课程必须面向社会生活。
(2)本课题的教学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或三个大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或大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指导学生展开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设计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和创造潜能的问题链。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方案设计,这样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争论中迸出思维的火花。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五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措施: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七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元素》,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元素》是新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本节课分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本节课是化学的“工具性”课程,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是以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以后离子,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对于初中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经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不喜欢老师的单纯灌输讲解,希望老师创建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才能。本节课中我多数设置讨论、看图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密切的元素;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元素的名称和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等抽象粒子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表格总结法等。并通过使用投影展示,将知识体现的更加具体形象。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疑问: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提出疑问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元素呢?运用投影展示两组物质:
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得出规律,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最后教师总结: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样的设计,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氧气、铁、硫酸铜,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培养学生思考、理解能力。
2.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原子、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3.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组织活动学生看教材图2—8,将构成地壳成分元素的质量分数做一些常识性介绍,并简单向学生说明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怎样测定的。学生观看图片、了解、讨论认识到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氧、硅、铝、铁。
教师总结: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4.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师讲解(投影教材p61图3-19)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的情景。引出“元素符号”。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投影教材p62表3-4)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教师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并投影规范的元素符号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规则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记忆书写规则,并养成良好的规范书写习惯。
5.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师讲解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科学家把它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投影介绍门捷列夫。提问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发现规律。
教师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工具性。元素周期表共有7横行,18纵列,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列叫做一个主族,按核电子数递增顺序进行,对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用不同颜色标注。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通过习题练习巩固理论知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归纳总结并填写“原子和元素比较表”,体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八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九
标题: 初中思品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设立了两框内容,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分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和谐的文化乐章”两部分,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节日、标志和代表人物入手,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文化没有优劣之别,从而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分为“开放的胸怀”和“搭起文化的桥梁”两部分。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在日益开放的时代,与不同的文化共处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珍惜、爱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以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同时更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方法。
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克服面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安和焦虑。
三、
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学生和其他文化的距离拉近了,但有些同学迷失在其他文化中,对本民族文化不甚了解或不屑于了解;有些同学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态度;有些同学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由于语言问题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会使得沟通产生困难等。因此,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才能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新一代中学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合作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索” 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探究法、谈话法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4、协作学习策略:通过小组协作讨论,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情境体验教学法等。
教师以主持人身份
同学们,欢迎来到《漫步地球村》
出现,拉近师生间的导入新课:漫步地球村回节目我是主持人xx。今天我将和
距离,激发学生参与顾前面所学 大家一起踏上世界文化之旅,去
兴趣,突出多元文化
领略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
“地球村”主题
俗呢?节日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关注
发言回答问题。
通过活动进一步明
差万别的文化都统一起来?能不好铺垫。
能推行一种文化标准?(2)否认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会是什通过讨论使学生明
么样子的? 确“全球化”不是“标
活动五:学生表演情境剧
准化”
刚来华不久的杰克在散步时,碰
到了这样一件事……
活动六:学生小组合作探 究 讨论:杰克为什么会生气?如果
你是杰克,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为什么同样的问候会有如此不同
活动七:情境问答 的反应?
大屏幕显示情境。思考为什么会
产生如此多的误会呢?我们不与
“老外”交往行吗?
活动八:出谋划策
讨论: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多媒体出示选择题和简答题,检课堂练习
测本科所学知识和掌握情况
用学生喜爱的情境剧表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使学生有话可讲。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学以致用,巩固基础。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
请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和感 课后小结 达能力和口语表达
受!
能力
面对不同的文化、面对文化上的 布置作业
差异,我们应该怎么做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世界文化之旅
各国文化千差万别
丰富多彩的文化
各国文化习俗各有千秋
风格迥异的行为方式 共谱和谐的乐章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的小组合作的学习的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小组之间搜集各种各样的民族和国家的不同的节日和文化习俗。课后让学生
总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总结的很好。特别是课前收集的各种人物以及实物图片使学生直观形象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情境剧的表演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教学条件的有限而学生的准备的不是很完整,只能在以前的学的内容和书本的上的一些信息中搜集到了课堂上的一些内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完成了课堂的任务,学生参与了课堂的活动,在学习中不断锻炼了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自己完善了自己。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一堂课,我会在课前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并多进行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听了各位同仁的点评我更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多研读教材做到教材熟烂在心,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育素养。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
歌诀记忆法,语音和谐,节奏鲜明,顿挫有致,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便于存储,又利于检索。应用歌诀记忆法应注意:不难记的无须编成歌诀,歌诀最好自己编写;歌诀一定要准确简炼对别人编写的歌诀要认真理解。
概括记忆法,是在对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内容加以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使它变成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信息符号”。经过概括的内容记住了,在使用时,就会有助于联想它的具体细节。它的特点是简化系统,处理信息,大大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记忆方法。
通过谐音,可以使材料具有双重意义。这样一开始,识记材料便成双结对输入大脑,并分别与大脑中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等到回忆提取时,自然就多了一条渠道。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对某些零散的、枯燥的、毫无意义的材料地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的语句,这样就容易输入和方便提取了。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一
1、面向学生:中学三年级。
2、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学科:化学。
4、课时:1课时。
