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写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感悟,使之更具个人特色。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一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二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说:“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虽然自古以来,世界不同的地方,包括危地马拉,日本及韩国等,都有着翡翠的文化,但现代翡翠的市场以华人为主,这是因为文化上华人对玉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爱玉,由软玉至翡翠的爱好泛指“玉文化”。玉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今人赏玉,重玉,为爱,为美,为辟邪,为保值。
玉在中国,有着多种含义。女娲补天的神话,说明了人间情天难补的真谛。《韩非子》中和氏壁的故事,向人们述说着坏才不遇的遭遇。《完壁归赵》这是历史上一段真实的故事。记载秦王为争夺一块美玉,险些引起一场残酷的战争。汉代以传国玺作为权位的象征,汉武帝的弟弟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死后用玉棺殉葬(即河北满城出土的金缕玉衣),以为可以永生或重生。儒家以用玉、佩玉以养德,仿效玉的温润,外表与内敛均具有含蓄之美;道家人食玉,服寒石散,以为可以养生,长生、甚至用玉棺、玉匣埋葬,以为可以登入仙域。然而,民间用玉,大都与情爱或者鉴赏有关,或为定情之信物,或为家人作为传家之宝,或是把玩鉴赏之用。历代玉工巧思,使顽石含情,玉石生辉,所琢磨的玉器成为中国人的最爱,既可玩赏,又可传达情义,形成中国人特有的玉文化。
在旧时器时代,中国人已使用玉器,贵族以玉为缕衣入土,古人将玉喻为石中君子,孔子曰:玉有十德,进而将玉的特性与君子相比,使玉在中华文化成为尊贵的瑰宝,美玉与高尚的美德划上同义词了。中国人不但爱玉、玩玉、藏玉更怀玉;古人认为戴玉有辟邪治病之功能;中国人雕玉的工艺举世无双,大部分翡翠的工艺以华人的喜好为依归,当中的寓意和华人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因此,玉文化(含翡翠/可以说是华人几千年精神、文明、社会价值和工艺的缩影。虽然如此,其他文化对翡翠价值的认知度还较低低,翡翠的工艺滞留在华人文化的题材上,一些西方文化的消费者难以共鸣。
六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体现了党的战略远见和世界眼光。中华文化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包括与邻为伴、和—谐发展等,能够并且应该在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特别是从20xx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正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为自身发展打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文化影响力建设不可或缺。而如何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舆—论工作。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把文化的宣传工作重视起来。把先进模范事迹、发展改革思想通过各种宣传反映给群众,不仅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还做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参谋。
三、结合我乡实际,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来说,是灵魂的建设,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一定要注重‘魂’和‘体’的关系,‘魂’和‘体’必须是紧密结合的。全乡党员干部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重要途径这样的高度,结合我乡实际,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读了许多中华文化故事,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对中华文化故事的心得体会。
第一次接触中华文化故事是在小学时。喜爱童话故事的我们,读了《白蛇传》、《孔融让梨》等故事。这些故事以其精彩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白蛇传》告诉我们人与动物应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孔融让梨》教导我们要以和为贵,善于为他人着想。这些故事不仅在娱乐我们的同时,也教育我们要善良、宽容和谦逊。
在初中时,我读到了更为深刻的中华文化故事。《红楼梦》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作品,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沉和博大。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遭遇和感悟,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之苦、情爱之痛,也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金钱的腐蚀。在这个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所折服,被他对人情的描绘所感动。《红楼梦》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人性的洞察和独到。
高中时期,我读了更多的中华文化故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令人衷心敬佩的英雄事迹,深深地吸引了我。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了解到了忠诚、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是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更是令人敬佩的道德楷模。在我细读故事中,这些英雄们的背后总是有着深刻的刻意,并有着不同的品质和能力。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人生智慧。
大学时,我接触到了更多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故事,例如《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故事通过讲述西方取经和草寇起义等的故事,向我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纷繁世态。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和他的三个师兄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险阻,最终完成了取经任务。他们的故事启示了我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地面对困难,并放下功利心和个人欲望。在《水浒传》中,宋江和他的草寇们经历了曲折痛苦的人生,最终成为抗击北方侵略的抗击大军,诠释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团结一心的英勇行动。
通过学习和阅读中华文化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从这些故事中,我明白了德行和智慧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努力和奋斗。我希望能继续学习中华文化,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只有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服务社会,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四
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属于新兴产业,也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接下来就跟着本站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中华文化。
吧。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
学习传统文化之心得体会可以陶渊明先生之言概括,以下标题非有哗众取宠之他意,此道非彼道,末学理解的“道”只是伦常道,过去日用而不知,读传统文化经典后方知而已。
一、迷信?
