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做语文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规范和逻辑思维能力。接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写作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增加思考深度。总结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总结本身,更在于思考和改进的过程。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3、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4、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5、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大学生的正常发展和成才,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交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二
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学生时代的后期,同时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到了第二高峰期的后期阶段,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将对其就业后的身体、心理及体质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体重超重和肥胖持续上升的问题是目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随机抽取沈阳工业大学级的学生,着重分析了超重及肥胖对大学生生存现状的影响,以期提出积极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500名学生,男生236名,女生214名,作为母样本,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通过的体质指数标准,把超重学生和肥胖学生筛选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随机样本的超重及肥胖率和超重、肥胖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生健康体检资料以及相关教师的对比资料,采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过程中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运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关于超重肥胖的研究成果报道;通过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链接,浏览国内外关于超重和肥胖的前沿动态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原始数据套用相关的公式,运用excel进行数据采集整理,采用spss1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超重肥胖现状严重。
本次研究在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作为母本,超重肥胖检出率统计后得出超重和患肥胖大学生共161名(男145名、女16名),占被调查学生的32.20%,其中超重42名(男34名、女8名)、肥胖119名(男111名、女8名)。从统计中我们发现女生超标率远远小于男生(见表l)。
表明超重、肥胖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4个因子上与全国常模比较,皆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状差异最大,达到1・75,比全国常模均数高出0・18,说明肥胖的体重已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体育课教学中较多关注的是超重、肥胖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忽视其心理健康感受,他们与普通学生随机分班,学习相同的项目,使用统一的考试标准,这只能让学生品尝失败的滋味,可以想象超重、肥胖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弱势状态,考试、体质健康测验对其心理施加的压力不言自明。
说明超重、肥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性别而差异,男生的心理调节能力高于女生。虽然男生、女生同处于青春发育期,但女生爱美的天性让她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体形态,而肥胖则成为她们展示身材美的障碍,进而形成心理阴影。
从表1统计看,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大学生的超重及肥胖率为32.2%,与我国较大城市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相当,甚至略高。其中男生为29%,女生为3.2%,女生超重及肥胖率远远低于男生,这与女生注重形体美、自觉控制体重发展有很大关系。
通过对血压的统计分析表明,普通学生和超重学生没有高血压,患高血压者都是肥胖学生。说明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和低龄化发展趋势。据了解,大学生体检只是着重肺结核及乙肝等传染病的预防检查,项目非常简单。另外,由于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认为不会有明显的显性疾病症状,并没有得到重视。
超重与肥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反映力量的握力体重指数还是反映耐力和下肢爆发力的项目,都呈现随体重增长而下降的总体趋势(见表4)。
从表4中男、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对比来看,体重增长对肺活量影响较小,且对女生的影响明显小于男生,男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明显体现了组别差异,而女生不太明显,尤其是超重和肥胖组对比,差异不太明显,与有关研究所示的肺活量体重指数随bmi值的增大有明显的下降不太符合;其次,超重及肥胖学生的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随着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下降趋势,男、女生台阶试验,肥胖学生与普通学生平均成绩相差近3,立定跳远的测验成绩也很悬殊,这说明体重的增加对身体素质产生的综合负面影响很大;对于反映力量素质的握力体重指数,超重及肥胖对男生的影响显著大于女生,体现了性别差异,所以超重及肥胖对力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女生总体也是呈现随体重增高而下降的趋势。超重肥胖学生的身体现状不但如实体现了专家提出的所谓“软”、“硬”、“笨”,即肌肉软、关节硬、动作不协调的体质下降状态,还增加了一字“晕”,就是晕倒。因为,课堂正常运动强度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与普通学生一起坚持的。
3结论与建议。
3.1肥胖引发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其它与肥胖相关的生理疾病由于没有健全的'体检监督,且大学生体检侧重对乙肝、肺结核传染病的控制,对于大学生肥胖、超重等现象还没有着重的监测,所以无法进行相关研究。鉴于大学生肥胖已经引发高血压低龄化,呼吁在每次的学生体检项目应有针对性的细化,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对于超重及肥胖与血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等的相关性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
3.2超重及肥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调节能力低于普通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成为弱势群体,建议在高校针对超重及肥胖学生开设专门课程。
3.3大学生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的后期,超重及肥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软”、“硬”、“笨”、“晕”已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现状概括。建议在定期进行体质检测的同时,要加强对测验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提出干预措施。
3.4加强体育部与校医院、校团委的横向联系。在校园网络健全的今天,校医院为学生建立体检电子档案,团委为超重及肥胖学生组建社团电子档案,加上体育部体质健康电子档案,联手形成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节约人力物力,高质量完成对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调查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r],1995.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三
[摘要]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选择正确保健方法和途径,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3]奚大勇.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意识[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3):75~76.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3):1~6.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四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据教育部1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近40%的大学生有体虚、易疲劳、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不稳定等亚健康状况。总之,高校每年因承受能力差、情绪脆弱、神经衰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轻生现象也时有发生。