二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知识,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它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2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利用设计的装置只取二氧化碳,通过探究实验室只取二氧化碳认识实验室知趣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碳和氧气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确定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及实践制取。
教学难点: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规律。
1学生课前准备:
(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本方法和简单装置。
(2)复习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2.教具准备:
仪器:集气瓶、试管、锥形瓶、烧杯、长颈漏斗、导管(单孔和双孔)、铁架台、水槽等。
药品:稀盐酸、大理石、碳酸钠、稀硫酸。
(一)导入。
让同学们先来猜个谜语,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请同学们猜这是什么物质?同学们都能猜到是二氧化碳,并且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和用途。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要利用它首先要学会如何制取它。
(二)想要制取气体,首先要确定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的原理,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反应装置,然后开始实验,制取并收集气体,最后对气体进行检验。明确步骤之后开始实验。
1.首先选择药品。在实验室中很多物质相互反应都能得到二氧化碳,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演示实验: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
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
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提示:请同学们观察反应是否生成气体,反应的速率如何。归纳:三个反应都有气泡生成,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速度非常快,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一会儿就停止了,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而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速度适中,气泡连续均匀,便于收集。
2.选择仪器并组成合理的装置。
先共同回忆氧气的制取方法,回忆制取气体的装置有哪几部分组成,并且总结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归纳: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收集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3.确定制取和收集装置。
制取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所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1)安装好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检查气密性。(2)锥形瓶中加入10克左右块状大理石,塞紧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橡皮塞。
(3)气体导出管放入集气瓶中,导管口应处在集气瓶的瓶底部。(4)通过长颈漏斗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锥形瓶中立刻有气体产生。
(5)片刻后,划一根火柴,把燃着的火柴放到集气瓶口的上方,如果火柴很快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经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口向上放在桌子上备用。
5.简单介绍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小结:请同学们归纳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改进意见,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补充学生不足的地方。
本节课是上的公开课,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案实施,教学效果比较理想。首先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其次通过回忆氧气制取的方法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让学生对于制取气体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让学生选择仪器设计装置这一部分,学生非常积极,想出了很多种合理的装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打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再在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同学的实验都很成功。由于有很多老师听课,因此有点紧张,导致在时间的把握上后还不够恰当。通过这一节课备课上课的过程,我有很大的收获,我认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手让她们去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因为害怕他们犯错就减少动手操作的次数,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因为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二
化学是一门重要而有趣的科学学科,而元素则是化学的基础。通过初中化学学习,我对元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元素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在化学中,元素是指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元素的种类非常多,然而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由原子构成。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和化学符号,这些信息都是可以通过元素周期表来了解。通过学习元素的基本属性,我逐渐认识到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
其次,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学习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我发现元素的化学性质直接决定了它们在反应中的角色。例如,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此在电解质溶液中可以被电解产生。非金属元素则常常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例如氧气是许多燃烧反应的氧化剂。学习元素的反应特性,让我意识到元素是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另外,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引起了我的兴趣。元素周期表将所有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这种规律性对于化学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周期表,我发现元素的性质、组态和化合价等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同一周期的元素通常具有相似的性质和化合价,而同一族元素则通常具有相似的电子组态。这些规律性让我对元素的学习更加条理清晰。
不仅如此,元素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我身边,许多元素都在发挥着重要的实用价值。例如,氧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铁是构建桥梁和建筑的重要材料,碳元素则是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了解元素的应用,让我对元素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动力,并希望将来能够利用元素的特性做出一些创新和突破。
最后,通过元素的学习,我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元素是化学世界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同时,元素也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对象,通过实验我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元素的性质。化学实验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我的实践能力,更加深了我对元素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学习中对元素的学习让我对元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总结。元素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参与化学反应,受到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应用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元素,我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希望将来能够利用元素的特性做出一些创新和突破。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学生认识一国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确的环境观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师生互动教学,活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图等
新课
(新课引入)由xxxx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仙台市以东130公里处9.0级强地震引入课题。
一基本概况
1、位置:
展示《日本在世界位置》、《日本在亚洲位置》、《日本地图》三幅图
[提问]“日本在世界哪一洲?”“日本在亚洲的哪一分区?”“日本周围有哪些海域与国家?”
学生研究回答
[提问]“你掌握了认识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吗?”
学生总结认识国家位置的一般方法:由大范围至小范围,到具体周边环境。
(活动)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试分析中国、蒙古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2、组成
展示《日本》空白图,指认四大岛屿
[提问]“除以上指认的四大岛屿之外,还有哪些属日本的岛屿或群岛?”
展示《日本》图,观察日本海岸线及主要海港分布,总结出日本(海岸曲折,多良港)特点。
3、城市、人口、面积
展示《日本空白图》作背景,给出日本的人口数量、面积,计算日本平均人口密度。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37人/平方千米,这说明日本具有地狭人稠特点)。
二自然条件
(活动)[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最高的山峰是富士山)
[教师讲授]日本不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旁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1.多山的地形
日本具有(多山、多火山、多地震)特点。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平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教师讲授]日本是多震国家,在防震减灾方面,日本作了大量工作,如日本民居与现代建筑都强调抗震功能。在预报上,日本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安装地震速报器;在思想上,日本不断进行地震教育宣传与演习,并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提问]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读图]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从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并且日本又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总的说来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平原少、矿产少)、一海(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活动)读“日本略图”填空
布置作业:
1、预习第31--33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课后调查市面上来自日本的产品。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五节樱花之国
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篇十四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单元的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
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
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1.教法:教法依据诵读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2.学法:学法。
依据。
预习法。
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
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反思】(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82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