研究生毕业前未接触或正视过传统文化,以之为封建迷信,颇为不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后才知自己属“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断。
何谓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谓之武断,迷信他人谓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结论,对这句哲言耳熟能详,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实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强词夺理、武断、自大、卖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惭愧,能说不是学问,能做才是学问啊。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来学就是做。王凤仪先生亦言此之为“空学没习”!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想到此不禁惊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诸多不顺确实多由此而起。
二、闻“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单身,闲暇时多在办公室,我此时有家无室,亦多呆在办公室,故与其交流较多,说是交流,其实应是听讲,因其所讲对我多是闻所未闻,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的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何先生所讲真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妙语连珠,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骂人都骂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张爱玲“小资的教母,汉奸的姘头”。
开始时心里尽管很钦佩何先生博学多识,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发表两篇国家一级刊物呢,你有吗?!与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而已,且因何先生语言犀利,我们曾因此还红过脸呢,想想真是惭愧!
因为不愿服他,因此在办公室聊天时故意寻找其语言漏洞,反唇相讥以此捞回面子,然未成功过,比如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此点评,几天后其观点又截然相反,以之为终于逮到机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轻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变化无穷,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万物随心”、亦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过长期相处,我知其天资聪颖,
国学。
功底更是深厚,方知与其相差太远,方才对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见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堆国学书籍,知道我对国学也有了兴趣,就建议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读懂了《论语别裁》才可去看。虽当时虽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亏当时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论语别裁》(很是惭愧,一年才磕磕绊绊读完,因为读读就犯困,后来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场不够,就如用100伏的电压带220伏的灯泡)。
当然我现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术者末也。德行未立,术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未稳,大厦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当代诸多发财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诠释为“忠恕”,责己为尽忠,责人为用恕,亦如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吧,动物也有忠孝节悌,雀困笼中宁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鸦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贫,却有儿嫌母丑,想想有许多方面我们人类尚不若动物,照圣人所发露人之标准,有很多人虽长着人身、说着人话,但所行却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闲暇时间不厌其烦给我讲了6年,佛说人有四难(生值佛世难、生为人身难、生在中国难、得遇名师难),很是幸运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岁,何先生是我良师,然我却不够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们都喜欢说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许是我们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径,“教”就是找寻到途径在哪里(当然也包括教会别人)。比如“性”若是山顶,“道”就是通往山顶的路,“教”就是寻找到能上山顶的路。
能有如此认识,感恩王凤仪先生及其传人,有机缘拜读后发现其所倡伦常道与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归,亦难怪梁冬先生称其为儒家之惠能。
这人人之五伦“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将整个世界的人类连结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找到联系,而且只要为数不多的几次即可。
我们的祖宗真是太伟大了,因大道至简,他们将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高度总结,化繁为简为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种身份: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夫(妇)、为人兄(弟)、为人君(臣)、为人友(朋)。
身份对应着位置,位置对应着责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即在其位谋其政,且应“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过犹不及。
时间飞逝,我从一名学生,到息县进入工作岗位已接近两年,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农村、老百姓、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息县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学习中成长,成长中学习。由于自己本身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以前经常搜集一些。
名言。
警句来激励、警示自己。现在才真正感知对中华文化了解、理解太少,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令我赞叹、令我折服。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以修身。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从自身来讲,重点在于挖掘优秀文化的大富矿,以求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而传统文化学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思想灵魂升华的过程。“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以利为志就不能淡泊,内心躁动就不能致远。古人倡导温、良、谦、恭、让、仁、义、礼、智、信,只要我们做到了,人际关系就和谐了。
弟子规。