目前,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躯体亚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亚健康往往首先表现在个体的身体上,即躯体亚健康。因为躯体亚健康的体征表现较容易被个体自身所体验和理解,也容易被他人所识别。躯体亚健康总的特征是持续的难以恢复的疲劳和周身不适,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不支、虚弱、头痛、困倦疲乏、胸闷胸痛、机能下降、功能失调以及月经周期紊乱,还可表现出睡眠障碍。
2、心理亚健康。
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3、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突出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差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使个体不能融入群体,不能获得群体的援助,出现孤独、冷漠、猜疑、自闭以及行为偏离,还可能诱发种种身心症状。
4、认知方面的亚健康?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由此很容易受到社会默化、从众心理和去个性化心理的影响,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导致行为偏差。认知方面的亚健康所带来的危害通常与以上几种亚健康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心理亚健康。近一段时间频见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正是认知方面亚健康危害的突出体现。
1、体力诱因。
目前,进入高校的学生是多是80后期和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营养过剩、以我为中心、在家受保护过度,一旦远离父母和家乡,加上气侯、饮食等不适应,总感到每天活得很累很烦,有时参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后得不到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肌肉过度收缩,在消耗肌肉内能物质的同时体内产生若干乳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如果这些废物在肌肉内超过限量,就会妨碍肌肉细胞的活动,使人产生疲倦、乏力以及不愉快的感觉,长此以往,亚健康状态便会产生。
2、脑力诱因。
有些高校学生长期潜心苦读,甚至挑灯夜战,脑细胞产生疲劳,人的头部虽只有整个躯体的二十二分之一左右,但它所消耗的氧和营养却占了人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一,由于阅读和书写用脑时是站着或坐着,在较长时间内血液要源源不断地向大脑供应营养和氧气,再不断地将脑细胞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物质又通过血液带走,如果时间过长“供”不足而“废”有余,就会出现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调整或改变就会出现亚健康状态。
3、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迫使他们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再加上目前高校扩招导致的校舍紧张,学习、活动空间相对减少,空气污染严重,容易使人烦躁、心情郁闷,这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负荷压力过大、心理障碍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4、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当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按时吃早餐甚至不吃;有一些女大学生为了保持身材,不吃主食,只简单地吃些零食,导致她们营养严重不足;还有部分大学生有不良的生活嗜好,喝酒、抽烟,自控能力不强,沉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活动,学习、生活没有规律,导致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5、缺乏体育锻炼。
年轻的资本、惰性大,无规律、不良的生活方式,繁重的学习负担,现实的竞争与压力等等诸多因素,使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同时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不够,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1、增强体质,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对人的健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改善人体的循环系统、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身体协调发展,体态端庄,提高健康水平;在户外锻炼还具有保健作用(如阳光照射的保健作用,对大脑和眼睛等的保健作用,以及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体育锻炼的保健效能,在某些方面比药物更有效。同时,还能使大学生了解到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危害,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五
一、冰雪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围内,人们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及其他有关体育的文化范畴的总和,这是具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因而,它是一个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德、智、体,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已从一种教育实践转变为教育文化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文化需求。体育己从单纯肢体运动的与纯粹的教育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为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冰雪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冰雪文化互相交融产生的体育子文化,它既具备了体育文化的基本特点,也继承了冰雪文化的独特风韵。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构建地域先进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体育文化是完整的体育系统,并且对于北方高校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它具有导向、向心、激励、育人、传播与辐射等作用。因此,良好的冰雪体育文化对推动北方高校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北方学生社会适应力、身心健康,对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寒冷期长达120天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体育项目大多以冰雪项目为主,北方院校的学校体育也是如此。学生在低温、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冰雪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抗寒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压力,提高脑供血量,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素质教育的主旨就是意在教育学生必须树立修身与修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性格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通过冰雪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冰雪体育技能的掌握,使学生体验了冰雪体育的乐趣,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形成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学校的冰雪体育活动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这也极大地支持了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2、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长时间连续性的低温、低压的环境中进行中量级的运动和深呼吸会使人体内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当人体内高密度分泌内啡肽时,人就会感到无比愉悦的快乐感觉。同时,内啡肽还会阻断人体内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轻机体疼痛感、缓解抑郁情绪,整个人会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渐渐的也会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豪放、豁达。大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光滑的冰面上轻轻滑过、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一冲而下体验极速的快感,在松软洁白的雪地里竞技足球等等,不仅让自己掌握了各种冰雪体育技能,感受冰雪体育带来的魅力,同时,也使自己具备了发觉美、创造美并从中找到快乐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在冰雪体育运动中结识更多、更好的朋友,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在愉悦身心的环境下学会了接纳他人和体验被他人接纳的快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与别人的交际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准绳。总之,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3、冰雪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冰雪体育项目竞技,具有大运动量、高强度,对运动员的配合默契度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冰雪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学生在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在与对手的竞争和与同伴的默契合作的竞技环境中,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学会如何融入到团队集体之中。大家一起在冰雪体育竞技感受胜利或失败,以此来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通过冰雪竞技体育中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看竞争的开展模式,引导学生在集体中能自觉、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学会竞争,真正懂得竞争与合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冰雪体育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不但激发学生们对竞争的热忱,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和不畏强敌、坚忍不拔、机智果断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们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养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此外,冰雪体育竞赛的公开、公平、公正,会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竞争道德,塑造出光明磊落的人格品质,这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4、冰雪体育文化的教育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的人生哲理。
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为“冰雪”,这也是冰雪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提到冰雪,很多人都会想到纯粹、洁白、圣洁等词语,这就是的冰雪自古以来就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这种纯粹、洁净而又极其贴近自然的冰雪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很容易就会使人静气凝神、心情舒畅,进而对人生产生积极的思考。此外,这种低温、低压的极端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对于象牙塔里的学生们可谓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所以,这种“迎风送雪”的体育运动就成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最佳选择。这就形成了独特的以冰雪体育文化,教会了学生做人要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做事要不畏艰难、不畏风雪的迎难直上,这种人生哲理的教育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
5、冰雪体育文化的规范性养成了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学会规矩。
任何竞技比赛都是在严格的赛场规则下进行的,冰雪运动也是如此,学生们在竞赛中要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式教育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自觉地遵守法律遵行各类规范等诸多社会行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人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以及确立正确的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成为个人社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人才为目标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应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冰雪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开展方式和环境优势,把体育文化与自然人文地理等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利用冰雪体育文化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的文化特征,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向社会完全人的转变,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掌握了冰雪体育运动技能、深入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又通过参与冰雪运动过程中及冰雪文化的改造,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向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冰雪体育文化构筑了学生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的影响和感召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冰雪体育文化的导向教育和辐射的功能,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其应有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博,唐宝盛。冰雪体育文化在北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特点与作用[j]。冰雪运动,(11):62―65。
[2]王淑华,张桂新。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冰雪运动,(3):69―71。
[3]闫冬。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56。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六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呵痒”作用,使人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而一个人要保证其心理处于健康成长状态,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对其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少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质量,将中小学体育锻炼教育和对其的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七
(一)学业重,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元型人才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前途的考虑,为他们选择了很多业余学业,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消极,沉重的学业加上很多业余学科,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严重症状。
(二)没有很坚强的意识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我国,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当他们自己处于一个环境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他们将在学校攒下的所有衣服,周末拿回家要父母帮助细,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情绪低落,更有甚者甚至动了辍学的念头。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中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背景等,这些原因使其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跟其他群体中的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孤立的局面,而在学校中许多奖项都是由同学们一起评定的,被孤立起来的人往往得不到这些荣誉,这样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其健康人格的成长。
(四)不能积极地对到生活中的困难有些同学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由于其对成功的渴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挫,击,如果不能快速的将其摆脱,就会对那些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体育锻炼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重要性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经调查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得到快乐,还能阻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进而有效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指出,恰当用力的活动能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也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这样就好比我们在发怒时,可以将怒气通过摔东西等手段进行发泄,通过行为动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的.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为了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并将它坚持下去,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力,使我们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