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之”就是要求我们平常与人交往中要平等仁和,时常要与仁德的人亲近,向他们学习。
(二)学以致用。弘扬传统文化起先需要从学习开始,这既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其主要经典实质内涵贯彻到生活中、工作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乃至灵魂深处。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提升工作作风、工作精神。对照《弟子规》《孝经》等进行反躬自省,对孝敬父母、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谨言慎行等方面进行深刻自剖和整改提高。
(三)学以济世。这些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长幼尊卑不分,离婚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不断曝出,道德沦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生活变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长此以往,人性危矣,民族危矣。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金子,是治疗这一社会疾病的济世良方。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等等就是要弘扬孝道、张扬仁爱、讴歌善良。用经典诠释智慧,用智慧启迪人生,用人生挖掘人性。用我们先祖留下的经典智慧来治疗当下人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光焰点燃我们心中的善念和良知的火炬。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你被时代所器重时,就要担当重任,有所作为;当你郁郁不得志时,就要甘于寂寞,不断完善自己,修身养性,博闻强识。而我们作为公务人员,更要有“兼济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业,善其事,做到恪尽职守、克己奉公。我们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更加敬畏人民、敬畏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敬畏党和国家授予我们的职责岗位。我们理应当好人民公仆,不求在这个岗位上做多大官,力求在这个岗位多做事、做好事。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
规章制度。
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五
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故事更是别具一格。我最近读了很多关于中华文化的故事,从中感受到深深的敬佩和思考。这些故事不仅带给人们趣味和惊喜,更深层次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智慧,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和自豪。
第二段:古代英雄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中充满了古代英雄的传说。例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杨戬等神仙,他们通过不怕困难、勇敢无畏的精神打败了邪恶,保卫了正义。这些英雄不仅为后代树立起了榜样,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勇敢和正义的向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当我们面临困难和逆境时,应该勇敢面对,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第三段:孝道的故事。
中华文化强调孝道,讲究对父母的尊敬和回报。在中华文化故事中,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故事,例如《孟子》中的「三续六亲」、《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身份的责任。通过这些故事,我明白了自己应该更加关爱父母,尊重他们的工作和付出,永远不忘感恩之心。
第四段:和谐共处的故事。
中华文化一直强调和谐共处,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红楼梦》中的宝钗、黛玉、晴雯等人物,以及《聊斋志异》中的乌龙茶、狮子、蒲松龄等都是讲述了人与人、甚至人与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予了我关于相互尊重和和平相处的重要启示。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与自然环境的相处,和谐是相当重要的。
第五段:个人成长的故事。
中华文化故事不仅教育人们关于社会道德和价值观,也传递了个人成长和修身的哲理。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历程,他在红楼中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终实现了对自己的悟道。这些故事告诉我,人的成长需要经历磨难与挣扎,需要通过思考和感悟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我深切意识到个人的成长是与社会和谐相处息息相关的。
总结。
通过阅读和思考中华文化故事,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和自豪。这些故事不仅给予了我们乐趣和惊喜,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智慧。无论是英雄的精神、孝道的教育、和谐共处的要义,还是个人成长的哲理,这些故事都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源泉。相信只有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扬和发扬中华文化,让它绽放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六
中华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中华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中华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中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中华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反思和正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七
4月21日——24日,济宁市第一期国学经典教育导师培训,在济宁教育学院举行。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参加了为期两天半的培训,受益匪浅。
在紧张的两天半的培训中,共听报告五场,深深被精当的讲解折服。尽管我有很多的内容听得一字半解,但是讲解教授的人格魅力深深的激励并鼓舞着我。给我们授课的这五位教师,平均年龄都在75岁以上,但是他们的讲解是那样的激情四射,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直接现实,他们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讲课,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诠释着传统经典文化。他们尽管年龄都很大,但是他们的精神都很好,真的是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教授和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的骆承彬教授不仅自己年龄大,而且还有一个高寿的母亲。说来话巧,一个102岁,一个106岁,都是在去年的时候“寿终正寝”,留下了二老“孝”的佳话。
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教人求真向善,叫人内心平静。人内心平静了,达到了一种体内外的平衡,人就会心情愉悦,充实乐观。我想,在社会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下,重新弘扬传统文化,这说明传统文化的德性在目前的却需要,只有通过这种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才能够够拯救中国的现实,达到一种理性的和谐!