(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适应水平,它在人类的心理健康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拥有很多朋友的人,总是能有很好的心情,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好奇,这些人生活愉快,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比较孤立的人总是一副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的样子,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该种环境,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在人多的地方发生的动作,因此能够很好的帮助人民进行相关交流,忽略掉一些烦恼,从而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提高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对一些长寿人群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以看出,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积极、乐观,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在其人格的树立上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作用。目前,如何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尽快的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联系,不仅要将强学生体制的锻炼,也要注重其心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八
空气(称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层或大气圈)处于不断运动中,产生各种现象如风、云、雾、霜、冰雹、光象、声象及雷电等各种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了解和掌握天气变化发生规律,探明天气变化对空气质量影响机理,从中找到保护环境和净化空气、避免或减少空气污染的科学方法和措施,对于空气的治理意义重大。
1夏季空气质量。
夏天的天气加剧造成恶劣的空气质量,夏季的来到标志着空气污染季节的开始。天气能促使各种空气传播的污染物的生成和降解、使污染物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如果不考虑天气因素,无法准确预报空气质量,仅预报空气污染,就无法得知以后几天污染的变化情况,如果把风、温度、湿度、降水以及云量状况等天气条件考虑进去,就能更好地理解空气质量每天的变化。空气质量预报的好处是“空气质量预报对空气污染敏感的人尤为重要,例如,对孩子、老人和患有哮喘病和心血管病的人群。知道污染程度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关系重大……当空气质量指数高时,对恶劣空气质量敏感的人就需要调整他们的行为,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例如,限制运动量大的户外活动。”[1]据估计,如果空气质量预报能把对身体的不利影响降低1%,每年可以节省10多个亿美元。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空气质量不仅是自然界和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的结果,也是大气中许多变量之间复杂的化学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空气质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形,取决于有多少污染空气被不同的天气条件输送到或者说携带到另一地区。冷季和暖季的空气质量不同;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也不同。夏天里吸引我们到户外的天气条件(晴天,暖和,湿度小,微风)也有利于空气污染并使其滞留不散。例如,阳光,高温不仅会促使污染颗粒的生成也会促使臭氧的生成。相反,使我们想呆在室内的天气条件(降水,低温,大风)却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物。强台风和降水净化了污染的空气,而由空气携带的污染物天空晴朗的周围输送带聚积,风起到了阻挡污染物的作用。当台风或减弱的台风即将来临时,预报空气质量是很困难的,天气也能影响污染物从一个地区移出或者被驱散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污染物的增加或从源头的扩散不会达到危险程度。但是假设污染空气滞留并达到对健康有害的程度,情况又会怎样?当风力非常小或者处于逆温期间,暖空气移动到冷空气上方,空气传播的污染物就会在地面滞留。晴朗的夏夜也可能发生逆温而且它可能影响第二天地面臭氧浓度。地理也能影响空气质量。主要的空气传播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和颗粒污染是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和报告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是由于两个关键污染物nox和vos在暖天时太阳加温形成。由于臭氧在白天形成,它也表现出相对稳定白天模式;然而,太阳落山后,臭氧会慢慢消失。臭氧也易于被风由一地输送到另一地,不仅造成城区的污染,也会造成周边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染。野火和火山会产生颗粒污染,树木和其它天气与空气质量。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要素:降水与湿度、能见度、雾霾、风向风速、逆温以及天气现象。
2河南省南阳市空气质量现状。
就南阳地区的空气质量总体是优质的。南阳空气质量、水质、环境条件都极佳,是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较佳大城市。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省相邻,约北纬33°02′,东经112°35′,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水量接近800mm,属农业大城市,工业为环保型企业。本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对空气质量影响不大,主要大的天气系统发生时从周边传播而来,对南阳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保护和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大气,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高度重视。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在达到不污染和减少空气污染,保证空气质量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生态环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九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但是当代社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其次,要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那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使其能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那么,如何对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育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掌握心理素质相应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十
摘要:高中體育与健康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密不可分,其作用意义也非常巨大。我们应该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学生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提升。
高中学习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高中教育非常重要。而学生要想保证学习的水平不断提升,就必须先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基础支撑,即学生必须要重视健康问题。近些年,很多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样的情况都与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过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充分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学生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提升。
高中是学生学习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决定学生未来人生命运的主要阶段,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作用意义十分巨大。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关系学生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更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的主要教学手段,体育锻炼意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而健康教学意在教会学生养成自主保健的习惯,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利用体育与健康教学,全面的促进学生身体得到更好的保护和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灵活的学习思维,达到身体与学习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视度非常低,使得学生的身体状况达不到最佳状态,造成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1、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分配不均衡。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过去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一些体育项目,结合学生的锻炼和测试来评定体育成绩,只是一种应试性的教育,而如今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方面的教学,却更为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更加以学生发育为基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体育教学。但是,在很多高中学校,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教学却没有实现平衡教学状态,即有的教师仍是偏重体育技能知识方面的教学,主张学生多运动,增强身体,而忽略了健康知识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盲目锻炼,没有顾及到物极必反的规律,使得学生健康知识匮乏,运动知识却过度丰富化。