回想专家的授课,犹如响彻在两耳的阵阵东风,又犹如沁人心脾的汩汩清泉,给人以无尽的精神洗礼。面对现实,又感觉差距甚远。也许这种从骨子里拯救国人素质的明智之举要从娃娃入手,从中国这束希望之花的根部抓起,才会抓出收获?期待花朵明天的辉煌与明艳的!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八
感恩,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份,让我有这一次机会来参加传承中华文化的学习。
感恩主办方,生活学习上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为我们考虑到了,在这里就象在家一样的温暖。
感恩学校的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弟子规》的机会。
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历史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但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总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总觉得有点不对劲。看到今天社会中的许多不良现象,看到孩子们的浮华,孩子们的躁动,看到孩子们的不礼貌行为,我心里非常不安,着急,总感觉现在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但总找不到原因,找不到答案,总是很困惑。
是的,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得把它传承下去。这不只是蔡老师,李越老师,楚老师等几个老师的责任,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作为老师,身为母亲,我更有责任,所以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该做什么。
我要从我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从我的学校做起。让《弟子规》走进我的家庭;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身边的人;我相信我的孩子,我的学生,甚至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加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的行列。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九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形成千百年,历史长河中,许多文化先驱人物曾留下了催人奋进的先进经验和阅历,为我们奏响了华美的中华文化乐章。本文将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谈谈中华文化先驱的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先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担负了起始、开拓、创新等重要使命,在文化的黎明时期不断开创新格局,形成中华文化的底蕴。孔子、墨子、庄子、荀子、老子等人是中华文化中的伟大先驱人物,他们坚持道德伦理、积极探索真理,推崇仁爱和孝道,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在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时,我们应该深度挖掘先驱们传承下来的精髓内涵,并据此不断开拓创新。对我而言,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仁爱,即人人对人的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以仁爱为核心,以为人谋事、为民造福为宗旨,助人为乐、行善积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善良、宽容、宏大。此外,中华文化追求的和谐、协调、一切都是有节制,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中华文化的存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遭遇过许多种种困境。蒙太奇指出:“中国文化的命运是值得注意的,这个文化Land,以其辽阔和景色深深吸引外国人。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在文化较量中,或明或暗,优劣不一,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和消解。”这说明中华文化的存在只有靠不断的更新开拓,才能不断弥补自身的缺陷,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异彩。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中华文化先驱的理解,我们可以感悟到那份挚爱和坚持。文化成为国家的软实力,也是我们人类进化中的财富。为了警醒我们“爱屋及乌”,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先驱的伟大和牵引力,为更好地建设美好的社会奋斗不已。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十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学生,我们有幸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这次机会,我愿意分享我对中华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而著称于世。从古代的文房四宝到中国画、国际象棋,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形式。同时,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华文化还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孔子、老子等伟人为代表,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中华文化中还有传统的节日和习俗,例如春节、中秋节,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中华文化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尤其是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我们会发现,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儿女孝道和尊敬长辈的传统。同时,我们在中华文化中也能体会到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无论是在诗词歌赋中还是在传统歌曲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乡愁、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段:中华文化的道德规范。
中华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准则进行了规范。例如,《论语》中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语,强调了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不应忘记合理的道德底线。中华文化还强调忠诚、仁爱、诚实等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些道德准则也是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在现代社会,中华文化的道德观念仍然对我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尽管中华文化面临许多的挑战,但是传承和创新仍然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我们应该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中去,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文化。
结尾。
总之,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作为学生有责任去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家庭与国家的深情厚意、道德规范以及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十一
研究生毕业前未接触或正视过传统文化,以之为封建迷信,颇为不屑。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后才知自己属“无知者无畏”,其实不是封建迷信,是“自己”迷信!迷信于自己的武断。
何谓迷信?迷是迷失,信是判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而盲目地相信自己或他人。迷信自己谓之武断,迷信他人谓之人云亦云。
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自己不了解、不清楚的不可以下结论,对这句哲言耳熟能详,然理是理,我是我,道理好像是懂,然知而不行,不能落实于生活工作之中,故常犯强词夺理、武断、自大、卖弄之毛病。
想到圣人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甚是惭愧,能说不是学问,能做才是学问啊。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原来学就是做。王凤仪先生亦言此之为“空学没习”!
古人又云“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想到此不禁惊心,想想工作、生活中之诸多不顺确实多由此而起。
二、闻“道”。
感激我的同事何先生,因其单身,闲暇时多在办公室,我此时有家无室,亦多呆在办公室,故与其交流较多,说是交流,其实应是听讲,因其所讲对我多是闻所未闻,其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文学、艺术、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国的诸子百家均耳熟能详,何先生所讲真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妙语连珠,正所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骂人都骂得入木三分,如形容张爱玲“小资的教母,汉奸的姘头”。
开始时心里尽管很钦佩何先生博学多识,但心里又不服,心想你是研究生,我也是研究生,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还发表两国家一级刊物呢,你有吗?!与何先生之差距自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而已,且因何先生语言犀利,我们曾因此还红过脸呢,想想真是惭愧!
因为不愿服他,因此在办公室聊天时故意寻找其语言漏洞,反唇相讥以此捞回面子,然未成功过,比如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此点评,几天后其观点又截然相反,以之为终于逮到机会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不料其轻松化解,道理在其手中变化无穷,好像活了一般,正如其引用古人之言“宇宙在手万物随心”、亦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学“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通过长期相处,我知其天资聪颖,国学功底更是深厚,方知与其相差太远,方才对其口服心服。何先生看我真的服了他,又见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堆国学书籍,知道我对国学也有了兴趣,就建议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战国策、孙子兵法等不要看,直到读懂了《论语别裁》才可去看。虽当时虽不能理解其深意,但幸亏当时我服了他,看了一年的《论语别裁》(很是惭愧,一年才磕磕绊绊读完,因为读读就犯困,后来才知是自己的性命之能量场不够,就如用100伏的电压带220伏的灯泡)。
当然我现在明白其深意:德者本也,术者末也。德行未立,术多害己,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啊。明白如何做人才是最基础的,基础未稳,大厦建的快,倒的也快!亦如当代诸多发财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人者,仁也,曾子诠释为“忠恕”,责己为尽忠,责人为用恕,亦如孟子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我想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吧,动物也有忠孝节悌,雀困笼中宁死不食,羊有跪乳之恩,鸦知反哺之孝,狗不嫌家贫,却有儿嫌母丑,想想有许多方面我们人类尚不若动物,照圣人所发露人之标准,有很多人虽长着人身、说着人话,但所行却非人事了。
感恩何先生,他用闲暇时间不厌其烦给我讲了6年,佛说人有四难(生值佛世难、生为人身难、生在中国难、得遇名师难),很是幸运遇到何先生,他比我大一岁,何先生是我良师,然我却不够格做其益友。
四、知“道”
我们都喜欢说知道,但是否真的知“道”?也许是我们只知“道”之表,但不知“道”之里(理)啊。
道是什么?《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是人之本源,“道”是性之途径,“教”就是找寻到途径在哪里(当然也包括教会别人)。比如“性”若是山顶,“道”就是通往山顶的路,“教”就是寻找到能上山顶的路。
能有如此认识,感恩王凤仪先生及其传人,有机缘拜读后发现其所倡伦常道与孔圣人之道殊途而同归,亦难怪梁冬先生称其为儒家之惠能。
这人人之五伦“事实上而非理论上”将整个世界的人类连结在一起,西方亦有人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都能找到联系,而且只要为数不多的几次即可。