2、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认知度较低。在很多高中学校,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学认知存在较低的现象,这是由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偏低造成的,更是由于教师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带来的教学弊端,这样的体育教学,是不能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的,更加不能为学生带来强健的体魄。有的教师过度的认为体育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运动锻炼,只有运动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但是忽略了运动方式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造成学生对体育产生厌烦心理,排斥体育运动,对健康的理解程度也比较低,从而导致教师教学水平低下,学生运动能力降低,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双双失去兴趣。
学生要想实现成绩的提升,就必须先提升健康水平,即重视体育锻炼,掌握健康知识,结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全面的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高中体育。
论文。
提高学习能力。
1、均衡分配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将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教学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得学生既可以学习到体育运动方面的技能知识,同时又可以获得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教育知识,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育和成长。教师可以增添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女同学喜欢的瑜伽运动,男同学喜欢的跆拳道运动,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开设不同的科目,使得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下,在体育课堂中获得放松,既可以释放学生心理的压力,又可以让学生获得身体的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结合学生们平时开展的体育运动,使得学生在运动中获得健康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正确运动,适当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迎接学习上的各种挑战。
2、提升教师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提升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认知度,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让学生接触较多的体育技能,拓宽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面,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看待体育运动,改变过去单一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收获更多有益身心的运动技能;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健康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增添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获得正确的运动姿势,取得较好的运动效果,从而保证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升认知度,开始重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通过教师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使得学生在身体方面获得良好的改善,身体素质得到质的提升,为学生日常的学习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
高中学生要想实现学习成绩的提升,首先做到的就是保障身体健康,即学校要重视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水平,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加深体育锻炼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从而养成学生热爱体育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从而全面的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从而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拥有充沛的精力来面对学习,实现学习水平的提高,获得身体和学习的双重成长,从而才能更好的迎接高考,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于飞.山东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2]孟锋.西宁市(四区)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3]肖尔盾.吉林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10-114.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十一
健康教育是关系到青年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大问题,探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3)建立科学规范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实践建立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高索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体育健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等,构建各阶段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轨,向普遍化、专业化、现代化、本位化、本土化方向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十二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矗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玻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十三
本文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参与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显示:实施体育选项教学,特别是体育舞蹈课的开发与设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力求体育选项教学获得更大的成功。
回顾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了。这时的学生,萌发和盼望的是如何从身心上得到满足和技能上获取成功。经过知网查阅资料可知,近年来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领域。体育运动,特别是经过学生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更能够给学生带来益处。体育选项教学模式是在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萌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顺应了教育界发展老师的潮流,弥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不足,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发挥个性潜能,给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新公布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指的是某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而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身心健康更为重要,它指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坦然面对学习上的不如意,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引导和帮助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认真向他人学习,弥补自己不足之处,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现在的学生由于面临着学习、升学的压力,能够合理地利用时间来选择适合自己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人较少。如何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门运动项目,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而体育舞蹈是融体育、艺术一身的舞蹈运动,它把艺术美较好地融入运动之中,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尽显奇妙,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形体,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全面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
以参与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知网和维普网检索查阅了有关体育舞蹈与身心健康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得出比较真实、可靠的结论。
2.问卷调查法。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实验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方式抽取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达89.3%。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数据。
实验组的学生在身体素质可测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特别是女生的身体素质具有显著性提高。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项目,充分发挥个人的优点进行有目的的锻炼。
2.体育舞蹈选项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进行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习时,学生能获得较高的心理健康值。在是否主动参与体育舞蹈选项课练习;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否能够独立欣赏一场体育舞蹈的比赛;是否能够主动帮助他人完成体育舞蹈动作;是否能够与他人互相配合完成体育动作都能够方面的满意度值都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可以看出体育舞蹈选项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性的积极影响作用。
(一)结论。
1.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由于学生找到了自己比较喜欢的练习项目,使学习既有目的性,又有自主的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独特的潜质禀赋,特别是女生,增加了练习中的运动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认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舞蹈练习中,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增进健康。
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参与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学生比未接触过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更好。首先,学生的表现力增强了,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真学习,熟练地掌握了体育舞蹈的动作,在学生面前充分表现自己,增加了心理的承受力。其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完成体育舞蹈动作后,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对待,没有什么事办不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坚持下去就能走向成功。体育舞蹈是体育和音乐、美学融为一体的新型项目,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情操得到陶冶,欣赏音乐的节奏感,它要求良好的身体姿态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气质和修养,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感觉。
(二)建议。
1.面对学习任务较重的学生,承受各种压力,为了让要他们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需要一种方式来舒缓压力。通过体育舞蹈选项课学习,让学生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力提高了,树立了自信心,身体素质增强了,精神面貌非常好,意志力得到磨练。所以,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是显著的。
2.学校应该重视和进一步完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实施。体育舞蹈选项课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和影响。科学、合理培养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意识,把生命延长到极致,对于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十四
在体育课教学中,常有一些体弱的学生,他们因为身体素质差、运动水平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探索,我采用了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朝气蓬勃,好胜心强,凡事都想争个第一,处处都想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练习50米或100米短跑时,我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以终点线为起跑线,反方向一起跑。当速度较快的第一名同学到达起跑线时,教师(或体育委员)举旗为号,其余同学立即停止跑动,记准自己到达的位置,并划一条线为自己的起跑线。然后,第一名同学就以起跑线为起点,其余同学按各自测得的起跑线开始跑,看谁能超过自己原先的成绩。这样,体弱的学生基本上能跟体质好的学生同时到达终点,而且有可能领先,从而激发了体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体弱生大都文化课成绩较好,求知欲较高,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这对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要求,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篮球急停技术时,教师可先提问:什么样的姿势才能使身体停得注停得稳?让学生充分思考,并有意识地让体弱生去回答,然后教师再讲解示范。在练习时教师要耐心辅导体弱生,这样,就必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中学生活泼好动,对感兴趣的事物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机。如在学习铅球投掷技术时,因为动作比较枯燥、单调,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弱生更是消极。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让铅球击中目标的方法,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做法是,在推铅球的场地插一小旗,并划一标志线,体弱生可用较轻的铅球投中目标。如身体好的学生用5公斤铅球投掷,体弱生可用4公斤铅球进行对垒,看谁能击中目标,从而使学生在学习铅球的投掷技术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当然,在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培养体弱生的兴趣外,还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们的兴趣进行教学。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十五
1.2.1中学体育教育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学学校体育没有与时俱进,很多的体育教师没能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习惯性用“军事化”口令教学,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2.2“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忽视“生活资源”。体育课程受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内容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与滞后现象。
1.2.3学校体育应转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整个教学过程对体育课的三大部分限制过死,教师的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要渗透整合生命意识。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对学生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选择和编制体育课程内容时,突显了时代性和生活实效性,只有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之中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应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构建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
2.2体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激活学生经验,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健康的发展,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有益于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避免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滞后,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娱乐、休闲并存,趣味性强且有意义的教材,有益于终身体育价值实现的教材;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等应综合考虑。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针对教师、学生、内容等具体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基本结构、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教师应突显主体教育观,营造乐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气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寻找适合学生主体,以促进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