我们的祖宗真是太伟大了,因大道至简,他们将如此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高度总结,化繁为简为五伦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多种身份:为人子、为人父(母)、为人夫(妇)、为人兄(弟)、为人君(臣)、为人友(朋)。
身份对应着位置,位置对应着责任: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诚友信,即在其位谋其政,且应“素其位而行”,不越位亦不缺位,即过犹不及。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十二
“我叫耿源田,我们家是个佛化家庭,听妈妈说在我出生的xx年家里开始接触中华文化,是听了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全家人欢喜赞叹,也开始学习落实《弟子规》,决心用《弟子规》来教育我们这一代。父母常告诉我:“中华文化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这一代要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小时候,妈妈常给我读《弟子规》,妈妈送给我的第一份礼物是《弟子规》,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书。跟着妈妈指读《弟子规》,慢慢地我认识了许多字,小时常把《弟子规》当作儿歌念。幼儿园时我背诵了《三字经》、《千字文》。记得四岁时,我看了《黄香温席》的动画片,晚上我就给父母铺好被子,也学着黄香的样子钻进被窝里,开始给父母暖被窝,我心里很高兴。爸爸上山工作了,我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幼儿园,小朋友看书、玩玩具,我从不与他们争抢,这是我看孔融让梨的故事学会的。还有陆绩怀橘、子路百里负米、虞舜孝感动天这些故事让我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学弟子规让我养成一个好习惯:一切食品、物品都要让长辈先用。
《弟子规》告诉要珍惜时间,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从来不向父母要新衣新鞋,听妈妈说我从小到现在的衣裤鞋子,都是捡姨妈家小表哥的,蔡老师讲父母这样做是在为我们惜福,我感恩父母。《弟子规》还教我们要“凡出言,信为先”,做人要诚实守信,伟大的**宋庆龄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xx年,父母长辈们带我参加了一次北京国学班“大家书苑”举行的近一个月的夏令营,在活动中我们的《感恩孝亲》文艺演出也上传到“大家书苑”新浪博客,我参加表演了《心星》、《爱心树》、《弟子规》诵读、诗歌朗诵《献给母亲的歌》,通过学习《弟子规》和参加夏令营,改掉了我许多坏习气,因为我从小没离开过父母,很依赖妈妈,这次集体生活锻炼了我的饮食起居独立生活能力,我任性的小脾气也改变了许多,对照《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做得还不好,因为有时我会不经意地反驳父母;另外,有时我还有偷懒的想法,但我知道这样不对;“老易至,惜此时”我做得还不够,玩耍时我还有再多玩一会儿的贪玩想法,这些坏毛病我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改掉,夏令营让我更喜欢中华文化了。
可是一想起三年的学校生活,我就不快乐。太多的作业、考试,压得我总是觉得很累很烦。我的眼睛差点都要近视了。而且学习好的学生看不起学习不好的学生,还欺负他们,每次看到这些我心里都很不平很气愤。我的妈妈也是老师,父母长辈们说当前学校教育是在伤害孩子,于是让我在三年级上学期结束后退学了,送我到了北京伏羲幼儿学堂学习中华文化,为九月份端村学校的学习打好基础,我很欢喜。虽然我离家很远,也很想念父母,但我明白父母的心,也感恩父母长辈理解我,对我负责任。每次与父母通电话,我都要说“爸爸妈妈你们就放心吧,你们不用为我操心了”。在学堂里我跟随老师学习背诵了《大学》、《中庸》,正在背诵《声律启蒙》。生活上我做老师的小助手,是学堂的班表。小朋友们有事了、犯错了,他们都愿接受我的帮助,有个婷婷小妹妹每天都爱跟在我的身边,见不到我她爱哭鼻子,但一看到我就会笑了。我爱学堂里的所有老师,爱每一个小弟弟小妹妹!
中华文化,教我们怎样做人、做事、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让、爱心奉献、还开发我们的智慧,我喜欢中华文化,愿意学习中华文化。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家族人感恩吴爷爷,让我们这些孩子都能在伏羲班接受圣贤教诲,健康快乐成长!”
中华文化故事心得体会篇十三
xxx: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思潮纷繁激荡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发挥中华姓氏文化的独特作用。为此,我们倡议:
一、加快构建姓氏学科体系。姓氏学科在当代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是可以拿得出来、用得上的大众喜爱的学科。国家应将姓氏学科建设列入国家学科规划。姓氏文化公益基金支持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设立的姓氏文化研究院、姓氏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广大姓氏学科工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姓氏学科领域的指导地位,践行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姓氏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
二、把家风建设摆在家庭建设的重要位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民风之源、国风之本、党风之基。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要正家风、守家规、遵家训,让祖宗留下来的传统风尚、教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知行合一,厚德修身、廉洁齐家,和乐上进,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石。
三、发挥家谱存史教化资政功能。家之谱,犹如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之圣哲,谱不续无以知一姓之英奇。要让书写在家谱中的文字活起来,让姓氏家人、族群,数典认祖,见贤思齐,和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家族增添荣耀,为民族增添福祉,为国家增添光彩。
四、加大姓氏文化题材文艺创作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姓氏文化,是蕴藏丰富创作题材的文艺宝库。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精品力作弘扬各姓氏共同的思想道德,共同的核心价值和共同追求的真善美。姓氏文化公益基金支持“家风”系列大型人文纪录片的摄制及姓氏文化为题材的文学、音乐、影视、书法、美术、戏剧等文艺创作和传播,为中华文明贡献华彩篇章。
五、加强不同姓氏文化的交流互鉴。姓氏文化是源自中华人文始祖而又流向未来的河,多姿多彩,同脉同质。不同姓氏文化因交流而和合,因互鉴而鼎新。不同姓氏之间,应本着“万物齐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古训,互致敬意、善意和诚意,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享文明成果,在中华姓氏文化共同价值取向下,以自己姓氏独特的文化支撑,引领本姓氏的延续和发展。
六、着力把姓氏文化产业打造成特色文化产业。姓氏文化既是姓氏传承发展的根基,也是丰富的最具大众化的文化产业资源。我国姓氏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加快姓氏文化产业发展。创建不同类型的姓氏文化主题公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大力推动“互联网+”在姓氏文化产业内的广泛运用。要以人为本,加大姓氏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多样性,提高科技含量、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实现姓氏文化产业持续均衡创新发展。
七、弘扬中华姓氏寻根问祖的传统美德。“寻根问祖”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金色名片”。参天之树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尊祖敬宗、慎终追远、重生报本,是中华姓氏与生俱来的传统。要加强中华姓氏始祖圣地和不同姓氏根祖遗产的保护。姓氏文化工作者要为姓氏寻根问祖提供文献资料。依法设立的姓氏社团要发挥纽带作用,为海外华人和国内姓氏寻根活动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寻根问祖这一神圣的仪式,滋养姓氏人文根脉,警示姓氏子孙正善正行;滋荣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滋润中华道德力量,赢得世界的尊重。
八、发挥姓氏文化在国家统一中的纽带作用。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姓氏之间,要相亲相爱,搭建丰富多样的交流载体和平台,讲好姓氏好故事,传播姓氏好声音,共同维护祖宗留下的领土,共同反对台独,共同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共同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中华姓氏儿女,要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扛起时代使命,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领土完整,共同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建万世之功。
九、切实保护姓氏文化复兴势头。建议各级政府把姓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列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境外合法成立的姓氏社会组织,应遵守国家“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依法在境内开展姓氏文化公益事业。国家社会会组织管理部门,应以民心为本,厥作惟叶,回应不同姓氏在国内设立社会组织的诉求,完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为姓氏社会组织在境内的设立创造条件。
十、发展姓氏文化公益事业。姓氏文化是中华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不同姓氏在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下,设立不同姓氏文化公益基金并提供服务和管理,汇聚慈善捐款,满足不同姓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全国姓氏文化工作者和姓氏文化专业机构团结起来,共享资源,共同为传承弘扬中华姓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我们以行动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中华姓氏文化,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将幸福美满;我们每一个族群都将繁荣昌盛;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88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