2.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过程。体育教师角色发生很大转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传递者。其次,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增强,自主性得到体现。这样,在体育生命化教育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育将会真正体现其价值。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篇十六
摘要: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关系着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影响健康因素多种多样,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思想状态等,其中饮食习惯与人类健康关系最为密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健康则是身体最大的本钱,身体是生命的本钱。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均衡,又要做到健康饮食,平时更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文将从健康、饮食习惯的概念以及良好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出利于健康的饮食习惯并由此提出一些关于养成科学饮食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饮食习惯;健康;科学;方法。
1.1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指人们对食品和饮品的偏好。其中包括对饮食材料的偏好,烹调方法的偏好,以及烹调风味及佐料的偏好。饮食习惯是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由于受到地域、物产、文化历史的种种影响世界各国人们的饮食习惯呈现多元化。合理饮食是我们身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合理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的微量元素和水。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提供。
1.2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健全的一种状态。传统人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素养”。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相当于失去一切。身体健康才能创造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而任何财富却难以换取健康的体魄,健康和金钱并不可以等价交换。良好的健康,源于科学和知识,而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和权势。wto制定的身体健康初测十项标准是: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不疲劳;积极乐观,承担责任不挑剔;善于休闲,睡眠良好;适应各种环境,应变能力强;抵抗力强,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型比例协调;视力良好,反应灵敏,眼脸不发炎;牙齿清洁,齿龈不出血;毛发有光泽,无头屑;皮肤、肌肤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本来我以为我的身体很健康,因为一年到头几乎不怎么生病,但根据这个标准,我发现我的身体并不是十分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缠绕着国人,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一种体型-胖乎乎的,就因为他们的饮食不规律,吃了太多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快餐店里的油炸食品和一些膨化食品,这些食物既没有营养又容易发胖,所以营养学与健康这门课应该推广成大家广为接受的一门学问。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奋发学习这门学问,并将其发扬光大,让其子孙后代都健康成长。据调查我国大部分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真正健康的人仅占百分之十几。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健康饮食。
2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辨析。
每天我们都会吃许多食物,吃那些食物的时候都感到非常美味,可你是否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呢?食用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必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因为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工作、思维,都依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供应。据统计,一个人一年的平均饮食消费量达1吨之多,如果膳食安排不合理,就会每天都损害健康,久而久之,自然会带来百病丛生的后果。营养可以影响你的思想、行为和感受,也与你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有关。总之,营养状态的好坏和正确与否将决定你生命的价值和个人的成就,同样也与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紧密相联。
2.1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人体健康。
2.1.1饮食多元化可以使人们远离疾病,身体更加健康。
我们学校食堂的菜品种类很多,但以前我每次去食堂吃饭选菜时,都是跟着感觉走,喜欢吃的差不多每餐必点,不喜欢的就从来没碰过。这样一来,发现一个月下来我吃的不过就那单调的几种菜,一半以上的菜基本没吃过。然而,我们的身体需要很多养分,如维生素、微量物质、矿物质、蛋白质等。这些元素有很多我们自己的机体无法生成,只能靠在食物中获取。天然食物有丰富的营养,可以满足人体所需。自从上了营养学与健康这门课后,我开始平衡我吃的食物,均衡一下自己的营养,不管是自己喜欢吃的、不喜欢吃的,只要是对身体有益我都吃,我开始注重吃鸡蛋喝牛奶,多吃蔬菜和水果,尽量追求食物的多元化。
2.1.2科学的饮食可以助长美丽。
对女人来说,保持皮肤的白嫩细洁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化妆品、营养剂固然能助一臂之力,然而最长久有效、物美价廉的还是均衡的营养饮食。皮肤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体内在和外在的种种情况,当体内荷尔蒙失调、内分泌不正常,或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时,会使皮肤失去光泽,长出面疤等。当身处污染严重的空气中或在太阳下暴晒,皮肤会起过敏反应,使黑色素沉着。多吃红枣皮肤红润有光泽,多吃水果蔬菜可以清除人体内毒素净化肠道,从而达到调节内分泌的作用,内分泌平衡皮肤就会崭亮有神。
2.1.3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促进消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养成了许多不良饮食习惯,经常导致消化不良,导致胃部疾病频发。那么在生活中养成一些好的饮食习惯是必要地,好习惯能帮助解决消化不良问题。要有好的消化,运动前不要吃高蛋白的牛肉和奶酪,因为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不能马上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相反,因为容易吸收,许多科学家建议运动前最好吃水果,特别是那些富含葡萄糖的水果,如杏、香蕉、猕猴桃、菠萝,李子、草莓等。但是,无论吃什么,都不要在吃完后两小时内从事剧烈运动。进食后.血液会忙于输送养分,血管是舒张的,这时候如果运动会造成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和养分的吸收,而且易造成抽筋、恶心、晕眩和疲劳等。
2.2不良的饮食习惯会伤害人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饮食的重要性不太了解,所以产生了很多饮食误区:如每天三餐食物的单一化;暴饮暴食;只吃肉,不吃蔬菜水果;吃饭时没有做到细嚼慢咽;吃烧焦了的食物;吃饭时过量饮酒等等这些对我们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2.2.1饮食习惯不当影响人的智力。
人的聪明才智固然与先天禀赋的遗传有关,但是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营养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营养物质是人的智力与脑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为使人们具备一个聪慧的头脑,在平常多吃些健脑益脑的食物必有好处,同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不容忽视的。饱食、节食或是素食都是不好的饮食习惯。如果吃得过饱,容易造成脑部长时间缺血,从而不利于大脑的发育,严重还会导致大脑早衰,但吃不饱又会造成营养不良,大脑和智力发育不健全。所以现在流行吃七分饱。有的人荤食不沾口,也会不利于脑神经的发育。因此,荤素兼顾的饮食不但是儿童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成年人的饮食原则。
2.2.2饮食习惯不当招致疾病。
古人云:“病从口入”这变是饮食不合理所引起的,饮食过饱过饥或不定都很容易得胃病;大量吃油腻食物,容易患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动脉硬化和冠心病;长期大量饮酒,易患肝硬化,可导致胎儿畸形或痴呆的低能儿,如果酒中甲醇含量过高,还会产生视力模糊,甚至失明症;经常食盐过量,会出现高血压,经常食盐不足,会出现低血压和无力症、肾病;长期偏食会缺乏某种营养素,导致营养不良、水肿、肝硬化、缺铁性贫血、坏血病、脚气病、夜盲症等;常吃霉变食物易患肝癌等等。
2.2.3上班族的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危害。
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上班族来说,每天来来往往穿梭于行色匆匆的人群之中。根据都市人群健康调查资料表明:城市中的胃肠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些都是现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带来的健康隐患。每日三餐对于上班族补充每日消耗和人体必须的营养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对于上班族的健康来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上班族一般生活节奏较快,生活没有规律,忙起来有上顿没下顿的,或者干脆用方便食品充饥,这样的饮食方式对健康非常不利。许多“白领”下班后常需要加班,晚饭无着落时就以快餐配送、便利店盒饭以及自购食品等应付,虽然食量不大,但经常与简单的高蛋白、高胆固醇、高糖饮料相伴,饥一顿饱一顿的进餐效果不仅不利于消化,还会加重胃肠道负担。
3饮食习惯梳理。
3.1有益健康的饮食习惯。
3.1.1起床后饮用适量的温开水。
温开水是将烧开的水凉到二十五左右。这种水的生物活性比自然水要高四到五倍,它的性质与人体细胞液非常接近,最易渗入细胞被人体吸收。经常饮用温开水,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保持皮肤水分,使人容光焕发,还能够润肠通便及时排毒。
3.1.2饭前喝汤。
常言道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当然,饭前喝汤有益健康,并不是说喝得多就好,要因人而异,也要掌握进汤时间,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因一夜睡眠后,人体水分损失较多。喝汤时间以饭前20分钟左右为好,吃饭时也可缓慢少量喝汤。总之,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度,饭前饭后切忌“狂饮”我们不建议完全不吃脂肪,因为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脂肪,但是,我们摄入的脂肪种类必须控制。饱和脂肪会增加血液胆固醇的含量,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3.1.3按时吃早饭。
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建议,因为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能够提供一天所需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我们以充沛的精力迎接一整天的辛勤工作。很多人以为不吃早饭有助于减肥,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不吃早饭不但不能起到减肥的作用,同时由于基础营养素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大量研究证明,恰恰相反,坚持吃早饭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当然,健康的早餐选材也是十分关键的。淀粉类食物(如面包)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特别是全麦面包,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营养素。但是,有些谷物早餐中含有大量的脂肪、糖、食盐等,不宜在早餐时吃。此外,牛奶也要尽量选择无糖脱脂牛奶或者低脂酸奶。
3.1.4每天食用一个蛋黄。
鸡蛋最健康的部分主要在蛋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成年人缺乏胆碱,类似于维生素b。胆碱是细胞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脑细胞。蛋黄是胆碱是最富有的来源之一,此外,富含胆碱的食物还有黄油、花生、大豆和燕麦。
3.1.5细嚼慢咽的进食。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主要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可以帮助消化分解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利于吸收,细嚼慢咽可以让消化酶与食品更充分的混合,更好地达到消化吸收的目的。使体内的消化物质充分发挥作用,减轻肠胃蠕动的负担。
3.2有损健康的饮食习惯。
3.2.1快速进食。
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一碗饭两三口就下肚了,结果食物在嘴里咀嚼不全,加重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很容易造成胃肠炎和胃溃疡。吃东西应细嚼慢咽,让唾液、消化酶与食物充分“搅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3.2.2喜欢吃烫食。
有人喜欢吃很烫的食物,这种习惯很不好,烫食会造成口腔溃疡;烫食对牙龈和牙齿也有害,易造成牙龈溃烂和过敏性牙病。烫食还会损伤食道粘膜引起疾病,破坏舌面的味蕾,使人食欲减退。
3.2.3暴饮暴食。
有人对美味佳肴毫无节制,狂食暴饮,过多摄入荤腥食物,这样很容易导致胰腺炎和胆道疾病,引起严重的消化不良、腹痛和腹泻,甚至有的还发生急性胃扩张和胃出血,如抢救不及时,就可能危及生命。暴食还是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3.2.4过量吃咸食。
有些地区的人特别喜欢吃咸的食物,菜里,汤里总是放很多的盐。收于氯化钠的过量摄入,造成体内钠储留过多,体液增多,导致心,肾负担过重。咸食过多还是诱发溃疡病和胃癌的危险因素,并能引发高血压。另外,高盐饮食还容易促发肾结石或膀胱结石的形成。
3.2.5喜欢吃零食。
平时吃点零食并无大碍,但有的人不顾正餐而过嗜零食却是有害的。一些少女和儿童多有此习惯,他们常以瓜子、花生、果干及糕点等填充肚子,三餐却进食很少。结果造成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摄入不足。
4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的方法。
4.1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
养成科学饮食习惯的训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但是完全靠意志控制也不行,因为人的意志力有限,必须把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结合起来。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坏习惯之前,往往有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这个先导行为可能并不是坏事,但它对形成后面的坏习惯有直接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导行为间的联系。例如:有些人吃饭时喜欢看电视,看电视分散吃饭的注意力,从而吃饭速度慢,能把热腾腾的饭菜吃到冰凉,这样的饮食对人体是不利的,要想改掉这个不良的饮食习惯,就应该切断一系列的联系,吃饭前不开电视,等安安静静吃完饭后再坐下来看电视,这样就可以避免饮食习惯不科学给人体带来的危害了。
切断联系还包括切断与刺激物的联系,不良行为存在是因为周围有它的强化物,没有了客观环境的刺激,不良行为就难以发生。例如:为了改变吃零食的习惯,就要避免零食这一强化物出现,采取一些措施不要买零食放家里,这样人们就不会因为一时的懒惰不愿意做饭用零食来填充饥饿。时间长了不吃零食的习惯才能养成。吃零食对人体的危害才能得以改善。
4.2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
饮食习惯培养需要自我控制,但是每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同,这就需要一定的约束,因此必须把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结合起来。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科学饮食协议。有了协议,就有一定的约束力,就有奋斗的目标。饮食协议由4个基本部分组成:确定目标,规定监督方法,确定行为有效期,确定奖励和处罚的规定。
4.3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过程中要强调“苦练”,提倡不怕苦,不怕烦。在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过程中会很艰难,有时会厌恶习惯训练,逃避习惯培养。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自我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训练中要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创造一下特色菜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引发自己合理搭配饮食,健康营养用好每一餐。
4.4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在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过程中要给自己提明确的要求,要养成卫生习惯如:蔬菜水果一定要清洗干净以防残留的农药、肉类食物一定要冲洗干净以防留有体内残渣等危害健康。并且要注意自身和外界其他因素卫生,饭前洗手,餐具洗刷干净,房间打扫干净,防止灰尘落入饭菜中等等,这些都需要严格要求具体实施,才能达到健康饮食的标准。
4.5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能急躁,不要强求一步到位,欲速则不达,最好的办法是把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结合起来。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加大难度。很多人不喜欢吃素菜,喜欢吃荤菜,让其一下子阻止大量荤食的摄入,很多人会受不了。所以,我们要将全荤菜系改成半荤半素菜系,刚开始一盘荤素搭配的菜品中荤菜比例大于素菜。慢慢的在素菜中加入少量的荤菜。这样一点点的改进,就能改变其大量摄取荤食的坏饮食习惯,养成营养搭配的好饮食习惯。循序渐进的特点是培养目标行为不变,但是训练难度逐步加大。目标行为受到考验和挑战,最后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2]晓光.饮食得当可吃出美丽.[n].北京日报.20xx.12.05.014.
[3]徐士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xx.9.
[4].陈春明.中国食膳指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6]李祥.健康教育学.[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04.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912560.html】